淄川古有西關大集,它始於南北朝,興盛於明清。“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被
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割除。多少年來,興衰起落,幾經滄桑。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的方針指引下,西關大集開始復蘇,
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隨着經營業戶的增加,西關大集越來越大,原來的場地已不
能滿足經營的要求。淄川區工商局針對服裝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采取了積極引導
的做法,1993年將服裝市場由六竜橋頭遷至孝婦河灘,市場面積由200平方米增至
8000平方米。1988年,區工商局多方籌措資金,建成占地21畝,建築面積1.2萬平
方米,容納1200多經營戶的服裝市場。
到1991年,淄川服裝城總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總投資
4000萬元,共有攤位6250個。其中,營業大廳的固定攤位2750個,可供6000多戶營
業者營業,從業人員達1.3萬餘人,日上市10-12萬人次。商品交易以服裝批發為主,
兼有毛衣、毛綫、鞋帽、塑料製品和小百貨等商品,上市品種多達1.2萬個。
服裝城內部和周圍設有旅館、飯店、停車場、貨物寄存處、圖書館、公園、舞
廳以及市場管理處、派出所、稅務所、郵電、銀行、信用社等經營管理和服務機構,
各種設施配套齊全,已成為魯中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服裝城在省外輻射到京、
滬、浙、黑等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1991年成交額達4.5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