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品為鬍椒科植物風藤piper kadsura(choisy)ohwi. 的乾燥藤莖。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葉,曬幹。
【性狀】本品呈扁圓柱形,微彎麯,長15~60cm,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縱嚮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節間長3~12cm,節問膨大,上生不定根。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灰黃色,導管孔多數,射綫灰白色,放射狀排列,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微苦、辛。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溫。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溫,通經絡,止痹痛。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英文名】 caulis piperis kadsurae
【別名】爬岩香、風藤
【來源】本品為鬍椒科植物風藤 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 的乾燥藤莖。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葉,曬幹。
【製法】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厚片,曬幹。
【性狀】本品呈扁圓柱形,微彎麯,長15~60cm,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縱嚮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節間長3~12cm,節部膨大,上生不定根。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灰黃色,導管孔多數,射綫灰白色,放射狀排列,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微苦、辛。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 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
|
海風藤
(《本草再新》)
【異名】風藤、巴岩香(《中藥志》)。
【來源】為鬍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的藤莖。
【植物形態】細葉青蔞藤
常緑攀緣藤本,全株有特殊香氣。莖灰色,略扁,有關節,表面具縱溝;枝通常兩分歧,關節處常生有不定根。葉互生,有長柄,葉片狹卵形至卵形,長5~8.5釐米,寬2.8~4.5釐米,先端長銳尖或驟尖,基部圓形,全緣,質稍厚,上面暗緑色,下面淡緑色,常散生白色軟毛,葉脈5~7條。穗狀花序生於枝梢,與葉對生,長2~8釐米,直徑2.5~3毫米,下垂;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苞片盾狀;雄蕊3枚,罕為2枚,花藥2室;雌蕊1枚,子房上位,1室。漿果近球形,熟時紅色,直徑3~4毫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於海岸或深山的樹林中。分佈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等地。
【採集】8~10月割取藤莖,除去根及葉,曬幹。
【藥材】乾燥藤莖呈長圓柱形而扁,微彎麯,長15~60釐米,直徑3~7毫米。表面粗糙,灰褐色或褐色,有縱嚮紋理。節膨大,節間長4.5~9釐米,節上不定根長短不等。橫斷面韌皮部窄,木質部與射綫相間放射狀排列,木部灰黃色,有許多小孔,射綫灰白色,木質部與韌皮部交界處有小洞,故橫切面邊緣可見小洞成環狀,中央有灰褐色髓。質輕而脆,折斷時纖維狀。氣清香,味辛。以莖條粗壯、均勻、氣香者為佳。
主産福建、浙江及臺灣等地。
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有以山蒟的藤莖作海風藤用。
【化學成分】莖、葉含細葉青蔞藤素、細葉青蔞藤烯酮、細葉青蔞藤醌醇、細葉青蔞藤酰胺,其中細葉青蔞藤素含量最高,並且有阻抑腫瘤的作用,此外尚含β-𠔌甾醇、豆甾醇及揮發油,揮發袖主成分為α-蒎烯、β-蒎烯、檸檬烯、香檜烯、莰烯、異細辛醚。
【炮製】原藥放清水中浸30~60分鐘,取出放籮內潤16~24小時,切片,曬幹。
【性味】辛苦,微溫。《中藥志》:"辛,微溫。"
【歸經】《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濕,通經絡,理氣。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哮喘,久咳。
①《本草再新》:"行經絡,和血脈,寬中理氣,下濕除風,理腰腳氣,治疝,安胎。"
②《浙江中藥手册》:"宣痹,化濕,通絡舒筋。治腿膝痿痹,關節疼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或浸酒。
【選方】①治跌打損傷:海風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海風藤、追地風各二兩。用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日服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時不可加溫,否則失效。心髒病人及孕婦忌服,感冒及月經期暫停服。(《全展選編·內科》) |
|
海风藤
海風藤1
【英文名】 CAULIS PIPERIS KADSURAE
【別名】爬岩香、風藤
【來源】本品為鬍椒科植物風藤 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 的乾燥藤莖。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葉,曬幹。
【植物形態】細葉青蔞藤常緑攀緣藤本,全株有特殊香氣。
莖灰色,略扁,有關節,表面具縱溝;枝通常兩分歧,關節處常生有不定根。
葉互生,有長柄,葉片狹卵形至卵形,長5~8.5釐米,寬2.8~4.5釐米,先端長銳尖或驟尖,基部圓形,全緣,質稍厚,上面暗緑色,下面淡緑色,常散生白色軟毛,葉脈5~7條。
穗狀花序生於枝梢,與葉對生,長2~8釐米,直徑2.5~3毫米,下垂;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苞片盾狀;雄蕊3枚,罕為2枚,花藥2室;雌蕊1枚,子房上位,1室。漿果近球形,熟時紅色,直徑3~4毫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佈】生於海岸或深山的樹林中。分佈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等地。
海風藤2【製法】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厚片,曬幹。置通風乾燥處。
【性狀】本品呈扁圓柱形,微彎麯,長15~60cm,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縱嚮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節間長3~12cm,節部膨大,上生不定根。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灰黃色,導管孔多數,射綫灰白色,放射狀排列,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微苦、辛。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肝經。
【功效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 6~12g。 外用,適量。 |
中國藥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
名稱:
海風藤
漢語拼音:
Haifengteng
英文名:
CAULIS PIPERIS KADSURAE
基原:
本品為鬍椒科植物風藤Piper Kadsura(Choisy)()hwi的乾燥藤莖。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葉,曬幹。
性狀:
本品呈扁圓柱形,微彎麯,長15-60cm.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縱嚮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節間長3-12cm,節部膨大,上生不定根。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灰黃色,導管孔多數,射綫灰白色,放射狀排列,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微苦、辛。
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海風藤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甲醇(7: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主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2.0%。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0.0%。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厚片,曬幹。
性味:
辛、苦,微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
主治:
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施脈拘攣,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
6-12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中國藥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 |
海風藤
拼音名:Haifengteng
英文名:CAULISPIPERISKADSUR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41
本品為鬍椒科植物風藤Piperkadsura(Choisy)Ohwi的乾燥藤莖。夏、秋二季
采割,除去根、葉,曬幹。
【性狀】本品呈扁圓柱形,微彎麯,長15~60cm,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
褐色,粗糙,有縱嚮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節間長3~12cm,節部膨大,上生不定根。
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灰黃色,導管孔多數,射綫灰白
色,放射狀排列,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氣香,味微苦、辛。
【炮製】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厚片,曬幹。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溫。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
屈伸不利。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
中草藥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CAULIS PIPERIS KADSURAE |
|
- : Kadsura Pepper Stem, Caulis Piperis Kadsruae, pepper ste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