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江蘇省海門市地處黃海之濱,位於長江和沿海兩大開放帶的交匯點上,東臨黃海,南依長江,是中國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T”字型的結合點。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廣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全市總面積1001平方公裏,總人口103萬。境內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産豐富,交通發達,經濟繁榮。
海門市轄21個鎮、1個鄉:海門鎮、三星鎮、天補鎮、三和鎮、德勝鎮、三廠鎮、常樂鎮、麒麟鎮、悅來鎮、萬年鎮、三陽鎮、四甲鎮、貨隆鎮、餘東鎮、正餘鎮、包場鎮、劉浩鎮、東竈港鎮、臨江鎮、王浩鎮、樹勳鎮、海永鄉。
海門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從海門出發去上海虹橋、浦東國際機場衹需2-2.5小時,乘飛機可達世界各地。海門是蘇北離國際大都市--上海最近的地方;去南通機場衹需三十分鐘,可達國內主要城市;貨物運輸通過南通國際集裝箱碼頭可發往亞洲各大港口和西歐等地。
海門潛在交通優勢十分突出。一是長江口越江通道工程,即浦東到崇明的越江隧道和崇明到海門的越江大橋--崇海大橋。目前大橋的立項設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屆時長江入海口將形成一條南北貫通的大通道,海門到浦東衹需一個半小時。海門將成為蘇北地區與浦東經濟接軌的橋頭堡,成為連接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二是蘇通大橋工程,即南通和蘇州之間興建長江公路大橋,該橋處於該市市區西側,其建成後將進一步縮短海門與蘇南的距離。三是寧啓鐵路工程,即南京至啓東鐵路。四是寧通高速公路東延工程。該工程橫穿該市全境,已正式通車
海門市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市)之一,處於環上海浦東經濟輻射圈內,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醫藥化工、輕紡服裝、建築業等支柱産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被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列為“中華之最”的綉品專業市場--江蘇疊石橋綉品城。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産總值 149.5億元;工農業總産值359.1億元;財政收入8.79億元,基本競爭力列全國縣級市第36位。
近年來,海門市先後被評為“國傢衛生城市”、“國傢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明星縣”、“全國科技先進市”等多項國傢級殊榮,被譽為“金三角上小浦東”。 | | 全市面積1001平方公裏,人口103萬。海門境內地勢平坦,海拔2.5—5.2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日照2250小時,無霜期為230天左右。 海門建於公元958年,因出江入海之門戶而得名。1994年6月撤縣改市,海門南臨長江,東瀕黃海,與上海、蘇州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連廣袤的蘇北平原,全市面積1001平方公裏,人口103萬。海門境內地勢平坦,海拔2.5—5.2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日照2250小時,無霜期為230天左右。 海門旅遊事業發展迅速,南部沿江風光帶上建有江海風情園,沿江漁村、揚子鄉村俱樂部等景點,東部南黃海風情園有東竈漁港和萬畝黃金灘塗。海門人傑地靈,文化積澱深厚。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傢張謇,現代著名畫傢王個簃名人輩出。海門經濟發達,三星綉品名揚天下,是中國最大的床上用品批發市場。進入新世紀以來,海門年接待市內外遊客20萬人次,旅遊經濟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 沿江漁村:海門市沿江漁村隸屬於海門市沿江淡水養殖場,占地面積300畝。按功能設置了五個主要區域,垂釣區:提供釣魚服務,漁具、餌料一應俱全;休閑娛樂區:具有園林風格的小木屋,配有空調、彩電、音響,可在垂釣之餘,休憩片刻,卡拉ok自娛自樂;餐飲會議區:提供清潔衛生、價廉物美的漁村純天然特色菜及會議服務;購物區:提供品種繁多、貨真價廉的食品、飲料、百貨和優質的服務;衛生醫療區:提供專業的醫療保健服務。 法光寺的前身原是一座道觀──東嶽廟,又稱東皇廟,後又建成大雄寶殿並塑東嶽大帝。嗣後,陸續建後殿,山門、東西側殿等,房屋四十餘間,占地六百多畝,成為通東地區規模較大,盛極一時廟宇。張謇紀念館位於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東首,是一所靈秀的江南園林式建築。占地面積為33畝,園內建築古樸凝重、去徑深幽,具有小橋流水的詩意。園內珍藏的上千件珍貴圖片和事物,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張謇先生艱苦創業、實業救國的一生。 三星綉品城始建於1982年,現已建成了近77150平方米,擁有攤位及其營業門面4600多個,經營床罩、枕套、被套、被子等床上用品,各類傢用電器套以及窗簾、靠墊、坐墊、玩具等共200多個綉品係列。日人流量3萬人次以上,是全國最大的綉品專業市場,被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列為“中華之最”,並被評為全國文明市場,成為海門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並推動了海門旅遊業的興起與發展。 海門烈士陵園地處海門市區中部,始建於1952年,占地面積27畝,整個陳列室占地2038平方米,陳列了1700多名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以後犧牲的烈士英名牌、340餘幅烈士的遺像,650多件遺物和革命文物。荔園遊樂場是目前蘇北地區投資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設備最先進的現代化遊樂場。她位於海門市區南部海門經濟建設開發區內,占地33000平方米,她的首期工程已經竣工。遊樂場內,有一大批高科技娛樂設施。男女老幼都可在荔園找到自己的歡樂,可以領略到與蘇州水上樂園媲美的荔園水上樂園的風光。 文化廣場寬廣整潔,緑草茵茵、空氣新新,是市民休閑、晨練的好地方。廣場的設計是由蘇州園林設計院承擔的,所以整個廣場風格突出,包容性大,身臨其境,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東洲公園地處海門市的中部,是海門市區主要的公共休憩場所。東洲規劃總面積124.82畝,其中緑地94.22畝,水面12.84畝。全園分五個區:這五個區便是兒童活動區、老年人活動、遊覽休息區、花卉盆景生産區和園務管理區。 | | 郵編:226100 代碼:320684 區號:0513
拼音:Hǎi Mén Shì,Haimen Shi
海門市位於江蘇省東南。總面積939平方千米。總人口101.05萬人(2006年底)。
海門市轄21個鎮、1個鄉:海門鎮、三星鎮、天補鎮、三和鎮、德勝鎮、三廠鎮、常樂鎮、麒麟鎮、悅來鎮、萬年鎮、三陽鎮、四甲鎮、貨隆鎮、餘東鎮、正餘鎮、包場鎮、劉浩鎮、東竈港鎮、臨江鎮、王浩鎮、樹勳鎮、海永鄉。市人民政府駐海門鎮。 | | 公元前,長江大量泥沙沉積於長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約經過800多個春秋,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至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名海門縣。由於長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內大片土地坍沒,坍至呂四、餘東、四甲一綫,縣治遷於徐澗(今南通縣興仁鎮)。並廢縣歸併通州建靜海鄉。清初,江流主泓南傾,長江北岸開始漲積,漲出40多個新沙,綿亙百餘裏。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蘇省直隸廳,設治於茅傢鎮,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海門人民護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門縣隸屬蘇北政區南通區(1953年為江蘇省南通區,1955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南通地區撤銷,海門縣隸於江蘇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隸於江蘇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駐海門鎮。
2000年,海門市轄18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942952人,其中: 海門鎮 139713 三星鎮 37315 天補鎮 32333 三和鎮 31061 德勝鎮 45881 三廠鎮 82318 常樂鎮 46863 麒麟鎮 30707 悅來鎮 50528 萬年鎮 27899 三陽鎮 29429 四甲鎮 51980 貨隆鎮 29774 餘東鎮 28309 正餘鎮 33732 包場鎮 51150 劉浩鎮 48571 東竈港鎮 31821 海永鄉 4813 臨江鄉 28481 王浩鄉 23831 樹勳鄉 30336 海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虛擬鎮 17285 江心沙農場虛擬鄉 5904 海門棉花原種場虛擬鄉 2483 海門港虛擬鄉 435
2003年行政區劃一覽 轄21個鎮、1個鄉。(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海門鎮 轄:14個社區居委會(通源路、青海路、擁軍路、獅山路、育才路、人民西路、解放西路、解放中路、嚮民路、大同新村、海興路、海南、城北、海西);13個村委會(雙橋、占仁、城興、張北、振邦、張南、高店、五港、秀山、日新、沙東、中海、民生)。
三星鎮 轄:2個居委會(富民東街、富民西街);8個村委會(匯南、益民、永富、太陽、鎮南、召良、疊石、林西)。
天補鎮 轄:1個居委會(鎮興路);9個村委會(寶興、廣豐、大石、建安、彥英、光榮、陶港、補南、高橋)。
三和鎮 轄:1個居委會(和誼街);10個村委會(三圩、岸角、培新、雙高、大興、三和、兄弟、三南、三江、新遠)。
德勝鎮 轄:2個居委會(德興街、鎮南路);12個村委會(文俊、平山、金鎖、瑞南、瑞祥、瑞北、李彬、新鳳、銀纔、德新、賢高、匯通)。
三廠鎮 轄:5個社區居委會(新東街、中心街、工房街、果園新村、青竜街、大興街);17個村委會(廠西、鎮西、竜江、青竜港、廠南、孝威、耀忠、大洪、孝漢、興虹、丁陸、湯西、新豐、鶴豐、劉洪、為民、豐順)。
常樂鎮 轄:2個居委會(狀元街、長興路);14個村委會(培育、頤生、玉竹、常中、培纔、匡北、常來、常勝、八烈、振復、如意、文明、為群、中南)。
麒麟鎮 轄:1個居委會(麟北街);9個村委會(麒新、廣南、麒北、庵寶、雙河、雙樂、錦程、長春、長德)。
悅來鎮 轄:2個居委會(悅來鎮、三條橋街);17個村委會(萬忠、悅合、信民、悅南、袁李、悅來、習正、三其、鳳陽、鬆林、雲彩、保衛、匡南、安莊、啓文、忠義、錫祥)。
萬年鎮 轄:1個居委會(盛昌中路);9個村委會(耀昌、仲文、廷奎、長徵、射陽、鎮興、萬盛、中圩、裴雷)。
三陽鎮 轄:1個居委會(開泰街);9個村委會(友愛、保民、永平、鮮行、福山、漢興、同善、普新、陽東)。
四甲鎮 轄:3個居委會(新藝路、二橋路、健康路);14個村委會(東南、八索、四甲、合興、靶場、範南、勝宏、廷俊、丕岩、陳丕、四揚、餘合、二橋、頭橋)。
貨隆鎮 轄:1個居委會(新復);8個村委會(海山、金躍、有餘、聯同、新街、聯義、閘南、貨隆)。
餘東鎮 轄:1個居委會(啓鳳街);8個村委會(長圩、宛平、莊烈、餘南、戴青山、木樁港、殷忠、新宇)。
正餘鎮 轄:1個居委會(人民路);9個村委會(新和、新橋、青正、雙烈、正基、邢柏、安渡、瑞豐、正南)。
包場鎮 轄:1個居委會(包新街);12個村委會(河南、包場、新南、長橋、模範、幸福、河塘、浜北、聯合、鎮東、宏升、緻中)。
劉浩鎮 轄:2個居委會(六甲街、海欣路);16個村委會(頭甲、天西、六東、六甲、新群、城河、浩西、浩中、福良、池鵬、周成、永康、鳳飛、林英、軋西、錦明)。
東竈港鎮 轄:2個居委會(三門閘街、漁港路);10個村委會(紅中、靈樹、友誼、港新、閘橋、閘中、光耀、前哨、鮮海、大東);3個漁業村村委會(臨海、港閘、東竈)。
臨江鎮 轄:1個居委會(靈甸街);10個村委會(堅平、介雲、江校、稻香、靈江、立周、元菊、希聖、普明、陽應)。
王浩鎮 轄:1個居委會(浩盛街);8個村委會(新岸、五總、古壩、昌盛、橋閘、河岸、三合、王竈河)。
樹勳鎮 轄:1個居委會(勳興路);9個村委會(和平、八一、旭宏、鳳凰、新北、新河、新富、啓勇、富民)。
海永鄉 轄:1個居委會(通江街);2個村委會(王陳、沿江)。
海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轄:3個居委會(海東、源東、濱順街);3個村委會(利北、富三、建南)。
2004年底行政區劃一覽:轄21個鎮、1個鄉。 (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整理)
海門鎮 面積61.00平方千米,人口147784人。 三星鎮 面積30.69平方千米,人口 35459人。
天補鎮 面積31.73平方千米,人口 29101人。 三和鎮 面積36.38平方千米,人口 35663人。
德勝鎮 面積54.62平方千米,人口 47744人。 三廠鎮 面積63.29平方千米,人口 82964人。
常樂鎮 面積60.01平方千米,人口 51430人。 麒麟鎮 面積38.09平方千米,人口 31509人。
悅來鎮 面積54.26平方千米,人口 55743人。 萬年鎮 面積28.00平方千米,人口 30729人。
三陽鎮 面積45.00平方千米,人口 32545人。 四甲鎮 面積59.90平方千米,人口 61285人。
貨隆鎮 面積37.05平方千米,人口 33184人。 餘東鎮 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 31921人。
正餘鎮 面積35.80平方千米,人口 36961人。 包場鎮 面積43.58平方千米,人口 55481人。
劉浩鎮 面積54.30平方千米,人口 62098人。 東竈港鎮 面積38.80平方千米,人口 35284人。
臨江鎮 面積41.66平方千米,人口 32643人。 王浩鎮 面積20.28平方千米,人口 29406人。
海永鄉 面積 3.68平方千米,人口 4926人。 樹勳鎮 面積37.91平方千米,人口 36368人。 | | 海門設縣初期,居民多以煮????為業,經濟文化不發達。明代起文化開始興盛,民間的祭神樂活動已成習俗,戲麯活動也開始出現,文風漸興。由於土地漲坍不定,文化也隨之興衰。清代中葉以後,海門文化受江南吳文化的影響而迅速發展,呈現出繁榮景象。明清兩代,海門曾涌現出崔桐、周傢祿等文史學家,程源、張光鑒、李潛昭、丁有煜、李芳梅等近10位書畫傢,尤以有“外八怪”之稱有丁有煜為代表。近代涌現出實業傢、教育傢張謇,琵琶演奏傢瀋肇洲等。至當代,海門更是人文薈萃,涌現出書畫傢王個簃,文學評論傢陳遼、林非、翻譯傢、文學家卞之琳,中國古典文學家陸侃如,音樂傢竜飛等。海門民間文化傳統底藴深厚,從江南傳入的吳歌逐步演變為具有海門地方特色的海門山歌,並於建國後發展為新興的地方劇種――海門山歌。通東民歌在海門北部十分盛行,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如跳財神、跑五方、跳判等。清末,誕生了海門第一個京劇戲班――張洪福班,評彈演唱遍於城鄉。以瀋肇洲為代表繼承和發展了瀛洲琵琶流派,並於1920年灌製了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張琵琶麯唱片。建國後,海門曾建過越劇團、評彈團、京劇團、雜技團,産生過廣泛影響。 | | 海門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南靠長江,東鄰啓東市,東北瀕臨黃海,有海岸綫11.73公裏,西和北部與通州市接壤。市境位於北緯31°46′─32°09′,東經121°04′─121°32′。全市土地總面積1001.24平方公裏。市境內地勢平坦,溝河縱橫成網絡狀,與長江相通,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廢黃河為基準)。地勢呈西北略高,東南偏低,西部最高處海拔5.2米,東部最低處海拔2.5米,南部橫截面呈弧形,兩頭低,中間高。全市耕地面積847426畝,占總面積的49.2%。 | | 2001年4月區劃調整前,全市設有18鎮,4鄉,1場,3個街道辦事處,52個居民委員會,726個村民委員會。調整後,王浩、樹勳、臨江撤鄉建鎮。年末,全市共有21鎮,1鄉,1場。3個街道辦事處,52個居民委員會,239個村民委員會。全市總人口103.13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897.71人。當年人口出生率6.9%,自然增長率0.7%。 | | 海門市東攬黃海,南依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金三角上小浦東”之稱。全市總面積1149平方公裏,人口101萬,下轄21個鄉鎮和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是全國著名的“科技之鄉”、“教育之鄉”、“紡織之鄉”、“建築之鄉”,自2001年以來,七度蟬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海門市通江達海,地理優越,物産豐富,人傑地靈。全市的特色可概括為“四個一”,即一人一山一港一品。“一人”是指清末狀元張謇。張謇是海門市常樂鎮人,是中國著名的實業傢、教育傢,是我市開墾荒區、圍海造地第一人,他提出的“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至今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一山”是指蠣蚜山。蠣蚜山位於我市東竈港鎮,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礁島,面積約3.5平方公裏,被譽為“中國唯一、世界奇觀”,2006年10月,被國傢海洋局批準為國傢級海洋特別保護區。“一港”是指海門沿海海域優良深水港址。當前,我市正以江蘇沿海開發為契機,建設以能源運輸和發展臨港工業為主體的區域性港口群,構建海門乃至江蘇重要的出海大通道,真正解决海門有海無門的窘況。“一品”是指傢用紡織品。
2008年,海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60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41.0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51億元,分別增長28.7%和26%。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9000元,分別增長15.2%和12%,繼續保持蘇中蘇北領先。海門作為蘇中地區惟一的縣市躋身“2008年度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被國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中國最具潛力十強縣市”之一,被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等組織評為“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縣(市、區)”十強之一。 | 疊石橋國際傢紡城 International Textile City, stacked stone | 疊石橋位於江蘇省海門市的三星鎮,被人們譽為“小溫州”。疊石橋國際傢紡城被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評為“中華之最”,是全國最大的傢用紡織品生産基地。預計到“十一五”期末,海門市傢紡産業將實現産值500億元、銷售450億元,逐步建設成為中國傢紡産業的研發中心、世界傢紡品生産的集散地。近年來,這裏因傢紡産業集群的快速發展而享有越來越高的知名度。如今,疊石橋已成為全國傢紡係列産品的生産基地、銷售場所和物流中心。
疊石橋傢紡産業源遠流長,具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傢紡業如虎添翼,迅猛發展。品種款色由少到多,生産企業由弱到強,經營規模由小到大,生産設備由落後到先進,輻射面由狹到寬。目前從事傢紡産業的人員已波及到疊石橋周邊三個縣市,10多個鄉鎮,從業人員20多萬人,産業集群特徵鮮明,市場成交活躍,産品暢銷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遠銷羅馬尼亞、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2002年12月,三星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傢紡綉品名鎮”。2008年疊石橋地區傢紡市場成交額突破250億元,成為全國傢紡産業最大的交易中心。 | | 海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較足,土地肥沃,水、氣、肥比較協調,有利於多種雜糧旱𠔌和棉花、油料、薄荷、黃麻、藥材等作物生長。市境盛産元麥、玉米、水稻、蠶豆、大豆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其次還有油菜、黃麻、薄荷、留蘭香、海門朝天椒辣椒、香芋、藥材、水果、花卉等。全市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畜牧業有豬、羊、雞、鴨、兔、蜂、牛、馬、驢等産品以及水貂、鴿、鵪鶉、花鳥等特種飼養産品。海門頻江臨海,豐富的長江水和黃海水資源為發展水産業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內河産魚、河蟹、鏝鱺、黃鱔、鱉、龜、牛蛙及河蚌育珠,近海産對蝦、梭子蟹、鋸緣青蟹、文蛤、牡蠣、扇貝、養殖海帶、條斑紫菜等。另外還有蠶繭、食用菌、蔬菜和瓜果等。礦産資源有磁鐵礦、大理石和礦泉水。其中磁鐵礦石儲量2565萬噸,另有海????。 | | 氣溫:2001年全市平均氣溫15.9℃,比常年偏高能0.7℃,。其中1月、2月、3月、5 月、10月顯著偏高,4月、7月偏高;8月偏低,其餘月份為正常。2001年,極端最高氣溫是7月22日36.70℃,極端最低氣溫是1月15日-5.5℃。
降水:2001年,全市降水量1348.0毫米,比常年顯著偏多。其中1月、4月異常多,6月22日-24日受飛燕(2號臺風)和梅雨鋒影響本市普降特大暴雨,降水量262-347毫米,以悅來為最大,全市出現暴雨5次。8月降水量顯著偏多,其餘月份正常或偏少,其中3月、5月、9月顯著偏少。
日照:2001年全市日照總時數2121.5小時,與常年相仿,其中3月231小時,比常年平均值多75.4小時,為異常多;其次為5月偏多13小時,7月偏多33.5小時,11月偏多20.3小時。其餘月份為正常或偏少,其中2月、12月顯著偏少,比常年平均值少33.8和54.9小時。 | | 廟會
清代至民國初年,境內一些集鎮及廟宇,一年中要有數次廟會,俗稱“出會”,也叫迎神賽會。廟會的日期按規定,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菩薩”出會、五月十三“關帝菩薩”出會、十月初一或十五“城隆菩薩”出會、還有“猛將會”、“娘娘會”等。縣境北部地區一些集鎮一兩年就要有一次 廟會,如都天會、元帥會、觀音會等,其中都天會的規模為最大。廟會非常隆重,先將寺廟裏供奉的菩薩用轎子擡出,前後有各式儀仗隊迎送。有撐花傘的、捕盾牌的、提燈籠的,還有踩高撓、跳師子舞的,前呼後擁,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菩薩“出巡”途中,有些人擺香案跪拜,圍觀者人山人海。許多善男信女,穿紅戴緑,歡天喜地,熱鬧非凡。此種廟會,40年代以後逐漸減少,與50年代基本停止。
情歌
采桑 、采木香、采紅菱、采青梅、花望夢、哭望郎、四季歌、綉郎衣、五更調、梳妝臺、郎想想、挑水歌、思麯山歌、日落西山、結出私情、約郎山歌、西湖欄桿、情郎山歌、新打水車、綉花肚兜、彎彎絡絡一條河、遠望江南一顆桑、紅嘴緑鸚鵡等。
十字歌
十張臺子、十個苦惱、十衹香袋、十雙拖鞋、十房媳婦、十個姑娘、十把扇子、十約情郎、十姐見郎 、十雙綉花鞋、十個銅細、十條手巾、十裏亭勸郎、十稀纔、十娘子、十個月、十告郎、十二月花名、十二杯酒、十二月長工歌、三十六條蟲,等等。
海門山歌
清代中葉後,江南移民把吳歌傳入,經海門勞動人民世代口頭傳唱,不斷潤飾創造,清末明初發展成為廣泛流傳於境內的海門山歌。山歌分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大多在田間勞動或勞動之餘,隨口編成,歌詞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有十多句、幾十句、乃至幾百句不等。 民國24年(1935),管劍閣、丁仲臯搜集的海門山歌整理成《江口情歌》,在上海大趲大學校刊上發表,隨即輯成專集。次年,管劍閣所搜集的長篇敘事山歌《紅娘子》發表於武漢《天地人》雜志。1954年,海門山歌搬上舞臺。50-60年代,有山歌劇本發表於全國性戲劇刊物上。80年代,許多山歌和研究山歌的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1984年,海門山歌研究會成立。1985年8月,縣舉辦首屆海門山歌會唱,50多名歌手演唱山歌40多首,《光明日報》、《新華日報》等先後對此作了報道。1986年7月,宋衛香演唱海門山歌《小阿姐看中搖船郎》,隨南通民間藝術團赴京演出。1987年,《海門山歌選》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海門山歌250餘首。1995年,海門山歌《青竜角》赴京演出。流傳較廣的部分山歌目錄 長篇敘事山歌,搖船郎、拔蒜苗、販桃郎、接小姨、張二娘、秧歌、九姑娘、麥花姐、綉落衣、綉汗巾、庵堂相會、愛情十裏亭等。
通東號子
通東地區人民在勞動中,隨着勞動節奏自編自唱形成口頭音樂。凡集體性的勞作,如車水、打麥、挑泥、拔花稭、打夯、扛棒、木工、拉船、采耥等,都有與之配合的號子。
通東號子一般為一唱一和的對歌號子,還有一些較長敘事號子;每段有十多句乃至數十句,如蒔秧和利市歌。
通東號子調式多樣,麯式多樣,有的抒情優美,節奏自由,如車水號子;有的雄渾開闊,高亢有力,如挑泥號子;有的起伏和緩,節奉規整,如拉船號子;有的節奉規整和自由相間,如挑糞號子等。
建國後,有專人對通東號子進行挖掘整理。1979年5月,《海門民歌選》中收錄各類通東號子21首,其中拉船號子、拔錨號子和挑糞號子被選編進《中國民間歌麯集成、江蘇捲》。1984年,號子獨唱《新嫂嫂領了獨生證》在上海電視臺播放。
詩文
縣內古時有詩文散見於舊地方志,著作流傳後世的有明代崔機桐著《東洲文集》,清代周傢祿著《壽愷堂集》,清代畫傢丁有煜著有《雙薇園集》、《雙薇園續集》、《與秋集》等,但都毀於乾隆年間的文字獄中,幸存的很少。
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有影評傢王塵無的散文集《浮世雜拾》,龔庭槐的愛國詩集《粟寰》、《荒原》、《滬上集》等。50―60年代,縣內歌劇創作十分興盛,較有影響的有《淘米記》、《采桃》、《把關》、《銀花姑娘》等。1976年,《人民文學》發表許乃平的兒童文學《金色的翅膀》,《人民日報》發表成漢飈的散文《紅旗如火映徵途》。80年代全縣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文學作品有67篇,其中28篇獲全國、省級奬勵。
舞蹈
海門民間舞蹈起源於祭神活動。明代逢年過節就有祭神娛樂的習俗。清代中葉起,隨着宗教儀式和廟會活動的興盛,海門民間舞蹈不斷發展,有跳財神、跑五方、調獅子、舞竜燈、蕩湖船、蚌殼精、踏高蹺、挑花擔、打蓮湘、腰鼓舞、馬燈舞、鞦韆臺、紅扇舞、等數十種,其中大部分舞蹈是在宗教儀式中出現的,如道教儀式"放施食"中的"跑五方"等;有的是從宗教儀式中分解出來後在民間流行的,如"跳財神";有的是從外地流入的,如打蓮湘、腰鼓舞等。1949年前,部分民間舞蹈失傳。50年代,縣派專人負責民間舞蹈的發掘和整理,竜燈舞、獅子舞、送菜頭、挑花擔、打蓮湘、腰鼓舞等先後搬上舞臺。縣舉辦的文藝會演,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民間舞蹈。1983年,縣文藝部門對民間舞蹈進行普查。經過整理的民間舞蹈"跳財神",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蘇捲》。
1949年前,部分民間舞蹈失傳。50年代,縣派專人負責民間舞蹈的發掘和整理,竜燈舞、獅子舞、送菜頭、挑花擔、打蓮湘、腰鼓舞等先後搬上舞臺。縣舉辦的文藝會演,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民間舞蹈。1983年,縣文藝部門對民間舞蹈進行普查。經過整理的民間舞蹈“跳財神”,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蘇捲》。
書法
明代有大書法傢張成、崔桐師徒倆。南通博物苑存有其書法長捲一捲,是其代表作。書法傢崔思唯、盛鼎、李潛昭等的作品,也聞名國內外。
清代書法傢成宏齡有“草聖”之稱。李方梅聞名縣內外,縣文物管委會存其楷書作品真跡。清時還有書法傢許士觀、李如林、李來翰、李聯綉、李樘、張謇等。
民國時期,書法傢黃祖謙精隸書,陳傢幹師宗顔碑,兼學漢魏,自成一體,蜚聲大江南北;其弟陳傢六臨仿兄體;其女陳淑貞為縣籍書法傢名人中唯一女姓。姚應春書法體學趙孟 ,縣內有“無姚不廳”之說。沙玉照馳名縣內外,蘇州玄妙觀題匾出自他手。陳拔書法曾受梁啓超推崇。
現代藝術傢王個,愛好書法,用石鼓筆法入行草,尤精金文、石鼓,富有濃厚的金石氣息。
1984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書法協會,有會員22人。1990年發展到55人。
繪畫
明代畫傢程源、張光鑒。清代有畫傢丁有煜,擅水墨花卉,尤擅鳥竹。
攝影
1984年12月,縣攝影協會成立有會員21人。1989年5月,李翔攝影作品《采文哈》參加南通市攝影展。1990年他的攝影作品《鄉場》,參加"生活之美"全國競賽,獲優秀奬,9月,北京《健康咨詢》雜志發表李翔攝影作品《饞》。是年,縣攝影協會有會員24人。
民間故事
縣境東北部緊靠黃海,當地居民常為接觸,故常藉自然天象、海神竜王一類虛幻縹緲、形象生動的故事,反映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美的嚮往,如木樁港的傳說等。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産生了不少反映人們生活、勞動和體現"沙地"民風民俗的趣味故事,其中“憨婿”的故事,在當地婦孺皆知。“曹秀珍”和“楊聖岩”兩個機智人物的故事,分別流傳於北部和南部地區,“曹秀珍”源於通東地區流傳的“曹瘦臉兒”;“楊聖岩”由崇明傳入海門。還有關於地名的傳說和民俗典故,記載着海門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 | 聯姻
舊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辦婚姻。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青年男女根本沒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戀愛。男女聯姻,先要有媒人說媒,男女雙方要門當戶對。境內南部地區,男女經人說合,雙方父母有意,就先“並八字”、“相親”、“訪人傢”,然後“定親”。北部地區則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動做媒為雙方說親,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以後,由男方揀好日子請媒人帶生月錢包,去對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稱通草帖。媒人將此草帖壓在竈臺的香爐腳下,如在3日內發生打碗壞盞,即推托不合,將八字帖退給女方。男方認可,則請算命先生“排八字”,進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請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退還,生月錢不退。
正由於包辦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裏就由父母聽從媒灼作主和人傢定親;有些男孩衹十四五歲,父母就為他聯姻聚妻。
舊社會寡婦不準改嫁,同姓不準結婚。還有早婚、重婚、納妾、遺棄、搶親、拔親、帶童養媳等許多不合理現象,婦女備受欺凌,不少男子終身光棍
聘約
舊社會,境內北部地區的聘約過程比較繁瑣,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後,男方擇吉日、托媒人帶禮物去下聘,正式談妥,從此不能反悔,否則被看作賴婚而引起訴訟。男方賴婚,聘禮不退;女方賴婚,退還聘禮,賠償辦酒損失。小定禮物一般是手鐲、戒子、釧兒等金銀首飾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點。再是送節禮,每年端午、中秋、春節,男方備以魚、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禮品,通過媒人送給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並需成雙成對,還要有糕,象徵“高來高 去”,稱之“回禮”。然後是送日子,男方擇吉日將迎娶的婚期寫在“竜鳳帖”上送交女方,隨帖送去竜鳳喜餅,茶葉與糖、棗、魚、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紅紙袋各一隻。再後是擡嫁妝,結婚前,男方給女方帶一定數量的迎親禮,如魚、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紅紙包、香煙、茶葉和一條“還娘席”,派上親朋好友上門取嫁妝。待女方滿意後,纔允許擡嫁妝。最後是待 媒酒,結婚前天晚上, 男方以上規格的餐宴酬待媒人,並計劃次日的婚禮順利進行。
舊社會,境內南部地區聘約亦有規矩,訂婚(俗稱吃小喜酒),男方向女方贈送聘禮,互換庚帖,確定婚姻關係。訂婚後,逢年過節,男方頻繁送禮(俗稱“送節禮”),結婚之前通過媒人“送通風”(禮金、四包禮品),直到女方接受婚期為止。
報喪
海門人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人死了,由其直係親屬,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負責料理喪事。喪事繁瑣,迷信色彩濃厚。對諸親及長輩,由親生長子披麻戴孝,親自前往報喪。去時手持雨傘一把,進門即嚮長輩跪拜;親威傢招待糖茶一杯,並回贈毛巾或布匹。一般親戚則由主傢請人前往報喪。同時,到廟裏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廟”。
擱三朝
先為死者剃頭、洗身、換衣,然後將遺體安放在靈堂裏,一般要擱3天。停屍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喪棚,還要請“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場,紮庫,剪冥衣,寫牌位,佈置靈堂。請木匠做棺材,鄰居幫忙磨麥犧,買菜,準備吃素飯等。
到入驗前夜,請人紮一頂紙轎,內供死者牌位,連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點火焚燒,稱“燒床柴”,也叫“送西方”。燒完後,子女及親屬回到靈堂發孝衣。這時,兒子身穿白布孝服,腳穿蒲鞋,頭戴麻布涼帽(帽邊挂4個白絨球),手持孝棒(俗稱“觸活棒”),嚮各長老行脆拜禮。晚上有人守靈、陪夜。
入殮
這天宅前竪幡懺兩根(狀如旗桿)。上午,遠近親朋鄰里陸續前來吊喪,帶上紙帛、紙錠,有送紙幣的,稱“代帛”,也有送輓聯、輓幡、被面等。吊喪者都嚮死者牌位行脆拜禮,兒子在旁還拜,請的“吹鼓手”每當有人跪拜就吹一次號筒。請陰陽先生、道士和和尚誦經、拜懺、做道場。下午入殮前,由和尚誦經,化“九千七”、“二萬四”,即一人邊哭,親屬邊燒紙帛。親屬依次嚮死者遺體跪拜,隨即將屍體安放在棺材裏,各親屬再繞棺一周嚮遺體告別,叫“小殮”;接着蓋棺,用大鐵釘釘蓋封棺,叫“大殮”。最後,將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東側,棺前擺上供桌(稱“坐臺”),桌子橫檔放置布鞋l雙,桌上放死者牌位、畫像或照片、香爐、蠟桿、齋供等。每天早、中飯時間,由傢人端飯。
出葬
50年代以前,死者去世滿3周年,舉行安葬,將棺材從傢裏擡出,移葬墳墓。出葬時儀式很隆重,子女親友組成送葬隊伍,隨棺送到墓地。有錢人傢還用磚石或水泥混凝土在墓穴四壁砌坑。一般安葬儀式,均在“大寒”前後。安葬完畢,子女纔可脫下孝服,換上紅鞋子,叫做“釋服”或“脫孝”,至此,3年喪事纔算結束。窮苦人傢死了人,沒有錢辦喪事,衹好東藉西挪,買一口薄板棺材,有的用草席或蘆菲捲着,送到墓地埋葬了事。墓地一般要做在自己的土地上,沒有土地的,或租人傢的土地埋葬,或葬入荒灘亂墳之中,真是死無葬身之地。
通東地區,喪葬習俗大同小異。人死後,傳說“亡靈”還有“回喪"之日,也叫“回煞”,並有亡靈顯靈的種種傳說。具體日期由陰陽先生掐算,少則3天,最多18天,選在單日夜裏,傢裏人把死者原來的房間、床鋪擺設依舊,靈臺前供上酒菜,煙囪旁紮一蘆梯,屋內放點紙錢和香火,然後傢人躲開,靜候“亡靈”返回,待紙錢燃燒後,傢人再出來叩頭號哭,表示迎接“亡靈”。
建國後,喪葬習俗,如報喪、戴孝、入殮、七數、周年祭日等仍沿用舊習,但較前簡化,迷信色彩也逐漸淡化。50年代,各地仍用土葬形式,葬具都用木棺,後改用水泥棺。70年代開始推行火葬,死者擱三朝後出葬,傢屬將屍體火化後裝入骨灰盒保存。吊喪采用嚮遺體告別、開追悼會、戴黑紗等形式。80年代,普遍實行火葬,一般都用手扶拖拉機或卡車將屍體運至火葬場火化,子女和親戚隨往送葬。出葬時燃放鞭炮,子女在死者戶體上打一把雨傘,一路化紙帛。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傢中或入土安葬。喪葬中也帶有一些迷信色彩,舊的習俗重新擡頭。
七數
舊時,從死者入殮那天起,每隔7天須由傢人燒經祭祀(俗稱“燒羹飯”),一般由兒子燒,逢三七由女兒燒。燒六七那天,要請親鄰好友吃酒飯。六七前夜也有人守靈陪夜。北部地區群衆和一般富裕人傢燒五七很隆重,要請和尚誦經、放施食、做道場、紮庫,也有親友前來吊唁,並將死者棺材送往墓地安葬。六七由女兒、女婿備了酒菜前來祭祀,娘傢準備糕點魚肉款待。中飯後,女兒要早回傢,近鄰親友隨送,一路燃放鞭炮,直送到她傢門口為止。第七個七數,稱“斷七”,再祭祀一番,七數結束。一般貧苦人傢七數照做,但一切從簡。以後逢百日、七月半、八月半和九月初九,還要燒祭。逢到農歷春節,自年初一至年初十,又有親朋前來拜年、送人情的。
在死者七數期間,女兒每天早、晚要在坐臺前長哭一次,叫做“哭七七”,兒子不剃頭,夏天出門不撐傘,不戴涼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縫塊白布,鼕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襖可穿),女兒不戴金首飾。明、清時代,讀書人和做官的為父母奔喪期間,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不能外出做官,須在傢守孝3年,稱“丁憂”。
送紅蛋
海門人一嚮重視生兒育女。若頭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嚮外婆傢和親威鄰居發紅蛋報喜;第三天要嚮所有鄰居送米飯一碗,俗稱擡“貓米飯”。在産婦分娩後的12天內,忌外人(包括親威)進入産房,免除嬰兒夭折“做朝數”(死亡)。12天後,各親戚都來探望送禮,俗稱送“産母羹”,一般都送紅糖、雞蛋、油面、糕點等物,也有給錢的。外婆傢在小孩出世前送來全套嬰兒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門人嬰兒開奶也很重視。一般要尋找頭胎母親或比較聰明有名望的人傢的母親的乳汁開奶。
做滿月
嬰兒滿月,做圓子,請至親吃滿月酒。還要請理發員到傢裏為嬰兒剃頭修面,稱剃胎毛。
做紀箍
嬰孩周歲時,宴請各親友飲周歲酒,俗稱吃“紀箍圓子”。通東地區孩子周歲日叫“紀箍”,宴請親友吃“紀箍”,面。中飯後,讓他玩“抓雞”。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盤、書本、秤、蔥、泥土等物,讓他任意抓取一物,藉此猜測小孩長大以後的性格和出路。
祝壽
人滿50歲生日,其子女和親戚前往慶壽。一般逢9(如49、59歲......),先為其預慶,建國前,富裕人傢祝壽,張燈結彩,設壽堂,挂壽幛,大擺筵席,收受禮物。父母壽慶,女兒做壽桃、壽糕,於壽辰前夕即來“暖壽”。當天,晚輩都要嚮老壽星拜壽。全家都吃麵條象徵長壽,並用大蛋糕祝壽,還要放鞭炮,熱鬧一番,70年代後,人們不但為老年人祝壽,甚至要為滿30、40歲的中年人祝壽,經濟條件好的要辦十幾桌、幾十桌壽筵。也有提前慶壽,衹自傢人吃面團聚。80年代,有為10周歲兒童祝壽的。通東地區一般50歲不祝壽。如今,祝壽的形式逐漸在簡化,壽筵的規模、檔次,因人因事而定。
婚俗
聯姻舊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辦婚姻。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青年男女根本沒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戀愛。男女聯姻,先要有媒人說媒,男女雙方要門當戶對。境內南部地區,男女經人說合,雙方父母有意,就先"並八字"、"相親"、"訪人傢",然後"定親',北部地區則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動做媒為雙方說親,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以後,由男方揀好日子請媒人帶生月錢包,去對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稱通草帖。媒人將此草帖壓在位臺的香爐腳下,如在3日內發生打碗壞盞,即推托不合,將八字帖退給女方.男方認可,則請算命先生"排八字',,進行合婚;女日八字不合,請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退還,生月錢不退。 正由於包辦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裏就由父母聽從媒灼作主和人傢定親:有些男孩衹十四 五歲,父母就為他聯姻聚妻。舊社會寡婦不準改嫁,同姓不準結婚。還有早婚、重婚、納妾、遺棄、搶親、拔親、帶童養媳等許多不合理現象,婦女備受欺凌,不少男子終身光棍。
婚禮
舊式婚事,多數窮苦人傢限於條件,婚事簡單,辦喜酒菜衹有10碗頭,客氣一點用 12碗頭。接新娘用獨輪人力小車、黃包車、自行車或術船,坐不起花轎。有的娶不起媳婦,甚至用"搶親"的辦法,達到"成親',目的。有錢人傢的婚禮,辦得十分隆重,講究排場,大擺筵席。境內南部地區,結婚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傢拜見父母,有錢人傢隨去3頂花轎,新郎、媒人、新娘 各1頂。新娘用的是大紅珠花轎,其餘兩頂是寶蘭呢轎,還擡去"食籮"(用術框製成)多衹,內裝 白鵝、滿壇紹興酒、沙魚皮、豬肉、大青魚、大鯉魚等禮品,配以粗細樂隊。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則待到夜晚時分(根據路途近遠而定)出發,隨帶大批嫁妝,包括大量傢具、銅錫器、 瓷器、各式綢緞布匹、日用化妝品等,都用"食籮',擡着,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傢。新娘出門上花轎時,頭上蓋2尺見方的絲綢紅布·腳下踩銅烘缸,盛滿火灰;離娘傢時,還由她的弟兄 在花轎後面潑水,謂"嫁出門的姑娘,潑出門的水。"花轎擡到男宅時,男方用稻草點"三叮旺 火,',請屬竜屬虎的男女賓相擡花燭·迎新娘出轎,並用布袋攤地,讓新娘穿着花鞋從袋上走過, 不沾塵土,謂之"傳代"。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同坐新床,飲合歡酒,吃和喜團圓,然後拜堂,嚮福祿壽三星行跪拜禮,由長輩及親友朗讀《詩經》"關睢"三章及"桃夭"三章,祝頌新婚。
民國後,逐步改為文明結婚。新娘頭上不戴紅方巾,改戴墨鏡,廢除跪拜禮,改嚮國旗及孫 中山遺像行鞠躬禮,由證婚人、介紹人及來賓分別緻賀詞,主婚人致谢詞,新郎新娘在結婚證書上用印,互換首飾。婚禮上不斷奏樂、唱歌,還有餘興節目.婚禮以後,新郎新娘同座,請親朋作陪客飲花燭酒。回房後,即有人鬧新房,稱為"吵親,次日中午祭祖,嚮長輩行見面禮,長輩嚮 新娘出"見面錢,',新娘也回贈若幹禮品,叫"擡禮"。通東地區的婚禮與南部地區稍有不同,一是 迎親.擇吉日,男方同媒人帶領喜轎一乘或幾乘,和迎親的吹鼓手以及帶給女方姑表姨舅的禮物,到女方宅前,先鳴炮竹,女方響應後,從左側上首進場,轎門對外停放.女方點燃男方帶來的紅蠟燭,請來人吃糕棕糖茶.新娘請兩個丈夫健在有子女的婦人梳洗"上頭",男方3次"催親', 鞭炮響後,新娘罩上"紅蓋頭",一定要在日落前,嚮父母兄弟長輩一一揮淚告別.上轎時,腳踩門前鋪的草席,以表"傳裔,',然後由父或兄抱上轎,轎內有烘缸安放,代表"興旺,'。起轎時,雙方鳴炮慶賀、潑水。在點燈後,女方纔可到男傢。新娘花轎進場前,女方鳴炮轎到,男方鳴炮相迎, 花轎進場,鼓樂喧天,轎門對內停下,說合者即景出合。新郎在姨們的示意下,掀轎簾,輓出新娘,新郎手拉新娘手踏在預先鋪設好的布袋上進門。新郎新娘進入中堂進行"一拜天,二拜地, 三夫妻對拜"。拜天地後同跨七星燈送入洞房,由妝媽婆扶至踏板的小方凳上"坐富貴",共飲 "和氣茶",新婚夫妻各呷一口後,先男方父母、兄弟姐妹,後諸親等依次呷茶,以示闔傢和氣、幸福,新郎再應酬發喜糖喜煙。二是賀房酒。這是男方宴請親朋好友的當晚,預先留下新郎平輩的表弟兄、姨弟兄、堂弟兄及其好友,參加陪新娘的兩桌並臺酒宴,酒臺點燃一對舅舅送來的竜鳳燭。宴時邊飲邊說合,有新郎發煙、發糖、倒酒、上菜,你我他都可說,伴隨猜拳罰酒,嚮新郎勸酒,互相比酒,山歌利市,此起彼伏,熱鬧歡樂。三是鬧新房。"新婚三日無大小",新娘與親威間不分大小輩份,無論老少親友都可以戲言戲態引逗新娘,新娘衹得低頭"作富貴"此時鬧得笑聲震天,喜氣倍加。四是撒百花、種籽。由親威中的民歌能手,用青藍腰布兜上花生果,俗稱"長生果,,(長生不老開花結果),棗子〈早生貴子)、桂圓(貴在團團圓圓)、蜜糖塊(甜甜蜜蜜)等物, 撒嚮新床的四角,撒嚮親友,邊撒邊說百花、種籽令。直到深更半夜放鞭炮,以示"科,他人才退出新房。五是開顔。次日清晨,鳴放炮竹,催新郎新娘起來,門一開,預先站在門口的人蜂擁 而進,爭到新娘被窩裏摸糖果糕點,新娘由妝婆將前看發剪掉,頸後毫毛也用棉綫絞去,稱"開 顔',或稱"車臉,',表示已婚。這一天,吃拜堂酒,新郎領新娘與男方長輩行見面禮,長輩們個個 "出手錢,同時女方兄弟或姨妹攜帶禮物到新郎傢來作客,叫"接滿月,',男方辦酒款待新親,並約定"回門"時間。一般婚後第三天新娘新郎到娘傢"回門"也有新娘到男傢1個月不能出傢門一步,等滿月後夫妻雙雙纔到娘傢"回門"但逢八日子不能回娘傢,稱為"七不去八不歸"。
生育
送紅蛋、"貓米飯,,海門人一嚮重視生兒育女.若頭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嚮外婆傢 和親威鄰居發紅蛋報喜;第三天要嚮所有鄰居送米飯一碗,俗稱擡"貓米飯",在産婦分娩後的 12天內,忌外人(包括親威〉進入産房,免除嬰兒夭折"做朝數"(死亡〉。12天後,各親戚都來探望送禮,俗稱送"産母羹',,一般都送紅糖、雞蛋、油面、糕點等物,也有給錢的。外婆傢在小孩出世前送來全套嬰兒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門人嬰兒開奶也很重視.一般要尋找頭胎母親或比較聰明有名望的人傢的母親的乳汁開奶。
做滿月 嬰兒滿月,做圓子,請至親吃滿月酒。還要請理發員到傢裏為嬰兒剃頭修面,稱剃胎毛。做紀箍 嬰孩周歲時,宴請各親友飲周歲酒,俗稱吃"紀箍睏子,'。通東地區孩子周歲日叫 "紀箍",宴請親友吃"紀箍",面。中飯後,讓他玩"抓雞"。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盤、書本、秤、 蔥、泥土等物,讓他任意抓取一物,藉此猜測小孩長大以後的性格和出路。 | | | | 海門市轄21個鎮、1個鄉:海門鎮、三星鎮、天補鎮、三和鎮、德勝鎮、三廠鎮、常樂鎮、麒麟鎮、悅來鎮、萬年鎮、三陽鎮、四甲鎮、貨隆鎮、餘東鎮、正餘鎮、包場鎮、劉浩鎮、東竈港鎮、臨江鎮、王浩鎮、樹勳鎮、海永鄉。
海門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從海門出發去上海虹橋、浦東國際機場衹需2-2.5小時,乘飛機可達世界各地。海門是蘇北離國際大都市--上海最近的地方;去南通機場衹需三十分鐘,可達國內主要城市;貨物運輸通過南通國際集裝箱碼頭可發往亞洲各大港口和西歐等地。
海門潛在交通優勢十分突出。一是長江口越江通道工程,即浦東到崇明的越江隧道和崇明到海門的越江大橋--崇海大橋。目前大橋的立項設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屆時長江入海口將形成一條南北貫通的大通道,海門到浦東衹需一個半小時。海門將成為蘇北地區與浦東經濟接軌的橋頭堡,成為連接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二是蘇通大橋工程,即南通和蘇州之間興建長江公路大橋,該橋處於該市市區西側,其建成後將進一步縮短海門與蘇南的距離。三是寧啓鐵路工程,即南京至啓東鐵路。四是寧通高速公路東延工程。該工程橫穿該市全境,已正式通車
海門市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市)之一,處於環上海浦東經濟輻射圈內,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醫藥化工、輕紡服裝、建築業等支柱産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被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列為“中華之最”的綉品專業市場--江蘇疊石橋綉品城。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産總值 149.5億元;工農業總産值359.1億元;財政收入8.79億元,基本競爭力列全國縣級市第36位。
近年來,海門市先後被評為“國傢衛生城市”、“國傢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明星縣”、“全國科技先進市”等多項國傢級殊榮,被譽為“金三角上小浦東”。 | | 公元前,長江大量泥沙沉積於長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約經過800多個春秋,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至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名海門縣。由於長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內大片土地坍沒,坍至呂四、餘東、四甲一綫,縣治遷於徐澗(今南通縣興仁鎮)。並廢縣歸併通州建靜海鄉。清初,江流主泓南傾,長江北岸開始漲積,漲出40多個新沙,綿亙百餘裏。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蘇省直隸廳,設治於茅傢鎮,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海門人民護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門縣隸屬蘇北政區南通區(1953年為江蘇省南通區,1955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4月,改為江蘇省南通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南通地區撤銷,海門縣隸於江蘇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隸於江蘇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駐海門鎮。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2000年,海門市轄18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942952人,其中: 海門鎮 139713 三星鎮 37315 天補鎮 32333 三和鎮 31061 德勝鎮 45881 三廠鎮 82318 常樂鎮 46863 麒麟鎮 30707 悅來鎮 50528 萬年鎮 27899 三陽鎮 29429 四甲鎮 51980 貨隆鎮 29774 餘東鎮 28309 正餘鎮 33732 包場鎮 51150 劉浩鎮 48571 東竈港鎮 31821 海永鄉 4813 臨江鄉 28481 王浩鄉 23831 樹勳鄉 30336 海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虛擬鎮 17285 江心沙農場虛擬鄉 5904 海門棉花原種場虛擬鄉 2483 海門港虛擬鄉 435
2003年行政區劃一覽 轄21個鎮、1個鄉。(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海門鎮 轄:14個社區居委會(通源路、青海路、擁軍路、獅山路、育才路、人民西路、解放西路、解放中路、嚮民路、大同新村、海興路、海南、城北、海西);13個村委會(雙橋、占仁、城興、張北、振邦、張南、高店、五港、秀山、日新、沙東、中海、民生)。
三星鎮 轄:2個居委會(富民東街、富民西街);8個村委會(匯南、益民、永富、太陽、鎮南、召良、疊石、林西)。
天補鎮 轄:1個居委會(鎮興路);9個村委會(寶興、廣豐、大石、建安、彥英、光榮、陶港、補南、高橋)。
三和鎮 轄:1個居委會(和誼街);10個村委會(三圩、岸角、培新、雙高、大興、三和、兄弟、三南、三江、新遠)。
德勝鎮 轄:2個居委會(德興街、鎮南路);12個村委會(文俊、平山、金鎖、瑞南、瑞祥、瑞北、李彬、新鳳、銀纔、德新、賢高、匯通)。
三廠鎮 轄:5個社區居委會(新東街、中心街、工房街、果園新村、青竜街、大興街);17個村委會(廠西、鎮西、竜江、青竜港、廠南、孝威、耀忠、大洪、孝漢、興虹、丁陸、湯西、新豐、鶴豐、劉洪、為民、豐順)。
常樂鎮 轄:2個居委會(狀元街、長興路);14個村委會(培育、頤生、玉竹、常中、培纔、匡北、常來、常勝、八烈、振復、如意、文明、為群、中南)。
麒麟鎮 轄:1個居委會(麟北街);9個村委會(麒新、廣南、麒北、庵寶、雙河、雙樂、錦程、長春、長德)。
悅來鎮 轄:2個居委會(悅來鎮、三條橋街);17個村委會(萬忠、悅合、信民、悅南、袁李、悅來、習正、三其、鳳陽、鬆林、雲彩、保衛、匡南、安莊、啓文、忠義、錫祥)。
萬年鎮 轄:1個居委會(盛昌中路);9個村委會(耀昌、仲文、廷奎、長徵、射陽、鎮興、萬盛、中圩、裴雷)。
三陽鎮 轄:1個居委會(開泰街);9個村委會(友愛、保民、永平、鮮行、福山、漢興、同善、普新、陽東)。
四甲鎮 轄:3個居委會(新藝路、二橋路、健康路);14個村委會(東南、八索、四甲、合興、靶場、範南、勝宏、廷俊、丕岩、陳丕、四揚、餘合、二橋、頭橋)。
貨隆鎮 轄:1個居委會(新復);8個村委會(海山、金躍、有餘、聯同、新街、聯義、閘南、貨隆)。
餘東鎮 轄:1個居委會(啓鳳街);8個村委會(長圩、宛平、莊烈、餘南、戴青山、木樁港、殷忠、新宇)。
正餘鎮 轄:1個居委會(人民路);9個村委會(新和、新橋、青正、雙烈、正基、邢柏、安渡、瑞豐、正南)。
包場鎮 轄:1個居委會(包新街);12個村委會(河南、包場、新南、長橋、模範、幸福、河塘、浜北、聯合、鎮東、宏升、緻中)。
劉浩鎮 轄:2個居委會(六甲街、海欣路);16個村委會(頭甲、天西、六東、六甲、新群、城河、浩西、浩中、福良、池鵬、周成、永康、鳳飛、林英、軋西、錦明)。
東竈港鎮 轄:2個居委會(三門閘街、漁港路);10個村委會(紅中、靈樹、友誼、港新、閘橋、閘中、光耀、前哨、鮮海、大東);3個漁業村村委會(臨海、港閘、東竈)。
臨江鎮 轄:1個居委會(靈甸街);10個村委會(堅平、介雲、江校、稻香、靈江、立周、元菊、希聖、普明、陽應)。
王浩鎮 轄:1個居委會(浩盛街);8個村委會(新岸、五總、古壩、昌盛、橋閘、河岸、三合、王竈河)。
樹勳鎮 轄:1個居委會(勳興路);9個村委會(和平、八一、旭宏、鳳凰、新北、新河、新富、啓勇、富民)。
海永鄉 轄:1個居委會(通江街);2個村委會(王陳、沿江)。
海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轄:3個居委會(海東、源東、濱順街);3個村委會(利北、富三、建南)。
2004年底行政區劃一覽:轄21個鎮、1個鄉。 (www.xzqh.org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整理)
海門鎮 面積61.00平方千米,人口147784人。 三星鎮 面積30.69平方千米,人口 35459人。
天補鎮 面積31.73平方千米,人口 29101人。 三和鎮 面積36.38平方千米,人口 35663人。
德勝鎮 面積54.62平方千米,人口 47744人。 三廠鎮 面積63.29平方千米,人口 82964人。
常樂鎮 面積60.01平方千米,人口 51430人。 麒麟鎮 面積38.09平方千米,人口 31509人。
悅來鎮 面積54.26平方千米,人口 55743人。 萬年鎮 面積28.00平方千米,人口 30729人。
三陽鎮 面積45.00平方千米,人口 32545人。 四甲鎮 面積59.90平方千米,人口 61285人。
貨隆鎮 面積37.05平方千米,人口 33184人。 餘東鎮 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 31921人。
正餘鎮 面積35.80平方千米,人口 36961人。 包場鎮 面積43.58平方千米,人口 55481人。
劉浩鎮 面積54.30平方千米,人口 62098人。 東竈港鎮 面積38.80平方千米,人口 35284人。
臨江鎮 面積41.66平方千米,人口 32643人。 王浩鎮 面積20.28平方千米,人口 29406人。
海永鄉 面積 3.68平方千米,人口 4926人。 樹勳鎮 面積37.91平方千米,人口 36368人。 | | 歷史名人
海門設縣初期,居民多以煮????為業,經濟文化不發達。明代起文化開始興盛,民間的祭神樂活動已成習俗,戲麯活動也開始出現,文風漸興。由於土地漲坍不定,文化也隨之興衰。清代中葉以後,海門文化受江南吳文化的影響而迅速發展,呈現出繁榮景象。明清兩代,海門曾涌現出崔桐、周傢祿等文史學家,程源、張光鑒、李潛昭、丁有煜、李芳梅等近10位書畫傢,尤以有“外八怪”之稱有丁有煜為代表。近代涌現出實業傢、教育傢張謇,琵琶演奏傢瀋肇洲等。至當代,海門更是人文薈萃,涌現出書畫傢王個簃,文學評論傢陳遼、林非、翻譯傢、文學家卞之琳,中國古典文學家陸侃如,音樂傢竜飛等。海門民間文化傳統底藴深厚,從江南傳入的吳歌逐步演變為具有海門地方特色的海門山歌,並於建國後發展為新興的地方劇種――海門山歌。通東民歌在海門北部十分盛行,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如跳財神、跑五方、跳判等。清末,誕生了海門第一個京劇戲班――張洪福班,評彈演唱遍於城鄉。以瀋肇洲為代表繼承和發展了瀛洲琵琶流派,並於1920年灌製了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張琵琶麯唱片。建國後,海門曾建過越劇團、評彈團、京劇團、雜技團,産生過廣泛影響。
地方文化
廟會
清代至民國初年,境內一些集鎮及廟宇,一年中要有數次廟會,俗稱“出會”,也叫迎神賽會。廟會的日期按規定,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菩薩”出會、五月十三“關帝菩薩”出會、十月初一或十五“城隆菩薩”出會、還有“猛將會”、“娘娘會”等。縣境北部地區一些集鎮一兩年就要有一次 廟會,如都天會、元帥會、觀音會等,其中都天會的規模為最大。廟會非常隆重,先將寺廟裏供奉的菩薩用轎子擡出,前後有各式儀仗隊迎送。有撐花傘的、捕盾牌的、提燈籠的,還有踩高撓、跳師子舞的,前呼後擁,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菩薩“出巡”途中,有些人擺香案跪拜,圍觀者人山人海。許多善男信女,穿紅戴緑,歡天喜地,熱鬧非凡。此種廟會,40年代以後逐漸減少,與50年代基本停止。
情歌
采桑 、采木香、采紅菱、采青梅、花望夢、哭望郎、四季歌、綉郎衣、五更調、梳妝臺、郎想想、挑水歌、思麯山歌、日落西山、結出私情、約郎山歌、西湖欄桿、情郎山歌、新打水車、綉花肚兜、彎彎絡絡一條河、遠望江南一顆桑、紅嘴緑鸚鵡等。
十字歌
十張臺子、十個苦惱、十衹香袋、十雙拖鞋、十房媳婦、十個姑娘、十把扇子、十約情郎、十姐見郎 、十雙綉花鞋、十個銅細、十條手巾、十裏亭勸郎、十稀纔、十娘子、十個月、十告郎、十二月花名、十二杯酒、十二月長工歌、三十六條蟲,等等。
海門山歌
清代中葉後,江南移民把吳歌傳入,經海門勞動人民世代口頭傳唱,不斷潤飾創造,清末明初發展成為廣泛流傳於境內的海門山歌。山歌分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大多在田間勞動或勞動之餘,隨口編成,歌詞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有十多句、幾十句、乃至幾百句不等。 民國24年(1935),管劍閣、丁仲臯搜集的海門山歌整理成《江口情歌》,在上海大趲大學校刊上發表,隨即輯成專集。次年,管劍閣所搜集的長篇敘事山歌《紅娘子》發表於武漢《天地人》雜志。1954年,海門山歌搬上舞臺。50-60年代,有山歌劇本發表於全國性戲劇刊物上。80年代,許多山歌和研究山歌的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1984年,海門山歌研究會成立。1985年8月,縣舉辦首屆海門山歌會唱,50多名歌手演唱山歌40多首,《光明日報》、《新華日報》等先後對此作了報道。1986年7月,宋衛香演唱海門山歌《小阿姐看中搖船郎》,隨南通民間藝術團赴京演出。1987年,《海門山歌選》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海門山歌250餘首。1995年,海門山歌《青竜角》赴京演出。流傳較廣的部分山歌目錄 長篇敘事山歌,搖船郎、拔蒜苗、販桃郎、接小姨、張二娘、秧歌、九姑娘、麥花姐、綉落衣、綉汗巾、庵堂相會、愛情十裏亭等。
通東號子
通東地區人民在勞動中,隨着勞動節奏自編自唱形成口頭音樂。凡集體性的勞作,如車水、打麥、挑泥、拔花稭、打夯、扛棒、木工、拉船、采耥等,都有與之配合的號子。
通東號子一般為一唱一和的對歌號子,還有一些較長敘事號子;每段有十多句乃至數十句,如蒔秧和利市歌。
通東號子調式多樣,麯式多樣,有的抒情優美,節奏自由,如車水號子;有的雄渾開闊,高亢有力,如挑泥號子;有的起伏和緩,節奉規整,如拉船號子;有的節奉規整和自由相間,如挑糞號子等。
建國後,有專人對通東號子進行挖掘整理。1979年5月,《海門民歌選》中收錄各類通東號子21首,其中拉船號子、拔錨號子和挑糞號子被選編進《中國民間歌麯集成、江蘇捲》。1984年,號子獨唱《新嫂嫂領了獨生證》在上海電視臺播放。
詩文
縣內古時有詩文散見於舊地方志,著作流傳後世的有明代崔機桐著《東洲文集》,清代周傢祿著《壽愷堂集》,清代畫傢丁有煜著有《雙薇園集》、《雙薇園續集》、《與秋集》等,但都毀於乾隆年間的文字獄中,幸存的很少。
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有影評傢王塵無的散文集《浮世雜拾》,龔庭槐的愛國詩集《粟寰》、《荒原》、《滬上集》等。50―60年代,縣內歌劇創作十分興盛,較有影響的有《淘米記》、《采桃》、《把關》、《銀花姑娘》等。1976年,《人民文學》發表許乃平的兒童文學《金色的翅膀》,《人民日報》發表成漢飈的散文《紅旗如火映徵途》。80年代全縣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文學作品有67篇,其中28篇獲全國、省級奬勵。
舞蹈
海門民間舞蹈起源於祭神活動。明代逢年過節就有祭神娛樂的習俗。清代中葉起,隨着宗教儀式和廟會活動的興盛,海門民間舞蹈不斷發展,有跳財神、跑五方、調獅子、舞竜燈、蕩湖船、蚌殼精、踏高蹺、挑花擔、打蓮湘、腰鼓舞、馬燈舞、鞦韆臺、紅扇舞、等數十種,其中大部分舞蹈是在宗教儀式中出現的,如道教儀式"放施食"中的"跑五方"等;有的是從宗教儀式中分解出來後在民間流行的,如"跳財神";有的是從外地流入的,如打蓮湘、腰鼓舞等。1949年前,部分民間舞蹈失傳。50年代,縣派專人負責民間舞蹈的發掘和整理,竜燈舞、獅子舞、送菜頭、挑花擔、打蓮湘、腰鼓舞等先後搬上舞臺。縣舉辦的文藝會演,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民間舞蹈。1983年,縣文藝部門對民間舞蹈進行普查。經過整理的民間舞蹈"跳財神",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蘇捲》。
1949年前,部分民間舞蹈失傳。50年代,縣派專人負責民間舞蹈的發掘和整理,竜燈舞、獅子舞、送菜頭、挑花擔、打蓮湘、腰鼓舞等先後搬上舞臺。縣舉辦的文藝會演,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民間舞蹈。1983年,縣文藝部門對民間舞蹈進行普查。經過整理的民間舞蹈“跳財神”,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蘇捲》。
書法
明代有大書法傢張成、崔桐師徒倆。南通博物苑存有其書法長捲一捲,是其代表作。書法傢崔思唯、盛鼎、李潛昭等的作品,也聞名國內外。
清代書法傢成宏齡有“草聖”之稱。李方梅聞名縣內外,縣文物管委會存其楷書作品真跡。清時還有書法傢許士觀、李如林、李來翰、李聯綉、李樘、張謇等。
民國時期,書法傢黃祖謙精隸書,陳傢幹師宗顔碑,兼學漢魏,自成一體,蜚聲大江南北;其弟陳傢六臨仿兄體;其女陳淑貞為縣籍書法傢名人中唯一女姓。姚應春書法體學趙孟 ,縣內有“無姚不廳”之說。沙玉照馳名縣內外,蘇州玄妙觀題匾出自他手。陳拔書法曾受梁啓超推崇。
現代藝術傢王個,愛好書法,用石鼓筆法入行草,尤精金文、石鼓,富有濃厚的金石氣息。
1984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書法協會,有會員22人。1990年發展到55人。
繪畫
明代畫傢程源、張光鑒。清代有畫傢丁有煜,擅水墨花卉,尤擅鳥竹。
攝影
1984年12月,縣攝影協會成立有會員21人。1989年5月,李翔攝影作品《采文哈》參加南通市攝影展。1990年他的攝影作品《鄉場》,參加"生活之美"全國競賽,獲優秀奬,9月,北京《健康咨詢》雜志發表李翔攝影作品《饞》。是年,縣攝影協會有會員24人。
民間故事
縣境東北部緊靠黃海,當地居民常為接觸,故常藉自然天象、海神竜王一類虛幻縹緲、形象生動的故事,反映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美的嚮往,如木樁港的傳說等。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産生了不少反映人們生活、勞動和體現"沙地"民風民俗的趣味故事,其中“憨婿”的故事,在當地婦孺皆知。“曹秀珍”和“楊聖岩”兩個機智人物的故事,分別流傳於北部和南部地區,“曹秀珍”源於通東地區流傳的“曹瘦臉兒”;“楊聖岩”由崇明傳入海門。還有關於地名的傳說和民俗典故,記載着海門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禮儀習俗
聯姻
舊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辦婚姻。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青年男女根本沒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戀愛。男女聯姻,先要有媒人說媒,男女雙方要門當戶對。境內南部地區,男女經人說合,雙方父母有意,就先“並八字”、“相親”、“訪人傢”,然後“定親”。北部地區則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動做媒為雙方說親,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以後,由男方揀好日子請媒人帶生月錢包,去對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稱通草帖。媒人將此草帖壓在竈臺的香爐腳下,如在3日內發生打碗壞盞,即推托不合,將八字帖退給女方。男方認可,則請算命先生“排八字”,進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請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退還,生月錢不退。
正由於包辦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裏就由父母聽從媒灼作主和人傢定親;有些男孩衹十四五歲,父母就為他聯姻聚妻。
舊社會寡婦不準改嫁,同姓不準結婚。還有早婚、重婚、納妾、遺棄、搶親、拔親、帶童養媳等許多不合理現象,婦女備受欺凌,不少男子終身光棍
聘約
舊社會,境內北部地區的聘約過程比較繁瑣,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後,男方擇吉日、托媒人帶禮物去下聘,正式談妥,從此不能反悔,否則被看作賴婚而引起訴訟。男方賴婚,聘禮不退;女方賴婚,退還聘禮,賠償辦酒損失。小定禮物一般是手鐲、戒子、釧兒等金銀首飾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點。再是送節禮,每年端午、中秋、春節,男方備以魚、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禮品,通過媒人送給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並需成雙成對,還要有糕,象徵“高來高 去”,稱之“回禮”。然後是送日子,男方擇吉日將迎娶的婚期寫在“竜鳳帖”上送交女方,隨帖送去竜鳳喜餅,茶葉與糖、棗、魚、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紅紙袋各一隻。再後是擡嫁妝,結婚前,男方給女方帶一定數量的迎親禮,如魚、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紅紙包、香煙、茶葉和一條“還娘席”,派上親朋好友上門取嫁妝。待女方滿意後,纔允許擡嫁妝。最後是待 媒酒,結婚前天晚上, 男方以上規格的餐宴酬待媒人,並計劃次日的婚禮順利進行。
舊社會,境內南部地區聘約亦有規矩,訂婚(俗稱吃小喜酒),男方向女方贈送聘禮,互換庚帖,確定婚姻關係。訂婚後,逢年過節,男方頻繁送禮(俗稱“送節禮”),結婚之前通過媒人“送通風”(禮金、四包禮品),直到女方接受婚期為止。
報喪
海門人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人死了,由其直係親屬,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負責料理喪事。喪事繁瑣,迷信色彩濃厚。對諸親及長輩,由親生長子披麻戴孝,親自前往報喪。去時手持雨傘一把,進門即嚮長輩跪拜;親威傢招待糖茶一杯,並回贈毛巾或布匹。一般親戚則由主傢請人前往報喪。同時,到廟裏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廟”。
擱三朝
先為死者剃頭、洗身、換衣,然後將遺體安放在靈堂裏,一般要擱3天。停屍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喪棚,還要請“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場,紮庫,剪冥衣,寫牌位,佈置靈堂。請木匠做棺材,鄰居幫忙磨麥犧,買菜,準備吃素飯等。
到入驗前夜,請人紮一頂紙轎,內供死者牌位,連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點火焚燒,稱“燒床柴”,也叫“送西方”。燒完後,子女及親屬回到靈堂發孝衣。這時,兒子身穿白布孝服,腳穿蒲鞋,頭戴麻布涼帽(帽邊挂4個白絨球),手持孝棒(俗稱“觸活棒”),嚮各長老行脆拜禮。晚上有人守靈、陪夜。
入殮
這天宅前竪幡懺兩根(狀如旗桿)。上午,遠近親朋鄰里陸續前來吊喪,帶上紙帛、紙錠,有送紙幣的,稱“代帛”,也有送輓聯、輓幡、被面等。吊喪者都嚮死者牌位行脆拜禮,兒子在旁還拜,請的“吹鼓手”每當有人跪拜就吹一次號筒。請陰陽先生、道士和和尚誦經、拜懺、做道場。下午入殮前,由和尚誦經,化“九千七”、“二萬四”,即一人邊哭,親屬邊燒紙帛。親屬依次嚮死者遺體跪拜,隨即將屍體安放在棺材裏,各親屬再繞棺一周嚮遺體告別,叫“小殮”;接着蓋棺,用大鐵釘釘蓋封棺,叫“大殮”。最後,將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東側,棺前擺上供桌(稱“坐臺”),桌子橫檔放置布鞋l雙,桌上放死者牌位、畫像或照片、香爐、蠟桿、齋供等。每天早、中飯時間,由傢人端飯。
出葬
50年代以前,死者去世滿3周年,舉行安葬,將棺材從傢裏擡出,移葬墳墓。出葬時儀式很隆重,子女親友組成送葬隊伍,隨棺送到墓地。有錢人傢還用磚石或水泥混凝土在墓穴四壁砌坑。一般安葬儀式,均在“大寒”前後。安葬完畢,子女纔可脫下孝服,換上紅鞋子,叫做“釋服”或“脫孝”,至此,3年喪事纔算結束。窮苦人傢死了人,沒有錢辦喪事,衹好東藉西挪,買一口薄板棺材,有的用草席或蘆菲捲着,送到墓地埋葬了事。墓地一般要做在自己的土地上,沒有土地的,或租人傢的土地埋葬,或葬入荒灘亂墳之中,真是死無葬身之地。
通東地區,喪葬習俗大同小異。人死後,傳說“亡靈”還有“回喪"之日,也叫“回煞”,並有亡靈顯靈的種種傳說。具體日期由陰陽先生掐算,少則3天,最多18天,選在單日夜裏,傢裏人把死者原來的房間、床鋪擺設依舊,靈臺前供上酒菜,煙囪旁紮一蘆梯,屋內放點紙錢和香火,然後傢人躲開,靜候“亡靈”返回,待紙錢燃燒後,傢人再出來叩頭號哭,表示迎接“亡靈”。
建國後,喪葬習俗,如報喪、戴孝、入殮、七數、周年祭日等仍沿用舊習,但較前簡化,迷信色彩也逐漸淡化。50年代,各地仍用土葬形式,葬具都用木棺,後改用水泥棺。70年代開始推行火葬,死者擱三朝後出葬,傢屬將屍體火化後裝入骨灰盒保存。吊喪采用嚮遺體告別、開追悼會、戴黑紗等形式。80年代,普遍實行火葬,一般都用手扶拖拉機或卡車將屍體運至火葬場火化,子女和親戚隨往送葬。出葬時燃放鞭炮,子女在死者戶體上打一把雨傘,一路化紙帛。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傢中或入土安葬。喪葬中也帶有一些迷信色彩,舊的習俗重新擡頭。
七數
舊時,從死者入殮那天起,每隔7天須由傢人燒經祭祀(俗稱“燒羹飯”),一般由兒子燒,逢三七由女兒燒。燒六七那天,要請親鄰好友吃酒飯。六七前夜也有人守靈陪夜。北部地區群衆和一般富裕人傢燒五七很隆重,要請和尚誦經、放施食、做道場、紮庫,也有親友前來吊唁,並將死者棺材送往墓地安葬。六七由女兒、女婿備了酒菜前來祭祀,娘傢準備糕點魚肉款待。中飯後,女兒要早回傢,近鄰親友隨送,一路燃放鞭炮,直送到她傢門口為止。第七個七數,稱“斷七”,再祭祀一番,七數結束。一般貧苦人傢七數照做,但一切從簡。以後逢百日、七月半、八月半和九月初九,還要燒祭。逢到農歷春節,自年初一至年初十,又有親朋前來拜年、送人情的。
在死者七數期間,女兒每天早、晚要在坐臺前長哭一次,叫做“哭七七”,兒子不剃頭,夏天出門不撐傘,不戴涼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縫塊白布,鼕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襖可穿),女兒不戴金首飾。明、清時代,讀書人和做官的為父母奔喪期間,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不能外出做官,須在傢守孝3年,稱“丁憂”。
送紅蛋
海門人一嚮重視生兒育女。若頭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嚮外婆傢和親威鄰居發紅蛋報喜;第三天要嚮所有鄰居送米飯一碗,俗稱擡“貓米飯”。在産婦分娩後的12天內,忌外人(包括親威)進入産房,免除嬰兒夭折“做朝數”(死亡)。12天後,各親戚都來探望送禮,俗稱送“産母羹”,一般都送紅糖、雞蛋、油面、糕點等物,也有給錢的。外婆傢在小孩出世前送來全套嬰兒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門人嬰兒開奶也很重視。一般要尋找頭胎母親或比較聰明有名望的人傢的母親的乳汁開奶。
做滿月
嬰兒滿月,做圓子,請至親吃滿月酒。還要請理發員到傢裏為嬰兒剃頭修面,稱剃胎毛。
做紀箍
嬰孩周歲時,宴請各親友飲周歲酒,俗稱吃“紀箍圓子”。通東地區孩子周歲日叫“紀箍”,宴請親友吃“紀箍”,面。中飯後,讓他玩“抓雞”。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盤、書本、秤、蔥、泥土等物,讓他任意抓取一物,藉此猜測小孩長大以後的性格和出路。
祝壽
人滿50歲生日,其子女和親戚前往慶壽。一般逢9(如49、59歲......),先為其預慶,建國前,富裕人傢祝壽,張燈結彩,設壽堂,挂壽幛,大擺筵席,收受禮物。父母壽慶,女兒做壽桃、壽糕,於壽辰前夕即來“暖壽”。當天,晚輩都要嚮老壽星拜壽。全家都吃麵條象徵長壽,並用大蛋糕祝壽,還要放鞭炮,熱鬧一番,70年代後,人們不但為老年人祝壽,甚至要為滿30、40歲的中年人祝壽,經濟條件好的要辦十幾桌、幾十桌壽筵。也有提前慶壽,衹自傢人吃面團聚。80年代,有為10周歲兒童祝壽的。通東地區一般50歲不祝壽。如今,祝壽的形式逐漸在簡化,壽筵的規模、檔次,因人因事而定。
婚俗
聯姻舊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辦婚姻。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青年男女根本沒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戀愛。男女聯姻,先要有媒人說媒,男女雙方要門當戶對。境內南部地區,男女經人說合,雙方父母有意,就先"並八字"、"相親"、"訪人傢",然後"定親',北部地區則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動做媒為雙方說親,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以後,由男方揀好日子請媒人帶生月錢包,去對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稱通草帖。媒人將此草帖壓在位臺的香爐腳下,如在3日內發生打碗壞盞,即推托不合,將八字帖退給女方.男方認可,則請算命先生"排八字',,進行合婚;女日八字不合,請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退還,生月錢不退。 正由於包辦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裏就由父母聽從媒灼作主和人傢定親:有些男孩衹十四 五歲,父母就為他聯姻聚妻。舊社會寡婦不準改嫁,同姓不準結婚。還有早婚、重婚、納妾、遺棄、搶親、拔親、帶童養媳等許多不合理現象,婦女備受欺凌,不少男子終身光棍。
婚禮
舊式婚事,多數窮苦人傢限於條件,婚事簡單,辦喜酒菜衹有10碗頭,客氣一點用 12碗頭。接新娘用獨輪人力小車、黃包車、自行車或術船,坐不起花轎。有的娶不起媳婦,甚至用"搶親"的辦法,達到"成親',目的。有錢人傢的婚禮,辦得十分隆重,講究排場,大擺筵席。境內南部地區,結婚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傢拜見父母,有錢人傢隨去3頂花轎,新郎、媒人、新娘 各1頂。新娘用的是大紅珠花轎,其餘兩頂是寶蘭呢轎,還擡去"食籮"(用術框製成)多衹,內裝 白鵝、滿壇紹興酒、沙魚皮、豬肉、大青魚、大鯉魚等禮品,配以粗細樂隊。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則待到夜晚時分(根據路途近遠而定)出發,隨帶大批嫁妝,包括大量傢具、銅錫器、 瓷器、各式綢緞布匹、日用化妝品等,都用"食籮',擡着,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傢。新娘出門上花轎時,頭上蓋2尺見方的絲綢紅布·腳下踩銅烘缸,盛滿火灰;離娘傢時,還由她的弟兄 在花轎後面潑水,謂"嫁出門的姑娘,潑出門的水。"花轎擡到男宅時,男方用稻草點"三叮旺 火,',請屬竜屬虎的男女賓相擡花燭·迎新娘出轎,並用布袋攤地,讓新娘穿着花鞋從袋上走過, 不沾塵土,謂之"傳代"。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同坐新床,飲合歡酒,吃和喜團圓,然後拜堂,嚮福祿壽三星行跪拜禮,由長輩及親友朗讀《詩經》"關睢"三章及"桃夭"三章,祝頌新婚。
民國後,逐步改為文明結婚。新娘頭上不戴紅方巾,改戴墨鏡,廢除跪拜禮,改嚮國旗及孫 中山遺像行鞠躬禮,由證婚人、介紹人及來賓分別緻賀詞,主婚人致谢詞,新郎新娘在結婚證書上用印,互換首飾。婚禮上不斷奏樂、唱歌,還有餘興節目.婚禮以後,新郎新娘同座,請親朋作陪客飲花燭酒。回房後,即有人鬧新房,稱為"吵親,次日中午祭祖,嚮長輩行見面禮,長輩嚮 新娘出"見面錢,',新娘也回贈若幹禮品,叫"擡禮"。通東地區的婚禮與南部地區稍有不同,一是 迎親.擇吉日,男方同媒人帶領喜轎一乘或幾乘,和迎親的吹鼓手以及帶給女方姑表姨舅的禮物,到女方宅前,先鳴炮竹,女方響應後,從左側上首進場,轎門對外停放.女方點燃男方帶來的紅蠟燭,請來人吃糕棕糖茶.新娘請兩個丈夫健在有子女的婦人梳洗"上頭",男方3次"催親', 鞭炮響後,新娘罩上"紅蓋頭",一定要在日落前,嚮父母兄弟長輩一一揮淚告別.上轎時,腳踩門前鋪的草席,以表"傳裔,',然後由父或兄抱上轎,轎內有烘缸安放,代表"興旺,'。起轎時,雙方鳴炮慶賀、潑水。在點燈後,女方纔可到男傢。新娘花轎進場前,女方鳴炮轎到,男方鳴炮相迎, 花轎進場,鼓樂喧天,轎門對內停下,說合者即景出合。新郎在姨們的示意下,掀轎簾,輓出新娘,新郎手拉新娘手踏在預先鋪設好的布袋上進門。新郎新娘進入中堂進行"一拜天,二拜地, 三夫妻對拜"。拜天地後同跨七星燈送入洞房,由妝媽婆扶至踏板的小方凳上"坐富貴",共飲 "和氣茶",新婚夫妻各呷一口後,先男方父母、兄弟姐妹,後諸親等依次呷茶,以示闔傢和氣、幸福,新郎再應酬發喜糖喜煙。二是賀房酒。這是男方宴請親朋好友的當晚,預先留下新郎平輩的表弟兄、姨弟兄、堂弟兄及其好友,參加陪新娘的兩桌並臺酒宴,酒臺點燃一對舅舅送來的竜鳳燭。宴時邊飲邊說合,有新郎發煙、發糖、倒酒、上菜,你我他都可說,伴隨猜拳罰酒,嚮新郎勸酒,互相比酒,山歌利市,此起彼伏,熱鬧歡樂。三是鬧新房。"新婚三日無大小",新娘與親威間不分大小輩份,無論老少親友都可以戲言戲態引逗新娘,新娘衹得低頭"作富貴"此時鬧得笑聲震天,喜氣倍加。四是撒百花、種籽。由親威中的民歌能手,用青藍腰布兜上花生果,俗稱"長生果,,(長生不老開花結果),棗子〈早生貴子)、桂圓(貴在團團圓圓)、蜜糖塊(甜甜蜜蜜)等物, 撒嚮新床的四角,撒嚮親友,邊撒邊說百花、種籽令。直到深更半夜放鞭炮,以示"科,他人才退出新房。五是開顔。次日清晨,鳴放炮竹,催新郎新娘起來,門一開,預先站在門口的人蜂擁 而進,爭到新娘被窩裏摸糖果糕點,新娘由妝婆將前看發剪掉,頸後毫毛也用棉綫絞去,稱"開 顔',或稱"車臉,',表示已婚。這一天,吃拜堂酒,新郎領新娘與男方長輩行見面禮,長輩們個個 "出手錢,同時女方兄弟或姨妹攜帶禮物到新郎傢來作客,叫"接滿月,',男方辦酒款待新親,並約定"回門"時間。一般婚後第三天新娘新郎到娘傢"回門"也有新娘到男傢1個月不能出傢門一步,等滿月後夫妻雙雙纔到娘傢"回門"但逢八日子不能回娘傢,稱為"七不去八不歸"。
生育
送紅蛋、"貓米飯,,海門人一嚮重視生兒育女.若頭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嚮外婆傢 和親威鄰居發紅蛋報喜;第三天要嚮所有鄰居送米飯一碗,俗稱擡"貓米飯",在産婦分娩後的 12天內,忌外人(包括親威〉進入産房,免除嬰兒夭折"做朝數"(死亡〉。12天後,各親戚都來探望送禮,俗稱送"産母羹',,一般都送紅糖、雞蛋、油面、糕點等物,也有給錢的。外婆傢在小孩出世前送來全套嬰兒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門人嬰兒開奶也很重視.一般要尋找頭胎母親或比較聰明有名望的人傢的母親的乳汁開奶。
做滿月 嬰兒滿月,做圓子,請至親吃滿月酒。還要請理發員到傢裏為嬰兒剃頭修面,稱剃胎毛。做紀箍 嬰孩周歲時,宴請各親友飲周歲酒,俗稱吃"紀箍睏子,'。通東地區孩子周歲日叫 "紀箍",宴請親友吃"紀箍",面。中飯後,讓他玩"抓雞"。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盤、書本、秤、 蔥、泥土等物,讓他任意抓取一物,藉此猜測小孩長大以後的性格和出路。 | | 海門市東攬黃海,南依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金三角上小浦東”之稱。全市總面積1149平方公裏,人口101萬,下轄21個鄉鎮和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是全國著名的“科技之鄉”、“教育之鄉”、“紡織之鄉”、“建築之鄉”,自2001年以來,七度蟬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海門市通江達海,地理優越,物産豐富,人傑地靈。全市的特色可概括為“四個一”,即一人一山一港一品。“一人”是指清末狀元張謇。張謇是海門市常樂鎮人,是中國著名的實業傢、教育傢,是我市開墾荒區、圍海造地第一人,他提出的“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至今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一山”是指蠣蚜山。蠣蚜山位於我市東竈港鎮,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礁島,面積約3.5平方公裏,被譽為“中國唯一、世界奇觀”,2006年10月,被國傢海洋局批準為國傢級海洋特別保護區。“一港”是指海門沿海海域優良深水港址。當前,我市正以江蘇沿海開發為契機,建設以能源運輸和發展臨港工業為主體的區域性港口群,構建海門乃至江蘇重要的出海大通道,真正解决海門有海無門的窘況。“一品”是指傢用紡織品。
2008年,海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60億元,人均GDP人民幣41708元;財政總收入完成41.0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51億元,分別增長28.7%和26%。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9000元,分別增長15.2%和12%,繼續保持蘇中蘇北領先。海門作為蘇中地區惟一的縣市躋身“2008年度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被國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中國最具潛力十強縣市”之一,被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等組織評為“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縣(市、區)”十強之一。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公佈了“2009年度中國城市化進程十大活力縣級城市”評選結果,海門市榜上有名,榮膺“2009年度十大活力縣級城市”稱號。
疊石橋國際傢紡城
疊石橋位於江蘇省海門市的三星鎮,被人們譽為“小溫州”。疊石橋國際傢紡城被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評為“中華之最”,是全國最大的傢用紡織品生産基地。預計到“十一五”期末,海門市傢紡産業將實現産值500億元、銷售450億元,逐步建設成為中國傢紡産業的研發中心、世界傢紡品生産的集散地。近年來,這裏因傢紡産業集群的快速發展而享有越來越高的知名度。如今,疊石橋已成為全國傢紡係列産品的生産基地、銷售場所和物流中心。
疊石橋傢紡産業源遠流長,具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傢紡業如虎添翼,迅猛發展。品種款色由少到多,生産企業由弱到強,經營規模由小到大,生産設備由落後到先進,輻射面由狹到寬。目前從事傢紡産業的人員已波及到疊石橋周邊三個縣市,10多個鄉鎮,從業人員20多萬人,産業集群特徵鮮明,市場成交活躍,産品暢銷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遠銷羅馬尼亞、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2002年12月,三星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傢紡綉品名鎮”。2008年疊石橋地區傢紡市場成交額突破250億元,成為全國傢紡産業最大的交易中心。 | | - n.: Haimen City
| | 海門 | | 中國 | 疾病預防 | 機構 | 區域 | 旅遊 | ????業公司 | ????業 | 國企 | ????務管理局 | 地理 | 江蘇省 | 行政村 | |
| | 海門市區 | 海門市液壓 | 海門市海門港 | 海門市農科所 | 海門市種羊場 | 海門市大酒店 | 海門市絲織廠 | 海門市中醫院 | 海門市化纖廠 | 海門市人民醫院 | 海門市文化廣場 | 海門市四甲中學 | 海門市東洲中學 | 海門市海門中學 | 海門市東洲小學 | 海門市實驗小學 | 海門市悅來飯店 | 海門市師山賓館 | 海門市竜源賓館 | 海門市海南飯店 | 海門市海衛飯店 | 海門市海門????場 | 海門市三廠苗圃 | 海門市沿江漁場 | 海門市大東農場 | 海門市包場漁場 | 海門市劉浩醫院 | 海門市四甲醫院 | 海門市眼科醫院 | 海門市餘東醫院 | 海門市悅來醫院 | 海門市童裝二廠 | 海門市玩具總廠 | 海門市長江漁場 | 海門市棉紡織廠 | 海門市????務管理局 | 海門市望江樓飯店 | 海門市棉花原種場 | 海門市畜禽良種場 | 海門市東苑大酒店 | 海門市半島大酒店 | 海門市東方大酒店 | 海門市三星大酒店 | 海門市三廠大酒店 | 海門市永隆沙農場 | 海門市棉紡織六廠 | 海門市化纖織造廠 | 海門市鳳城針織廠 | 海門市絲綢針織廠 | 海門市江華針織廠 | 海門市劉浩針織廠 | 海門市棉紡織三廠 | 海門市蓄禽良種場 | 海門市化纖紡織廠 | 海門市迅達紡織廠 | 海門市東洲大酒店 | 海門市友誼旅行社 | 海門市棉麻總公司 | 海門市三陽化工廠 | 海門市通達針織廠 | 海門市樹勳服裝廠 | 海門市劉浩服裝廠 | 海門市絲綢染整廠 | 海門市絲綢印花廠 | 海門市瑞祥絲織廠 | 海門市婦幼保健所 | 海門市衛生防疫站 | 海門市江海印染廠 | 海門市海竜棉紡廠 | 海門市棉紡織五廠 | 海門市永隆棉紡廠 | 海門市聚豐棉紡廠 | 海門市海門印染廠 | 海門市王浩印染廠 | 海門市錦江印染廠 | 海門市新穎服裝廠 | 海門市液壓係統廠有限公司 | 海門市第三人民醫院 | 海門市恆基機械鑄造廠 | 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 | 海門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 海門市第四人民醫院 | 海門市三廠職業教育中心校 | 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 | 海門市三廠人民醫院 | 海門市皮膚病防治所 | 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 | 江蘇省海門市化妝品廠 | 海門市精神病防治所 | 海門市三廠化纖製品廠 | 海門市鬆鶴紡織器材廠 | 海門市其林傢用紡織製品廠 | 海門市海樂紡織物資公司 | 海門市包場棉毛紡織廠 | 海門市包場化纖布廠 | 海門市供銷職工學校 | 海門市紡織機械二廠 | 海門市紡織技術服務公司 | 海門市海達針織製衣廠 | 海門市針織綉品二廠 | 海門市針織綉品三廠 | 海門市四甲春蕾針織服裝廠 | 海門市風光針織製衣廠 | 海門市大康針織製品廠 | 海門市萬年爻昌針織服裝廠 | 海門市秀山針織手套廠 | 海門市海門針織製衣廠 | 海門市四甲針織綉品廠 | 海門市海門鎮針織品廠 | 海門市供銷大廈針織品公司 | 海門市滬海針織內衣廠 | 海門市東海針織製衣廠 | 海門市其竜針織內衣廠 | 海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海門市長江蘆蕩養殖場 | 海門市財政局蘆蕩管理所 | 海門市海門鎮聚竜飯店 | 海門市天補鎮羊毛衫廠 | 江蘇海門市三星羊毛衫廠 | 海門市新樂羊毛衫廠 | 海門市三星羊毛衫總廠 | 海門市天羽羊毛衫廠 | 海門市三陽羊毛衫廠 | 海門市富麗羊毛衫廠 | 海門市海糧羊毛衫廠 | 海門市工藝美術廣告公司 | 海門市志鵬鞋業有限公司 | 海門市寶美詩鞋業有限公司 | 海門市三星旅遊工藝品廠 | 海門市湯家乡飛輪工藝品廠 | 海門市華豐紅木雕塑工藝廠 | 海門市昱虹鞋業有限公司 | 海門市劉浩鄉天西童鞋廠 | 海門市德勝羊毛衫廠 | 海門市劉浩天西童鞋廠 | 海門市福蕾羊毛衫廠 | 海門市四甲羊毛衫廠 | 海門市滬悅皮革製品廠 | 海門市正餘皮革製品廠 | 海門市富安皮革製品廠 | 海門市萬祥皮革製品廠 | 海門市裳樂皮革服裝廠 | 海門市國強皮革製品廠 | 海門市工藝服裝銹品廠 | 海門市長江服裝總廠 | 海門市劉浩鄉服裝廠 | 海門市東方印染助劑廠 | 海門市德勝新星羊毛衫廠 | 海門市國強羊毛衫廠 | 海門市瑞祥羊毛衫廠 | 海門市長興羊毛衫廠 | 海門市三星羊毛衫二廠 | 海門市新隆羊毛衫廠 | 海門市天補羊毛衫廠 | 海門市四甲發發羊毛衫廠 | 海門市三陽絲綢染織廠 | 海門市東興鄉鮮海服裝一廠 | 海門市德勝海燕服裝廠 | 海門市東興鄉服裝一廠 | 海門市悅來習南服裝廠 | 海門市盛陽服裝砂洗公司 | 海門市絲綢工藝品廠 | 海門市絲綢印花二廠 | 海門市三陽鎮絲綢染織廠 | 海門市新海海西服裝鞋帽廠 | 海門市美爾斯服裝領帶廠 | 海門市樹勳第二服裝廠 | 海門市油威力液壓工業有限公司 | 海門市南翔橡塑製品有限公司 | 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病門診室 | 海門市武藤唐木工藝有限公司 | 海門市三陽鎮羊毛衫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海門市三星羊毛衫總廠其林分廠 | 海門市三陽羊毛衫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海門市絲綢紡織品對外貿易公司 | 海門市威海服裝有限責任公司 | 海門市東興鄉漁民勞保服裝廠 | 江蘇省海門市三星羊毛衫總廠 | 海門市其林鄉利安金屬工藝廠 | 海門市其林倪傢鎮校紅木工藝廠 | 江蘇省海門市安泰工藝品有限公司 | 海門市三廠鎮工藝品雕刻三廠 | 江蘇省海門市申海鞋業有限公司 | 海門市東興鄉光華羽絨服裝廠 | 海門市土産果品總公司東洲食府大酒店 | 海門市舒美樂皮革製品有限公司 | 海門市昌發紡針織有限責任公司 | 海門市天虹針織有限責任公司 |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海門市分校 | 海門市天馬紡織裝飾品有限責任公司 | 海門市棉紡織廠勞動服務公司 | 海門市天發傢用紡織品有限公司 | 江蘇省海門市天馬紡織裝飾品有限公司 | |
| | 貨隆鎮 | 餘東鎮 | 四甲鎮 | 常樂鎮 | 經濟技術開發區 | 三廠鎮 | 三星鎮 | 麒麟鎮 | 臨江鎮 | 正餘鎮 | 三和鎮 | 萬年鎮 | 包場鎮 | 劉浩鎮 | 王浩鎮 | 樹勳鎮 | 天補鎮 | 樹勳鄉 | 永隆沙農場 | 大東農場 | 蓄禽良種場 | 包場漁場 | 長江漁場 | 沿江漁場 | 三廠苗圃 | 海門????場 | 財政局蘆蕩管理所 | 海門鎮 | 德勝鎮 | 悅來鎮 | 三陽鎮 | 東竈港鎮 | 海永鄉 | 海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國營江心沙農場 | 海門市種羊場 | 海門市農科所 | 海門市海門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