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屬 > 海象
目錄
No. 1
  哺乳動物。生活在海洋中,也能在陸地上行動。身體大,顔色深褐或灰黃,皮上沒有毛,眼小,沒有耳廓,上頜有兩個特別長的牙齒,可做象牙的代用品。以小鯊魚、烏賊和魟魚等為食。
No. 2
  哺乳動物,身體大,顔色深褐或灰黃,皮上沒有毛,眼小,沒有耳郭,上頜有兩個特別長的牙。生活在海洋中,也能在陸地上行動。長牙可以做象牙的代用品。
No. 3
  鰭腳目pinnipedia 海象科odobenidae
  海象科衹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註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它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嚮前折麯,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衹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它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海象是一種珍稀動物,也是一種經濟海獸。由於多個國傢的競相獵捕,海象的數量正從兩三世紀前的數百萬頭銳減至今天的大約7萬頭以下。 海象與陸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點相似之處。海象的軀體巨大而形狀醜陋,皮膚粗糙而多皺紋,眼睛細眯,犬齒突出口外。海象是遊泳健將,在水中的表現比陸地上靈敏得多。為了適應海洋生活,海象還可以變換體色。因為,海象有強烈的群居習性,如有同類受傷,它們必定要前去幫助,决不會因自身安全而離棄不顧,這使得人類易於捕獲;在1972年製定的國際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條例已經把海象列為保護對象,禁止任意捕殺。
  在高緯度海洋裏,除了大鯨之外,海象可謂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了,有人稱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紀,由於對海象肆意捕殺,使它遭滅頂之災,動物學界還曾經鄭重地宣佈:海象在地球上已絶跡了。也許由於逃過大捕殺劫難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來海象又昌盛起來。如離舊金山100千米的海面有個僅3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就生活着13萬衹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軀,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習性,不僅使人們驚訝,也使科學家迷惑不解。它圓頭,短而闊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齒形成長達40釐米-90釐米的獠牙,每衹4公斤以上。雄海象體長可達5米,重4噸。海象的後肢能嚮前屈,貼在腹下,使它在陸地時也能嚮前移動。海象性喜群居,數千頭簇擁在一起。夏季一來,它們便成群結隊遊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者爬到大塊冰山上曬曬太陽。
  海象的視覺差,兩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頭子。它們愛睡懶覺,一生中大多時間是躺在冰上度過的,也能在水裏睡覺。平睡時,半個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動小山丘,隨波起伏。直睡時,頭、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為何能直睡呢?原來它的咽部有個氣囊,內充滿空氣時,使它像氣球般懸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覺和聽覺十分靈敏,當它們在睡覺時,有一隻海象在四周巡邏放哨,遇有情況就發出公牛般的叫聲,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竄。海象的軀體笨重,可是行動起來非常敏捷,能在波濤洶涌的磷峋岩石間遊來遊去,還能橫渡幾百千米的海峽!
  海象的皮下約有三寸厚的脂肪層,能耐寒保溫。海象在陸地上與海水中皮膚的顔色不一樣,因為在陸上血管受熱膨脹,呈棕紅色。在水中,血管冷縮,將血從皮下脂肪層擠出,以增強對海水的隔熱能力,因而呈白色。
  長期以來,人們對海象的習性瞭解很少,尤其是那對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學家睏惑不解:如果說它是一種自衛的武器,可是在高緯度地區,海象並無勁敵,白熊對它敬而遠之。兇猛的逆戟鯨可能會追擊它,然而,海象總是“走為上策”,它决不會以那獠牙與逆戟鯨比高低。那麽獠牙莫非為了加重海象頭部的負荷,使它便於往深水潛泳?如是,這種假設不就增加海象浮遊的睏難嗎?海象有時也藉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與情敵决鬥,可是這還不能說明獠牙的主要用途。為了弄清這一個個的謎,國外科學家到海象的故鄉--哈德遜灣進行考察。
  原來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着,犁過之處顯出兩道約50公分深的壟溝。當犁過2米-3米時,海象就伸展前肢嚮上遊,它的兩衹前鰭足緊緊合攏,捧着收穫物邊遊邊搓,身後拖着一股黑色“煙霧”。當快遊到水面時,它把獵獲物撒開,又轉回頭根據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諸如海蠃、貝殼類軟體動物的肉食。這是多麽聰明絶頂啊!還有海象那稠密而堅硬的鬍須,也幫它在光綫不佳的條件下(如“極夜”季節)準確無誤地捕到食物。當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或其他動物為生的。其中一種性情特別兇猛的海象,專吃海豹、海兔的屍體,甚至追逐小船傷人。這種海象獠牙黃色(一般為白色)愛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釀成災禍。
  每當春季,海象開始大遷徙。雌海象産崽,接着進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體重可達40公斤,經過一個月哺乳期後其體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兩歲,它的身長可達2.5米,體重達500公斤,從此開始獨立生活。公海象對小海象是漠不關心的。在交配季節裏,它們衹顧爭風吃醋,為爭奪情侶互相殘殺,有的喪命,大多數留下纍纍傷痕。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一旦與母海象分居後,昔日情敵之仇全被忘得一幹二淨,它們很快又形成一支單獨的、友好的雄性群體。母海象雖然並不象海豹那樣,視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稱職的“媽媽”。母子相依為命,互相嬉戲。“媽媽”用前鰭抱着“孩子”,有時讓小崽騎在背上,摟在脖子或睡在“媽媽”身上。如果小海象受傷死了,“媽媽”還會千方百計地把它弄到水裏安葬。有一次,一個愛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頭小海象,當他拿着獵獲物要走時,猝不防遭到後面竄出的母海象襲擊;當他轉身弄清是怎麽回事時,母海象已帶着小海象的屍體潛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會喊叫着尋媽媽,跟在獵船後不忍離去。
  海象還有其他習性,比如在陸地上,它是實行“齋戒”的,不吃任何東西,表現出其獨特的新陳代謝。還有雄雌海象的體重相差懸殊,一隻2.5米長的雌海象,體重約700公斤,等於同樣的雄海象體重的一半,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海象習慣於回到“老傢”繁殖,每胎産一仔。它們年年如此,從不會迷路。
生物分類 Taxonomy
  鰭腳目(Pinnipedia)、海象科(Odobenidae)海象科衹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
體態特徵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海象身長可達5米,體重達1.5噸。最引人註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它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嚮前折麯,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衹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它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數量 Quantity
  海象是一種珍稀動物,也是一種經濟海獸。由於多個國傢的競相獵捕,海象的數量正從兩三世紀前的數百萬頭銳減至今天的大約7萬頭以下。 海象與陸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點相似之處。海象的軀體巨大而形狀醜陋,皮膚粗糙而多皺紋,眼睛細眯,犬齒突出口外。海象是遊泳健將,在水中的表現比陸地上靈敏得多。為了適應海洋生活,海象還可以變換體色。因為,海象有強烈的群居習性,如有同類受傷,它們必定要前去幫助,决不會因自身安全而離棄不顧,這使得人類易於捕獲;在1972年製定的國際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條例已經把海象列為保護對象,禁止任意捕殺。
生活習性 Habits
  在高緯度海洋裏,除了大鯨之外,海象可謂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了,有人稱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紀,由於對海象肆意捕殺,使它遭滅頂之災,動物學界還曾經鄭重地宣佈:海象在地球上已絶跡了。也許由於逃過大捕殺劫難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來海象又昌盛起來。如離舊金山100千米的海面有個僅3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就生活着13萬衹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軀,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習性,不僅使人們驚訝,也使科學家迷惑不解。它圓頭,短而闊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齒形成長達40釐米-90釐米的獠牙,每衹4公斤以上。雄海象體長可達5米,重4噸。海象的後肢能嚮前屈,貼在腹下,使它在陸地時也能嚮前移動。海象性喜群居,數千頭簇擁在一起。夏季一來,它們便成群結隊遊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者爬到大塊冰山上曬曬太陽。
  海象的視覺差,兩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頭子。它們愛睡懶覺,一生中大多時間是躺在冰上度過的,也能在水裏睡覺。平睡時,半個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動小山丘,隨波起伏。直睡時,頭、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為何能直睡呢?原來它的咽部有個氣囊,內充滿空氣時,使它像氣球般懸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覺和聽覺十分靈敏,當它們在睡覺時,有一隻海象在四周巡邏放哨,遇有情況就發出公牛般的叫聲,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竄。海象的軀體笨重,可是行動起來非常敏捷,能在波濤洶涌的嶙峋岩石間遊來遊去,還能橫渡幾百千米的海峽!
  海象的皮下約有三寸厚的脂肪層,能耐寒保溫。海象在陸地上與海水中皮膚的顔色不一樣,因為在陸上血管受熱膨脹,呈棕紅色。在水中,血管冷縮,將血從皮下脂肪層擠出,以增強對海水的隔熱能力,因而呈白色。
  長期以來,人們對海象的習性瞭解很少,尤其是那對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學家睏惑不解:如果說它是一種自衛的武器,可是在高緯度地區,海象並無勁敵,白熊對它敬而遠之。兇猛的逆戟鯨可能會追擊它,然而,海象總是“走為上策”,它决不會以那獠牙與逆戟鯨比高低。那麽獠牙莫非為了加重海象頭部的負荷,使它便於往深水潛泳?如是,這種假設不就增加海象浮遊的睏難嗎?海象有時也藉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與情敵决鬥,可是這還不能說明獠牙的主要用途。為了弄清這一個個的謎,國外科學家到海象的故鄉--哈德遜灣進行考察。
  原來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着,犁過之處顯出兩道約50公分深的壟溝。當犁過2米-3米時,海象就伸展前肢嚮上遊,它的兩衹前鰭足緊緊合攏,捧着收穫物邊遊邊搓,身後拖着一股黑色“煙霧”。當快遊到水面時,它把獵獲物撒開,又轉回頭根據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諸如海蠃、貝殼類軟體動物的肉食。這是多麽聰明絶頂啊!還有海象那稠密而堅硬的鬍須,也幫它在光綫不佳的條件下(如“極夜”季節)準確無誤地捕到食物。當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或其他動物為生的。其中一種性情特別兇猛的海象,專吃海豹、海兔的屍體,甚至追逐小船傷人。這種海象獠牙黃色(一般為白色)愛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釀成災禍。
  每當春季,海象開始大遷徙。雌海象産崽,接着進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體重可達40公斤,經過一個月哺乳期後其體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兩歲,它的身長可達2.5米,體重達500公斤,從此開始獨立生活。公海象對小海象是漠不關心的。在交配季節裏,它們衹顧爭風吃醋,為爭奪情侶互相殘殺,有的喪命,大多數留下纍纍傷痕。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一旦與母海象分居後,昔日情敵之仇全被忘得一幹二淨,它們很快又形成一支單獨的、友好的雄性群體。母海象雖然並不象海豹那樣,視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稱職的“媽媽”。母子相依為命,互相嬉戲。“媽媽”用前鰭抱着“孩子”,有時讓小崽騎在背上,摟在脖子或睡在“媽媽”身上。如果小海象受傷死了,“媽媽”還會千方百計地把它弄到水裏安葬。有一次,一個愛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頭小海象,當他拿着獵獲物要走時,猝不防遭到後面竄出的母海象襲擊;當他轉身弄清是怎麽回事時,母海象已帶着小海象的屍體潛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會喊叫着尋媽媽,跟在獵船後不忍離去。
  海象還有其他習性,比如在陸地上,它是實行“齋戒”的,不吃任何東西,表現出其獨特的新陳代謝。還有雄雌海象的體重相差懸殊,一隻2.5米長的雌海象,體重約700公斤,等於同樣的雄海象體重的一半,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海象習慣於回到“老傢”繁殖,每胎産一仔。它們年年如此,從不會迷路。
  海象的長牙
  北極無邊的冰原上,常常伏着成百上千頭海象。它們長得又肥又胖,四肢很像魚鰭,這既是海象在水中遊泳的工具,也是它在冰面上“行走”的“腳”。
  海象的真正名字是海馬,但因為它長着兩根尖尖的長牙,形狀很像大象的象牙,人們就形象地把它叫做海象了。海象的長牙有很多用處,用它可以啄開堅硬的貝殼,海象一次就能吃幾百個海貝呢!海象的長牙還是它戟和防禦的武器,面對這麽嚇人的利牙,誰不害怕!
  海象雖然在水裏挺靈活,但在冰面上就顯得很笨重了。奇怪的是,拖着這麽臃腫的身軀,它是怎麽從海裏“爬”上岸的呢?
  海象每次從海水裏爬上浮冰,都必須依靠那對鋒利的長牙來幫助。衹見它把長牙狠狠地紮進冰壁,再用魚鰭一樣的前腳幫助,藉着光滑的皮膚,一使勁掙紮,就“哧溜”一下滑上了冰面。
  海象的長牙實在是它的另一隻“腳”!海象的長牙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haixiang
  海象
  Odobenus rosmarus;walrus
    鰭足目海象科的唯一種 (見彩圖:海象 (Odobenus rosmarus)。因其長達30~40釐米的上犬齒,突出口外形成獠牙,與象牙相似而得名。棲居於北冰洋海域。分佈於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沿岸。雄性體長330~360釐米,體重約1000~1300千克。雌性體長約300釐米,體重僅及雄者之半;體型呈紡錘狀;皮膚粗而厚、皮下脂肪厚達10~15釐米,皮上多皺,裸而無毛,灰黃色;四肢寬大,肥厚,呈鰭狀,藉鰭狀肢支撐可在陸地上移動;頸部粗,吻部有很多硬毛。群居,常數十衹或100~200衹同棲在一起。在陸地上行動笨拙,但在水中較活躍,力大又善於遊泳,能在水中潛伏很久纔上到水面呼吸。獠牙是自衛的武器,又可用以攀登冰丘和挖掘食物。從沙灘泥中掘出蚌、蛤、蝦、蟹等作為主食,有時也吃魚和水中的嫩植物,甚至捕食海豹。食量較大,每天可食魚50千克。海象的合群本能較強,當受到獵捕小艇攻擊時,可以聯合防禦甚至使小艇覆沒。現在海象數量逐漸稀少,分佈範圍縮小到極地附近的海岸或浮冰上。
     (高耀亭)
    
英文解釋
  1. :  walrus
  2. n.:  morse,  large sea-animal living in the Arctic regions, similar to a seal but having two long tusks
  3. lat.:  Odobenus rosmarus
相關詞
海豹海獅海狗牙雕藝術工藝美術動物製品
包含詞
海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