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海羅鬆
  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原學名為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1983年出版的《中國樹木志》將其由變種提升為種,種加詞mariei,音譯“美麗”。又名美麗紅豆杉,也稱海羅鬆、杉鬆子,黟縣稱“血柏樹”。係紅豆杉科(原此杉科)紅豆杉屬常緑喬木,我國特有的古老樹種之一。史前地質年代(2500萬年前)被子植物繁榮之前即活躍於地球古陸,是第三紀孑遺植物。我國有41變種,安徽省産2種,即南方紅豆杉與紅豆杉(taxus chinensis)。兩種形態相似,較難區分。紅豆杉葉較短,條形而直伸,葉下面中脈具乳頭狀點;南方紅豆杉葉較長,條形略灣呈鐮刀狀,葉上面中脈降起。這是兩者主要區別。它們相依為傘,千百萬年來,共同分佈在中亞熱帶山區。紅豆杉在安徽省主要産於皖南中山上部海拔1200-1600米山地;南方紅豆杉分佈於皖南海撥250-700米的山麓溝𠔌地帶。
  紅豆杉屬樹木的種子,呈小堅果狀,着生於杯狀肉質假種皮內。此假種皮熟時紅色,故有“紅豆”之稱;其葉為條狀披針形,與杉似,則名以“杉”。我國古籍中所栽之檆、煔(shan音山,今通作杉),皆多源於紫杉(今東北紅豆杉)和紅豆杉。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許慎在我國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中,僅對“檆”字註了註音,而未釋其所指。《名山志》曰:“華子岡上,紫杉千仞,被在崖側。”這種在西嶽華山的奇峰峭崖上生長衆多的“紫杉”,似乎指的就是某種紅豆杉。晉·葛洪《西京雜記》第127文:“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樹池。池中有洲,洲上煔樹一株,六十餘圍,望之重重如蓋。”漢代太液池,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元封元年(前110)開鑿。所述洲上之煔,幹圍粗度約20米(我國古代以“圍”計量圓周長度單位。即兩手之拇指與食指合攏的長度為一圍,每圍長約33釐米)。南方的杉木在西北不可能長成如此大樹,而南方紅豆杉似有可能。另外,該書之第14文《終南山華蓋樹》:“有樹直上,百尺無枝,上結叢條如車蓋,葉有一青一赤,望之斑駁如錦綉。長安謂之丹青樹,亦云華蓋樹,亦能熊耳生。”秦嶺山脈的終南山和熊耳山生長的高大通直的華蓋樹,不是指的紅豆杉,便可能是某種冷杉。不論是紅豆杉、東北紅豆杉,還是南方紅豆杉,都是長壽樹種,在適宜的條件下,尤其是在孤立木或散生情況下,往往能長成高大粗碩、令人敬羨的古樹。
  南方紅豆杉性喜溫暖濕潤。“渺渺輕煙千壑樹,霏霏微雨半山雲”,正是大自然賦予了南方紅豆杉得天獨厚的生育繁衍條件。皖南深山的古村旁、水口邊常可見到蒼翠濃郁的南方紅豆杉參天大樹。據近年調查統計,胸圍300釐米、樹齡300年以上的南方紅豆杉古樹就有50餘株。其中,休寧一縣就有13株之多。這些都是徽州古文明的遺産,水口文化的佐證。古徽州文化昌盛,經濟繁榮,人們深受傳統的“風水竜脈”和敬神拜物思想影響,許多古樹的風口、水口都建有廟宇、牌坊、文昌閣,在所謂“竜脈”上建有寶塔。風口、水口、“竜脈”之地無不栽植優良樹木並封護成林;同時藉重“神權”、宗法威力,在村規民約中納入“風水”色彩。封護風口、水口、“竜脈”林木,使之長生長存,被視為山村興旦昌盛的象徵。這些客觀因素起了保護古樹、保護環境的作用。同樣,古樹固坡護岸、抑製山洪,濃蔭護夏,美化環境,給予了當地人民極大的回報。因此千百年來,無論是飽學鴻儒、殷實商賈,還是鄉紳農戶、淳樸黎民,對於家乡的古樹皆能盡道其這詳而由衷地崇敬和愛護。衆多的數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南方紅豆杉古樹,歷經滄桑,安度無數劫難而保存至今,確有它生存的歷史淵源。
  南方紅豆杉幹形挺直,樹姿優美,是南方園林觀賞的佳品。木材堅韌細密,心材暗紅色,少開裂,不翹麯,耐腐性強,是鉛筆桿、桌椅、船槳、樂器及細木工藝優質材料。近年國際醫藥界研製的抗癌名藥“紅豆素”則是由紅豆杉中提取的,其藥效已引起廣泛重視。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生物合成研究室主任朱蔚華研究員,1991年曾專程來黃山市,到祁門縣調查南方紅豆杉資源,採集標本,並用飛機運去3株南方紅豆杉幼樹,進行溫室栽培,研究提取“紫杉鹼”即國際所報道的“紅豆素”。
  位於譚傢橋鎮聶傢山組,樹齡300年,樹高20.3米,胸圍3.5米,冠幅8*7米。
  郭村上坑南方紅豆杉,黃山區(原太平縣)郭村鄉上坑村,海拔230米。其村後和村口各屹立一株南方紅豆杉古樹。村後一株古老而巨大,胸圍480釐米,高20米,冠幅10米×10米。魁偉挺秀,長勢良好,已有800年高齡;村口一株胸圍340釐米,樹高15米,冠幅6米×7米,粗壯通直,長勢旺盛,樹齡在500年左右。兩株古樹任憑風搖雨撼,緑蔭不減,責無旁貸地護守着古村,被村民視為村中一對活着的“華表”,雖無宮闕的豪華壯麗,卻有無可比擬的自然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