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位於蝶鞍兩側硬腦膜的內側腦膜與外側骨內膜層間不規則的腔隙,左右各一。由於海綿竇內有許多包有內皮的纖維小梁, 將其腔隙分隔成許多相互交通的小腔,使之狀如海綿而得名(圖16)。
每側海綿竇前起眶上裂的內側端, 嚮後達顳骨岩部尖端, 長約2cm , 內外寬1cm 。在橫切面上,海綿竇略呈尖端嚮下的三角形。上壁嚮內與鞍膈相移行;內側壁在上部與垂體囊相融合,下部以薄骨板與蝶竇相隔; 外側壁較厚, 又分為內外兩層, 內層疏鬆,外層厚韌。
兩側海綿竇在前床突的前方藉海綿間前竇相通, 在後床突之後藉海綿間後竇相溝通。因而在蝶鞍周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狀靜脈竇,稱為環竇(circular sinus)。 |
|
海綿竇內有頸內動脈和一些腦神經通過,其外側壁與Ⅲ~Ⅵ對腦神經的行程關係密切,在臨床上頗為重要。
在前床突和後床突之間的海綿竇外側壁的內層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和上頜神經。
海綿竇腔內有頸內動脈和展神經通過,頸內動脈在竇內上升並折轉嚮前,展神經位於頸內動脈和眼神經之間,或在竇的外側壁內。
在後床突之後,外側壁內衹有滑車神經(居上) 和眼神經(居下)。 |
|
引流至海綿竇的靜脈包括:眼上靜脈,部分或全部眼下靜脈,大腦中靜脈、大腦半球額葉眶面靜脈和蝶頂竇(伴隨腦膜中動脈)。
海綿竇內的血流方向,主要是嚮後經岩上竇、岩下竇分別匯入乙狀竇或橫竇和頸內靜脈。
海綿竇與顱內、外靜脈的交通十分廣泛。嚮前經眼上靜脈、內眥靜脈與面靜脈相交通;經眼下靜脈與面深部的翼靜脈叢相交通。嚮上經大腦中靜脈與上矢狀竇、橫竇相交通。嚮後經岩上竇與乙狀竇或橫竇相交通,經岩下竇與乙狀竇或頸內靜脈相交通。嚮下經卵圓孔、破裂孔等處的導靜脈與翼靜脈叢相交通。海綿竇與臨近的硬腦膜竇及顱外靜脈的廣泛交通,在側支循環方面有重要意義,也是在面部感染時可能誘發顱內感染的解剖學基礎;也是頸動脈海綿竇瘻時靜脈回流的解剖學基礎。
頸內動脈穿經於海綿竇,但頸內動脈壁並非直接被浸泡在海綿竇的血液內,而是藉竇內被覆着內皮細胞的結締組織相隔開。但若發生顱底骨折,致使竇壁及其內的頸內動脈破裂並相溝通,就會導致頸內動脈內的動脈血液與竇內的靜脈血液相混,形成動-靜脈瘻。同時,由於眼靜脈註入海綿竇,而眼靜脈內沒有靜脈瓣, 致使患側眼靜脈擴張、眼球前突且隨動脈搏動而搏動。患者主觀感覺顱內有雜音,於患側眼球或顳部聽診時可聞及搏動性雜音,若壓迫患側頸總動脈,大多可使博動停止,雜音消失。 |
|
- n.: cabernous sinus
|
|
海綿竇炎 | 海綿竇部 | 海綿竇支 | 海綿竇綜合徵 | 海綿竇血管瘤 | 海綿竇靜脈炎 | 海綿竇腦膜瘤 | 頸動脈海綿竇瘻 | 海綿竇血栓形成 | 海綿竇良性腫瘤 | 海綿竇銅絲導入 | 海綿竇動靜脈瘤 | 頸內動脈海綿竇瘻 | 海綿竇瘻直接手術 | 海綿竇受壓綜合癥 | 海綿竇壓迫綜合癥 | 海綿竇壓迫綜合徵 | 海綿竇受壓綜合徵 | 急性海綿竇栓塞性靜脈炎 | 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 | 外傷性頸內動脈海綿竇瘻 | 創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瘻 | 頸內動脈海綿竇瘻栓塞術 | 頸動脈海綿竇栓塞+結紮術 | 頸動脈海綿竇栓塞結紮術 | 海綿竇腫瘤切除術直徑cm | 頸內動脈海綿竇瘻球囊栓塞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