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學 : 文學寫作 : 地理 : 地震 : 海洋科學 : 軍事氣象水文 : 電腦硬件廠商 : 輪機 > 海嘯
目錄
No. 1
  由海底地震或風暴引起的海水劇烈波動。水衝上陸地,往往造成災害。
hǎi xiào hǎi xiào
  海水的一種劇烈波動,起因於海底地震或風暴,常殃及陸地
No. 3
  山呼海嘯
No. 4
  亦稱“ 海吼 ”。亦稱“ 海唑 ”。
  由風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惡浪並伴隨巨響的現象。海水往往衝上陸地,造成災害。 明 楊慎 《古今諺·吳諺楚諺蜀諺滇諺》:“山擡風雨來,海嘯風雨多。” 清 施鴻保 《閩雜記》捲三:“近海諸處常聞海吼,亦曰海唑,俗有‘南唑風,北唑雨’之諺,亦曰海嘯。其聲或大或小,小則如擊花鼓,點點如撒豆聲,乍近乍遠,若斷若續,逾一二時即止;大則洶涌澎湃,雖十萬軍聲未足擬也;久則或逾半月,日夜罔間,暫則三、四日或四、五日方止。” 嚴復 《救亡决論》:“海嘯忽來,淹死兵丁數百。” 郭沫若 《洪波麯》第一章二:“ 日本 帝國主義的狂暴侵略,像海嘯一樣,幾個月期間席捲了半個 中國 。”
自然現象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嚮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傢。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衹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裏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裏,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裏,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墻”。
  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衹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嘯。此外,隕石撞擊也會造成海嘯,“水墻”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纔會發生一次。
  海嘯同風産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相對較短的波浪.相應産生的水流僅限於淺層水體。猛烈的大風能夠存遼闊的海洋捲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而潮汐每天席捲全球兩次.它産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並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産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或水下滑坡所産生。海嘯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0千米,可輕鬆地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雖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嘯並不危險,低於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在開闊的海洋中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産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淺水中它會達到災難性的高度.
  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衹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墻”。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裏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墻”就會衝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産造成嚴重威脅。
起因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裏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蕩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裏産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嚮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衹在出現垂直斷層、裏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産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産生了。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裏到1000多公裏。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衹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於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至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
  海嘯來襲之前,海潮為什麽先是突然退到離沙灘很遠的地方,一段時間之後海水纔重新上漲?
  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海面下落的現象都是因為海嘯衝擊波的波𠔌先抵達海岸。波𠔌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陸,海面勢必下降。同時,海嘯衝擊波不同於一般的海浪,其波長很大,因此波𠔌登陸後,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
  另外,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造成的:地震發生時,海底地面有一個大面積的擡升和下降。這時,地震區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隨之擡升和下降,然後就形成海嘯
分類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製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嚮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産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嚮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着隆起區一起擡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嚮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
  在大地震之後如何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會激發海嘯,這仍然是個懸而未决的科學問題。儘管如此,根據目前的認識水平,仍可通過海嘯預警為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做出一定的貢獻。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於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地震縱波即p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7千米/秒,比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具體數值取决於震中距和地震波與海嘯的傳播速度。例如,當震中距為1000千米時,地震縱波大約2.5分鐘就可到達,而海嘯則要走大約1個多小時;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發的特大海嘯22小時後纔到達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分析地震波資料,快速地、準確地測定出地震參數,並與預先布設在可能産生海嘯的海域中的壓強計(不但應當有布設在海面上的壓強計,更應當有安置在海底的壓強計)的記錄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該地震是否激發了海嘯海嘯的規模有多大的判斷。然後,根據實測水深圖、海底地形圖及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海岸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相關資料,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諸如衛星、遙感、干涉衛星孔徑雷達等空間技術監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進程、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海嘯預警信息及時傳送給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的居民,並在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開展有關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的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以及應對海嘯災害的訓練和演習。這樣,就有希望在海嘯襲擊時,拯救成千上萬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財産損失。
  海嘯預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它不但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實際上也是可行的,並且已經有了成功的範例。例如,1946年,海嘯給夏威夷的“曦嶁”(hilo)市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於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從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後的海嘯可能造成的損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國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嘯之前,能與太平洋沿岸國傢一樣建立起海嘯預警係統,那麽這次蘇門答臘%a3%ad安達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嘯,决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以上所述的海嘯預警對於“遠洋海嘯”比較有效。但是,對於“近海海嘯”(亦稱“本地海嘯”)即激發海嘯的海底地震離海岸很近,例如衹有幾十至數百千米的海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衹有幾分鐘至幾十分鐘,海嘯早期預警就比較難於奏效。為了在大地震之後能夠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激發海嘯,減少誤判與虛報、特別是“近海海嘯”預警的誤判與虛報以提高海嘯預警的水平,必須加強對海嘯物理的研究。
  (摘自:大衆科技報2006年10月24日 )
怒吼的巨浪
  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俯衝地帶,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裏火山不斷噴發,地震連連發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1960年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在前後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十幾次之多,其中震級大於8級的有3次。
危害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綫,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着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衹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製它們的發生。
  國傢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環境預報室副主任於福江介紹,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大陸海岸綫長達1.8萬公裏。但由於我國大陸沿海受琉球群島和東南亞諸國阻擋,加之大陸架寬廣,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能量衰減較快,對大陸沿海影響較小。
  因為地震波沿地殼傳播的速度遠比地震海嘯波運行速度快,所以海嘯是可以提前預報的。不過,海嘯預報比地震探測還要難。因為海底的地形太復雜,海底的變形很難測得準。
  1964年國際上成立了全球海嘯警報係統協調小組,太平洋由於海嘯多發,所以海嘯預警係統很發達。此次大地震發生15分鐘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就從檀香山分部嚮參與聯合預警係統的26個國傢發佈了預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預警係統,也許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從震後到海嘯登陸印度洋沿岸的寶貴時間。
紀錄
  我國學者發現,在公元前47年(即西漢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東漢熹平二年),我國就記載了萊州灣和山東黃縣海嘯。這些記載曾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並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次海嘯記載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占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傢。
  8.海嘯預警係統
  地震能引發海嘯,因此海嘯的預警信怎 要由地震監測係統提供。在全球地震多發地帶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應該有完善的地震監測網絡。
最近造成較大規模的海嘯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地震9級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裏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代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造成三十餘萬人喪生。準確死亡數字已無法統計。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兩個7.0級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亞新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發生海嘯
  1883年8月25日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三萬六千人死亡。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備註
  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歐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島60,000
  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941
  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蘇門答臘 36,000
  日本三陸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和加州 ?
  西裏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賓群島 5,000
  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萬以上海嘯
庾澄慶國語專輯--《海嘯
  專 輯:海嘯
  歌 手:庾澄慶
  語 言:國語專輯1cd
  公 司:新力唱片
  日 期:2001.05.18
  頑童v。s玩童 音樂大不同 哈林首次運用說故事的方式做音樂 讓大傢聽一首歌就像聽到一個動人的故事,用劇情音樂挑戰庾式唱腔,撼動不已。。。
  當音樂頑童庾澄慶遇上以玩弄文字見長的許常德,究竟是産生火花還是發生爆炸事件?[你這張專輯應該是用說故事的方式做音樂,而不是玩音樂的形式]擔任專輯詞麯統籌的許常德第一次與哈林開製作會議的時候所題出來的概念。因為許常德認為以哈林在音樂上已經做過許多種樂風創意的表現,包括電子舞麯,曼波,搖滾,r&b等。可說是嘗試最多音樂類型的歌手。因此希望這次能讓歌迷聽一首歌就像聽到一個動人的故事。
  故事要是真的纔會動人。所以許常德根據周圍朋友發生的感情故事當然也有部份取材於哈林本身的故事,而寫了10個故事當作歌詞的文字方向。這中有遠距離的愛情故事,有年少瘋狂的故事,有第一次追女孩的故事,有理發廳剪發的故事。。。。等。感人的情節,融入騷動的情緒,透過這樣的表現方式帶給歌迷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聽覺享受。
  大膽啓用新人作品,打破名牌迷思
  為了使整張專輯的麯風及題材的多元化,許常德建議對外收歌,收歌的對象為新世代的創作人,目的是除了開放創作的空間之外也希望給有心從事音樂創作的新人機會。“海嘯”的作麯人是湯小康,雖然目前在歌壇創作人來說還是新人,但當時哈林及工作人員聽到“海嘯”的demo時,覺得有別於目前在市場上聽到的流行歌麯,反而有一種獨特的與衆不同,因為名牌不見得代表保證。另外,直得一提的是,這首歌也是哈林以前比較少去嘗試的抒情歌麯,於是許常德在填這首歌的時候,也刻意拋掉一般大衆對歌手以往的既定形象,因而産生了過去哈林從未嘗試過的詞意,“海嘯你知不知道,我對她多麽好,怎能瞬間將我換掉,連屍骨都讓我找不到”。
  各執己見,哈林要求許常德親自下海唱海嘯demo
  在錄製這首歌的時候,許常德特別到錄音室建議歌詞在情感上應該較內斂,但哈林則提出情緒的的轉折應該激昂,就在雙方爭執下,哈林覺得說比唱容易,若要說服他就得當場唱出來示範給他聽,那也才能真的瞭解所想要詮釋的感覺。於是許常德前後總共唱了約5-6遍的海嘯,也終於說服哈林有時後,所謂真正的悲傷,“吶喊”不見得比“心底的呼喊”來得有殺傷力。
  退詞紀錄創歷年新高,“龜毛哈林”聲名遠播,驚嚇港臺作詞人
  許常德統籌了整張專輯的文字歌詞,但其實當初在對於歌詞的部分,一開始是希望透過不同的作者而豐富專輯的詞意內容,所以最初衹擔任審詞及建議歌詞定位的角色,但由於哈林會從音樂及創作的角度,而提出與作詞者不同的看法,因此一首歌的歌詞會有一修、二修、三修,甚至重新發詞的情況,而有時為了時間或溝通的關係,許常德就會連夜完成不斷被退稿的那首歌,當然根據“龜毛哈林”的一般習慣,衹要有其中的一句話或幾個字哈林會研究整晚後,半夜打電話給許常德請他解釋歌詞的內容及意義,而最高紀錄的“愛到底”許常德就寫了5個版本,而連金麯奬最佳作詞林夕也曾填過這首歌,算一算這首歌就有6位名作詞者填過,無怪乎創下了退詞紀錄新高。針對這點哈林認為,目的衹希望讓歌迷對專輯有不同以往的感受,所以衹要為了一首好詞,等多久都值得。
  遠赴洛杉磯完成母帶後期混音處理
  為了讓專輯在製作上的品質更趨求完美,哈林特別帶着母帶親自前往全美最有名的混音錄音室“oasis”,許多知名的專輯也都在這個錄音室完成後期混音,當然費用亦是屬於“名牌係列”!負責這次哈林專輯後期混音的“eddy schreyer”是全美非常知名的錄音師。大老遠的跑到洛杉磯就是為了找這位錄音師,可見哈林在製作品質上的要求,不論到多遠或需多少的時間,衹要是為了音樂,遮些都應該百分百的付出。
  01 海嘯
  02 明天去愛誰
  03 愛人寶貝
  04 櫻花 l.a. tokyo
  05 歡迎光臨disco
  06 愛到底
  07 情非得已
  08 告別彼得潘世界
  09 玩的時間永遠都不夠
  10 女人在放水
電腦病毒
  “海嘯(worm.zar.a)”病毒:警惕程度★★★☆,蠕蟲病毒,通過郵件傳播,依賴係統:win9x/nt/2000/xp。
  運行之後,病毒將自己復製三份到“windows”目錄下,文件名分別為“crssr.exe”、“raz32.exe”和“tsunami.exe”,修改註册表實現開機自啓動。病毒在microsoft outlook的地址薄中查找郵件地址,利用mapi大量發送病毒郵件。
  病毒郵件的題目為:tsunami donation! please help!(海嘯募捐!請幫助);內容為:please help us with your donation and view the attachment below! we need you!(請用您的捐款來幫助我們,詳情見附件,我們需要您的幫助),用戶打開附件後就會中毒。中毒電腦會自動攻擊德國黑客網站www.hacksector.de。
  反病毒專傢建議: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不打開可疑郵件和可疑網站;關閉或刪除係統中不需要的服務;很多病毒利用漏洞傳播,一定要及時給係統打補丁;安裝專業的防毒軟件進行實時監控,平時上網的時候一定要打開防病毒軟件的實時監控功能。
  海嘯是由於海底突發事件(海底地震即海震及火山爆發、滑坡或塌陷)所激起的巨浪,這些巨浪引起海水激蕩上涌,形成驚濤駭浪,咆哮聲如虎嘯,故稱海嘯。日本人稱海嘯為津浪(tsunami)。據史書《閩雜記》記載:“近海常聞海嘯,其聲或大或小,乍遠乍近,若斷若續,逾二、三時即止。大則洶涌澎湃,雖十萬大軍未足擬也;久或逾半月,日夜罔間,暫也四五日方止。”海嘯可怕並不僅僅在於其吼聲,主要在於巨浪衝刷海岸,給沿海人民造成生命財産損失[1]。
  海嘯是一種界於潮波和涌浪之間的重力長波。海嘯傳播周期一般為2~400 min,傳播速度v=(g.h)1/2(g為重力加速度,h為海底深度)。海嘯波長l=v.t(v為海嘯傳播速度,t為周期)。當海底深度為4 km時,其傳播速度可達713 km/h。1975年11月29日夏威夷海嘯的傳播速度達800 km/h。海嘯波長一般達幾十到幾百公裏,波高可高達20 m以上(如1933年3月2日日本本州海嘯)。1960年5月23日,智利沿海發生8.9級強烈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嘯穿過太平洋在夏威夷的希洛灣推起超過10 m高的水墻,將海岸各種建築物蕩滌一空,把護岸的約10 t重的玄武岩岩塊拋至100 m以外的地方。橫跨懷盧庫河的鋼質鐵路橋也被海嘯推離橋墩200 m。之後,海嘯又傳至日本東海岸,浪高仍有6.5 m,將沿海停泊的船舶推拋到海岸上,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海嘯的誘發因素主要是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塌陷。海底核爆炸也可引起人工海嘯。我國古代文獻《閩雜記》記錄的海嘯部分是屬於風暴(臺風)引發的,而現代海洋學和沉積學一般不把風暴浪列入海嘯。現代海洋災害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或塌陷都能引發破壞性海嘯,衹有海底出現劇烈變形才能引發海嘯。如破壞性地震海嘯衹有在地震出現垂直斷層、裏氏震級達6.5級以上時才能引發。因此,地震海嘯主要由淺源地震(震中深度0~70 km),尤其是地殼淺部的地震引發。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和大規模海底滑坡或塌陷主要發生於活動的構造背景下。現代地震和火山爆發主要分佈於環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印尼大陸碰撞帶、大洋中脊(中央裂𠔌)帶和大陸裂𠔌帶(如東非裂𠔌、紅海—亞丁灣、死海裂𠔌等)。對世界上有記錄的2 400次海嘯[1]的分析表明,世界上每約10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海嘯。絶大多數海嘯是由地震活動觸發的,而且主要分佈於太平洋地區。個別發生於印度洋、地中海等地,如1945年12月28日卡拉奇以西288 km附近海底地震觸發的海嘯,該海嘯在阿拉伯海岸浪高達12~15 m,造成極大災害。由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記錄僅有一次,即1883年印尼巽他海峽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該海嘯最高浪高達30 m以上,附近海岸遭到毀滅性破壞。海嘯到達非洲、澳洲海岸時,浪高仍有2 m。其它火山,如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形成的海嘯規模較小,不具有很大的破壞性。海底滑坡和塌陷僅引起局部海水騷動,從未引起大的海嘯。依據將今論古原則,地史時期的古海嘯也應形成於類似的活動構造背景下。
  現代海嘯的毀壞主要影響於沿海地區和島嶼(如夏威夷地區自1895年以來有記錄的海嘯約30次,海嘯主要來自於太平洋東西海溝的地震)。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曾經有過26次海嘯記錄[2]。由於太平洋西部島弧的屏蔽作用,加上我國大陸有廣阔的淺海大陸架消耗海嘯的能量,我國大陸受海嘯的危害不大,海嘯危害主要影響臺灣等外海島嶼。地史時期,我國幅員遼闊,構造背景復雜多變。因此在古海洋裂𠔌盆地和初始洋盆、活動大陸邊緣盆地和大洋盆地、殘餘盆地等構造背景海嘯存在的可能性很大。通過沉積記錄中海嘯沉積(海嘯岩)的識別可以幫助認識古海嘯作用的存在。
  2 海嘯沉積作用和海嘯
  對海嘯沉積作用和海嘯岩的研究,遠遠不及對風暴、地震、濁流等其它海洋事件沉積的研究。雖然海嘯的破壞性巨大,但其發生的頻率較低。人們可以通過驗潮儀觀測海嘯和進行海嘯預報,但觀測海嘯對沉積物的影響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因此,人們對海嘯沉積作用的認識還很局限。近年來,一些學者通過對地震、火山的研究對與地震、火山共生的海嘯沉積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筆者着重對這些海嘯沉積予以簡述。
  從理論上講,海嘯是一種海底突發性高能事件。由於其波長長(可達幾十公裏到幾百公裏)、浪高也大(可達20餘米),傳播速度快(可達800 km/h,即222 m/s),且引發自海洋底部任何深度。因此,海嘯沉積作用可以發生在海底任何深度、任何部位。由於海嘯的能量遠遠高於正常波浪、潮汐和洋流,也高於風暴浪,所以它可以形成更粗的碎屑或內碎屑沉積。由於它屬於牽引流而不屬於重力流,故可以與碎屑流、濁流及風暴重力流沉積區分。如果海嘯沉積與其觸發因素(地震、火山、)造成的沉積共生,海嘯沉積是容易識別的。如果海嘯沉積單獨出現,識別起來可能存在一定難度。
  國內外對海嘯沉積作用和海嘯岩的瞭解都很少,所識別出的海嘯岩更是寥寥無幾。kastens等[3]論述了地中海海嘯引起的沉積物搬運過程。國內對海嘯岩的最早報道見於宋天銳[4]對北京十三陵霧迷山組震積岩—海嘯岩沉積序列的報道。海嘯岩發育於震積岩之上,由具丘狀交錯層理的碎屑灰岩組成。喬秀夫等[5]報道了遼東和魯中地區震旦係的震積岩—海嘯岩—震濁積岩序列。喬秀夫描述的海嘯岩主要由具丘狀層理的碎屑岩組成,並將丘狀層理劃分為5種類型。丘狀層理的紋層傾角較小,一般小於10°,個別達12°~15°。波長(l)與波高(h)比值較大,一般l/h大於9,個別為4,反映以平緩丘體為多。丘狀層內部可以具遞變層理,也有不具遞變層理者,有具交錯紋層者,也有不具交錯紋層者。
  儘管火山爆發和海底滑坡或塌陷也能引發海嘯,但對與火山事件和滑坡或塌陷事件共生的海嘯岩報道很少。龔一鳴等[6]報道了新疆北部泥盆紀的火山噴發海嘯岩。該海嘯岩為“塊狀雜礫岩,最大礫徑達40 cm,大小混雜、分選差。碎屑成分復雜,有火山碎屑、花崗岩、骨屑灰岩、群體珊瑚,碎屑次圓狀至角狀”。該海嘯岩與下伏沉凝灰岩、凝灰岩等火山岩地層呈衝刷接觸,衝刷面有較大起伏。龔一鳴等從沉積特徵、空間關係並結合區域地質背景,認為該碎屑岩為火山噴發海嘯岩沉積。
  已有的研究表明,含丘狀層理的粗碎屑岩或碎屑灰岩是海嘯岩的主要鑒別標志。需要說明的是,丘狀交錯層理是風暴岩的重要標志。風暴岩成因的丘狀交錯層理與上述海嘯成因的丘狀層理具有類似的特徵。但風暴岩成因的丘狀交錯層理與風暴成因的碎屑岩或碎屑灰岩共生,而海嘯岩成因的丘狀層理與震積岩或火山岩共生。
  3 滇中地區中元古代大竜口組與震積岩共生的海嘯
  雲南滇中地區中元古代主要由極低級變質的碎屑岩和碳酸????岩組成。發育震積岩—海嘯岩的地層為昆陽群大竜口組。大竜口組廣泛分佈於滇中易門、羅(次)武(定)、元江及東川地區,以碳酸????岩沉積為主。其底部魯奎山段為中—厚層泥質灰岩、泥質條帶灰岩、含碳泥質灰岩;下部竜棚段為中—厚層灰岩、薄板狀泥質灰岩及鈣質板岩;上部大六竜段為中-厚層灰岩和蠕條灰岩、角礫灰岩等;頂部三元宮段為厚層疊層石灰岩和泥灰岩、白雲質灰岩等[7]。上述灰岩中除三元宮段含疊層石外,多見均質層理或水平層理,因此屬於波及面以下淺海環境的沉積。大六竜段的蠕條構造的成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詳細的野外調查和資料研究表明,該組的蠕條構造與廣泛發育於元古代地層中的molar tooth構造、華北晚元古代的“紋象花紋構造”、“蠕蟲狀構造”、“網狀或蠕蟲狀鈣質細脈”、“泥晶脈”相同,為地震引起的震積作用成因[5,8,9]。
  通過對滇中峨山、易門等地中元古代大竜口組震積岩進行的詳細觀測、研究,發現了典型的震積作用成因的變形構造(斷裂遞變層、斷裂均一層、微同沉積斷裂、微褶皺紋理等)、泥晶脈(即molar tooth 構造),形成典型的原地震積岩岩石類型(震裂岩、震褶岩、自碎屑角礫岩等)。
  大竜口組的震裂岩是由微斷裂組成的斷裂均一層和遞變層,局部可見微同沉積斷裂。斷裂遞變層和均一層是由岩層底部嚮上逐漸變細、變少(遞變層)或均勻分佈(均一層)的各種微斷裂層。微同沉積斷裂可以單獨發育,也可形成階梯狀。上述微斷裂均為灰泥質充填形成泥晶脈(molar tooth構造)(圖1-a)。震裂岩中的微斷裂以張性斷裂為主,斷裂密集分佈。斷裂寬度為毫米級,長度幾釐米到幾十釐米不等。斷裂面不規則且排列無序、不切層、不具共扼性,與後期構造形成的排列有序、切層、具共扼性,並與結晶方解石充填的張扭或壓扭性斷裂相區別。後期構造斷裂往往切割早期形成的地震斷裂。泥晶脈是灰泥充填地震微斷裂形成的。泥晶脈形態不規則、不協調,呈細楔形、不規則薄透鏡狀、分叉狀、不規則網狀、飛鳥狀、蠕蟲狀等。可垂直、平行或斜交層面。脈體由泥晶方解石組成,與後期亮晶方解石脈相區別。
電腦病毒
  “海嘯(worm.zar.a)”病毒:警惕程度★★★☆,蠕蟲病毒,通過郵件傳播,依賴係統:win9x/nt/2000/xp。
  運行之後,病毒將自己復製三份到“windows”目錄下,文件名分別為“crssr.exe”、“raz32.exe”和“tsunami.exe”,修改註册表實現開機自啓動。病毒在microsoft outlook的地址薄中查找郵件地址,利用mapi大量發送病毒郵件。
  病毒郵件的題目為:tsunami donation! please help!(海嘯募捐!請幫助);內容為:please help us with your donation and view the attachment below! we need you!(請用您的捐款來幫助我們,詳情見附件,我們需要您的幫助),用戶打開附件後就會中毒。中毒電腦會自動攻擊德國黑客網站www.hacksector.de。
  反病毒專傢建議: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不打開可疑郵件和可疑網站;關閉或刪除係統中不需要的服務;很多病毒利用漏洞傳播,一定要及時給係統打補丁;安裝專業的防毒軟件進行實時監控,平時上網的時候一定要打開防病毒軟件的實時監控功能。
名詞解釋
  拼音:hǎi xiào
  釋義:亦稱“ 海吼 ”。亦稱“ 海唑 ”。由風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惡浪並伴隨巨響的現象。海水往往衝上陸地,造成災害。
  示例:明楊慎《古今諺·吳諺楚諺蜀諺滇諺》:“山擡風雨來,海嘯風雨多。”
  清施鴻保《閩雜記》捲三:“近海諸處常聞海吼,亦曰海唑,俗有‘南唑風,北唑雨’之諺,亦曰海嘯。其聲或大或小,小則如擊花鼓,點點如撒豆聲,乍近乍遠,若斷若續,逾一二時即止;大則洶涌澎湃,雖十萬軍聲未足擬也;久則或逾半月,日夜罔間,暫則三、四日或四、五日方止。”
  嚴復《救亡决論》:“海嘯忽來,淹死兵丁數百。”
  郭沫若《洪波麯》第一章二:“ 日本帝國主義的狂暴侵略,像海嘯一樣,幾個月期間席捲了半個中國 。”
自然災害——海嘯
  地球的終極毀滅者,是地球上最強大的自然力:海嘯Tidal Wave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嚮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傢。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衹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裏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裏,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裏,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墻”。
  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衹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嘯。此外,隕石撞擊也會造成海嘯,“水墻”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纔會發生一次。
  海嘯同風産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相對較短的波浪.相應産生的水流僅限於淺層水體。猛烈的大風能夠在遼闊的海洋捲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而潮汐每天席捲全球兩次.它産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並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産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或水下滑坡所産生。海嘯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0千米,可輕鬆地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雖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嘯並不危險,低於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在開闊的海洋中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産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淺水中它會達到災難性的高度.
  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衹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墻”。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裏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墻”就會衝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産造成嚴重威脅。
  起因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裏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蕩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裏産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嚮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衹在出現垂直斷層、裏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産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産生了。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裏到1000多公裏。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衹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於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至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
  海嘯來襲之前,海潮為什麽先是突然退到離沙灘很遠的地方,一段時間之後海水纔重新上漲?
  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海面下落的現象都是因為海嘯衝擊波的波𠔌先抵達海岸。波𠔌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陸,海面勢必下降。同時,海嘯衝擊波不同於一般的海浪,其波長很大,因此波𠔌登陸後,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
  另外,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造成的:地震發生時,海底地面有一個大面積的擡升和下降。這時,地震區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隨之擡升和下降,然後就形成了海嘯
  分類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製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嚮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産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嚮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着隆起區一起擡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嚮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海嘯的預警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
  在大地震之後如何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會激發海嘯,這仍然是個懸而未决的科學問題。儘管如此,根據目前的認識水平,仍可通過海嘯預警為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做出一定的貢獻。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於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地震縱波即P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7千米/秒,比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具體數值取决於震中距和地震波與海嘯的傳播速度。例如,當震中距為1000千米時,地震縱波大約2.5分鐘就可到達,而海嘯則要走大約1個多小時;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發的特大海嘯22小時後纔到達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分析地震波資料,快速地、準確地測定出地震參數,並與預先布設在可能産生海嘯的海域中的壓強計(不但應當有布設在海面上的壓強計,更應當有安置在海底的壓強計)的記錄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該地震是否激發了海嘯海嘯的規模有多大的判斷。然後,根據實測水深圖、海底地形圖及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海岸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相關資料,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諸如衛星、遙感、干涉衛星孔徑雷達等空間技術監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進程、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海嘯預警信息及時傳送給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的居民,並在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開展有關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的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以及應對海嘯災害的訓練和演習。這樣,就有希望在海嘯襲擊時,拯救成千上萬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財産損失。
  海嘯預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它不但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實際上也是可行的,並且已經有了成功的範例。例如,1946年,海嘯給夏威夷的“曦嶁”(Hilo)市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於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從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後的海嘯可能造成的損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國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嘯之前,能與太平洋沿岸國傢一樣建立起海嘯預警係統,那麽這次蘇門答臘%A3%AD安達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嘯,决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以上所述的海嘯預警對於“遠洋海嘯”比較有效。但是,對於“近海海嘯”(亦稱“本地海嘯”)即激發海嘯的海底地震離海岸很近,例如衹有幾十至數百千米的海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衹有幾分鐘至幾十分鐘,海嘯早期預警就比較難於奏效。為了在大地震之後能夠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激發海嘯,減少誤判與虛報、特別是“近海海嘯”預警的誤判與虛報以提高海嘯預警的水平,必須加強對海嘯物理的研究。
  (摘自:大衆科技報 2006年10月24日 )
  怒吼的巨浪
  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俯衝地帶,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裏火山不斷噴發,地震連連發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1960年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在前後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十幾次之多,其中震級大於8級的有3次。
  海嘯預警係統
  地震能引發海嘯,因此海嘯的預警信怎 要由地震監測係統提供。在全球地震多發地帶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應該有完善的地震監測網絡。
紀錄
  我國學者發現,在公元前47年(即西漢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東漢熹平二年),我國就記載了萊州灣和山東黃縣海嘯。這些記載曾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並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次海嘯記載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占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傢。
  最近造成較大規模的海嘯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地震9級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裏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代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造成三十餘萬人喪生。準確死亡數字已無法統計。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兩個7.0級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亞新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發生海嘯
  1883年8月25日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三萬六千人死亡。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備註
  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歐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島 60,000
  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941
  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蘇門答臘 36,000
  日本三陸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和加州 ?
  西裏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賓群島 5,000
  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萬以上海嘯
  百餘年來最大的幾次海嘯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引發海嘯,使印尼蘇門答臘和爪哇島受災,3.6萬人死亡。
  ▲1896年,日本發生7.6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2萬多人死亡。
  ▲1906年,哥倫比亞附近海域發生地震,海嘯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一些城市受災。
  ▲1960年,臨近智利中南部的太平洋海底發生9.5級地震(有始以來最強烈的地震),並引發歷史上最大的海嘯,波及整個太平洋沿岸國傢,造成數萬人死亡,就連遠在太平洋東邊的日本和俄羅斯也有數百人遇難。
  ▲1992年至1993年共10個月裏,太平洋發生3次海嘯,共2500多人喪生。
海嘯自救
  要是人們旅遊出行時遇到海嘯該怎麽辦?專傢介紹:地震是海嘯的“排頭兵”,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就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準備,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裏遠的地方。
  因為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裏的船衹。
  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
  救生錦囊:海上船衹聽到海嘯預警後千萬別急着“回巢”。
  海嘯中如何逃生
  一、地震是海嘯最明顯的前兆。如果你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準備,註意電視和廣播新聞。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裏遠的地方。
  二、海上船衹聽到海嘯預警後應該避免返回港灣,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如果有足夠時間,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裏的船衹。
  三、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
  四、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急救包,裏面應該有足夠72小時用的藥物、飲用水和其他必需品。這一點適用於海嘯、地震和一切突發災害。
電視劇《海嘯》
  《海嘯》是著名作傢峻青八十年代初期創作的長篇小說,經廣播電臺播出,反響很大。1982年由上海電視臺拍成電視連續劇,開始衹是試播了三集,反應不太好,之後經刪改,衹拍了6集,去掉了唯一的女性人物於光,於1985年全部拍完播出。因劇情采納了中國章回小說的表現手法,每一集結尾都設置了懸念,情節又驚險麯折,播出之後吸引了不少觀衆。
  這部劇寫的是1942年,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一年,膠東地區(確切地說是昌濰根據地)遇到了海嘯災難,顆粒無收,根據地老百姓面臨斷糧危險。以宮明山為首的八路軍運糧小分隊,包括會計郭玉文,排長大老薑,通訊員小馬等人接受了為根據地送糧的任務。一路上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睏難,經歷了土匪的騷擾,日寇的截擊,國軍的偷襲,小分隊的戰士幾乎全部犧牲,最後終於將糧食安全地運達目的地。這部電視劇的導演是張戈,曾經導演過《上海的早晨》,《濟公傳》。宮明山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員(現在是院長)高惠彬扮演,漢姦瀋方由安振吉扮演。通訊員小馬由初登熒屏的王戰扮演。
  分集名稱
  第一集 投宿悅賓店
  第二集 日闖蟠竜關
  第三集 夜渡小清河
  第四集 驚變申傢院
  第五集 遇險海神廟
  第六集 殲敵桃花島
  原著介紹
  小說海嘯(長篇小說)1981
  作者:峻青 (1922-)《海嘯》反映上世紀四十年代膠東解放區遭遇自然災害--海嘯的襲擊,黨派出以宮明山領導的運糧小分隊,戰勝了海匪、國民黨特務、日本鬼子的封鎖圓滿完成任務。自然風光描寫優美,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具有濃厚的鄉野傳奇氣息,值得一讀。
  黑竜江出版社出版了《海嘯》的連環畫,小說改編為3册,分別是 《衝破封鎖綫》 、《槍聲震草灘》、《爭戰桃花島》。
電影《海嘯》
  Tsunami
  2005年出品
  編劇:漢斯·欣裏希·科赫
  導演:溫妮·厄爾斯內爾
  主演:剋裏斯廷·埃裏剋·基爾因、安雅·剋瑙爾
  故事梗概:
  為了爭奪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全球的天然氣公司都在不擇手段地進行研發。德國的阿爾法天然氣公司也不例外,為了測試最新能源甲烷合氧氣的性能,公司的工作人員已經在海上連續作業了幾個月。工程主管剋拉姆裏剋不顧後果,堅持用炸藥進行實驗,維蘭博士百般阻止不但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成了剋拉姆裏剋等人的眼中釘。而於同時,環境委員會的調查員斯維亞也註意到了阿爾法公司最近異常的行為,執意對此事進行調查。
  失意的維蘭博士在船上受到排擠,去好友約翰所在的西爾特海岸度假。自從兩年前女友因衝浪而意外喪生後,約翰一直無法從痛苦中解脫,打算去夏威夷度假重新開始。但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維蘭在西爾特被謀殺,約翰决心找出真兇。兩天後,約翰收到了維蘭發給他的定時郵件,得知了阿爾法公司違法的秘密以及維蘭被謀殺的真相。恰巧斯維亞因調查來到了西爾特,二人决心去阿爾法公司的船上偷偷展開調查,以取得他們犯罪的證據。
  剛到阿爾法公司的油輪上,剋拉姆裏剋就發現了約翰和斯維亞的行蹤,並把他們關進了封閉倉內。眼看氧氣就要漸漸耗盡,二人充滿了絶望。還好此時好心的麥剋恩博士救了二人,纔得以死裏逃生。剋拉姆裏剋的手下全副武裝,約翰和斯維亞利用自己的機智和他們進行了一場惡戰,但麥剋恩博士卻沒能幸免於難,而剋拉姆裏剋則乘坐飛機逃走了。得知阿爾法公司並沒有按照要求往自己的賬戶上打入巨額資金,剋拉姆裏剋十分生氣,通過衛星引爆了海底的其他炸藥。而其帶來的結果將是引起巨大的海嘯,西爾特也不能幸免。
  約翰一面要回西爾特救自己的姐姐和傢人,另一方面他還要想盡辦法阻止海嘯。憑藉一個優秀衝浪手的經驗,約翰和國傢軍事機關取得聯繫,希望在海底某一點引爆炸藥能夠分散海嘯,從而避免災害。國傢機關全力配合,卻不想這個時候約翰姐姐所駕駛的船衹被剋拉姆裏剋劫持。約翰在千鈞一發之際救下了姐姐和傢人,並成功地阻止了海嘯。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和斯維亞也漸漸地産生了感情。
  精彩視點:
  由於《海嘯》是一部表現海嘯爆發的災難片,為締造影史上規模最大、最寫實的火山爆發場面,製作方除了特意請來了海嘯專傢作為顧問,片中180組特效鏡頭更是全部由頗具實力的數位領域特效工作室處理。整個特效場景製作復雜,有不少驚心動魄的刺激畫面。
  而《海嘯》也證明了剋裏斯廷·埃裏剋·基爾因不僅能演動作片,而且演得非常可信。該片人物並不多,但導演對不同人物之間關係利用得極為充分,彼此牽扯,相互矛盾,讓影片中的每個人都走進兩難之中。雖然影片畫面自始至終幹淨明亮,但卻透露着不可言說的灰暗和陰冷。
歷史小說《海嘯》
  作者:田中芳樹
  中國歷代王朝幾乎都是在叛亂之下遭到篡奪因而滅亡,衹有南宋是個例外。從很久以前,就一直有着以南宋滅亡為主題來撰寫一部歷史小說的想法,但總由於資料、寫作、主題都工程浩大而始終沒有進行。心裏常常挂着“總有一天”的想法,這一次,湊巧從中央公論社得到了這個機會,所以就順水推舟,也不顧自己的才疏學淺,决意嘗試看看。倘若要要求完美,恐怕到死都完成不了吧,因此還是一如往常,在出糗的心理準備之下開始動筆。
  對於蒙古(元)之侵略,宋已經抵抗了四聲下年以上,故事由此展開。沒想到一寫就是四、五千張稿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衹好將重點着墨在權臣賈似道之死到戰將張世傑之死的這三年半期間,好不容易纔濃縮成這麽一册。
  在這一段時期,就宋朝的代表性偉人而言,最為一般人所推舉的就是文天祥了。文天祥是個十分值得稱頌的人物,現代日本亦曾刊載過他的傳記。然而此人之存在開如變得重要,卻是宋朝滅亡以後的事情。在那之前,他衹能算是為宋朝而戰的衆多人物之一而已。本書之中亦嘗試着以這樣的角度來處理,在記述時盡力避免衹突顯這一人物。因此在文天祥從元軍手中脫逃的場景中,有很多的篇幅,其實都避開了文天祥,而是以描寫幫助他之有名無名的人們為主。
  文天祥的同僚陳宜中,以“二度陣前逃亡之怯懦者”身份獲得極差的評價。雖然那些評價自有其道理存在,但是世間上並非人人都能夠像文天祥那麽偉大。忍受着遭到追趕之恐懼,以及投降之誘惑,至死為止不斷逃避着元軍的無能懦弱的宰相心情,究竟是什麽樣的感受呢?
  另外,陳宜中通曉醫術的設定是參考《中國歷代名人軼事》的記述,並非作者恣意所為。並於蒲壽庚為阿拉伯人說在學術界衰退之敘述,亦是請教《宋代中國を旅する》之作者伊原弘先生的意見。
詩人海嘯
  詩人海嘯
  海嘯:1973年出生於湖南隆回桃花坪。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品有長詩《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等。出版有詩集《愛的漂泊》、《最後的飛行》、《心存感動》、《海嘯三部麯》,並有編著多種。2003年創辦《新詩代》並提出“感到寫作”。現居北京。
  海嘯三部麯
  著名詩人海嘯的《海嘯三部麯》由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編輯策劃並提供資助,環球文化出版社出版。
  海嘯三部麯該書選編了海嘯的三首代表長詩《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以及收錄了瀋奇、王傢新、陳仲義、伊沙、非馬、葉櫓、梁平、譚五昌、南鷗、馬知遙、盧輝、蔡寧、李文、陳靜等人的評論10餘萬字。同時,首次披露了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博士後、詩人西風對海嘯近萬字的訪談文章《如何看見天鵝的淚水》。據悉:這是海嘯首次針對個人的詩歌創作體會、鮮為人知的生命履歷以及當前詩壇諸多敏感問題等進行了全景式的揭密。讀者可以在這篇訪談文章裏,瞭解海嘯20年來詩歌寫作的心路歷程和如何創辦《新詩代》並提出“感動寫作”的歷史背景。
  《海嘯三部麯》的創作歷時5年,“是海嘯個人詩歌創作歷程中一座高聳的紀念碑,也是新世紀以來當代詩歌進程中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收穫(瀋奇語)”。
  《海嘯三部麯》短評選輯: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詩壇,詩人海嘯的名字,越來越成為一個醒目的標記——這位集詩歌創作、詩歌編輯、詩歌活動為一身的詩人,在近十餘年間,除先後出版詩集《愛的漂泊》、《最後的飛行》、《心存感動》,及編著多部出版外,又於2003年創辦《新詩代》詩刊,並提出“感動寫作”詩學理念,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其凝重而堅卓的步履,艱難求索、虔敬篤誠的詩歌精神每每令詩界感佩至深!與此同時,自新世紀第一個夏日,到2005年的初鼕,詩人更以跨越五年的心力與激情,創作了題為《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的長詩三部麯,從而既成為海嘯個人詩歌創作歷程中一座高聳的紀念碑,也是新世紀以來當代中國詩歌進程中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收穫。
  ——瀋奇
  海嘯一直走在一條艱難求索的路上,
  這三部麯就是他留下的標記;
  他以他特有的執着,把詩與思、在與不在、過去與未來熔鑄為一體,
  他目睹了靈魂的遠去;
  他的詩行把我們重新帶入生命的暗夜,就在那裏
  最隱秘的光在詞語間運行;
  現在,一場海嘯已經抵達到我們心靈的岸邊,
  其間最內在的迸發和創痛,
  那可真是一個有待深入去考察的謎。
  ——王傢新
  《海嘯三部麯》是新世紀以來,長詩(史詩)寫作的重要收穫。它出自“70後”之手,讓我感到有點驚訝。
  它重現了古老詩歌——歌唱與神喻的品質,其間又不失現代性的求索。
  它以發散性“詩想”,聚集了生命、自然、傢園等母體情懷,將碎片式的原型、象喻、箴言、境遇……化解為繽紛的“神啓”,使得“久違”的守候、祈禱、仰望、追光等元素穿梭於蒼茫、神秘的語境,充滿着悲憫、痛楚,安撫的厚重感。
  這是一次詩歌人格和詩歌品質的“招魂”。
  這詩寫得氣勢雄渾、俊健卓邁。
  在精神普遍失鈣的今天,作者堅持神性寫作和感動標準,難能可貴:堅定的“高蹈”方向,重新激發我們的血性;同時對當下口水詩普遍泛濫,和對寫作難度的過分輕慢,也是個重要提醒。
  ——陳仲義
  從詩歌的文本而論,你可以說《海嘯三部麯》像寓言,因為它具有寓言的隱喻和象徵,又給人以故事性的“悟道”;你可以說它像童話,因為它具有童話般奇幻的色彩,又給人以“魂麗”的景觀效果;你可以說它像箴言,因為它具有箴言的玄機性,又給人以澄明的“神啓”點拔。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景觀,進一步擴大了他的詩作的“精神空間”,這也使他的作品有了宏闊的文化根基。
  應該說,海嘯詩歌精神的重臨以及精敏的察識,開啓了一個流行性寫作之外的豐富世界。我驚動於海嘯的蒼茫心像,精神生態的凜洌與嚴峻。他以豐沛的生命能量和精神“爆發力”,洞開人們的七竅感官以及隱秘生命經驗的淵底。他的詩句讓我想到當下的一些詩人,他們也在遵循着,恢復着東方古老文化的神韻,豐富着詩歌“青瓷孤品”的屬性,但是由於一些詩人不善於更新漢語的基本詞彙,話語結構和言說方式,導致讀者衹能從記憶的慣性中去尋找詞語原有意義的領域,這樣就淘空了“個性化”的表述。但海嘯的“三部麯”,之所以能夠有效地將個人精神背景與宏大的終極關愛,能將精神生態與世間生靈相互融滲,相互呼應,拉長了寫作鏈條,拓展了詩歌寬厚,使“感動寫作”有了真正“本原”的文本參照及精神路碑。
  ——盧輝
  我從一開始接觸,就對“文化史詩”的寫作抱有本能的懷疑、強烈的抵觸乃至很深的敵意,想不到的是我自己的寫作卻在二十年後通嚮了《唐》。是什麽打開了我對“文化史詩”的芥蒂呢?我想說的是:生命——這也是我通嚮一首“文化史詩”的一把極其寶貴的金鑰匙。所以,我讀《海嘯三部麯》這一部結構宏大的巨製,並不看它與什麽樣的傳統文化的“龐然大物”對接並且對此做出了怎樣的詩意的闡釋,而是看它自身所有擁有的生命含金量(包括意識、感覺和表現力)。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部史詩,這就對了!恰恰不是狂妄,而是生命的存在與證明,在我看來,成功的史詩寫作一定是從個體的生命出發的。
  ——伊沙
  對於長詩,我幾乎沒有發言權。我從未寫過長詩,也很少讀今人寫的長詩。興趣與時間當然是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由於一般人以為寫長詩是“大”詩人的標記,使得許多有志於做大詩人的人努力寫起長詩來,即使他們的胸中連寫好一首短詩的感情及材料都不夠,結果衹好把一點點詩意拼命拉長鋪張,沒有比這更褻瀆詩神冒犯讀者的了。
  《海嘯三部麯》卻是個可喜的例外。詩中洋溢熾熱的感情──對母親,對故鄉,對大自然,對藝術與詩歌,對生活與生命──以及鮮活的意象與含蓄準確的語言,都使這首詩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冗長,反而有一口氣把它讀完的衝動。
  ——非馬
  至今未曾與海嘯謀面,但是海嘯語言的魅力已經讓我記住了他的名字。我相信,滿懷憂傷的詩人比滿臉帶笑的詩人更能打動人;觸痛心靈的詩比讓人快樂的詩更有力量。我看見了海嘯的憂傷,我閱讀《海嘯三部麯》有了心的觸痛。
  ——梁平
  海嘯的“三部麯”顯然打上了很深的個人生活經歷的烙印。從詩中所透露的蛛絲馬跡中,我們可以約有所悟地讀出他部分的心靈史。我們不妨把《祈禱詞》的第七章“安魂麯”之前的六章,都看成是詩人心靈史的殘篇斷簡,它們或許具有某些同社會事件相聯繫的考證價值,但卻不是完整的史料。在詩人依然年青的心靈中存在着追求和嚮往,也遭受過挫折與睏頓。然而在他優美典雅的詩行裏,時時流露出的卻是尋找真實表現自己的途徑。“我習慣於去皮,習慣於/保留更直接的肉體”,這具有宣言性質的詩句,可以看成他的座右銘。
  以“安魂麯”為題的第七章,一共包含了九首詩,是《祈禱詞》最值得珍視的部分。如果說詩歌的抒情性依然具有藝術的魅力,那麽,海嘯的這九首如泣如訴的詩,將會成為一種有力的佐證。懷着對母愛的深切眷戀所寫下的這些詩篇,傾訴了一個當代青年內心的情愫。這樣的詩絶非濫情的表演,而是慘透着對親人的摯愛以至悔恨交加的痛徹肺腑之情的。“三千裏外的故鄉燈火黯然/三千裏外的山丘清露滿葉/有風從北方來/你會冷嗎/因為你入睡的墓被濕氣太重;且有蟋蟀/全然不顧這幽靜的夜、這幽靜的/暗孕憂傷的草木/這樣也好,免將你說/太寂寞”,吟誦這些特行,讓人催人淚下。
  海嘯詩歌語言表現中所藴涵的深沉抒情意味,極大地增強了閱讀的美感享受。這正是它的優點和特點。相信耐心閱讀此詩的人必將認同這種判斷。
  ——葉櫓
  海嘯將目光探嚮了歷史,試圖從神秘的歷史中找到命運的暗示,找尋到生命的尊嚴。他用幾乎不容懷疑的“聖經”式語言告戒自己也告訴我們,一切都將發生一切都將歸於平靜甚至荒涼。
  讀海嘯的詩有時候你可能會陷入他設計的猜謎遊戲,如同在讀博爾赫斯的小說,進入到了不着邊際的迷宮。但這樣難度的閱讀卻給詩歌留下了更多的空間。看慣着力粉飾的文字再看到當代沉浸在技巧和無聊的享樂主義溫床上的詩歌後,《海嘯三部麯》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人的氣息。
  詩人用自己的理想造就了十字架,在歷史和時間的隧道裏穿行,唱着心靈最真實的歌,並將人類的尊嚴和夢想以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海嘯註定是詩歌的殉道者,在他的《海嘯三部麯》中,我們試圖找尋到了丟失的靈魂!
  ——馬知遙
  《海嘯三部麯》的創作歷時5年,是詩人“自覺書寫”的心靈寫照。其詩意跌宕、奔放,想象迭起的意象之奇、之詭、之魅,讓我們的思緒一下跌入其詩意的“時光隧道”:
  海嘯以一個真正詩人的良知、抱負、思想及使命架構;以關註人的生存狀態、命運、以及所賦予厚重的歷史滄桑感與“神秘”的文化氣息,所闡釋的人與“傢園”之間的血肉聯繫等等,承載着“感動”的真正意義與隱喻的社會意藴,必然激發人們的思想火花、情感碰撞及意識形態領域的省視與思考。正因為這樣,就詩歌創作而言,《海嘯三部麯》的詩學價值和在漢語詩歌中的獨特地位,我已無需為之“祈禱”!
  ——蔡寧
  海嘯近幾年傾註心血營造出來的《海嘯三部麯》,既展示了詩人在詩歌寫作上某種非凡的藝術抱負,也凸現了詩人獨特的詩學理念與審美追求。在海嘯的《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這三首長詩中,情感、心靈、靈魂,這些主題關鍵詞,既為詩歌文本自身建構了一個豐富、開闊的意義場域,也內在地規定着詩歌文本的話語方式與意象方式。就文本而言,意象的紛繁、跳躍、靈動,與抒情的密度與濃度構成藝術表現上的對應關係,造成文本總體上濃烈的情感及藝術感染效果。綜合來看,三首長詩中的意象運用總體上雖然稍嫌有些晦澀,思想情感的整體輪廓及發展綫索也尚有些勾勒不清,但詩人在文本中堅持“靈魂書寫”方向所呈現出來的純粹精神境界、翔遊於世俗事物之上的審美超越能力,以及試圖重新整合人類心靈碎片與信仰碎片的宏大創作目標,都與當下詩歌中的欲望化寫作潮流構成鮮明的反差,由此充分彰顯出海嘯的長詩創作所具有的獨特地位與重要意義。
  ——譚五昌
  我把從《海嘯三部麯》中奔突出來的海嘯定格為命運與精神的“泅渡者”,無疑,這個“泅渡者”身負着詩歌語言和精神的雙重壓迫,一邊在暗夜的死海裏苦苦泅渡,一邊享受着生命的奔突而帶來的疼痛和快感。而也正是這樣的壓迫和享受,使詩人歷時五年的心血,完成了題為《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的《海嘯三部麯》,從而把一位詩人獨具品質和魅力的精神原像近似於殘酷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在當代浮躁、虛華、附庸時尚的詩壇背景下,《海嘯三部麯》開掘、引領了新世紀漢語詩歌寫作的神聖與莊嚴,它已經在新世紀漢語詩歌寫作的進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當我合上已經細度五遍的《海嘯三部麯》,海嘯——一位“泅渡者”的形象已經異常分明的閃現在我的面前。他是一位“王”,一位“痛着的王”;他是一位聖者,一位因痛而思、因思而痛的聖者;他是一位在天、地、神、人的曠宇晝夜穿行的“王”,是一位在暗夜奮力搏擊的“泅渡者”。他泅渡的全部目的和意義就是企圖呼喚生命本體意識的大面積覺醒,就是要撕開一個時代假像的大幕,就是要對一個時代進行人道的解剖和詩性的揭示,就是要對一個時代進行“重新命名”——“就是重新賦予生命的信仰、價值、尊嚴、情感和審美意志,就是對本真生命的這些基本元素進行有效的洞悉、穿透、上升和照耀,並讓其釋放出質地、光澤和鮮奶的香味……”(《傾斜的屋宇——後現代與當代詩歌》)而這些,無疑使海嘯的“泅渡”獨具一種精神原像的品格和魅力,使詩人的疼痛、思考與追尋具有了生命的本體性意義和終極的意味,從而,使我看到《海嘯三部麯》呈現出精神史詩的品質與光澤。
  ——南鷗
  關於《海嘯三部麯》的文學形式定位,我認為怎麽說都可以。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部具有史詩結構和聖經箴言的抒情長詩,也可認為它是一篇詩人用詩意靈魂書寫的散文,甚至是一本詩人生命與靈魂獨白的小說。因此,我相信海嘯先生的《海嘯三部麯》絶非有意用文字編成密碼讓人無法理解,而是不想讓人輕易理解他這部花了5年時間寫的大作,因為這是他生命與靈魂的絶唱,我們衹有用生命和靈魂來品讀,或許才能略窺詩人那閃着神性智慧的微光穿透時間與生命的長河。
  從結構上,《海嘯三部麯》分為三個部分:《祈禱詞》,《擊壤歌》和《追魂記》;三者之間既可以獨立成篇,貫穿起來也是一個意脈相通的完整體係,而且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更值得讓人欣賞的是,詩人的這部長詩每一部、每一章都是由衆多具有獨特意象和神秘氣息的短詩構成,以這種“短詩薈萃”的形式構建“靈魂史詩”,且依舊保持史詩原型意藴和恢弘氣勢,這在我國現代詩歌史,甚至世界詩歌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這也讓我不得不佩服海嘯先生創作的膽略和魄力。
  ——陳靜
  熟悉海嘯的讀者無不被《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裏那種生死存亡,曠世孤絶所感動。當母親在詩人的故鄉溘然離去;當土壤坦途在足底無聲沉淪;當某些黑暗的靈魂生出白色蛆蟲……直面生存睏境的詩人殫精竭慮,亦步亦血,但又始終堅持人性中最光輝的部分。在緻母親一節中,他用“開花的河流”給凄涼的墓地也添加了尊貴的氣派。這部鴻篇巨製,隨處翔舞着天鵝般高貴的詞語,已經近似奢華的終極意象。閱讀《海嘯三部麯》,無疑是在最接近上帝的地方諦聽萬物的幸福與悲傷。這部作品必將喚醒冰封的詩學記憶,為漢語詩歌的整體復蘇創造可能。
  ——南方狼
  海嘯的長詩《海嘯三部麯》帶給我的是一種和海嘯相類似的強烈震撼。這部結構宏大的巨製,應該是近年來不多見的真正能“安妥靈魂”的一個詩歌作品。它承載了個人的苦痛和掙紮,展現了一個優秀詩人的當代靈魂圖景。它既是一次詩人自我的精神磨難,也是一次詩人靈魂原像的凸現和彰顯。在詩歌語言過度鄙俗化和目前浮躁、虛華、附庸時尚的詩壇背景下,《海嘯三部麯》維護了漢語寫作和詩歌寫作的神聖與莊嚴。詩中透出的品格和魅力,使詩人的疼痛、思考與追尋具有了生命的本體性意義和某種終極意味。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海嘯三部麯》呈現出了精神史詩的品質與光澤。整部詩結構嚴謹,意藴內斂,輾轉騰挪之間,展現出詩人的過人才華和高度自信。在這部海嘯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的《海嘯三部麯》中,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人的氣息。
  歷五年之久,寫出的《海嘯三部麯》發表和出版之後,在詩壇引起了廣泛的註意。它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以及它對當代漢語詩歌的影響,得到了很多詩人和批評傢的肯定和認可。詩人在這部詩中,以一種天馬行空的姿態,完成了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泅渡。並藉此使自身的靈魂獲得了有力的淨化和提升。在和時下那些下流詩歌的對照閱讀中,《海嘯三部麯》的品質、力量和卓而不群是顯而易見的。
  ——韓宗寶
  在我閱讀中,長詩是海嘯的一部心靈史,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命運,他的童年,他的成長的鄉村在他筆下是那樣慷慨和沉痛,那簡潔的秩序之下,隱藏着那麽深厚的樸素的道理;那此生長着的事物,不斷閃爍而出,或自呈在陽光下,或被陽光從冥暗中解救出來。這些事物和道理如此親密地融合在一起,不斷地出現在海嘯的冥想與夢幻之中,並與他喁喁交談,仿佛童年所經歷的那樣。這種交談促發了她言說的欲望,也使事物和道理本身獲得了永久性的生命:在記憶中,它們頑強地存活着,並作為海嘯自身生命來歷的一種證明。
  ——阿翔
  在《寫作的零度》中,羅蘭.巴爾特創造了“書寫”這一術語,定義“形式”與包含於一套寫作傳統的“內容”的特殊關係。書寫的選擇是參與整套倫理和政治價值之中,是賦予或擔負個人風格的作傢與語言行為為集體中介的社會聯繫點。或者說,不僅題材、主題或意識形態負載了文本的追求,“書寫”本身就是一種姿態,一種寓言。我相信,在21世紀新詩轉型背景下的“海嘯書寫”,可能也應該能為我們探索詩歌在邊緣性境遇中如何堅持並發展提供新的啓示。關註海嘯,是通過詩壇上“感動寫作”的出現,而真正認識海嘯,是通過海嘯的“長詩三部麯”。誰說高雅的史詩是“天鵝之死”?在《海嘯三部麯》中,我們無疑正在看到天鵝在淚水中堅強的掙紮,快樂的鳴叫和自信的遊弋。我相信,這之後,必定會有,快如唇邊閃電般的“展翅高飛”;這之後,也必定會有,鋒利的刀尖上無所畏懼的盛大“舞蹈”!
  ——房偉
  可以說是海嘯的長詩得以找到重新認識和反思90年代詩歌批評的契機,尤其對於考察新詩的敘事性、抒情性和個人性更是如此。而再回過頭來看,個人化、敘事性、口語化在一定程度彰顯出重要的詩學意義的同時,這三者也被險隘化和庸俗化。個人化排斥了詩歌寫作的共性特徵、整體意識、歷史感和形而上精神的探詢,甚至個人化還排斥了詩歌的本土和優異的古典詩歌傳統(尤其是在詩歌精神和詩人經驗層面);敘事性排斥了詩歌的抒情特質並忽視了詩歌的敘事性特徵仍以抒情性為前提(程度不同的);而口語化的狹隘和卡拉OK化更是祛除了漢語詩歌語言的特徵和隱喻特徵(元語言層面),這就導致了詩歌寫作的自戀性和自慰性,嘮叨聒噪和粗俗語體。反過來,詩人和詩歌批評者都應該註意到詩歌寫作的包容性,也就是詩歌的所謂個人化、敘事性和口語化與歷史感、抒情性和隱喻化並非是二元對立的,而恰恰是應該包容彌合的。
  ——霍俊明
百科辭典
  haixiao
  海嘯
  tsunami
    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日本人稱海嘯為“津波”,意思是涌嚮灣內和海港的破壞性的大浪。破壞性的地震海嘯,衹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斷層,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裏,而裏氏震級大於 6.5的條件下才能發生。沒有海底變形的地震衝擊或海底的彈性震動,可引起較弱的海嘯。水下核爆炸也能産生人造海嘯
    常用的地震海嘯震級(□)是以裏氏地震震級(M)為主要依據的。日本學者□田汲事曾提出海嘯的震級□ 與海嘯的能量和最大涌潮的高程的統計關係。海嘯的能量大致為10□□~10□□爾格,一般為海嘯地震的能量的1~10%。
    海嘯是一種頻率介於潮波和涌浪之間的重力長波,其波長約為幾十至幾百公裏,周期為2~200分,最常見的是2~40分。傳播速度由□確定(c為傳播速度,□為重力加速度,□為海區深度)。若取大洋平均深度為 4公裏,周期為40分鐘,則相應的海嘯波的傳播速度為713公裏/小時,波長為475公裏。許多學者認為,大洋中海嘯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的幅度大致在1~2米之間。雖然海嘯在沿岸會造成巨大的破壞,但在深海傳播時,由於波高和波長之比(波陡)甚小,周期較長,難以察覺到反常的現象。海嘯的性質,主要取决於其源地的特性和幾何特徵、海底變形的大小、地震的持續時間和強度等因素。
    分佈 世界上有記載的由大地震引起的海嘯,80%以上發生在太平洋地區。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發生地震海嘯的集中區域。海嘯主要分佈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島,中南美和北美。受海嘯災害最重的是日本、智利、秘魯、夏威夷群島和阿留申群島沿岸。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國,但海嘯卻不多見。在公元前47~公元1918年這近兩千年的時間裏,中國沿海有確切記錄的地震海嘯為數很少。1969~1976年,中國海區先後發生過數次大地震,但均未造成地震海嘯
    傳播 在地震或擾動源的強迫力作用下,海嘯的傳播可分為 3個階段:①源地附近的傳播;②大洋中的自由傳播,③近岸帶中的傳播。海嘯在傳播過程中,如果不發生反射、繞射和摩擦等現象,則兩波綫之間的能量與波源的距離無關。波高□ 隨相鄰兩波綫間的距離□和水深□ 的變化服從格林定律:
     □~□□□□□□□□□□其中在絶大多數的情況下,海嘯源地的海底斷層呈狹帶狀。由於海中的山脊均是波導,而波導面上能量顯著集中處的波高特別大,所以能量輻射的方向性就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1946年4月1日的阿留申海嘯和1952年11月4日的堪察加海嘯,就是明顯的例子。在水深急劇變化或海底起伏很大的局部海區,會出現海嘯波的反射現象。在大陸架或海岸附近,海嘯在傳播過程中有相當多的能量被反射,稱為強反射;而在深海下的山脊和海底上的反射則屬弱反射。如果水深和波長的比值遠大於水深的梯度,則不發生反射。此外,海嘯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海岸邊界、海島、半島、海角等障礙物時,還會産生繞射。海嘯進入大陸架後,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並能誘發出以邊緣波形式傳播的一類長波(見陸架攔獲波)。當海嘯進入灣內後,波高驟然增大,特別是在 V型(三角型或漏鬥型)的灣口處更是如此。這時灣頂的波高通常為海灣入口處的 3~4倍。在U型海灣,灣頂的波高約為入口處的 2倍。在袋狀的灣口,灣頂的波高可低於平均波高。海嘯波在灣口和灣內反復發生反射時,往往會誘發灣內海水的固有振動,使波高激增。這時可出現波高為10~15米的大波和造成波峰倒捲,甚至發生水滴濺出海面的現象。濺出的水珠有時可高達50米以上。
    災
英文解釋
  1. n.:  seaquake,  tsunami,  tidal wave
近義詞
潮波
相關詞
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現象印尼強震病毒地震
誤操作恐怖襲擊海洋自然現象美國地理阿拉斯加科學
災難印度洋事件天文太陽活動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