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海南黑冠長臂猿
拉丁文學名: hylobates concolor(h. c. hainanus)
英文名 :crested gibbon, black gibbon
別名:黑長臂猿、吼猴、撩梆猴、料猴、風猴、黑猴 |
|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長臂猿科 hylobatidae
屬: 長臂猿屬 bunopithecus
亞種:黑長臂猿海南亞種(有爭議)
關於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分類學地位,一直以來學術界就頗有爭議。傳統的說法是它與雲南南部的黑長臂猿(hylobate sconcolor)為同一個種;但海南黑冠長臂猿由於與雲南及東南亞國傢熱帶原始森林中的黑長臂猿種群的雌性通體黃色稍有不同,一些專傢把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黑長臂猿的一個亞種。有專傢認為,海南黑冠長臂猿應與越南北部僅存20多衹的黑冠長臂猿為同一個種(nomascus sp. cf. nasutus),也有專傢表示海南黑冠長臂猿可以獨立為一個種。
正是因為其在分類地位上的爭議性,更顯得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珍貴和重要。一旦我們失去了這個物種,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將無從談起。 |
|
cites(華盛頓公約)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
|
海南黑冠長臂猿為中型猿類,體矯健,體重7—10千克,體長40—50釐米,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無尾。毛被短而蓬鬆。胸腹部淺灰黃色,常染有黑褐色。
“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命名,還因為它們頭上長有一頂“黑帽”。海南黑冠長臂猿雌雄異色。公猿通體黑色,體形比母猿略小,頭頂有短而直立冠狀簇毛,如怒發衝冠;母猿全身金黃,體背為灰黃、棕黃或橙黃色,頭頂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頂女式黑帽。雌雄均無尾,也無頰囊。
海南黑冠長臂猿一生中要變換幾次顔色。剛出生的小猿是黃色的,衹有頭頂正中有道黑綫;半年後,會換上黑色的“童裝”;到6—7歲性成熟,毛色纔漸分雌雄,雌猿變成金黃色的着裝,而雄猿卻還是一身黑衣。雌猿由黑色變為黃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須一年多的時間方可完成,期間所呈現的,是一隻不黑不黃的“灰猿”。 |
|
海南黑冠長臂猿過去廣泛分佈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目前僅分佈於海南省霸王嶺自然保護區。 |
|
海南黑冠長臂猿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緑闊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00米到2500米,最喜歡在海拔600米以下低地熱帶雨林棲息,但因低地雨林早在20世紀已經破壞殆盡,現在海南長臂猿的分佈也衹能退到海拔650米到1200米間的山地雨林中,是已知長臂猿中分佈海拔最高的一個種。 |
|
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活動領域比較固定,無季節遷移現象。生性機警,晨昏活動,有固定的活動範圍和活動路綫。海南黑冠長臂猿是樹棲猿類,在樹上攀援自如,活動與覓食均在15米高大喬木的冠層或中層中穿越進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樹上活動。它沒有固定的睡覺地點,也不會做窩。睡覺時蜷麯在樹上,有時也會在樹幹上仰天而臥。
海南黑冠長臂猿與其他長臂猿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種群較大,營傢族式生活,一般以3~5頭至7~8頭的家庭群為活動單位,有時甚至每群10餘衹。社群配偶製為“一夫多妻”製,即一隻成年雄性和2衹成年雌性組成。衹有受到幹憂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製。海南黑冠長臂猿社群的活動範圍大多在60公頃左右,遠大於其他長臂猿,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6衹。
海南黑冠長臂猿每天的活動很有規律,定時的高聲鳴叫,是它們一天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專傢就是據此習性來調查長臂猿數量的。早上6、7點鐘,天空還沒亮透的時候,猿群就開始第一次鳴叫。先是公猿的高聲啼鳴,接着是母猿的喧鬧和歌唱,整個過程有15分鐘。聲音高亢洪亮,能傳到幾公裏之外。數裏外都可以聽見,這種鳴叫可表示猿群對其領域的擁有,警告別的猿群不要進犯。開始時,大公猿會跑到高枝上進行“領唱”,發出口哨般的長鳴,接着母猿、小猿也會加入,發出短促而雜亂的“咯、咯”聲,此時,猿群中的兩衹母猿會非常激動,相擁着不停跳躍。相隔不遠的兩群長臂猿有時也會同時鳴叫,它們像是在比賽誰的聲音大、耐力好。森林裏鳴啼聲、尖叫聲、呼嘯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令人難忘。
隨後,在公猿的帶領下,猿群在自己的領地裏覓食。到八九點鐘,在吃飽休息後,開始第二次鳴叫。接着又是一邊巡視領地,一邊取食。如果天氣好,食物充足,猿群成員的心情都很好。猿群會在中午時分再叫一次。到了下午,它們還是邊走邊吃,衹是不會再鳴叫了。
海南黑冠長臂猿以多種熱帶野果、嫩葉、花苞為主要食物,偶爾也會吃點昆蟲、鳥蛋等動物性食物。海南黑冠長臂猿極少下地飲水,主要靠飲葉片的露水,也會用手從樹洞裏掏水來喝。壩王嶺熱帶雨林裏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野果成熟,可以給長臂猿提供充足的食物。而海南黑冠長臂猿對甜美的野荔枝卻情有獨鐘。壩王嶺被稱為野荔枝之鄉,每到成熟的季節,生長在溝𠔌中高大的野荔枝樹上火紅的果實綴滿了枝頭,蔚為壯觀。像人一樣喜歡甜食的長臂猿自然不會錯過機會,它們經常會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去享受這難得的美味。可是野荔枝也有“大小年”之分,通常隔幾年纔結一次果,長臂猿要吃上一次也很不容易。
海南黑冠長臂猿雄猿七八歲性成熟。雌性9歲性成熟,妊娠期7~8個月,2—3 年生—胎,每胎1仔。雄猿性成熟後會被驅逐出猿群,過一段獨立生活,如果不能在其他猿群中爭取到領袖的位置,就很可能孤獨一生。海南黑冠長臂猿壽命可達30餘年。 |
|
不管海南黑冠長臂猿是哪一個種的亞種,抑或是獨立種,海南黑冠長臂猿已是中國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是不爭的事實:
1995年的第二屆中國靈長類學術會議將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高度瀕危保護動物。
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指出:目前黑長臂猿的海南亞種可能是中國所有靈長目動物中面臨滅絶危險最大的一種。
1999年,我國靈長類專傢組起草的中國靈長類保護行動綱領中,將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我國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首。
2001年美國《時代周刊》載:wwf(世界自然基金會)、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ps(國際靈長類學會)等組織的材料,列出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其中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第6位。這25種靈長類中,海南黑冠長臂猿估計少於50衹,是惟一不到100衹的靈長類動物。
2002年8月上旬,第19屆國際靈長類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上,確定了全世界極瀕危的25種靈長類,海南黑冠長臂猿被列為第5位。在確定中國的靈長類保護級別時,海南黑冠長臂猿被列為第一位。
據資料記載,20世紀初,海南森林覆蓋率達90%,全島各縣均有長臂猿分佈。50年代,森林面積達86萬公頃,海南黑冠長臂猿分佈於海南島澄邁、屯昌一綫以南12個縣區,數量達2000多衹。60年代中期,先後在6個縣絶跡。而到了1983年,僅在鸚哥嶺主峰兩側及黎母嶺主峰的南坡有發現,約30衹殘存於20萬畝天然林中,種群大多被隔離成島狀分佈。
就在海南黑冠長臂猿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之時,經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劉振河研究員(劉振河從60年代起,就跑遍海南島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很多有關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第一手材料)多方奔走呼籲,使得林業部門在1980年把已經做好采伐準備的斧頭嶺林區劃作保護區,並開展了一係列的保護研究工作,纔使得海南黑冠長臂猿得以在這最後的一小片傢園裏休養生息。此後,50多歲的劉振河,就一直長年在壩王嶺做野外工作,完成了第一份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生態學研究報告。
到了90年代初,雖然海南省全面停止了對天然林的砍伐,但除了壩王嶺自然保護區還有不到7衹海南黑冠長臂猿之外,其它地區的海南黑冠長臂猿由於得不到有效保護和種群數量過少,就都逐漸沒有了蹤跡。
後來幾年,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數次觀察到雌猿懷孕和雌猿懷抱剛出生猿崽,由此纍加,到2003年2月,應為4群24衹。2000年活動於斧頭嶺下的b群共7衹,其中兩衹成年母猿,一隻老公猿,兩衹黑色公猿(其中一隻可能是未成年的母猿)和兩衹小猿。到2001年這一群衹剩下4衹,兩母一公和一小崽。減少的原因可能是分群;也可能是自然死亡,但不可能一群中一下子死掉3衹;也可能是被獵人射殺了。
經過20多年的艱苦保護,海南黑冠長臂猿纔又呈現恢復增長趨勢。目前,海南黑冠長臂猿僅存於海南省霸王嶺自然保護區這片面積衹有2000公頃的熱帶山地雨林“孤島”裏,共四群18衹,其中母猿6衹,公猿和仔猿12衹。 |
|
1998年,在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江海聲教授的指導下對壩王嶺保護區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進行了一次全面、縝密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壩王嶺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數量為4群19衹。
同年春天,海南吊羅山自然保護區從當地農民處得到報告,吊羅山發現有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跡。海南陸生野生動物調查隊4月下旬進駐吊羅山,30多名調查隊員(有大學教師、有經驗豐富的保護區工作人員、記者)在十幾位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分9個觀察點,在吊羅山的雨林中紮帳篷、野炊8天7夜,但仍沒有看到或聽到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跡和鳴叫聲。
2003年3月,由北京、廣州、香港、海南的30多名專傢對新近發現的一片熱帶雨林進行生物多樣性考察。這片雨林位於海南白沙、五指山、樂東、昌江幾縣市的交界處,屬鸚哥嶺山脈的西南段,面積80平方公裏(尚有100多平方公裏未及考察),發現許多熱帶雨林的典型動物和植物,但仍未聽到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鳴叫。
同年10月,來自海南、廣東、上海、北京以及瑞士、法國等地區和國傢,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fbg)等國際環保組織的專傢,和海南省林業局的研究員一起,在霸王嶺進行了為期16天大規模的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生存環境調查。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對海南黑冠長臂猿開展的狀況調查。
這次調查采用三角定位法。在進行定點調查時,調查員在一個固定地點靜止不動,記錄他所看到或聽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這裏所指的固定地點又名監聽點,設置在能清晰監測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聲的有利位置上,如遠離溪流的高處,盡量避免遺漏任何叫聲。當時,專傢和隊員們在同一時間設置了16個監聽點,每個監聽點的間距為1公裏,平均布點。
為抓緊每個聆聽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的機會,調查員在長臂猿開始鳴叫前就抵達監聽點,也就是每天早上第一縷陽光射進森林之前。整個早上監聽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鳴叫、活動。
11天的監測期結束後,調查員們把各自收集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時段、與監聽者的方位及距離、鳴叫類型等,還有所目擊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個體數目、毛色、體型等級、行為及其活動的時段等結果進行了比較。調查隊員們還用5天時間,分成13個小隊,在霸王嶺保護區擴建部分的兩處林木茂盛地區搜索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影。
最終,調查隊得出了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海南黑冠長臂猿可靠的最低種群數字:13衹長臂猿個體,分別為a小群6衹(包括2衹幼猿)、b小群5衹(包括1衹幼猿)及2衹雄性獨猿。 |
|
海南黑冠長臂猿是如何落到瀕臨滅絶的邊緣的呢?
海南黑冠長臂猿對生存環境有很強的依賴性,衹有在原始的季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種單一的人工林、砍伐過的次生林裏,海南黑冠長臂猿都不能生存。
海南黑冠長臂猿習慣在高15米以上、胸徑20釐米以上的樹上活動。它們喜歡的原始熱帶雨林有五六層,食物來源豐富,在擇伐過的林子裏,長臂猿面臨的是食物短缺。海南黑冠長臂猿主要吃植物的果實,包括肖蒲桃、獼猴桃或者鴨腳木和海南鼕青的葉子,如果提供足夠的食物,也許它們能在次生林裏生存,但在人工林中絶不可能。
對生存環境依賴性強,而賴以棲身的原始森林不斷遭到破壞,是海南黑冠長臂猿不斷減少的重要原因。隨着人們大量砍伐和開墾天然林,島上熱帶雨林大面積喪失,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大部被毀,殘餘的雨林亦變成緑色“孤島”,使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棲息環境遭受破壞並逐漸惡化。目前,在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分佈範圍內,棲息地已經喪失了75%。
數量上的稀少自然就産生了近親繁殖,導致種群一代不如一代。多病無治,也是海南黑冠長臂猿瀕臨滅絶的因素。比如産後風,現在自然環境中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平均壽命衹有20歲左右。
同時,雨林的島狀分佈也造成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種群過小,種群分佈的不連續以及繁殖率低,加上海南黑冠長臂猿世代周期較長(7—8年)等等原因,加速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滅絶。
但是對海南黑冠長臂猿生存危害最大的還是人類的獵殺。海南黑冠長臂猿又被稱作烏猿,其骨骼為藥材“烏猿骨”,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有滋補養顔、祛風健骨、舒筋活血的功效。海南黑冠長臂猿以家庭為單元活動,一隻被打,全家都逃不了,其情非常悲慘。目前,東方,通什等幾百公裏以外的群衆進入保護區偷獵的比較多,對海南黑冠長臂猿等保護動物威脅極大,使海南黑冠長臂猿數量急劇減少。許多科學家和動物攝影傢在幾年的觀察、拍攝中發現,往往在一群長臂猿中失蹤的就是黑色的公猿,這些公猿很有可能就是被獵人捕殺了。 |
|
壩王嶺自然保護區從建立至今,已經20多年了,其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數量在10來衹到20餘衹左右徘徊。這是一個很讓關心海南黑冠長臂猿的人迷惑不解的問題。20衹,已經小於一種大型哺乳動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對其種群數量的最低要求,這就意味着海南黑冠長臂猿已很難靠自身的能力來恢復種群。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建議“應當考慮推行圈養繁殖計劃來恢復該亞種的數量。”那我們能為拯救海南黑冠長臂猿做些什麽呢?
曾經有人建議把現存的長臂猿捉來進行人工繁育。我們暫且不管這個思路正確與否,單從技術上考慮就行不通。首先,要想把整群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完好無損地從三四十米高的樹上活捉下來,就難以實現。而且海南黑冠長臂猿沒有過人工飼養的記錄,飼養風險很大(黑長臂猿其它亞種有少量在動物園飼養),所以這個辦法並不可行。
通過投食招引等人工輔助手段能幫助海南黑冠長臂猿嗎?我國曾經用類似的方法成功輓救了僅存幾衹的朱䴉僅存十多衹的海南坡鹿。劉振河曾想方設法把香蕉挂到高樹上吸引海南黑冠長臂猿來吃,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食物似乎很充足,並不領他的情。保護區副主任張劍峰也試圖藉鑒南灣猴島保護區招引獼猴的方法來招引海南黑冠長臂猿,同樣未獲成功。
看來,就地保護就是沒有辦法中的最好辦法了。但為何保護了20年,長臂猿的數量還是沒有增加呢?
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偷獵的問題。斧頭嶺東北麓分佈着黎族、苗族村寨,村民世代有捕獵的習俗。2000年到2001年,當時保護區邊緣建小水電站,開山炸石的炮聲不斷,常有獵人趁着炮聲的掩飾放槍打獵。應該說,壩王嶺保護區建立以來,偷獵和偷砍的行為已經得到控製。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周邊的群衆都知道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重要性,知道打海南黑冠長臂猿是要坐牢的。雖然現在還偶爾能聽到槍聲,但偷獵的對象也衹是水鹿、野豬等。近年來,並沒有證據顯示長臂猿被獵殺過。一位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說,如果有人想打海南黑冠長臂猿,海南黑冠長臂猿早就滅絶了。因為海南黑冠長臂猿愛鳴叫,集群活動,自我保護能力差,打海南黑冠長臂猿比打野豬要容易的多。看來,偷獵並未對海南黑冠長臂猿造成直接的傷害。
現在看來,導致海南黑冠長臂猿數量長時間維持在低水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保護區面積過小,已容不下更多的長臂猿了。資料顯示,海南黑冠長臂猿社群的活動範圍達4-5平方公裏。照此計算,壩王嶺保護區2133公頃原始森林最多能容納5群海南黑冠長臂猿,現在已經快要“滿員”了。事實上,面積較大、林相較好的斧頭嶺西北坡,現在已經被3群長臂猿“瓜分”了。看來,當務之急就是擴大保護區面積,使新生的猿群有容身之地。而現在保護區的核心區部分斧頭嶺剛好就是一個“孤島”:北坡600-800米以下全是人工松樹林;東南坡有幾個村子為鄰;在西面,一條以前的伐木公路把斧頭嶺林區和黑嶺林區隔開。長臂猿真的是“走投無路”了嗎?當然不是。在壩王嶺保護區建立之初,就想把一路之隔的黑嶺林區劃入保護區內,那裏也有200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80年代初還有長臂猿活動。後來因為部門利益之爭未能落實。現在,保護區已經擴大,把斧頭嶺的長臂猿“分流”到黑嶺也有了可能,但如何盡快建立起長臂猿能夠認可的“森林走廊”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