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海南粗榧
目錄
No. 1
  現狀瀕危種,海南粗榧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材質優良,纍遭砍伐。自60年代從其樹皮、枝葉中分離出多種三尖杉酯鹼,對治療白血病及淋巴肉瘤有一定療效後,破壞更為嚴重,資源 日趨枯竭。必須加強保護,大量種植,才能永續利用。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樹幹通直,高20-25米,胸徑可達60-110釐米;樹皮通常淺褐色或褐色,稀紅紫色,裂成片狀脫落。枝基部有宿存芽鱗,髓心中部具1樹脂道。葉交互對生,兩列,綫形,質地較薄,中上部嚮上側微彎或直,長2-4釐米,寬2.5-3.3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截形或圓形,幾無柄,兩面中脈隆起,上面緑色,下面有兩條白色氣孔帶。雌雄異株,偶有同株;雄球花6-8聚生,圓球狀,腋生,直徑6-9毫米,總梗長約4-5毫米,雌球花具長梗,生於小枝基部苞腋,稀頂生,有數對交互對生的苞片,每苞腋着生2胚珠,胚珠生於球托之上,通常2-8個發育。種子簇生於梗端,翌年成熟,下垂,全部包於肉質假種皮中,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倒卵圓卵形,微扁,長2.2-3.2釐米,頂端有突尖,成熟時假 種皮常呈紅色。
  地理分佈 海南粗榧除主産海南省外,廣東西南部信宜,廣西東南部容縣,雲南東南部國富寧、廣南、麻慄坡和南部景洪、勐海與西部竜陵,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有間斷分佈。在海南,目前僅在尖峰嶺、南茂嶺、毛陽嶺、毛瑞嶺、紮南嶺等林區保存少量植株;定安縣境內間有分佈記載,但現已絶跡。印度東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與西部、老撾北部、越南北部也 有分佈。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徵 分佈區主要位於熱帶與南亞熱帶,散生於海拔700-1 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區的溝𠔌、溪澗旁或山坡。氣候濕潤,年平均溫18-20℃,極端最低溫可達0℃,年降 水量2200-2600毫米,相對濕度高達90%左右。土壤為山地黃壤。在海南常與江花天料木ho malium heinanense gagnep.雞毛鬆podocarpus imbricatus blume、八角楓alangium chine nse (lour.)harms、粗枝木楝amoora dasyclada(howet et y. chen)c.y.wu、長葉竹柏podo carpus fleuryi hickel和桄榔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等混生。幼苗幼樹期間需要一定遮蔭,成長後需光量不怕增加;大樹蔭芽力強;幼樹樹皮生物鹼含量最高。海南粗榧
  球花適逢旱季(2-3月)盛開,種子9-10月成熟。因天然授粉率低,結果也少,加上易遭鳥獸 為害,故難獲得種子。
  保護價值海南粗榧是三尖杉屬植物分佈最南的種類,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木材優良,三尖 杉酯鹼的含量及藥用成分較高,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海南粗榧在海南島雖已列為禁伐樹種,但産地群衆剝皮出售或砍伐林木的情況仍有發生,建議有關部門采取更有效的保護措施,停止收購,加強母樹的保護,積極繁殖、栽培、擴大種植。其它産地亦應采取保護措施。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9-10月果實成熟後即可播種育苗。經204天發芽,苗圃地宜選在海拔800米的陰坡溝旁;用剝去內種皮的方法育苗,小苗宜移入容器中,置於蔭棚下,待苗高50-100釐米時,即可在海拔800米左右的溝𠔌兩旁疏林下定植。亦可用當年生小枝作插穗,經100-150ppm吲哚乙酸處理12小時後,插於以椰糠為基質的苗床上,經3-5個月即可長根成苗, 成活後宜剪幹種植。
  藥用——
  【藥名】:海南粗榧
  【拼音】:hainancuofei
  【來源】:為三尖杉科三尖杉屬植物海南粗榧的果實。
  【功效】:軟堅散結。
  【主治】:治腹部痞積塊。
  【性味歸經】:鹹,溫。腎、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6一12剋。
  【別名】:薄葉篦子杉(《海南植物志》)、紅殼鬆(海南島)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廣東海南島及信宜、廣西容縣、雲南東南部及西部、西藏東南部。
  【拉丁名】:海南粗榧 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
  【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現狀]
  瀕危種,海南粗榧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材質優良,纍遭砍伐。自60年代從其樹皮、枝葉中分離出多種三尖杉酯鹼,對治療白血病及淋巴肉瘤有一定療效後,破壞更為嚴重,資源 日趨枯竭。必須加強保護,大量種植,才能永續利用。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樹幹通直,高20-25米,胸徑可達60-110釐米;樹皮通常淺褐色或褐色,稀紅紫色,裂成片狀脫落。枝基部有宿存芽鱗,髓心中部具1樹脂道。葉交互對生,兩列,綫形,質地較薄,中上部嚮上側微彎或直,長2-4釐米,寬2.5-3.3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截形或圓形,幾無柄,兩面中脈隆起,上面緑色,下面有兩條白色氣孔帶。雌雄異株,偶有同株;雄球花6-8聚生,圓球狀,腋生,直徑6-9毫米,總梗長約4-5毫米,雌球花具長梗,生於小枝基部苞腋,稀頂生,有數對交互對生的苞片,每苞腋着生2胚珠,胚珠生於球托之上,通常2-8個發育。種子簇生於梗端,翌年成熟,下垂,全部包於肉質假種皮中,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倒卵圓卵形,微扁,長2.2-3.2釐米,頂端有突尖,成熟時假 種皮常呈紅色。
[地理分佈]
  海南粗榧除主産海南省外,廣東西南部信宜,廣西東南部容縣,雲南東南部國富寧、廣南、麻慄坡和南部景洪、勐海與西部竜陵,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有間斷分佈。在海南,目前僅在尖峰嶺、南茂嶺、毛陽嶺、毛瑞嶺、紮南嶺等林區保存少量植株;定安縣境內間有分佈記載,但現已絶跡。印度東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與西部、老撾北部、越南北部也 有分佈。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徵]
  分佈區主要位於熱帶與南亞熱帶,散生於海拔700-1 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區的溝𠔌、溪澗旁或山坡。氣候濕潤,年平均溫18-20℃,極端最低溫可達0℃,年降 水量2200-2600毫米,相對濕度高達90%左右。土壤為山地黃壤。在海南常與江花天料木Homalium heinanense Gagnep.雞毛鬆Podocarpus imbricatus Blume、八角楓Alangium chine nse (Lour.)Harms、粗枝木楝Amoora dasyclada(Howet et Y. Chen)C.Y.Wu、長葉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和桄榔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等混生。幼苗幼樹期間需要一定遮蔭,成長後需光量不怕增加;大樹蔭芽力強;幼樹樹皮生物鹼含量最高。海南粗榧
  球花適逢旱季(2-3月)盛開,種子9-10月成熟。因天然授粉率低,結果也少,加上易遭鳥獸 為害,故難獲得種子。
[保護價值]
  海南粗榧是三尖杉屬植物分佈最南的種類,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木材優良,三尖 杉酯鹼的含量及藥用成分較高,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
  海南粗榧在海南島雖已列為禁伐樹種,但産地群衆剝皮出售或砍伐林木的情況仍有發生,建議有關部門采取更有效的保護措施,停止收購,加強母樹的保護,積極繁殖、栽 培、擴大種植。其它産地亦應采取保護措施。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9-10月果實成熟後即可播種育苗。經204天發芽,苗圃地宜選在海拔800米的陰坡溝旁;用剝去內種皮的方法育苗,小苗宜移入容器中,置於蔭棚下,待苗高50-100釐米時,即可在海拔800米左右的溝𠔌兩旁疏林下定植。亦可用當年生小枝作插穗,經100-150ppm吲哚乙酸處理12小時後,插於以椰糠為基質的苗床上,經3-5個月即可長根成苗, 成活後宜剪幹種植。
[藥用]
  【藥 名】:海南粗榧
  【拼 音】:HAINANCUOFEI
  【來 源】:為三尖杉科三尖杉屬植物海南粗榧的果實。
  【功 效】:軟堅散結。
  【主 治】:治腹部痞積塊。
  【性味歸經】:鹹,溫。腎、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6一12剋。
  【 名】:薄葉篦子杉(《海南植物志》)、紅殼鬆(海南島)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廣東海南島及信宜、廣西容縣、雲南東南部及西部、西藏東南部。
  【拉丁名】:海南粗榧 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花木百科
  海南粗榧介紹
  海南粗榧 (Cephalotaxus mannii Hook.f.)
  科屬:
  三尖杉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樹幹通直,高20-25米,胸徑可達60-110釐米;樹皮通常淺褐色或褐色,稀紅紫色,裂成片狀脫落。枝基部有宿存芽鱗,髓心中部具1樹脂道。葉交互對生,兩列,綫形,質地較薄,中上部嚮上側微彎或直,長2-4釐米,寬2.5-3.3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截形或圓形,幾無柄,兩面中脈隆起,上面緑色,下面有兩條白色氣孔帶。雌雄異株,偶有同株;雄球花6-8聚生,圓球狀,腋生,直徑6-9毫米,總梗長約4-5毫米,雌球花具長梗,生於小枝基部苞腋,稀頂生,有數對交互對生的苞片,每苞腋着生2胚珠,胚珠生於球托之上,通常2-8個發育。種子簇生於梗端,翌年成熟,下垂,全部包於肉質假種皮中,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倒卵圓卵形,微扁,長2.2-3.2釐米,頂端有突尖,成熟時假種皮常呈紅色。
  分佈與習性:
  海南粗榧除主産海南省外,廣東西南部信宜,廣西東南部容縣,雲南東南部國富寧、廣南、麻慄坡和南部景洪、勐海與西部竜陵,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有間斷分佈。在海南,目前僅在尖峰嶺、南茂嶺、毛陽嶺、毛瑞嶺、紮南嶺等林區保存少量植株;定安縣境內間有分佈記載,但現已絶跡。印度東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與西部、老撾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佈。分佈區主要位於熱帶與南亞熱帶,散生於海拔700-1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區的溝𠔌、溪澗旁或山坡。氣候濕潤,年平均溫18-20℃,極端最低溫可達0℃,年降水量2200-2600毫米,相對濕度高達90%左右。土壤為山地黃壤。在海南常與江花天料木HomaliumheinanenseGagnep.雞毛鬆PodocarpusimbricatusBlume、八角楓Alangiumchinense(Lour.)Harms、粗枝木楝Amooradasyclada(HowetetY.Chen)C.Y.Wu、長葉竹柏PodocarpusfleuryiHickel和桄榔Arengapinnata(Wurmb.)Merr.等混生。幼苗幼樹期間需要一定遮蔭,成長後需光量不怕增加;大樹蔭芽力強;幼樹樹皮生物鹼含量最高。海南粗榧雄球花適逢旱季(2-3月)盛開,種子9-10月成熟。因天然授粉率低,結果也少,加上易遭鳥獸為害,故難獲得種子。
  繁殖與栽培:
  用種子繁殖。9-10月果實成熟後即可播種育苗。經204天發芽,苗圃地宜選在海拔800米的陰坡溝旁;用剝去內種皮的方法育苗,小苗宜移入容器中,置於蔭棚下,待苗高50-100釐米時,即可在海拔800米左右的溝𠔌兩旁疏林下定植。亦可用當年生小枝作插穗,經100-150ppm吲哚乙酸處理12小時後,插於以椰糠為基質的苗床上,經3-5個月即可長根成苗,成活後宜剪幹種植。
  應用:
  瀕危種,海南粗榧是三尖杉屬植物分佈最南的種類,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木材優良,三尖杉酯鹼的含量及藥用成分較高,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