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 : 寶蠃屬 > 浮標寶蠃
目錄
No. 1
  名稱: 浮標寶蠃
  異名: 焦掌貝
  學名: cypraea asellus
  年代: 1758
  命名: linnaeus
  
  貝類動物:腹足綱、寶蠃科
  産地: 北海岸
  棲地: 珊瑚礁、岩石
  尺寸: 1.5~2 cm
  深度: 淺
  
  說明: 1999三芝採集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浮標寶蠃
  【中文俗名】棕帶焦掌貝
  【拉丁學名】Cypraea asellus 、 Palmadusta asellus asellus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Asellus Cowrie cypraea asellus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寶蠃科
外形特徵
  貝殼卵形,蠃層內捲。外唇和內唇有細齒。外套膜薄、二葉型,活著時候幾乎完全覆蓋貝殼。齒舌紐舌形。表面鍍有一層琺琅質,極光滑並無肋。上面布滿了各種斑點和花紋,體蠃層長大,殼口窄長,在殼體背面的中央綫上呈縫狀,共長度幾乎等於殼長。兩唇很厚嚮內捲,邊緣具齒紋,無厴。浮標寶蠃可以長到2.2公分,殼底色為白色,背部具有三條很寬的褐色條紋,看起來很像人們釣魚的浮標,所以就叫“浮標寶蠃”。
分佈範圍
  印度到西太平洋的海域,臺灣北海岸。
習性環境
  棲息在礁岩海岸朝間帶到淺海中。寶蠃的身體可以全部縮入殼內藻食性、雜食性或食海綿。行動緩慢,怕強光,白天蟄伏在珊瑚洞穴或岩石下面,黎明或黃昏時外出覓食,是肉食性的種類。它們用齒舌捕食海綿、有孔蟲、小的甲殼類動物。雌雄異體,産卵季節多在3-7月,卵一般産在珊瑚洞穴,空貝殼及陰暗的地方。母貝産卵後並不離開卵群,仍臥伏在卵群上面刻意保護,直到孵化為止。
英文解釋
  1. lat.:  Cypraea asellus (Linnaeus,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