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山名。即今廣東省饒平縣西北浮山。南宋末與元兵交戰於此。 |
|
山名。即 包山 、 獅子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本屹立 錢塘江 心, 宋 元 以來隨着泥沙沉積,遂與北岸大陸連接。《宋史·蘇軾傳》:“ 浮山 峙於江中,與 漁浦 諸山犬牙相錯。” |
|
山名。在今 陝西省 臨潼縣 南。《山海經·西山經》:“又西百二十裏曰 浮山 ,多盼木,枳葉而無傷,木蟲居之。” 郝懿行 箋疏:“《水經·渭水註》有 胏浮山 與 麗山 連麓而在南。蓋此是也。” |
|
指海市蜃樓。 清 黃宗羲 《海市賦》:“南海謂之浮山,東海謂之海市,是乃方言之託也。” |
|
浮山投訴電話合肥市旅遊投訴電話:0551-2619228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浮山,俗稱“浮巢山”。在肥東縣店埠鎮東20公裏。山巒陡峭,奇山崢嶸,蒼鬆挺秀,氣勢壯麗。主峰原有甘露寺。寺南有竜王殿。寺前有泉池兩口.中間三尺小埂相連。北池為清泉,水清味美,屬肥東縣;南池為濁泉,水渾濁.屬巢湖市。兩泉水深不足尺,久旱不幹,大雨不漲。宋歐陽修作《浮槎山水記》,盛贊此泉奇景。 |
|
1、整體介紹:
山水清秀的浮山,坐落於皖江北岸的樅陽縣,南臨白蕩湖,西鄰菜子湖,南望九華,北靠長江,山水渾然一體,猶如一葉輕舟漂於水面,有“海上蓬萊”之美譽。浮山火山噴發形成大小洞穴500個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構成了浮山四大奇觀。山色蒼秀,岩嶂壁立,關口險隘,河湖環繞,景色絶佳。
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鈉、鉀的火山岩組成。雖經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與典型性。該火山岩盆地位於地質上稱為淮陽古陸、張八嶺古陸及江南古陸之間的下揚子沿江火山岩帶內。在距今約1.4億年至1億年的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近4000萬年中,曾幾度噴發,中間還有一次岩漿入侵活動,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據專傢介紹,浮山火山爆發方式類似於意大利維蘇威火山公元79年8月24日的爆發情景,連續兩次噴發,形成兩個流動單元,整體冷卻。如此形成的岩石構成現在浮山主要景觀--陡崖、疊嶂、岩洞、龜裂紋、柱狀節理、噴氣孔等。其地質構造全國罕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國內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堪稱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長江中下遊郯廬斷裂地殼深化過程的天然記錄,是研究深部地殼、地幔的標本。
浮山還是一座佛教名山。遠在晉梁時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廟,時為“浮山寺”。後在陳隋年間(557-618),浮山即成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量的道場。寧天禧年間(1017-1021),鄭州名僧遠祿來此住持,是為浮山第一代開山禪師,宋仁宗賜號“園鑒大師”,又賜寺名“大華嚴寺”,至此浮山進入佛教鼎盛時期。在以後漫長的歲月裏,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綿延不斷,寺廟、塔院林立,高僧輩出,成為馳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同時,浮山還是我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漢有左慈,宋有張同之,明有雷鯉等。
浮山擁有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歷朝歷代無數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均來此遊覽。這裏還誕生了明大學士何如寵、清桐城派宗師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名士,他們的一生無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響。這些風流人物在浮山吟詩唱遊,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國的大量的摩崖石刻,現存483塊。文體各異,書法萬千。有詩詞、遊記,有庵堂碑記、題詞留名。大者一米見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鐵畫銀勾,或清瘦嚴謹,或豐潤飽滿,或端莊秀麗,構成了浮山之一名景。
地處樅陽縣的浮山,如船如渡,號稱“水山緑葉”,也是一座佛教與文化名山。上到南宋、下至民國,留下了480多幅摩崖石刻,文體各異,書法萬千,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産。特別是古火山遺跡,為世界同類型地質構造的典型。
古名浮渡山,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雲山、琅琊山並列,為安徽歷史名山。它位於皖中偏西南、長江北岸的白蕩湖濱,南距樅陽縣城36公裏,北與巢湖地區的廬江縣交界,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積15平方公裏。它是一個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靈奇,是一個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為特色,以河湖風光、人文景觀相輝映的風景名勝區。
浮山旅遊風景區位於樅陽縣中部偏北地區,白蕩湖畔,北距合肥120公裏,南距縣城30公裏,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掠境而過。浮山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以火山地貌為其主要特色,植被繁茂,人文景觀獨特,儒、佛、道"三教"薈萃,歷史悠久,名士輩出。
浮山因其"東西南北皆水匯"、"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區面積76.6km2,1983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列為國傢森林公園,2001年被列為國傢地質公園,該景區以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風光而著稱於世。張公岩景區是浮山主景區之一,此處集宗教遺跡、火山岩洞、摩崖石刻於一體。
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之久的古火山,擁有奇峰突兀盆地之中,石壁聳入雲霄之上,幽洞藏於山壁,天池生於絶頂的火山地貌。其地質構造是國內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堪稱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由於火山噴發而産生的大小洞穴玲瓏剔透,浮山古火山遺跡被中國地層典命名為“浮山旋回”,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
浮山是一座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性的白堊紀晚期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地質學上稱浮山組——浮山旋回,經過大自然一億多年的風雨精雕細刻剝蝕,形成張公岩天池、會聖仙橋等別具特色的六大景區,景區內疊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鐘、天橋與澗流,幽𠔌與湖蕩遍布,被看作是中國的“維蘇威”。在這裏遊人可以親身體驗浮山火山爆發、岩漿溢流、火口坍陷、再噴發,緩慢侵出等五次火山活動過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這裏還有江南最大的岩洞摩崖石刻長廊和宋代蓮花座及石雕佛像群。
2、《山海經 西山經》中的記載
又西百二十裏,曰浮山,多盼木,枳葉而無傷,木蟲居之。有草焉,名曰薫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
竹山嚮西一百二十裏的地方,叫做浮山。山上生長着很多盼木,葉子像枳樹葉,但沒有刺,樹中多木蟲。山中有種薫草,長着麻葉一樣的葉子,而莖是方的,紅花黑實,氣味像一種叫蘼蕪的香草,佩帶它可以治療癘病。
〔盼木,形體象枳,枳樹,又稱"枸橘"、"臭橘",溉木或小喬木,有粗刺。復葉,小葉三片,有透明腺點,總葉柄具翅。春末開花,花白色。果實小,球形,成熟時暗黃色,密被柔毛。我國北自山東,南至廣東,均有分佈。
蘼蕪是一種香草,其氣味象蘭花味。〕 |
|
浮山原名浮峰山,清代又名文峰山,呈東南和西北走嚮,長約5公裏,寬約2公裏,面積7.5平方公裏,主峰海拔368米,是青島市區最高的山峰。位於青島市嶗山區、市北區和市南區交界處,南面黃海,腳下有青島大學和海洋大學。南側有青島市社會福利院、青島優撫醫院等單位。北側為山東省最大的居民小區浮山新區。東側臨青島國際啤酒城和石老人風景區,西側主要為市南區等繁華市區。浮山風景秀麗,山上最多的樹種是黑鬆,山上山泉衆多,每天清晨附近群衆都會挑着水桶上山接山泉回傢泡茶。浮山東20公裏即為著名的嶗山景區。浮山被稱為青島市的“城市之肺”,目前浮山南側已有衆多樓盤相繼開工,很多已基本完成,浮山正在成為旅遊和居住的理想場所。 |
|
浮山嶺是高州與電白分界山,南邊電白縣霞洞鎮,北邊高州市根子鎮,兩鎮均為優質荔枝主産區,山高941米,盤亙24裏,是生態旅遊和農業觀光旅遊的好去處。浮山嶺山清水秀,樹木鬱蔥,泉溪清澈,雲霧鐐繞,置於其間,恍若仙境。山上峭峰凌空,怪石嶙峋,有一石洞面積達70多平方米,壁立如閣。山腰和山下荔枝、竜眼連片成林,花繁果碩。浮山嶺有獨特的文化古跡,歷為兵傢要地,早在隋朝時,百越族首領冼英(冼太夫人)就在此設置營地,現存有冼太營地、冼太廟。其中冼太廟始建於宋代,清光緒十一年重修,至今保存良好,香火鼎盛。 |
|
浮山縣 浮山村 浮山鎮 浮山鄉 浮山街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