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浮丘山聯繫方式地址: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浮丘山投訴電話鶴壁旅遊投訴電話:0392-3327708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浮丘山與大丕山相望,綽約多姿,妙景無窮,因山傍衛水勢如行舟,故有“浮丘”之美稱。山上,目前有國保級文物唐代開鑿的千佛洞,內有浮雕造像千尊,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為石雕藝術珍品,明代建起的碧霞宮,大氣恢弘,為明代建築藝術佳作。係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宮中供奉泰山神碧霞元君而揚名四方。自明嘉靖年間以來,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每年的正月古廟會聲勢浩如汪洋,一日可達數十萬人有餘。位居我國華北四大古廟會之冠。小姑山與瀎縣古城偎依相連,山上有城,城中有山,“十裏城池半入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依然顯示着古城的風貌。衛水河到了這裏被一分為二,如同兩條玉帶,蜿蜓而來,飄逸而去,為風景區憑添了許多靈秀之氣。河上古橋飛架,岸邊楊柳依依,兩河之間有琵琶形小島,濃陰如蓋,島上河邊,幾多情韻。
浮丘山高l0l米,坐落面積約150平方米。西環衛水,東峙伾峰,南毗曠野,北負古城,形勢壯麗,氣象崢嶸,"歲寒雙秀","八景"列名。千佛寺、碧霞宮、文昌閣、觀瀾亭……不是"深山隱古剎",而是"古剎隱青峰"。
浮丘山不僅文物古跡薈萃,而且地理形勢優勝。它所煥發的魅力,吸引着遠近遊人,四時不絶於道。1963年郭沫若同志對浮丘山文物古跡的價值作了肯定,並親筆緻函。提出保護意見。
烈士陵園:浮丘山東側有一條青石盤路,寬約5米,陡坡處有"七盤二十一蹬石階",攀過石階嚮左,便是瀎縣烈士陵園。陵園坐南嚮北,總面積約4500平方米。瀎縣人民為了緬懷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死難烈土。於1963年興建烈士陵園,先後將安葬在全縣各地烈士遺骸遷葬於內,讓他們的英靈同這座秀麗的名山勝跡萬古留存,永遠給人們以教育和啓迪。
出烈士陵園身西南沿一條磚砌人行道,即到碧霞宮。
碧霞宮踞浮丘山南端之最高峰,坐北嚮南,是一處規模宏大的道教宮觀。建築宏偉,保護良好,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碧霞宮,即碧霞元君行宮,俗稱奶奶廟。碧霞元君為道教所奉之神,名氏不可考,"碧霞元君"乃其封號。碧霞宮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後又經清代順治、康熙、嘉慶、道光、鹹豐、同治等年間擴建、重建,始具現代規模。碧霞宮以南北軸綫為中心,兩廊對稱,前後三個院落,殿宇80餘問,總占地面積11160平方米、是一處規模完整、保護良好的古建築群。
山門之前是廣場,廣場的南端有戲樓,建於清光緒年間,坐南朝北,與山門遙遙相對。
走過山門,便是前院,兩側有鐘、鼓二樓。院中有長方形蓮池。蓮池架石券拱橋一座。一條甬道直達二門。
二門有三個。上面各建門樓一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頂棚全用木架堆成,結構復雜,形式奇絶。門樓內外各嵌一橫匣,前書"貽爾多福",後書"群生係命"。
走過二門到中院,院落宏寬,古柏蒼翠,碑碣林立。兩廊各7間,中5間為閻君殿,原有十殿閻王,及"陰司報應"等塑像,相貌威嚴。東廊南梢間為三曹官。北梢間是羅祖,西廊南梢間包公廟,北梢間財神,緊接兩廊,又各建有三間陪殿,東為子孫殿,西為眼光殿。
大殿是碧霞宮的主體建築,由捲棚歇山頂拜殿和懸山頂加回廊式後殿組成,均用琉璃瓦覆頂,四周回廊。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殿內有三尊神像,中為碧霞元君,左為佩霞元君,右為紫霞元君,俗稱"三仙奶奶",均為神話中西王母之高徒。拜殿的明間和兩次間各開四扇通楣條欞格扇門,兩梢間上木雕透欞窗,花卉鳥獸,圖案精緻。左窗嵌有"光映西池"字樣。
檐下垂攏,玲瓏剔透,上繪"二十四孝圖"及"子路問津"、"河馬負圖"、"女娟補天"等畫。殿內雕梁畫棟,繪有"進姐己"、"訪姜尚"以及取材於古詩、生活、器物和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案畫共有30餘種,真是琳琅滿目。殿正脊當中裝有一個"銅寶瓶",年久不銹,金光閃爍,人稱"風磨銅寶葫蘆"。後殿內有三座磚雕蓮臺,臺上各有木雕神櫥一座,木櫥透雕竜、鳳、花卉,極其精緻,櫥內各塑有一尊女神,中間一尊神像號為碧霞元君,她是碧霞宮的主宰。三尊各有風格,中間表情"寬厚"、左側神采"仁慈"、右側目光"爽直"。金冠黃袍,端坐執圭。
碧霞宮的最後一處院落為寢宮,共有三座高樓,東、西配樓各3間,均為前廊硬山頂,中間為碧霞元君寢宮樓。寢宮樓建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面闊五間,三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樓。樓分兩層,上、下均有走廊可繞一圈。登樓遠眺,心曠神怡。樓上一暖閣內有木質碧霞元君睡像一座,人稱"睡奶奶"。
千佛洞與千佛寺:碧霞宮之北有一突起的小山頭,平頂削壁,高約4米,南北略長,人稱"山上之山"。其西壁並排有兩個石窟,南窟即千佛洞。券形洞口高150釐米,上額刻"佛國"二字,下面刻有六個巴思巴文,洞高250釐米,穹隆頂,飾有藻井,進深3米,窟內四壁造像990餘個,最高的約2米,最小的衹有4釐米,大部分已無頭。
洞口內前有大唐永隆元年(680年)、開耀二年(682年)、永淳二年(683年)、如意元年(692年)等時期的題記。石開鑿於盛唐時期。北窟洞口高150釐米,闊3米,進深170米,穹窿頂,飾有藻井。窟內雕有大小佛像120餘尊,都已無頭,洞內壁上刊有宋代嘉祐年間,明代成化年間題記。這是兩個石窟中最晚的題記。
小山頭的南、北、西三面鑿有很多佛龕,多為唐代造像。有元、明、清各代題記,均有一定的書法價值。
千佛洞石造像雖大部分殘損,但它還保留着盛唐時期的石刻藝術作品,是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産。1963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寺與千佛洞緊鄰,寺以千佛洞得名,《河朔訪古錄》載:"千佛寺始建失考。寺內有石崖,高丈餘,上建閣以祀真武。崖下鑿洞二,並大小佛像身軀,而所謂千佛洞也"。於此可知建寺當在鑿窟之後。
千佛寺現存建築有水陸殿七間,十八羅漢殿五間,兩廊各五間,過去曾作校捨用,已非佛寺面目。院內有檜柏一棵,高約4丈,圍粗7尺餘,枝葉茂盛,據測,有千年之久。 |
|
位於湖南省桃江縣城西南17km處,海拔752m,面積約58平方千米,人稱“小南嶽”。上有48座峰,山間雲遮霧繞,遠望若浮,近看似丘,故謂之浮丘山。
此山自古為楚南名山,山高林密,四季景色迷人。
浮丘山不僅風景秀麗,且有不少文物勝跡。山頂浮邱寺,相傳建於唐宋時期,原為道教宮觀,後歸佛教,改名浮丘寺。浮丘山由此成為佛教聖地,長年香火不絶。今存寺宇,乃清代重修,頗具觀賞價值。寺廟後山,有“飛來石屋”;山腰“火雲洞”,為一天然岩洞,高2m許,洞內鼕暖夏涼,洞外茂林修竹,景色清幽,遊人至此,如臨仙境。正式有文字記載的浮邱宗教史,可上朔到漢朝。浮邱寺最初建於兩晉南北朝的劉宋時期。謂之浮邱觀。清乾隆時佛教購買更名浮邱寺(《桃江縣志》)。按中國歷史上修建寺廟的傳統要求,寺廟要後有主山,兩邊有附山,現存的浮邱古寺後有主峰,兩邊有48附峰環繞,形成萬佛朝宗的佈局。因此,浮邱山早有“小南嶽”之稱。最初道觀建立後,明清朝廷在此設立了道徵司,管轄湘中一帶3000道士(《桃江縣志》)。浮邱道教因祖師菩薩而興旺,所以浮邱寺初建就有祖師殿。現存浮邱寺建築群係清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70—1775年)所建。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耗白銀700餘兩,歷時6年建成。清道光19年(1839年)兩江總督陶澍的副室賀氏又捐資重修了壽佛殿與後殿。
浮邱寺為一院式建築群,寺門上方有一大石匾鎸書“浮邱寺”,進門第一宅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為僧人誦經、打坐、授課之用。第二宅為壽佛殿,供奉無量壽佛塑像。第三宅為祖師殿,塑有北方真武祖師像。第四宅為老佛殿,塑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及藥師像。佛座臺下方嵌有一青石板,二米見方,上面鎸有清道光皇帝御筆“印心石屋”四個大字。禪寺兩邊是僧房、齋堂。樓上闢有客房。
浮邱寺周圍遍布名勝景點,據清嘉慶《益陽縣志》載:“浮邱勝跡,山後有風洞,洞上有石屋鎮壓。山僧雲:洞開則狂風大作。故無啓者,其石屋傳為飛來。山頂有丹池,為劉宋時浮邱子煉丹處。池旁小石間或有齒痕,俗呼齒石,謂浮邱子初入山時缺供,煮石為糧,其未化者,嚙之而不可食,則棄其餘也。山上有寺,寺側有井,時而泛濫,時而涸竭,其中由溢而竭,由竭而溢,皆可立待消息,最奇。山寺之前有三峰,矗立如閣,人稱三閣寨。山之半有水田……山之腰有竜洞……山之前有石洞……山之末與修山對峙。” |
|
浮丘山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