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湖南 >長沙 > 瀏陽算學館舊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瀏陽算學館舊址投訴電話長沙市旅遊投訴電話:0731-5810110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瀏陽算學館舊址據《中國科學技術團體》一書介紹,中國近代之有科學技術團體,當首推湖南瀏陽算學社。該社由譚嗣同、唐纔常與其師歐陽中鵠等於1895年8月籌建,次年改算學館。所立章程稱:“本館之設,原以培植人材,期臻遠大,並非為諸生謀食計”。規定生員須在30歲以下,肄業三年,主修數、理、科常等課。譚嗣同曾親自到館授課,批閱作業,自費為館添置桌椅教具,為窮苦學生李玉卿、趙子丹籌備製寒衣。其妻李閏亦常到館慰問,深入食堂檢查。一股和煦春風在19世紀末由此而吹嚮三湘大地,吹嚮長江黃河,梁啓超先生評曰:自此“民智驟開,士氣大昌”。
  算學館舊址在瀏陽文廟後之奎文閣,建於1843年,為兩層青瓦閣樓。四周古樟蔽日,兩側山丘擁抱,前有臺地多級,鋪以麻石階梯,下有清池小橋,環境極為幽靜。
  舊址現為瀏陽一中生物科技館,已重修。
簡介
  瀏陽算學館舊址
  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算學館瀏陽算學館舊址即瀏陽文廟後之奎文閣,為文廟附屬建築物,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坐西嚮東,磚木結構,二進五間,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封火山墻,三合土地面。房捨前坪開闊,有香梓大樹數十株,枝葉茂密,四周植有多種樹木,環境幽靜宜人。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進一步淪為外國列強的殖民地。時值一批救亡圖存的志士仁人憤而發起維新變法活動。1897年,譚嗣同、唐纔常、歐陽中鵠等人藉奎文閣興辦起湖南近代第一所兼學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學校――“新算學館”,設立算藝學堂,以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載明:“本館之設,原以培植人才,期臻遠大,並非為諸生謀食計。算學為格緻初基,即培養“詣極精微,終身亦不能盡。”其主要教育思想可概括為:算學館主要培養“詣極精微”的數學專門人才。規定生員須在30歲以下,肄業三年,主修數、理、科常等課。此外,館內還備有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西書”,訂有《申報》、《漢報》、《萬國公報》等報刊,供生徒課餘“閱看外國史事、古今政事、中外交涉、算學、格緻諸書及各新聞紙”。在教學方法方面,瀏陽算學館則是新舊參錯。除采用當時書院官課與院課的舊規外,“諸生每月發日記簿一本,按日將師所傳授,己所演習,看書起止,朋友講論及有心得與發明之處,並算學外旁及何業……詳載其上”,采用學堂新規。算學館也註重對生徒的道德品行教育,但不同於舊式書院的封建倫理綱常教育。譚嗣同在《經常章程五條》中規定:“在館肄業,有大可見品行者,曰‘恭敬師長,敬業樂群’,其餘小節可不苛求。”這也是瀏陽算學館明顯不同於舊式書院的地方。1898年月,戊戌變法失敗,學堂被迫關閉。據《中國科學技術團體》一書介紹,“中國近代之科學技術團體,當首推湖南瀏陽算學社”。該社由譚嗣同、唐纔常與其師歐陽中鵠等籌建,次年改算學館。
  瀏陽算雖學館規模不大,且衹開辦一年,卻起了“為一邑風氣”的作用,它對湖南新學的傳播和維新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它開設後,各府、州、縣紛紛仿而效之,在書院功課中添設算學,研習算學之風漸起。誠如唐纔常所言:“湘省直中國之萌芽,瀏陽直湘省之萌芽,算學又萌芽之萌芽耳。”二OO四年上半年,瀏陽一中投資四十多萬元,由湖南大學古建築研究室進行設計,對新算學館進行全面維修,現已改造了譚嗣同紀念館和學校校史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