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流行性角膜炎 |
|
眼科 |
|
為腺病毒8型,19型及37型所引起。其中8型多見,傳染性強。
癥狀:1、急性結膜炎期:潛伏期5~12天,多為雙側,一眼先起,常伴有頭痛、疲勞、低熱等全身癥狀。自覺有異物感、刺癢,但分泌物少,且為水樣。1/3的病員結膜上可見偽膜,結膜高度充血.水腫,在下瞼結膜及穹窿部有多的圓形濾泡,有時結膜下可出現點狀出血,耳前淋巴結腫大,且有壓痛。約5~7天後,結膜炎癥狀逐漸消退。2、淺層點狀角膜炎期:結膜炎癥消退後,有時患者仍感怕光、流淚、異物感及視力模糊。病程可達數月或數年,浸潤逐漸吸收後,常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薄翳,一般對視力無大影響。
治療:以局部用藥為主。0.1%皰疹淨、0.5 %環胞苷.0.05~0.2%阿糖胞苷或4~5%嗎啉雙胍等眼藥水。在角膜炎期加點0.5%醋酸可的鬆液或0.1%地塞米鬆液每日四次,或用氫化考的鬆.強的鬆竜的混懸液作結膜下註射。抗生素(如氯黴素、金黴素等)點眼每日四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
|
流行性角膜炎是一種強傳染性的接觸性傳染病。 |
|
起病急、癥狀重、雙眼發病。主要癥狀有充血、疼痛、畏光、伴有水樣分泌物。
(1)急性期: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水腫,48h內出現濾泡和結膜下出血。偽膜(有時真膜)形成後能導致扁平瘢痕、瞼球粘連。
(2)角膜病變:發病數天後,角膜可出現彌散的斑點狀上皮損害,並於發病7-10d後融合成較大的、粗糙的上皮浸潤。2周後發展為局部的上皮下侵潤,主要散布於中央角膜,角膜敏感性正常。發病3-4周後,上皮下侵潤加劇,形態大小基本一致,數個至數十個不等。上皮下浸潤由遲發性過敏反應引起。原發癥狀消退後,角膜渾濁數月後可消失。
(3)結膜炎癥:最長持續3-4周。
(4)全身表現:常出現耳前淋巴結腫大和壓痛,且眼部開始受纍側較為明顯。兒童可有全身癥狀,如發熱、咽痛、中耳炎、腹瀉等。 |
|
由腺病毒8、19、29和37型腺病毒(人腺病毒d亞組)引起。潛伏期為5-7d。 |
|
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可以診斷。結膜颳片見大量單核細胞,有偽膜形成時,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加。培養可分離出病毒。 |
|
(1)局部冷敷和使用血管收縮劑,可減輕癥狀。
(2)抗病毒藥物:急性期可使用,以抑製病毒復製,如0.1%皰疹淨、0.1%三氮唑苷、4%嗎啉雙胍等,每小時1次。
(3)抗生素眼液:合併細菌感染時加用。
(4)糖皮質激素滴眼液:出現嚴重的膜或偽膜、上皮或上皮下角膜炎引起視力下降時,可考慮使用,但應掌握使用時間和頻度。 |
|
1、以局部用藥為主。0.1%皰疹淨、0.5 %環胞苷。0.05~0。2%阿糖胞苷或4~5%嗎啉雙胍等眼藥水,白天可每小時點眼一次。在角膜炎期加點0.5%醋酸可的鬆液或0.1%地塞米鬆液每日四次,或用氫化考的鬆.強的鬆竜的混懸液作結膜下註射,每次0.2~0.3毫升,可以幫助抑製炎癥,促進浸潤吸收。
2、抗生素(如氯黴素、金黴素等)點眼每日四次,它們雖然對病毒無效,但可預防繼發細菌感染,在角膜不染色後,加點狄奧寧液促進混濁吸收。
3、許多小流行是起源於醫院.診所被污染的器械或藥水,為了預防起見,應註意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