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技術 : 疾病預防 : 民間驗方 : 醫學心理學 : 中藥材 > 流行性乙型腦炎
目錄
No. 1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斑蚊和庫蚊是主要傳播媒介。多見於夏﹑秋兩季。十歲以下兒童發病較多。癥狀是突發高熱,頭痛﹐嘔吐,意識不清甚至昏睡,部分肢體抽搐或癱瘓。省稱"乙腦"。通稱腦炎。
No. 2
  【概述】
  流行性乙型腦炎(以下簡稱乙腦)的病原體1934年在日本發現,故名日本乙型腦炎,1939年我國也分離到乙腦病毒,解放後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改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本病主要分佈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經蚊傳播,多見於夏秋季,臨床上急起發病,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徵等,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癥。
  【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的綜合分析,確診有賴於血清學和病源學檢查。
  (一)流行病學資料 本病多見於7~9三個月內,南方稍早、北方稍遲。10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
  (二)主要癥狀和體徵 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嗜睡等表現。重癥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睏難、嗆咳和呼吸衰竭等癥狀。體徵有腦膜刺激徵、淺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強直性癱瘓和陽性病反射等。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常在1萬~2萬/mm3,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在流行後其的少數輕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範圍內。
  2.腦脊液 呈無色透明,壓力僅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加,在50~500/mm3,個別可高達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後則單核細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質常輕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內,腦脊液檢查在少數病例可呈陰性。
  3.病毒分離 病程1周內死亡病例腦組織中可分離到乙腦病毒,也可用免疫熒光(ift)在腦組織中找到病毒抗原。從腦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離到病毒。
  4.血清學檢查
  ⑴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出現較晚,一般衹用於回顧性診斷和當年隱性感染者的調查。
  ⑵中和試驗:特異性較高,但方法復雜,抗體可持續10多年,僅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⑶血凝抑製試驗:抗體産生早,敏感性高、持續久,但特異性較差,有時出現假陽性。可用於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⑷特異性igm抗體測定:特異性igm抗體在感染後4天即可出現,2~3周內達高峰,血或腦脊液中特異性igm抗體在3周內陽性率達70%~90%,可作早期診斷,與血凝抑製試驗同時測定,符合率可達95%。
  ⑸特異性igm抗體測定:恢復期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診斷價值。
  ⑹單剋隆抗體反嚮血凝抑製試驗:應用乙腦單剋隆抗體緻敏羊血球的反嚮被動血凝抑製試驗,陽性率為83%,方法簡便、快速,已有試劑盒商品供應,無需特殊設備。
  5.te-99mhmpao(hexamythyl propyleneamine cxime)腦部單中子發射ct(specr)檢查 有人應用te-99m hmpao腦部單中子發射ct檢查兒童病毒性腦炎(包括乙腦)發現在急性病毒性腦炎中均有變化,其陽性結果比單用ct或mri為高,且提供更明確的定位,表現為區域性腦血流量增加,急性期過後大多數病例區域性腦血流量恢復正常;在亞急性期該檢查出現正常結果常提示臨床預後良好,一年後無神經係統缺陷。
  【治療措施】
  病人應住院治療,病室應有防蚊、降溫設備,應密切觀察病情,細心護理,防止並發癥和後遺癥,對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一般治療 註意飲食和營養,供應足夠水份,高熱、昏迷、驚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補足量液體,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兒每日50~80ml/kg,但輸液不宜多,以防腦水腫,加重病情。對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飼。
  (二)對癥治療
  1.高熱的處理 室溫爭取降至30℃以下。高溫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使體溫保持在38~39℃(肛溫)之間。一般可肌註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時一次,幼兒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過量的退熱藥,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虛脫。
  2.驚厥的處理 可使用鎮靜止痙劑,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鈉、阿米妥鈉等,應對發生驚厥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①因腦水腫所致者,應以脫水藥物治療為主,可用20%甘露醇(1~1.5g/kg),在20~30分鐘內靜脈滴完,必要時4~6小時重複使用。同時可合用呋塞米、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以防止應用脫水劑後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換氣睏難緻腦細胞缺氧者,則應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加壓呼吸。③因高溫所致者,應以降溫為主。
  3.呼吸障礙和呼吸衰竭的處理 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鳴音增多而影響呼吸時,可經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體位引流、霧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因腦水腫、腦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給予脫水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因驚厥發生的屏氣,可按驚厥處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腦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應立即作氣管切開或插管,使用加壓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淺弱者,可使用呼吸興奮劑如山梗菜鹼、尼可剎米、利他林、回蘇林等(可交替使用)。
  4.循環衰竭的處理 因腦水腫、腦疝等腦部病變而引起的循環衰竭,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脈壓小、産莅 有中樞性呼吸衰竭,宜用脫水劑降低顱內壓。如為心源性心力衰竭,則應加用強心藥物,如西地蘭等。如因高熱、昏迷、失水過多、造成血容量不足,緻循環衰竭,則應以擴容為主。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他治療 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抗炎、退熱、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抑製免疫復合物的形成、保護細胞溶酶體膜等作用,對重癥和早期確診的病人即可應用。待體溫降至38℃以上,持續2天即可逐漸減量,一般不宜超過5~7天。過早停藥癥狀可有反復,如使用時間過長,則易産生並發癥。
  在疾病早期可應用廣譜抗病毒藥物:病毒唑或雙密達莫治療,退熱明顯,有較好療效。
  (四)後遺癥和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的重點在於智力、吞咽、語言和肢體功能等的鍛煉,可采用理療、體療、中藥、針灸、按摩、推拿等治療,以促進恢復。
  【病原學】
  本病病原體屬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第1亞群,呈球形,直徑20~40nm,為單股rna病毒,外有類脂囊膜,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雞紅細胞,病毒在胞漿內增殖,對溫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腦組織內傳代,亦能在雞胚、猴腎細胞、雞胚細胞和hela等細胞內生長。其抗原性較穩定。
  【發病機理】
  感染乙腦病毒的蚊蟲叮咬人體後,病毒先在局部組織細胞和淋巴結、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內增殖,不斷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癥。發病與否,取决於病毒的數量,毒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絶大多數感染者不發病,呈隱性感染。當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強、機體免疫功能又不足,則病毒繼續繁殖,經血行散布全身。由於病毒有嗜神經性故能突破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係統,尤在血腦屏障低下時或腦實質已有病毒者易誘發本病。
  【病理改變】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幹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後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竈;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小結。部分患者腦水腫嚴重,顱內壓升高或進一步導致腦疝。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為傢畜傢禽,主要是豬(仔豬經過一個流行季節幾乎100%的受到感染),其次為馬、牛、羊、狗、雞、鴨等。其中以未過夏天的幼豬最為重要。動物受染後可有3~5天的病毒血癥,致使蚊蟲受染傳播。一般在人類乙腦流行前2~4周,先在傢禽中流行,病人在潛伏期末及發病初有短暫的病毒血癥,因病毒量少、持續時間短,故其流行病學意義不大。
  (二)傳播途徑 蚊類是主要傳播媒介,庫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種類都能傳播本病,其中以三帶喙庫蚊最重要。蚊體內病毒能經卵傳代越鼕,可成為病毒的長期儲存宿主。
  (三)易感性 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以2~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近年來由於兒童和青少年廣泛接種乙腦疫苗,故成人和老人發病相對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較女性多。約在病後一周可出現中和抗體,它有抗病能力,並可持續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發病者罕見。
  (四)流行特徵 本病流行有嚴格的季節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個月,但由於地理環境與氣候不同,華南地區的流行高峰在6~7月,華北地區在7~8月,而東北地區則在8~9月,均與蚊蟲密度麯綫相一致。
  【臨床表現】
  潛伏10~15天。大多數患者癥狀較輕或呈無癥狀的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係統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一)初期 起病急,體溫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惡心和嘔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並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二)極期體溫持續上升,可達40℃以上。初期癥狀逐漸加重,意識明顯障礙,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志不清最早可發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於3~8日。重癥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嚴重患者可因腦實質類(尤其是腦幹病變)、缺氧、腦水腫、腦疝、顱內高壓、低血鈉性腦病等病變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雙吸氣、嘆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式呼吸和下頜呼吸等,最後呼吸停止。體檢可發現腦膜刺激徵,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嚮亢進,病理性錐體束徵如巴氏徵等可呈陽性。
  (三)恢復期 極期過後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係統癥狀逐日好轉。重癥病人仍可留在神志遲鈍、癡呆、失語、吞咽睏難、顔面癱瘓、四肢強直性痙攣或扭轉痙攣等,少數病人也可有軟癱。經過積極治療大多數癥狀可在半年內恢復。
  (四)後遺癥 雖經積極治療,但發病半年後仍留有精神、神經係統癥狀者,稱為後遺癥。約5%~20%患者留有後遺癥,均見於高熱、昏迷、抽搐等重癥患者。後遺癥以失語、癱瘓和精神失常為最常見。失語大多可以恢復,肢體癱瘓也能恢復,但可因並發肺炎或褥瘡感染而死亡。精神失常多見於成人患者,也可逐漸恢復。
  根據病情輕重,乙腦可分為四型。
  1.輕型 患者的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抽搐(個別兒童患者因高熱而驚厥)。體溫在38~39℃之間,多數在1周內恢復,往往依靠腦脊液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2.普通型 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腹壁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體溫一般在40℃左右,病程約10天,無後遺癥。
  3.重型 體溫持續在40℃以上,神志昏迷,並有反復或持續性抽搐。淺反射消失,深反射先消失後亢進,並有病理性反射。常有定位癥狀和體徵。可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復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和癱瘓等表現,部分病人留有後遺癥。
  根據本型病變部位的不同和影響腦幹情況,結合癥狀和體徵以及有無呼吸衰竭,腦部病變定位可分為:
  ⑴腦幹上位:病變纍及大腦與間腦而未影響腦幹,臨床上表現為淺昏迷,壓眶時出現假自主運動,或呈去皮層強直(上肢屈麯,下肢伸直)。眼球運動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頸皮膚刺激試驗時瞳孔散大,呼吸始終平穩。
  ⑵上腦幹位:病變在中腦水平,表現為深昏迷,肌張力增高。壓眶時呈去腦強直(上、下肢伸直,上肢旋前現象),眼球運動差或固定,瞳孔中等放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呼吸呈中樞性過度換氣(鼻音明顯,有痰鳴、血ph上升,出現呼吸性鹼中毒)。頸皮膚刺激試驗瞳孔尚能擴大,但反應遲鈍。
  ⑶下腦幹位:病變相當於橋腦與延腦水平,表現為深度昏迷,壓眶無反應,肢體弛緩。角膜反應消失,瞳孔初縮小,後散大,對光反應消失,頸皮膚刺激試驗瞳孔不能擴大。呼吸可暫時平穩,鼾音消失,但可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
  ⑷腦幹位:本病是重型中一種特殊類型,高熱初期意識尚清楚,但多有嗜睡、嗆咳、吞咽睏難等癥狀。呼吸淺速 ,飲水從鼻腔反流。咽喉部有分泌物,且在短期內迅速增多,以致出現喉頭梗塞癥狀,可迅速轉入昏迷並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
  ⑸顳葉鈎回疝:係由腦水腫所致。患者病情突變,由煩躁不安、嘔吐、頭痛等迅速轉入昏迷,或由淺昏迷急轉為深昏迷。除出現上述腦幹壓迫癥狀外,瞳孔大小不等,病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上眼瞼下垂,雙側肢體癱瘓,錐體束徵陽性。
  ⑹枕骨大孔疝:由於腦水腫和顳葉鈎回疝,緻腦幹挫位,進而發生枕骨大孔疝。早期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無瞳孔、呼吸等變化,可突然出現深昏迷。也可先出現面癱、耳聾、吞咽睏難、繼之出現吞咽反射消失,雙側瞳孔散大,最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呼吸暫停或驟停,脈搏減慢,血壓下降、心髒停搏。
  4.暴發型 體溫迅速上升,呈高熱或過高熱,伴有反復或持續強烈抽搐,於1~2日內出現深昏迷,有瞳孔變化、腦疝和中樞性呼吸衰竭等表現,如不及時搶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都有嚴重後遺癥。
  乙腦臨床表現以輕型和普通型為多,約占總病例數的2/3。流行初期重型較多,後期則以輕型居多。
  【並發癥】
  (一)並發癥 肺部感染最為常見,因患者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導致支氣管肺炎和肺不張。其次有枕骨後褥瘡、皮膚膿癤、口腔感染和敗血癥等。
  (二)後遺癥 常見於重型和暴發型患者,約有5%~20%。神經係統後遺癥常見者有失語,其次有肢體強直性癱瘓、扭轉痙攣、攣縮畸形、吞咽睏難、舞蹈樣運動和癲癇發作等。也可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表現為多汗和中樞性發熱等。精神方面的後遺癥有癡呆、精神異常、性格改變和記憶力減退等。
  【鑒別診斷】
  (一)中毒性菌痢 與乙腦流行季節相同,多見於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腦更急,多在發病一天內出現高熱、抽搐、休剋或昏迷等。乙腦除暴 發型外,很少出現休剋,可用1%~2%????水灌腸,如有膿性或膿血便,即可確診。
  (二)化膿性腦膜炎 病情發展迅速,重癥患者在發病1~2天內即進入昏迷,腦膜刺激徵顯著,皮膚常有瘀點。腦脊液混濁,中性粒細胞占90%以上,塗片和培養可發現致病菌。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可達2萬~3萬/mm3,中性粒細胞多在90%以上。如為流腦則有季節性特點。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與乙腦鑒別,需密切觀察病情和復查腦脊液。
  (三)結核性腦膜炎 無季節性,起病緩慢,病程長,有結核病史。腦脊液中糖與氯化物均降低,薄膜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結核桿菌。x光胸部攝片、眼底檢查和結核菌素試驗有助於診斷。
  (四)其他 如脊髓灰質炎、腮腺炎腦炎和其他病毒性腦炎,中暑和惡性瘧疾等,亦應與乙腦鑒別。
  【預防】
  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和治療病人,但主要的傳染源是傢畜,尤其是未經過流行季節的幼豬,近年來應用疫苗免疫幼豬,以減少豬群的病毒血癥,從而控製人群中乙腦流行。防蚊和滅蚊是控製本病流行的重要環節,特別是針對庫蚊的措施。進行預防接種是保護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使用的是地鼠腎組織培養製成的滅活疫苗,經流行季節試驗,保護率可達60%~90%。一般接種2次,間隔7~10;第二年加強註射一次。接種對象為10歲以下的兒童和從非流行區進入流行區的人員,但高危的成人也應考慮。接種時應註意:①不能與傷寒三聯菌苗同時註射;②有中樞神經係統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有人報導乙腦疫苗註射後(約2周後)出現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經口服強的鬆竜(2mg/kg·天)迅速恢復。疫苗的免疫力一般在第二次註射後2~3周開始,維持4~6個月,因此,疫苗接種須在流行前一個月完成。
  [預防]
  乙腦的預防主要采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即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
  (一)滅蚊 三帶喙庫蚊是一種野生蚊種,主要孳生於稻田和其它淺地面積水中。成蚊活動範圍較廣,在野外棲息,偏嗜畜血。因此,滅蚊時應根據三帶喙庫蚊的生態學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如:結合農業生産,可采取稻田養魚或灑藥等措施,重點控製稻田蚊蟲孽生;在畜圈內噴灑殺蟲劑等。
  (二)人群免疫目前國際上主要使用的乙腦疫苗有兩種,即日本的鼠腦提純滅活疫苗和中國的地鼠腎細胞滅活疫苗。
  減毒活疫苗我國正在試用中,該疫苗係選用60年代sa14株經地鼠腎細胞連續傳代,紫外綫照射等措施後獲得的三個減毒活疫苗株,遠較國外的減毒株毒力低。而免疫原性好。
  疫苗註射的對象主要為流行區6個月以上10歲以下的兒童。在流行前1個月開始,首次皮下註射,(6~12個月每次0.25ml,1~6歲每次0.5ml,7~15歲每次1ml,16歲以上每次2ml)間隔7~10天復種1次,以後每年加強註射一次。預防接種後2~3周體內産生保護性抗體,一般能維持4~6個月。
  【預後】
  病死率在10%左右,輕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復,暴發型和腦幹型患者的病死率較高,多於極期因呼吸衰竭而殘廢死亡。
No. 3
  流行性乙型腦炎
  【辨證】風、暑、濕邪,合襲為患。
  【治法】祛風利濕,調和三焦。
  【方名】加味三仁蔥豉湯。
  【組成】鮮藿香6剋,杏仁6剋,苡仁12剋,白蔻仁3剋,厚樸6剋,法半夏6剋,白蒺藜0剋,菊花6剋,僵蠶6剋,豆豉9剋,蔥白3寸(後下),六一散15剋(布包煎),竹葉4.5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蒲輔周方。
醫學術語
概述
  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簡稱乙腦)的病原體1934年在日本發現,故名日本乙型腦炎,1939年我國也分離到乙腦病毒,解放後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改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本病主要分佈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經蚊傳播,多見於夏秋季,臨床上急起發病,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徵等,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癥。
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的綜合分析,確診有賴於血清學和病源學檢查。
  (一)流行病學資料 本病多見於7~9三個月內,南方稍早、北方稍遲。10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
  (二)主要癥狀和體徵 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嗜睡等表現。重癥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睏難、嗆咳和呼吸衰竭等癥狀。體徵有腦膜刺激徵、淺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強直性癱瘓和陽性病反射等。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常在1萬~2萬/mm3,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在流行後其的少數輕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範圍內。
  2.腦脊液 呈無色透明,壓力僅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加,在50~500/mm3,個別可高達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後則單核細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質常輕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內,腦脊液檢查在少數病例可呈陰性。
  3.病毒分離 病程1周內死亡病例腦組織中可分離到乙腦病毒,也可用免疫熒光(IFT)在腦組織中找到病毒抗原。從腦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離到病毒。
  4.血清學檢查
  ⑴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出現較晚,一般衹用於回顧性診斷和當年隱性感染者的調查。
  ⑵中和試驗:特異性較高,但方法復雜,抗體可持續10多年,僅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⑶血凝抑製試驗:抗體産生早,敏感性高、持續久,但特異性較差,有時出現假陽性。可用於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⑷特異性IgM抗體測定:特異性IgM抗體在感染後4天即可出現,2~3周內達高峰,血或腦脊液中特異性IgM抗體在3周內陽性率達70%~90%,可作早期診斷,與血凝抑製試驗同時測定,符合率可達95%。
  ⑸特異性IgM抗體測定:恢復期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診斷價值。
  ⑹單剋隆抗體反嚮血凝抑製試驗:應用乙腦單剋隆抗體緻敏羊血球的反嚮被動血凝抑製試驗,陽性率為83%,方法簡便、快速,已有試劑盒商品供應,無需特殊設備。
  5.Te-99MHMPAO(hexamythyl propyleneamine cxime)腦部單中子發射CT(specr)檢查 有人應用Te-99M HMPAO腦部單中子發射CT檢查兒童病毒性腦炎(包括乙腦)發現在急性病毒性腦炎中均有變化,其陽性結果比單用CT或MRI為高,且提供更明確的定位,表現為區域性腦血流量增加,急性期過後大多數病例區域性腦血流量恢復正常;在亞急性期該檢查出現正常結果常提示臨床預後良好,一年後無神經係統缺陷。
治療措施
  病人應住院治療,病室應有防蚊、降溫設備,應密切觀察病情,細心護理,防止並發癥和後遺癥,對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一般治療 註意飲食和營養,供應足夠水份,高熱、昏迷、驚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補足量液體,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兒每日50~80ml/kg,但輸液不宜多,以防腦水腫,加重病情。對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飼。
  (二)對癥治療
  1.高熱的處理 室溫爭取降至30℃以下。高溫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使體溫保持在38~39℃(肛溫)之間。一般可肌註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時一次,幼兒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過量的退熱藥,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虛脫。
  2.驚厥的處理 可使用鎮靜止痙劑,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鈉、阿米妥鈉等,應對發生驚厥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①因腦水腫所致者,應以脫水藥物治療為主,可用20%甘露醇(1~1.5g/kg),在20~30分鐘內靜脈滴完,必要時4~6小時重複使用。同時可合用呋塞米、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以防止應用脫水劑後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換氣睏難緻腦細胞缺氧者,則應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加壓呼吸。③因高溫所致者,應以降溫為主。
  3.呼吸障礙和呼吸衰竭的處理 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鳴音增多而影響呼吸時,可經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體位引流、霧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因腦水腫、腦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給予脫水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因驚厥發生的屏氣,可按驚厥處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腦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應立即作氣管切開或插管,使用加壓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淺弱者,可使用呼吸興奮劑如山梗菜鹼、尼可剎米、利他林、回蘇林等(可交替使用)。
  4.循環衰竭的處理 因腦水腫、腦疝等腦部病變而引起的循環衰竭,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脈壓小、産莅 有中樞性呼吸衰竭,宜用脫水劑降低顱內壓。如為心源性心力衰竭,則應加用強心藥物,如西地蘭等。如因高熱、昏迷、失水過多、造成血容量不足,緻循環衰竭,則應以擴容為主。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他治療 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抗炎、退熱、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抑製免疫復合物的形成、保護細胞溶酶體膜等作用,對重癥和早期確診的病人即可應用。待體溫降至38℃以上,持續2天即可逐漸減量,一般不宜超過5~7天。過早停藥癥狀可有反復,如使用時間過長,則易産生並發癥。
  在疾病早期可應用廣譜抗病毒藥物:病毒唑或雙密達莫治療,退熱明顯,有較好療效。
  (四)後遺癥和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的重點在於智力、吞咽、語言和肢體功能等的鍛煉,可采用理療、體療、中藥、針灸、按摩、推拿等治療,以促進恢復。
病原學
  本病病原體屬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第1亞群,呈球形,直徑20~40nm,為單股RNA病毒,外有類脂囊膜,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雞紅細胞,病毒在胞漿內增殖,對溫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腦組織內傳代,亦能在雞胚、猴腎細胞、雞胚細胞和Hela等細胞內生長。其抗原性較穩定。
發病機理
  感染乙腦病毒的蚊蟲叮咬人體後,病毒先在局部組織細胞和淋巴結、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內增殖,不斷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癥。發病與否,取决於病毒的數量,毒傳播乙腦的蚊蟲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絶大多數感染者不發病,呈隱性感染。當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強、機體免疫功能又不足,則病毒繼續繁殖,經血行散布全身。由於病毒有嗜神經性故能突破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係統,尤在血腦屏障低下時或腦實質已有病毒者易誘發本病。
病理改變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幹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後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竈;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小結。部分患者腦水腫嚴重,顱內壓升高或進一步導致腦疝。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為傢畜傢禽,主要是豬(仔豬經過一個流行季節幾乎100%的受到感染),其次為馬、牛、羊、狗、雞、鴨等。其中以未過夏天的幼豬最為重要。動物受染後可有3~5天的病毒血癥,致使蚊蟲受染傳播。一般在人類乙腦流行前2~4周,先在傢禽中流行,病人在潛伏期末及發病初有短暫的病毒血癥,因病毒量少、持續時間短,故其流行病學意義不大。
  (二)傳播途徑 蚊類是主要傳播媒介,庫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種類都能傳播本病,其中以三帶喙庫蚊最重要。蚊體內病毒能經卵傳代越鼕,可成為病毒的長期儲存宿主。
  (三)易感性 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以2~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近年來由於兒童和青少年廣泛接種乙腦疫苗,故成人和老人發病相對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較女性多。約在病後一周可出現中和抗體,它有抗病能力,並可持續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發病者罕見。
  (四)流行特徵 本病流行有嚴格的季節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個月,但由於地理環境與氣候不同,華南地區的流行高峰在6~7月,華北地區在7~8月,而東北地區則在8~9月,均與蚊蟲密度麯綫相一致。 4——5年一個流行周期。
  (五) 易感動物 馬>人>豬。馬3歲以下,人10歲以內,豬6月齡以內。其他動物多為隱性感染,人和其他動物乙腦均由豬傳播而來。
臨床表現
  潛伏10~15天。大多數患者癥狀較輕或呈無癥狀的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係統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一)初期 起病急,體溫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惡心和嘔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並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二)極期 體溫持續上升,可達40℃以上。初期癥狀逐漸加重,意識明顯障礙,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志不清最早可發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於3~8日。重癥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嚴重患者可因腦實質類(尤其是腦幹病變)、缺氧、腦水腫、腦疝、顱內高壓、低血鈉性腦病等病變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雙吸氣、嘆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式呼吸和下頜呼吸等,最後呼吸停止。體檢可發現腦膜刺激徵,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嚮亢進,病理性錐體束徵如巴氏徵等可呈陽性。
  (三)恢復期 極期過後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係統癥狀逐日好轉。重癥病人仍可留在神志遲鈍、癡呆、失語、吞咽睏難、顔面癱瘓、四肢強直性痙攣或扭轉痙攣等,少數病人也可有軟癱。經過積極治療大多數癥狀可在半年內恢復。
  (四)後遺癥 雖經積極治療,但發病半年後仍留有精神、神經係統癥狀者,稱為後遺癥。約5%~20%患者留有後遺癥,均見於高熱、昏迷、抽搐等重癥患者。後遺癥以失語、癱瘓和精神失常為最常見。失語大多可以恢復,肢體癱瘓也能恢復,但可因並發肺炎或褥瘡感染而死亡。精神失常多見於成人患者,也可逐漸恢復。
  根據病情輕重,乙腦可分為四型。
  1.輕型 患者的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抽搐(個別兒童患者因高熱而驚厥)。體溫在38~39℃之間,多數在1周內恢復,往往依靠腦脊液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2.普通型 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腹壁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體溫一般在40℃左右,病程約10天,無後遺癥。
  3.重型 體溫持續在40℃以上,神志昏迷,並有反復或持續性抽搐。淺反射消失,深反射先消失後亢進,並有病理性反射。常有定位癥狀和體徵。可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復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和癱瘓等表現,部分病人留有後遺癥。
  根據本型病變部位的不同和影響腦幹情況,結合癥狀和體徵以及有無呼吸衰竭,腦部病變定位可分為:
  ⑴腦幹上位:病變纍及大腦與間腦而未影響腦幹,臨床上表現為淺昏迷,壓眶時出現假自主運動,或呈去皮層強直(上肢屈麯,下肢伸直)。眼球運動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頸皮膚刺激試驗時瞳孔散大,呼吸始終平穩。
  ⑵上腦幹位:病變在中腦水平,表現為深昏迷,肌張力增高。壓眶時呈去腦強直(上、下肢伸直,上肢旋前現象),眼球運動差或固定,瞳孔中等放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呼吸呈中樞性過度換氣(鼻音明顯,有痰鳴、血pH上升,出現呼吸性鹼中毒)。頸皮膚刺激試驗瞳孔尚能擴大,但反應遲鈍。
  ⑶下腦幹位:病變相當於橋腦與延腦水平,表現為深度昏迷,壓眶無反應,肢體弛緩。角膜反應消失,瞳孔初縮小,後散大,對光反應消失,頸皮膚刺激試驗瞳孔不能擴大。呼吸可暫時平穩,鼾音消失,但可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
  ⑷腦幹位:本病是重型中一種特殊類型,高熱初期意識尚清楚,但多有嗜睡、嗆咳、吞咽睏難等癥狀。呼吸淺速 ,飲水從鼻腔反流。咽喉部有分泌物,且在短期內迅速增多,以致出現喉頭梗塞癥狀,可迅速轉入昏迷並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
  ⑸顳葉鈎回疝:係由腦水腫所致。患者病情突變,由煩躁不安、嘔吐、頭痛等迅速轉入昏迷,或由淺昏迷急轉為深昏迷。除出現上述腦幹壓迫癥狀外,瞳孔大小不等,病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上眼瞼下垂,雙側肢體癱瘓,錐體束徵陽性。
  ⑹枕骨大孔疝:由於腦水腫和顳葉鈎回疝,緻腦幹挫位,進而發生枕骨大孔疝。早期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無瞳孔、呼吸等變化,可突然出現深昏迷。也可先出現面癱、耳聾、吞咽睏難、繼之出現吞咽反射消失,雙側瞳孔散大,最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呼吸暫停或驟停,脈搏減慢,血壓下降、心髒停搏。
  4.暴發型 體溫迅速上升,呈高熱或過高熱,伴有反復或持續強烈抽搐,於1~2日內出現深昏迷,有瞳孔變化、腦疝和中樞性呼吸衰竭等表現,如不及時搶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都有嚴重後遺癥。
  乙腦臨床表現以輕型和普通型為多,約占總病例數的2/3。流行初期重型較多,後期則以輕型居多。
流行性乙型腦炎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在流行地區蚊蟲叮咬季節,出現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嗜睡,頸抵抗,抽搐等。
  2.確診病例
  ①曾在疫區有蚊蟲叮咬史。
  ②高熱、昏迷、肢體痙攣性癱瘓、腦膜刺激徵及大腦椎體束受損(肌張力增強、巴氏徵陽性)。
  ③高熱,昏迷,抽搐,狂躁,甚至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而死亡。
  ④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檢驗獲陽性結果。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①和②或②、③項,並排除細菌性腦膜腦炎。
並發癥
  (一)並發癥 肺部感染最為常見,因患者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導致支氣管肺炎和肺不張。其次有枕骨後褥瘡、皮膚膿癤、口腔感染和敗血癥等。
  (二)後遺癥 常見於重型和暴發型患者,約有5%~20%。神經係統後遺癥常見者有失語,其次有肢體強直性癱瘓、扭轉痙攣、攣縮畸形、吞咽睏難、舞蹈樣運動和癲癇發作等。也可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表現為多汗和中樞性發熱等。精神方面的後遺癥有癡呆、精神異常、性格改變和記憶力減退等。
鑒別診斷
  (一)中毒性菌痢 與乙腦流行季節相同,多見於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腦更急,多在發病一天內出現高熱、抽搐、休剋或昏迷等。乙腦除暴 發型外,很少出現休剋,可用1%~2%????水灌腸,如有膿性或膿血便,即可確診。
  (二)化膿性腦膜炎 病情發展迅速,重癥患者在發病1~2天內即進入昏迷,腦膜刺激徵顯著,皮膚常有瘀點。腦脊液混濁,中性粒細胞占90%以上,塗片和培養可發現致病菌。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可達2萬~3萬/mm3,中性粒細胞多在90%以上。如為流腦則有季節性特點。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與乙腦鑒別,需密切觀察病情和復查腦脊液。
  (三)結核性腦膜炎 無季節性,起病緩慢,病程長,有結核病史。腦脊液中糖與氯化物均降低,薄膜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結核桿菌。X光胸部攝片、眼底檢查和結核菌素試驗有助於診斷。
  (四)其他 如脊髓灰質炎、腮腺炎腦炎和其他病毒性腦炎,中暑和惡性瘧疾等,亦應與乙腦鑒別。
預防
  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和治療病人,但主要的傳染源是傢畜,尤其是未經過流行季節的幼豬,近年來應用疫苗免疫幼豬,以減少豬群的病毒血癥,從而控製人群中乙腦流行。防蚊和滅蚊是控製本病流行的重要環節,特別是針對庫蚊的措施。進行預防接種是保護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使用的是地鼠腎組織培養製成的滅活疫苗,經流行季節試驗,保護率可達60%~90%。一般接種2次,間隔7~10;第二年加強註射一次。接種對象為10歲以下的兒童和從非流行區進入流行區的人員,但高危的成人也應考慮。接種時應註意:①不能與傷寒三聯菌苗同時註射;②有中樞神經係統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有人報導乙腦疫苗註射後(約2周後)出現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經口服強的鬆竜(2mg/kg·天)迅速恢復。疫苗的免疫力一般在第二次註射後2~3周開始,維持4~6個月,因此,疫苗接種須在流行前一個月完成。
具體措施
  乙腦的預防主要采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即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
  (一)滅蚊 三帶喙庫蚊是一種野生蚊種,主要孳生於稻田和其它淺地面積水中。成蚊活動範圍較廣,在野外棲息,偏嗜畜血。因此,滅蚊時應根據三帶喙庫蚊的生態學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如:結合農業生産,可采取稻田養魚或灑藥等措施,重點控製稻田蚊蟲孽生;在畜圈內噴灑殺蟲劑等。
  (二)人群免疫目前國際上主要使用的乙腦疫苗有兩種,即日本的鼠腦提純滅活疫苗和中國的地鼠腎細胞滅活疫苗。
  減毒活疫苗我國正在試用中,該疫苗係選用60年代SA14株經地鼠腎細胞連續傳代,紫外綫照射等措施後獲得的三個減毒活疫苗株,遠較國外的減毒株毒力低。而免疫原性好。
  疫苗註射的對象主要為流行區6個月以上10歲以下的兒童。在流行前1個月開始,首次皮下註射,(6~12個月每次0.25ml,1~6歲每次0.5ml,7~15歲每次1ml,16歲以上每次2ml)間隔7~10天復種1次,以後每年加強註射一次。預防接種後2~3周體內産生保護性抗體,一般能維持4~6個月。
  【預後】
  病死率在10%左右,輕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復,暴發型和腦幹型患者的病死率較高,多於極期因呼吸衰竭而殘廢死亡。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染途徑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所引起的中樞神經係統急性傳染病。乙腦多流行於東亞、南亞,我國是乙腦病的多發區,估計平均每年有近1萬例病例發生。
  乙腦病毒可以感染人和許多動物,如豬、馬、牛、羊、狗等,其中豬的感染率最高,幾乎可達100%。豬不僅感染率高,感染後血液中含有病毒的時間和病毒的含量都是所有動物中最高的,因此,豬是乙腦的主要傳染源。蚊子先叮咬了病豬再叮咬人,可造成人類乙腦的流行。每年的7~9月是我國乙腦流行的高峰。蚊子是傳播乙腦病毒的罪魁禍首,而健康人與乙腦病人的接觸不會被感染。能傳播乙腦的蚊蟲很多,有庫蚊、伊蚊、按蚊等。人群對乙腦病毒沒有先天的免疫力,但感染後出現典型癥狀的衹占很小比例,低於0.1%。多數人通過輕型或隱性感染獲得免疫力,病後免疫力強而持久。因此,乙腦病毒容易侵犯兒童,10歲以下的兒童、嬰幼兒易感,發病率最高,約占80%以上。當人體被毒蚊叮咬後,人體血液感染病毒。但人會不會發病尚取决於兩個因素:一是病毒的毒力與數量,二是人體抵抗力的強與弱。當人體抵抗力強而病毒弱時,病毒即被消滅。反之,人則會發病。
疾病大全
  疾病名稱:
    流行性乙型腦炎
  疾病編碼:
    062.001+323.301*
  歸屬係統:
    感染性疾病
  藥療方案:
      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經蚊蟲傳播的中樞神經係統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於夏秋季節,以10歲以下兒童多見。
    診斷
    一、 流行病學史:發病有嚴格的季節性,多集中在7、8、9月份。氣溫高、雨量大、蚊子多的地區發病率高。
    二、 臨床表現:發病頭1-2天僅有發熱,經2-3天熱度更高,可有頭疼、倦怠、嗜睡、惡心、嘔吐及輕度頸強直。根據病情進展可分為以下4型。
    1、 輕型:體溫為38°C左右,神志清楚,無驚厥,輕度頭痛、惡心、嘔吐、嗜睡,無明顯腦膜刺激徵。病程為5-7天。
    2、 中型(普通型):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有腦膜刺激徵,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爾可有短時抽風,體溫高達39-40°C,病程7-10天,無後遺癥。
    3、 重型:患兒持續高熱達40°C以上,昏迷,反復或持續性驚厥,腦膜刺激徵明顯且顱內壓增高,深、淺反射消失或亢進,病理反射陽性,病程2周以上,少數患兒有後遺癥。
    4、 暴發型:體溫突升達41°C以上,很快進入深昏迷,持續不斷地驚厥,可發生腦水腫、腦疝及呼吸衰竭,患兒多在3-5天內死亡。幸存者可有嚴重後遺癥。
    流行早期多見重型或暴發型,流行晚期則以輕型居多。
    三、 實驗室檢查
    1、 血常規:主要為白細胞增多,為10-30×109/L。中性粒細胞可達70-90%。
    2、 腦脊液:外觀無色透明或微混,壓力正常或稍高,細胞數增高達50-500×106/L,病初2-5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後則以淋巴細胞為多。蛋白質輕度增高,糖稍增高或正常,氯化物正常。起病1-2周內𠔌草轉氨酶活性在腦脊液中可增高。
    3、 血清學檢查:
    (1) 補體結合試驗:在起病3-5周後明顯升高。故雙份血清試驗(初發病時及病後1個月)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可確診。單份血清1:2為可疑,1:4為陽性。
    (2) 血凝抑製試驗:抗體出現早,雙份血清效價升高4倍以上可確診。單份血清1:160為可疑,1:320為陽性。
    (3) 特異性抗體(IgM)檢查:於病後4天就出現抗體,可用於早期診斷。兩周後達高峰。
    (4) 用PCR法檢測乙腦病毒DNA陽性。
    鑒別診斷
    應與中毒性痢疾、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脊髓灰質炎、病毒性腦炎、惡性瘧疾(腦型)等相鑒別。
    治療
    一、 一般治療:嚴密觀察神志變化,註意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的改變。隨時註意瞳孔大小。一旦發生改變,即應進行對癥處理。註意營養及熱量補充,昏迷病人可予鼻飼。抽搐頻繁者應靜脈輸液,液量每天為50-80ml/kg,當用脫水劑時要註意補充鉀????。昏迷病人應經常翻身,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防止發生褥瘡。保持口腔清潔。昏迷病人不能閉眼者要保護眼睛,註意清潔衛生和保護角膜。驚厥的患兒要防止舌咬傷,並防止舌根後墜阻塞呼吸道。
    二、 對癥處理
    1、 降溫:高熱時降低室溫(控製在26-28℃)。對病人進行物理降溫,可進行酒精擦浴、溫水浴或放置冰袋。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註柴鬍,如持續高熱或伴有驚厥時可用亞鼕眠療法(用氯丙嗪、異丙嗪)每次各0.5-1mg/kg,每4-6小時肌註1次。
    2、 控製驚厥:安定0.3-0.5 mg/kg.次,靜脈註射(緩慢);魯米那3-5 mg/kg.次,肌註,二者合用註意呼吸抑製;水合氯醛40-50 mg/kg.次,保留灌腸;硝基安定0.02-0.06 mg/kg.次,咪唑安定0.1-0.3 mg/kg.次。
    3、 呼吸衰竭的處理
    首先分析呼吸衰竭的原因。因腦實質炎癥、腦水腫、腦疝而呼吸衰竭者可使用脫水劑、激素等。
    (1) 保持呼吸道通暢,拍背吸痰、霧化吸入,對驚厥頻繁有窒息及有呼吸停止可能者,分泌物多而不易清除者,或合併肺炎時均可氣管切開,血氣分析證實為呼吸衰竭者可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2) 脫水劑:20%甘露醇1.0-2.0 g/kg.次;速尿1 mg/kg.次,每4-6小時1次,療程3-5日,註意電解質紊亂。
    (3) 皮質激素:重癥患兒宜早期使用。氫化可的鬆5 mg/kg.次,或地塞米鬆0.3-0.5 mg/kg.次,一般療程不超過5-7天。
    三、 抗生素:有合併細菌感染者應適當選用。
    四、 免疫療法:對降低病死率有幫助。療程3-7天。幹擾素40-500萬u/d,肌註。
    五、 恢復期:需長期堅持護理。
    1、 促進功能恢復的藥物,如ATP,輔酶A,細胞色素C。
    2、 對癥處理:震顫、肌張力增高者,可服安坦1-2 mg/kg.次,每日2-3次。
    3、 按摩、理療及功能訓練,對肢體癱瘓和失語的恢復有一定幫助。
    預防
    一、 預防接種:於每年流行前1個月完成乙腦滅活疫苗接種。初種第一次後,隔7-10天,還需註射第2次。以後每年註射一次。免疫力維持一年,保護率80-90%。
    二、 控製傳染源:隔離患者至體溫正常為止。流行季節前先給易感動物(豬)進行疫苗接種。可降低發病率。
    三、 滅蚊、防蚊,消滅蚊蟲孳生地。
百科辭典
  liuxingxing yixingnaoyan
  流行性乙型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以腦實質炎癥為主要病變的急性傳染病。蚊類等吸血昆蟲是傳播媒介,多發生於夏秋季。一般以兒童發病率高,人被帶病毒的蚊蟲叮咬後,病毒即侵入人體,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繁殖,繼而進入血循環,引起病毒血癥,如不侵入中樞神經係統則呈隱性感染或輕型感染。僅在少數情況下,當機體防禦功能減低或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強時,病毒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係統,引起腦炎。發病多急驟,有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昏迷驚厥、腦膜刺激徵以及其他神經係統癥狀,嚴重時可發生腦疝、中樞性呼吸衰竭而死亡,部分病人可留有失語、癱瘓精神失常等。治療一般要隔離治療。采取對癥治療,退熱解痙、防治抽搐、降低顱壓、預防合併感染等療法。可結合中醫中藥清熱解毒,涼血化濕,止痙開竅,養陰補液,綜合治療。要註意加強護理,增強營養。也可試用免疫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幹擾素及誘導劑等。後遺癥可采用針刺、推拿功能鍛煉等方法。預防在於滅蚊、防蚊,疫苗註射效果較好。
近義詞
智力遲鈍
相關詞
四川人物醫學家中醫
包含詞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治療法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腦炎滅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腦炎後遺癥
流行性乙型腦炎日本腦炎凍幹流行性乙型腦炎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的治療紀實
凍幹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血凝素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診斷血清流行性乙型腦炎抗體診斷血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