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財經 : 證券 > 流動性過剩
目錄
No. 1
  【什麽是流動性】
  我們談到的流動性(liquidity )有三種用法或涵義,一是指整個宏觀經濟的流動性,指在經濟體係中貨幣的投放量的多少,現在所謂流動性過剩就是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這些多餘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於是就有了投資/經濟過熱現象,以及通貨膨脹危險。造成目前流動性過剩的根源來自於中國不斷推升的貿易順差,出口企業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傢,國傢就得不斷嚮經濟體係投放人民幣,這就造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在股票市場,我們提到流動性就整個市場而言指參與交易資金相對於股票供給的多少,這裏的資金包括場內資金,即己購買了股票的資金,也就是總流通市值,以及場外資金,就是還在股票帳戶裏準備隨時入場的資金。如果在股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或交易資金增長速度快於股票供給增長速度的話,即便公司盈利不變,也會導致股價上漲,反之亦然,這是很簡單的需求供給關係,但這種股價上漲是有限度的,受過多或叫過剩的資金追捧導致股價過度上漲而沒有業績支撐,終難持久,這種資金就是我們常說的熱錢。
  上面兩種流動性多數情況下會有關聯,既經濟出現流動性過剩通常會引發股票市場的流動性過剩,所以當國傢開始收緊銀根時,股票市場就會失去資金供給,表現不佳。
  針對於個股,流動性是另一個概念,指股票買賣活動的難易,也就是說我買了這支股票後是否容易賣出,我們常說這支股票流動性很差,就是指很難按理想價格賣出,所以流動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盤股或高度控盤的股票,是不適合大資金運作的,即便買完之後股價漲上去了,但賣不掉,對於大資金風險更大,所以他們更願意在流動性很好的大盤股裏運作,那裏交投活躍,大量買賣也不會引起股價明顯變動。不過中小投資者就自由很多了,由於資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選擇。
  【什麽是流動性過剩
  當前,流動性過剩(excess liquidity)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實際上,流動性過剩這個詞並不準確。過剩是個量的概念,而流動性過剩卻在表達一種狀態。筆者傾嚮於認為這種狀態用“流動性過高”表達比較合適。
  所謂“流動性”,實際上是指一種商品對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難易程度。衡量難易程度的標準是該商品與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速度。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實現交易的時候,流動性就會出現過剩;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現速度減緩,也就是實現交易非常睏難的時候,流動性就會出現不足。
  在一般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流動性過剩被用來特指一種貨幣現象。也就是說,在現實的經濟分析中,上面定義當中的基準商品僅僅被當作貨幣,因為貨幣本質上也是一種商品。歐洲中央銀行(ecb)的就把流動性過剩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
  對通脹的定義也有多種,但通脹的基本特徵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流通中的貨幣出現膨脹狀態,即貨幣貶值。第二,一般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普遍地、持續地上漲。註意普遍和持續這兩個概念有助於把通貨膨脹和其他的物價上漲現象區分開來。inflation除了通貨膨脹的意思之外,還有信用膨脹、物價暴漲的含義,從這些字意上我們也可以瞭解到,貨幣過多和信用膨脹,物價持續普遍上漲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
  那麽,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是什麽關係呢?我們知道,預期貨幣存量均衡水平實際對應着合意的物價水平。當我們說流動性過剩,即貨幣超發時,預期均衡的貨幣存量沒有變化,此時,物價沒有出現普遍、持續的上漲。但是,由於實際貨幣存量已經超過合意水平,物價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這中間存在一定的時滯。 如果中央銀行此時能夠控製貨幣發行並使實際貨幣存量回歸到預期的均衡水平,那麽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上漲就有可能不會發生。反之,物價水平就可能出現普遍、持續上漲。
  這裏,又不得不涉及貨幣的本質、貨幣如何超發以及從貨幣超發到物價普遍上漲之間的傳遞機製問題。在馬歇爾那裏,“貨幣”一詞有較大的伸縮性,如果沒有相反的意義,“貨幣”可以看成是“通貨”的同義語。在金融市場上,“貨幣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等於貼現率或短期貸款所收的利率。在托馬斯·梅耶那裏,足值的商品貨幣指的是作為商品的價值和作為交換中介的價值完全相等的貨幣。如果貨幣作為商品自身的價值不能與它作為貨幣的價值完全相等,且不能用以(直接)兌換商品,就稱為信用貨幣。
  筆者認為,貨幣實質上是中央銀行代替社會發行的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負債。信用貨幣表明了一種債權債務關係,而流通紙幣則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債券。當存在流動性過剩時,貨幣與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這表明,持有貨幣的債權人希望盡快把貨幣與其他商品交換,實現自己的債權。由於所有的債權人都希望用貨幣換回其他商品,貨幣就出現了貶值的壓力。貨幣流通速度越快,則貨幣貶值壓力越大。這時,如果貨幣持有人手中的債券無法得到等值的償還,就會發生搶購風潮,物價飛漲,整個社會就會發生通貨膨脹。
  中國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過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是,近幾年m2與gdp繼續維持高位,卻沒有發生通貨膨脹,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從貨幣超發壓力到全社會物價水平的普遍、持續上漲有一定的時滯。由於現代信用貨幣的復雜性,貨幣超發壓力往往不會立即導致物價的廣泛上漲。這種滯後期的長短往往取决於宏觀經濟數據的準確程度、不同價格指數的重視程度、社會公衆和企業對宏觀經濟的預期以及國傢貨幣和財政部門對於通脹的態度。我們看到,現實經濟中貨幣發行量儘管已經在高位運行數年,而消費物價指數可能仍然是負數;而當貨幣當局為了抑製通脹將各個口徑的貨幣發行降下來時,消費物價指數可能仍然在上漲。如此,物價上漲相對於貨幣超發壓力的滯後效應,仍然會造成反通脹理論和政策上的混亂。例如,一些觀點認為,我國貨幣多發根本不會帶來物價上漲壓力,應當以貨幣超發來抑製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導致的價格下降。這樣的論點把時滯效應理解成了貨幣多發與物價上漲沒有必然聯繫。“通貨”的“膨脹”,並不會立刻帶來“通貨膨脹”,但時間上的不一致並不能否認貨幣超發是全社會物價水平的普遍、持續上漲的最基本的成因。
  第二,收入差距擴大。財富嚮少數人集中,而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嚮比較低。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銀行作為養老金、醫療費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費用。
  第三,消費品企業的激烈競爭,阻斷了商品價格水平從原材料到工業消費品價格的傳遞,從不動産和資産價格到普通居民消費品價格的傳遞。
  但是,我們也要明確,資産價格膨脹也會導致通貨膨脹。剛卸任國傢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餘永定先生就指出,僅看到物價指數的穩定而不註意金融資産和不動産價格的上漲, 很可能會導致貨幣政策過鬆, 以致不能及時製止泡沫經濟。他舉了日本的例子,上世紀80 年代末, 日本股票價格和不動産價格急劇上升, 但物價指數卻相當平穩, 因而沒有提高利息率, 緊縮銀根。泡沫破裂後, 日本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餘先生還提醒說,在目前中國存在大量超發、但暫時沉積為居民儲蓄存款的貨幣(我們暫時將這一部分貨幣稱之為“沉積貨幣”)的情況下, 資本市場的過度發展(也可以是房地産市場的過度發展)很可能激活處於鼕眠狀態的沉積貨幣,暫時退出流通的貨幣將重返流通領域去追逐商品, 從而導致通貨膨脹的復活。
  所以,流動性過剩是通貨膨脹的前兆,從流動性過剩到通貨膨脹衹有一步之遙。
  【流動性過剩問題的解决】
  可以從三方面解决流動性過剩問題。
  ·首先,改變信貸投嚮結構,大力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通過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規範金融生態秩序,強化全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建立以保護債權為中心的規範有序的社會法律和信用環境,消化中國持續增長的國民儲蓄。
  ·其次,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調整金融市場結構。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製,有效配置金融資源。
  ·最後,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産品創新,調整金融産品結構,疏導流動性。要拓展商業銀行的運作空間;發展貨幣市場基金,發展包括資産證券化,以債券為基礎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種組合的利率、匯率産品和債券品種係列等新産品,發展公司和私人理財增值服務。發展商業銀行資産負債表外的理財托管産品,逐漸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方式。
什麽是流動性
  我們談到的流動性(Liquidity )有三種用法或涵義,一是指整個宏觀經濟的流動性,指在經濟體係中貨幣的投放量的多少,現在所謂流動性過剩就是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這些多餘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於是就有了投資/經濟過熱現象,以及通貨膨脹危險。造成目前流動性過剩的根源來自於中國不斷推升的貿易順差,出口企業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傢,國傢就得不斷嚮經濟體係投放人民幣,這就造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在股票市場,我們提到流動性就整個市場而言指參與交易資金相對於股票供給的多少,這裏的資金包括場內資金,即己購買了股票的資金,也就是總流通市值,以及場外資金,就是還在股票帳戶裏準備隨時入場的資金。如果在股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或交易資金增長速度快於股票供給增長速度的話,即便公司盈利不變,也會導致股價上漲,反之亦然,這是很簡單的需求供給關係,但這種股價上漲是有限度的,受過多或叫過剩的資金追捧導致股價過度上漲而沒有業績支撐,終難持久,這種資金就是我們常說的熱錢。
  上面兩種流動性多數情況下會有關聯,既經濟出現流動性過剩通常會引發股票市場的流動性過剩,所以當國傢開始收緊銀根時,股票市場就會失去資金供給,表現不佳。
  針對於個股,流動性是另一個概念,指股票買賣活動的難易,也就是說我買了這支股票後是否容易賣出,我們常說這支股票流動性很差,就是指很難按理想價格賣出,所以流動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盤股或高度控盤的股票,是不適合大資金運作的,即便買完之後股價漲上去了,但賣不掉,對於大資金風險更大,所以他們更願意在流動性很好的大盤股裏運作,那裏交投活躍,大量買賣也不會引起股價明顯變動。不過中小投資者就自由很多了,由於資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選擇。
什麽是流動性過剩
  當前,流動性過剩(Excess Liquidity)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實際上,流動性過剩這個詞並不準確。過剩是個量的概念,而流動性過剩卻在表達一種狀態。筆者傾嚮於認為這種狀態用“流動性過高”表達比較合適。
  所謂“流動性”,實際上是指一種商品對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難易程度。衡量難易程度的標準是該商品與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速度。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實現交易的時候,流動性就會出現過剩;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現速度減緩,也就是實現交易非常睏難的時候,流動性就會出現不足。
  在一般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流動性過剩被用來特指一種貨幣現象。也就是說,在現實的經濟分析中,上面定義當中的基準商品僅僅被當作貨幣,因為貨幣本質上也是一種商品。歐洲中央銀行(ECB)的就把流動性過剩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
  對通脹的定義也有多種,但通脹的基本特徵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流通中的貨幣出現膨脹狀態,即貨幣貶值。第二,一般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普遍地、持續地上漲。註意普遍和持續這兩個概念有助於把通貨膨脹和其他的物價上漲現象區分開來。Inflation除了通貨膨脹的意思之外,還有信用膨脹、物價暴漲的含義,從這些字意上我們也可以瞭解到,貨幣過多和信用膨脹,物價持續普遍上漲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
  那麽,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是什麽關係呢?我們知道,預期貨幣存量均衡水平實際對應着合意的物價水平。當我們說流動性過剩,即貨幣超發時,預期均衡的貨幣存量沒有變化,此時,物價沒有出現普遍、持續的上漲。但是,由於實際貨幣存量已經超過合意水平,物價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這中間存在一定的時滯。 如果中央銀行此時能夠控製貨幣發行並使實際貨幣存量回歸到預期的均衡水平,那麽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上漲就有可能不會發生。反之,物價水平就可能出現普遍、持續上漲。
  這裏,又不得不涉及貨幣的本質、貨幣如何超發以及從貨幣超發到物價普遍上漲之間的傳遞機製問題。在馬歇爾那裏,“貨幣”一詞有較大的伸縮性,如果沒有相反的意義,“貨幣”可以看成是“通貨”的同義語。在金融市場上,“貨幣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等於貼現率或短期貸款所收的利率。在托馬斯·梅耶那裏,足值的商品貨幣指的是作為商品的價值和作為交換中介的價值完全相等的貨幣。如果貨幣作為商品自身的價值不能與它作為貨幣的價值完全相等,且不能用以(直接)兌換商品,就稱為信用貨幣。
  筆者認為,貨幣實質上是中央銀行代替社會發行的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負債。信用貨幣表明了一種債權債務關係,而流通紙幣則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債券。當存在流動性過剩時,貨幣與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這表明,持有貨幣的債權人希望盡快把貨幣與其他商品交換,實現自己的債權。由於所有的債權人都希望用貨幣換回其他商品,貨幣就出現了貶值的壓力。貨幣流通速度越快,則貨幣貶值壓力越大。這時,如果貨幣持有人手中的債券無法得到等值的償還,就會發生搶購風潮,物價飛漲,整個社會就會發生通貨膨脹。
  中國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過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是,近幾年M2與GDP繼續維持高位,卻沒有發生通貨膨脹,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從貨幣超發壓力到全社會物價水平的普遍、持續上漲有一定的時滯。由於現代信用貨幣的復雜性,貨幣超發壓力往往不會立即導致物價的廣泛上漲。這種滯後期的長短往往取决於宏觀經濟數據的準確程度、不同價格指數的重視程度、社會公衆和企業對宏觀經濟的預期以及國傢貨幣和財政部門對於通脹的態度。我們看到,現實經濟中貨幣發行量儘管已經在高位運行數年,而消費物價指數可能仍然是負數;而當貨幣當局為了抑製通脹將各個口徑的貨幣發行降下來時,消費物價指數可能仍然在上漲。如此,物價上漲相對於貨幣超發壓力的滯後效應,仍然會造成反通脹理論和政策上的混亂。例如,一些觀點認為,我國貨幣多發根本不會帶來物價上漲壓力,應當以貨幣超發來抑製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導致的價格下降。這樣的論點把時滯效應理解成了貨幣多發與物價上漲沒有必然聯繫。“通貨”的“膨脹”,並不會立刻帶來“通貨膨脹”,但時間上的不一致並不能否認貨幣超發是全社會物價水平的普遍、持續上漲的最基本的成因。
  第二,收入差距擴大。財富嚮少數人集中,而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嚮比較低。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銀行作為養老金、醫療費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費用。
  第三,消費品企業的激烈競爭,阻斷了商品價格水平從原材料到工業消費品價格的傳遞,從不動産和資産價格到普通居民消費品價格的傳遞。
  但是,我們也要明確,資産價格膨脹也會導致通貨膨脹。剛卸任國傢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餘永定先生就指出,僅看到物價指數的穩定而不註意金融資産和不動産價格的上漲, 很可能會導致貨幣政策過鬆, 以致不能及時製止泡沫經濟。他舉了日本的例子,上世紀80 年代末, 日本股票價格和不動産價格急劇上升, 但物價指數卻相當平穩, 因而沒有提高利息率, 緊縮銀根。泡沫破裂後, 日本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餘先生還提醒說,在目前中國存在大量超發、但暫時沉積為居民儲蓄存款的貨幣(我們暫時將這一部分貨幣稱之為“沉積貨幣”)的情況下, 資本市場的過度發展(也可以是房地産市場的過度發展)很可能激活處於鼕眠狀態的沉積貨幣,暫時退出流通的貨幣將重返流通領域去追逐商品, 從而導致通貨膨脹的復活。
  所以,流動性過剩是通貨膨脹的前兆,從流動性過剩到通貨膨脹衹有一步之遙。
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原因
  目前,我國銀行體係中存在的流動性過剩,這是國內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內部因素來看,有經濟結構不平衡、儲蓄和投資傾嚮強於消費傾嚮等。儲蓄投資缺口,造成了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按目前的外匯管理制度,我國的外匯收入必須結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央行為收購外匯必須增加貨幣發行。與此相關的是,貿易順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國外資本的流入顯著增加。因此,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雙順差,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急劇增加,2006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了10663億美元。而央行為收購這些外匯儲備就需要發行貨幣超過8萬億元,這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內部原因。從外部因素來看,美國“9·11”事件以後,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一度普遍實行低利率政策,導致各主要貨幣的流動性空前增長,出現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在全球經濟失衡的誘導下,大量資金從美國流入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這是造成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流動性過剩問題的解决
  可以從三方面解决流動性過剩問題。
  ·首先,改變信貸投嚮結構,大力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通過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規範金融生態秩序,強化全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建立以保護債權為中心的規範有序的社會法律和信用環境,消化中國持續增長的國民儲蓄。
  ·其次,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調整金融市場結構。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製,有效配置金融資源。
  ·最後,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産品創新,調整金融産品結構,疏導流動性。要拓展商業銀行的運作空間;發展貨幣市場基金,發展包括資産證券化,以債券為基礎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種組合的利率、匯率産品和債券品種係列等新産品,發展公司和私人理財增值服務。發展商業銀行資産負債表外的理財托管産品,逐漸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方式。
包含詞
匯率危局: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和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