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現象 : 基督教詞彙 : 文學寫作 : 戲劇 : 水文學 : 地理學教育 : 大氣科學類 : 農業 : 災難 > 洪水
目錄
No. 1
  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漲的水流~泛濫。
hóng shuǐ hóng shuǐ
  水體上漲或泛濫,蓋沒了平常不在水下的陸地
No. 3
  光遭洪水。——唐· 李朝威《柳毅傳》
No. 4
  涓滴細流變成一股流水,然後變成洪水
No. 5
  指屢次淹浸威尼斯中部的大水
No. 6
  大水。多指因大雨或融雪等引起暴漲的水流,常能造成災害。《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唐 劉餗 《隋唐嘉話》捲上:“ 隋文帝 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 大興 。” 元 李翀 《日聞錄》:“ 餘杭 武康 山中,一時洪水泛漲,山石崩裂數十餘處。”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六章:“共同的心情使他們的話像打開閘門的洪水一般。”
No. 7
  一、自然災害
  【洪水
  河、湖、海所含的水體上漲,超過常規水位的水流現象。洪水常威脅沿河、濱湖、近海地區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沒災害。自古以來洪水給人類帶來很多災難,如黃河和恆河下遊常泛濫成災,造成重大損失。但有的河流洪水也給人類帶來一些利益,如尼羅河洪水定期泛濫給下遊三角洲平原農田淤積肥沃的泥沙,有利於農業生産。
  洪水一詞,在中國出自先秦《尚書·堯典》。該書記載了4000多年前黃河的洪水。據中國歷史洪水調查資料,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間,有1092年有較大水災的記錄。在西亞的底格裏斯-幼發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羅河關於洪水的記載,則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紀
  【洪水分類 】
  雨洪水:在中低緯度地帶,洪水的發生多由雨形成。大江大河的流域面積大,且有河網、湖泊和水庫的調蓄,不同場次的 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洪峰,匯集到幹流時,各支流的洪水過程往往相互疊加,組成歷時較長漲落較平緩的洪峰。小河的流域面積和河網的調蓄能力較小,一次雨就形成一次漲落迅猛的洪峰。
  山洪:山區溪溝,由於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較陡,降雨後産流、匯流都較快,形成急劇漲落的洪峰。
  泥石流:雨引起山坡或岸壁的崩坍,大量泥石連同水流下泄而形成。
  融雪洪水:在高緯度嚴寒地區,鼕季積雪較厚,春季氣溫大幅度升高時,積雪大量融化而形成。
  冰凌洪水:中高緯度地區內,由較低緯度地區流嚮較高緯度地區的河流(河段),在鼕春季節因上下遊封凍期的差異或解凍期差異,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壩而引起。
  潰壩洪水:水庫失事時,存蓄的大量水體突然泄放,形成下遊河段的水流急劇增漲甚至漫槽成為立波嚮下遊推進的現象。冰川堵塞河道、壅高水位,然後突然潰决時,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巨大土體坍滑堵塞河流,使上遊的水位急劇上漲,當堵塞壩體被水流衝開時,在下遊地區也形成這類洪水
  湖泊洪水:由於河湖水量交換或湖面大風作用或兩者同時作用,可發生湖泊洪水。吞吐流湖泊,當入湖洪水遭遇和受江河洪水嚴重頂托時常産生湖泊水位劇漲,因盛行風的作用,引起湖水運動而産生風生流,有時可達5~6m,如北美的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和休倫湖等。
  天文潮:海水受引潮力作用,而産生的海洋水體的長周期波動現象。海面一次漲落過程中的最高位置稱高潮,最低位置稱低潮,相鄰高低潮間的水位差稱潮差。加拿大芬迪灣最大潮差達19.6m,中國杭州灣的澉浦最大潮差達8.9m。
  風潮:臺風、溫帶氣旋、冷峰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係統引起的水面異常升降現象。它和相伴的狂風巨浪可引起水位漲,又稱風潮增水。
  海嘯:是水下地震或火山爆發所引起的巨浪。
  洪水是指特大的徑流而言。這種徑流往往因河槽不能容納而泛濫成災。根據洪水形成的水源和發生時間,一般可將洪水分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兩類。
  一般洪水:重現期小於10年。
  較大洪水:重現期10~20年。
  大洪水:重現期20~50年。
  特大洪水:重現期超過50年。
  【洪水與災情】:
   (一)長江洪水
  1998年汛期,長江上遊先後出現8次洪峰並與中下遊洪水遭遇,形成了全流域型大洪水
  1.洪水過程
  6月12~27日,受暴雨影響,鄱陽湖水係暴發洪水,撫河、信江、昌江水位先後超過歷史最高水位;洞庭湖水係的資水、沅江和湘江也發生了洪水。兩湖洪水匯入長江,致使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水位迅速上漲,從6月24日起相繼超過警戒水位。
  6月28日至7月20日,主要雨區移至長江上遊。7月2日宜昌出現第一次洪峰,流量為54500立方米每秒。監利、武穴、九江等水文站水位於7月4日超過歷史最高水位。7月18日宜昌出現第二次洪峰,流量為55900立方米每秒。在此期間,由於洞庭湖水係和鄱陽湖水係的來水不大,長江中下遊幹流水位一度回落。
  7月21~31日,長江中遊地區再度出現大範圍強降雨過程。7月21~23日,湖北省武漢市及其周邊地區連降特大暴雨;7月24日,洞庭湖水係的沅江和澧水發生大洪水,其中澧水石門水文站洪峰流量19900立方米每秒,為本世紀第二位大洪水。與此同時,鄱陽湖水係的信江、樂安河也發生大洪水;7月24日宜昌出現第三次洪峰,流量為51700立方米每秒。長江中下遊水位迅速回漲,7月26日之後,石首、監利、蓮花塘、蠃山、城陵機、湖口等水文站水位再次超過歷史最高水位。
  8月份,長江中下遊及兩湖地區水位居高不下,長江上遊又接連出現5次洪峰,其中8月7~17日的10天內,連續出現3次洪峰,致使中遊水位不斷升高。8月7日宜昌出現第四次洪峰,流量為63200立方米每秒。8月8日 4時沙市水位達到44.95米,超過1954年分洪水位0.28米。8月16日宜昌出現第六次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每秒,為1998年的最大洪峰。這次洪峰在嚮中下遊推進過程中,與清江、洞庭湖以及漢江的洪水遭遇,中遊各水文站於8月中旬相繼達到最高水位。幹流沙市、監利、蓮花塘、蠃山等水文站洪峰水位分別為45.22米、38.31米、35.80米和34.95米,分別超過歷史實測量高水位0.55米、1.25米、0.79米和0.77米;漢口水文站20日出現了1998年最高水位29.43米,為歷史實測記錄的第二位,比1954年水位僅低0.30米。隨後宜昌出現的第七次和第八次洪峰均小於第六次洪峰。
   2.洪水量級
  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是衡量洪水量級大小的主要指標。長江中下遊防洪特點是:城陵肌以上長江幹流河段防洪主要以洪峰流量控製;城陵機以下河段由於有洞庭湖、鄱陽湖等通江湖泊的調節作用,防洪主要以洪量控製。
  1998年長江上遊洪水總量大,但洪峰流量小於1954年,宜昌洪峰流量相當於6~8年一遇(詳見表1)。長江中下遊主要水文站洪峰流量與1954年、1931年比較(詳見表2),1998年蠃山、漢口、大通等站洪峰流量均小於1954年,漢口洪峰流量大於1931年。
  1宜昌站洪水頻率表
  (年) 重現期 1000 500 100 50 20 10 5
  (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 98800 94600837007900072300 66600 60300
  2 1998年、1954年、1931年洪峰流量對比表單位:立方米每秒
  水文站 1998年 1954年 1931年
  宜昌 6330066800 64600
  蠃山 6780078800
  漢口 7110076100 59900
  大通 8230092600
  1998年宜昌的最大30天洪量和60天洪量與1954年、1931年比較(詳見表 3),30天洪量與1954年相當,比1931年多314億立方米;60天洪量比1954年多97億立方米,比1931年多652億立方米,從洪水總量看,洪水重現期約為100年。
  3洪水總量對比表
  單位:億立方米
  水文站 1998年 1954年 1931年
  30天 60天 30天 60天 30天 60天
  宜昌實測 1379 2545 1386 2448 1065 1893
  漢口實測 1754 3365 1730 3220
  還原 1885 3536 2182 3830 1922 3302
  大通實測 2027 3951 2194 4210
  還原 2193 4174 2576 4900
  1998年長江中下遊洪水情況與1954年不同。1954年長江中下遊堤防多處潰口和分洪,分蓄洪水總量高達 1023億立方米; 1998年主要是洲灘民垸潰决,僅分蓄洪水100餘億立方米。如果都將潰口和分洪的水量還原到河道中去,再進行對比,漢口1998年最大30天洪量比1954年少297億立方米,比1931年少37億立方米,洪水重現期約為30年;最大60天洪量比1954年少294億立方米,比1931年多234億立方米,洪水重現期約為50年。大通站最大30天洪量比1954年少383億立方米,最大60天洪量比1954年少726億立方米。如果不考慮潰口和分洪的水量還原,漢口實測最大30天和60天洪量分別比1954年多24億立方米和145億立方米;大通站分別比1954年少167億立方米和 259億立方米。
  綜上所述,1998年長江荊江河段以上洪峰流量小於1931年和1954年,洪量大於1931年和1954年;城陵磯以下的洪量大於1931年,小於1954年。從總體上看,1998年長江洪水是本世紀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僅次於1954年。1877年以來宜昌水文站實測資料統計,長江宜昌曾出現大於6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27次。據歷史調查資料,1860年、1870年,宜昌洪峰流量分別達到9.25萬立方米每秒、10.5萬立方米每秒,遠大於1998年和1954年。
  3.水位高的原因
  1998年長江洪水量級小於1954年,但中下遊水位卻普遍高於1954年,有360公裏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過歷史最高記錄。水位高的主要原因是:
  ——潰口和分洪水量比1954年少。1954年長江中下遊潰口和分洪總水量高達1023億立方米,1998年衹有一些洲灘民垸分洪、潰口,分蓄水量衹有100多億立方米。如果1954年分洪和潰口的水量與1998年相當,則當年城陵礬附近水位將比1998年實際水位還要高1米左右。
  ——湖泊調蓄能力降低。歷史上我國江河兩岸地勢低窪地區分佈着衆多的湖泊,是調蓄洪水的天然場所。但是,隨着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人與水爭地的現象日趨嚴重,大量的湖泊被圍墾,調蓄容積急劇減少,加重了洪澇災害。1949年長江中下遊通江湖泊總面積17198平方公裏,目前衹剩下洞庭湖和鄱陽湖仍與長江相通,總面積6000多平方公裏。近40多年來,洞庭湖因淤積圍墾減少面積1600平方公裏,減少容量100多億立方米,鄱陽湖減少面積1400平方公裏,減少容量80多億立方米。如果用1954年的天然調蓄容積對1998年實際洪水量進行演算,洞庭湖、鄱陽湖及長江中遊1998年的洪水位可降低1米左右。
  ——長江與洞庭湖的水流關係發生變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長江的下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後,荊江河段的泄洪能力加大,上遊來水分流入洞庭湖的流量減少,而其下遊河道過流能力沒有相應增加,從而造成城陵磯附近水位壅高。
  長江上中遊地區水土流失加重了中下遊地區防洪的壓力。據宜昌水文站近5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輸沙量約5.2億噸,年際變化不大,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漢口河段年平均輸沙量為4.3億噸,宜昌與漢口間的年輸沙量差值約1億噸左右,主要淤積在洞庭湖區。近40多年來,洞庭湖淤積量約40億噸,淤積減小了湖泊容積,擡高了洪水位。長江中下遊幹流河床相對變化不大,基本穩定。其中城陵礬至武漢之間部分河段較下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前有所淤積。
  (二)鬆花江洪
  1998年入汛之後,鬆花江上遊嫩江流域降水量明顯偏多,先後發生三次大洪水。第一次洪水發生在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主要來自嫩江上遊及支流甘河、諾敏河。第二次洪水發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以嫩江中下遊來水為主,支流諾敏河、阿倫河、雅魯河、綽爾河、洮兒河發生了大洪水。第三次洪水發生在8月上中旬,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支流諾敏河古城子水文站、雅魯河碾子山水文站、洮兒河洮南水文站水位均超過歷史記錄,洪水重現期為100~1000年。受各支流來水影響,嫩江幹流水位迅速上漲,同盟、齊齊哈爾、江橋和大賚水文站最高水位分別為170.69米、149.30米、142.37米、131.47米,分別超過歷史實測最高水位0.25米、0.69米、1.61米、1.27米。在嫩江堤防6處漫堤决口的情況下,齊齊哈爾、江橋、大賚站的洪峰流量都超過了1932年。
  鬆花江幹流哈爾濱8月22日出現最高水位120.89米,超過歷史實測最高水位0.84米,流量16600立方米每秒,洪水重現期約為150年,大於1932年(還原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每秒)和1957年(還原洪峰流量14800立方米每秒)洪水,為本世紀第一位大洪水
   (三)西江、閩江洪水
  6月份,珠江流域的西江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西江支流桂江上遊桂林水文站6月份連續出現4次洪峰,最高水位達147.70米,為歷史實測最高值。受上遊幹支流來水和區間降雨的共同影響,西江幹流梧州最大流量52900立方米每秒,水位26.51米,為本世紀第二位大洪水
  6月中下旬,福建閩江支流建溪、富屯溪流域出現持續性暴雨,致使閩江幹流發生大洪水。閩江幹流水口電站最大入庫流量37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經水庫調蓄後,幹流竹岐水文站最高水位16.95米,最大流量33800立方米每秒,為本世紀最大洪水洪水重現期約為100年。
   (四)1998年大洪水的災情
  1998年洪水大、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洪澇災害嚴重。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廣大軍民奮勇抗洪,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水利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大大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全國共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據各省統計,農田受災面積2229萬公頃(3.34億畝),成災面積1378萬公頃(2.07億畝),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江西、湖南、湖北、黑竜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區)受災最重。
  1998年長江的洪水和1931年、1954年一樣,都是全流域型的大洪水,但洪水淹沒範圍和因災死亡人數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少得多:
  ——洪水淹沒範圍小。1931年幹堤决口300多處,長江中下遊幾乎全部受淹。1954年幹堤决口60多處,江漢平原和嶽陽、黃石、九江、安慶、蕪湖等城市受淹,洪水淹沒面積3l7萬公頃(4755萬畝),京廣鐵路中斷100多天。1998年長江幹堤衹有九江大堤一處决口,而且幾天之內堵口成功,沿江城市和交通幹綫沒有受淹。長江中下遊幹流和洞庭湖、鄱陽湖共潰垸1075個,淹沒總面積32.1萬公頃(482萬畝),耕地19.7萬公頃(295萬畝),涉及人口229萬人,除湖南安造垸為重點垸,湖北孟溪垸為較大民垸,湖南灣南垸、西官垸為蓄洪垸外,其餘均屬洲灘民垸。
  ——死亡人數少。在本世紀長江流域發生的三次大洪水中,1931年死亡14.5萬人,1954年死亡3.3萬人, 1998年受災嚴重的中下遊五省死亡1562人,且大部分死於山區的山洪、泥石流。
  【防 汛 與 抗 洪】:
  1998年的抗洪鬥爭,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中央明確提出了確保長江大堤安全、確保重要城市安全、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的抗洪目標,作出了大規模調動人民解放軍投入抗洪搶險,軍民協同作戰的重大决策。廣大軍民發揚偉大的抗洪精神,奮力抗洪搶險,成功地抗禦了一次又一次洪水的襲擊,取得了抗洪搶險鬥爭的全面勝利。防汛抗洪的主要措施是:
  ——充分準備,全面部署。汛前,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提早作出了長江可能發生全流域型大洪水的判斷;較往年提早一個月召開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第一次會議,對防汛抗洪的各項準備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檢查了大江大河特別是長江的防汛準備工作,督促落實各項措施;公佈大江大河行政首長防汛責任製名單,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組織修訂印發了大江大河洪水調度方案,落實了各項防洪預案;加大汛前投資,應急加固了一批險工險段險庫險閘;實搶險隊伍,儲備了防汛搶險物資,為戰勝洪水奠定了基礎。各級水利部門認真抓好各項防汛準備工作。按照國務院和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各地對防汛準備工作作了周密安排。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按照防禦1954年全流域型大洪水的要求,加大了防汛準備工作力度。其他各省區也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做了大量防汛準備工作。
  ——統一指揮,正確决策。在整個抗洪搶險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時刻關註汛情的發展,高度重視災區群衆的生命財産安全,直接領導抗洪鬥爭。8月7日,在長江抗洪的緊要關頭,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了《關於長江抗洪搶險工作的决定》,對抗洪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黨和國傢主要領導人親赴第一綫指揮抗洪搶險救災。為貫徹落實中央的决定,8月11日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湖北荊州召開特別會議,針對長江防汛極為嚴峻的形勢,决定采取嚴防死守長江大堤的8條具體措施,要求各地加大巡堤查險力度,突擊加高加固長江大堤,做好搶大險尤其是潰口性險情的準備,及時排除險情,及時補充搶險料物,合理部署和使用抗洪搶險力量,做好洪水科學調度。
  8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長江大堤4-5號通航閘之間基礎發生重大管涌險情,導致大堤决口。險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國務院領導親臨現場視察,立即組織各方面力量全力堵口,中央軍委緊急調動部隊迅速趕赴現場。由有關方面專傢組成的技術顧問組在現場研究製定了堵口方案,决定在决口處沉船外側搶築圍堰,減小决口處的流量;在决口處由部隊搶築鋼木組合結構壩進行封堵;在决口下遊側再修築第二道圍堰,防止災情擴大。經過軍民奮勇拼搏,8月12日堵口成功。此次决口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8月16日,宜昌出現第六次洪峰。根據預報,沙市水位將超過45米。按照防洪預案,荊江分洪區有可能啓用,湖北省按照中央的要求提前轉移了荊江分洪區內的群衆,做好了分洪準備。黨中央、國務院對荊江分洪區運用問題極為重視,提出明確要求。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現場召集有關專傢分析了當時的抗洪形勢:第一,荊江分洪區的作用主要是保護荊江大堤的安全。荊江大堤十多年來已按防禦45米的設計水位進行了加固,大堤在設計水位之上還有2米超高。水文部門預報沙市洪峰水位為45.3米,距堤頂尚有1.7米安全超高。荊江大堤經過幾十天高水位實際考驗,無重大險情。因此,對荊江大堤來講,衹要進一步加強防守,不啓用荊江分洪區,安全是有保障的。第二,長江上遊和三峽區間降雨已暫時停止。據水文部門計算分析,這次洪水過程需要分洪的超額洪量衹有2億立方米左右,為此而啓用有54億立方米分洪容積的荊江分洪區損失太大。第三,從當時長江防守最緊張的洪湖、監利河段堤防防守情況看,該河段遠離荊江分洪區,荊江分洪區分洪對降低這一河段的洪水位作用不大。當時水文部門預報,第六次洪峰推進到洪湖,其洪水位比煎一次洪峰低。洪湖地區軍民團结抗洪,已經連續戰勝了五次洪峰,衹要繼續嚴防死守是可以戰勝洪水的。根據以上分析,黨中央、國務院决定不啓用荊江分洪區,繼續嚴防死守長江大堤;加強科學調度,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境內的有關水庫盡全力攔蓄洪水,削減洪峰流量。經廣大軍民奮力抗洪搶險,長江第六次洪峰8月17日通過沙市,水位45.22米,避免了運用荊江分洪區帶來的損失。
  ——軍民聯防,全力搶險。1998年大洪水,使長江、鬆花江相當一部分堤防超設計水位擋水,有300多公裏堤防低於洪水位,靠搶修子堤擋水。長江幹堤出現各類險情9000多處,鬆花江幹堤出現各類險情6000多處。在抗洪關鍵時刻,黨中央及時作出了大規模調動人民解放軍投入抗洪搶險的重大决策。1998年汛期,解放軍、武警部隊投入長江、鬆花江流域抗洪搶險的總兵力達36.24萬人,有110多位將軍、5000多名師團幹部參加了抗洪搶險,動用車輛56.67萬臺次,舟艇3.23萬艘次,飛機和直升機2241架次。他們以對國傢和人民無限忠誠和勇於獻身的精神,承擔了急難險重的抗洪搶險任務,在防守洪湖江堤、搶堵九江决口、保衛大慶油田和哈爾濱市等一係列重大抗洪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抗洪搶險鬥爭中,人民子弟兵同堅守在抗洪搶險第一綫的地方廣大幹部群衆一道,發揚偉大的抗洪精神,戰勝了一次又一次洪水,保住了大堤。據統計,全國參加抗洪搶險的幹部群衆在8月下旬達到高峰,共800多萬人,其中長江流域670萬人,東北地區110萬人。
  ——齊心協力,全民抗洪。全社會各行業、各部門堅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剋服一切睏難,全力支援災區做好抗洪救災工作。國務院决定動用總理預備費,增撥抗洪搶險資金數十億元。國傢計委、經貿委、財政部、民政部及時下撥資金、物資。鐵道部門安排抗洪救災軍用專列278對,運送部隊官兵12萬餘人,緊急運送救災物資5萬多車皮。民航係統安排抗洪搶險救災飛行1000多架次,運送救災物資和設備560多噸。交通部及時决定在長江中遊江段實施封航,以利大堤安全。通信部門保證了防洪抗洪的通信暢通。電力部門保障了抗洪搶險的電力供應。公安部門大力加強災區的社會治安工作。新聞宣傳部門及時、全面地報道汛情和抗洪搶險情況,大大激勵了抗洪軍民的鬥志。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從全國務地緊急調撥了大量搶險物資,共調撥編織袋工億多條、編織布1400萬平方米、無紡布286萬立方米、橡皮船2415衹、衝鋒舟760艘、救生衣59.92萬件、救生圈7.74萬衹、帳篷4650頂、照明燈3082臺、鉛絲455噸、砂石料6.79萬立方米、防汛車136臺、搶險機械46臺,調出物資總價值4.94億元。據統計,在1998年抗洪搶險鬥爭中,各地調用的搶險物料總價值130多億元。全國各族人民紛紛捐款捐物,支援災區。民政部、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和各地民政部門收到的各界捐款35億元,捐物折款37億元。香港特別行政區各界人士、澳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十分關心受災群衆,為災區踴躍捐款捐物。友好國傢、國際機構、外國企業以及國外友好人士也熱情支援中國的抗洪救災。
  ——科學調度,科學搶險。在抗禦1998年長江大洪水過程中,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等5省市的763座大中型水庫參與了攔洪削峰,攔蓄洪量340億立方米,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抗禦長江第六次洪峰時,隔河岩、葛洲壩等水庫通過攔洪削峰,降低了沙市水位0.40米左右;漢江丹江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8300立方米每秒,最大下泄流量僅1280立方米每秒,削減洪峰93%,避免了武漢附近杜傢臺等分洪區分洪,減輕了武漢市防守的壓力。據統計,1998年全國共有1335座大中型水庫參與攔洪削峰,攔蓄洪量532億立方米,減免農田受災面積228萬公頃(3420萬畝),減免受災人口2737萬人,避免200餘座城市進水。
  在1998年抗洪搶險鬥爭中,各級水利部門及時掌握並認真分析研究汛情,及時提出指揮調度意見,氣象部門及時作出天氣預報,為指揮調度提供依據。水利、氣象等方面的專傢和工程技術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對雨情、江河水情、大堤險情和防守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及時提出建議和意見。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水利部先後派出30多個工作組和專傢組,奔赴抗洪第一綫進行指導。據統計,長江流域的抗洪搶險人員中共有各級工程技術人員5萬多人。在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各地采取了正確有效的搶險措施,使大量的工程險情轉危為安,確保了人民群衆生命安全。
  ——依法防洪,嚴格執法。在1998年汛情緊急時刻,江西、湖南、湖北、江蘇、安徽等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規定,相繼宣佈進入緊急防汛期。黑竜江省宣佈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沿江市縣進入緊急防汛期。各級防汛指揮部依法徵用物料、交通工具等防汛搶險急需物資,清除江河行洪障礙,嚴肅懲處失職的防汛責任人。依法防洪在1998年抗洪鬥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及時做好救災和衛生防疫工作,保障災區人民生活。黨中央、國務院和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對救災和衛生防疫工作高度重視,各級民政和衛生部門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受災群衆得到了妥善安置,其吃、穿、住、醫等基本生活條件得到了保障。災區群衆的過鼕生活也得到了妥善安排。衛生防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大災之後沒有出現大疫。受災地區傳染病疫情總體呈平穩趨勢,重點傳染病得到有效控製。法定報告的26種甲、乙類傳染病纍计發病率低於前5年的水平。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乙型腦炎和瘧疾發病數低於1997年。與災害相關的皮炎、紅眼病、腸炎等疾病得到了及時治療。
  關於防汛抗洪工作的具體經驗,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水利部也作了認真總結。
  【災後重建與江河治理】:
  我國是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傢。1949年以來,黨和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初步建成了防洪體係和農業灌溉係統,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保衛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着人口增加,經濟快速發展,防洪標準低、人與水爭地問題日益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也逐漸暴露。洪澇災害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水資源短缺越來越成為我國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製約因素。1998年大洪水過後,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後重建、江湖治理和興修水利工作極為重視。1998年10月,中國共産黨十五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决定》,要求進一步加強水利建設;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汛抗旱並舉的方針。隨後,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幹意見》,對災後水利建設作了全面部署。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方針和部署,近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實施封人植樹、退耕還林,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改善生態環境。全面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遊天然林采伐。重點治理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地區,大力實施營造林工程,擴大和恢復草地植被,逐步實施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加快25度以下坡地改梯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開展森林植被保護工作,強化生態環境管理。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批制度,建設項目必須與水土保持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依法劃分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重點監督區,落實防治責任,加強監督管理,堅决控製新的水土流失。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拼作措施相結合,形成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係。
  ——做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和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對在1998年洪水中潰决和影響行洪的江河湖泊洲灘民垸,清除圩堤,移民建鎮,恢復行蓄洪能力。一些條件較好的民垸,實行“退人不退耕”的辦法,一般洪水年可正常耕作,遇較大洪水時,進洪調蓄洪水。加快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因地製宜地采取建安全區、築安全臺和移民建鎮等方式,安置好蓄滯洪區內的居民;區內修建必要的道路和通信設施,並抓緊研究製定因分蓄洪水而遭受損失的補償辦法,建立保險機製。
  ——加高加固堤防。把堤防加高加固作為災後江湖治理工作的重點,通過實施綜合防洪措施,使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能防禦建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重點地段達到防禦百年一遇洪水的標準。重點做好堤防基礎防滲和堤身隱患處理,以及高程不足堤段的加高培厚。積極推廣使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確保防洪工程質量。
  ——加快江河控製性工程建設。對洪澇災害頻繁,尚未修建控製性工程的主要江河,繼續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抓緊修建幹支流水庫。抓緊三峽、小浪底等在建水庫工程的建設,盡快發揮防洪作用。繼續抓好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加強河道的整治。加強長江、黃河等江河下遊河道的河勢控製和崩岸治理。在洞庭湖區及其四水尾閭、鄱陽湖區及其五河尾閭、鬆滋口等長江三口洪道,對因淤積影響行洪的河段進行清淤疏瀎。黃河結合堤防淤背進行清淤疏瀎。海河、淮河、鬆花江等江河淤積嚴重的河段,也要進行清淤,增加泄洪能力。堅决清除河道行洪障礙,保持行洪暢通。
  ——提高防洪現代化技術水平,加大科技投入。用5年左右的時間,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的原則,逐步建成覆蓋全國重點防洪地區的防汛指揮係統;加速發展氣象衛星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網,配備現代化水文觀測設施,加強暴雨洪水預警係統建設;加強抗洪搶險方面的科研工作,組織力量開展搶險技術、堵口技術、堤防防滲技術和隱患探測技術的攻關,研製抗洪搶險急需的、實用的新設備和新材料;積極組建抗洪機械化搶險隊,加強搶險人員技術培訓,建設一批現代化搶險隊伍。
  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决定增加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加強江湖治理,興修水利,盡快提高我國抗禦洪澇災害的能力,並同時解决水資源緊缺問題。水利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紮實做好各項工作,保障國民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人名
  ① 洪水(1906-1956) 原名武元博。生於越南河內一個地主家庭。15歲考入師範學校,17歲赴法考察時結識鬍志明,1924年到廣州加入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參加廣州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改名洪水。1932年,以師職幹部身份到瑞金紅校任教。1934年,在中華蘇维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參加長徵。抗戰爆發後在山西、河北等地開展抗日工作。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任軍區司令員,授少將軍銜。1950年再到中國,任中央統戰部越南科負責人。後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任中央軍委條令局副局長、《戰鬥訓練》雜志社社長兼總編。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1956年患癌癥後回越南,在河內病逝。
  人民解放軍於20世紀50年代授銜的一千多名將軍中,衹有一名外籍人。這位在中國名叫洪水的將軍,兼有越南人民軍少將銜,是世界少有的兩國將軍之一。毛澤東曾評價說:“洪水的性格是執着、透明的。這樣的幹部使用得好,是馳騁千裏的駿馬,否則就是愛尥蹶子的馬。”這段話,最好地概括了他光輝而又麯折的戰鬥一生。
自然災害
  自然界的頭號殺手,是地球最可怕的力量:洪水
  河、湖、海、江所含的水位上漲,超過常規水位的水流現象。洪水常威脅沿河、濱湖、近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甚至造成淹沒災害。自古以來洪水給人類帶來很多災難,如黃河和恆河下遊常泛濫成災,造成重大損失。但有的河流洪水也給人類帶來一些利益,如尼羅河洪水定期泛濫給下遊三角洲平原農田淤積肥沃的泥沙,有利於農業生産。
  洪水一詞,在中國出自先秦《尚書·堯典》。該書記載了4000多年前黃河的洪水。據中國歷史洪水調查資料,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間,有1092年有較大水災的記錄。在西亞的底格裏斯-幼發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羅河關於洪水的記載,則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紀。
  什麽是洪災
  洪災是指一個流域內因集中大暴雨或長時間降雨,匯入河道的徑流量超過其泄洪能力而漫溢兩岸或造成堤壩决口導致泛濫的災害。
  浙江省洪災多發於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節,7月中旬至9月的臺風季節,都易暴發洪災,致使農田受淹,村莊被衝,房屋倒塌,財産受損,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洪水到來之前,要盡量做好相應的準備。
  1、根據當地電視、廣播等媒體提供的洪水信息,結合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條件,冷靜地選擇最佳路綫撤離,避免出現“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動局面。
  2、認清路標,明確撤離的路綫和目的地,避免因為驚慌而走錯路。
  3、自保措施:
  ● 備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夠食用幾天的食品,準備足夠的飲用水和日用品。
  ● 紮製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適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裝置以備急需。
  ● 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作防水捆紮後埋入地下或放到高處,票款、首飾等小件貴重物品可縫在衣服內隨身攜帶。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訊設備。
  洪水到來時的自救
  1、洪水到來時,來不及轉移的人員,要就近迅速嚮山坡、高地、樓房、避洪臺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墻等高的地方暫避。
  2、如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準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紮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繫,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
  註意:千萬不要遊泳逃生,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綫桿、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
  4、如已被捲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5、發現高壓綫鐵塔傾斜或者電綫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直接觸電或因地面“跨步電壓”觸電。
  6、洪水過後,要做好各項衛生防疫工作,預防疫病的流行。
洪水分類
  雨洪水:在中低緯度地帶,洪水的發生多由雨形成。大江大河的流域面積大,且有河網、湖泊和水庫的調蓄,不同場次的 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洪峰,匯集到幹流時,各支流的洪水過程往往相互疊加,組成歷時較長漲落較平緩的洪峰。小河的流域面積和河網的調蓄能力較小,一次雨就形成一次漲落迅猛的洪峰,雨洪水可分為兩大類,暴洪是突如其來的湍流,它沿着河流奔流,摧毀所有事物,暴洪具有緻命的破壞力,另一種是緩慢上漲的大洪水
  山洪:山區溪溝,由於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較陡,降雨後産流、匯流都較快,形成急劇漲落的洪峰。
  泥石流:雨引起山坡或岸壁的崩坍,大量泥石連同水流下泄而形成。
  融雪洪水:在高緯度嚴寒地區,鼕季積雪較厚,春季氣溫大幅度升高時,積雪大量融化而形成。
  冰凌洪水:中高緯度地區內,由較低緯度地區流嚮較高緯度地區的河流(河段),在鼕春季節因上下遊封凍期的差異或解凍期差異,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壩而引起。
  潰壩洪水:水庫失事時,存蓄的大量水體突然泄放,形成下遊河段的水流急劇增漲甚至漫槽成為立波嚮下遊推進的現象。冰川堵塞河道、壅高水位,然後突然潰决時,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巨大土體坍滑堵塞河流,使上遊的水位急劇上漲,當堵塞壩體被水流衝開時,在下遊地區也形成這類洪水
  湖泊洪水:由於河湖水量交換或湖面大風作用或兩者同時作用,可發生湖泊洪水。吞吐流湖泊,當入湖洪水遭遇和受江河洪水嚴重頂托時常産生湖泊水位劇漲,因盛行風的作用,引起湖水運動而産生風生流,有時可達5~6m,如北美的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和休倫湖等。
  天文潮:海水受引潮力作用,而産生的海洋水體的長周期波動現象。海面一次漲落過程中的最高位置稱高潮,最低位置稱低潮,相鄰高低潮間的水位差稱潮差。加拿大芬迪灣最大潮差達19.6m,中國杭州灣的澉浦最大潮差達8.9m。
  風潮:臺風、溫帶氣旋、冷峰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係統引起的水面異常升降現象。它和相伴的狂風巨浪可引起水位漲,又稱風潮增水。
  海嘯:是水下地震或火山爆發所引起的巨浪。
  洪水是指特大的徑流而言。這種徑流往往因河槽不能容納而泛濫成災。根據洪水形成的水源和發生時間,一般可將洪水分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兩類。
  一般洪水:重現期小於10年。
  較大洪水:重現期10~20年。
  大洪水:重現期20~50年。
  特大洪水:重現期超過50年。
洪水與災情
  (一)長江洪水
  1998年汛期,長江上遊先後出現8次洪峰並與中下遊洪水遭遇,形成了全流域型大洪水
  1.洪水過程
  6月12~27日,受暴雨影響,鄱陽湖水係暴發洪水,撫河、信江、昌江水位先後超過歷史最高水位;洞庭湖水係的資水、沅江和湘江也發生了洪水。兩湖洪水匯入長江,致使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水位迅速上漲,從6月24日起相繼超過警戒水位。
  6月28日至7月20日,主要雨區移至長江上遊。7月2日宜昌出現第一次洪峰,流量為54500立方米每秒。監利、武穴、九江等水文站水位於7月4日超過歷史最高水位。7月18日宜昌出現第二次洪峰,流量為55900立方米每秒。在此期間,由於洞庭湖水係和鄱陽湖水係的來水不大,長江中下遊幹流水位一度回落。
  7月21~31日,長江中遊地區再度出現大範圍強降雨過程。7月21~23日,湖北省武漢市及其周邊地區連降特大暴雨;7月24日,洞庭湖水係的沅江和澧水發生大洪水,其中澧水石門水文站洪峰流量19900立方米每秒,為本世紀第二位大洪水。與此同時,鄱陽湖水係的信江、樂安河也發生大洪水;7月24日宜昌出現第三次洪峰,流量為51700立方米每秒。長江中下遊水位迅速回漲,7月26日之後,石首、監利、蓮花塘、蠃山、城陵機、湖口等水文站水位再次超過歷史最高水位。
  8月份,長江中下遊及兩湖地區水位居高不下,長江上遊又接連出現5次洪峰,其中8月7~17日的10天內,連續出現3次洪峰,致使中遊水位不斷升高。8月7日宜昌出現第四次洪峰,流量為63200立方米每秒。8月8日 4時沙市水位達到44.95米,超過1954年分洪水位0.28米。8月16日宜昌出現第六次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每秒,為1998年的最大洪峰。這次洪峰在嚮中下遊推進過程中,與清江、洞庭湖以及漢江的洪水遭遇,中遊各水文站於8月中旬相繼達到最高水位。幹流沙市、監利、蓮花塘、蠃山等水文站洪峰水位分別為45.22米、38.31米、35.80米和34.95米,分別超過歷史實測量高水位0.55米、1.25米、0.79米和0.77米;漢口水文站20日出現了1998年最高水位29.43米,為歷史實測記錄的第二位,比1954年水位僅低0.30米。隨後宜昌出現的第七次和第八次洪峰均小於第六次洪峰。
  2.洪水量級
  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是衡量洪水量級大小的主要指標。長江中下遊防洪特點是:城陵肌以上長江幹流河段防洪主要以洪峰流量控製;城陵機以下河段由於有洞庭湖、鄱陽湖等通江湖泊的調節作用,防洪主要以洪量控製。
  1998年長江上遊洪水總量大,但洪峰流量小於1954年,宜昌洪峰流量相當於6~8年一遇(詳見表1)。長江中下遊主要水文站洪峰流量與1954年、1931年比較(詳見表2),1998年蠃山、漢口、大通等站洪峰流量均小於1954年,漢口洪峰流量大於1931年。
  1宜昌站洪水頻率表
  (年) 重現期 1000 500 100 50 20 10 5
  (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 98800 94600 83700 79000 72300 66600 60300
  2 1998年、1954年、1931年洪峰流量對比表 單位:立方米每秒
  水文站 1998年 1954年 1931年
  宜 昌 63300 66800 64600
  蠃 山 67800 78800
  漢 口 71100 76100 59900
  大 通 82300 92600
  1998年宜昌的最大30天洪量和60天洪量與1954年、1931年比較(詳見表 3),30天洪量與1954年相當,比1931年多314億立方米;60天洪量比1954年多97億立方米,比1931年多652億立方米,從洪水總量看,洪水重現期約為100年。
  3洪水總量對比表
  單位:億立方米
  水文站 1998年 1954年 1931年
  30天 60天 30天 60天 30天 60天
  宜昌 實測 1379 2545 1386 2448 1065 1893
  漢口 實測 1754 3365 1730 3220
  還原 1885 3536 2182 3830 1922 3302
  大通 實測 2027 3951 2194 4210
  還原 2193 4174 2576 4900
  1998年長江中下遊洪水情況與1954年不同。1954年長江中下遊堤防多處潰口和分洪,分蓄洪水總量高達 1023億立方米; 1998年主要是洲灘民垸潰决,僅分蓄洪水100餘億立方米。如果都將潰口和分洪的水量還原到河道中去,再進行對比,漢口1998年最大30天洪量比1954年少297億立方米,比1931年少37億立方米,洪水重現期約為30年;最大60天洪量比1954年少294億立方米,比1931年多234億立方米,洪水重現期約為50年。大通站最大30天洪量比1954年少383億立方米,最大60天洪量比1954年少726億立方米。如果不考慮潰口和分洪的水量還原,漢口實測最大30天和60天洪量分別比1954年多24億立方米和145億立方米;大通站分別比1954年少167億立方米和 259億立方米。
  綜上所述,1998年長江荊江河段以上洪峰流量小於1931年和1954年,洪量大於1931年和1954年;城陵磯以下的洪量大於1931年,小於1954年。從總體上看,1998年長江洪水是本世紀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僅次於1954年。1877年以來宜昌水文站實測資料統計,長江宜昌曾出現大於6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27次。據歷史調查資料,1860年、1870年,宜昌洪峰流量分別達到9.25萬立方米每秒、10.5萬立方米每秒,遠大於1998年和1954年。
  3.水位高的原因
  1998年長江洪水量級小於1954年,但中下遊水位卻普遍高於1954年,有360公裏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過歷史最高記錄。水位高的主要原因是:
  ——潰口和分洪水量比1954年少。1954年長江中下遊潰口和分洪總水量高達1023億立方米,1998年衹有一些洲灘民垸分洪、潰口,分蓄水量衹有100多億立方米。如果1954年分洪和潰口的水量與1998年相當,則當年城陵礬附近水位將比1998年實際水位還要高1米左右。
  ——湖泊調蓄能力降低。歷史上我國江河兩岸地勢低窪地區分佈着衆多的湖泊,是調蓄洪水的天然場所。但是,隨着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人與水爭地的現象日趨嚴重,大量的湖泊被圍墾,調蓄容積急劇減少,加重了洪澇災害。1949年長江中下遊通江湖泊總面積17198平方公裏,目前衹剩下洞庭湖和鄱陽湖仍與長江相通,總面積6000多平方公裏。近40多年來,洞庭湖因淤積圍墾減少面積1600平方公裏,減少容量100多億立方米,鄱陽湖減少面積1400平方公裏,減少容量80多億立方米。如果用1954年的天然調蓄容積對1998年實際洪水量進行演算,洞庭湖、鄱陽湖及長江中遊1998年的洪水位可降低1米左右。
  ——長江與洞庭湖的水流關係發生變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長江的下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後,荊江河段的泄洪能力加大,上遊來水分流入洞庭湖的流量減少,而其下遊河道過流能力沒有相應增加,從而造成城陵磯附近水位壅高。
  長江上中遊地區水土流失加重了中下遊地區防洪的壓力。據宜昌水文站近5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輸沙量約5.2億噸,年際變化不大,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漢口河段年平均輸沙量為4.3億噸,宜昌與漢口間的年輸沙量差值約1億噸左右,主要淤積在洞庭湖區。近40多年來,洞庭湖淤積量約40億噸,淤積減小了湖泊容積,擡高了洪水位。長江中下遊幹流河床相對變化不大,基本穩定。其中城陵礬至武漢之間部分河段較下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前有所淤積。
  (二)鬆花江洪
  1998年入汛之後,鬆花江上遊嫩江流域降水量明顯偏多,先後發生三次大洪水。第一次洪水發生在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主要來自嫩江上遊及支流甘河、諾敏河。第二次洪水發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以嫩江中下遊來水為主,支流諾敏河、阿倫河、雅魯河、綽爾河、洮兒河發生了大洪水。第三次洪水發生在8月上中旬,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支流諾敏河古城子水文站、雅魯河碾子山水文站、洮兒河洮南水文站水位均超過歷史記錄,洪水重現期為100~1000年。受各支流來水影響,嫩江幹流水位迅速上漲,同盟、齊齊哈爾、江橋和大賚水文站最高水位分別為170.69米、149.30米、142.37米、131.47米,分別超過歷史實測最高水位0.25米、0.69米、1.61米、1.27米。在嫩江堤防6處漫堤决口的情況下,齊齊哈爾、江橋、大賚站的洪峰流量都超過了1932年。
  鬆花江幹流哈爾濱8月22日出現最高水位120.89米,超過歷史實測最高水位0.84米,流量16600立方米每秒,洪水重現期約為150年,大於1932年(還原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每秒)和1957年(還原洪峰流量14800立方米每秒)洪水,為本世紀第一位大洪水
  (三)西江、閩江洪水
  6月份,珠江流域的西江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西江支流桂江上遊桂林水文站6月份連續出現4次洪峰,最高水位達147.70米,為歷史實測最高值。受上遊幹支流來水和區間降雨的共同影響,西江幹流梧州最大流量52900立方米每秒,水位26.51米,為本世紀第二位大洪水
  6月中下旬,福建閩江支流建溪、富屯溪流域出現持續性暴雨,致使閩江幹流發生大洪水。閩江幹流水口電站最大入庫流量37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經水庫調蓄後,幹流竹岐水文站最高水位16.95米,最大流量33800立方米每秒,為本世紀最大洪水洪水重現期約為100年。
  (四)1998年大洪水的災情
  1998年洪水大、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洪澇災害嚴重。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廣大軍民奮勇抗洪,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水利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大大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全國共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據各省統計,農田受災面積2229萬公頃(3.34億畝),成災面積1378萬公頃(2.07億畝),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江西、湖南、湖北、黑竜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區)受災最重。
  1998年長江的洪水和1931年、1954年一樣,都是全流域型的大洪水,但洪水淹沒範圍和因災死亡人數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少得多:
  ——洪水淹沒範圍小。1931年幹堤决口300多處,長江中下遊幾乎全部受淹。1954年幹堤决口60多處,江漢平原和嶽陽、黃石、九江、安慶、蕪湖等城市受淹,洪水淹沒面積3l7萬公頃(4755萬畝),京廣鐵路中斷100多天。1998年長江幹堤衹有九江大堤一處决口,而且幾天之內堵口成功,沿江城市和交通幹綫沒有受淹。長江中下遊幹流和洞庭湖、鄱陽湖共潰垸1075個,淹沒總面積32.1萬公頃(482萬畝),耕地19.7萬公頃(295萬畝),涉及人口229萬人,除湖南安造垸為重點垸,湖北孟溪垸為較大民垸,湖南灣南垸、西官垸為蓄洪垸外,其餘均屬洲灘民垸。
  ——死亡人數少。在本世紀長江流域發生的三次大洪水中,1931年死亡14.5萬人,1954年死亡3.3萬人, 1998年受災嚴重的中下遊五省死亡1562人,且大部分死於山區的山洪、泥石流。
防 汛 與 抗 洪
  1998年的抗洪鬥爭,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中央明確提出了確保長江大堤安全、確保重要城市安全、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的抗洪目標,作出了大規模調動人民解放軍投入抗洪搶險,軍民協同作戰的重大决策。廣大軍民發揚偉大的抗洪精神,奮力抗洪搶險,成功地抗禦了一次又一次洪水的襲擊,取得了抗洪搶險鬥爭的全面勝利。防汛抗洪的主要措施是:
  ——充分準備,全面部署。汛前,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提早作出了長江可能發生全流域型大洪水的判斷;較往年提早一個月召開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第一次會議,對防汛抗洪的各項準備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檢查了大江大河特別是長江的防汛準備工作,督促落實各項措施;公佈大江大河行政首長防汛責任製名單,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組織修訂印發了大江大河洪水調度方案,落實了各項防洪預案;加大汛前投資,應急加固了一批險工險段險庫險閘;實搶險隊伍,儲備了防汛搶險物資,為戰勝洪水奠定了基礎。各級水利部門認真抓好各項防汛準備工作。按照國務院和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各地對防汛準備工作作了周密安排。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按照防禦1954年全流域型大洪水的要求,加大了防汛準備工作力度。其他各省區也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做了大量防汛準備工作。
  ——統一指揮,正確决策。在整個抗洪搶險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時刻關註汛情的發展,高度重視災區群衆的生命財産安全,直接領導抗洪鬥爭。8月7日,在長江抗洪的緊要關頭,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了《關於長江抗洪搶險工作的决定》,對抗洪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黨和國傢主要領導人親赴第一綫指揮抗洪搶險救災。為貫徹落實中央的决定,8月11日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湖北荊州召開特別會議,針對長江防汛極為嚴峻的形勢,决定采取嚴防死守長江大堤的8條具體措施,要求各地加大巡堤查險力度,突擊加高加固長江大堤,做好搶大險尤其是潰口性險情的準備,及時排除險情,及時補充搶險料物,合理部署和使用抗洪搶險力量,做好洪水科學調度。
  8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長江大堤4-5號通航閘之間基礎發生重大管涌險情,導致大堤决口。險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國務院領導親臨現場視察,立即組織各方面力量全力堵口,中央軍委緊急調動部隊迅速趕赴現場。由有關方面專傢組成的技術顧問組在現場研究製定了堵口方案,决定在决口處沉船外側搶築圍堰,減小决口處的流量;在决口處由部隊搶築鋼木組合結構壩進行封堵;在决口下遊側再修築第二道圍堰,防止災情擴大。經過軍民奮勇拼搏,8月12日堵口成功。此次决口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8月16日,宜昌出現第六次洪峰。根據預報,沙市水位將超過45米。按照防洪預案,荊江分洪區有可能啓用,湖北省按照中央的要求提前轉移了荊江分洪區內的群衆,做好了分洪準備。黨中央、國務院對荊江分洪區運用問題極為重視,提出明確要求。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現場召集有關專傢分析了當時的抗洪形勢:第一,荊江分洪區的作用主要是保護荊江大堤的安全。荊江大堤十多年來已按防禦45米的設計水位進行了加固,大堤在設計水位之上還有2米超高。水文部門預報沙市洪峰水位為45.3米,距堤頂尚有1.7米安全超高。荊江大堤經過幾十天高水位實際考驗,無重大險情。因此,對荊江大堤來講,衹要進一步加強防守,不啓用荊江分洪區,安全是有保障的。第二,長江上遊和三峽區間降雨已暫時停止。據水文部門計算分析,這次洪水過程需要分洪的超額洪量衹有2億立方米左右,為此而啓用有54億立方米分洪容積的荊江分洪區損失太大。第三,從當時長江防守最緊張的洪湖、監利河段堤防防守情況看,該河段遠離荊江分洪區,荊江分洪區分洪對降低這一河段的洪水位作用不大。當時水文部門預報,第六次洪峰推進到洪湖,其洪水位比煎一次洪峰低。洪湖地區軍民團结抗洪,已經連續戰勝了五次洪峰,衹要繼續嚴防死守是可以戰勝洪水的。根據以上分析,黨中央、國務院决定不啓用荊江分洪區,繼續嚴防死守長江大堤;加強科學調度,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境內的有關水庫盡全力攔蓄洪水,削減洪峰流量。經廣大軍民奮力抗洪搶險,長江第六次洪峰8月17日通過沙市,水位45.22米,避免了運用荊江分洪區帶來的損失。
  ——軍民聯防,全力搶險。1998年大洪水,使長江、鬆花江相當一部分堤防超設計水位擋水,有300多公裏堤防低於洪水位,靠搶修子堤擋水。長江幹堤出現各類險情9000多處,鬆花江幹堤出現各類險情6000多處。在抗洪關鍵時刻,黨中央及時作出了大規模調動人民解放軍投入抗洪搶險的重大决策。1998年汛期,解放軍、武警部隊投入長江、鬆花江流域抗洪搶險的總兵力達36.24萬人,有110多位將軍、5000多名師團幹部參加了抗洪搶險,動用車輛56.67萬臺次,舟艇3.23萬艘次,飛機和直升機2241架次。他們以對國傢和人民無限忠誠和勇於獻身的精神,承擔了急難險重的抗洪搶險任務,在防守洪湖江堤、搶堵九江决口、保衛大慶油田和哈爾濱市等一係列重大抗洪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抗洪搶險鬥爭中,人民子弟兵同堅守在抗洪搶險第一綫的地方廣大幹部群衆一道,發揚偉大的抗洪精神,戰勝了一次又一次洪水,保住了大堤。據統計,全國參加抗洪搶險的幹部群衆在8月下旬達到高峰,共800多萬人,其中長江流域670萬人,東北地區110萬人。
  ——齊心協力,全民抗洪。全社會各行業、各部門堅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剋服一切睏難,全力支援災區做好抗洪救災工作。國務院决定動用總理預備費,增撥抗洪搶險資金數十億元。國傢計委、經貿委、財政部、民政部及時下撥資金、物資。鐵道部門安排抗洪救災軍用專列278對,運送部隊官兵12萬餘人,緊急運送救災物資5萬多車皮。民航係統安排抗洪搶險救災飛行1000多架次,運送救災物資和設備560多噸。交通部及時决定在長江中遊江段實施封航,以利大堤安全。通信部門保證了防洪抗洪的通信暢通。電力部門保障了抗洪搶險的電力供應。公安部門大力加強災區的社會治安工作。新聞宣傳部門及時、全面地報道汛情和抗洪搶險情況,大大激勵了抗洪軍民的鬥志。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從全國務地緊急調撥了大量搶險物資,共調撥編織袋工億多條、編織布1400萬平方米、無紡布286萬立方米、橡皮船2415衹、衝鋒舟760艘、救生衣59.92萬件、救生圈7.74萬衹、帳篷4650頂、照明燈3082臺、鉛絲455噸、砂石料6.79萬立方米、防汛車136臺、搶險機械46臺,調出物資總價值4.94億元。據統計,在1998年抗洪搶險鬥爭中,各地調用的搶險物料總價值130多億元。全國各族人民紛紛捐款捐物,支援災區。民政部、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和各地民政部門收到的各界捐款35億元,捐物折款37億元。香港特別行政區各界人士、澳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十分關心受災群衆,為災區踴躍捐款捐物。友好國傢、國際機構、外國企業以及國外友好人士也熱情支援中國的抗洪救災。
  ——科學調度,科學搶險。在抗禦1998年長江大洪水過程中,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等5省市的763座大中型水庫參與了攔洪削峰,攔蓄洪量340億立方米,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抗禦長江第六次洪峰時,隔河岩、葛洲壩等水庫通過攔洪削峰,降低了沙市水位0.40米左右;漢江丹江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8300立方米每秒,最大下泄流量僅1280立方米每秒,削減洪峰93%,避免了武漢附近杜傢臺等分洪區分洪,減輕了武漢市防守的壓力。據統計,1998年全國共有1335座大中型水庫參與攔洪削峰,攔蓄洪量532億立方米,減免農田受災面積228萬公頃(3420萬畝),減免受災人口2737萬人,避免200餘座城市進水。
  在1998年抗洪搶險鬥爭中,各級水利部門及時掌握並認真分析研究汛情,及時提出指揮調度意見,氣象部門及時作出天氣預報,為指揮調度提供依據。水利、氣象等方面的專傢和工程技術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對雨情、江河水情、大堤險情和防守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及時提出建議和意見。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水利部先後派出30多個工作組和專傢組,奔赴抗洪第一綫進行指導。據統計,長江流域的抗洪搶險人員中共有各級工程技術人員5萬多人。在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各地采取了正確有效的搶險措施,使大量的工程險情轉危為安,確保了人民群衆生命安全。
  ——依法防洪,嚴格執法。在1998年汛情緊急時刻,江西、湖南、湖北、江蘇、安徽等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規定,相繼宣佈進入緊急防汛期。黑竜江省宣佈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沿江市縣進入緊急防汛期。各級防汛指揮部依法徵用物料、交通工具等防汛搶險急需物資,清除江河行洪障礙,嚴肅懲處失職的防汛責任人。依法防洪在1998年抗洪鬥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及時做好救災和衛生防疫工作,保障災區人民生活。黨中央、國務院和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對救災和衛生防疫工作高度重視,各級民政和衛生部門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受災群衆得到了妥善安置,其吃、穿、住、醫等基本生活條件得到了保障。災區群衆的過鼕生活也得到了妥善安排。衛生防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大災之後沒有出現大疫。受災地區傳染病疫情總體呈平穩趨勢,重點傳染病得到有效控製。法定報告的26種甲、乙類傳染病纍计發病率低於前5年的水平。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乙型腦炎和瘧疾發病數低於1997年。與災害相關的皮炎、紅眼病、腸炎等疾病得到了及時治療。
  關於防汛抗洪工作的具體經驗,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水利部也作了認真總結。
災後重建與江河治理
  我國是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傢。1949年以來,黨和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初步建成了防洪體係和農業灌溉係統,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保衛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着人口增加,經濟快速發展,防洪標準低、人與水爭地問題日益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也逐漸暴露。洪澇災害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水資源短缺越來越成為我國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製約因素。1998年大洪水過後,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後重建、江湖治理和興修水利工作極為重視。1998年10月,中國共産黨十五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决定》,要求進一步加強水利建設;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汛抗旱並舉的方針。隨後,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幹意見》,對災後水利建設作了全面部署。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方針和部署,近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實施封人植樹、退耕還林,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改善生態環境。全面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遊天然林采伐。重點治理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地區,大力實施營造林工程,擴大和恢復草地植被,逐步實施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加快25度以下坡地改梯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開展森林植被保護工作,強化生態環境管理。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批制度,建設項目必須與水土保持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依法劃分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重點監督區,落實防治責任,加強監督管理,堅决控製新的水土流失。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拼作措施相結合,形成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係。
  ——做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和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對在1998年洪水中潰决和影響行洪的江河湖泊洲灘民垸,清除圩堤,移民建鎮,恢復行蓄洪能力。一些條件較好的民垸,實行“退人不退耕”的辦法,一般洪水年可正常耕作,遇較大洪水時,進洪調蓄洪水。加快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因地製宜地采取建安全區、築安全臺和移民建鎮等方式,安置好蓄滯洪區內的居民;區內修建必要的道路和通信設施,並抓緊研究製定因分蓄洪水而遭受損失的補償辦法,建立保險機製。
  ——加高加固堤防。把堤防加高加固作為災後江湖治理工作的重點,通過實施綜合防洪措施,使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能防禦建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重點地段達到防禦百年一遇洪水的標準。重點做好堤防基礎防滲和堤身隱患處理,以及高程不足堤段的加高培厚。積極推廣使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確保防洪工程質量。
  ——加快江河控製性工程建設。對洪澇災害頻繁,尚未修建控製性工程的主要江河,繼續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抓緊修建幹支流水庫。抓緊三峽、小浪底等在建水庫工程的建設,盡快發揮防洪作用。繼續抓好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加強河道的整治。加強長江、黃河等江河下遊河道的河勢控製和崩岸治理。在洞庭湖區及其四水尾閭、鄱陽湖區及其五河尾閭、鬆滋口等長江三口洪道,對因淤積影響行洪的河段進行清淤疏瀎。黃河結合堤防淤背進行清淤疏瀎。海河、淮河、鬆花江等江河淤積嚴重的河段,也要進行清淤,增加泄洪能力。堅决清除河道行洪障礙,保持行洪暢通。
  ——提高防洪現代化技術水平,加大科技投入。用5年左右的時間,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的原則,逐步建成覆蓋全國重點防洪地區的防汛指揮係統;加速發展氣象衛星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網,配備現代化水文觀測設施,加強暴雨洪水預警係統建設;加強抗洪搶險方面的科研工作,組織力量開展搶險技術、堵口技術、堤防防滲技術和隱患探測技術的攻關,研製抗洪搶險急需的、實用的新設備和新材料;積極組建抗洪機械化搶險隊,加強搶險人員技術培訓,建設一批現代化搶險隊伍。
  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决定增加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加強江湖治理,興修水利,盡快提高我國抗禦洪澇災害的能力,並同時解决水資源緊缺問題。水利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紮實做好各項工作,保障國民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軍事將領
  洪水(1906-1956) 原名武元博。生於越南河內一個地主家庭。15歲考入師範學校,17歲赴法考察時結識鬍志明,1924年到廣州加入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參加廣州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改名洪水。1932年,以師職幹部身份到瑞金紅校任教。1934年,在中華蘇维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參加長徵。抗戰爆發後在山西、河北等地開展抗日工作。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任軍區司令員,授少將軍銜。1950年再到中國,任中央統戰部越南科負責人。後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任中央軍委條令局副局長、《戰鬥訓練》雜志社社長兼總編。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1956年患癌癥後回越南,在河內病逝。
  人民解放軍於20世紀50年代授銜的一千多名將軍中,衹有一名外籍人。這位在中國名叫洪水的將軍,兼有越南人民軍少將銜,是世界少有的兩國將軍之一。毛澤東曾評價說:“洪水的性格是執着、透明的。這樣的幹部使用得好,是馳騁千裏的駿馬,否則就是愛尥蹶子的馬。”這段話,最好地概括了他光輝而又麯折的戰鬥一生。
三,網絡攻擊技術
  是現在黑客比較常用的一種攻擊技術,特點是實施簡單,威力巨大,大多是無視防禦的。
  常見的有DDoS(拒絶服務攻擊),就是讓你的服務器資源耗盡,無法提供正常的服務,間接地拒絶。可以這樣理解。
  DDOS衹是洪水攻擊的一個種類。其實還有其它種類的洪水攻擊。
  從定義上說,攻擊者對網絡資源發送過量數據時就發生了洪水攻擊,這個網絡資源可以是router,switch,host,application等。常見的洪水攻擊包含MAC泛洪,網絡泛洪,TCP SYN泛洪和應用程序泛洪。接下來簡單的分別解釋一下以上這些:
  MAC泛洪發生在OSI第二層,攻擊者進入LAN內,將假冒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將數據幀發送到以太網上導致交換機的內容可尋址存儲器(CAM)滿掉,然後交換機失去轉發功能,導致攻擊者可以像在共享式以太網上對某些幀進行嗅探,這種攻擊可以通過端口安全技術方式,比如端口和MAC地址綁定。
  網絡泛洪包括Smurf和DDos:
  smurf發生在OSI第三層,就是假冒ICMP廣播ping,如果路由器沒有關閉定嚮廣播,那攻擊者就可以在某個網絡內對其它網絡發送定嚮廣播ping,那個網絡中的主機越是多,造成的結果越是嚴重,因為每個主機默認都會響應這個ping,導致鏈路流量過大而拒絶服務,所以屬於增幅泛洪攻擊,當然也可以對本網絡發送廣播ping。
  DDos發生在OSI第三、四層,攻擊侵入許多因特網上的係統,將DDos控製軟件安裝進去,然後這些係統再去感染其它係統,通過這些代理,攻擊者將攻擊指令發送給DDos控製軟件,然後這個係統就去控製下面的代理係統去對某個IP地址發送大量假冒的網絡流量,然後受攻擊者的網絡將被這些假的流量所占據就無法為他們的正常用戶提供服務了。
  TCP SYN泛洪發生在OSI第四層,這種方式利用TCP協議的特性,就是三次握手。攻擊者發送TCP SYN,SYN是TCP三次握手中的第一個數據包,而當服務器返回ACK後,改攻擊者就不對之進行再確認,那這個TCP連接就處於挂起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半連接狀態,服務器收不到再確認的話,還會重複發送ACK給攻擊者。這樣更加會浪費服務器的資源。攻擊者就對服務器發送非常大量的這種TCP連接,由於每一個都沒法完成三次握手,所以在服務器上,這些TCP連接會因為挂起狀態而消耗CPU和內存,最後服務器可能死機,就無法為正常用戶提供服務了。
  最後應用程序泛洪發生在OSI第七層,目的是消耗應用程序或係統資源,比較常見的應用程序泛洪是什麽呢?沒錯,就是垃圾郵件,但一般無法産生嚴重的結果。其它類型的應用程序泛洪可能是在服務器上持續運行高CPU消耗的程序或者用持續不斷的認證請求對服務器進行泛洪攻擊,意思就是當TCP連接完成後,在服務器提示輸入密碼的時候停止響應。
  對於大部分的攻擊都能通過IDS來防禦或日志分析來判斷。
百科辭典
  hongshui
  洪水
  floods
    暴雨或急驟的融冰化雪和水庫垮壩等引起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劇上漲的現象。山區河流的這種現象稱為山洪。如暴雨引起山坡或岸壁的崩坍,大量泥石連同水流下泄,則成為泥石流。水庫潰壩,存蓄的大量水體突然泄放,使下遊河段的水位流量急劇增漲的現象,稱為潰壩洪水。冰川融水積聚而成的冰湖潰决時,也發生類似現象。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巨大山體的滑坍,常會堵塞河流,使上遊的水位急劇上漲,而當堵塞部分被水流衝開時,在下遊河段也會發生這種現象。在河口的感潮河段,在河流的高水或洪水時期河流水流受到臺風或高潮的影響,水位也會升高很多,甚至超過單獨由上遊來水形成的最高洪水位。寒冷地帶的河流在鼕季或春季因冰凌堵塞引起水位急劇上漲的現象,稱為凌汛(見汛期)。
    當流域上發生暴雨或融雪時,在流域各處所形成的地面徑流,都依其遠近先後匯集於河道的出口斷面處。當近處的地面徑流到達該出口斷面時,河水流量開始增加,水位相應上漲,這就是洪水起漲之時。隨着遠處的地表徑流陸續流到,河水流量和水位繼續增漲。及至大部分高強度的地表徑流匯集到出口斷面時,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稱為洪峰流量。其相應的最高水位,稱為洪峰水位。此後,洪水流量和水位逐漸下降。到暴雨停止以後的一定時間,當遠處的地表徑流和暫時存蓄在地面、表土、河網中的水量均已流經出口斷面時,河水流量及水位即回落到接近於原來狀態,這時即為洪水落盡之時。如在方格紙上,以時間為橫坐標,以江河的水位或流量為縱坐標,可以繪出洪水從起漲至峰頂到落盡的整個過程麯綫,稱為洪水過程綫。由於洪水的整個過程兩頭低中間高,形似山峰,故稱洪峰。洪水漲落過程因洪水成因不同而異,典型過程有下列幾種。
    暴雨洪水型 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河流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小河的流域面積和河網的調蓄能力都小,因此一次暴雨即形成一次洪峰,並且暴漲暴落。大河的流域面積大,不同場次的暴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多次洪峰先後匯集到大河時,各支流的洪水過程往往相互疊加,又由於河網、湖泊和水庫的調蓄,洪峰的次數減少,而歷時則加長,漲落速度比較平緩。
    中國的多雨季節由南嚮北逐漸推遲,華南地區為2月至6月,華北、西北、東北則為6月至10月,相應地,各地區的洪水發生季節也不相同。圖1 暴雨洪水型流量過程綫是中國兩條河流的典型暴雨洪水過程綫。圖1a暴雨洪水型流量過程綫是湖南省耒水耒陽站的1956年汛期逐日平均流量過程綫。由於該站處於華南地區,集水面積不大(9132平方公裏),所以暴雨洪水集中發生在2至6月,洪峰次數很多,暴漲暴落。圖1b暴雨洪水型流量過程綫是長江幹流宜昌站1956年汛期流量過程綫。由於該站集水面積處於中國中部地區,所以暴雨洪水集中發生在 4~9月。又由於集水面積很大(1005501平方公裏),若幹大支流的洪水往往疊加在一起,所以洪峰次數減少,漲落比較平緩。
    凌汛型 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自南嚮北的河流(或河段),在鼕季北部河段開始結冰封凍,而南部河段尚在流凌。當大量冰凌流到北部已封凍的河段處,往往壅積成為冰壩(見河流冰情),使水位升高。在春季,南部河段先解凍開河,大量冰凌連同流水壅至北部尚在封凍的河段,也會堵塞河道形成冰壩,迅速擡高水位,甚至高於暴雨洪水的最高水位,成為全年的最高水位。而當堵塞部分由於壅積很高、水壓過大而被衝開時,本站和上遊的水位,迅速降落,而流量卻迅猛增加,形成歷時很短、急驟漲落的洪峰。由滑坡堵塞或水庫垮壩所形成的洪水,其漲落過程與此相似。在中國北方的河流如黃河上
英文解釋
  1. :  waterflood,  flood water,  pluvial,  overflowing
  2. n.:  cataclysm,  cataract,  deluge,  flood,  floodwater,  freshet,  inundation,  niagara,  Spate,  water,  acqua alta,  great flood or rush of water
法文解釋
  1. n.  inondation, crue
近義詞
大水流, 水災, 大量的水
洪水
洪水
洪水
相關詞
災害自然災害現象自然現象防洪河流環境自然科學
地理地貌戰爭歷史自然災難考古百科大全
大雨更多結果...
包含詞
洪水鎮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