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坑村中看土樓投訴電話竜岩市旅遊投訴電話:0597-233664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如果說永定是一個沒有大門的中國土樓民居博物館,那麽洪坑土樓民俗文化村儼然就是濃縮永定客傢土樓的博物館。洪坑,一個居住着五百餘戶人傢、二千多人的小山村,四面群山環抱。洪川溪,清澈,活潑,小巧,蜿蜒,穿村而過;站在溪橋上,看青山,如黛,連綿起伏;看兩岸,土樓,雄偉古樸。這個平常的自然村落,就因至今猶存三十多座大小不一、方圓各異的客傢土樓,而揚名天下。村中有最富麗堂皇的“土樓王子”振成樓,有最小的“袖珍圓樓”如升樓,有布達拉宮式的奎聚樓,有府第式的福裕樓,還有土墻最厚的景陽樓……天然鑲嵌於梯田山𠔌間、彎麯溪岸上,與山林、小溪、自然村落組成旋律優美的田園牧歌。一座座土樓,猶如一部凝固的音樂、一段定格的歷史,在大山重圍的小山村中嚮世人訴說着客傢人的創業精神和生活文明。●"振成樓"的千古故事永定土樓,數不盡,看不完,但有兩座非看不可,否則枉了土樓之旅,有“土樓王子”之譽的“振成樓”就是其一。樓內演繹一個個千古流傳的故事,引人入勝。振成樓,始建於一九一二年,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這座圓樓,占地邇椒矯祝淖拾送蜆庋螅咽蔽迥杲ǔ傘4竺派先鄖邐杉拿帕罷窀倭⒓停傻麓鋝摹保ッ罷癯陝ァ鋇摹罷癯傘綳階智度肓祝允韭ブ鞫隕獻媼指3傘⒘重д竦木粗睾圖湍睿餳床宦凼槍羌遙傢窀偈丶停拍芙襢⒃煬陀械掠脅胖恕?踏入振成樓大門,門廳門楣上刻“裏黨觀型”四字,意思是“鄉裏鄰里學習看齊的楷模”,上有當年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印。原來,樓主林遜之一九一三年做參議員時,與時任參政院院長的黎元洪共過事,黎元洪深知林傢上祖積德行善,故在振成樓落成時贈匾褒奬。現在,樓中廳堂墻上顯眼處也仍可見五幅橫批,都是當年黎元洪大總統的題詞。振成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外環樓高四層,每層四十八間,按《易經》的“八卦圖”佈局建造,分八卦;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墻,隔墻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這是振成樓的一大建築特色。內環樓分兩層,一樓的鏤空屏門和二樓的走廊鑄鐵欄桿,古樸典雅,精緻美觀。內環樓當中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是一個多功能大廳,既為全樓人婚喪喜慶的場所,又為族人議事聚會的大廳,還是接待賓客或演戲觀戲的地方。廳中石柱石梁構架支撐,呈三角形屋頂,酷似希臘雅典的神廟,而重達數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一無公路、二無汽車、三無機械作業的情況下,如何運進樓內並架構起來,讓今人也難以想象。“土”、“洋”相對,在振成樓中得到鮮明體現。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別於架梁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有“外土內洋,中西合璧”之風,為土樓中罕見。樓中內、外環樓間東西兩側,各有一口水井,剛好位於八卦陰陽兩極上。東邊水井處於陽極,相傳建樓之初,不少打工仔喝了此井之水,後都成了工匠師傅,就有了“智慧井”之說。西邊水井在陰極,水質清洌甘甜,常飲此水者皮膚嬌嫩、烏發鮮亮,男的英俊、女的靚麗,而俗稱“美容井”。遊人到此,少不了要喝口井水,好變得聰明點、漂亮些。更為奇特的是,兩井間距不過三十米,同處一水平面,卻水溫、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樓中還有一聯,“帶經耕緑野,愛竹嘯名園”,內含一個被稱為“字王”的“帶”字,字中有字,字能造句,據說這個“帶”字可分解出一百多個字來,奧妙無窮。樓主為此懸賞,請高人破解其中奧秘,常常引得遊人抓耳撓腮。有了這一個個故事,榮登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列的振成樓讓遊人嘆為觀止。它曾與北京長城、雍和宮的模型並為中國古建築代表,一道亮相美國洛杉磯國際建築模型展覽會,轟動一時。●“布達拉宮”奎聚樓這是一座宮殿式結構的方樓,依山而築,遠觀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成一體,有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此樓是清朝翰林學士巫宜福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設計的,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中門平時不開,貴客來到,纔開中門迎接。樓內檐粱雕刻十分精美,可惜“文革”期間受到破壞。歷時三年建成的這座土樓,高約十五米,前後樓建築依山就勢前低後高,構成豐富的外觀形象,與起伏的山巒遙相呼應。外墻厚實,衹在頂層開窗,並僅闢一個大門出入,極其封閉。樓內左右披屋中各有一口水井,井臺上部蓋頂,並開一小天窗,既防了雨天淋雨,又便於打水,這是此樓一大特色。最有特色的當是中堂前處理成兩層的樓閣式,作歇山垂檐頂,與後樓的腰檐相連,形成四層重疊的屋檐,樓閣與層疊的屋檐使方樓內院景觀別具一格。奎聚樓建於一八三四年,占地六千平方米,現住二十餘戶百餘口人。一百多年來,樓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功名顯赫,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四人,大學生有二十多人,海外華僑有四十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宮殿府第式傑作”福裕樓福裕樓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為洪坑方形土樓之首。公元一八八零年開始興建,耗資十萬光洋,歷經三年建成,占地七千多平方米。該樓由樓主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仿西洋式建築風格,富麗堂皇。大樓依山面水、山青水秀,院外門樓因風水原因而旋轉一個角度斜對水口,進入院內是一個寬闊窄長的前院(樓坪),照壁前、小溪旁的護墻與地板用河石砌築,構築精細,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十分和諧。前樓是兩層樓房,與兩側三層的橫屋相連;後樓五層與兩橫相接,構成四周高樓圍合的更具防衛性的佈局,實際是府第式土樓發展到方樓的過渡類型。中堂為磚木結構樓閣,雕梁畫棟,精緻華麗。中堂與兩側的接廊及前後廂房,將樓內分隔成大小六個天井,使空間層次更加豐富。樓外兩側分置厠所,確保樓內清潔衛生。據樓主林氏族人講述,樓主之父曾任清朝“朝政大夫”,官四品,所以纔準予建造這種宮殿式的住宅。整座建築中軸對稱,屋宇錯落,氣勢軒昂,最盛時居住二十七戶兩百餘人。其樓名亦為汀州知府張星炳所書,兩邊對聯“福田心地,裕後光前”,既闡明了樓名,又表達了樓主的追求。●“袖珍圓樓”如升樓如升樓,建於公元一九零一年,乃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圓樓。直徑為十七米,樓高三層,衹開十六間,為內通廊式的單圈圓樓,小巧玲瓏。設一個大門,正對大門是中廳,內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兩部樓梯,樓梯間一側為土墻隔斷,可以起到隔火作用。圓樓住六戶人傢,內院直徑衹有五米,雖樓內空間極小,但整座土樓傢居聚湊,井然有序。相傳,樓主原先傢中缺少住房,後得一夢“一輪紅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自已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時間建成如此圓樓。因樓小,外觀形似客傢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樓。許多遊客又稱之為“袖珍土樓”。據說,取名“如升樓”還有更深一層意思,那就是寄托樓主的美好祈願——如日東升、光明萬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