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851200 代碼:542228 區號:0893 拼音:Luò Zhā Xiàn,luozha Xian
洛紮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山南地區西南部,南與不丹接壤。距拉薩市區310千米,距地區行署駐地澤當鎮354千米。總面積5031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多為藏族,還有少數漢、門巴、洛巴、土傢族。
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坡,無平原,地勢由東嚮西逐漸升高,最高點的庫拉崗日山峰海拔7554米,最低的河𠔌海拔2700米。境內有洛紮河、洛紮東河、色河、拉郊河4條主要河流,湖泊有20多個。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年日照時數平均2880小時,年均氣溫10℃,無霜期120天。公路分別通浪卡子縣和措洛縣。為半農半牧縣。境內有旅遊景點10餘處,其中著名的有桑阿古朵寺,修建於公元1040年,寺內有9層方形塔。 |
|
該縣屬藏南山原湖盆𠔌地地中的喜馬拉雅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海拔7538米,最低海拔為2740米,平均海拔3820米。
該縣屬藏南山原湖盆𠔌地地中的喜馬拉雅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海拔7538米,最低海拔為2740米,平均海拔3820米。
洛紮縣屬雅魯藏布江水係。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的巨竜,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瑪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自西嚮東奔流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後於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經印度、孟加拉國註入孟加拉灣。它在中國境內全長2057多公裏,在全國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公裏,居全國第六,流出國境處的年徑流量為1400億立方米,次於長江、珠江,居全國第三位;天然水能藴藏量達7911.6萬千瓦,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洛紮縣屬藏南溫帶半幹旱高原季風氣候區。縣東南部具有亞熱帶半濕潤、濕潤氣候的特點,降水多,日照少;西北部為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少雨多風,氣候乾燥,日照充足,年無霜期10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年降水量400毫米。降水分佈不均,東南地區多於西北地區。自然災害主要有雪、旱、澇、霜、冰雹等。 |
|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和農牧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4355.38萬元和1675.05元,超額完成“九五”目標33.76%和39.59%,比1995年增長142%和141%。在此基礎上,2001年洛紮縣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654.635萬元,比上年增長13%以上,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780.13元,其中現金收入達到942.76元,占人均純收入的52.95%;糧油産量達2080.87萬公斤。牲畜年末存欄達10.77萬頭(衹、匹)。人民群衆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多數農牧民解决了溫飽問題,部分群衆正在嚮小康生活邁進。
截止2001年,全縣共有國有企業10傢,縣辦企事業3傢,鄉鎮企業27傢,多種經營戶2516傢,從業人員達5000餘人,並在逐步形成以青稞白灑、粉絲、青油為代表的拳頭産品;各鄉鎮企業做為一支生力軍,也在洛紮異軍突起。2001年洛紮鄉鎮企業總産值達2194萬元,比上年增加594萬元,增長12%。這些經濟實體的發展,有力的促進了洛紮産業結構的優化和財政收入的提高,二、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率上升到45%以上,2001縣財政收入達到143萬元,超額完成“九五”計劃目標15.2萬元。
“九五”期間,洛紮縣相繼在洛紮鎮建成了一批行政、商業、教育、文化和衛生等基礎設施,使縣城規模、功能趨於完善。能源建設支持“水電為主、互補、建管並重”,徹底結束了洛紮無電的歷史,現在全縣70%以上的群衆的生産、生活用電問題得到瞭解决;公路網絡四通八達,輻射2鎮4鄉,65%以上的群衆都夠在自傢門口上汽車走出傢門,一天到達拉薩和澤當;電信郵政發展迅速,現在全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300多門,裝機620部;各類郵政業務遍布城鄉,農牧區通信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决;51年來,國傢對洛紮縣的固定資産投資纍计近億元,為洛紮經濟發展註入了活力。
洛紮縣按照“兩手抓”的方針,在“九五”期間加大對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使洛紮縣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全面的進步。全縣現有中學1所,完全小學9所,民辦小學24所,在校生355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達100%,實現了普及六年製德育,完成了青壯年掃盲任務,2001年實現了“普九”教育,同時被評為“自治區基礎教育先進縣”;農牧區文化事業欣欣嚮榮,民族文化遺産得到了有效保護,民族優秀傳統弘揚,電視覆蓋率達88%,廣播覆蓋率達45%,崇尚科學文明,反對封建迷信已蔚然成風。洛紮縣在1997年獲文化部“文化先進縣”稱號;群衆身體健康保障有力,基本解决了缺醫少藥問題,優生優育水平明顯提高,嬰幼兒和孕産婦死亡率分別控製在7.1‰和8.4‰以內,80%以上的群衆用上了潔淨水,85%以上農戶進行了改厠,農牧區衛生面貌大為改觀。
進入新世紀以來,洛紮縣委、政府放眼未來,因地製宜,創造性地提出了“5511644”發展思路,以發展為主題,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嚮,以效益為中心,以壯大特色經濟和結構調整為主綫,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製定出了符合洛紮實際的“十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
“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國內生産總值遞增13%以上,到2005年達到7241萬元,經濟結構明顯改善,一、二、三産業比例調整為5:2:3。糧食、油菜總産量分別達到2200萬斤和200萬斤。國有企業改革和扭虧增盈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支柱産業、竜頭企業和拳頭産品初步形成。縣財政收入達到309萬元。農牧民純收入達到2500元,其中現金收入達到1500元,占總收入的60%,絶大多數群衆達到小康,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三通,即實現行政村村通公路,實現行政村村通電,實現鄉鄉通電話。中學生在校生持”緑色證書“率達到99%,農牧區職業教育普及率達80%以上,科技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達到40%以上。深入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實施“五個一”工程,把60%的村委和70%的戶建成文明村、戶。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遠景目標:實現國內生産總值比2005年翻一番,人口增長率繼續控製在7‰以內,人民群衆過上更加寬裕和文明的小康增強服務意識,為各類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樹立良好的對外開放形象。同時結合發展特色經濟、繁榮城鎮市場,加強宣傳,主動出擊,大力吸引區內外各類經濟實體和有識之士參與洛縣開發建設,促進洛紮非公有製經濟的大發展。 |
|
洛紮縣轄2個鎮、5個鄉:洛紮鎮、拉康鎮、生格鄉、邊巴鄉、紮日鄉、色鄉、拉郊鄉。共有26個行政村(居委會)。 |
|
洛紮因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而得名。
元朝時,洛紮屬羊卓萬戶府所轄,帕竹地方政權時期,這裏就出現了多宗、僧格宗和拉康溪3個宗溪,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由洛喀基巧管轄。1960年4月將3個宗溪合併成立洛紮縣。
洛紮縣轄3個區(拉康區、生格區、色區),18個鄉(嘎波鄉、麯措鄉、紮日鄉、吉堆鄉、門當鄉、邊巴鄉等),99個村委會。
2000年,洛紮縣轄2個鎮、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840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洛紮鎮 5366人、 拉康鎮 1960人、 紮日鄉 4819人、 色鄉 1917人、 生格鄉 3054人、 邊巴鄉 1291人。 |
|
11 世紀後半葉所建的桑嘎古朵寺,是白教的創建地,此寺不僅建築風格獨特,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寺內壁畫細緻地描繪了藏漢群衆載歌載舞迎佛的場面,是宣傳民族團结 的寶貴歷史教材,屬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世紀所建 的拉隆寺,係紅教寺廟國,現文物衆多,有一批十分珍貴的廚房淺浮塑像,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朗木良拉康即“洛紮苦廳寺“,歷史上全區衹有 12 座,它就是其中完整保存下來的一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洛紮這片沃土上曾産生了許多著名的人物和不朽的作品,如”桑嘎古朵寺的高僧米拉日巴將高深佛學寫成通俗的《道歌》,拉隆寺主持巴窩 . 祖拉陳哇,著有《賢者喜宴》等。此外,洛紮縣自然景觀也特別獨特,有高達 1000 米的列讓溝瀑布,有山南地區最高峰、國內外著名登山點庫拉崗日峰,以及縣境南部亞熱帶特點的原始森林風景區。 |
|
- n.: Luozha County
|
|
洛紮 |
|
|
|
門當鄉 | 邊巴鄉 | 色鄉 | 紮日鄉 | 生格鄉 | 拉康鎮 | 洛紮鎮 | 拉郊鄉 | 嘎波鄉 | 麯措鄉 | 吉堆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