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泰順廊橋投訴電話溫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7-88829911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泰順廊橋交通圖泰順廊橋特別提醒溫州方言極多,號稱“十裏不同音”。打聽事、問路什麽的最好找年輕人,一般上年紀的人面對問詢會主動微笑搖頭擺手。泰順廊橋美食飲食口味同溫州,粉片比較有名好吃。
泰順廊橋住宿各鎮基本一樣,招待所價錢在10至25元/人之間,有熱水,被褥很幹淨。泰順廊橋交通北京到溫州有直達的K101,第一天23:10發車,到溫州是第三天的凌晨5點。但這樣的時間太長。推薦:北京——上海(火車14小時),再從上海乘火車到溫州(火車9小時多);或者北京——杭州,再從杭州乘火車或汽車去溫州。
從杭州出發到泰順,可以選擇乘坐長途汽車直達或者坐火車到達溫州後轉車前往,到達溫州後,坐公交車或者打的前往位於牛山北路的客運中心,此處早上八點就有一班開往泰順首府羅陽的中巴,也可以乘坐到三魁或者泗溪的車,溫州到泗溪每天衹有一班車,於早上10:50左右從溫州開出,四個半小時可以到達泗溪。此處可以看到泰順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橋泗溪姐妹橋。
浙江南部的泰順縣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但它在中國橋梁建築史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自宋代就消失於中原的木質廊橋,在泰順諸鄉鎮卻保存良好。加上浙南山之青水之秀人之美,足以吸引自助旅行者前往探訪,而那部老電影《廊橋遺夢》的名字也正好為這樣的心情狠狠地煽情了一把。現在我國的廊橋主要分佈在浙江泰順、景寧以及福建的壽寧,其中以泰順最為集中,而號稱“最美的廊橋”溪東橋就位於泰順的泗溪鎮。其他比較著名的是,泗溪鎮的北澗橋;三魁鎮的薛傢橋、永慶橋、劉宅橋;洲嶺的毓文橋、三條橋;筱村鎮的文遠橋等。泰順之所以被譽為“廊橋之鄉”,不僅因為這裏的廊橋數量多,而且樣式豐富多彩。木拱橋、石拱橋、木平橋、雙層橋、單面橋、歪拱橋、碇埠等應有盡有。據最新統計,泰順現存各式古橋梁500多座。而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詩人描繪為“長虹飲澗、新月出雲”,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廊橋更多達32座。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歷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裏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而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襲,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然而,“廊橋”這一稱謂泰順還是最近幾年纔開始采用的。幾百年來,泰順人一直稱木拱廊橋為“蜈蚣橋”,實際上木拱橋並沒有“蜈蚣腳”。上海交大講師劉傑認為“蜈蚣橋”在結構上與蜈蚣相似。其實普通百姓對"蜈蚣橋"的稱呼代代相襲,至於木拱橋的力學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閉塞的山區縣,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橋”在中國橋梁發展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泰順這個廊橋王國偶然被有識之士所發現。1996年11月12日,《中國攝影報》用三分之一的板面頭條刊登了蕭雲集“浙南廊橋有遺篇”的圖文報道,首次采用“廊橋”名稱。從此,中央、省、市級新聞單位和國內外學者紛紛到泰順來采訪、考察、研究。泰順廊橋這一國之瑰寶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重視。泰順民間橋梁數量衆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纍共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橋梁專傢矛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大量留存於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結構,在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記載泰順木拱橋4座。泰順廊橋聞名於世,因其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故名虹橋。在中國橋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海陽縣的廣濟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其中三座橋至今仍保存於世,而汴水虹橋卻衹留在畫中,如今在泰順發現以虹橋類似結構的廊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廊橋聞名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電影《廊橋遺夢》,浪漫的愛情故事感動無數人,也讓人們記住了“廊橋”。該景區包含以下子景點:北澗橋,文興橋,南陽橋,永慶橋,溪東橋,三條橋,三柱橋,毓文橋,仙居橋,薛宅橋,紅軍橋中國美術史上有一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其核心部分描繪了一座形如彩虹的木拱橋,木拱橋身是用長條圓木穿插別壓而成,無立柱支撐,遠遠望去,極像彩虹凌空懸挂,故而得名汴水虹橋。據橋梁史專傢稱,這種木拱虹橋起源於宋代,也消失於宋代,《清明上河圖》是對其唯一的形象記錄,至今已湮滅了900年。隨着泰順木拱廊橋的發現,橋梁史專傢已經確認,這些至今仍深藏於崇山峻嶺中的木拱橋正是汴水虹橋的同類。它的發現使人們有機會一睹昔日汴水虹橋的真容。有趣的是,泰順廊橋的發現又引來一場新的學術之爭,由於清代重建泰順最古老的廊橋三條橋時曾發現過唐代的瓦片,有人推測這裏在唐代已有木拱橋,那麽,木拱橋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又成了一個新的謎團,如果能找到泰順唐代已有木拱橋的證據,虹橋的發源史將被改寫。目前,泰順共有六座廊橋屬於編梁式木拱橋型,它們是泗溪北澗橋、溪東橋、筱村文興橋、洲嶺三條橋、三魁薛宅橋、仙稔仙居橋。當然,還有一些各具特色的廊橋不可錯過,比如雙層木製平橋劉宅橋,單邊開放如屋廊的東洋橋,石拱橋面上建三層樓閣的毓文橋,等等。廊橋其實並不僅僅是一座過河的工具,它還兼有休息亭、驛站、拜神祈福、社交、交通運轉、物資貿易等大量民俗、文化、經濟、社會方面的功能。因此有人說,廊橋代表着一種文化,一種鄉土情感,它是明清時期浙南山區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諸多內容的重要載體。 |
|
泰順廊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清
公佈時間:2006年5月25日
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東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寧,南與福建省為鄰,總面積1700平方公裏,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山高路遠,群峰疊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餘米。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泰順縣境內現存古代廊橋數量較多,類型有木拱廊橋、八字撐木拱廊橋、木伸臂梁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木廊橋等,以三條橋、文興橋、永慶橋等17座廊橋為代表,其造型獨特、環境優美。木拱廊橋木拱架為單孔八字形,比較適用於山區溪流經常暴漲的實際情況,其“三折邊”、“五折邊”及“剪刀撐”的木撐拱構架已趨成熟,最大跨徑達34.50米,比較科學地解决了木拱廊橋力學上的諸多問題。廊屋造型優美,通體鱗疊鋪釘“風雨板”,梁架多用九檁四柱,五架擡梁式,較為簡素,出檐較為深遠,頗具宋風,兩次間多設橋凳。
泰順廊橋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現存廊橋的修建年代多為清代。數量較多,有一定的群體優勢。特別是其中的木拱廊橋僅存於浙、閩交界的山區,有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研究木拱廊橋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 |
|
“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歷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裏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而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襲,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
然而,“廊橋”這一稱謂泰順還是最近幾年纔開始采用的。幾百年來,泰順人一直稱木拱廊橋為“蜈蚣橋”,實際上木拱橋並沒有“蜈蚣腳”。上海交大講師劉傑認為“蜈蚣橋”在結構上與蜈蚣相似。其實普通百姓對"蜈蚣橋"的稱呼代代相襲,至於木拱橋的力學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閉塞的山區縣,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橋”在中國橋梁發展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泰順這個廊橋王國偶然被有識之士所發現。1996年11月12日,《中國攝影報》用三分之一的板面頭條刊登了蕭雲集“浙南廊橋有遺篇”的圖文報道,首次采用“廊橋”名稱。從此,中央、省、市級新聞單位和國內外學者紛紛到泰順來采訪、考察、研究。泰順廊橋這一國之瑰寶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重視。
泰順民間橋梁數量衆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纍共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橋梁專傢矛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大量留存於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結構,在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記載泰順木拱橋4座。泰順廊橋聞名於世,因其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故名虹橋。在中國橋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海陽縣的廣濟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其中三座橋至今仍保存於世,而汴水虹橋卻衹留在畫中,如今在泰順發現以虹橋類似結構的廊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廊橋聞名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電影《廊橋遺夢》,浪漫的愛情故事感動無數人,也讓人們記住了“廊橋”。 |
|
廊橋的基本組合單元是六根桿件,縱嚮四根、橫嚮兩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壓産生的摩擦力,構件之間越壓越緊。這種結構,不用釘鉚,衹需用相同規格的桿件,別壓穿插,搭接而成。從力學上分析,上端的縱梁壓在橫梁上,橫梁又壓在相對一根縱梁上,上下兩根縱梁夾住一根橫梁,摩擦力使得橫梁不能滑動,結構簡單而奇妙,這種結構,整體為拱形結構,因此沿拱心綫整體受壓,不會産生彎矩,就每一根桿件來說,又是最簡單的簡支梁,承受兩種集中荷載。橋的構件統一,無特殊,異形的構件,伐下的樹木衹需經少量人工即可製成合格構件,而且,裝卸方便,拆橋時可以做到不損構件,且可重複利用。小桿件便於運輸,用小構件形成大跨度,經濟合理。根據橋頭紀錄民衆捐資的情況,在道光年間重修共用去約一百萬文,這個造價在當時相對較低。“蜈蚣結構”有很好的受壓性能,衹要兩端固定,橋就能很好地承受嚮下的荷載,由於結構的特殊,橋受到嚮上的反彈力,就很容易失穩遭受破壞,為此,“蜈蚣橋”都采用了廊橋這種形成,橋廊非但不是負擔,反而增加了穩定性。每當山洪爆發時,當地居民將傢中最重的物體或大石頭搬到橋上來增加橋的穩定性。 |
|
重點介紹
三條橋是泰順歷史最久遠的木拱廊橋,位於洲嶺,垟溪二鄉交界的橫溪上,過橋往南不遠就是福建省的壽寧縣。因此橋最早曾用三條巨木跨溪為橋,故名三條橋,橋長32米,寬3.96米,高9.55米,單孔跨徑21.26米,橋屋11間,單檐,造型古樸,典雅。正是這個三條橋,對虹橋技術“誕生於北宋”的說法提出了質疑,曾有記載:三條橋最古……拆舊瓦有“貞觀”的年號。據此有人認為三條橋的歷史比《清明河上圖》中的虹橋更為悠久。現在我們看到的三條橋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重新建造的。在三條橋木欄板上有一首沒有署名的詞——“點絳唇”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常憶青,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
簡要介紹
1.毓文橋,位於泰順西部的洲嶺鄉。始建於清,位於兩山缺口處,全長23米,高4米,單跨7.6米,有橋屋6間,三屋樓閣,二樓為文冒閣,係石拱木廊橋。拱捲青石築砌,呈半月狀,與周圍古鬆,溪水溶為一體,是現存造型最豐富優美的廊橋。
2.永慶橋,位於三魁鎮的下溪坪,始建於清,是泰順屋式木平橋中造型較為優美的廊橋,橋長36米,寬5米,高5.2米,二孔跨徑19.12米,橋屋12間,橋中有神龕。
3.仙居橋,位於羅陽鎮東北的仙稔。始建於明,是泰順跨徑最大的木拱橋。橋長41.83米,寬4.89米,高12.6米,跨徑34.14米,橋屋18間,昔日扼為溫州大路的要衝。
4.文興橋,位於筱村鎮以西。始建於清,橫跨玉溪之上,全長46.2米,寬5米,單孔淨跨29.6米,距水面高1.5米,橋屋16間,係疊梁木拱廊橋。
5.薛宅橋,三魁鎮以北。始建於明,長51米,寬5.2米,高10.5米,單跨29米,橋屋14間,此橋梁長而斜度大,橋頭坡度30多度,造型古樸,被載入《中國橋梁史話》一書。 |
|
廊橋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場所。如北澗橋上一個個分割均勻的攤位,可想當年如溫州五馬街般繁榮的景象。橋頭形成一條小小的店鋪街,底層當店鋪,二層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貴的地方。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以前常常在北澗橋的橋頭上演木偶戲,而另一頭聚集上千觀衆。廊橋中一般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有的並不設在橋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對橋頭路衝。祭祀的對象有佛教任務如觀世音菩薩、門神神荼和鬱壘,尉遲恭與秦瓊,也有義薄雲天的天帝爺,以及能給讀書人帶來好運的文昌帝和幫人發財的財神爺趙公明。更有一些當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陳十四夫人、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還崇祀傳說中掌管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雜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期。鄉民從四面八方聚橋卜,擺上一整衹豬頭,再添兩盤時令水果,插上幾炷香,磕頭作揖禱祈福。
2006年05月25日,泰順廊橋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
廊橋主要分佈在泰順縣的三魁鎮、羅陽鎮、泗溪鎮、筱村鎮以及洲嶺鄉,各鄉鎮之間均有班車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適合自駕或者自助出遊。主要廊橋的分佈如下:
羅陽鎮:仙居橋;
洲嶺鄉:三條橋,毓文橋;
三魁鎮:薛宅橋,劉宅橋,永慶橋;
筱村鎮:文興橋,東洋橋;
泗溪鎮:溪東橋,北澗橋,南陽橋。
除廊橋之外,仕陽鎮的仕水碇步、雪溪鄉的鬍氏大院、泗溪鎮的包氏宗祠、筱村鎮的徐嶴底古村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與泰順廊橋相映成輝。
三條橋,位於洲嶺鄉和垟溪鄉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建於宋“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疊梁拱式木廊橋。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柱梁,柱頭有蝶形蓮花瓣頭拱座。該橋起源較早,據泰順《分疆錄》記載,道光間修建時曾發現唐“貞觀”舊瓦,是本縣文獻記載歷史最早的橋梁。該橋精巧秀麗,歷史悠久,被編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作為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叢書宣傳,顯示了我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1982年列為泰順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