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註音字母
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漢字形式的標註漢字的拼音字母。又稱國音字母、註音符號、註音字符。1913年讀音統一會製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佈。1919年又公佈“註音字母音類次序”,重新排列字母順序。字母共有39個。1920年審音委員會增加“ㄜ”字母,成為40個。即:ㄅㄆㄇㄈ萬、ㄉㄊㄋㄌ、ㄍㄎ兀ㄏ、ㄐㄑ廣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直行作一) ㄨㄩ 、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註音最初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兀、廣三個字母。後來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3個字母用來標註方音。1922年教育部公佈《註音字母書法體式》,改訂標調法,廢除四角點聲法,改用標調符號。註音字母的特點是:字母選自古漢字,音節拼字法采用三拼製,主要用來標註漢字讀音。1918~1958年在漢語拼音方案公佈前一直通行,對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有很大貢獻。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曾把註音字母改名為註音符號。後臺灣當局改稱為國音符號。
註音字母與漢語拼音字母對照:
ㄅ ㄆ ㄇ ㄈ 萬
b p m f v
ㄉ ㄊ ㄋ ㄌ
d t n l
ㄍ ㄎ 兀 ㄏ
ɡ k ŋ h
ㄐ ㄑ ㄒ
j q nj x
ㄓ ㄔ ㄕ ㄖ
zh ch sh r
ㄗ ㄘ ㄙ
z c s
ㄧ ㄨ ㄩ
i u ü
ㄚ ㄛ ㄜ ㄝ
a o e ie
ㄞ ㄟ ㄠ ㄡ
ai ei ao ou
ㄢ ㄣ ㄤ ㄥ
an en ang eng
ㄦ
er
有24個聲母:ㄅ ㄆ ㄇ ㄈ 萬 ㄉ ㄊ ㄋ ㄘ ㄍ ㄎ 兀 ㄏ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其中"萬 兀 "是拼寫方言用的).
16個韻母: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ㄧ ㄨ ㄩ.
ㄅ:“包”之古字,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麯行,有所包裹。”讀“ㄅㄠ”,取其“ㄅ”聲。
ㄆ: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讀“ㄆㄨ”(撲),取其“ㄆ”聲。
ㄇ:“幂”的本字。遮蔽覆蓋之意。古音“ㄇㄧˋ”,取其“ㄇ”聲。
ㄈ: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的器具。讀“ㄈㄤ”(方),取其“ㄈ”聲。
ㄉ:古之“刀”字。讀“ㄉㄠ”,取其“ㄉ”聲。
ㄊ:古之“突”或“凸”。讀“ㄊㄨ”,取其“ㄊ”聲。
ㄋ:古之“乃”字。讀“ㄋㄞˇ”,取其“ㄋ”聲。
ㄌ:古之“力”字。讀“ㄌㄧˋ”,取其“ㄌ”聲。
ㄍ: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讀“ㄍㄨㄥ”(工), 取其“ㄍ”聲。
ㄎ: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氣受阻礙而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讀“ㄎㄠˇ”(考),取其“ㄎ”聲。
ㄏ:古之“ㄏ”字,山側避風雨之居處。讀“ㄏㄢˇ”(罕),取其“ㄏ”聲。
ㄐ:古之“糾”字。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讀“ㄐㄧㄡ”,取其“ㄐ”聲。
ㄑ:水小流。同'畎'、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犬),取其“ㄑ”聲。
ㄒ:古之“下”字。讀“ㄒㄧㄚˋ”,取其“ㄒ”聲。
ㄓ:古之“之”字。讀“ㄓ”,取其“ㄓ”聲。
ㄔ:明張自烈《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彳為左腳的步伐。讀“ㄔ”(吃),取其“ㄔ”聲。
ㄕ:古之“屍”字。讀“ㄕ”,取其“ㄕ”聲。
ㄖ:古之“日”字(象形)。讀“ㄖ”,取其“ㄖ”聲。
ㄗ:古之“節”字,誤讀或藉作“ㄗ”音。讀如(早)之聲,取其“ㄗ”聲。
ㄘ:古之“七”字,誤讀或藉作“ㄘ”音。讀如(草)之聲,取其“ㄘ”聲。
ㄙ:古之“私”字。讀“ㄙ”,取其“ㄙ”聲。
ㄚ:古之“ㄚ”字。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ㄚ”。讀“ㄧㄚ” (押),取其“ㄚ”韻。
ㄛ:古之“呵”字。說文解字:“ㄛ,反丂也。”讀如(或)之韻,取其“ㄛ”韻。
ㄜ:“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讀如(峨)之韻。
ㄝ:古之“也”字。讀“ㄧㄝˇ”,取其“ㄝ”韻。
ㄞ:古之“亥”字。讀“ㄏㄞˋ”,取其“ㄞ”韻。
ㄟ:“流”也。讀“ㄨㄟ”(威),取其“ㄟ”韻。
ㄠ:說文解字:“麽,小也。”“麽”的本字。小也,細也。讀“ㄧㄠ”,取其“ㄠ”韻。
ㄡ:握於手之象形字。讀“ㄧㄡˋ”(又),取其“ㄡ”韻。
ㄢ:說文解字:“ㄢ。艹木之華未發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讀“ㄏㄢˊ”,取其“ㄢ”韻。
ㄣ:古之“隱”字,又作“乚”,匿也。讀“ㄧㄣˇ”,取其“ㄣ”韻。
ㄤ:《玉篇?尢部》:“尢,跛、麯脛也。”腳跛也,讀“ㄤ”(骯)。
ㄥ:說文解字段玉裁註:“ㄥ,古文厷,象形,象麯肱。”厷讀“ㄍㄨㄥ”(供),取其“ㄥ”韻。
ㄦ:“兒”的簡化字。讀“ㄦˊ”。
ㄧ:“一”是數字之始;讀“ㄧ”。
ㄨ:古之“五”字。讀“ㄨˇ”。
ㄩ:說文解字:“凵,飯器,以柳作之。”古盛飯之器。讀“ㄩ”(淤)。(來自鳳凰涅盤的網易博客) | | Zhuyin Zimu
音字母
Sound-Notating Alphabet
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漢字形式的拼音字母。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佈。 1918~1958年在漢語拼音方案公佈前推行了四十年,目前仍在臺灣省使用。又名“國音字母”。1930年國民黨政府改名為“註音符號”。
註音字母的産生 註音字母的産生,與清末的切音字運動有關。清末二十年間,在民間産生了27種以“言文一致”和“普及教育”(後來又加“統一國語”)為目的的拼音方案,叫做“切音字”。其中王照、勞乃宣的《官話合聲簡字》推行最廣,影響最大。1910年鼕,清朝政府為了籌備立憲,成立議會式的機構“資政院”,各地紛紛提出“說帖”(提案),要求頒行和推廣王照、勞乃宣的《官話合聲簡字》,實施國語教育。會上成立一個“特定股員會”,由嚴復任會長,審查提案。審查的結果,提出 4點意見:①“謀國語教育,則不得不添造音標文字”。②“將‘簡字’正名為‘音標’,由學部審擇修訂,奏請欽定頒行”。③“音標用法有二:一、拼合國語。以開中流以下三萬九千萬不識字者之民智,而合蒙藏準回二千萬裏異語民族之感情;二、範正漢字讀音。學校課本每課生字亦須旁註音標”。④“請議長會同學部具奏,請旨飭下迅速籌備施行”。學部把這些意見推到第二年(1911)夏天召開的“中央教育會議”討論。中央教育會議議長張謇,副議長張元濟、傅增湘。會議經過討論,議决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提出5 項辦法 :①設立“國語調查總會”。 調查國語的“語詞、語法、音韻”。②選擇“雅正通行之語詞、語法、音韻”作為標準,編纂“國語課本及語典、方言對照表等”。③審定“音、聲、話之標準”。音“以京音為主”,聲“以不廢入聲為主”,話“以官話為主”。④選定音標。音標的“音韻須準須備,拼法須合公例,字畫須簡,形式須美,書寫須便”,並“須兼備行楷兩種”。⑤“先由學部設立傳習所,再由各省會設立,以次府廳州縣”,“各學堂之教職員不能官話者應一律輪替入所學習”,“學堂各科亦須逐漸改用官話教授”。 10月發生辛亥革命,清朝政府被推翻,這事就留給“民國”去處理了。
民國元年(1912),蔡元培任教育總長。 7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采用註音字母案》,决定先從統一漢字讀音着手,實施國語教育,把清末資政院提出的“音標”改稱為“註音字母”。用來給漢字註音。决議案內容共 7點:①“教育宜普及,文字宜適用於一般人民,不得專為少數纔俊計”。②“全國讀音宜歸一律”。③“讀音一律,宜先定字音標準”。④“字音標準宜召集於音韻之學(不論中西)素有研究之人及通歐文兩種以上之人,共同决議,並於各省城召集方音代表以備諮詢”。⑤“字音既定,宜將一切音韻納於少數母韻(字典等韻有三十六母、十二韻,母者輔音,韻者主音),凡一母一韻,皆用一韻表之,名曰字母(與日本假名功用相同)”。⑥“字母形體,但凡筆畫簡易,便於書寫,由教育部徵集各種字母形體,酌取其一”。⑦“編成切音字典,發行全國應用”。
同年12月,教育部根據這個决議案,籌備召開“讀音統一會”,先成立籌備處,由吳敬恆任主任。籌備處製訂和公佈會議章程 8條,並由吳敬恆起草《會議進行程序》一份,印寄受聘會員。
1913年 2月15日,“讀音統一會”在北京開會,選舉吳敬恆為議長,王照為副議長。會員80人,除了各省選派的代表外,還有特邀代表30多人、部派代表10多人,實到44人。會期 3個月(後來延長一星期)。會議第一步審定6500多字的“國音”,第二步核定音素和采定字母。會上提出的字 | | | 註音字母註音符號 | 註音字母,註音符號 | 註音字母,註音符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