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an
泥蚶
Te□illarca □ranosa
軟體動物門(Mollusca)雙殼綱(Bivalvia)列齒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蚶屬。中國傳統的養殖貝類。蚶肉含有多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色鮮紅,味可口,鮮食或腌漬加工均可。自古作為滋補佳品、佐酒名餚。蚶殼可入藥,有消血塊和化痰積的功效。泥蚶廣泛分佈於印度洋 -西太平洋,生活在內灣潮間帶的軟泥灘中。中國南北沿岸均産,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和臺灣沿岸都有養殖。世界泥蚶産量主要出自東南亞沿海國傢。
沿革 中國東南沿海的養蚶業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早在明代,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就已養蚶。據《閩中海錯疏》載:“四明蚶有二種:一種人傢水田中種而生者,一種海塗中不種而生者,曰野蚶。”其中四明蚶即浙江寧波一帶的泥蚶。該書又載:“石馬、蒲岐、樸頭一帶多取蚶苗養於海廛,謂之蚶田。其苗小者如芝麻,大者如緑豆,有粗細隴之別,細隴能飛不可養,養者惟粗隴,然處三五年始成巨蚶,每歲鼕秋,四明及閩人多來買蚶苗。”說明溫州的樂清灣一帶,很早就是蚶苗的重要産地。
特徵 貝殼極堅厚,卵圓形。兩殼相等,極膨脹,尖端嚮內捲麯。韌帶面寬,韌帶角質,具排列整齊的縱紋。殼表放射肋發達,共18~20條,自殼頂至殼緣漸粗大。肋上具極顯著的顆粒狀結節,故又名粒蚶。殼石灰白色,被褐色殼皮。生長綫明顯。殼內面灰白色,無珍珠質層。鉸合部直,具細而密的一列片狀小齒。前閉殼肌痕呈三角形;後閉殼肌痕呈四方形。泥蚶的血液中含有血紅素,呈紅色,因而又稱為血蚶。
生物學特性 泥蚶喜棲息在淡水註入的內灣及河口附近的軟泥灘塗上,在中、低潮區,特別是其交界處數量最多。用足部挖穴,埋居其中。無水管,僅以殼後緣在灘塗表面形成水孔與外界相通。棲息的泥層深度以剛埋沒全身為限。大蚶極少作水平方向移動,稚貝階段尚用足絲附着在表層泥的顆粒上,具明顯的移動能力。適應的????度範圍10~28.8,水溫0~35℃。泥蚶為濾食性貝類,食物的種類依海區和季節而異。食物中絶大多數是硅藻類和有機碎屑。
泥蚶雌雄異體。中國廣東的1齡蚶和北方沿岸的2齡蚶可達性成熟。這時性腺充滿內臟團兩側並延伸至足基部。通常雄性腺體呈乳白色,雌性腺體呈橘紅色或杏黃色。生殖季節在山東為7~8月,盛期7月底至8月初;浙江為6月中旬至8月中旬,盛期7月;福建南部沿岸8~10月,盛期9月;廣東為8~12月,盛期9~11月。在整個生殖季節中,親貝性腺成熟和排放精卵4~5次,每次間隔半個月,集中在2~3天內排放。精子和卵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發育成面盤幼蟲,經一段時間的浮遊生活後下沉到灘塗表面變態成稚貝,轉入底棲生活。室內人工培育的蚶苗,從受精卵至變態期約經15~16天(水溫26~31℃)。剛變態附着的稚貝,殼長169~185微米,多在灘塗表面上匍匐生活。或用微細的足絲附着在砂粒、碎殼上。在殼長 265微米的稚貝,殼表放射肋已十分清晰,殼形近似成體。泥蚶生長緩慢,發生後3~4年方能達到商品規格。自然海區的泥蚶,一般殼長為3~4釐米,大的達5~6釐米。
養殖 主要分為蚶苗的培育、采捕和成蚶養殖兩個階段。
蚶苗的培育和采捕 中國養蚶多靠天然苗種。其主要産區為廣東的陽江惠陽和海豐、福建的詔安和東山灣、浙江的樂清灣、山東的乳山灣等地。蚶苗多産於中、小型內灣泥沙質灘塗的中、低潮區,中潮區的下區尤多。蚶苗依發生時間不同而有秋苗、降苗、鼕苗和春苗之分。其中以寒露至霜降發生的降苗及立鼕至小雪發生的鼕苗為優質苗種。采捕蚶苗的季節,在山東是9~10月,南方沿岸由於泥蚶生殖季節較長,從白露( 9月上旬)至小雪(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