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泡桐樹
目錄
No. 1
  泡桐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屬於(paulownia)落葉喬木。原産我國,除個別種[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分佈到越南、老撾外,其他各種均為我國所特有。我國具有完整的泡桐屬植物種群,這為選育良種,實現泡桐生産良種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形態特徵
  泡桐樹皮灰色、褐色或黑色。幼樹樹皮光滑但皮孔顯著,大樹逐漸縱裂。葉枝稀疏,樹冠呈圓錐狀或傘狀。大多數樹種屬假二杈分枝頂芽越鼕後枯萎。葉對生,葉大而長柄,隨樹齡增大葉面積逐漸變小,花序為聚傘圓錐形,花具柄,花萼肉質,倒圓錐狀或鐘狀,花冠大,紫色或白色。果為蒴果,卵狀或橢圓狀,種子橢圓狀,很小,數量多。
  各種概況
  我國泡桐天然類型很多,包括野生型和半野生型,泡桐種源分佈數量在世界上是最豐富的國傢。據中國農林科學院初步調查,我國泡桐有九個種和兩個變種。即白花桐、蘭考桐、楸葉桐、毛桐、臺灣桐、鄂川桐、南方桐、川桐、米氏泡桐(海南島桐)。一個變種為光泡桐,是毛泡桐的變種;另一個變種為成都泡桐,是鄂川泡桐的變種。
  (一)白花泡桐 泡桐(中國植物圖鑒)、大果桐(河南)、大泡桐(四川),p.fortunei(seem)hemsl。
  樹幹通直高大,是本屬幹形最好的種。葉長卵狀心形,背面為長柄樹枝狀毛。花序枝窄小,成圓柱狀或窄圓錐狀,是本屬最小的。花萼淺裂至1/4鐘狀,毛一般在開花前就開始脫落,開花時極大部分脫光。花冠白色或淺紫色,腹部皺褶不明顯,基部稍前弓麯,上唇至檐部處嚮下唇壓扁然後反捲,花長8—12釐米。果長6—11釐米,殼厚3—5毫米。花和果均為本屬最大的。生長迅速,高可達40米以上胸徑近3米。
  本種是南方分佈最廣的種;遍布於長江以南,東起臺灣,西至雲南最西面的高黎貢山;南到兩廣直至越南和老撾的北部。普遍存在於100—500米低海拔地區,雲、貴、川山地及鄂西可分佈到1500米。解放後引種到陝西武功、山東泰安和北京,現在北方地區分佈較為廣泛。
  (二)鄂川泡桐 p.albiphloea z.h.zhu sp.nov.
  主幹較通直,樹皮在7—8年生前呈灰白色,較光滑。葉卵狀或長卵狀心形,成熟葉厚革質,上面光滑具光澤,背面密生具有長的毛發狀側枝,短柄樹枝狀毛,花序枝較長,一般40釐米左右,花序枝呈窄長的圓錐狀,有時不具側枝呈長的圓柱狀,聚傘花序總梗一般短於花序近2倍。萼淺裂1/3—1/4,萼筒較細長,開花時毛一般不脫落,以後逐漸脫落或不脫落,花紫色,長7—8釐米,內有紫色細斑點,花冠漏鬥狀。果矩圓狀橢圓形,4—6釐米。先端往往偏嚮一側。成熟果被毛大部不脫落。分佈於鄂西的恩施地區、川東及四川盆地,野生或栽培。多在海拔200—600米低海拔丘陵山地。自然接幹性強,果形似楸葉泡桐,但花冠形狀、葉形、被毛和自然分佈區等均不同於楸葉泡桐。
  本種有一變種—成都泡桐:p.albiphloea var.chengtuensis z.h.zhu。
  它與鄂川泡桐的區別主要是成熟葉光滑無毛,花冠內無紫色斑點,成熟果大部脫毛,一般不結實,過去有人誤認是川泡桐,顯然是不正確的。果矩圓狀,長4—6釐米,最寬處直徑1.5—2.5釐米,果殼厚2—2.5毫米,有明顯總梗的聚傘花序,淺裂的萼片等等,明顯區別於川泡桐。它的分佈區別與川泡桐。它的分佈區基本與鄂川泡桐相吻合,它自然接幹性強,在四川盆地大量栽植。
  (三)楸葉泡桐 山東泡桐(山東)、無籽桐(河北)、小葉桐、楸皮桐、麻桿桐(河南)、楸桐(山西),p.catalpifolia gong tong。
  主幹較通直,分枝角度小。一般於主幹夾角小於40°。葉長,長卵狀心形、長為寬的近兩倍,下垂,背密生短柄樹狀毛,上面無毛。花序枝圓錐狀或窄圓錐狀,矩傘花序總梗幾乎與花柄等長,花萼淺裂至1/3—2/5,萼筒呈狹圓錐狀,被毛,開花時逐漸脫落、花冠淡紫色長7.5—8釐米,筒內常密佈紫色細斑點,花冠筒較細,呈管狀漏鬥狀,中部直徑1.5釐米、檐部直徑不超過3.5釐米。果矩圓形,長4.5—5.5釐米,果殼厚2—2.8毫米。
  本種分佈東起膠東半島,沿黃河流域經太行山和中條山嚮南至豫西山地,嚮西至陝西洛河下遊地區,北到北京、南至淮河流域,河南西部山地可分佈至海拔1000米以上。
  (四)蘭考泡桐 大桐(山東),p.elongata s.y.hu。
  本種樹幹為間歇接幹型,即往往以形成徒長枝嚮上接幹,所以樹冠往往是兩層樓式,不象前幾種為圓錐形樹冠。葉形為卵狀心形,全緣或有時基部具角,背面為無柄的樹枝狀毛,上面無毛。花序枝為圓錐狀,大部不超過30釐米,萼淺裂1/3—1/2,花冠7—9釐米,淡紫色漏鬥狀,直徑2釐米以上,檐部直徑4釐米以上,冠內密佈紫色細斑點。果為橢圓狀卵形,果殼厚為1.5—2毫米。在華北地區往往結果很少,但到長江流域結果顯著增加。
  本種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下遊至黃河中下遊,是北方幾種泡桐中生長較快的。已在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省廣泛栽植。引種到四川省也生長良好。
  (五)南方泡桐 p.catalpifolia gong tong。
  樹圓錐狀或廣圓錐狀。葉心圓形,葉背密生樹枝狀毛和粘質腺毛,初生葉往往帶紫色。圓錐花序枝寬大,一般40釐米以上,長達80釐米,在下部的聚傘花序具短總梗,上部的總梗短而及不明顯,花萼開花後部分脫毛,少不脫毛,淺裂達1/3—2/5,花冠紫色,長5—7釐米,腹面有兩條縱摺。果橢圓狀、長約4—5釐米,果殼厚1.2—2毫米。結實多。
  本種分佈區:東起浙江、福建經江西至廣東北部、湖南以及川、鄂、湘、黔四省交界的山區。在浙江、福建、川東的丘陵山地均建有野生。從本種的形態特徵來看,處於白花泡桐和臺灣泡桐之間,而且分佈區與這兩個種相吻合,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測,它可能是白花泡桐和臺灣泡桐的天然雜交種。本種的變異比較大,從形態上有的偏似白花泡桐、有的偏似臺灣泡桐的不同類型。
  (六)川泡桐 p.fargesii franch。
  樹冠傘狀或圓錐狀,成熟葉卵圓狀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背面具黃色,長樹枝狀毛,毛的“幹”部粗壯,分枝較稀少,近無毛,幼葉上面具無柄的樹枝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花序枝廣圓錐狀,側枝稀疏粗壯,下部聚傘花序總梗無或極短,上部無總梗,花萼深裂,稍過半不脫毛,成熟果期萼一般不反折,花梗密生黃色星狀毛和軟鱗片,花紫色或白色花冠長6—7釐米、基部突然膨大呈鐘狀,蒴果卵球形長3—5釐米,最寬部2—2.5釐米,果皮厚1毫米左右殼質,結實多。
  本種分佈區:湖北西部的神農架南坡、宜昌地區和湖南西部以及四川、貴州、雲南山地。大多為野生,一般分佈在海拔800米以上,在四川野生可達2000米。溝𠔌最高達2400米,據記載雲南東北部分佈到2490—2990米。
  (七)臺灣泡桐 糯米泡桐(廣西)、鐵泡桐(四川),p.kawakamii ito。
  樹冠傘形。葉卵圓狀或廣卵狀心形,成熟葉背面毛為直帶關節的單毛,衹有單個分叉的毛、星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葉粘手。花序枝為廣圓錐狀,分枝稀疏、粗壯。聚傘花序無總梗。花萼深裂過半,不脫毛。花冠長3—5釐米,為本屬最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長2—2.5釐米,寬2釐米。果殼薄殼質,不足1毫米,結實多。種子長圓形,種翅褐色,包括種翅長2.5—3.5毫米,寬2.5毫米,也為本屬最小的。本種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的東南各省,包括: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省區,鄂西南、川東南也有分佈。大多生長在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多野生。本種從果的大小來看。顯然存在大果和小果兩個類型。
  (八)毛泡桐 籽桐(河南),p.tomentosa(thunb.) steud。
  樹冠傘形。葉廣卵圓狀心形,背面具長柄的樹枝狀毛,或粘質腺毛,上面具直立的單毛。花序枝廣圓錐形,側枝較細長,聚傘花序有總梗與花柄近等長。萼深裂過半,不脫毛。在紫色花冠內有紫綫條或無,長5—6釐米。果卵圓形,果殼薄、殼質。一般結實很多。
  本種是北方分佈最廣的種,在長江中下遊以北至遼南、北京、太原、天水一綫廣大地區均有栽培;長江以南地區多有引種,分佈範圍較廣。鄂西北的漢水流域,陝南及豫西山地有野生,湖北神農架山區分佈到海拔1800米處,四川的岷江流域也有記載。
  毛泡桐在鄂西北山地還有一個類型,其特點是萼外密被黃色絨毛,花冠寬大,基部突然膨大,似川泡桐花,幹形較通直。分佈於海拔800—2000米的山地。
  泡桐樹的五大優點:生長快、分佈廣、材質好、用途 多,既適合四旁緑化和成片造林,又適於華北、中原廣大地區實行農田林網化和農桐間作。先說其分佈廠。它的分佈範圍很廣,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都有。特別指出這幾年 來,不少地區在四旁大量種植泡桐,還大搞農桐間作和在方田林網中栽種,有些地方還逐漸
  嚮山地造林發展。 次說生産快。如果管理得好,五六年即可成材,並引用"三年成林,五年成材"這句俗
  最說明其成材之快。 再說適於農桐間作的原因及其對抗禦幹旱、風沙、幹熱風、早晚霜雪災害的巨大作用。
  再說材質好。由於它木質輕,易加工,紋理鮮明美觀,不易翹裂變形,不易燃燒,絶緣 的導音性能好,還具有隔潮、耐腐、易乾燥等優點。所以不但用於工農業及日常生活等各個 方面,而且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物資。
  最後說"用途多"。其時、花還可做飼料、肥料,還能用來誘捕害蟲;其葉、花、果、
  樹皮均可製藥;泡桐樹態優美,花的色彩絢麗,葉片可淨化空氣。因此不僅是優良的用材樹
  種,而且也是"藥用樹種"、"觀賞和工礦區緑化的好樹種",在植物保護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都有自然分佈和 人工栽培的",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已占據了當時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大部分,可 見其""。在談到近幾年不少地區在四旁大量種植泡桐,還大搞農田間作和在方田林網中
  栽種時,又說,河南省栽植泡桐近二億株左右,農桐間作面積在一幹萬畝以上。"二億"、 "_千萬畝"都給人"相當多"的具體印象。一般十年生的泡桐,胸徑平均約三十至四十釐米,材積可達零點五至 零點六立方米。廣西桂林市磚廠有一株白花泡桐,生長十一年,樹高二十點七米,胸徑七十 五點一釐米,材積三點六九立方米,年平均材積生長量為零點三三五立方米。河南省民權縣 有一株蘭考泡桐,十三年胸徑就達七十三釐米,樹高十七點玉米,材積三點五立方米。四川 省酉陽縣一株七十五年生的白花泡桐,樹高四十四米,材積二十二點五立方米一組是泡桐吸收根 百分之八十八分佈在離地表四十釐米以下的土層中;一組是農作物吸收根百分之九十以上集 中分佈在四十釐米以上的耕作層中。兩組數字一比較,清楚可見作物與泡桐的根係是基本錯 開了,所以爭水肥的矛盾較小,自然可以充分利用地力。通過這兩組數字,泡桐可與農作物 間作的原因說得一清二楚。在說明大面積農桐間作,可以改善農田小氣候時,又舉了三個數 字,即農桐間作七至十年後,(1)可降低農田風速百分之二十六至五十八,(2)可減少地面蒸發百分之十七至二十四,(3)能增加空氣相對濕度百分之十一至二十九。風速、地面水蒸氣、 相對濕度是農田小氣候的重要因素,這三個方面都得到了如此的改善,當然,農田小氣候的 改善不言自明。
  泡桐的特點 功用
  1 品種多,分佈廣 大範圍造林緑化
  2 成長快,材積多 解决木材供應不足問題
  3 屬深根性樹種 適宜大面積農桐間種
  4 木質又輕又好 被各方面廣泛應用
  5 葉、花富含肥分、養分 作肥料、飼料,葉還能誘殺害蟲
  6 葉、花、果、樹皮可製藥 治療氣管炎,療效顯著
  7 樹態優美,花色絢麗,葉片分泌沾液 淨化空氣,供觀賞,緑化工礦區
No. 2
  泡桐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屬於(Paulownia)落葉喬木。原産我國,除個別種[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分佈到越南、老撾外,其他各種均為我國所特有。我國具有完整的泡桐屬植物種群,這為選育良種,實現泡桐生産良種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形態特徵
  泡桐樹皮灰色、褐色或黑色。幼樹樹皮光滑但皮孔顯著,大樹逐漸縱裂。葉枝稀疏,樹冠呈圓錐狀或傘狀。大多數樹種屬假二杈分枝頂芽越鼕後枯萎。葉對生,葉大而長柄,隨樹齡增大葉面積逐漸變小,花序為聚傘圓錐形,花具柄,花萼肉質,倒圓錐狀或鐘狀,花冠大,紫色或白色。果為蒴果,卵狀或橢圓狀,種子橢圓狀,很小,數量多。
  各種概況
  我國泡桐天然類型很多,包括野生型和半野生型,泡桐種源分佈數量在世界上是最豐富的國傢。據中國農林科學院初步調查,我國泡桐有九個種和兩個變種。即白花桐、蘭考桐、楸葉桐、毛桐、臺灣桐、鄂川桐、南方桐、川桐、米氏泡桐(海南島桐)。一個變種為光泡桐,是毛泡桐的變種;另一個變種為成都泡桐,是鄂川泡桐的變種。
  (一)白花泡桐 泡桐(中國植物圖鑒)、大果桐(河南)、大泡桐(四川),P.fortunei(Seem)Hemsl。
  樹幹通直高大,是本屬幹形最好的種。葉長卵狀心形,背面為長柄樹枝狀毛。花序枝窄小,成圓柱狀或窄圓錐狀,是本屬最小的。花萼淺裂至1/4鐘狀,毛一般在開花前就開始脫落,開花時極大部分脫光。花冠白色或淺紫色,腹部皺褶不明顯,基部稍前弓麯,上唇至檐部處嚮下唇壓扁然後反捲,花長8—12釐米。果長6—11釐米,殼厚3—5毫米。花和果均為本屬最大的。生長迅速,高可達40米以上胸徑近3米。
  本種是南方分佈最廣的種;遍布於長江以南,東起臺灣,西至雲南最西面的高黎貢山;南到兩廣直至越南和老撾的北部。普遍存在於100—500米低海拔地區,雲、貴、川山地及鄂西可分佈到1500米。解放後引種到陝西武功、山東泰安和北京,現在北方地區分佈較為廣泛。
  (二)鄂川泡桐 P.albiphloea Z.H.Zhu sp.nov.
  主幹較通直,樹皮在7—8年生前呈灰白色,較光滑。葉卵狀或長卵狀心形,成熟葉厚革質,上面光滑具光澤,背面密生具有長的毛發狀側枝,短柄樹枝狀毛,花序枝較長,一般40釐米左右,花序枝呈窄長的圓錐狀,有時不具側枝呈長的圓柱狀,聚傘花序總梗一般短於花序近2倍。萼淺裂1/3—1/4,萼筒較細長,開花時毛一般不脫落,以後逐漸脫落或不脫落,花紫色,長7—8釐米,內有紫色細斑點,花冠漏鬥狀。果矩圓狀橢圓形,4—6釐米。先端往往偏嚮一側。成熟果被毛大部不脫落。分佈於鄂西的恩施地區、川東及四川盆地,野生或栽培。多在海拔200—600米低海拔丘陵山地。自然接幹性強,果形似楸葉泡桐,但花冠形狀、葉形、被毛和自然分佈區等均不同於楸葉泡桐。
  本種有一變種—成都泡桐:P.albiphloea var.chengtuensis Z.H.Zhu。
  它與鄂川泡桐的區別主要是成熟葉光滑無毛,花冠內無紫色斑點,成熟果大部脫毛,一般不結實,過去有人誤認是川泡桐,顯然是不正確的。果矩圓狀,長4—6釐米,最寬處直徑1.5—2.5釐米,果殼厚2—2.5毫米,有明顯總梗的聚傘花序,淺裂的萼片等等,明顯區別於川泡桐。它的分佈區別與川泡桐。它的分佈區基本與鄂川泡桐相吻合,它自然接幹性強,在四川盆地大量栽植。
  (三)楸葉泡桐 山東泡桐(山東)、無籽桐(河北)、小葉桐、楸皮桐、麻桿桐(河南)、楸桐(山西),P.catalpifolia Gong Tong。
  主幹較通直,分枝角度小。一般於主幹夾角小於40°。葉長,長卵狀心形、長為寬的近兩倍,下垂,背密生短柄樹狀毛,上面無毛。花序枝圓錐狀或窄圓錐狀,矩傘花序總梗幾乎與花柄等長,花萼淺裂至1/3—2/5,萼筒呈狹圓錐狀,被毛,開花時逐漸脫落、花冠淡紫色長7.5—8釐米,筒內常密佈紫色細斑點,花冠筒較細,呈管狀漏鬥狀,中部直徑1.5釐米、檐部直徑不超過3.5釐米。果矩圓形,長4.5—5.5釐米,果殼厚2—2.8毫米。
  本種分佈東起膠東半島,沿黃河流域經太行山和中條山嚮南至豫西山地,嚮西至陝西洛河下遊地區,北到北京、南至淮河流域,河南西部山地可分佈至海拔1000米以上。
  (四)蘭考泡桐 大桐(山東),P.elongata S.Y.Hu。
  本種樹幹為間歇接幹型,即往往以形成徒長枝嚮上接幹,所以樹冠往往是兩層樓式,不象前幾種為圓錐形樹冠。葉形為卵狀心形,全緣或有時基部具角,背面為無柄的樹枝狀毛,上面無毛。花序枝為圓錐狀,大部不超過30釐米,萼淺裂1/3—1/2,花冠7—9釐米,淡紫色漏鬥狀,直徑2釐米以上,檐部直徑4釐米以上,冠內密佈紫色細斑點。果為橢圓狀卵形,果殼厚為1.5—2毫米。在華北地區往往結果很少,但到長江流域結果顯著增加。
  本種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下遊至黃河中下遊,是北方幾種泡桐中生長較快的。已在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省廣泛栽植。引種到四川省也生長良好。
  (五)南方泡桐 P.catalpifolia Gong Tong。
  樹圓錐狀或廣圓錐狀。葉心圓形,葉背密生樹枝狀毛和粘質腺毛,初生葉往往帶紫色。圓錐花序枝寬大,一般40釐米以上,長達80釐米,在下部的聚傘花序具短總梗,上部的總梗短而及不明顯,花萼開花後部分脫毛,少不脫毛,淺裂達1/3—2/5,花冠紫色,長5—7釐米,腹面有兩條縱摺。果橢圓狀、長約4—5釐米,果殼厚1.2—2毫米。結實多。
  本種分佈區:東起浙江、福建經江西至廣東北部、湖南以及川、鄂、湘、黔四省交界的山區。在浙江、福建、川東的丘陵山地均建有野生。從本種的形態特徵來看,處於白花泡桐和臺灣泡桐之間,而且分佈區與這兩個種相吻合,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測,它可能是白花泡桐和臺灣泡桐的天然雜交種。本種的變異比較大,從形態上有的偏似白花泡桐、有的偏似臺灣泡桐的不同類型。
  (六)川泡桐 P.fargesii Franch。
  樹冠傘狀或圓錐狀,成熟葉卵圓狀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背面具黃色,長樹枝狀毛,毛的“幹”部粗壯,分枝較稀少,近無毛,幼葉上面具無柄的樹枝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花序枝廣圓錐狀,側枝稀疏粗壯,下部聚傘花序總梗無或極短,上部無總梗,花萼深裂,稍過半不脫毛,成熟果期萼一般不反折,花梗密生黃色星狀毛和軟鱗片,花紫色或白色花冠長6—7釐米、基部突然膨大呈鐘狀,蒴果卵球形長3—5釐米,最寬部2—2.5釐米,果皮厚1毫米左右殼質,結實多。
  本種分佈區:湖北西部的神農架南坡、宜昌地區和湖南西部以及四川、貴州、雲南山地。大多為野生,一般分佈在海拔800米以上,在四川野生可達2000米。溝𠔌最高達2400米,據記載雲南東北西分佈到2490—2990米。
  (七)臺灣泡桐 糯米泡桐(廣西)、鐵泡桐(四川),P.kawakamii Ito。
  樹冠傘形。葉卵圓狀或廣卵狀心形,成熟葉背面毛為直帶關節的單毛,衹有單個分叉的毛、星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葉粘手。花序枝為廣圓錐狀,分枝稀疏、粗壯。聚傘花序無總梗。花萼深裂過半,不脫毛。花冠長3—5釐米,為本屬最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長2—2.5釐米,寬2釐米。果殼薄殼質,不足1毫米,結實多。種子長圓形,種翅褐色,包括種翅長2.5—3.5毫米,寬2.5毫米,也為本屬最小的。本種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的東南各省,包括: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省區,鄂西南、川東南也有分佈。大多生長在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多野生。本種從果的大小來看。顯然存在大果和小果兩個類型。
  (八)毛泡桐 籽桐(河南),P.tomentosa(Thunb.) Steud。
  樹冠傘形。葉廣卵圓狀心形,背面具長柄的樹枝狀毛,或粘質腺毛,上面具直立的單毛。花序枝廣圓錐形,側枝較細長,聚傘花序有總梗與花柄近等長。萼深裂過半,不脫毛。在紫色花冠內有紫綫條或無,長5—6釐米。果卵圓形,果殼薄、殼質。一般結實很多。
  本種是北方分佈最廣的種,在長江中下遊以北至遼南、北京、太原、天水一綫廣大地區均有栽培;長江以南地區多有引種,分佈範圍較廣。鄂西北的漢水流域,陝南及豫西山地有野生,湖北神農架山區分佈到海拔1800米處,四川的岷江流域也有記載。
  毛泡桐在鄂西北山地還有一個類型,其特點是萼外密被黃色絨毛,花冠寬大,基部突然膨大,似川泡桐花,幹形較通直。分佈於海拔800—2000米的山地。
  泡桐樹的五大優點:生長快、分佈廣、材質好、用途 多,既適合四旁緑化和成片造林,又適於華北、中原廣大地區實行農田林網化和農桐間作。先說其分佈廠。它的分佈範圍很廣,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都有。特別指出這幾年 來,不少地區在四旁大量種植泡桐,還大搞農桐間作和在方田林網中栽種,有些地方還逐漸
  嚮山地造林發展。 次說生産快。如果管理得好,五六年即可成材,並引用"三年成林,五年成材"這句俗
  最說明其成材之快。 再說適於農桐間作的原因及其對抗禦幹旱、風沙、幹熱風、早晚霜雪災害的巨大作用。
  再說材質好。由於它木質輕,易加工,紋理鮮明美觀,不易翹裂變形,不易燃燒,絶緣 的導音性能好,還具有隔潮、耐腐、易乾燥等優點。所以不但用於工農業及日常生活等各個 方面,而且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物資。
  最後說"用途多"。其時、花還可做飼料、肥料,還能用來誘捕害蟲;其葉、花、果、
  樹皮均可製藥;泡桐樹態優美,花的色彩絢麗,葉片可淨化空氣。因此不僅是優良的用材樹
  種,而且也是"藥用樹種"、"觀賞和工礦區緑化的好樹種",在植物保護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都有自然分佈和 人工栽培的",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已占據了當時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大部分,可 見其""。在談到近幾年不少地區在四旁大量種植泡桐,還大搞農田間作和在方田林網中
  栽種時,又說,河南省栽植泡桐近二億株左右,農桐間作面積在一幹萬畝以上。"二億"、 "_千萬畝"都給人"相當多"的具體印象。一般十年生的泡桐,胸徑平均約三十至四十釐米,材積可達零點五至 零點六立方米。廣西桂林市磚廠有一株白花泡桐,生長十一年,樹高二十點七米,胸徑七十 五點一釐米,材積三點六九立方米,年平均材積生長量為零點三三五立方米。河南省民權縣 有一株蘭考泡桐,十三年胸徑就達七十三釐米,樹高十七點玉米,材積三點五立方米。四川 省酉陽縣一株七十五年生的白花泡桐,樹高四十四米,材積二十二點五立方米一組是泡桐吸收根 百分之八十八分佈在離地表四十釐米以下的土層中;一組是農作物吸收根百分之九十以上集 中分佈在四十釐米以上的耕作層中。兩組數字一比較,清楚可見作物與泡桐的根係是基本錯 開了,所以爭水肥的矛盾較小,自然可以充分利用地力。通過這兩組數字,泡桐可與農作物 間作的原因說得一清二楚。在說明大面積農桐間作,可以改善農田小氣候時,又舉了三個數 字,即農桐間作七至十年後,(1)可降低農田風速百分之二十六至五十八,(2)可減少地面蒸發百分之十七至二十四,(3)能增加空氣相對濕度百分之十一至二十九。風速、地面水蒸氣、 相對濕度是農田小氣候的重要因素,這三個方面都得到了如此的改善,當然,農田小氣候的 改善不言自明。
  泡桐的特點 功用
  1 品種多,分佈廣 大範圍造林緑化
  2 成長快,材積多 解决木材供應不足問題
  3 屬深根性樹種 適宜大面積農桐間種
  4 木質又輕又好 被各方面廣泛應用
  5 葉、花富含肥分、養分 作肥料、飼料,葉還能誘殺害蟲
  6 葉、花、果、樹皮可製藥 治療氣管炎,療效顯著
  7 樹態優美,花色絢麗,葉片分泌沾液 淨化空氣,供觀賞,緑化工礦區
  8.改善生態環境
英文解釋
  1. n.:  paulownia
近義詞
泡桐樹
包含詞
泡桐樹村泡桐樹街泡桐樹小學
泡桐樹埡村成都市泡桐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