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名古剎之一。在今 北京市 宣武區 。創建於 唐 貞觀 十九年,時名 憫忠寺 。 明 正統 二年重修,改稱 崇福寺 。 清 雍正 十二年重修,賜額“法源寺”。參閱《嘉慶一統志·順天府四·寺觀》。 |
|
法源寺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法源寺在宣武區法源寺後街,宣武門外教子鬍同南端的東側,占地約6700平方米。它是北京市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名剎。法源寺始建於唐初,原名憫忠寺,明改崇福寺,"安史之亂"時改名順天寺,明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相溶進行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用今名。法源寺於1955年重修,現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該寺坐北朝南共四進院落。第一進有天王殿,內供奉布袋和尚和銅鑄四大天王造像。第二進有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兩菩薩,為明初造像。搶廈梁上懸挂乾隆御筆“法海真源”匾。第三進有觀音閣(又稱憫忠臺),陳列歷代石刻,閣後為毗盧殿,供奉明代銅製五方佛像,其中層為四方佛,佛面各嚮四方,上層為毗盧佛。再後是大悲壇,陳列唐和五代人的寫經,宋、元、明、清版經文。四進為藏經館,陳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而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臥佛。法源寺歷經火災、地震及戰亂破壞,多次重修但寺址未變。寺內花木繁多,初以海棠聞名,今以丁香著稱,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開時節,香飄數裏,為京城絶景。新中國成立後,國傢曾撥專款二次修繕,並於此設置了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文物圖書館,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亞洲11個國傢和地區的佛教會議在此召開,1980年鑒真和尚塑像由日本回國在此展出。現該寺是北京地區佛教徒活動的重要場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
|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區教子鬍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館的所在地, 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源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唐時為憫忠寺,清雍正時重修並改為今名,1965年在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1980年又於寺內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屬的宗教類博物館。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製嚴整宏偉,六院七進。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內供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兩側為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上有乾隆御書“法海真源”匾額,內供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兩側分列十八羅漢。 觀音閣,又稱憫忠閣,陳列法源寺歷史文物。淨業堂內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壇,現闢為歷代佛經版本展室,陳列唐以來各代藏經及多種文字經捲,蔚為大觀。藏經樓,現為歷代佛造像展室,陳列自東漢至明清歷代佛造像精品數十尊,各具神韻,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約十米,是北京最大臥佛。寺內花木繁多,初以海棠聞名,今以丁香著稱,至今全寺丁香成林,花開時節,香飄數裏,為京城豔麗勝景。 |
|
法源寺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采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淨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佈局嚴正,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
天王殿內正中供奉着明代製作的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銅像,高1.12米,襢胸露懷,歡天喜地。彌勒佛背後是勇猛威嚴的護法神韋馱坐像,明代銅鑄高1.70 米。兩側是明代銅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貴,皆高1.20米。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着“華嚴三聖”,既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製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2米,後有光環,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妙像莊嚴,雕製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稱上乘。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1.35米,木胎貼金,為清朝製品。大殿中迤南兩清石柱礎,作捲葉蓮瓣,估計是唐初建寺時原物,它的花紋與廟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紋相近。憫忠臺一名“念佛臺”,又稱“觀音殿”。臺基高一米多,周圍設以磚欄,殿堂建於臺上。此殿結構獨特,外墻以十二柱為架,室內以十二柱支撐式樣與故宮禦花園萬春亭相同。這裏保存着法源寺的歷代石刻、經幢等,以唐《無垢淨光寶塔頌》、《憫忠寺藏捨利記》、《承進為蔍福禪師造陀羅尼經幢》(應歷七年,957年),遼代的《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捨利函記》最為珍貴。殿外山墻還嵌有清代翁方網復製的唐“雲麾將軍碑”殘柱基,另有《法源八詠》及《心經》等碑刻,是研究佛學和法源寺歷史的重要資料。淨業堂前有一巨大石鉢,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竜、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極為精美,幾可與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媲美。淨業堂內供奉一尊明代銅製巨像毗盧佛像,高及屋頂(4.58米),共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嚮東、西、南、北;最上層為毗盧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無垢淨光寶塔。塔建於唐至德二年(757年),磚結構,高3.3米左右。遼清寧三年(1057年)大地震時倒塌。室內尚存唐至德二年張不矜撰、蘇靈光書的《無垢淨光寶塔頌》碑,原嵌在塔的墻壁上,碑高1.20米,寬 0.73米。碑文全文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為大唐光天大聖文武孝感皇帝敬無垢淨光寶塔頌”。我國古代的碑文,都是從右至左書寫,而此碑卻是從左至右的,在我國古代僅有一例。 |
|
法源寺自其初創至今,已有一幹三百多年歷史。據《元一統志》記載,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徵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願。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纔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恢復 “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竜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贈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鹹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明朝正統二年 (1437年),寺僧相瑢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滿清立國後,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授戒法,並正式改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在唐代國傢統一後,佛教內部也需要實行統一的戒律以加強組織的情況下,由道宣創立的一個宗派。道宣創立的律宗學說,主要是“心識戒體論”。所謂“戒體”,指弟子從師受戒時,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律宗把戒分為止持、作持兩門:“止持”是“諸惡莫作“,比丘持 250戒,比丘尼持348戒;“作持”是“衆善奉行”,包括受戒、說戒和衣食坐臥的種種規定。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原來出身於僧侶,鑒於農民利用宗教起義的歷史事實,對佛教進行整頓,扶正祛邪,又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環境中的正常發展。清朝是繼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設戒壇,定其為律宗寺廟,意在宣揚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律宗教義,對人民進行“治心”。《御制法源寺碑文》稱:“人以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謂攝心明戒,亦衹知心之說,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達矣,(必須)識心達本源”,並且聯繫社會現實解說“達源”乃“巨而忠國孝親,製行立事;細而飲食起居,日用常行”,還說“本皇祖勸善至意,書‘存誠’之顔,揭示萬古達源之要”,從而點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詔再次整修,竣工後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賜寺,此匾至今仍懸挂在大雄寶殿上。乾隆皇帝還在寺內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在這裏,“法海真源”的意義表露得很明白,即:千條萬條戒律、刑律,都是“流”,內心存誠纔是“源”。從宗教本身的意義來講,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譯,通指包括佛教教義在內的一切事物。弘揚佛教,追本溯源,就首先要抓住律學,從而突出了法源寺作為佛教律宗寺廟的重要地位。
1949年以後,這座千年古剎得到政府保護,多次撥款維修。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這裏成立。1963年,亞洲11個國傢和地區的佛教徒會議也在這裏召開。1980年,創辦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國佛學院是以培養僧纔為目標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創辦,第一任院長是喜饒嘉措大師。當時設本科、專修兩科,來自全國各地寺廟的100名學僧在這裏學習。1961年設研究部,1962年開辦藏語班。到1966年停辦時,已培養畢業生300人,他們現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廟中擔任住持和寺廟管理工作,少數從事佛學研究。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復招生,先後設立專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對象是高中畢業或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相當時間的出傢經歷、信仰堅定、律儀端正、品學兼優、愛國愛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來,中國佛學院以“教書育人,學修並重,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為教學的指導方針,培養學僧良好的道德品質,並具有較高的文、史、哲知識水平及佛學造詣,使學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成為適應國傢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及海外聯誼和國際佛學交流人才。 |
|
法源寺作為一座歷史名剎,曾經歷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北宋末年,當金攻陷汴京後,擄掠了徽、欽二帝北上,就曾把欽宗拘禁在此。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宋遺臣、詩人謝枋得(1226--1289)抗元失敗,遁隱建寧(今福建省建甌縣)唐石山中,後被元軍所俘,押至大都(北京)。元廷多次命之為官,均堅辭不就。他病倒後就居住在憫忠寺,看見鑲嵌在墻壁上的曹娥碑,淚如雨下:“小女子猶爾,吾豈不若汝哉!”後絶食而死,成為一代忠臣名士。
李敖與法源寺:2000年,臺灣著名作傢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後,在海內外廣泛流傳,使法源寺名聲大噪,引來無數佛教信衆以及尋幽探古的遊客。李敖雖從未去過法源寺,但“憫忠”二字給了他創作的空間,這篇小說以這座古剎為背景,以憫忠為基調,再現了百日維新後譚嗣同英勇就義的過程。法源寺的歷史厚藴也可從中窺見一斑。 |
|
法源寺內收藏了衆多名貴的佛教典籍及藝術品,特別是大悲壇內陳列的大量佛經,數量衆多、版本珍貴。大悲壇是一座佛教文物宮殿,這裏陳列的歷代佛像、石刻及藝術珍品有: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時代的陶佛坐像,有東吳時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國寶級珍貴文物。另外還有各國贈送的經像文物。最後一進殿堂是藏經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着三大士像,為木胎幹漆所製,是明代造像的藝術精品。閣內珍藏明、清時期所刻藏經。1980年5月,日本國寶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時,曾在這裏供奉了七天,有16萬信徒和群衆前來瞻仰、膜拜。 |
|
法源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剎。寺內花木幽雅,植有許多蒼鬆翠柏、銀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鬆、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種植的兩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聞名,令許多名人流連吟詠。
遊法源寺的最佳時間是春末夏初,那時的丁香號稱香雪海,曾與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並稱京畿三大花事。
交通綫路:10路車到回民醫院,6、109路教子鬍同下車。地鐵4號綫菜市口下,西南出口。 |
|
【法源寺】 中國佛教古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鬍同南端。相傳唐太宗為悼念徵遼陣亡將士,於貞觀十九年(645)詔令修建,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建成。初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史思明改為順天寺。遼清寧三年(1057)幽州大地震,寺毀,後又修復。明正統(1436~1449)年間重修,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為法源寺。北宋欽宗被金兵擄至燕京,曾被拘留寺內。金大定十三年(1173)曾作策試女真進士的考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宋朝遺臣謝枋得被拘在此,絶食至死。寺共七進六院,佈局嚴謹。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淨業堂、大悲壇、藏經閣及東西廊廡等。所藏歷代文物有唐《無垢淨光寶塔頌》,遼《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捨利函記》,北齊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均為雕刻藝術和鑄造技術的佳作。現經修繕一新,建有玄奘紀念堂,陳列玄奘法師的頭骨及其著述等紀念物。中國佛學院今設寺內。(暢耀)
(法源寺(北京))
(憫忠臺內的千手觀音) |
|
|
|
法源寺塔 | 法源寺村 | 北京法源寺 | 法源寺唐塔 | 宣武法源寺 | 清真法源寺 | 法源寺後街 | 法源寺社區 | 法源寺枸杞子 | 法源寺貞石錄 | 法源寺景泰藍三塔 | 清王宸法源寺消暑圖 | 九月崇效寺登高因至法源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