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國網球公開賽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6月舉行,是每年繼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之後,排在第二個進行的大滿貫賽事。法國公開賽規定每場比賽采用5盤3勝淘汰製,而且球場屬於慢速紅土場地,利於底綫對抗,所以,一場比賽打上4個小時是司空見慣的。在這樣的球場上,花這麽長的時間去打一場比賽,球員要有超群的技術和驚人的毅力纔行,很具有挑戰性。法國網球公開賽是在世界網壇上享有盛名的傳統比賽,獲得這個公開賽桂冠的選手能夠像獲得溫布爾登賽冠軍一樣名震世界。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冠軍是拉菲爾·納達爾和賈斯汀·海寧。 |
|
法國網球公開賽始創於1891年,比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晚1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開始衹限於本國人參加,1925年以後對外開放,成為公開賽。法國網球公開賽開賽已經超過100年了,在過去的百年中,除了兩次世界大戰被迫停賽11年外,其餘90年均是每年舉行一屆。獲得男子單打冠軍頭銜的選手是瑞典選手博格,他在1974年到1981年的8年中、,6次奪冠。1989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17歲的亞裔選手張德培爆出了八十年代最大的冷門。他先後挫敗了倫德爾·埃德博格,成為這個公開賽最年輕的單打冠軍,也是第一位亞洲血統的選手獲此殊榮。女子單打埃弗特、納芙拉蒂諾娃、格拉芙等當代明星都奪得過奬杯。而埃弗在1974年至1986年的12年間曾7次奪標,創造了這個公開賽的紀錄。 |
|
法國公開賽的場地設在巴黎西部蒙特高地的羅蘭·加洛斯體育場內。體育場建於1927年,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國捐軀的空中英雄羅蘭·卡羅斯的名字命名。同時也是法國網球黃金時期的象徵。因為它是直接為慶祝被稱為“四騎士” 的四名法國人首次捧回戴維斯杯,準備翌年的衛冕戰而特意修建的。之後體育場又經歷了三個建設階段纔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的。
第一階段:
1979-1980年。這個新建的中心球場可以容納4,500名觀衆,由建築師吉拉德特(girardet)和羅弗拉(lovera)擔當設計,不久就被人們稱為的一號球場。這是具有一個古典風格的現代混凝土結構的比賽場地。
第二階段:
1983-1993年。羅蘭-加洛斯拿出了更多的基金去修建更多的球場。在1984年,工程繼續嚮西擴展,在原來的橄欖球場修建了9塊額外的球場。這個工程階段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修建了大理石的廣場(la place des mousquetaires),在1989-1991的3年中共修建了4座雕像。
第三階段:
1994年。新球場可以容納10,068名觀衆,最初叫做a球場,後來為了贊頌法國網壇的傑出女選手蘇珊·朗格朗(suzanne lenglen),1997年,此球場改名為蘇珊—朗格朗球場。 為了慶祝千禧年的到來,又在奧特爾(auteuil)建築群中心地帶建成了又一個體育場。99年賽事結束後,a和d平臺同時進行翻修。改善後的大樓建築風格十分和諧。在賽場旁邊的電視下是梯狀座位,由3個較高部分和一個低部分組成。這些體育場館的不斷更新反映了國際體育精神的發展,它以面嚮公衆為特點,使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觀看比賽。
羅蘭.加羅斯網球場屬於慢速紅土場地,利於底綫對抗。它的建築古典優雅,別具一格,在一叢叢慄樹枝葉掩映下,令人心曠神怡,,利於底綫對抗,獲得這個公開賽桂冠的選手也與溫布爾登賽冠軍一樣名震世界。羅蘭·卡羅斯球場屬慢速紅土球場,男子比賽每場比賽采用5盤3勝淘汰製,所以一場比賽打上4個小時是習以為常的。因此在這樣的球場要獲取優勝是不易的,球員要有超人的技術和驚人的毅力。
法網的特色——天王們的紅土之憾
法國網球公開賽和溫布爾登公開賽一樣,由於比賽場地特殊,使所有人在預測冠軍的時候都少了幾分懸念,少有例外。在羅蘭加洛斯,是許多頂級高手的滑鐵盧,不少大牌球星在另三項大滿貫賽事中出盡風頭,卻苦苦追求法網冠軍不得,麥肯羅、貝剋爾、桑普拉斯都沒能徹底徵服紅土場,這也造就了紅土場的特別之處。
早年法國傳教士絶對想不到,自己在修道院空地上劃出的打網球的空地,日後會成為一塊特別的國際網球賽場。那時連水泥都沒有,紅土場也稱為泥地場,和草地一樣作為最早的網球比賽場地。現在的紅土場地雖然不再是以前的自然地或是用磚粉鋪成,而是用了6層不同的材料鋪設而成,但球場的特性沒有改變。
“紅土場是慢速球場,球會彈得很高,而且旋轉很強。”“在紅土上比賽還要求選手有很好的體能,因為得每一分都很難,板數很多。”前中國網球隊教練王越介紹,紅土場拿冠軍最難,與在硬地上用大力發球、正手抽殺就能致命不同,在這裏奪冠的人通常技術都很全面。紅土場上有另一套規則:耐心地相持、強烈地上旋球、瘋狂地奔跑。
看看納達爾那件無袖運動衫下的肌肉,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他小小年紀就是紅土第一了。有媒體把紅土場的必殺技都羅列出來,然後找其中最合適的人選,在發球、底綫正手、底綫反手、放小球、體能意志、步伐等六個方面,納達爾一人就有三方面占絶對優勢。
西班牙和南美是“紅土高手”的盛産地,他們常常在硬地上比賽沒有什麽優勢,但到了紅土場往往能出成績。西班牙、阿根廷的地理條件就是這樣,有很多紅土場,選手從小在紅土上長大。因此西班牙選手都有一套專門的紅土套路,每個人的手法都很好,還善於奔跑。
特殊的場地也成就了“無名氏”升天的機會。很多法網冠軍都無法在其他三項大滿貫中奪冠,布魯格拉、穆斯特、庫爾騰、莫亞、科斯塔、張德培、戈麥斯的職業生涯更是衹有法網這一座大滿貫的奬杯。
在紅土場上,大力發球的威力將被大大消減,而發球上網被認為是更瘋狂的舉動,因為球彈起的速度很慢,對手就有了更多調整的時間,發球上網的桑普拉斯因此在紅土場上輸得很慘——從1990年在美國網球公開賽上獲得職業生涯第一個大滿貫開始,桑普拉斯獲得了14個大滿貫冠軍,但法網一直將他拒之門外。為了法網,桑普拉斯多年來想盡辦法,可他在法網上最好的戰績衹是在1996年,在半决賽中他輸給了最後奪冠的卡費爾尼科夫。接下來是休伊特,他22歲就收穫了美網和溫網冠軍,但法網的戰績欠佳。 |
|
法網組委會公佈了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奬金數目。2007年是法網首次實現男女同酬,因此女子賽事的奬金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相比2006年,女單比賽奬金總額提高了11.02%,女雙賽事提高了15.95%。男子比賽奬金也得到了小幅提高,男子單打奬金比去年提高3.83%,男雙奬金提高了2.06%。本屆法網總奬金達到了20,199,513美元,比2006年提高了7.23%。具體請見下表:
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奬金明細表(男單)
比賽輪次 比賽奬金(美元) 獲得積分
第一輪 14,290 1
第二輪 23,760 7
第三輪 39,400 15
16強 66,250 30
八強 125,000 50
四強 250,000 90
亞軍 500,000 140
冠軍 1,000,000 200 |
|
份 男單 女單
1980年 比約博格 埃弗特-羅伊德
1981年 比約博格 曼德利科娃
1982年 維蘭德 納芙拉蒂諾娃
1983年 諾阿 埃弗特-羅伊德
1984年 倫德爾 納芙拉蒂諾娃
1985年 維蘭德 埃弗特-羅伊德
1986年 倫德爾 埃弗特-羅伊德
1987年 倫德爾 格拉芙
1988年 維蘭德 格拉芙
1989年 張德培 桑切斯
1990年 戈麥茲 塞萊斯
1991年 考瑞爾 塞萊斯
1992年 考瑞爾 塞萊斯
1993年 布魯格拉 格拉芙
1994年 布魯格拉 桑切斯
1995年 穆斯特 格拉芙
1996年 卡費爾尼科夫 格拉芙
1997年 庫爾滕 馬約莉
1998年 莫亞 桑切斯-維卡裏奧
1999年 阿加西 格拉芙
2000年 庫爾滕 皮爾斯
2001年 庫爾滕 卡普裏亞蒂
2002年 科斯塔 小威廉姆斯
2003 費雷羅 海寧
2004 高迪奧 米斯金娜
2005 納達爾 海寧
2006 納達爾 海寧
2007 納達爾 海寧 |
|
獲得冠軍最多的男選手:科切特
獲得冠軍最多的女選手:瑪格麗特·考特
獲得單打冠軍最多的男選手:比約博格
獲得單打冠軍最多的女選手:埃弗特·羅伊德
蟬聯冠軍:比約博格4次
最年輕的冠軍:
男子:張德培,17歲又3個月(1989年)
女子:塞萊斯,16歲零6月(1990年)
參賽和獲勝場次數最多:
男子:維拉斯,73戰5617負
女子:格拉芙,94場8410負
參加法網次數最多的選手:
男子:喬弗雷特,20次(1961-1980年)
女子:瓦爾林,19次(1934-1965年) |
|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成立於1905年,每年1-2月份舉行(墨爾本)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是四大公開賽中最遲創建的賽事。第一次比賽是在1905年墨爾本的威爾霍斯曼板球場舉行的。其中,男子比賽創建於1905年,女子比賽始於1922年,剛開始舉辦比賽是使用草地網球場,到1988年纔改為硬地網球場。1968年,國際網球職業化後它被列為四大公開賽之一。在1972年,這項賽事為了吸引更多的觀衆,定在了澳大利亞的大城市墨爾本舉行。隨着比賽規模的不斷擴大,比賽場地的設施需要隨之進行改進,“碎片公園”體育場也就應運而生。這個多動能的運動中心1988年1月完工,同年成功舉辦了1988年福特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而後在1995年,又進行了改進。1996年1月29日碎片公園體育場正式改名為“墨爾本公園”。
賽地介紹:
賽場在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市網球中心。墨爾本公園的設施--中心球場:可收回屋頂,15021個座位、露天練習球場19塊、室內練習球場4塊。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市,由於時值當地盛夏,氣候酷熱而使比賽場地溫度高達60℃,球員體力消耗大,發揮不出水平,影響比賽的圓滿結束,這些問題如不能妥善解决,其公開賽的地位很難保住。由於是硬地網球場,所以打法全面的選手可以占到一定的優勢。它不僅有利於底綫抽擊,也適合發球上網,既適於打上旋球下旋球,也適合吊高球和放短球。
總奬金:
澳大利亞公開賽的總奬金高達620萬美金。其中男單冠軍的奬金為36萬美元。這是它在四大公開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
法國網球公開賽,見上
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
成立於1877年,每年6-7月份舉行 (溫布爾頓)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是現代網球史上最早的比賽,由全英俱樂部和英國草地網球協會於1877年創辦的。首次正式比賽在該俱樂部位於倫敦西南角的溫布爾登總部進行,名為“全英草地網球錦標賽”。
首屆比賽定位在業餘選手參加,而且衹設男子單打項目,當時决賽的門票衹售一個先令。一位來自哈羅公學的名叫斯班塞·高爾的學生在22名參賽者中獨占鰲頭,獲得“挑戰杯”。1884年,組委會首次設立了女子單打,姆德·沃特森戰勝了其他12位選手,成為溫布爾登歷史上第一個女單冠軍。同年,男子雙打也成為了正式比賽項目。1899年又增加了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從1901年開始溫網纔接受外國選手參賽,當時衹限於英國自治領地的小國參加,1905年正式開放,美、法等國選手纔跨海而來參加比賽。
賽地介紹:
溫布爾登現在有18個草地,9個硬地和兩個室內球場,衹有在每年5月中旬俱樂部舉行聚餐會是纔會全部開放,讓會員比賽時使用,當然每年的溫布爾登大賽是在草地球場上進行的。在人造硬地場遍及世界的今天,溫布爾登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傳統:幽靜美麗的天然環境,修整的平整的緑草地,木質的記分牌和木質的看臺,場內身着紫緑色服裝的撿球小童……
總奬金: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奬金逐年提高,1984年男子單打冠軍奬金為10萬英鎊,女子單打冠軍為9萬英鎊;1985年男單冠軍為13萬英鎊;1987年男單冠軍奬金為15.5萬英鎊;1991年男單冠軍獲24萬英鎊,女單冠軍獲21.6萬英鎊,連第1輪遭淘汰選手也可獲得一筆奬金,男子3600英鎊,女子2790英鎊。高額奬金使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使這項錦賽活動百年不衰。
美國網球公開賽
成立於1881年,每年8-9月份舉行(紐約) 美國公開賽的首屆比賽,是於1881年在羅得島新港舉行,當時衹是國內賽事,而且衹有男子單打。後來為了追求更多的娛樂因素,纔增加了女單,男雙,女雙,混雙四個項目,1968年起美網正式被列為四大公開賽之一。
賽地介紹:
該中心占地18.2公頃,擁有比賽場地33個,場地也是硬地球場。運動員每得一分都要花費比其他大滿貫賽更多的時間,也會出現更多的對打場面。’
美網的歷史充分的展現了美國精神和美國歷史。這是惟一一個使用草地、紅土、硬地的大滿貫,僅有的兩次紅土上的美網桂冠被艾弗特獲得。美網鮮有冷門出現,就是它精彩和激烈的說明。1992年男子單打四大種子進入半决賽在其他的大滿貫上是不可見到的。
總奬金:
美國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社會,因此,它的職業網球商業化程度絶不亞於職業拳擊。獲美國男、女單打冠軍者均可得35萬美元。而總奬金是“四大公開賽”中最高的,奬金總額高達600多萬美元。 由於美國網球賽的地位和高額奬金,以及中速硬地場地,吸引衆多好手參加。據《世界網球》雜志統計,1989年美國公開賽設計的金錢往來總額高達1億美元。 由於國際網球聯合會大部分職責是協調與指導國際網球賽,許多渴望比賽的男子運動員參加不上國際賽事,所以自發的組織起低級別的比賽,網聯為了更好的便於管理,分別於1972年成立世界男子職業網球選手協會(atp),1973年成立了世界女子職業網球協會(wta)。 |
|
法網組委會公佈了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奬金數目。2007年是法網首次實現男女同酬,因此女子賽事的奬金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相比2006年,女單比賽奬金總額提高了11.02%,女雙賽事提高了15.95%。男子比賽奬金也得到了小幅提高,男子單打奬金比去年提高3.83%,男雙奬金提高了2.06%。本屆法網總奬金達到了20,199,513美元,比2006年提高了7.23%。具體請見下表:
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奬金明細表(男單)
比賽輪次 比賽奬金(美元) 獲得積分
第一輪 14,290 5
第二輪 23,760 35
第三輪 39,400 75
16強 66,250 150
八強 132,500 250
四強 265,000 450
亞軍 530,000 700
冠軍 1,000,000 1000
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奬金明細表(女單)
比賽輪次 比賽奬金(美元) 獲得積分
第一輪 14,290 1
第二輪 23,760 7
第三輪 39,400 15
16強 66,250 30
八強 125,000 50
四強 250,000 90
亞軍 500,000 140
冠軍 1,000,000 200
200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奬金(女單)
冠軍 1,060,000(歐元) |
|
火槍手杯火槍手杯 |
|
年份 男單 女單
1968年 羅斯維爾 裏奇
1969年 羅德拉沃爾 瑪格麗特-史密斯
1970年 科德斯 瑪格麗特-史密斯
1971年 科德斯 古蘭格恩
1972年 吉米諾 比利-簡-金
1973年 納斯塔塞 瑪格麗特-史密斯
1974年 比約博格 埃弗特
1975年 比約博格 埃弗特
1976年 潘納塔 巴剋爾
1977年 維拉斯 肖索維剋
1978年 比約博格 盧西奇
1979年 比約博格 埃弗特-羅伊德
1980年 比約博格 埃弗特-羅伊德
1981年 比約博格 曼德利科娃
1982年 維蘭德 納芙拉蒂諾娃
1983年 諾阿 埃弗特-羅伊德
1984年 倫德爾 納芙拉蒂諾娃
1985年 維蘭德 埃弗特-羅伊德
1986年 倫德爾 埃弗特-羅伊德
1987年 倫德爾 格拉芙
1988年 維蘭德 格拉芙
1989年 張德培 桑切斯
1990年 戈麥茲 塞萊斯
1991年 考瑞爾 塞萊斯
1992年 考瑞爾 塞萊斯
1993年 布魯格拉 格拉芙
1994年 布魯格拉 桑切斯
1995年 穆斯特 格拉芙
1996年 卡費爾尼科夫 格拉芙
1997年 庫爾滕 馬約莉 庫爾滕
1998年 莫亞 桑切斯-維卡裏奧
1999年 阿加西 格拉芙
2000年 庫爾滕 皮爾斯
2001年 庫爾滕 卡普裏亞蒂
2002年 科斯塔 小威廉姆斯
2003 費雷羅 海寧
2004 高迪奧 米斯金娜
2005 納達爾 海寧
2006 納達爾 海寧
2007 納達爾 海寧
2008 納達爾 伊萬諾維奇
2009 費德勒 庫茲涅佐娃
在贏得09年法網冠軍的同時,費德勒成為第六位獲得男子全滿貫選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