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 : 美學 : 禮品工藝品飾品 : 傢具 : 傢居建材 : 流行歌麯 : 華語mp3 > 油畫
目錄
源流
  600年前起源於歐洲,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用亞麻子油調和顔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顔料幹後不變色,多種顔色調和不會變得骯髒,畫傢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顔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産生立體感。
  起源於宗教服務,是宗教的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現在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絶大部分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顔料和創作方式製作的。隨着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顔料,油漆等。
西方油畫的發展史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着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製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油畫發展初期的歷史條件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嚮。15世紀的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思想出於 對宗教的批判,有着關註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許多著名畫傢為逐漸擺脫單一的以基督教經典為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畫傢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傢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註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於是形成了註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傢還分別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佈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準確的比例、形體、結構關係;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定嚮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綫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為工具材料的限製,而油畫工具材料性能正適於將二者充分體現出來。因而,古典油畫成為經長期製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傢、不同時期的藝術傢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註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傢比較註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綫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傢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緻地 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1個特別註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傢,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顔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國傢的畫傢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嚮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從18世紀開始,油畫藝術也同樣在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衝擊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變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維、更豐富的創作、更深刻且影響更廣的理論,激揚、解構、反叛,爭奇鬥豔、百花齊放。
  中國的油畫最早出現在棺槨器具之中,據周禮、漢書等文獻所記,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已有用“油”繪畫的歷史。通常的說法是1581年利瑪竇攜天主、聖母像到中國後,纔開始了中國的油畫,其中一幅“木美人”作品,雖歷時五百年,仍依稀可見畫風的古樸厚重。
  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潘庭章、艾啓蒙等以繪畫供奉內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 雍正,乾隆年間,宮廷的包衣(滿語即奴僕)受命於皇上,嚮傳教士學習油畫,但並未留下一些痕跡。 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西文化大衝撞,民間的畫坊、畫館興起,畫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時由於畫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養也有限,使他們的作品未能進入文化的高層次,形成一個獨立的新文化。
  清末維新戊戌變法後,許多青年學子先後赴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學習西洋油畫,他們中有: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師)、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顔文梁、潘玉良、龐薫琹、常書鴻、吳大羽、唐一禾、陳抱一、關良、王悅之、衛天霖、許幸之、倪貽德、丁衍庸等。
  這些人歸國後帶來了西方及日本先進的教學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歸國的周湘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1912年劉海粟創辦上海圖畫學術院,並第一次起用人體模特寫生;1919年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倡導開辦了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美術學校,(校長林風眠);1927年,中央大學開設藝術科(徐悲鴻任主任);1928年杭州創辦了第一所大學製的國立藝術院校(林風眠任院長)等。
  這一時期的主要三個畫派分別為:寫實派(徐悲鴻);新畫派(林風眠、劉海粟);現代派(龐薫琹)。
  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國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油畫傢顛沛流離。國難當頭,很多油畫傢用繪畫作武器,反映戰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臺兒莊大血戰》,唐一禾的《勝利與和平》,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一些畫傢因戰事遠赴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創作出了如《負水女》(吳作人).《哈薩剋牧羊女》(董希文)等佳作。
  此時的延安,畫傢的畫風受到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影響,傾嚮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正好與當時的時代相和,逐漸形成了中國規範化的油畫
  在“新美術必須與人民結合”的觀點的影響下,寫實主義一統天下,風景、靜物、人物等題材被冷落。這個時期誕生了一批革命歷史畫,如鬍一川的《開鐐》、王式廓的《參軍》、羅工柳的《地道戰》、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李宗津的《飛奪瀘定橋》、艾中信的《過雪山》等。隨着群衆運動的展開,中國油畫進入了“全盤蘇化”的局面,以巴維爾·彼得羅維奇·契斯恰科夫教學體係為核心的油畫教學迅速成為我國油畫的單一教學體係,並培養了一批油畫骨幹力量。此後,一批油畫傢在“民族化”精神的擴展中對單一的油畫體係進行了突破,形成了羅工柳的《在井岡山上》,李化吉的《文成公主》,袁運生的《水鄉》,徐堅白的《舊居前的留念》等作品。
  1964年,在“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下林彪、江青等對文藝界進行了一場文化掃蕩。不少畫傢的作品被洗掠一空,鐘涵的《延河邊上》、杜鍵的《在激流中前進》、李化吉的《文成公主》、秦徵的《傢》等都以莫須有的罪名示衆批判,並被破壞殆盡。
  另一方面,油畫成了造神的工具,《毛主席去安源》成為其時典型之作,印刷量在當時達一億張以上。此時,部分青年油畫傢開始嶄露頭角,如陳丹青、瀋傢蔚、陳宜明等。代表作品有:《永不休戰》、《黃河頌》、《淚灑豐收田》、《我為偉大祖國站崗》等。
  文化大革命之後,是文藝的開放期,各種形式的畫會風起雲涌,繪畫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其中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聞立鵬的《大地的女兒》、詹建俊的《回望》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在最初的藝術噴涌期過後,油畫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中國畫壇迫切需要更現代,更新鮮的空氣。其中鬍悌麟、賈滌非的《楊靖宇將軍》,蘇笑柏的《大娘傢》,俞曉夫的《我輕輕的敲門》等作品,在當代意識的關照下對主題性繪畫作了新的開拓。
  然而,雖然文化的禁錮已經解除,但由於各種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的原因),大部分畫傢的眼界與思維尚未完全打開,以領略當今世界各種紛繁復雜的變化,因而缺乏真正的具代表性的作品。 但畢竟,中國的油畫此時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學習、蛻變,並不斷地豐富。
油畫的色層語言
  通過油畫的發展,可以看到色層美是不斷開掘與創造的。
  油畫顔料厚堆的功能和極強的可塑性是其他畫種無法比擬的,它的這種特性使油畫在觀感上産生出能與人們思想情感共振的節奏與力度。在運筆的作用下,塑造不單是完成造型的任務,而且也對畫面的肌理效果産生着直接的影響。倫勃朗、魯本斯都是善於掌握和控製肌理的人,因為肌理直接傳達着藝術傢的心理感受,影響着作品的感染力度。所謂肌理的合理表現不僅包括肌理對對象質感的摹仿和再現,還包括對畫面的總體情緒的描述與表現。在傳統寫實油畫中,肌理很能胜任對質感的再現任務,對象的細膩和粗糙的質地感都可用相應的肌理加以模仿,但這是一種非常被動的行為,而真正謂之美的肌理是那些能表達畫面的韻律及藝術傢的情感的、具有高度和諧秩序的肌理。這種紋理往往超越質感的局限而將精神之氣貫穿於整個畫面和觀者的內心,成為抽離於具象的色層美。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抽象的。但在傳統油畫中它反過來又附着於寫實的對象上,融合於由小至大的總體氛圍之中。
材料和工具
  用透明的植物油調和顔料,在製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藝術形象的繪畫。它起源並發展於歐洲,到近代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畫種。産生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是油畫的前身。在運用蛋彩畫法的同時,許多畫傢繼續尋找更為理想的調和劑。一般認為,1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傢凡·愛剋兄弟是油畫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顔料的基礎上,用亞麻油和核桃油作為調和劑作畫,致使描繪時運筆流暢,顔料在畫面上乾燥的時間適中,易於作畫過程中多次覆蓋與修改,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度,幹透後顔料附着力強,不易剝落和褪色。他們運用新的油畫材料創作,在當時的畫壇很有影響。油畫技術很快在西歐其他國傢傳開,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發展。
   油畫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顔料、畫筆、畫刀、畫布、上光油、外框等。
  ① 顔料,分礦物質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最初的顔料多為礦物質顔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纔進行調和鼻衄內 。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産,裝入錫管,顔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顔料的性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顔料之間産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顔料的性能有助於充分發揮油畫技巧並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
  ② 畫筆,用彈性適中的動物毛製成,有尖鋒圓形、平鋒扁平形、短鋒扁平形及扇形等種類。
  ③ 畫刀,又稱調色刀,用富有彈性的薄鋼片製成,有尖狀、圓狀之分,用於在調色板上調勻顔料,不少畫傢也以刀代筆,直接用刀作畫或部分地在畫布上形成顔料層面、肌理,增加表現力。
  ④ 畫布,標準的畫布,是將亞麻布或帆布緊綳在木質內框上後,用膠或油與白粉摻和並塗刷在布的表面製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紋效果的底子,或根據創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紋的粗細根據畫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據作畫效果的需要選擇。有的畫傢使用塗過底色的畫布,容易形成統一的畫面色調,作畫時還可不經意地露出底色。經過塗底製作後,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紙板也可以代替畫布。
  ⑤ 上光油,通常在油畫完成並幹透後罩塗上光油,保持畫面的光澤度,防止空氣侵蝕和積垢。
  ⑥ 外框,完整的油畫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寫實性較強的油畫,外框形成觀者對作品視域的界限,使畫面顯得完整、集中,畫中的物象在觀者的感覺中朝縱深發展。畫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內容而定。古典油畫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製成,近現代油畫的外框較多用鋁合金等金屬材料製成。
油畫技法
  油畫工具材料的限定導致油畫繪製技法的復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傢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發揮出充分的表現效果。油畫主要技法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衹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顔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幹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顔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顔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顔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産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着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傢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稱多層次着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顔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傢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産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傢大都采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幹透後再進行描繪。
  ③ 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也稱為直接着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藉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顔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顔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傢較多采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着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嚮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顔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顔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 綫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於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重單項地體現出來,油畫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運用油畫技法的可能。油畫的製作過程就是藝術傢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並運用可以表達藝術思想、形成藝術形象的技法的創造過程。油畫作品既表達了藝術傢賦予的思想內容,又展示了油畫語言獨特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着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製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油畫技法示例(圖): 打輪廓技法|示範一|-理查·司契米德畫人體
  http://www.oilpainting-china.com/arts/Html/news/20076/2007628153300.html
  示範一:單色明暗調子的薄塗
  從下列四件示範作品中可以看出,我的關於“打輪廓”的定義與字典上的定義不同,字典上的定義是“衹有粗糙輪廓沒有細節的草圖”,而我的是“有必要的細節,精確地描繪廓的草圖”。
  打輪廓時,我很註意精確性和細節。一幅稿子可以畫得既生動自然,又很精確。那種認為如果註意了長度、形狀和色彩的精確性就會影響筆觸生動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開始階段畫得愈準確,就愈能産生成功的作品。但這個淺顯的道理往往被忘記或忽視。
  我在學生時代畫真人大小的人體畫,遇到種種復雜問題,犯過種種錯誤。後來纔懂得一幅畫不能一揮而就,必須一筆一筆地畫,而最好的筆觸應該是從描繪對象的最明顯的明暗關係、形狀和色彩開始。每個對象總存在着最暗的暗部、光亮部分、陰影或者一個幾何形的色彩區域、我就先畫這些局部,因為它們最明顯,容易畫得精確。開始時這些精確的局部畫得愈多,後來也就愈容易處理那些不容易掌握的睏難部位。
  這幅示範從多層次的打輪廓開始,用透明的單色薄塗法。先在畫布上塗一層用鬆節油調薄了的熟褐加象牙黑的中間調子。然後將對象的所有明暗色調畫下來,要畫亮一點的調子就多加些鬆節油,畫暗一點的就少加些。這樣畫出來的稿子就接近於單色畫,接下去稍稍加工,幾乎不用色彩。這種示範可以便初學者學會運用色調層次,並讓他們在運筆方面獲得感性知識。
  這種起稿方法也有些小缺點。畫小幅畫不大方便。畫不到真人三分之一大的畫時應避免使用這種方法(這幅示範作品是20x30英寸)。另外,這種方法程序繁瑣,畫起來沉悶。
  但是,單色的明暗調子薄塗法確有其顯著的優點,特別是畫很復雜的對象和畫那些難以掌握的姿勢時,它的優點更加明顯。第一,因為它是單色的,在起稿階段可以放手去解决素描和構圖問題,毋需顧及色彩。第二,用很薄的薄塗法可以反復進行修改,不會出現一般油畫中因為塗改過多而變得雜亂、污穢的毛病。在起稿階段解决了素描、色調和邊綫等問題,以後集中精力於色彩和結構,就輕鬆多了。
  第一步:將熟褐和象牙黑調合成微暖的中間調子,要以熟褐為主,加入鬆節油使之稀薄、透明,用大豬鬃筆塗在整幅畫布上(用中等粗糙程度的畫布),然後畫人體的最暗區域——頭髮。畫頭髮要用稍厚一點的顔色,即在調合同樣的中間調子時少加一點鬆節油,頭髮遮住了整個臉部,但它應能表達出畫中人的強烈表情。我把發塊不作為頭髮處理,而把它處理成一塊確定大小和形狀的暗色調。即使在開始階段,明暗和素描要力求畫準確。畫準一個局部,再畫準另一個局部。各個局部是相互關聯的,一部分畫不準就會影響其它,而整個局面就不能控製了。
  第二步:這一步要把人體形象清楚地畫出來。先用軟布沿着人體手臂和拱起的膝蓋上部表面擦去一些原來的調子,造成亮的層次。用於豬鬃筆在伸開的腿部和背部擦去更多一些,造成亮的層次,並使整條手臂形成中間調子。可以用清潔的軟布頭或筆蘸上鬆節油改動調子,但在打輪廓階段絶對不能用不透明的白色。在這個階段,邊綫問題和明暗、素描同樣重要。從肩部頂端到手腕,以及穿過伸展的膝部的這些邊綫都相當明顯,而從腋窩到手腕底部這段手臂下緣的邊綫卻不那麽明顯,這些並非偶然現象。
  第三步:在人體上畫出所有的主要亮部。頭、臂、肩和彎着的膝部暫時不去動它們,先在軀幹的下部、臀部、收攏的那衹腳和伸開的腿部發展亮的調子。這些部位原來的色層已經乾燥,可用軟布蘸上鬆節油將它擦去。其餘部分看起來似乎是模糊的,但仍然是準確的。除了最終有特別亮的部分外,調子和形狀都是正確的,位置也恰當。
  第四步,這是起稿的最後一步,所有人體結構上的細節都已具備。這就開始畫前景。先用軟布蘸鬆節油塗抹,使之提亮。再用大號扁豬鬃筆以闊的橫筆觸塗上一層用鬆節油調薄了的熟褐和象牙黑,使之有流動感。然後以同樣方法在人體的兩邊畫背景。人體下面的筆觸要柔和,這就要用清潔的大號扁筆來畫橫的筆觸。要特別註意人體與前景或背景接觸處那些輪廓鮮明的邊綫同輪廓模糊的邊綫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體上重疊部分那些邊綫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手臂下方的暗部。用大圓錐筆畫調子,再用清潔的幹豬鬃筆以短促的筆法掃一掃,使這塊調子的上緣模糊。這塊調子的下緣實際上是手臂在兩條腿部的投影。用清潔的大圓錐筆在還潮濕的顔色上輕掃,使這條邊綫柔和,穿過大腿和小腿畫下去,一直到伸直的那條大腿。這樣邊綫就虛掉了。
  第五步:在開始用不透明顔料之前,繼續用第四步那種幹掃的筆法,將頭髮的邊緣,伸直的腿的下緣及靠攏的大腿的底部變柔和。用中號扁豬鬃筆用暗調子沿着拱起的膝部和雙腳的上邊綫橫畫過去,造成輪廓明顯的邊綫。其餘輪廓明顯的邊綫也用同樣方法處理。然後,開始用不透明顔料,先從拱起的膝頭和肩部開始,因為這些地方將是最亮的亮部,它們同頭髮的暗色塊並列在一起,組成這幅畫的焦點。用土黃、褐紅和白色調成亮部的皮膚色調,再加入翠緑或鈷藍畫出高光。最暗的暗部用象牙黑和熟赭。在畫上述主要部位時、我立即定下了整幅畫面色彩的調子和風格。象起稿時一樣,盡可能正確地下筆。以免修改和返工。
  第六步,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上顔色。在前臂,三頭肌和背部的肩腫骨部位,用重而平的筆觸。在擡起的大腿中央,膝部和胸部,基本上是用調色刀。在手臂下面,擡起的大腿和腳之間,以及骨盆後面這些暗部,用薄而透明的顔料。在整個加工過程中,保持暗部的透明性十分重要。強烈的不透明的亮部和濃厚的透明的暗部相互作用,給人體帶來立體感。在加工階段,還要用調色刀將手臂下面暗部的斑點輕輕颳去,這些刺眼的斑點是厚的橫筆觸在畫布的粗糙表面結構上形成的。另外,還要用獾毛筆將臀部和伸開的腿部下方那些難看的筆觸弄光滑些。獾毛筆和貂毛筆能形成美麗柔和的筆觸,但往往也會出現軟弱鬆散的不良效果,使用時必須註意。
  最後完成的人體:布面油畫,20″×30″。在完成階段,再次致力於邊綫處理。在形體轉折明顯的地方,如能擡起的膝部頂端,邊綫就清晰些;在形體轉折圓鈍的地方,如內側舉起的大腿下方以及頭髮左緣與背景匯合處,邊綫就模糊些。在肩部和靠擾的那衹腳上,用厚塗法(即在表面用厚顔料堆砌)。在前景部分,特別是靠近那衹腳的地方,用於皴法(即用清潔的幹豬鬃筆挑起少量未經稀釋的顔料,在畫面上橫擦過去,使附着於畫布的表面結構)。在頭部和肩部的上方,用薄擦法(即用豬鬃筆挑起少量顔料,在畫面上摩擦,直至形成薄而平坦的一層)。在人體背後的紅布,用濃重的顔料,用調色刀颳擦。最後階段與第五步和第六步相比,可以看出原來的筆法幾乎沒有搞亂。背景仍是透明的,原來塗抹鬆節油的地方並未變動,這是追求的自然效果。背景部分鬆節油塗層很薄,容易損壞,因此畫完後要擱兩個星期使之乾燥。當顔料厚的部分也乾燥後,就噴上潤色劑加以保護。再乾燥三至六個月,然後整幅畫上光.
  更多: http://www.oilpainting-china.com/arts/Html/news/20076/2007628153300.html
繪畫技巧和方法
  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着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顔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産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拍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産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揉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顔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顔色操合後産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綫
  綫是指用筆勾畫的綫條,油畫勾綫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綫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綫造型的,在早期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綫條輪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綫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纔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儘管如此,油畫中綫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復交錯疊壓的各種綫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綫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綫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凡高、畢加索、米羅和剋利等都是用綫的高手。
   掃
  掃常用來銜接兩個鄰接的色塊,使之不太生硬,趁顔色未幹時以幹淨的扇形筆輕輕掃掠就可達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層色上用筆將另一種顔色掃上去來産生上下交錯、鬆動而不膩死的色彩效果。
   跺
  指用硬的豬鬃畫筆蘸色後以筆的頭部垂直地將顔料跺在畫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衹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時候纔應用。
   乳劑材料
   乳劑材料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優秀傳統材料,在現代得到了新的發展。乳劑型材料是兼含有水性和油性成分的混合型材料,兩者的優點也兼而有之。各種坦培拉繪畫材料如蛋彩、酪彩以及蠟質材料都是屬於乳劑係列的。乳劑材料可用水稀釋,乾燥速度快,類似水性材料;可以作不透明厚塗,幹後不溶於水,又具有油性材料的優點。各類現代的丙烯、乙烯合成顔料等既保留了傳統乳劑材料的特點,又具備油性材料的長處,並且還有其它材料無法替代的效果,是有着很大發展前途的新型材料。
   油性材料
  使用油性材料以及天然樹脂作為繪畫媒介劑的主要畫種是油畫,它是由傳統蛋彩和釀蛋白等乳劑型材料演變發展而來的。油性材料的特點是乾燥緩慢、有光澤並可反復覆蓋厚塗。油性材料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豐富的技法效果,可以說幾乎包容了所有其它材料和畫種的技法特點。油性材料的特性允許深入細微地刻畫對象的造型,可以表現出對象豐富逼真的色彩關係,從而符合了14世紀以來人們再現視覺真實的願望,促進了西方繪畫嚮寫實發展的進程。油畫誕生後~直在西方畫壇占主要地位,並在全世界範圍得到發展,這也證明了油性材料的優越性。從水性材料到油性材料的過渡是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幾乎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是繪畫材料技法乃至藝術史上的重大突破。油與樹脂的使用是使西方繪畫材料技法區別於東方繪畫材料技法的重要特徵之一。
   拉
  拉是指油畫中有時需要畫出堅挺的綫條和物體邊緣如畫鋒利即劍或玻璃的側面等,這時可用畫刀調準顔色後用刀刃一側將顔色在畫面上拉出色綫或色面,畫刀畫出的形體堅實肯定,是畫筆或其它方法難以達到的。
   擦
  擦是把畫筆橫臥,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顔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幹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抑
  抑是用刀的底面在濕的顔色層上輕輕嚮下壓後提起,顔色表面會産生特殊的肌理。在有些需要刻畫特殊質感的地方用抑技法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水性材料
  人類最早使用的顔料是以水溶性材料為主的。在早期繪畫中自發地以水、樹膠或動物膠等天然的物質作為顔料的稀釋劑和粘合劑是十分自然的,它們取材方便,使用簡單,這在東西方早期繪畫中是一致的。今天的水彩和水粉的顔料等都是水性媒介型的,其表現技法自由、流暢,可産生輕快、透明的效果,也是中國畫、日本畫等東方繪畫的主要材料類型。
   油畫材料
  油畫材料可分為基底材料、油畫顔料和媒介劑材料三大類。基底材料指承載繪畫顔料層的依托材料和底子塗料。油畫顔料是繪製時直接表達繪畫的色彩和肌理效果的主要材料。媒介劑材料則是用於調整顔料性狀並使其和基底材料結合在一起的各種稀釋劑、結合劑和上光劑等。
   砌
  砌的方法是用刀代替畫筆,像泥瓦匠用泥刀環泥灰那樣將顔色砌到畫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用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厚薄層次變化,刀的大小和形狀以及用刀的方向不同也會産生豐富的對比。用畫刀調取不同的顔色不作過多調合,任其在畫面上自然地混合能産生微妙的色彩關係。起伏過大的色層也可用砌的方法將其砌平。砌的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就會有很強的塑造感
   
  劃指用畫刀的刀鋒在未幹的顔色上刻畫出陰綫條和形有時可露出底層色來。不同的畫刀能産生深淺粗細不同的變與畫筆的筆觸及畫刀利的技法産生的色面形成點、綫、面的對起伏的肌理變化。
   點
  點衆法自點始,一切筆法均出發於點。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點畫法就是~種表現層次的重要技法。在維米爾的作品中也使用了點的筆觸來表現光的閃爍和物體質地。印象派時點彩筆法成了其基本特徵之一,但莫奈、雷諾阿和畢沙羅等的點法各自具有不同的變化和個性。新印象派則走嚮極端,機械地將點作為其唯一的筆法。現代寫實油畫中也有沿用以點的疏密來産生明暗層次的,可以造成肯定又不死板的過渡。點的方法在綜合性畫法中與綫條和體面結合可産生豐富的對比,用不同形狀和質地的油畫筆又可産生不同的點狀筆觸,對表現某些物體的質感能起獨特的作用。
   
  颳是油畫刀的基本用途,颳的方法一般是用刀刃颳去畫面上畫得不理想的部分,也可用刀颳去不必要的細節或減弱過於強的關係,讓顯得緊張的畫面關係鬆弛下來。長期作業在一天作業結束時往往需要把本畫完的部分顔色用刀颳去以便及時乾燥,待第二天接着畫。顔色幹後也可用畫刀或剃須刀把高低不平處颳得平整一些。還可在未幹的顔色層上用刀颳,使之露出底色從而顯現各種肌理。
   
  如果說點畫法和勾畫法是形成油畫點與綫的手段的話,那麽塗就是構成油畫體决,即面的主要方法。塗的方法有平塗、厚塗和薄塗等,也有把印象派的點彩法稱為散塗的。平塗是畫大面積色塊的主要方法,均勻的平塗也是裝飾性油畫的常用技法。厚塗則是油畫區別於其它畫種用筆的主要特徵之~,可以使顔料産生一定的厚度並留下明顯的筆觸而形成肌理。用畫刀把極厚的顔料颳到或直接將顔料擠到畫布上,可稱為堆塗。薄徐是用油將顔色稀釋後薄薄地塗上畫面,可産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散塗則使用筆顯得靈活多變、氣韻生動。結合揉掃的塗法也叫做暈塗。
   
  用筆將顔料直接放在畫布上不作更多的改動稱擺,擺也是油畫基本的筆法之一。擺的方法常用在油畫開始和結束時,以較肯定的顔色和準確的筆觸來尋找色彩與形體關係,往往關鍵處衹需幾筆就能使畫面改觀,當然下筆前應先做到成竹在胸方可奏效。 擦擦是把畫筆橫臥,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顔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幹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油畫簡史
  有很多人問我們油畫(oil painting)是什麽樣的呢? 古代歐洲的畫傢們在諳熟和熱衷於坦培拉繪畫技法的同時,漸漸發現了它的缺陷與不足,比如:顔色之間難以融合暈接,色彩不夠柔和光豔,小筆多次排綫過於費力,以及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易發黴和低度抗碰撞能力。鑒於此,畫傢們發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護畫面的辦法。而後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層畫面上做多層透明色罩染,後稱之為上光術或釉染法,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種非坦培拉繪畫亦非油畫的技法。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就是油性坦培拉繪畫。達·芬奇對油性顔料進行過多次研究運用,但技術不夠成熟,致使許多作品沒能留存下來。
  油畫的發明者是誰? 單純用油做繪畫媒劑,在拜占庭時代就有人試驗過。據記載,這種畫放在烈日下曝曬數月仍不會乾燥。1200年,僧侶西奧費爾·魯濟羅斯寫了有關油畫論文《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在這篇論文中,他介紹了亞麻仁油和阿拉伯樹脂的使用方法。13世紀末在英倫三島出現過類似油畫的繪畫。14世紀末,尼德蘭的兩位畫傢凡 ·愛剋兄弟(楊·凡·愛剋及其兄鬍伯特·凡·愛剋)找到了一種簡便的用油溶化顔料作畫的方法,創作了純粹的油畫。美術史傢雖不能斷定凡·愛剋兄弟是油畫的發明者,但至少他們是在前人試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一種理想的以油脂為主的繪畫媒劑配方。不少專傢認為他們最大的功績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樹脂,使行筆流暢、媒劑速幹。楊·凡·愛剋的《阿爾諾芬尼的婚禮》一畫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壇畫》(現藏於比利時根特城的聖·巴馮教堂,由23幅畫組成。)被認為是歐洲油畫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愛剋兄弟發明的調油技術,據說是用一種“白布魯日光油”和亞麻仁油混合在一起作畫,用它們調和他在坦培拉繪畫中使用過的顔料,發現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認為,“白布魯日光油”是精餾鬆節油,現在我們仍使用鬆節油稀釋油畫顔料。)意大利最早研究並掌握油畫技法的畫傢安東奈洛·達·梅西納(Anton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據說是在去尼德蘭瞭解到凡·愛剋兄弟的油畫技法之後,回到威尼斯傳授油畫顔料使用方法的,自此油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在歐洲大陸流行開來。
  幾百年來,經過各代畫傢的繼承和創造,油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着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製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油畫發展初期的歷史條件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嚮。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思想出於對宗教的批判,有着關註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許多著名畫傢為逐漸擺脫單一的以基督教經典為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畫傢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傢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註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於是形成了註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傢還分別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佈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準確的比例、形體、結構關係;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定嚮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綫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為工具材料的限製,而油畫工具材料性能正適於將二者充分體現出來。因而,古典油畫成為經長期製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傢、不同時期的藝術傢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註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傢比較註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綫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傢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緻地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 1個特別註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傢,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顔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國傢的畫傢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嚮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17世紀的一部分油畫強調了油畫的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的創造,形成畫面戲劇性氣氛。意大利畫傢卡拉瓦喬打破了他之前油畫中有序和諧的光感效果,他強化畫面上明暗的對比,往往用畫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襯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畫中光綫耀眼。西班牙畫傢el.格列柯將景物處理成處在斑駁的光影之下,他不是從明暗兩大體面,而是從間斷錯落的明暗分佈進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間斷的連續變化,用筆凝重,色彩層面在擠壓中互相滲化,畫面給人撲朔迷離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與不安的氣氛。荷蘭畫傢倫勃朗也把畫中的光感作為表現人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處在大塊暗部的籠罩中,唯表現神情的臉、手等重要部分顯出鮮明的亮度。他運用沉着的顔色在暗部多層薄塗,使暗部顯得深邃,畫亮部則用厚塗和畫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體量感。
  同時期,筆觸的運用也被許多畫傢側重探索。筆觸是帶有顔料的油畫筆在畫布上運動的痕跡,早期油畫全幅各部分顔料層厚薄比較一致,運筆力度均勻,幾乎不顯露出筆觸。17世紀的畫傢註意到筆觸的運動受創作時心境和情感律動的驅使,畫傢在作畫時能産生控製筆觸動勢的情感,筆觸的輕、重、緩、急和運動方向不僅使被塑造的形象顯出生動感,筆觸自身也具有藝術表現力。佛蘭德斯畫傢p.p.魯本斯在衆多的巨幅作品中運用飽蘸稀薄明亮顔色的大筆塗繪,依照人物的形體運筆,留下自由奔放、多呈麯綫的筆觸,造成了體態的強烈動勢和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衝突。荷蘭畫傢f.哈爾斯則運用輕快、靈活的筆觸描繪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動感,與他偏於表現豪邁、樂觀的人物相輔相成。另一個荷蘭畫傢j.維米爾善於用珍珠般細碎的、圓潤的筆觸描繪處在室內的人物,使畫面産生寧靜、溫暖的氣氛。
  油畫的發展在19世紀有了新的趨嚮,主要是油畫色彩的變革。英國畫傢j.康斯特布爾最早直接用油畫在室外寫生,獲得豐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細小筆觸並置顔色,使之混合成較鮮明的色塊,畫面較古典的褐色調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補色──色輪兩極的顔色在並置時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強度的原理,是在後來被科學認識的,但康斯特布爾憑藉對自然的觀察感性地獲得了補色原理,並在實踐中部分地運用。他的作品啓發了法國畫傢e.德拉剋洛瓦。德拉剋洛瓦以浪漫主義思想支配創作,根據當時的歷史事件創作大幅主題畫。他將補色關係更多地運用於創作的色彩表現,運用活躍的筆觸,在畫面的許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對比,增強了色彩的明亮度和華麗感,形成了震動當時畫壇的風格。法國巴比鬆畫派的許多畫傢在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進行風景寫生,認識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環境色之間的關係,認識到色調對於體現時間、環境、氣氛,烘托藝術主題,構成畫面意境與情調的重大意義。他們大量的風景創作畫出了大自然風、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氣氛。
  在此基礎上,法國印象主義畫傢在色彩運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貢獻。他們吸收了光學和染色化學的成果,以色光混合原理解决油畫的色彩問題。c.莫奈、a.西斯萊等畫傢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綫變化給人的色彩瞬間印象,用細碎筆觸的厚塗法將對比色並置,他們認識到暗部或陰影並非黑色的濃淡變化,改變了用調和過的單一色彩畫暗部的傳統作法,在暗部和陰影部位也用色點並置。由於視覺生理的作用,並置的色點在一定距離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傾嚮的色塊,並形成微妙的過渡。印象主義淡化了景物的體積感,強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綫條形成空間距離感,而依據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間。印象主義的作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鮮明與生動,也表明色彩既有綜合的、也有純粹的表現力。
  19世紀的歐洲油畫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流派,雖主要體現在藝術主題和內容上,但油畫技法也相應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義註重油畫中物象造型的嚴謹與堅實感,符合古典傳統的造型法則;浪漫主義圍繞悲劇的主題,力求以色彩、筆觸因素和構圖中運動式綫條創造畫中情節的緊張感;拉斐爾前派註重對畫中人物心理情緒的表達,較多畫面以青、紫、緑調子構成感傷的、靜寂的意境……。雖然近代油畫的面貌已經比較豐富,但都具有寫實的整體特徵,它們共同表現為:一幅油畫是藝術形式的統一體,色彩的主調統一着畫面各局部的顔色,局部色彩在過渡的漸變中互相形成和諧的關係,不存在孤立的色塊;筆觸基本上是為塑造形象而運用,顯露的程度有限,並統一在或麯長、或短促的某種有序傾嚮中;被描繪的物象統一在中心焦點的構圖中,形成與真實視域同構的效果。
  從19世紀末葉開始,西方油畫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油畫比較狹窄的藝術功能和一體化的寫實手法已經達到自身體係的高度飽和,因而在哲學觀念、藝術觀念的變革中趨於解體。油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為藝術創造原則,藝術傢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被視為新的真實。藝術傢不再通過油畫形式如實描繪自然,而將油畫形式作為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印象派之後的三位畫傢率先離棄了傳統油畫模式。v.凡高以疾急奔放的筆觸,使濃厚、明亮的色彩充滿強烈的力感,表現內心情緒的不安。p.高更以象徵的色彩和造型構成畫面,作品的空間與傳統的形式相違,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氣氛。p.塞尚探研用幾何形構成藝術形象,創造出畫面是一個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們的作品成為油畫面貌劇變的標志。
  在20世紀油畫中,由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並製約藝術形式呈現多種傾嚮,傳統油畫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為藝術觀念的形式體現被強化,甚至被推嚮極端,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例如:忽視色彩而主要作形體自由構造的立體主義;註重色彩強烈
  狀態中均衡效果的野獸主義;通過色彩和筆觸的無序使用表現扭麯心理的表現主義;純粹以色彩的點、綫、面構成畫面的抽象主義;以及將顔料隨意甩、潑、垂滴於畫布上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近百年來西方現代油畫流派紛繁,相繼更替,衹要以油畫工具材料為造型媒介,藝
  術傢可以創造任意的油畫面貌。
  隨着藝術觀念的不斷擴大,導致油畫材料與其他材料相結合,産生了不歸屬某一具體畫種的綜合性藝術,油畫因此也走嚮失去在西方作為主要畫種的地位的趨勢。
玻璃油畫
  玻璃油畫屬雜項類,冷眼看去,不過就是玻璃上畫油畫,鑲框加木座擺在條案上,或鑲木邊挂在墻上,不是什麽雅器,年代也大多為清末民國時期。玻璃油畫看似普通,其實它也有很多的知識在裏面。每當我們面對一件文物,無論大與小,大的可能是一座石窟,小的可能是一件掌中玩物,首先需要我們鑒定年代、材質、做工用途等,要掌握大量的文物知識。玻璃油畫的知識就在於它是在玻璃上畫彩油畫,這種技法明代時就有,其特點為玻璃薄,沒有雜質。玻璃屬純天然,較為勻淨,鑲木邊框或做木架,雕工非常簡單。衹可惜由於玻璃屬易碎品,不易保存,現今能見到的多是清末或民國時期的。清晚期玻璃油畫的特點是,玻璃薄厚適中。記住一點,玻璃越薄,年代越早,俗稱“年份好”,而年份好的又多是南方廣東所生産,玻璃色白而無雜質,畫工也較為精細,圖案有刀馬山水人物。論其價值,人物畫片價值要高一些,故事中的衆多人物要比單一人物價值要高。乾隆時期的玻璃油畫價值還要高一些,因為此時的油畫不僅是因為年代早而擁有較高價值,更因為其畫工精細,油畫的大部分都帶地子,而且加金彩或者銀彩,最有名的畫傢要數廣東的黃達生,他的油彩較濃豔而有舊意。民國時期的油畫一部分畫工較細,而大部分玻璃較厚,畫工粗,尤其是人物的開臉不是很精細,所施油彩薄厚不均,常常油彩不施地子,所以保存到現在傷彩的很多,完整的較少。品種大多為大件圍屏、插屏、挂屏等,而插屏的木座多為柴木或硬雜木,有的在木座上透雕花紋,而原配玻璃油畫的木座是很少見的,所以帶座的插屏比帶木框的挂屏價值要高很多。
  由於玻璃油畫不易保存,所以往往忽略了收藏,在當今精緻完整的玻璃油畫是很少見的,舊貨市場有時能見到,但畫工較為粗糙,好的玻璃油畫妥善保存,同樣有升值的空間。
簡約油畫的發展現狀
  油畫是裝飾畫中最具有貴族氣息的一種,它屬於純手工製作,同時可根據消費者的需要臨摹或創作,風格比較獨特。現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油畫題材一般為風景、人物和靜物。
  油畫發展到現代,越來越受人們喜歡,在現代裝飾畫中,一種無框、簡約風格的油畫(無框裝飾畫)以逢撥發展之勢衝擊着現代傢居市場。它擺脫了傳統裝飾畫的邊框束縛,是個性張揚、時尚,是現代傢居裝飾潮流。
  目前存在的許多問題比較復雜,很難歸納。從近幾年舉行的幾次大型美展來看,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油畫的色彩感普遍在衰退,原因就是畫傢們普遍不寫生了。現在畫畫的人都很懶,一般都是靠臨摹照片。就連美院的學生下鄉,也都很少畫寫生了。
油畫保護技巧
  一幅油畫如果保存得當,可數百年不變顔色,反之,則可能發生色層的龜裂、脫落和變色。那麽,怎樣保護你的油畫免受損壞呢?
  一、可在畫布背面薄薄地塗上兩層預先溶解在鬆節油中的天然蜂蠟,能完全防止潮濕空氣的浸入而造成損害。
  二、油畫要避免陽光的長期直射,因為紫外綫對色彩的破壞性很大,會造成褪色和變色。
  三、儲存油畫的屋子要註意通風和防潮,盡可能離洗澡間、廚房遠一些,註意防止灰塵、油煙對畫布造成的損壞,房間內應保持一定的溫度與濕度。受潮的畫一定要慢慢陰幹,切忌暴曬,否則畫面容易脫落。
  四、油畫切忌將兩張畫面對貼。避免氣溫升高使畫面粘連,導致油彩脫落、畫面受損。
  五、捲油畫時要使畫布朝裏,畫面朝外,外面捲一層紙筒,然後再用塑料布裹上,防止畫裂。
  六、墻上挂的油畫如果落上灰塵,可以用微濕的幹淨布輕輕地擦。如果油上面有油煙,可以用淡一點的肥皂水和清水輕輕地試着擦洗,然後迅速拿海綿把畫面上的水吸幹,再拿電風扇輕吹油畫表面。如果遇到年代久、有龜裂的油畫,一定要少用水,局部幹擦即可。如果用專業的上光油為油畫保養,在噴上光油之前,要用幹淨的布把畫面擦幹淨。
  七、一般油畫可以保存二三百年,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些油畫在幾十年後就可能出現龜裂。如果收藏品較多,可以把油畫用塑料布包起來,放在木箱裏,防止硬傷。
油畫流派
  油畫的流派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客觀的再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第二類是以主觀表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在第一類中如文藝復興後出現的巴洛剋、洛剋剋、古典主義、學院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照像寫實主義、印象主義都是以再現自然為基礎,表現畫傢不同的思想與目的。
  巴洛剋派——巴洛剋流行於17世紀至18世紀。“巴洛剋”一詞原意有不整齊、扭動、怪誕的意思。推崇運動的扭麯,形體的豐腴與量感,其藝術語言強烈、誇張、**動、浮華,這是巴洛剋派繪畫的特點,其代表人物為魯本斯。
  洛剋剋派——“洛剋剋”原意是指貝殼的形狀,其藝術風格為繁瑣、精巧、纖細、甜膩、流行於18世紀,其代表畫傢有華多和弗朗索·布歐等。
  古典主義與學院主義——古典主義是以尊重古希臘、羅馬的審美原則,構圖上對稱、均衡,氣勢上莊嚴、輝煌、崇高嚮上,技法精湛,刻畫深入。這也是學院主義的奉行的原則。正如學院派奠基者法契諾所講“美是所有藝術品的最高目標,它是事物的一種客觀性質,由秩序、和諧、比例、規矩所組成”。其代表作傢有拉斐爾、安格爾等等。
  浪漫主義——浪漫主義起源於法國19世紀初期,其代表作是籍裏柯的《梅杜薩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構圖、光綫、色彩、動態、表情都表現了藝術傢豐富的想象力,它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構圖中的水平與垂直,光綫的柔和與均勻,使畫面産生了一種激情。這也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元素,註重感情的渲泄與表達。
  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繪畫指19世紀中葉,以米勒為首的畫傢主張用忠實於對象的手法去表現正常的視覺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質。其代表作有米勒的《拾穗》等。
  寫實主義和照像寫實主義——寫實主義就如它的創始人庫爾貝在1885年所講的:“象我所見到的那樣,如實地表現我這個時代的風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話,創造藝術就是我的目的。”
  照像寫實主義是對生活以一種照片式的形式搬上畫面,如剋洛斯的《約翰像》。它繪製作品要先拍成照片或幻燈片,再把它以比真人大十倍的比例精細地放大到布上,更細膩、更逼真地表現出對象的細節,如臉上的每一絲肌理和每根汗毛等。
  印象主義——印象主義是19世紀的畫傢們走出了自己的畫室,去探索自然界中光與色的瞬間變化,打破了傳統觀念上固有色的概念,如樹是蘭緑色、陰影是黑色,它把周圍的環境色對固有色的影響進行了客觀的繪製。其代表畫傢有莫奈、修拉、塞尚、雷諾阿等。
  如果說以上提到的畫派還是畫傢在忠實的再現自然,衹是對其進行了發揮添加,強調和發展的話,下面所介紹的第二大類,即後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它們不再是對客觀對象的真實描繪,而是根據畫傢的主觀意圖進行自由創作,它們大多出現在20世紀以後。
  後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畫傢強調表現自我感受,註重色彩的對比和事物的內在結構,其代表畫傢有凡高、高更等。這個畫派對現代西方繪畫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野獸派——野獸派以誇張的造型、強烈的色彩、粗獷的綫條表達內在激情,馬蒂斯是這一畫派的創始人。
  立體主義——立體主義畫派,畫面的視點已不再是一個方位,而是對事物進行全方位的表現,使物體還原成幾何形體。其創始人是西班牙畫傢畢加索和法國畫傢布拉剋。
  未來主義——未來主義畫傢以抽象的形式,運用色彩、綫條表現運動速度、力量及其組合與分隔。
  抽象主義——抽象主義是依靠綫條、塊、面、色彩,進行無具象的抽象進行組合,其代表畫傢為荷蘭畫傢蒙德爾安。
  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對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活動雕刻、波普藝術直到後現代主義都有一定影響。
  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畫派受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及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的影響,主張表現人的潛意識和夢幻。代表畫傢有西班牙畫傢達利、米羅。
油畫基地分佈
  目前中國油畫主要分佈在莆田油畫村,深圳大芬油畫村,廈門烏石浦油畫村三大油畫基地。據介紹,莆田目前全球畫框品種最多、規模最大,且油畫企業具有一定的生産規模,但大多呈分散經營,要達到上萬名的畫工規模,將需要大量的畫商、畫師去加盟。
油畫懸挂技巧
  油畫比起其它畫種在陳列上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容易反光,另外,用厚塗法強調畫面肌理的油畫,因有起伏而容易積塵。為了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和保護畫面,在懸挂時應有一個嚮前下方的傾斜度。油畫面對正面光時,效果往往較差,應采用側前上方光綫,且盡可能做到懸挂處的光源與作畫時的光源相一致,如作畫時光源在左側,懸挂時也應與此光源一致。
百科辭典
  youhua
  油畫
  oil painting
    用透明的植物油調和顔料,在製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藝術形象的繪畫。它起源並發展於歐洲,到近代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畫種。
    産生 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是油畫的前身。在運用蛋彩畫法的同時,許多畫傢繼續尋找更為理想的調和劑。一般認為,1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傢凡·愛剋兄弟是油畫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顔料的基礎上,用亞麻油和核桃油作為調和劑作畫,致使描繪時運筆流暢,顔料在畫面上乾燥的時間適中,易於作畫過程中多次覆蓋與修改,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度,幹透後顔料附着力強,不易剝落和褪色。他們運用新的油畫材料創作,在當時的畫壇很有影響。油畫技術很快在西歐其他國傢傳開,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發展。
    材料和工具 油畫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顔料、畫筆、畫刀、畫布、上光油、外框等。
    ① 顔料,分礦物質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最初的顔料多為礦物質顔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纔進行調和。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産,裝入錫管,顔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顔料的性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顔料之間産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顔料的性能有助於充分發揮油畫技巧並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
    ② 畫筆,用彈性適中的動物毛製成,有尖鋒圓形、平鋒扁平形、短鋒扁平形及扇形等種類。
    ③ 畫刀,又稱調色刀,用富有彈性的薄鋼片製成,有尖狀、圓狀之分,用於在調色板上調勻顔料,不少畫傢也以刀代筆,直接用刀作畫或部分地在畫布上形成顔料層面、肌理,增加表現力。
    ④ 畫布,標準的畫布,是將亞麻布或帆布緊綳在木質內框上後,用膠或油與白粉摻和並塗刷在布的表面製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紋效果的底子,或根據創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紋的粗細根據畫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據作畫效果的需要選擇。有的畫傢使用塗過底色的畫布,容易形成統一的畫面色調,作畫時還可不經意地露出底色。經過塗底製作後,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紙板也可以代替畫布。
    ⑤ 上光油,通常在油畫完成並幹透後罩塗上光油,保持畫面的光澤度,防止空氣侵蝕和積垢。
    ⑥ 外框,完整的油畫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寫實性較強的油畫,外框形成觀者對作品視域的界限,使畫面顯得完整、集中,畫中的物象在觀者的感覺中朝縱深發展。畫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內容而定。古典油畫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製成,近現代油畫的外框較多用鋁合金等金屬材料製成。
    技法 油畫工具材料的限定導致油畫繪製技法的復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傢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發揮出充分的表現效果。油畫主要技法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衹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顔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幹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顔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顔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顔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産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着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傢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稱多層次着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顔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
    透明與不
英文解釋
  1. n.:  painting,  oil-painting,  picture painted in oil-colours,  oil painting
法文解釋
  1. n.  peinture à l'huile
相關詞
詞語文學詞典漢語百科辭典威尼斯畫傢人物
藝術傢法國歷史人物哲學家藝術古典主義名畫文化
繪畫美術美術史植物音樂和平演員印象派
塞尚更多結果...
包含詞
畫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