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油甘子作為一種藥食兩用水果,被衛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也被聯合國衛生組織指定為在全世界推廣種植的3種保健植物之一。油甘子在藥品、化妝品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阔。
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英名emblic myrobalon,aonla
生物學特性
油甘子屬大戟科(euphorbiaceae)葉下珠屬(油柑屬)植物,別名油甘子、牛甘子、喉甘子、楊甘、回甘子等。古名庵摩勒、庵摩落迦及餘甘。落葉小喬木,高達10餘米,核果類型。油甘子依地區和類型不同,花期和果實成熟時期有較大差異,花期有春天一次、春秋兩次花和四季開花幾種情況,花期1~1.5個月,着果率高。一般早熟品種7月果熟,中熟品種8~9月果熟,晚熟品種在10月果熟,二次開花的則在翌年2月陸續成熟,但集中成熟期多在鼕季,大小年一般不明顯。但目前加工的油甘子資源多 為品質低劣的野生品種,因而有必要加快人工栽培品種的推廣工作,尤應以發展高産優質(大果、高維生素c、低酸、低可溶性單寧)、穩産型、早晚熟類型、外觀色澤佳、適宜經營和加工的品種。
地理分佈
原産印度、馬來西亞,中國南部等地。
油甘子的分佈區涵蓋了東經70°~122°、北緯1°~29°的廣大地域,包括印度、尼泊爾、南非、肯尼亞、古巴、澳大利亞、美國等都有分佈。
在我國境內,主要分佈於東經98°~122 °、北緯18°~29°的地區,包括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臺灣、四川及貴州等8省(區)。垂直分佈高度為海拔80~2300米,水平分佈的最北緣為川、滇、黔交界地區。雲南油甘子集中分佈於金沙江、南盤江、元江、瀾滄江和怒江五大水係地區;貴州油甘子主要分佈在其 西南部的貞豐、羅甸、普安、六枝、安竜及興竜等14個縣(市);四川油甘子主要分佈於攀枝花、涼山及甘孜州地區;福建油甘子主要分佈在 莆田、惠安、安溪、南安、泉州、同安和長泰等縣(市);廣東油甘子分佈以普寧市、潮陽市為主;廣西油甘子以西南和西北部為多。
生態習性
油甘子耐旱耐瘠,適應性強,在沙質壤土、土層淺薄瘦瘠的山頂或山腰均能正常生長,但以土層深厚的酸性赤紅壤生長較好。油甘子喜光喜溫,在幼齡期較耐蔭,所以在疏林中生長良好。對低溫很敏感,遇霜時容易落花落葉,甚至凍壞嫩枝芽,要求年均溫18~20℃才能正常生 長發育,5℃以下常受凍害,年降水量要求1000毫米左右,海拔要求1700米以下。觀察發現,油甘子在年均溫20℃以下結果差,在20℃~25℃時生長最快,成年樹可耐40℃高溫,1月份平均溫度不得低於5℃,故衹適 合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栽培。其繁殖方法可采用種子育苗和嫁接繁殖(砧木可用同科的重陽木或烏桕播種苗),種子育苗2年可出圃栽植。一般定植後3年開始結果,盛産期每畝産量可達1500~2000公斤。
經濟價值
油甘子的根、莖、葉、果都具有藥用價值。在我國作為民間中藥已有2000年的歷史。古人常用油甘子果實治療消化不良、胃腹痛、感冒、牙疼、咽喉痛,疝痛、痢疾、咳嗽等疾患。近幾年發現,油甘子對乙型肝炎、高血壓亦有顯著療效。研究還證明,油甘子果汁具有防癌和抗衰老作用,它能阻斷強緻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合成和提高人體紅細胞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此外,油甘子樹皮含純度70%以上的單寧達22%,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根部含羽扇豆醇、食子酸、β-𠔌甾酸和油甘子酚;其莖含羽扇豆醇、鞣花酸及β-𠔌甾醇;葉中含有鞣質、山萘醇、葡萄糖甙、β-𠔌甾醇及羽扇豆醇等;枝條中含有皂甙和黃酮類物質;樹皮中含有羽扇豆醇、鞣質、無色飛燕草素,均可提取藥用原料。更為主要的是果實營養成分高,具有極好的保健功能和開發價值。我國油甘子果實維生素c含量一般在每百剋300毫剋以上,此柑橘高10倍至20倍,比蘋果高60倍至134倍,按美國推薦的膳食標準,每天衹要食用油甘子10剋(大約1個果實)即可滿足維生素c的要求。同時,果中還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包括人體所必須的全部8種氨基酸,還含有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錳、鋅、銅、硒、鉻等。因此,充分合理開發油甘子,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 |
|
油甘子
油甘子作為一種藥食兩用水果,被衛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也被聯合國衛生組織指定為在全世界推廣種植的3種保健植物之一。油甘子在藥品、化妝品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阔。
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英名:Emblic myrobalon,Aonla
Indian gooseberry
生物學特性
油甘子屬大戟科(Euphorbiaceae)葉下珠屬(油柑屬)植物,別名油甘子、牛甘子、喉甘子、楊甘、回甘子等。古名庵摩勒、庵摩落迦及餘甘。落葉小喬木,高達10餘米,核果類型。油甘子依地區和類型不同,花期和果實成熟時期有較大差異,花期有春天一次、春秋兩次花和四季開花幾種情況,花期1~1.5個月,着果率高。一般早熟品種7月果熟,中熟品種8~9月果熟,晚熟品種在10月果熟,二次開花的則在翌年2月陸續成熟,但集中成熟期多在鼕季,大小年一般不明顯。但目前加工的油甘子資源多 為品質低劣的野生品種,因而有必要加快人工栽培品種的推廣工作,尤應以發展高産優質(大果、高維生素C、低酸、低可溶性單寧)、穩産型、早晚熟類型、外觀色澤佳、適宜經營和加工的品種。
地理分佈
原産印度、馬來西亞,中國南部等地。
油甘子的分佈區涵蓋了東經70°~122°、北緯1°~29°的廣大地域,包括印度、尼泊爾、南非、肯尼亞、古巴、澳大利亞、美國等都有分佈。
在我國境內,主要分佈於東經98°~122 °、北緯18°~29°的地區,包括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臺灣、四川及貴州等8省(區)。垂直分佈高度為海拔80~2300米,水平分佈的最北緣為川、滇、黔交界地區。雲南油甘子集中分佈於金沙江、南盤江、元江、瀾滄江和怒江五大水係地區;貴州油甘子主要分佈在其 西南部的貞豐、羅甸、普安、六枝、安竜及興竜等14個縣(市);四川油甘子主要分佈於攀枝花、涼山及甘孜州地區;福建油甘子主要分佈在 莆田、惠安、安溪、南安、泉州、同安和長泰等縣(市);廣東油甘子分佈以普寧市、潮陽市為主;廣西油甘子以西南和西北部為多。
生態習性
油甘子耐旱耐瘠,適應性強,在沙質壤土、土層淺薄瘦瘠的山頂或山腰均能正常生長,但以土層深厚的酸性赤紅壤生長較好。油甘子喜光喜溫,在幼齡期較耐蔭,所以在疏林中生長良好。對低溫很敏感,遇霜時容易落花落葉,甚至凍壞嫩枝芽,要求年均溫18~20℃才能正常生 長發育,5℃以下常受凍害,年降水量要求1000毫米左右,海拔要求1700米以下。觀察發現,油甘子在年均溫20℃以下結果差,在20℃~25℃時生長最快,成年樹可耐40℃高溫,1月份平均溫度不得低於5℃,故衹適 合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栽培。其繁殖方法可采用種子育苗和嫁接繁殖(砧木可用同科的重陽木或烏桕播種苗),種子育苗2年可出圃栽植。一般定植後3年開始結果,盛産期每畝産量可達1500~2000公斤。
經濟價值
油甘子的根、莖、葉、果都具有藥用價值。在我國作為民間中藥已有2000年的歷史。古人常用油甘子果實治療消化不良、胃腹痛、感冒、牙疼、咽喉痛,疝痛、痢疾、咳嗽等疾患。近幾年發現,油甘子對乙型肝炎、高血壓亦有顯著療效。研究還證明,油甘子果汁具有防癌和抗衰老作用,它能阻斷強緻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合成和提高人體紅細胞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此外,油甘子樹皮含純度70%以上的單寧達22%,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根部含羽扇豆醇、食子酸、β-𠔌甾酸和油甘子酚;其莖含羽扇豆醇、鞣花酸及β-𠔌甾醇;葉中含有鞣質、山萘醇、葡萄糖甙、β-𠔌甾醇及羽扇豆醇等;枝條中含有皂甙和黃酮類物質;樹皮中含有羽扇豆醇、鞣質、無色飛燕草素,均可提取藥用原料。更為主要的是果實營養成分高,具有極好的保健功能和開發價值。我國油甘子果實維生素C含量一般在每百剋300毫剋以上,此柑橘高10倍至20倍,比蘋果高60倍至134倍,按美國推薦的膳食標準,每天衹要食用油甘子10剋(大約1個果實)即可滿足維生素C的要求。同時,果中還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包括人體所必須的全部8種氨基酸,還含有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錳、鋅、銅、硒、鉻等。因此,充分合理開發油甘子,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
印度對餘甘果有很好的療效研究。
在印度傳統醫學使用乾燥的餘甘子水果,種子,葉,根,樹皮和花朵和新鮮水果。
功能:促進長壽,以加強消化,治療便秘,減少發熱,淨化血液,減少咳嗽,緩解哮喘,加強心髒,有利於眼睛,刺激毛發生長,強壯身體,提高智力。
在印度,餘甘果通常用浸泡????水以增加水果美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