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油橄欖
目錄
No. 1
  簡稱"油欖"。亦稱"齊墩果"。亦稱"洋橄欖"。亦稱"阿列布"。
No. 2
  常緑喬木。原産地中海一帶,果實可榨油也可生食。為優良的木本油料植物之一。
yóu gǎn lǎn yóu gǎn lǎn
  常緑小喬木。果實橢圓形,成熟後黑色,加工後可以吃,又可以榨油。原産歐洲,西方用它的枝葉作為和平的象徵
No. 4
  這種植物的果實。也叫“齊墩果”,通稱“橄欖”或“洋橄欖”
No. 5
  亦稱“ 齊墩果 ”。簡稱“油欖”。亦稱“洋橄欖”。亦稱“阿列布”。
  常緑喬木。原産 地中海 一帶,果實可榨油也可生食。為優良的木本油料植物之一。
No. 6
  olea europaea l.
  油橄欖又名齊墩果,為木犀科、齊墩果屬常緑喬木。栽培品種有較高食用價值,含豐富優質食用植物油--油橄欖油,為著名亞熱帶果樹和重要經濟林木。本世紀70年代中期,世界油橄欖達到8億株,點地700餘萬ha,純林占 1/3。1974年産果780萬t,有56萬t用於加工果實製品,724萬t用於榨油,産油147萬t,居各食用植物油産量的第6位。
  我國栽培油橄欖較晚,至70年代末,有油橄欖1200萬株。四川有500萬株左右,幼林占99%以上。目前,進入結實的植株尚少,年産果還未達到200t。
  從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獲悉:經過近十年的規模發展,目前甘肅省武都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油橄欖基地縣。
  武都油橄欖保存面積達9萬畝,配套建設油橄欖加工廠4座,自産的橄欖油分別榮獲全國首屆林業博覽會銀奬、金奬,産品遠銷北京、天津、西安、蘭州等10多個大中城市。
  今後武都油橄欖産業開發將繼續堅持立足資源優勢,早日建成10萬畝油橄欖基地,全部達産後年産鮮果15萬噸,榨油2.4萬噸,可實現産值14.4億元。
  油橄欖是世界名貴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樹種,橄欖油是油橄欖鮮果直接冷榨而成的天然食用植物油,營養豐富、抗氧化性較強,産品用途廣泛,是世界上公認的植物油皇后、液體黃金。
栽培歷史
  我國引種栽培油橄欖,是從本世紀開始的。1950年前,有極少油橄欖傳人,在福建、臺灣、雲南的蒙自和四川的重慶栽植。1956-1962年被列入國傢引種計劃,先後由蘇聯、阿爾巴尼亞引進12個品種苗木1800株和部分種子。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引種油橄欖10000株,進行大規模栽培試驗。自1973年起,在初步引種成功的區域,逐步發展生産栽培。
引種栽培分佈區
  根據四川的自然條件,油橄欖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引種栽培現狀與生産潛力,油橄欖引種栽培區域可分為:適宜區、次適宜區、邊緣區、和不宜種植區4類。
  (1)適宜區:其主要氣候條件對栽培油橄欖有利,有比較適宜的土壤,在常規的或中等集約程度的栽培管理條件下,能達到或接近世界油橄欖主産區平均植株産量及産品質量。比較典型的是以西昌河𠔌為中心的川西南亞熱帶山麓河𠔌區;盆地東北部區次之。
  (2)次適宜區:主要氣候條件能基本滿足油橄欖部分品種生長發育的要求,在品種、立地選擇恰當和較好的栽培條件下,能接近或達到世界油橄欖的平均植株産量與産品質量。如盆地中部區、米易、攀枝花𠔌區,甘洛、漢源河𠔌等。
  (3)邊緣區:主要氣候條件能初步或基本滿足某種或幾種生長和開花結果的要求。這類地區包括盆地西部區,盆地東南區。
  (4)不宜種植區:主要氣候條件不能達到油橄欖生長和開花結實的基本要求,或存在難於剋服的災害性因素,即使在集約管理條件下,也難於達到基本的産量或産品質量指標。一是低熱、寒害區;二是低日照中心區,如青衣江中上遊地區,沐川-馬邊-屏山及北川-安縣-綿竹低日照區。
栽培與經營方式
  以油用原料為主的油橄欖園,是四川栽培與經營油橄欖的主要形式。現有規模一般小於100ha,分別由國傢、集體或個體經營。這類橄欖園在經濟産量形成前,實行以油橄欖為主,油橄欖與糧食、經濟作物間作,多種經營;經濟産量形成後逐步轉為專一的油橄欖經營。
  四川油橄欖栽培工作存在着艱苦的土壤改造任務。首先是整地,形成和加深土層以滿足油橄欖根係發展的需要。要實踐中,有3種整地方式:一是塊狀整地,定植前進行範圍為1m×1m×1m至2m×2m×1m的植穴式整地,定植後隨油橄欖植株的生長逐年擴穴;二是帶狀整地,整地深度0.8-1m,帶寬3-5m;三是深度為0.8-1m的全墾。
  施肥
  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肥,是日照量不夠豐富條件下,保證油橄欖正常生長的基本措施。
  不同日照和土壤肥力條件下油橄欖苗木的幹物質産量 土壤與施肥
  半自然光照 (g) 全自然光照(g) 相對比值(倍) 光肥總變化(倍) 備註
  不同光照間 不同肥力間
  半自然光照 全自然光照 平均
  黃沙土 3.05 8.16 2.68 1.00 1.00 1.00 2.68 n:每株每月尿素0.25-0.7g
  b:每株每月硼酸10-30gmg
  有機肥:堆肥每500g:
  菜子餅每50g
  黃沙土+n.b肥 6.09 13.94 2.29 2.00 1.71 1.86 4.57
  石𠔌子土+n.b肥 11.46 30.18 2.63 3.76 3.70 3.73 9.90
  石𠔌子土+n.b+有機肥 20.04 48.75 2.43 6.57 5.97 6.27 15.98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瀘縣玉蟬試驗站1981年)
  排水、灌溉
  由於各地90%以上的年降水量集中於4-10月或5-9月,過量的雨水,使土壤比較粘重、地勢低平,以致坡度不大的油橄欖園出現積水。一般油橄欖園應采用明溝或暗溝排水,部分油橄欖園用高壠或壘堆方法進行栽植植。四川西南部地區,鼕、春幹旱,灌溉對油橄欖生産有决定性意義。春季灌水量一般不宜低於150t/ha。
  修剪,一般用定幹高度為50-80cm的苗木栽植,按3-5主枝開心形骨架進行修剪,形成圓頭或多圓錐形樹冠。進入大量開花結實期和樹冠鄰接期,即行生産修剪與控製樹冠的回縮修剪。大多數油橄欖園每年進行1-2次修剪,少數油橄欖園,每2年修剪一次。
  此外,多數油橄欖園均要采取不同程度的防治病蟲害措施。
  油橄欖的不同栽培品種,各有其經濟性狀、自然性狀與栽培性狀。四川各地營建油橄欖園,一般按經營目的,當地的自然條件與所能提供的栽培技術條件,選擇比較適宜的品種,包括主栽品種、配用品種及授粉品種。目前,選用於生産栽培的品種或材料不多,主栽品種通常是佛奧、卡林、萊星、米紮;配用品種或材料有愛桑 、貝拉、剋裏172、11和蘇12的部分個體無性係及蘇14等;授粉樹一般用普金、實生橄欖或野生油橄欖
  油橄欖栽培品種用途分為生産油用原料的油橄欖園、生産食用橄欖原料為主的油橄欖園和兼用的油橄欖園。産油型油橄欖園是四川目前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經營類型。按其品種組成與配植方式有以下兩種:
  單一品種産油型油橄欖園,占本省油橄欖園的40%。主栽佛奧品種,占組成的90%以上。配用品種星散狀配植或定行配植。
  多品種産油型油橄欖園,占本省油橄欖園的50%以上。主栽品種一般占組成的50-80%,個別油橄欖園達低達20%。配用品種多在兩個以上,一般占組成的15-45%,個別油橄欖園達67%。授粉品種我為5%。品種配植方式分別星散狀配植,成行或成帶配植,亦有同時用2種配植方式的。
  現有兼産型油橄欖園,不到本省油橄欖園的10%。
  在油橄欖生産發展中,四川省使用了種子繁殖、嫁接繁殖、扦插繁殖等3種方式生産油橄欖苗木,營建了不同繁殖起源的油橄欖園。
  根據栽植密度的不同,四川現有不一橄欖園又可分為中密度(每公頃150-300株)與密植型(每公頃400株以上)2類。
主要類型
  油橄欖園的不同類型,源於經營目的、栽培品種、自然條件、栽培技術的不同。主要包括:
  (1)川西南幹暖河𠔌、盆地栽培區
  本區地處西昌、巴塘亞熱帶南域,包括安寧河中、上遊的寬𠔌、平原,會東盆地、會理盆地,以及鄰近的年平均氣溫在15-18.5° c之間的河𠔌與山麓。其中,西昌河𠔌為本區油橄欖栽培的中心。在不低於中等集約程度的栽培條件下,油橄欖一般表現良好的生長發育。大部主栽品種,在栽植後3-4年開花結實,6-9年進入個體發育的前産期。
  a.幹暖河𠔌坡地、臺地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多分佈於安寧河中、上遊𠔌緣地帶的南嚮坡、臺地上。土壤係重慶群紫色岩層風化形成,土層深40-60cm、局部地段達100cm以上,上層比較疏鬆或為粘壤,ph6.5-7.0,施肥前,有機質含量少,磷、鉀中庸,缺硼,部分地段缺鈣,中、下層中-重壤。分別以佛奧、米紮、卡要、萊星為主栽品種,除配用油用品種外,部分油橄欖園選用了果、兼用品種貝拉、剋裏貝斯、剋裏172、愛桑、14。一般中密度栽培。主要栽培技術措施大同小異。投産前多在園內間種農作物、蔬菜、少數間種經濟作物。
  b.幹暖河𠔌運積沙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分佈於𠔌緣臺地或𠔌底平地。園地土壤分別為褐色潮沙土,黃色夾石沙土與黑褐色潮沙土,土層深厚,石、沙含量高,建園後多種糧食和豆類,少數無間種。栽培品種大同小異,但組成與栽植密度不同。部分實行低集約度栽培的油橄欖園,低産或缺産不得不提高水肥用量,實行中集約度栽培。中集約度栽培的油橄欖園一般栽培品種表現中庸的生長和發育。
  c.幹暖河𠔌衝積壤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分佈於河𠔌、盆地底部,少數在𠔌緣地帶。一般為衝積性紫色土,土層深厚,常在1m以上。上層中-粘壤,有機質含量多在1%以上,磷、鉀中庸,ph值6-7.5;部分地域含鈣較多,ph值8.1左右,含硼不足,中、下層土為中-重壤,孔隙度較低。建園前,多係農業用地。栽植時,塊狀整地,按8m×8m.3m×4m-4×5m,3m×3m等株行距配栽萊星、佛奧、卡林、剋裏72、貝拉等品種。在8×8m式栽植的油橄欖園,采取略低至中集約度的栽培管理。
  (2)川西南幹熱河𠔌栽培區
  位於四川西南端,西昌、巴塘幹暖河𠔌,包括安寧河下遊𠔌地、雅礱江下遊𠔌地,寧南盆地、金沙江𠔌地,以及鄰近的年平均氣溫在18-23o c的地域。60年代初引種油橄欖,現有少量生産栽培。
  幹熱河𠔌坡地、臺地紅壤低至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型油橄欖園。
  分佈於𠔌緣或山麓地帶,為本區主要的油橄欖園類型。其典型代表是攀枝花仁和區與市農科所的7×7式佛奧産油型油橄欖園。其園地土壤為燥紅土,土層深60cm以上,質地為粘壤,有機質含量為0.63%,在施用商品化肥的條件下,土壤含氮量一般在0.1%左右、磷0.135%代換性鉀4.5mg/100g土、、鈣86mg/100g土,ph值8.4。園地內油橄欖植株表現旺盛地生長,尤其在栽植後最初幾年,樹高及冠徑年生長量達80cm以上,幹基徑年生長量達3cm以上。佛奧、卡林品種於栽植第五年開始開花結果,但産量增加不快,且不夠穩定。栽植第十二年,産量陡增。佛奧品種的高産植株産鮮果169.95kg,平均株産鮮果達30kg以上。據認為,佛奧為一較多耐熱品種,鼕季低溫不中可能是某些年份花量少的部分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由於花期空氣濕度太低和缺乏較多適宜的授粉品種。
  (3)四川盆地東北部栽培區
  嘉陵江上遊及以東至盆地東部長江河𠔌的丘陵、低山地帶,於60年代後期引種油橄欖,現為四川種植油橄欖較多的區域之一。
  a.丘陵坡地、臺地紫色土,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a.丘陵地坡地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機械園,是數量最大的一類油橄欖園。主要類型是丘陵坡地紫色土上,中集約並栽培的8×8式佛奧--卡林産油型的油橄欖園,以南江縣油橄欖管理所油橄欖園為典型之一。其園地土壤係侏羅紀沙溪廟組紫色岩層風化形成的石𠔌子土、紫泥土、黃泥土,土層深度多在20-60cm,ph值5.22-8.5,有機質0.46-1.19%,磷、鉀含量中庸。栽培前,采取1m×1m×0.8m的塊狀整地;耕植後結合鼕季施肥逐年擴坑,至1981年已完成深度為0.6m的全墾;栽植1-8年間,每年施用廄肥30-60kg、油枯2.5-6kg及少量商品化肥,有的 還間種和施用緑肥,使油橄欖穩定的生長發育。栽植1-6年,園內植株有較快的營養生長,年平均樹高、冠徑、幹基徑生長量分別達到63cm、57cm與1.78cm。栽植第三年即有植株開花結果,第六年進入群體發育的産量形成期。至第六年末園地覆蓋畜已達23%。第八年平均株産鮮果4.4kg,冷榨油0.66kg。
  b.緩坡臺地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佛奧-卡林或卡林-佛奧産油型油橄欖園,是四川盆地東北部區生長發育較快和比較豐産的油橄欖園類型,但數量不多。具代表性的是巴中油橄欖管理所的8×8式卡林-佛奧産油型油橄欖園。園內油橄欖在栽植4-5年內未形成具有經營價值的産量。第六年至第十五年間,植株平均年産鮮果19.73kg冷榨油2.23kg,平均單位面積産量分別達到世界油橄欖主産國常年平均産量的217%。
  b.低山坡地、臺地冷沙黃泥土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分佈於達縣、奉節等地的低山地帶,最高達海拔700m以上,數量不多,但屬有代表性的部分類型。除本區外,在盆地中南部的長江河𠔌區及盆地南緣區亦有分佈。
  土壤由黃棕色、灰白色石英粗砂岩母質發育而成,一般曾有過馬尾鬆等自然植被,多為冷 黃沙土,部分油橄欖園有黃泥土及冷 沙土 ,質地沙至粘壤,ph值5-5.5,無碳酸????反應,有機質含量多在2%以下,缺磷。其自然肥力及良好的栽培技術措施。
  (4)四川盆地中部栽培區
  a.盆地中南部低山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8×8式卡林-貝拉兼産型油橄欖
  具代表性的有重慶市林業試驗場油橄欖園。該園位於歌樂山海拔500-560m,年平均氣溫16.1° c,降水量1210mm,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4%,年日照1115h。土壤係紫色岩層風化形成的紫色土、沙泥石𠔌子、黃泥土,土層由𠔌底嚮丘頂變薄,質地粘壤,ph5.8-7.0,有機質0.77-1.25%,磷鉀低至中庸,碳酸????反應微弱。
  建園時采取1m×1m×1m的整狀塊地,栽植用實生砧嫁接的卡林(57.0%)、貝拉(15%)、愛桑(15.0%)、佛奧(10%)、米紮品種(1.0%)2年生苗及部分實生苗,分區或星散配植。建園後結合鼕季施肥逐年擴坑,以及爆破母岩大量施用城市垃圾肥達到全墾。園地挖有深達60cm以上的地面排水溝,有足夠的水源進行灌溉。每年進行正常修剪和及時采取防治病蟲害措施。
  b.盆地中南部低山、臺地冷沙黃泥土、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分佈於低山、臺地冷沙黃泥土上的油橄欖園,本區有2個主要:一是8×8式蘇12-卡林兼産型,二是8×8式佛奧-卡林産油型。分佈在南川一帶的此類油橄欖園規模較大,但建園晚,目前處試花試果期或産量形成初期。建園最早的是四川林科院瀘縣玉蟾試驗丫的88式蘇12-卡林兼産型油橄欖園。該園位於瀘縣玉蟾山西北坡,海拔450m。年平均氣溫17.5o c,降水量1149mm。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5.8%,年日照1160h。土壤為三疊紀須傢河組黃棕色、灰白色石英粗砂岩夾薄層碳質泥岩風化形成的冷 黃沙土、碳渣土。ph值4.6-5.5,有機質0.3-2.5,缺磷、鈣,自然肥力低。
  c.盆地中南部礦子黃泥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8×8式佛奧-卡林産油型油橄欖
  本類型僅見於重慶南桐礦區更鼓村。
  園地土壤係三疊紀嘉陵江組石灰岩風化形成的礦子黃泥土,質地多粒質粘土,土壤層一般在50cm以上,ph植4.83,上層有機質含量達5.11%,含氮0.172%,磷、鉀中等,弱或無碳酸????反應。用1年生扦插苗栽植,植前行塊狀整地,植後有近於中集約度的施肥管理。
  植株群體在栽植1-10年內生長旺盛,栽植第四年有植株開花結果,第六年結實植株達到29%。但平均産量上升速度較慢,第九年平均植株産果上升到6kg,9-12年達到11.6kg,仍處産量形成期。
  栽培1-12年,本類型油橄欖園表現中等以下的生産能力,但在本區,卻屬較好的油橄欖園類型之一。其年平均植株鮮果産量為2.67kg,9-12年間的年平均鮮果産量達7.4kg,相當於歌樂山低山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卡林-貝拉兼産型油橄欖園同期産量的4倍以上。
主要病蟲害
  (1)生理性病害
  缺硼性病害,是四川不少栽培區常見的生理性病害之一,被稱為叢枝叢芽病,在未施硼肥或施用有機肥不足的油橄欖園更為明顯。
  水濕害,多見於四川盆地中部及南部區域,嚴重時表現為植株大量落葉、落果,根係窒息和腐爛。高濕度、多雨和園地土壤通透性差,是發生濕害的根本原因。
  (2)寄生性病害
  細菌病害,發生在建立較早的油橄欖園。一是腫瘤病,病源來自地中海地區,隨油橄欖苗木傳入,出現於重慶林業試驗場油橄欖園、四川林科院瀘縣玉蟬試驗站油橄欖等處。
  真菌病害,種類多,危害面廣。孔雀斑病是蔓延較廣的病害之一。油橄欖炭疽病是四川種油橄欖園的常見果實病害,亦危害植株的葉片與嫩梢,各地已能有效防治。
  油橄欖根綫蟲病,由胞囊綫蟲、根結綫蟲侵入寄生危害。
  (3)蟲害
  對油橄欖園威脅較大的害蟲是蛀食性害蟲。雲斑天牛是盆地中南部與川西南亞熱帶河𠔌油橄欖園的常見蛀幹害蟲。朝鮮黑金龜子與棕黃金龜子成蟲取食油橄欖葉片、嫩梢、花及幼果,在川西南亞熱帶河𠔌的部分油橄欖園群集危害。
  6.油橄欖栽培經營的評價與改進
  (1)按照油橄欖栽培區劃,對現有油橄欖園進行調整。今後必須大力扶持適宜栽培區的油橄欖生産的發展,使之逐步形成四川油橄欖的盛産區。
  (2)改良低産的油橄欖園。
  (3)按現代技術標準,優先在適宜栽培區內選擇良好立地條件,發展新型油橄欖園。
  (4)進一步完善與大力加強油橄欖適生優良品種選擇與區域性栽培技術研究。
  油橄欖:是希臘的國樹。這與希臘人民心目中神聖女神雅典娜是分不開的。從橄欖樹上,人們就能瞭解到希臘人民追求和平的歷史。看到橄欖枝就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註:普通橄欖於油橄欖不同。我國栽培的橄欖屬於橄欖科橄欖屬,栽培種主要有白欖和烏欖兩種,雲南等地尚分佈有少量的野生種。橄欖有二千多年栽培歷史,經長期自然和人工的選擇和馴化栽培,形成了衆多的遺傳資源,現有絶大多數品種都是從實生類群中選出的農傢種,其後代變異大,中間性狀多,品種資源極為豐富。
  【藥 名】:油橄欖
  【來源】:為木樨科植物油橄欖的果肉油。
  【功效】:平肝潛陽、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肝陽上亢證、燒燙傷。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剋。外用:作軟膏、硬膏。
  【別名】:洋橄欖、齊墩果(廣西、雲南)、阿列布(酉陽雜俎)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
  【拉丁名】:olea europaea l.
  【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中藥化學成分】:樹脂含橄欖脂素及異橄脂素。其皮、葉、果分離出洋橄欖內酯。葉、果含橄欖苦甙。
No. 12
  實物照片
  Olea europaea L.
  油橄欖又名齊墩果,為木犀科、齊墩果屬常緑喬木。栽培品種有較高食用價值,含豐富優質食用植物油--油橄欖油,為著名亞熱帶果樹和重要經濟林木。本世紀70年代中期,世界油橄欖達到8億株,點地700餘萬ha,純林占 1/3。1974年産果780萬t,有56萬t用於加工果實製品,724萬t用於榨油,産油147萬t,居各食用植物油産量的第6位。
  我國栽培油橄欖歷史較晚,是1964年3月3日開始,一直發展到現在,全國現有油橄欖超過1600萬株。其中受國傢質監總局公告2005年第176號 《國傢地理標志産品保護規定》保護的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是目前全國最大油橄欖基地,有各種品種,包括;(佛奧、萊星、皮削利、九峰6號、戈達爾、皮瓜爾、阿斯、鄂植8號、配多靈、科拉蒂那、格羅莎、中山24號、城固32號)等各種品種920萬株左右,種植面積超多29萬畝,幼林占65%左右。目前,進入結果的植株約32%,僅武都油橄欖種植面積已達到14.86萬畝,2008年低前該地區油橄欖産量逾50萬公斤。其餘部分分佈在嘉陵江流域的四川、重慶、陝西等地區。
  從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獲悉:經過近十年的規模發展,目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油橄欖基地。
  不包含隴南文縣、宕昌地區、單獨武都區油橄欖保存面積達15萬畝,配套建設油橄欖加工廠6座,自産的橄欖油分別榮獲全國多屆林業博覽會銀奬、金奬,産品遠銷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天津、西安、蘭州等10多個大中城市。
  今後武都油橄欖産業開發將繼續堅持立足資源優勢,早日建成30萬畝油橄欖基地,全部達産後年産鮮果15萬噸,榨油3.4萬噸,可實現産值18億元。
  油橄欖是世界名貴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樹種,橄欖油是油橄欖鮮果直接冷榨而成的天然食用植物油,營養豐富、抗氧化性較強,産品用途廣泛,是世界上公認的植物油皇后、液體黃金。
  【栽培歷史】
  我國大規模引種栽培油橄欖,是從本世紀開始的。1950年前,有極少油橄欖傳人,在福建、臺灣、雲南的蒙自和甘肅,四川、重慶栽植。1956-1962年被列入國傢引種計劃,先後由蘇聯、阿爾巴尼亞引進12個品種苗木1800株和部分種子。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引種油橄欖10000株,進行大規模栽培試驗。自1973年起,在初步引種成功的區域,逐步發展生産栽培。
  【引種栽培分佈區】
  根據全國最適合種植地區甘肅隴南和四川廣元地區的自然條件,油橄欖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引種栽培現狀與生産潛力,油橄欖引種栽培區域可分為:適宜區、次適宜區、邊緣區、和不宜種植區4類。
  (1)適宜區:其主要氣候條件對栽培油橄欖有利,有比較適宜的土壤,在常規的或中等集約程度的栽培管理條件下,能達到或接近世界油橄欖主産區平均植株産量及産品質量。隴南地區比較典型的是白竜江沿岸、苟壩河、福津河流域的角弓、石門、兩水、漢王、桔柑、外納、三河、玉皇、郭河等
  廣元地區比較典型的是以西昌河𠔌為中心的川西南亞熱帶山麓河𠔌區;盆地東北部區次之。
  (2)次適宜區:主要氣候條件能基本滿足油橄欖部分品種生長發育的要求,在品種、立地選擇恰當和較好的栽培條件下,能接近或達到世界油橄欖的平均植株産量與産品質量。隴南地區如:安化、柏林、馬街、漢林等
  廣元地區 如:盆地中部區、米易、攀枝花𠔌區,甘洛、漢源河𠔌等。
  (3)邊緣區:主要氣候條件能初步或基本滿足某種或幾種生長和開花結果的要求。這類地區包括盆地西部區,盆地東南區。
  (4)不宜種植區:主要氣候條件不能達到油橄欖生長和開花結實的基本要求,或存在難於剋服的災害性因素,即使在集約管理條件下,也難於達到基本的産量或産品質量指標。一是低熱、寒害區;二是低日照中心區,如青衣江中上遊地區,沐川-馬邊-屏山及北川-安縣-綿竹低日照區。
  【栽培與經營方式】
  甘肅隴南地區主要以集體或個體經營公司+基地 +農戶、以橄欖油為主,另外結合政府政策優勢與國傢機構聯合研發衍生産品,比如:橄欖酒、橄欖美容産品、橄欖茶、橄欖保健品等為模式生産,區域內總共有各種規模産銷企業9傢,互相結合自身産品優勢,在全國以“隴南油橄欖”為窗口用“全國總代理+區域總代+省級代理+地區經銷商+普通經銷商+最終用戶”的産業鏈模式嚮全國乃至海外推廣。
  以油用原料為主的油橄欖園,是四川栽培與經營油橄欖的主要形式。現有規模一般小於100ha,分別由國傢、集體或個體經營。這類橄欖園在經濟産量形成前,實行以油橄欖為主,油橄欖與糧食、經濟作物間作,多種經營;經濟産量形成後逐步轉為專一的油橄欖經營。
  中國西北地區嘉陵江流域 油橄欖栽培工作存在着艱苦的土壤改造任務。首先是整地,形成和加深土層以滿足油橄欖根係發展的需要。要實踐中,有3種整地方式:一是塊狀整地,定植前進行範圍為1m×1m×1m至2m×2m×1m的植穴式整地,定植後隨油橄欖植株的生長逐年擴穴;二是帶狀整地,整地深度0.8-1m,帶寬3-5m;三是深度為0.8-1m的全墾。
  【油橄欖生長習性】
  油橄欖的栽培品種有500種之多,廣泛種植的約140種。它們大致可分為油用、果用、油果兼用、授粉、砧木等五大類。通常情況下,二年苗齡的小樹定植後三年試花試果,六年開始進入盛果期。正常管理下,橄欖樹的盛果期可持續百年以上。
  有些品種的橄欖樹抗寒性較強,如-8~-10℃的短時低溫也不致對樹體構成傷害,但不能持久。一旦受凍,它的解凍速度很慢,不能很快進入生長期,形成凍害。在接近零度的溫度下至少持續幾十個小時,有利於它的花芽分化,從而為豐收打下基礎。
  油橄欖對其生長的土壤沒有特別的要求,衹要PH值在6.5-8.0之間,土壤疏鬆透氣,無論是在硅質土裏還是在鈣質土裏都能生長。但研究表明:最好的橄欖油來自鈣質豐富、土壤肥沃的橄欖樹的果實中。花期和座果期的大風和暴雨,會對橄欖樹造成損害,直接影響當年的産量。油橄欖的病蟲害不難防治。衹要堅持預防為主,及早治理,就不會造成大的危害。
  一般情況下,橄欖樹的種植密度是每公頃300株左右。種植時的定千高度以0.3~0.8米為宜。橄欖樹無落葉期,葉子正面緑色,背面呈銀緑色。葉片的平均壽命應在二年以上。十月至次年一月是油橄欖的采收期。入秋,橄欖果的顔色從青緑色逐漸變成黃緑色、紫紅色,最後變成黑色。成熟時果肉飽滿,油脂豐富。
  施肥
  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肥,是日照量不夠豐富條件下,保證油橄欖正常生長的基本措施。
  不同日照和土壤肥力條件下油橄欖苗木的幹物質産量 土壤與施肥
  半自然光照 (g) 全自然光照(g) 相對比值(倍) 光肥總變化(倍) 備註
  不同光照間 不同肥力間
  半自然光照 全自然光照 平均
  黃沙土 3.05 8.16 2.68 1.00 1.00 1.00 2.68 N:每株每月尿素0.25-0.7g
  B:每株每月硼酸10-30gmg
  有機肥:堆肥每500g:
  菜子餅每50g
  黃沙土+N.B肥 6.09 13.94 2.29 2.00 1.71 1.86 4.57
  石𠔌子土+N.B肥 11.46 30.18 2.63 3.76 3.70 3.73 9.90
  石𠔌子土+N.B+有機肥 20.04 48.75 2.43 6.57 5.97 6.27 15.98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瀘縣玉蟬試驗站1981年)
  排水、灌溉
  由於各地90%以上的年降水量集中於4-10月或5-9月,過量的雨水,使土壤比較粘重、地勢低平,以致坡度不大的油橄欖園出現積水。一般油橄欖園應采用明溝或暗溝排水,部分油橄欖園用高壠或壘堆方法進行栽植植。甘肅東南地區和四川西南部地區,鼕、春幹旱,灌溉對油橄欖生産有决定性意義。春季灌水量一般不宜低於150t/ha。
  修剪,一般用定幹高度為50-80cm的苗木栽植,按3-5主枝開心形骨架進行修剪,形成圓頭或多圓錐形樹冠。進入大量開花結實期和樹冠鄰接期,即行生産修剪與控製樹冠的回縮修剪。大多數油橄欖園每年進行1-2次修剪,少數油橄欖園,每2年修剪一次。
  防治病蟲害措施
  油橄欖的不同栽培品種,各有其經濟性狀、自然性狀與栽培性狀。各地營建油橄欖園,一般按經營目的,當地的自然條件與所能提供的栽培技術條件,選擇比較適宜的品種,包括主栽品種、配用品種及授粉品種。目前,選用於生産栽培的品種或材料不多,主栽品種通常是佛奧、卡林、萊星、米紮;配用品種或材料有愛桑 、貝拉、剋裏172、11和蘇12的部分個體無性係及蘇14等;授粉樹一般用普金、實生橄欖或野生油橄欖
  油橄欖的嫁接方法
  為了使苗木提前嫁接,可采用摘除頂芽的措施,促進幼苗基徑迅速加粗。辦法是當幼苗長到 20 釐米時,將頂芽剪除。基徑粗度達到 0.5 釐米時即行嫁接。
  1 、接穗的選擇:接穗應從開花結實、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優良母樹上采取。采取部位應在樹冠外圍中、上部,枝條粗細,可參照砧木大小,但必須是腋芽飽滿完好的一年生營養枝。
  2 、嫁接時間:條件好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進行。我西昌以春季和雨季初期為好。春季當樹液開始流動時進行。雨季初期嫁接,要防止雨水滲入嫁接口影響成活率。
  3 、嫁接方法:籠統的講,凡是果樹采用的嫁接方法,都可以用來嫁接油橄欖。但是常用的方法有枝接、芽接。
  枝接
  短穗腹接:方法是,深削接穗。選一年生枝條,從芽一側葉柄基部下刀,削一平直斜面(削面深達木質部,呈馬耳朵形),長 1.5 — 2 釐米,下端反面削一刀呈 45 度角度。上端離芽 0.5 釐米處剪斷。砧木,在離地面 5 — 10 釐米處,選一平滑部位,縱削一刀,削穿皮層不傷木質為宜。削面長 2 — 2.5 釐米,所削皮層不脫離砧木。然後,立即將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削口皮層內,靠一側形成層對齊,削口皮層貼蓋在接穗之上,用塑料帶捆緊,將接穗頂端切口封好,以防止接穗失水幹枯影響成活。嫁接要:深削接穗、淺削砧。
  長穗腹接:方法是,在接穗正面衹削去皮層,不傷木質部,削口長 1.5 — 2 釐米,背面下端削一刀呈 45 度。砧木光滑處,縱削皮層不傷木質部,長 2 — 2.5 釐米。將接穗插入砧木削口內,對準形成層,用塑料帶捆緊。接穗帶芽 2 — 3 個,接穗長 3.5 — 4.5 釐米。嫁接要點:淺削接穗、淺削砧。
  皮下接:方法是,將接穗削成一單面長舌狀,削面深入木質部,削面長 1.5 — 2.5 釐米。砧木在離地面 5 — 10 釐米處剪斷,削平,選一光滑面縱切一刀,深達木質部,切口長 2 — 3 釐米,用刀挑開皮層,將接穗插入,用塑料帶紮緊,封好接穗頂端。
  芽接
  工字形芽接:方法是,在接穗上選擇充實飽滿的葉芽作接芽,芽片大小根據砧木粗細而定。芽片長 0.5 — 1 釐米,寬 0.5 釐米,帶葉柄。取芽時,在接穗上取一塊和長方形或方形帶芽芽片。然後在砧木上選一塊光滑處,按芽片長度上下各橫切一刀,再在中間縱切一刀形如工字,切口深達木質部,沿縱切口用刀把皮層嚮左右兩邊挑開,將芽片嵌入,用塑料帶捆緊,露出芽頭。
  環狀嵌芽接:方法是,將接穗采用環狀剝皮法,把帶芽皮層環剝下來(環剝皮層帶芽 1 — 2 對),按其環剝長寬度,將砧木皮層剝開。把環狀芽片貼入,左右復蓋,以露出芽頭為宜,用塑料帶捆緊。
  4 。、嫁接後的管理:嫁接成活率的高低與管理有密切關係。嫁接前對砧木要進行鬆土除草,施足水肥。嫁接後要保持土壤濕潤。灌水時要防止水分侵入接口。嫁接口以下砧木上的萌芽,要隨時註意剪除,嫁接口以上砧木上的主枝,側枝的頂芽要切除。當接穗萌芽後要及時斷砧,斷砧可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嫁接口上方 10 釐米處剪斷,這樣有利於將新芽綁扶在斷樁上,讓其直立生長。新芽長至 20 — 30 釐米,進行第二次剪砧,這次主要是將保留下的斷樁從嫁接口處全部剪除。以利於嫁接口愈合。
  嫁接苗長到一米高時,進行斷頂,?*?2 — 3 對芽繼續生長,培養成主枝。其外的萌芽或者已抽發成枝的,要陸續進行短剪,逐步剔除幹淨。最終衹保留 2 — 3 對主枝。當苗木離地面 5 — 10 釐米處的莖徑達到一釐米左右時,即可出圃定植。定植時間以春季為主,灌溉條件差的地方,定植時間可推遲到雨季初的 6 月。
  【主要類型】
  油橄欖園的不同類型,源於經營目的、栽培品種、自然條件、栽培技術的不同。主要包括:
  (1)川西南幹暖河𠔌、盆地栽培區
  本區地處西昌、巴塘亞熱帶南域,包括安寧河中、上遊的寬𠔌、平原,會東盆地、會理盆地,以及鄰近的年平均氣溫在15-18.5° C之間的河𠔌與山麓。其中,西昌河𠔌為本區油橄欖栽培的中心。在不低於中等集約程度的栽培條件下,油橄欖一般表現良好的生長發育。大部主栽品種,在栽植後3-4年開花結實,6-9年進入個體發育的前産期。
  a.幹暖河𠔌坡地、臺地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多分佈於安寧河中、上遊𠔌緣地帶的南嚮坡、臺地上。土壤係重慶群紫色岩層風化形成,土層深40-60cm、局部地段達100cm以上,上層比較疏鬆或為粘壤,pH6.5-7.0,施肥前,有機質含量少,磷、鉀中庸,缺硼,部分地段缺鈣,中、下層中-重壤。分別以佛奧、米紮、卡要、萊星為主栽品種,除配用油用品種外,部分油橄欖園選用了果、兼用品種貝拉、剋裏貝斯、剋裏172、愛桑、14。一般中密度栽培。主要栽培技術措施大同小異。投産前多在園內間種農作物、蔬菜、少數間種經濟作物。
  b.幹暖河𠔌運積沙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分佈於𠔌緣臺地或𠔌底平地。園地土壤分別為褐色潮沙土,黃色夾石沙土與黑褐色潮沙土,土層深厚,石、沙含量高,建園後多種糧食和豆類,少數無間種。栽培品種大同小異,但組成與栽植密度不同。部分實行低集約度栽培的油橄欖園,低産或缺産不得不提高水肥用量,實行中集約度栽培。中集約度栽培的油橄欖園一般栽培品種表現中庸的生長和發育。
  c.幹暖河𠔌衝積壤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分佈於河𠔌、盆地底部,少數在𠔌緣地帶。一般為衝積性紫色土,土層深厚,常在1m以上。上層中-粘壤,有機質含量多在1%以上,磷、鉀中庸,pH值6-7.5;部分地域含鈣較多,pH值8.1左右,含硼不足,中、下層土為中-重壤,孔隙度較低。建園前,多係農業用地。栽植時,塊狀整地,按8m×8m.3m×4m-4×5m,3m×3m等株行距配栽萊星、佛奧、卡林、剋裏72、貝拉等品種。在8×8m式栽植的油橄欖園,采取略低至中集約度的栽培管理。
  (2)川西南幹熱河𠔌栽培區
  位於四川西南端,西昌、巴塘幹暖河𠔌,包括安寧河下遊𠔌地、雅礱江下遊𠔌地,寧南盆地、金沙江𠔌地,以及鄰近的年平均氣溫在18-23o C的地域。60年代初引種油橄欖,現有少量生産栽培。
  幹熱河𠔌坡地、臺地紅壤低至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型油橄欖園。
  分佈於𠔌緣或山麓地帶,為本區主要的油橄欖園類型。其典型代表是攀枝花仁和區與市農科所的7×7式佛奧産油型油橄欖園。其園地土壤為燥紅土,土層深60cm以上,質地為粘壤,有機質含量為0.63%,在施用商品化肥的條件下,土壤含氮量一般在0.1%左右、磷0.135%代換性鉀4.5mg/100g土、、鈣86mg/100g土,pH值8.4。園地內油橄欖植株表現旺盛地生長,尤其在栽植後最初幾年,樹高及冠徑年生長量達80cm以上,幹基徑年生長量達3cm以上。佛奧、卡林品種於栽植第五年開始開花結果,但産量增加不快,且不夠穩定。栽植第十二年,産量陡增。佛奧品種的高産植株産鮮果169.95kg,平均株産鮮果達30kg以上。據認為,佛奧為一較多耐熱品種,鼕季低溫不中可能是某些年份花量少的部分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由於花期空氣濕度太低和缺乏較多適宜的授粉品種。
  (3)四川盆地東北部栽培區
  嘉陵江上遊及以東至盆地東部長江河𠔌的丘陵、低山地帶,於60年代後期引種油橄欖,現為四川種植油橄欖較多的區域之一。
  A.丘陵坡地、臺地紫色土,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a.丘陵地坡地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機械園,是數量最大的一類油橄欖園。主要類型是丘陵坡地紫色土上,中集約並栽培的8×8式佛奧--卡林産油型的油橄欖園,以南江縣油橄欖管理所油橄欖園為典型之一。其園地土壤係侏羅紀沙溪廟組紫色岩層風化形成的石𠔌子土、紫泥土、黃泥土,土層深度多在20-60cm,pH值5.22-8.5,有機質0.46-1.19%,磷、鉀含量中庸。栽培前,采取1m×1m×0.8m的塊狀整地;耕植後結合鼕季施肥逐年擴坑,至1981年已完成深度為0.6m的全墾;栽植1-8年間,每年施用廄肥30-60kg、油枯2.5-6kg及少量商品化肥,有的 還間種和施用緑肥,使油橄欖穩定的生長發育。栽植1-6年,園內植株有較快的營養生長,年平均樹高、冠徑、幹基徑生長量分別達到63cm、57cm與1.78cm。栽植第三年即有植株開花結果,第六年進入群體發育的産量形成期。至第六年末園地覆蓋畜已達23%。第八年平均株産鮮果4.4kg,冷榨油0.66kg。
  b.緩坡臺地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佛奧-卡林或卡林-佛奧産油型油橄欖園,是四川盆地東北部區生長發育較快和比較豐産的油橄欖園類型,但數量不多。具代表性的是巴中油橄欖管理所的8×8式卡林-佛奧産油型油橄欖園。園內油橄欖在栽植4-5年內未形成具有經營價值的産量。第六年至第十五年間,植株平均年産鮮果19.73kg冷榨油2.23kg,平均單位面積産量分別達到世界油橄欖主産國常年平均産量的217%。
  B.低山坡地、臺地冷沙黃泥土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分佈於達縣、奉節等地的低山地帶,最高達海拔700m以上,數量不多,但屬有代表性的部分類型。除本區外,在盆地中南部的長江河𠔌區及盆地南緣區亦有分佈。
  土壤由黃棕色、灰白色石英粗砂岩母質發育而成,一般曾有過馬尾鬆等自然植被,多為冷 黃沙土,部分油橄欖園有黃泥土及冷 沙土 ,質地沙至粘壤,pH值5-5.5,無碳酸????反應,有機質含量多在2%以下,缺磷。其自然肥力及良好的栽培技術措施。
  (4)四川盆地中部栽培區
  A.盆地中南部低山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8×8式卡林-貝拉兼産型油橄欖
  具代表性的有重慶市林業試驗場油橄欖園。該園位於歌樂山海拔500-560m,年平均氣溫16.1° C,降水量1210mm,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4%,年日照1115h。土壤係紫色岩層風化形成的紫色土、沙泥石𠔌子、黃泥土,土層由𠔌底嚮丘頂變薄,質地粘壤,pH5.8-7.0,有機質0.77-1.25%,磷鉀低至中庸,碳酸????反應微弱。
  建園時采取1m×1m×1m的整狀塊地,栽植用實生砧嫁接的卡林(57.0%)、貝拉(15%)、愛桑(15.0%)、佛奧(10%)、米紮品種(1.0%)2年生苗及部分實生苗,分區或星散配植。建園後結合鼕季施肥逐年擴坑,以及爆破母岩大量施用城市垃圾肥達到全墾。園地挖有深達60cm以上的地面排水溝,有足夠的水源進行灌溉。每年進行正常修剪和及時采取防治病蟲害措施。
  B.盆地中南部低山、臺地冷沙黃泥土、中集約度栽培的産油或兼産型油橄欖
  分佈於低山、臺地冷沙黃泥土上的油橄欖園,本區有2個主要:一是8×8式蘇12-卡林兼産型,二是8×8式佛奧-卡林産油型。分佈在南川一帶的此類油橄欖園規模較大,但建園晚,目前處試花試果期或産量形成初期。建園最早的是四川林科院瀘縣玉蟾試驗丫的88式蘇12-卡林兼産型油橄欖園。該園位於瀘縣玉蟾山西北坡,海拔450m。年平均氣溫17.5o C,降水量1149mm。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5.8%,年日照1160h。土壤為三疊紀須傢河組黃棕色、灰白色石英粗砂岩夾薄層碳質泥岩風化形成的冷 黃沙土、碳渣土。pH值4.6-5.5,有機質0.3-2.5,缺磷、鈣,自然肥力低。
  C.盆地中南部礦子黃泥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8×8式佛奧-卡林産油型油橄欖
  本類型僅見於重慶南桐礦區更鼓村。
  園地土壤係三疊紀嘉陵江組石灰岩風化形成的礦子黃泥土,質地多粒質粘土,土壤層一般在50cm以上,pH植4.83,上層有機質含量達5.11%,含氮0.172%,磷、鉀中等,弱或無碳酸????反應。用1年生扦插苗栽植,植前行塊狀整地,植後有近於中集約度的施肥管理。
  植株群體在栽植1-10年內生長旺盛,栽植第四年有植株開花結果,第六年結實植株達到29%。但平均産量上升速度較慢,第九年平均植株産果上升到6kg,9-12年達到11.6kg,仍處産量形成期。
  栽培1-12年,本類型油橄欖園表現中等以下的生産能力,但在本區,卻屬較好的油橄欖園類型之一。其年平均植株鮮果産量為2.67kg,9-12年間的年平均鮮果産量達7.4kg,相當於歌樂山低山紫色土上中集約度栽培的卡林-貝拉兼産型油橄欖園同期産量的4倍以上。
  【主要病蟲害】
  (1)生理性病害
  缺硼性病害,是四川不少栽培區常見的生理性病害之一,被稱為叢枝叢芽病,在未施硼肥或施用有機肥不足的油橄欖園更為明顯。
  水濕害,多見於四川盆地中部及南部區域,嚴重時表現為植株大量落葉、落果,根係窒息和腐爛。高濕度、多雨和園地土壤通透性差,是發生濕害的根本原因。
  (2)寄生性病害
  細菌病害,發生在建立較早的油橄欖園。一是腫瘤病,病源來自地中海地區,隨油橄欖苗木傳入,出現於重慶林業試驗場油橄欖園、四川林科院瀘縣玉蟬試驗站油橄欖等處。
  真菌病害,種類多,危害面廣。孔雀斑病是蔓延較廣的病害之一。油橄欖炭疽病是四川種油橄欖園的常見果實病害,亦危害植株的葉片與嫩梢,各地已能有效防治。
  油橄欖根綫蟲病,由胞囊綫蟲、根結綫蟲侵入寄生危害。
  (3)蟲害
  對油橄欖園威脅較大的害蟲是蛀食性害蟲。雲斑天牛是盆地中南部與川西南亞熱帶河𠔌油橄欖園的常見蛀幹害蟲。朝鮮黑金龜子與棕黃金龜子成蟲取食油橄欖葉片、嫩梢、花及幼果,在川西南亞熱帶河𠔌的部分油橄欖園群集危害。
  6.油橄欖栽培經營的評價與改進
  (1)按照油橄欖栽培區劃,對現有油橄欖園進行調整。今後必須大力扶持適宜栽培區的油橄欖生産的發展,使之逐步形成四川油橄欖的盛産區。
  (2)改良低産的油橄欖園。
  (3)按現代技術標準,優先在適宜栽培區內選擇良好立地條件,發展新型油橄欖園。
  (4)進一步完善與大力加強油橄欖適生優良品種選擇與區域性栽培技術研究。
  油橄欖:是希臘的國樹。這與希臘人民心目中神聖女神雅典娜是分不開的。從橄欖樹上,人們就能瞭解到希臘人民追求和平的歷史。看到橄欖枝就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註:普通橄欖於油橄欖不同。我國栽培的橄欖屬於橄欖科橄欖屬,栽培種主要有白欖和烏欖兩種,雲南等地尚分佈有少量的野生種。橄欖有二千多年栽培歷史,經長期自然和人工的選擇和馴化栽培,形成了衆多的遺傳資源,現有絶大多數品種都是從實生類群中選出的農傢種,其後代變異大,中間性狀多,品種資源極為豐富。
  【藥 名】:油橄欖
  【來 源】:為木樨科植物油橄欖的果肉油。
  【功 效】:平肝潛陽、清熱解毒。
  【主 治】:用於肝陽上亢證、燒燙傷。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剋。外用:作軟膏、硬膏。
  【 名】:洋橄欖、齊墩果(廣西、雲南)、阿列布(酉陽雜俎)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
  【拉丁名】:Olea europaea L.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中藥化學成分】:樹脂含橄欖脂素及異橄脂素。其皮、葉、果分離出洋橄欖內酯。
百科辭典
  you□anlan
  油橄欖
  Olea europaea
    木犀科(Oleaceae)木犀欖屬常緑喬木。以其果實能産油而形狀又似橄欖得名。又名齊墩果。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樹種。本屬約40,原産地中海沿岸地區,以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及阿爾巴尼亞等國最多。現世界各國多引種栽培。中國有13種,分佈南部至西南部,本種為引種栽培種。
    形態 樹高可達20米,胸徑達 2米。樹皮網狀開裂。幼莖灰緑色,成熟後逐漸變成灰褐色。單葉對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革質,深緑色,葉背呈銀灰白色,由盾狀鱗毛形成。總狀花序,每1花序約着生10~40朵黃白色小花,花冠 4裂,雌蕊1,雄蕊2。核果為球形、卵形或橢圓形,初期為緑色,成熟時轉呈紫黑色。內有種子1枚,多為橢圓形,倒卵形或圓錐形等(見圖)。
    引種和特性 本種在中國15個省(市、自治區)均有引種,以陝西南部、四川東部和北部及湖北西部地區較適宜生長。喜光性強,適宜溫暖乾燥氣候。原産地的氣候條件是鼕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乾燥,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中國引種適宜地區的氣候條件是: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溫度15~18℃,鼕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 0℃以上。鼕季可耐-7℃的低溫。對土壤的適應能力強,pH5.8~8.5均可生長。要求土壤排水良好。
    栽培技術 油橄欖多用嫁接或扦插法繁殖。嫁接繁殖時,用種子培育的實生苗作砧木。種子有休眠特性,播種前用赤黴素浸種24小時並用濕沙進行層積處理40~60天。二年生苗可供嫁接用,一般在春季或秋季進行,常用髓心形成層對接、單芽對接及貼皮接等方法。扦插在春秋兩季均可,中國以秋插為主。先用50~200ppm荼乙酸或吲哚丁酸處理插穗,對生根有促進作用。插床要搭棚遮蔭,用塑料薄膜覆蓋,適時噴水,通風,保溫保濕。生根後移至苗□育苗。造林宜在早春,選擇嚮陽開闊、排水良好的疏鬆土壤,全面深翻後穴植。要註意施肥,尤其是鈣、硼肥。油橄欖的病害有青枯病,局部地區可引起整株死亡;瘡痂病為害果實、嫩梢、幼芽;孔雀斑病可引起大量落葉。害蟲有蚧、天牛、大粒橫溝象等。
    用途 油橄欖果肉中的橄欖油是唯一的鮮果冷製油,油中維生素等成分未受破壞,幾乎不含膽固醇,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橄欖油除直接作食用油外,在食品工業、製藥工業、輕工業方面均有特殊用途。用以醫治燒傷、燙傷有特殊功效。油橄欖果製品是名貴餐用果品,是國際市場上暢銷商品之一。木材細緻,可製作工藝品。油渣可作牲畜的飼料或肥料。
     (徐緯英)
    
英文解釋
  1. n.:  olive,  fruit of olive
相關詞
橄欖油橄欖油護膚
包含詞
油橄欖樹油橄欖花
野生油橄欖銀油橄欖樹
油橄欖蜜餞油橄欖栽培
武都康源油橄欖綜合加工廠甘肅白竜江兩水油橄欖
隴南東鑫油橄欖專業合作社隴南市武都區崗溝油橄欖
隴南田園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武都區油橄欖科技中心
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佛堂溝示範園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銷部
隴南弗雷茲油橄欖有限責任公司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武都區油橄欖加工廠
隴南市武都將軍石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甘肅省隴南地區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蘭州分公司
宕昌縣鑫達油橄欖農民專業合作社隴南緑源油橄欖科技開發中心
隴南玉山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隴南田園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建設路專賣店
隴南世博林油橄欖有限責任公司教場油橄欖宕昌縣緑園油橄欖農民專業合作社
隴南市凱立鵬油橄欖有限責任公司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廠文化用品商行
隴南武都衆旺油橄欖服務有限公司隴南市美爾雅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
隴南恆緑油橄欖果品開發有限公司隴南世博林油橄欖有限責任公司金世利油橄欖分公司
隴南市豐海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隴南世博林油橄欖有限責任公司隴南金枝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