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見"河豚"。 |
|
河魨具有衆所皆知的圓滾滾身軀,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後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因為牙齒和頜骨很堅硬,所以連極硬的貝殼也能咬碎。
河魨室內越鼕技術
、檢修和消毒設施
多數育苗室在春、夏季育苗工作結束後就一直閑置。河魨越鼕前,應首先檢查設施是否完好,如水泵、閥門及進、排水係統是否暢通,水池有無漏水,門窗、玻璃及屋頂能否密閉,盡量提高越鼕溫室的保溫性能。然後對整個進水係統用每立方米30剋的漂白粉化水消毒。2天後將漂白粉溶液放掉,衝洗後註水,為河魨越鼕作準備。
二、準備工作
河魨入越鼕池不宜過早或過晚,過早會加大管理費用,過晚河魨易凍傷,且拉網操作及運輸都不方便。根據經驗,一般水溫降至15℃~17℃時便可將河魨拉網起捕入池。河魨有自殘習性,因而入池時應按規格分選、分養。各越鼕池的河魨規格應盡量整齊。河魨室內放養密度因越鼕條件、魚體大小等不同而有較大差別,換水條件好、設備配套的水池,每立方米可放養河魨5公斤~7公斤。
三、日常管理
1.餌料投喂
河魨入池後,水溫在15℃~17℃時仍有攝食能力,應定時投喂。進池初期先誘食,使河魨形成定點攝食的習慣。投喂濕的顆粒餌料,現做現喂,日投喂量為河魨體重的0.5%~3%,每天投喂1次~2次。水溫在12℃以下時,河魨食量明顯下降。水溫在10℃時,河魨基本不再攝食,這時要停止投餌。投餌時應盡量使河魨吃好,投餌結束後要及時撈出殘餌,以防水質惡化。可在餌料中加入少量維生素e和c,預防其患營養性疾病。
2.水質管理
在高密度越鼕時,必須保持良好的水質,最好是用消毒處理過的水。水溫適宜,河魨尚能攝食,需要投餌,池塘一般應全部換水,且要連續充氣;水溫較低,河魨停止攝食,換水量可減少到池水的10%~30%,間斷性充氣,每次充氣30分鐘,停氣30分鐘。每天晚上應加強充氣,防止因停氣缺氧而死魚。池中的糞便、殘餌及水表被膜、污物要及時清理,防止污染水質。
3.魚病防治
河魨室內越鼕密度大,容易發生疾病。魚種入池前要進行藥浴,清除體表寄生蟲,防止受傷個體感染細菌或水黴菌。在越鼕期間應以預防為主,一般每隔10天~15天,用抗菌素類藥物進行體表消毒;亦可每隔15天~20天連續投喂含抗菌素的藥餌3天,對其進行體內消毒。對已患病的魚要及時撈出,隔離治療,以防魚病蔓延。
4.水溫控製
在河魨越鼕過程中,應經常註意水溫的變化和天氣預報,在寒潮來臨前應做好充分準備,保證升溫設備能及時運轉。當室內水溫低於12℃時,要采取升溫措施,提高水溫至14℃左右,並控製恆定。
5.倒池換水
換水可以降低水中的代謝廢物和病菌數量,使水環境得到改善。倒池可以周期性地對魚池進行徹底消毒、殺滅池中的有害生物和寄生蟲,改善池水環境,減少魚病的發生,提高越鼕成活率。一般1個月倒池1次,對越鼕池徹底消毒。倒池最好是使用鄰池,可減少勞動強度,用虹吸法將上層池水吸至消毒好的池子。一般每天吸污1次~2次,將糞便、殘餌等污物吸到池外,減少水體污染。同時每周換水或補水1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5~1/4。
四、降低成本
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降低熱能消耗
可利用餘熱、電廠冷卻水、地熱水等資源,減少養殖單位的熱能投入;加強保溫措施,減少越鼕池的散熱,控製越鼕水溫在14℃左右。
2.降低電能用量
鼕季水池中溶氧為每升6毫剋,河魨在溶氧量為每升3毫剋時,仍能正常攝食和遊動,無缺氧徵兆。因此,可通過監控測定溶解氧,調整充氣和停氣的時間比例,節約電能。河魨在室內越鼕可以采取充氧1小時,停氣3小時的間斷充氣。
3.降低海水和????鹵用量
河魨適????範圍在20以下。在魚種適應越鼕環境後,可每次降低????度5左右,並結合換水,逐漸改用淡水,這樣可降低海水和????鹵的用量,延長倒池換水周期。
4.提高成活率
越鼕期內,每月應進行1次藥物預防處理,加強魚病防治,發現病魚應及時撈出隔離治療。在溫度、????度、水質和溶氧等方面,創造適應河魨越鼕的環境,減少其發病或死亡。
河魨室內越鼕不受地域、氣候條件約束,是南北方皆宜的越鼕方法。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電廠冷卻水、工廠餘熱、山洞、隧道等進行河魨越鼕,可達到規模化越鼕。 |
|
河魨具有衆所皆知的圓滾滾身軀,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後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因為牙齒和頜骨很堅硬,所以連極硬的貝殼也能咬碎。
河魨(Fugu spp.)屬魨形目,魨亞目,魨科,東方魨屬。約有19種,通稱河魨。俗稱:氣泡魚,吹肚魚,河魨魚(江蘇、浙江),乖魚(廣東),雞抱(廣東),龜魚(廣西),街魚(福建),蠟頭(河北),艇鮁魚;古名肺魚。英文名:Far east puffers 。
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達,下唇兩端嚮上彎麯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於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後,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後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
河魨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息於海洋的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當遇到外敵,腹腔氣囊則迅速膨脹,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竪起,藉以自衛。每年3月由外海遊至江河口的鹹淡水區域産卵。唯有暗色東方魨(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種成群溯河進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産卵;懷卵量一般在4-5萬粒間。秋季水溫下降,開始降河,和其它種類一樣遊嚮深海區,12月初返回深海區越鼕。當年出生的幼魚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纔回到海裏,在海裏長大至性成熟後再復進入江河産卵。進入長江的河魨於4-6月,在中遊江段或洞庭湖、鄱陽湖中産卵。河魨的食性雜,以魚、蝦、蟹、貝殼類為食,亦食昆蟲幼蟲、枝角類、橈足類以及高等植物的葉片和絲狀藻類。在生殖洄遊期間一般很少攝食。
在我國,從遼寧至廣東沿海共生活着30多種河魨,其中的暗色東方魨進入長江、珠江等水係的中、下遊。一般體長在100-300毫米左右,大的可達630毫米以上。
河魨在我國資源甚為豐富,估計年産量約達3-4萬噸,沿海一帶幾乎全年均可捕獲。在長江、珠江則在春、夏之間出現汛期,為沿海及江河中下遊的主要漁業對象之一。河魨肌肉潔白如霜,肉味腴美,鮮嫩可口,含蛋白質甚高,營養豐富。亞洲的日本、朝鮮及中國均極喜愛吃河魨;凡品嚐過的人都贊美道:“不吃河魨,不知魚味。”食用河魨肉,除品嚐其鮮美外,還有降低血壓,治腰腿酸軟,恢復精力等功能。但是河魨毒性極大,如烹調不當,食後往往中毒,甚至危及性命。早在戰國時代的《山海經》中,已有“肺魚(即河魨)食之殺之”的說法。而《本草綱目》中則有較詳細的記載:“河豚有大毒,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之。”雖然如此,人們往往仍經受不住膾炙人口的河豚佳餚的誘惑,因而民間有“拼命吃河豚”的說法。其實,人們所擔心的中毒問題並不難解决。河魨的毒素主要分佈於卵巢和肝髒,其次是腎髒、血液、眼睛、鰓和皮膚;而精巢和肌肉是無毒的。如果魚死後較久,內臟毒素溶入體液中便能逐漸滲入肌肉內。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節的不同而有變異。每年2-5月為卵巢發育期,毒性較強;6-7月産卵後,卵巢退化,毒性減弱。肝髒也以春季産卵期毒性最強。所以,每當春末夏初鮮食河魨魚時,應特別謹慎,必須選擇鮮活魚體,嚴格去除內臟,以免中毒。 |
|
一、檢修和消毒設施
多數育苗室在春、夏季育苗工作結束後就一直閑置。河魨越鼕前,應首先檢查設施是否完好,如水泵、閥門及進、排水係統是否暢通,水池有無漏水,門窗、玻璃及屋頂能否密閉,盡量提高越鼕溫室的保溫性能。然後對整個進水係統用每立方米30剋的漂白粉化水消毒。2天後將漂白粉溶液放掉,衝洗後註水,為河魨越鼕作準備。
二、準備工作
河魨入越鼕池不宜過早或過晚,過早會加大管理費用,過晚河魨易凍傷,且拉網操作及運輸都不方便。根據經驗,一般水溫降至15℃~17℃時便可將河魨拉網起捕入池。河魨有自殘習性,因而入池時應按規格分選、分養。各越鼕池的河魨規格應盡量整齊。河魨室內放養密度因越鼕條件、魚體大小等不同而有較大差別,換水條件好、設備配套的水池,每立方米可放養河魨5公斤~7公斤。
三、日常管理
1.餌料投喂
河魨入池後,水溫在15℃~17℃時仍有攝食能力,應定時投喂。進池初期先誘食,使河魨形成定點攝食的習慣。投喂濕的顆粒餌料,現做現喂,日投喂量為河魨體重的0.5%~3%,每天投喂1次~2次。水溫在12℃以下時,河魨食量明顯下降。水溫在10℃時,河魨基本不再攝食,這時要停止投餌。投餌時應盡量使河魨吃好,投餌結束後要及時撈出殘餌,以防水質惡化。可在餌料中加入少量維生素E和C,預防其患營養性疾病。
2.水質管理
在高密度越鼕時,必須保持良好的水質,最好是用消毒處理過的水。水溫適宜,河魨尚能攝食,需要投餌,池塘一般應全部換水,且要連續充氣;水溫較低,河魨停止攝食,換水量可減少到池水的10%~30%,間斷性充氣,每次充氣30分鐘,停氣30分鐘。每天晚上應加強充氣,防止因停氣缺氧而死魚。池中的糞便、殘餌及水表被膜、污物要及時清理,防止污染水質。
3.魚病防治
河魨室內越鼕密度大,容易發生疾病。魚種入池前要進行藥浴,清除體表寄生蟲,防止受傷個體感染細菌或水黴菌。在越鼕期間應以預防為主,一般每隔10天~15天,用抗菌素類藥物進行體表消毒;亦可每隔15天~20天連續投喂含抗菌素的藥餌3天,對其進行體內消毒。對已患病的魚要及時撈出,隔離治療,以防魚病蔓延。
4.水溫控製
在河魨越鼕過程中,應經常註意水溫的變化和天氣預報,在寒潮來臨前應做好充分準備,保證升溫設備能及時運轉。當室內水溫低於12℃時,要采取升溫措施,提高水溫至14℃左右,並控製恆定。
5.倒池換水
換水可以降低水中的代謝廢物和病菌數量,使水環境得到改善。倒池可以周期性地對魚池進行徹底消毒、殺滅池中的有害生物和寄生蟲,改善池水環境,減少魚病的發生,提高越鼕成活率。一般1個月倒池1次,對越鼕池徹底消毒。倒池最好是使用鄰池,可減少勞動強度,用虹吸法將上層池水吸至消毒好的池子。一般每天吸污1次~2次,將糞便、殘餌等污物吸到池外,減少水體污染。同時每周換水或補水1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5~1/4。
四、降低成本
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降低熱能消耗
可利用餘熱、電廠冷卻水、地熱水等資源,減少養殖單位的熱能投入;加強保溫措施,減少越鼕池的散熱,控製越鼕水溫在14℃左右。
2.降低電能用量
鼕季水池中溶氧為每升6毫剋,河魨在溶氧量為每升3毫剋時,仍能正常攝食和遊動,無缺氧徵兆。因此,可通過監控測定溶解氧,調整充氣和停氣的時間比例,節約電能。河魨在室內越鼕可以采取充氧1小時,停氣3小時的間斷充氣。
3.降低海水和????鹵用量
河魨適????範圍在20以下。在魚種適應越鼕環境後,可每次降低????度5左右,並結合換水,逐漸改用淡水,這樣可降低海水和????鹵的用量,延長倒池換水周期。
4.提高成活率
越鼕期內,每月應進行1次藥物預防處理,加強魚病防治,發現病魚應及時撈出隔離治療。在溫度、????度、水質和溶氧等方面,創造適應河魨越鼕的環境,減少其發病或死亡。
河魨室內越鼕不受地域、氣候條件約束,是南北方皆宜的越鼕方法。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電廠冷卻水、工廠餘熱、山洞、隧道等進行河魨越鼕,可達到規模化越鼕。 |
|
一、小規格魚種培育
(一)池塘選擇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周年水溫變化較小。若用半鹹水或淡水養殖,應選擇提水方便、路綫短、揚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基本不漏水、滲水,築堤建閘較容易。另外,要求交通、供電方便,池塘周圍無高大建築物,同時不易受風暴或洪水的衝擊。
(二)池塘清整、消毒
在鼕季或農閑時將池塘中水排幹,挖出池底淤泥,然後自然曝曬。魚種下池前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生石灰每畝用量為100—150公斤,漂白粉用量為30—40ppm,一星期後蓄水放魚,並施足基肥,以利於浮遊生物的繁殖生長。
(三)魚種放養
魚種在室內培育到1•2—1•5釐米,畝放1—2萬尾。運輸距離較近可用塑料桶帶水運輸,若運輸距離較遠則應用塑料袋充氧運輸,每袋裝800—1000尾,運輸時間在7—8小時內可保證成活率,運輸用水最好為3—5ppm的????水,放養時溫度應在18℃以上,註意袋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四)餌料投喂及水質控製
魚種全長3釐米前每畝池塘每天投喂1千克黃豆漿,以繁殖浮遊生物,為魚種提供充足餌料,同時註意透明度,一般30釐米左右;水色緑豆色,水中浮遊生物數量豐富,但不成團或成群,不能在水中聚群施轉。若餌料生物過多,則應註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質清新。通過有效調控溶氧和水質,多數魚種下塘20天後規格可達3釐米左右,此時在投喂豆漿以控製餌料生物的同時,用鰻料做成黃豆大小的軟顆粒,間隔1米投喂一粒在灘上,以馴化魚種吃食鰻料的習慣,此時應分稀進行大規格魚種培育。
二、大規格魚種養殖
(一)魚種運輸及放養
為保證魚種質量,暗紋東方魨應為正宗魚種。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溯水性強的個體作為放養對象。運輸一般用塑料袋充氧運輸,3—4釐米的苗種每袋裝100—150尾,可運輸5—8小時,成活率95%以上。苗種放養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緑消毒10分鐘,放養時應註意溫差不宜過大。暗紋東方魨應稀養,3—5釐米的魚種池塘放養密度為2000—3000尾/畝,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體交換量大的池塘可以適當加大放養密度,可每畝3500—4000尾。隨魚體生長,逐漸捕大留小,分稀養殖。
(二)馴養
暗紋東方魨經馴化後可投喂碎雜餌魚肉、蝦、蠃肉、蚌肉等。苗種放養一周內,用新鮮適口的魚肉、蝦肉、貝肉等作為開口餌料,進行馴化,使之逐漸適應養殖環境和餌料組成。待河魨魚習慣吃食後,逐漸在餌料中拌入人工飼料,並逐漸增加人工飼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飼料,馴食期間確保餌料鮮度是馴食成功的關鍵。
(三)投餌
餌料以鰻料為主,每天餌料投喂量占魚體重的3%—7%左右,投喂時需定位(投餌位置固定)定量(多喂多投、少喂少投,以魚吃飽為原則),定速(投餌 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則),定質(餌料適口、新鮮、幹淨)。一般日投餌兩次。池中最好搭食臺,以便及時檢查攝食情況,若投餌後兩小時食臺上仍有剩餘餌料則需減少投喂量,食臺需常清洗、曝曬以免病菌滋生。
(四)水質調控
河魨喜水質清新的環境,池塘養殖應根據水色、水質、透明度、溶氧及魚蝦活動情況不定期加註新水,每月大換水一次以改善水質。由於河魨生長適溫範圍為9—32℃,夏季池水溫度超過32℃時需註入溫度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調節池水溫度,鼕季因池水溫度低於9℃時需進入溫室越鼕。另外,河魨魚對溶氧要求較高,當水中溶氧低於1•5剋/升時開始浮頭,低於1•3毫剋/升時開始死亡,適宜的溶氧需保持在3毫剋/升以上,溶氧缺乏時需用增氧機或氣泵增氧。
(五)不同規格分養
不同大小的河魨搶食能力差異較大,搶食時大個體常常攻擊小個體,嚴重影響小個體的攝食和生長。因而就對不同規格的個體進行分養,分養一般30—45天進行一次。保證充足投餌,及時分養和適當稀養可有效防止魚體的相互殘殺,提高養殖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每於堅持巡塘,觀察河魨的活動,攝食及水色、水質情況、檢查養殖設施。每天定時測量水體理化因子。如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記錄,以利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以後的生産。每隔10—15天測定魚體生長情況,做好記錄,以作為投食的參考依據。通過4•5個月的精心飼養,當年魚種規格可達100—150剋,成活率可穩定在85%—95%。 |
|
河魨中毒
發病機理:
河魨為近海底層雜魚,種類繁多,食入洗滌和烹調不當的河魨可引起中毒,有毒成分為河魨毒素,毒性十分穩定,不論炒、煮、腌或日曬,均不能使其破壞,因此被毒素污染的魚肉及其內臟等,雖經烹調,仍可致中毒,河魨毒素主要阻斷運動神經肌肉的傳導和阻滯神經軸索去極化過程的離子運轉,引起神經中樞和周圍神經麻痹樣作用,此外,尚可阻斷心髒的快速鈉通道,使細胞失去興奮性,引起心律失常,毒素亦可作用於胃腸粘膜和血管神經中樞,引起胃腸炎癥狀和血管擴張、血壓下降。
臨床癥狀:
潛伏期為0.5-3小時,先出現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繼而出現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口唇、舌尖、肢端及全身麻木、肢體無力。眼瞼不垂、共濟失調、聲嘶,重者可出現呼吸睏難、心律失常及傳導阻滯、昏迷;最後出現呼吸和循環衰竭,海魨毒素在人體內解毒和排泄較快,若8小時後未死亡者多能恢復。
診斷:
進食河魨者出現消化道及神經係統癥狀應考慮河豚中毒,毒素鑒定:取尿液5ml,註入雄蟾蜍腹腔內,0.5小時出現中毒癥狀為陽性。
治療:
目前有人報道,早期立即使用L-半胱氨酸靜註可迅速解毒,呼吸肌麻痹用人工呼吸器及氣管切開;肌肉麻痹,成人肌註士的寧2-3ml/次,小兒酌減,應盡早使用皮質激素並可使用B族維生素。 |
|
河豚毒素是一種無色針狀結晶體,屬於耐酸、耐高溫的動物性鹼,為自然界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物質之一。其五千萬分之一,就能在30分鐘內麻醉神經,對人體的最低致死量為0.5毫剋。但是這種極強的毒素,能溶入水,易溶於稀醋酸中,240℃便開始炭化。在弱鹼溶液裏(以4%氫氧化鈉處理20分鐘),馬上就被破壞為葡萄糖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在100℃加熱4小時或115℃加熱3小時,或120℃加熱30分鐘,或200℃以上加熱10分鐘,便可使毒素完全破壞,毒性消失。
食用河魨,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鮮,加工處理要極為嚴格。方法是沿脊骨剖開魚體,將皮膚撕下,砍掉頭,挖去內臟,將魚肉在清水中反復洗滌,徹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一噸鮮河魨肉出口價高達3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魚合人民幣40多元且供不應求。日本有關機構,為了滿足日本人民對河魨的需求,多次與我國有關方面協商,希望從中國進口河魨魚。除鮮食外,它也可腌製、感製成鹹幹品,食用更為安全。腌製方法是:把洗淨之魚肉,加5-10%的????腌漬,半月後出曬,如在腌製過程加入一定量的鹼性物質,如碳酸鈉等,能更有效地破壞河魨毒素。河魨的毒素雖毒卻是無價之寶,用極小劑量即可止痛,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藥可卡因強16萬倍;若製成強鎮痛劑,對癌癥病人止痛常有奇效。它對皮膚癢、癢疹、疥疹、皮膚炎、氣喘、百日咳、胃痙攣、破傷風痙攣、遺尿、陽痿等疾病,也均有顯著療效。目前國際上“河魨毒素”每剋售價高達5萬多美元,比黃金貴2萬倍!另外,除魨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膚提煉的止血粉,對大出血亦有特效。用魚籽同蜈蚣燒焦研末,調麻油後可搽治疥癬蟲瘡;用卵或肝焙幹研末,調和麻油,外塗患處能治瘡癤、無名腫毒、頸淋巴結核、乳腺癌。若被刺毒魚類刺傷,可用它的魚血外塗患處。在醫藥工業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煉魚精蛋白、精氨酸和魚素;它的卵巢、血液、內臟等,可提煉河魨毒素;肝可提製甘油;膽可提製牛磺酸;皮可製成膠片。總之,河魨全身幾乎無一廢物,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利用。 |
|
一、白口病
病毒性疾病白口病該病是病毒感染癥,流行於高溫期,病魚以1齡以下的魚為主,可造成魚群的大量死亡,是河魨魚養殖中最主要的疾病。
發病癥狀:病魚首先口部發黑,然後變成潰瘍狀白化,繼而上下顎的齒槽露出,呈“爛嘴”狀。內部表現為肝髒淤血及綫狀出血痕,重癥者表現特異的狂亂遊動、相互撕咬的異常行動。
發病原因:綜合各種實驗結果表明,此病是病毒感染。感染途徑多為互相殘殺接觸感染所致。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應以預防為主,及時分選分養避免密度過大,保證餌料優質,投喂及時。
二、寄生蟲病
1、異溝蟲病是河魨魚養殖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早期已有發現,近些年來此病發生已有所減少,多發生在用金屬網箱養殖的河魨魚群中。此病是非暴發性的,很少在短期內大量死亡,衹是長時間的每天有少量的死亡現象。
癥狀:異溝蟲完全以吸食河魨魚的血液為營養,寄生數量多時,河魨魚體色變黑,身體瘦弱。鰓呈明顯貧血癥狀,變為蒼白色,分泌過多的黏液,鰓瓣與寄生蟲接觸的地方組織崩壞,有腐臭氣。病魚失去食欲,遊泳無力,逐漸衰弱而死。此病僅從外觀還難以確診,必要時對鰓進行肉眼和顯微鏡檢查,以確診此病。
病因:由單殖吸蟲異溝蟲寄生在鰓瓣、鰓腔內膜引起。成蟲長約1cm,肉眼清晰可辨。但鰓瓣上的小蟲仍需顯微鏡觀察確診。
防治方法:用一般的藥物(外用或內服)驅蟲效果不佳,實踐經驗是不用金屬網箱養殖防止此病效果較好。另外養殖海水需交換良好。
2、三代蟲病該病主要危害1齡魚,若不能即時發現會增加死亡。故此病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 發病癥狀:早期病魚的外觀難以判斷。此病多發於水溫下降時,如發現魚遊戲、攝食不活潑,體表有部分黏液白濁,胸鰭不透明。嚴重時可見鰓絲上有斑點淤血,鰓瓣邊緣呈灰色,魚皮膚糜爛、發紅、出血、魚鰭損傷,病魚衰弱,最終死亡。
發病原因:是扁形動物門、單殖吸蟲綱、多鈎亞綱的三代蟲寄生在體表各處及鰓孔內膜等處所致。
預防措施:因為三代蟲的傳播是河魚與河魨魚之間的直接接觸,所以飼養魚類的種群密度一定不要過大。
治療方法:用20ppm高錳酸鉀浸洗病魚15~30分鐘;200ppm~300ppm福爾馬林浸洗病魚25分鐘,或者50ppm福爾馬林浸洗14小時。
3、車輪蟲病此病是河魨魚養殖中常見的疾病,近些年來由於海水水質愈來愈差,致使此病愈來愈普遍。 |
|
江蘇中洋集團打造河魨基地,進一步開展河魨提毒項目研究
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調研組日前赴江蘇中洋集團對長江河魨基地進行專項調研。這標志着中洋集團申請長江河魨原産地保護程序已正式啓動,江蘇中洋集團打造國內河魨魚養殖基地,進一步開展河魨提毒項目研究的夢想將成為現實。
河魨肉質鮮美,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由於河魨魚體內含有神經毒素,易致人死亡,因此民間有“拼死吃河魨”的說法,各級衛生部門更是嚴加禁食。為了滿足人民群衆的食用需求,江蘇中洋集團花費巨資,與南京大學等院校共同研究,在國內首次解决了“提毒用菊黃東方魨規模化生態養殖技術”及“河魨係列全價飼料”的研究,並被科技部確定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中洋集團還與國際同行合作開展河魨魚提毒研究並取得成功。目前,高純度的河魨魚神經毒素經過專傢應用研究後發現,其具有興奮神經、抑製病毒等功能,是珍貴、天然的醫藥中間體。國際市場上每剋純度在99.99%的河魨魚毒素價格在20多萬美元左右,由它製成的藥品對抗癌、防治病毒性疾病、增強性功能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療效。經與加拿大等國科研部門的密切配合,中洋集團已成功解决了菊黃東方魨養殖、提毒等關鍵技術,為人工定嚮規模化養殖河魨探索出一條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