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寧波 >余姚市 >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繫方式地址: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
  電話:0574-6296373162963730
  郵編:315414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投訴電話寧波市旅遊投訴電話:0574-87291299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門票價格成人25元,學生13元(參觀內容:出土文物陳列館、遺址現場館、考古發掘錄像、臨時陳列)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節慶活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具有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風情。越劇、甬劇、舞竜、跑馬燈、造跌、竜舟等傳統文化之精華,融合現代文化的風采,呈現出精彩紛呈的節慶活動。其中,較有影響的旅遊節慶活動有每年9月的中國(象山)開漁節、每年10月的寧波國際服裝節、每年9月29日—10月3日的中國梁祝婚俗節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開放時間8:00-17:00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宜。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交通圖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286)公裏
  從杭州至此(139)公裏
  從南京至此(422)公裏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特別提醒寧波旅遊註意當地的天氣狀況,帶好墨鏡、防曬霜以及日常藥品。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美食寧波菜主要是浙東沿海一帶具有寧幫風味特色的菜餚。寧波是沿海城市,因此以海鮮作為烹飪主料成為寧波菜的特色。
  寧波菜以蒸、烤、燒、燉等法烹製,愛用雪裏蕻鹹菜和苔菜作輔料,因而菜味大多鹹裏帶鮮,“鮮鹹合一”,註重原汁原味,講究鮮嫩香糯軟滑,特別適合老年人的口味,著名的有被人們譽為寧波十大名菜的冰糖甲魚、苔菜拖黃魚、全蝦仁、彩熘黃魚、苔菜小方烤、網油包鵝幹、黃魚魚肚、清蒸河鰻、火瞳全雞、虎皮全鴨等令人食之回味無窮。
  寧波的點心也享有盛譽,最著名的“十大名點”包括:竜鳳金團、豆沙八寶飯、豬油洋酥膾、鮮肉小籠包子、燒賣水晶油包、寧波豬油湯糰、三鮮宴、鮮肉蒸餛飩、豆沙圓子。香甜可口的點心不僅能果腹,更能使人大飽口福。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住宿出門在外,一定很關心住宿問題。如果玩得好,吃得好,但住得不好,難免給人美中不足的感覺。在寧波,您不會有這樣的遺憾。遍布寧波各地的高、中、低檔賓館和飯店,為遊客提供了良好的住宿環境,使遊客能夠暢快淋漓地玩,而不必擔心玩纍了之後找不到好好休息的地方。寧波的賓館適合各種消費層次,既有五星級的寧波南苑酒店、四星級的寧波東港酒店,也有三星級的金竜飯店、寧波飯店,還有二星級的花園賓館。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購物陶眀,金箔郵品珍藏册,藝術鏡框,紅木貝嵌珍品,金藝金箔畫,黑陶挂盤,門票珍藏册,《河姆渡--中華遠古文化搖籃》vcd光盤,紀念章,金銀郵品珍藏册等相關紀念品。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交通1、余姚汽車東站始發班車:7:20~15:20,1班/小時。
  2、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站經站時刻:8:00~16:00
  3、寧波333路(起點:雙東路,萊茵堡大酒店門前),自6:00-17:00,每隔20分鐘一班。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玩法懷古思今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由文物陳列館和遺址公園兩大部分組成。文物陳列館緊鄰遺址西側,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由6幢建築組成,單體之間用連廊相接。建築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幹欄式”建築風格,“長脊、短檐、高床”的特點而設計,依托456根樁基,構築出高於地面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面上聳起5-7組交錯構件,象徵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術,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炒米黃毛面墻磚,顯得古樸、野趣,並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序廳屋面形似展翅翺翔的鯤鵬,表現了河姆渡先民愛鳥、崇鳥的文化習俗。
  博物館基本陳列有3個展廳,第一展廳陳列出土文物400餘件,輔以照片、圖表、模型,介紹了遺址的基本情況。引人註目的是一個面積為100平方米的“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態環境”大模型,在聲、光、電的自動控製下,形象地再現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過着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狩獵等生産、生活場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經鑒定屬於61個動物種屬。從陳列的鳥類、魚類、爬行類及哺乳類的骨骼殘片,展示了昔日的河姆渡是古林參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魚躍雁飛,一派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堪稱7000年前的古動物王國。
  第二展廳“稻作經濟”,反映稻作農業及漁獵採集活動,展出的實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及照片,稻穀芒刺清晰,顆粒飽滿,令人嘆為觀止。此外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石球等稻作經濟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釜、鉢、盤、豆、盆、罐、眀、鼎、盂等炊、飲、貯器,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種植水稻是河姆渡人的重要經濟活動,他們的飲食文化已很豐富了。
  河姆渡先民發明了農業以後,生活狀況有了根本改變,但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從陳列的骨哨、骨箭頭、彈丸等漁獵工具、酸棗、橡子、芡實、菱角等豐富的果實來看,證明漁獵和採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
  第三展廳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藝術”兩個內容。陳列着被稱為是建築史上奇跡的帶有榫卯的幹欄式建築木構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陳列的還有種類繁多的紡織工具,展示了當時成熟的紡織技術。
  在生産和生活領域裏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跡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劃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創造了輝煌的原始藝術,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們以象牙、骨、玉、石、陶、木為載體,通過琢磨、刻劃、捏塑、繪畫等藝術手段,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構思奇巧、寓意深遠的藝術作品,那種講究對稱、追求平衡的審美意識和整齊、穩重、沉靜的藝術作品,令人贊嘆不已。展出的衆多藝術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其中就有作為遺址標志的“雙鳥朝陽”蝶形器。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智慧,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原始文明,證明了滾滾東流的長江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長江和黃河一樣,都是孕育我們民族的母親河,都是哺育中華古文明的搖籃。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被學術界公認是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同類型的文化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1982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遺址考古發掘場復原和四棟“幹欄式”建築再現為主體內容的遺址公園,在文物陳列館東南100米處,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內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姆渡遺址”標志碑和花崗石鎸刻的遺址說明碑。
  2800平方米考古發掘現場布滿7000年前河姆渡人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木建築構件和散布其間的文物。場面之宏大,文物之豐富,令人驚嘆不已。四棟復原的"幹欄式"建築古樸、野趣,再現了河姆渡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室內外佈置着各類生活、生産場景,婦女們紡紗織布,男人們斫木蓋房;有的磨製骨器,有的和泥製陶,有的凝神雕刻。水田、古井、埠頭、祭祀廣場等原始場景反映了7000年前的原始聚落的風貌。倘佯在遺址公園,面對着這些河姆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耳邊仿佛傳來河姆渡人用那骨哨吹奏的悠長的麯調,在嚮你傾訴着那段歷史,不由使人思緒綿綿。腳下那4萬平方米的遺址下面還有尚未告訴人們的河姆渡人的秘密。
No. 2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期的一處原始村落遺址,位於杭州灣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濱。1973年夏天,當地群衆在興修水得時發現了這一總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度達4米、疊壓着四個文化層的遺址。根據碳—14測定遺址第四文化層的年代距近約7000年。1973年和1977年的兩次考古發掘,合計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産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穀、大批幹欄式木構建築遺址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農業、建築、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極其貴的實物資料,被學術界公認是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該遺址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主要表現為:已經開始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為適應潮濕環境,防止野獸侵擾,住房采用木結構幹欄式,並運用榫卯木作技術;駕馭舟楫、活動範圍從陸上拓展至水上等。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利用大量珍貴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豐富內涵。
  為了保存和展示河姆渡這一古文化遺址的發掘成果,國傢和省市有關部門撥專款建造了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江澤民為博物館題寫了館名。1993年5月,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博物館占地面積60畝,由文物陳列館和遺址現場展示區兩大部分組成。文物陳列館緊鄰遺址西側,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由6幢建築組成,單體之間用連廊相接。建築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幹欄式”建築風格,“長脊、短檐、高床”的特點而設計,構築出高於地面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面上聳起5-7組交錯構件,象徵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術,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炒米黃毛面墻磚,顯得古樸、野趣,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序廳屋面形似展翅翺翔的鯤鵬,表現了河姆渡先民愛鳥、崇鳥的文化習俗。
  文物陳列館有3個展廳,共展出文物400餘件。
  第一展廳為序廳,以序言、照片、圖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紹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況。其展出的兩個完整的人頭骨和復原的頭像,讓觀衆見識到我們遠祖的模樣;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態環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現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過着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狩獵等生産、生活場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展廳“稻作經濟”,反映稻作農業及漁獵採集活動。展出的實物有 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及照片,稻穀芒刺清晰 ,顆粒飽滿,令人嘆為觀止。此外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石球等稻作經濟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釜、鉢、盤、豆、盆、罐、盉 、鼎、盂等貯器,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發明了農業以後,生活狀況有了根本改變,但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 從這裏陳列的骨哨、骨箭頭、彈丸等漁獵工具,以及酸棗、橡子、芡實、菱角等豐富的果實來看,證明漁獵和採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
  第三展廳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藝術兩個內容。陳列着被稱為是建築史上奇跡的帶有榫卯的幹欄式建築木構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陳列的還有種類繁多的紡織工具,展示了當時成熟的紡織技術。在生産和生活領域裏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跡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劃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創造了輝煌的原始藝術,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 陶、木為材質的文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構思奇巧、寓意深遠的藝術作品,那種講究對稱、追求平衡的審美意識和整齊、穩重、沉靜的藝術作品,令人贊嘆不已。在衆多藝術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其中就有作為遺址標志的“雙鳥朝陽”蝶形器。
  發掘現場館距文物陳列館100米,可以供人們考察當年的發掘現場,得到實地感受。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以其衆多的文物精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現代化的陳列手段,為人們翻開了河姆渡文化這部埋藏了7000多年的巨著,因而吸引着衆多的中外遊客。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開館以來,已接中外遊客近30萬人次,充分發揮了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垢教育作用。
  門票:30元。學生、軍人憑有效證件:13元。老年人憑優待證免票。傢長攜帶未成年子女參觀的,未成年子女免票。
  交通:
  距寧波25公裏,西距余姚市區24公裏:
  1、寧波汽車南站乘高速汽車前往(半小時一班)。也可在寧波汽車北站或余姚汽車東站乘往羅江方向的中巴車,隨到隨乘。
  2、自駕車:滬杭甬高速公路,出余姚道口右轉經余姚市區東環綫,S319(又稱甬余公路)至三七市鎮看路標指示。也可走走S318(又稱甬梁公路)至河姆渡遺址牌坊嚮北至渡口過姚江人渡。
  小貼士:
  開放時間08:30—17:00(16:30停止售票,全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