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保護區 : 中國 >河北 > 衡水 >衡水市區 > 河北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河北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投訴電話衡水市旅遊投訴電話:0318-20250412026053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河北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景區榮譽2000年7月13日,經省政府研究,同意建立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10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2003年6月,晉升為“河北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12月被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學技術協會、省教育廳聯合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4年5月被省委宣傳部、省婦聯、團省委、省教育廳、省環保局、省廣電局命名為“河北省小公民道德建設實踐基地”;
  2004年6月,被評為“國傢級水利風景區”。
  2004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衡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基地”;
  2004年9月被省保護母親河領導小組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2005年國務院批準的《濕地保護計劃工程》中,將衡水湖列為“國傢重點投資的自然保護區”;
  2005年10月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確定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國傢林業局正式嚮聯合國申報把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2005年實施的“引嶽入衡”工程開創了湖水水質歷年最優、水位高程歷年之最。
  2005年全年到湖旅遊人數突破2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河北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華北平原中南部的衡水市境內,東經115°27′45″-115°42′6″、北緯37°31′39″-37°42′18″之間,總面積187.87平方公裏。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以內陸淡水濕地生態係統和國傢i、ii級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高貴的仙鶴、美麗的天鵝、靈巧的鷗鳥、輕盈的白鷺,翩翩起舞、悠然嬉戲,衡水湖是人間的仙境,鳥兒的樂園。
  公元前602年,黃河决口改道,衝刷形成了一片窪地,常年積水,史稱“千頃窪”,面積120平方公裏,其中深水面積75平方公裏,碧波蕩漾、漁歌唱晚,素有“北方江南”之稱。水源主要來自衛運河、黃河和長江水,可謂“容長江、黃河於一湖╠╠╠衡水湖”。
  自然保護區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0℃,年降雨量518.9mm。優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宜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區內有植物370種,昆蟲194種,魚類26種,兩棲爬行類17種,鳥類296種,獸類17種,浮遊植物201種,浮遊動物174種,底棲動物23種。在衆多的野生動植物中,尤為突出的是鳥類資源,國傢Ⅰ級重點保護的有丹頂鶴、白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金雕、白肩雕7種,國傢Ⅱ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大天鵝、小天鵝、灰鶴等44種。每年在這裏營巢繁殖的夏候鳥有數十萬衹,以須浮鷗、黑翅長腳鷸等為主,越鼕的灰鶴有3000多衹,雁類上萬衹,遮天蔽日的灰椋鳥更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綫。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不僅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風光優美,而且文化底藴豐厚,源遠流長。位於衡水湖南岸的冀州古城建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史有“天下分九州,冀州為首”之稱。漢城墻、明城墻、衆多漢古墓、石碑、李三娘石磨及竹林寺飛升上天的許多傳說再現了衡水湖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讓人無不感慨衡水湖的神奇與秀美。
  衡水湖具有蓄洪防澇防旱、調節氣候、控製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功能,它不但造福衡水人民,而且對調解周邊乃至京津地區的氣候、改善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她還是南水北調的調蓄水源地,為衡水及周邊地市提供飲用水和工農業用水,發揮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巨大。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對象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特殊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2001年11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衡水視察時,十分關心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做出重要指示:要搞好宣傳,把衡水湖這片濕地保護好。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都對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是衡水市委、市政府按照打造衡水市生態品牌、城市名片、帶動衡水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加強了湖區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建設和綜合治理,使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位於環京津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黃河經濟協作區和東北亞經濟圈之中,處於方圓三百公裏以內的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石傢莊、太原、鄭州、濟南四個省會城市,26個地級市的假日經濟圈之內。其明顯的區位優勢、獨特的濕地資源、優美怡人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開展生態旅遊得天獨厚的先决條件。為此,按照保護—開發利用—保護良性循環的原則,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以生態科普旅遊為特色,以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通過實施西湖、滏陽新河灘地恢復濕地;利用南水北調,開闢新水域,擴大濕地面積;周邊建設水源涵養林、改善生態環境;挖掘開發歷史人文資源、加快生態旅遊基礎設施、生態服務區建設;加大核心區、緩衝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促進實驗區和示範區生態科普旅遊業及相關産業的發展,使衡水湖自然保護區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資源保護、居民樂業、經濟發達的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具有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國內外濕地保護的示範區。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以秀麗風姿,迷人的笑靨喜迎國內外朋友的到來。
保護區概述
  衡水湖,俗稱“千頃窪”,又叫“千頃窪水庫”,湖面75平方公裏(在冀州境內57平方公裏,桃城區境內18平方公裏)。面積與蓄水規模僅次於白洋澱,是華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單體水面積位居華北第一。2000年7月,被國傢林業局和省政府批準為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被批準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1.地理位置
  河北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河北省衡水市境內,位於衡水市桃城區西南約10km處,北倚衡水市區,南靠冀州市區,京開路(106國道)沿衡水湖邊穿過。保護區總面積187.87km2。
  2.歷史追溯
  據考證,衡水湖為淺碟形窪澱,由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前緣的窪地積水而成,屬黑竜港流域衝積平原中衝蝕低地帶內的天然湖泊。歷史上,衡水湖是古代廣阿澤的一部分,廣阿澤包括任縣的大陸澤和寧晉縣的寧晉泊。歷史文獻記載,衡水湖曾稱信都洚、博廣池、冀州海子等。相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在這裏有一個大湖泊,黃河流經於此。河北省地理研究所《關於河北平原黑竜港地區古河道圖》表明,在衡水、冀州、南宮、新河、巨鹿、任縣、隆堯、寧晉、辛集一帶確有一個很大的古湖泊遺跡,古湖長約67公裏,後來湖泊漸淤,分成現在的寧晉泊(在寧晉縣附近)、大陸澤(在任縣附近)和衡水湖。
  河北衡水湖風光衡水湖在歷史資料中多有記載。《漢志》中提到:“信都縣有洚水,稱信洚”。《洪志》中指出:“海子所謂河也,又稱洚水,即冀州海子。”《真定志》記載:“衡水????河與冀州城東海子,南北連亙五十餘裏,舊名冀衡大窪。”清代賀濤《冀州開渠記》中說:“滏水自西南來,至州北境,折而東,橫亙衡水界中。縣城俯其南,並岸而西四五裏,左轉至冀州城東。地淤下,廣五裏,狹亦不減三裏,北二十餘裏隸於縣者曰衡水窪,南十餘裏,隸於州者曰海子。”清代《吳汝綸日記》中也提到:“冀州北境直抵衡水,地勢窪下,乃昔日葛榮陂也。”據考證,上面幾處提到的“信洚”、“海子”、“洚水”、“冀衡大窪”、“衡水窪”、“葛榮陂”等,就是現在的衡水湖。
  衡水湖在歷史上曾為黃河、漳河、滹沱河故道,水災頻繁。據《冀州開渠記》稱:“冀中衡南之地無阡壟疃畛,而為耒鎛所不加者蓋十餘萬畝也。《冀縣志》中提到:“方四十裏,斥囟彌望,地不生毛。”故治理開發衡水湖就成了歷代州官利民成業的一件大事。隋朝的州官趙煚曾在此處修趙煚渠。唐貞觀十一年冀州刺史李興利用趙煚渠引湖水灌溉農田。清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敏恪曾將衡水湖水“導使入滏,立閘以為閉縱”,“建石閘三孔,宣泄得利”,使這片荒地變成沃田。知州吳汝綸鑒於“嘉慶以後,閘廢河淤”,於光緒十年開渠通滏,挖成一條長六十餘裏、寬七丈、深丈餘的泄水河,“泄積水於滏,變沮洳斥囟之田為膏腴者且十萬畝”。人們為了紀念他,稱此渠為“吳公渠”。清代州學歲貢生張楚航墓表中談到吳公渠修成後的情況時說:“自州城西北八裏,尉遲潭迤東北六十裏至衡水縣治增田十餘萬畝。斥囟澤灑悉變膏沃。”,《冀州開渠記》中也說:“水既有歸,田皆沃饒”,“夏秋水盛,舟楫往來,商旅稱便,州境遂富。”。《信都竹枝詞》中也有記載:“漳河水濁滏水清,二水同流靜不爭。中有鯉魚長尺半,為郎伴作解酲羹。”
  儘管歷代州縣曾多次治理衡水湖,以趨利避害,造福民衆,但真正科學規劃、整體治理衡水湖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58年,冀縣對衡水湖重新治理,在窪內築西圍堤,搞東窪蓄水灌溉,但因工程不配套,提水能力差,長期高水位蓄水致使周圍土質????漬化,故於1962年放水還耕。1972年冀縣修建東窪水庫。1974年衡水地區又組織冀縣、棗強、武邑、衡水四縣重修東窪。1977年擴建西窪,到1978年為止,將衡水湖建成了一個能引、能蓄、能排的成套蓄水工程,習慣上稱為“千頃窪水庫”。
  3、地質條件
  衡水湖區屬第四紀基底構造,處於新華夏係衡-邢東隆起東側的威縣-武邑斷裂帶附近。湖區及東部以亞粘土和粘土為主,中隔堤以輕亞粘土為主。從地質時期的第四紀全新世以來,衡水湖經歷了三個大的演變發展階段,即早全新世溫涼稍濕的湖泊形成階段,中全新世溫暖濕潤的擴展階段及晚全新世溫涼偏幹的收縮階段。從環境演變的階段來看,衡水湖形成今日的濕地生態環境,具有自然性、稀有性、典型性和生態脆弱等特點。衡水湖區有優良的地熱資源,沿滏陽新河呈帶狀分佈。其南界在南良-小候一綫。地勢儲層分第三係孔隙類型和基岩碳酸裂隙岩溶型兩大類型。可利用的熱偖層埋深在700米以下,為第三係砂岩夾泥岩層,呈半膠結狀。1000米埋深溫度40-50℃,基岩地溫梯度2-2.5℃/100米。
  4、生態資源
  生態資源自然保護區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0℃,年降雨量518.9mm。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處於太行山麓平原嚮濱海平原過渡區,為鳥類南北遷徙的必經之地。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水質資源孕育了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有着很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其主要保護對象,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以湖區為主體的濕地生態係統。在衡水湖棲息的鳥類多達311(2009年3月統計),其中國傢Ⅰ級保護的鳥類有丹頂鶴、白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金雕、白肩雕等7種,國傢Ⅱ級保護的鳥類有大天鵝、小天鵝、灰鶴、白枕鶴、簑羽鶴、角鸊鷉、斑嘴鵜鶘、黃嘴白鷺、鴞、隼、鷹、白琵鷺、鴛鴦等珍貴鳥類45多種。春、夏、秋季在湖區棲息的須浮鷗、雁、鴨、大葦鶯、灰椋鳥等每種都有數萬衹。湖內人鳥共生,更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在冀州市冀州鎮北關村和桃城區河沿鎮的後韓村的南北堤附近的葦塘中以及滏陽新河一帶能經常看到灰鶴翺翔的壯麗景觀,在冀州市的後趙村東和順民莊村東,更能觀察到大批水禽。
  衡水湖水源充足,水量豐沛,豐水季節,碧波粼粼,一望無際,“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景色之優美,令人心曠神怡。湖內水清草茂,是淡水養殖的理想場所。目前湖內共有魚類6目9科26屬30種,其中鯽魚占93%;浮遊植物7門53屬,以藍藻為多;浮遊動物3門4綱45屬,其中以輪蟲生物量最大,占48.5%,其次為撓足類,占32.3%;水生維管束植物3門14科22屬32種。另有蘆葦、蒲草、蓮藕分佈。水産品年産量2463.8噸。
  衡水湖周邊土壤為潮土,成土母質為河流沉積物,沙、壤、粘質俱全,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林木、果樹、花卉有128種。
  5.區域優勢
  衡水湖具有蓄洪防澇防旱、調節氣候、控製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功能,它不但造福衡水人民,而且對調解周邊乃至京津地區的氣候、改善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她還是南水北調的調蓄水源地,為衡水及周邊地市提供飲用水和工農業用水,發揮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巨大。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對象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特殊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2001年11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衡水視察時,十分關心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做出重要指示:要搞好宣傳,把衡水湖這片濕地保護好。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都對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是衡水市委、市政府按照打造衡水市生態品牌、城市名片、帶動衡水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加強了湖區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建設和綜合治理,使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位於環京津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黃河經濟協作區和東北亞經濟圈之中,處於方圓三百公裏以內的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石傢莊、太原、鄭州、濟南四個省會城市,26個地級市的假日經濟圈之內。其明顯的區位優勢、獨特的濕地資源、優美怡人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開展生態旅遊得天獨厚的先决條件。為此,按照保護—開發利用—保護良性循環的原則,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以生態科普旅遊為特色,以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通過實施西湖、滏陽新河灘地恢復濕地;利用南水北調,開闢新水域,擴大濕地面積;周邊建設水源涵養林、改善生態環境;挖掘開發歷史人文資源、加快生態旅遊基礎設施、生態服務區建設;加大核心區、緩衝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促進實驗區和示範區生態科普旅遊業及相關産業的發展,使衡水湖自然保護區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資源保護、居民樂業、經濟發達的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具有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國內外濕地保護的示範區。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以秀麗風姿,迷人的笑靨喜迎國內外朋友的到來。
保護區文物古跡
  (一)古遺址
  1、冀州古城址
  位於舊城北部,自北關村西北500米處嚮西南方向延伸2000多米。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約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時,該城城周十二裏。北宋時,將城周擴大到二十五裏。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千百年來,由於風化和洪水侵襲,古城墻已殘缺不全、起起伏伏、斷斷續續,給人以歷史變遷的蒼涼之感。現古城墻高三至五米,基底寬三十米,頂面寬四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竹林寺遺址
  位於北關村東北300米處。據傳,古時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現海市蜃樓幻景,可以隱隱看見亭臺樓閣懸於空中,“初旭微霞,水雲相映”,猶如仙境,被傳為三個仙山之一的紫微山。明朝時冀州州守常命人將此雲幻奇景繪圖以傳,嘉靖年間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樓幻景,在州城東北修建竹林寺,香火極盛,後因洪水衝擊等原因而毀廢。清朝末年,當地百姓曾自行投資,在遺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毀壞。遺址原來三面環水,南面有一狹長通道與岸連接,衡水湖蓄水後,通道沒入水中,遺址成為湖中一島。1993年北關村在古遺址上建了一座殿⒁。古寺內銅佛像原在冀縣文化館保藏,十年動亂期間被砸毀,現衹存竹林寺碑⒂,由冀州市文物所收藏。
  (二)古碑刻
  1、竹林寺碑
  原在冀州鎮北關村東北方向的竹林寺遺址上,現由市文保所收藏。碑長1.16米、寬0.6米、厚0.22米,衹有半截可辨字跡。據舊志⒃載,碑記為清乾隆十七年刻,其文為“冀為古郡城,內外不少名剎,東有泰寧,西有開元,南有南禪,而稱為最盛者鹹以此之竹林寺為首焉。”此碑為國傢三級文物。
  2、南潭記碑
  原在小寨鄉南尉遲村東南300米處,現由市文保所收藏。此碑為青石,長1.06米,寬0.55米,厚0.1米。歷城範李撰文,譚傑刻石,楷書。碑文記載明嘉靖六年洪水情況:“滹沱、滏陽交會泛濫,遂東流於此,匯而為潭。厥後,諸水頻固,而此潭益深。”碑文中還載有“村人謂其中有神物居之”等。此碑大部分保存完好。
  3、三友柏碑
  三友柏碑原在舊城文廟內,現存於冀州中學。據清康熙年間《冀州志》稱:“柏偏於殿之右旁,一身三幹,蒼古異常,未考植於何代,知州陳素以三友命名,有文勒石,鎸文淺,日久莫辨。”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冀州州守陳嘉會作《三友柏記》雲:“侯欲惠柏之祥乎?柏之種植未考何代。昔侯淡仙陳公心異是木,勒石以記顔曰:‘三友柏’。並稱之為‘柏瑞’”。此柏毀於兵火,但“三友柏”碑今仍存,陽面刻有“三友柏”三個行書大字,陰面刻有《三友柏碑記》楷書碑文,碑文清晰,碑高七尺二寸,寬二尺七寸,厚七寸四分。
  (三)古石雕
  1、大石磨
  石磨原在北關竹林寺,兩扇,每扇厚43釐米,直徑164釐米,磨眼直徑23釐米。相傳袁紹坐冀州的時候,冀州城內一個名叫李三娘的仙女,每逢雙日在城外海子裏用此水磨磨面,每逢單日就趁着夜色騎着神牛給老百姓送面粉。據考證,此磨為漢代水碓磨。現於兵法城保存。
  2、石井欄
  原位於冀州鎮劉傢埝村東300米。經考證,此石刻為唐代開元年間造的井口。該石井欄外呈正方形,內呈圓形,兩面空白,兩面有字,刻字右起竪寫,每面有字30行,每行滿格14字,共約720字,除標題、鎸刻年代外,由序言、詩頌、井主和施主姓名幾部分組成。該石似為義井井口,義井頌碑文為楷書陰刻。現石刻已移至冀州鎮二鋪竹林寺內,保存較完好,為國傢三級文物。
  3、邊仙姑石像
  位於舊城文化館原址院內。為明代石雕,頭部斷裂並有磕傷。石像高175釐米、寬48釐米、厚45釐米,面部端莊,神態和善,留有長發,胸部露鎧甲,穩坐,兩手置於膝部,右手緊握寶劍,左手手心嚮上,食指指嚮下方,右腳踩龜、竜。造型逼真,立體感強。
  (四)古墓葬
  1、南門古墓
  坐落在舊城南門東側20米處。據舊志載:“南門內左有張耳祠,宋建隆中立,元末兵廢,遺址尚存,下有張耳墓。”張耳係西漢初王侯,封於冀州。1982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進行了發掘,墓葬為一磚砌多室墓,墓室、墓道都用瓷磚砌築,已被嚴重破壞,墓室內僅殘留陶器碎片。據專傢分析,此墓年代為東漢晚期,非張耳之墓。
  2、西元頭墓
  坐落在舊城西1公裏,封土高5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31米,占地面積1240平方米。據舊志記載:“西元頭村東北有元渤海郡吳澤世慶墓志,孫鄭李村南有老娘墓、元東陸先生馮復墓碑。”當地群衆將此墓俗稱為袁紹的“四女墳”。1968年有人於封土西南角挖出一道磚墻,後被有關部門製止,並將磚墻埋好。1981年上半年又有動土現象,但破壞不嚴重,封土基本完好。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前塚
  坐落在冀州舊城北七裏,封土高10米,占地面積380平方米。建國初,有人將前塚挖一洞,發現裏面有磚砌墓室,墓磚有20斤、24斤、40斤三種,墓道高6尺,寬4尺多,彎麯不直,裏面有很多墓室,後用土掩埋。塚上原有一座菩薩廟,廟內有一鐵鐘,鐘上鑄有“道光三年重修”字樣。十年動亂期間,廟被拆除。1969年此墓又遭人為破壞,出土文物有金鏤玉衣片、銅器、陶器等,被鑒定為漢代文物。此墓雖遭部分破壞,但仍有一部分保存完好,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後塚
  位於前塚北二裏,塚高14米,東西、南北各長60米,占地3600平方米,地下物尚未遭破壞。據分析,可能是漢墓。後塚封土比前塚高大得多,其埋藏文物應更為豐富。此塚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文物較多,其中委托衡水市文物保管所代管的文物有:國傢二級文物4件,均為漢代文物;國傢三級文物9件,其中漢代文物2件,唐代文物1件,金代文物3件,明代文物1件;尚未確定年代的文物2件。在冀州市文保所保存的文物有:漢代文物239件(片),金代文物1件,尚未確定年代的文物5件,其中最珍貴的是漢代金縷玉衣片。冀州市旅遊局受文保所委托,也保藏有許多文物,有自仰韶、半坡文化以後歷代遺存文物,數量較多,由於未經文物部門鑒定,文物的具體年代尚未確定。
衡水湖民間傳說
  1、大禹造湖
  相傳大禹治水時,在衡水湖處掘了一鍁土,從而留下了這片大窪,歷經時代變遷,最後演變成了現在的衡水湖。
  2、竜宮藉寶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衡水湖是東海竜王敖廣的故鄉,後來由於黃河泥沙的淤積,纔變成了一片低窪地,敖廣也搬了傢,但他居住過的竜宮還埋在這塊地下。當時有兄弟兩人在此耕種,老大跟着父母學會了種田,是種田能手,媳婦聰明能幹;老二好吃懶做,媳婦刁潑貪婪。老大靠辛勤勞動,莊稼長得好,小日子超過越紅火;老二貪圖安逸,地裏長不出什麽東西,日子越過越糟糕,混不下去了,就靠偷莊稼糊口。有一年夏季,老大種了二畝西瓜,在鋤地時刨出了開竜宮大門的金鑰匙,並歸還了守護竜宮的小竜王。小竜王為報答老大,邀請老大、老二到竜宮中取寶。等到了商定的時間,老大、老二隨小竜王走到東海子的最低窪處。小竜王手指嚮下連指了三下,大地裂開了一條二尺多寬的縫。三人鑽入地縫,臨近竜宮時,小竜王又雙手一分,竜宮的金門立刻大開。衹見裏面全是堆積如山的金珠玉翠。老大衹拿了幾塊碎金銀,老二卻大把大把地將珠寶往兜裏裝,包裏放。小竜王和老大走出了金大門,老二卻因負重過量,纍得口吐鮮血而亡。哥哥痛哭着和小竜王到了地面,大地裂縫隨即轟隆一聲又合攏了。
  3、金龜醉酒
  相傳在很早以前,大禹治水來到冀州。他看到滏陽河的河道窄狹,洪水季節經常泛濫成災,便决計開挖河道。玉皇大帝見大禹治水日夜奔波,十分辛苦,就派金龜將軍前來當他的坐騎。金龜將軍自天上來到人間,自以為是玉皇駕前的一員大將,根本不把大禹放在眼裏,不甘心當他的坐騎,就當起了治河的開路先鋒。有一天,金龜將軍擅離職守喝的酩酊大醉。大禹對金龜將軍說:“滏陽河是太行山以東天水入東海的主要河道,應該挖寬一些。”金龜將軍酒醉神智恍惚,將大禹“挖寬一些”的指令,誤聽為“挖彎一些”。結果,他迷迷糊糊地將滏陽河挖成了九麯十八彎。直到現在滏陽河還是彎彎麯麯。
  4、金雞城
  古冀州城又叫金雞城。傳說,在袁紹統治冀州的年代裏,老百姓苦不堪言。今日斂,明日徵,又抓夫,又抓丁,不是強迫挖壕,就是抓去給袁傢築墓室,修大塚。弄得四方怨聲載道。這時,出了一個叫李三娘的仙女,她逢雙日在城外湖裏磨面,逢單日從傍晚到半夜裏騎着神牛給各傢各戶送面粉。人們都對李三娘感恩戴德。袁紹為了讓李三娘幫他興兵,奪取天下,就在一天與妻子劉氏坐着竜車鳳輦,到城外去請李三娘和神牛。袁紹坐的車剛到城門,車輪一動,就聽到城樓下“吱吱吱,吱吱吱”叫個不停,跟雞的叫聲完全一樣,並且響亮悅耳。又因城門洞子捧音,“吱吱吱”回聲不斷。連城門樓上的兵勇都聽見了。他下車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叫聲在哪裏。車輦一動,那叫聲又立刻響起來。他的夫人害怕了,忙令車輦離開城門,過了甕城,叫聲纔沒有了。有人在後邊一跺腳,城門洞裏“吱吱吱”的叫聲又響起來。誰也不知道這聲音是給李三娘報訊的神雞在叫。李三娘的報訊雞叫,知道袁紹要來,於是騎着神牛,騰雲駕霧,嚮泰山方向去了,以後再也沒回來。
歷史大事記
  2000年7月13日,經省政府研究,同意建立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10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2003年6月,晉升為“河北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12月被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學技術協會、省教育廳聯合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4年5月被省委宣傳部、省婦聯、團省委、省教育廳、省環保局、省廣電局命名為“河北省小公民道德建設實踐基地”;
  2004年6月,被評為“國傢級水利風景區”。
  2004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衡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基地”;
  2004年9月被省保護母親河領導小組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2005年國務院批準的《濕地保護計劃工程》中,將衡水湖列為“國傢重點投資的自然保護區”;
  2005年10月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確定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國傢林業局正式嚮聯合國申報把衡水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2005年實施的“引嶽入衡”工程開創了湖水水質歷年最優、水位高程歷年之最。
  2005年全年到湖旅遊人數突破2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2007年被評為國傢AAA級旅遊景區;
  2008年2月2日被公推為“燕趙最美的濕地”。
  2009年6月11-12日,國傢級自然保護區“衡水湖濕地保護與發展”北京高峰論壇成功舉辦,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出席,國務院7個部委的領導、20多位政協委員和專傢學者莅會演講。會後召開了“打造最美濕地,構建水市湖城”新聞發佈會,70多傢新聞媒體參加。中國網現場直播了論壇開幕式和新聞發佈會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