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郡】
漢置,今河南之河北道大部分地方皆是,鬍渭雲,古者河北之地,皆謂之河內,自戰國魏始有河內河東之名,而秦漢因以置郡,周禮所謂河內,不止河內郡地也,漢時郡治廢縣,在河南武陟縣西南,晉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陽縣治,後魏於郡置懷州,隋廢州,尋仍為河內郡,後又為懷州,宋曰懷州河內郡,後又為懷州,宋曰懷州河內郡,金又曰懷州。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地,秦末司馬卯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內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領縣十六: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臯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為河內郡的上計掾。河內郡有平姓望族,世稱河內望。
【中華秦氏文化網對河內郡記載】: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