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沙篩貝
  沙篩貝學名mytilopsis sallei reeluz ,中文異名薩氏仿貽貝,英文名false mussel,zebra mussel。屬簾哈目beneroidae、 飾貝科dreissenidae。原産中美洲熱帶海域,附着在墨西哥的岩石和海藻場,在委內瑞拉也有發現。 現我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有分佈。種群個體大小2~32mm。這種小型雙殼類軟梯動物屬飾貝類,其大小類似凸殼肌蛤。但沙篩貝殼厚,肉質很小,食用價值不高。這種貝類生活力和繁殖力極強,生長迅速,能與其它養殖的貝類爭奪附着基和餌料以及生活空間。導致養殖貝類減産。沙篩貝的大量繁殖,其大量的排泄物也將增加有機物的污染和水體缺氧。
  【鑒別特徵】殼表黑黃灰色,粗糙,具鱗片狀殼皮。兩殼的形狀及大小不一樣,右殼較小,凸嚮較大;左殼凹入,似殼菜蛤。
  【生物學特性】生活在水流不暢通的內灣或圍墾的淺水。性成熟早,繁殖率高,生長發育快,能適應不同溫度和????度,甚至是高污染的環境。多數以殼長10~20mm的個體占優勢,殼長30mm以上的老個體少見。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由船衹將其帶至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後在印度東部海岸、日本內灣發現少量個體。臺灣1977年在牡蠣田首次發現。1980年香港tolo港發現一塊木船板上附着這種少量死殼,推測是越南難民船帶來的。1982年沙篩貝已在香港歸化,在九竜尖沙咀西的政府船塢,該種幾乎把土著的紋藤壺(balanus amphitrete)等完全排斥。除可能附着在船衹上帶入外,該種也可能在引入鮮活餌料或苗種時夾雜帶入。該種入侵後,常常覆蓋養魚網箱、塑料筏子、繩纜及磚頭沉子,密度可達5740~34360個/m2,嚴重影響當地的漁業生産,並排擠當地物種,如藤壺(balanus sp.)、牡蠣(crassostrea sp.)等。由於其肌肉和生殖腺小,幾乎不能食用,當地漁民衹好採集作為鋸緣青蟹的餌料,但售價很低。
  【控製方法】嚴密註意一切可以攜帶沙篩貝的工具,杜絶其跟隨這些物品傳播。一旦發現,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