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沐猴而冠
目錄
沐猴而冠 Muhouerguan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拼音: mù hóu ér guàn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解釋: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資料來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獼猴戴帽子 Monkey hat
沐猴而冠 猕猴戴帽子
沐猴而冠 猕猴戴帽子
沐猴而冠 猕猴戴帽子
  獼猴戴帽子。比喻外表雖裝扮得很像樣,但本質卻掩蓋不了。常用來諷刺依附權勢、竊據名位之人。《漢書·項籍傳》:“人謂 楚 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顔師古 註:“言雖著人衣冠,其心不類人也。”《晉書·張載傳》:“至如軒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輔政,佐時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榮求利,厚自封之資,豐私傢之積,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亦省作“ 沐冠 ”。 宋 林希逸 《代毛穎謝表》:“志雖酬於脫穎,嘲莫解於沐冠。” 梁啓超 《論自尊》:“夫沐冠而喜者,戲猴之態也。投骨而嚙者,畜犬之情也。”
No. 3
沐猴而冠
  【成語名稱】沐猴而冠
  【漢語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成語出處】《史記•捲七》:“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成語解釋】沐猴:獼猴;冠:戴帽子。本意: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近義詞衣冠禽獸、沐猴衣冠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晉書·張載傳》:“豐私傢之積,此~爾,尚焉足道哉!”
  【典故解釋】
  1. 秦王朝滅亡後,項羽見宮室殘破沒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中,自己又占着優勢,於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時的身世。因為在他看來,一個人升官或發財以後,如果不回故鄉誇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綾羅綢緞好衣服在夜裏行走一樣,沒有人會知道這個人此時的大富大貴。楚漢之爭正處在最為關鍵的時候,項羽這種務虛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見的政治眼光,對他自己和楚國的前途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有人氣憤地說:“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說對了。”結果,由於項羽的自傲自驕,再加上戰略失誤,最終走上窮途末路,被劉邦打敗。
  2. 秦末,劉邦、項羽等起兵反秦。劉邦首先攻破秦都鹹陽(今陝西西安市東渭城故城),接着項羽也趕到了。原先各路將領曾互相約定:誰先進入鹹陽,誰就在關中為王。項羽因此很不樂意。他帶領人馬,衝入城內,大肆屠殺,並且殺了秦降王子嬰,放火焚燒秦宮,大火一連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項羽還搜括了許多金銀財物,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準備回到東方去。
  《史記·項羽本紀》載,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鹹陽建都,因為“這裏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衣綉夜行’(穿着錦綉衣服在黑夜裏走),誰看得見!”
  那人聽了這句話,覺得項羽要作為一位英雄,實在不夠,心裏不免對他鄙視。於是在背後對人說:“人傢說楚國人(指項羽)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果然不錯!”不料給項羽知道了,立刻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煮死。
  楚人管獼猴為“沐猴”。“沐猴而冠”,是說獼猴而戴上人的帽子,也就是說假充人樣的野獸。這是一句駡人的話。《漢書·伍被傳》也有此語:伍被曾在淮南王劉安手下做“淮南中郎”的官,劉安謀反,伍被多次諫勸,劉安不聽,以輕衊的口吻對伍被說:“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有關古文】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廣曰:“東函𠔌,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集解張晏曰:“沐猴,獼猴也。”○索隱言獼猴不任久著冠帶,以喻楚人性躁暴。果然,言果如人言也。項王聞之,烹說者。◇集解楚漢春秋、楊子法言雲說者是蔡生,漢書云是韓生。
No. 4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註音】mù hóu ér guàn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解釋】沐猴:獼猴 ;冠:戴帽子。本意: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近義詞】衣冠禽獸、沐猴衣冠、道貌岸然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指人面獸心的人。
  【示 例】 《晉書·張載傳》:“豐私傢之積,此~爾,尚焉足道哉!”
  【相關人物】 劉邦,項羽,伍被,劉安
  【典故】
  1、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廣曰:“東函𠔌,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集解張晏曰:“沐猴,獼猴也。”○索隱言獼猴不任久著冠帶,以喻楚人性躁暴。果然,言果如人言也。項王聞之,烹說者。◇集解楚漢春秋、楊子法言雲說者是蔡生,漢書云是韓生。
  秦末,劉邦、項羽等起兵反秦。劉邦首先攻破秦都鹹陽(今陝西西安市東渭城故城),接着項羽也趕到了。原先各路將領曾互相約定:誰先進入鹹陽,誰就在關中為王。項羽因此很不樂意。他帶領人馬,衝入城內,大肆屠殺,並且殺了秦降王子嬰,放火焚燒秦宮,大火一連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項羽還搜括了許多金銀財物,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準備回到東方去。
  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鹹陽建都,因為“這裏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錦衣夜行,誰看得見?”。
  那人聽了這句話,覺得項羽要作為一位英雄,實在不夠,心裏不免對他鄙視。於是在背後對人說:“人傢說楚國人(指項羽)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果然不錯!”不料給項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來,投入鼎鑊煮死。結果,由於項羽的自傲自驕,再加上戰略失誤,最終走上窮途末路,被劉邦打敗。
  2、《漢書·伍被傳》也有此語:伍被曾在淮南王劉安手下做“淮南中郎”的官,劉安謀反,伍被多次諫勸,劉安不聽,以輕衊的口吻對伍被說:“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英文解釋
  1. v.:  (literally) to dress up a monkey, try to fool people that it's a man--A,  worthlesss fellow is a worthless fellow, no matter what. Beautiful clothes cannot hide,  one's ugliness inside. CLothes donot make the man
近義詞
馬牛襟裾, 沒毛大蟲
相關詞
成語
包含詞
沐猴而冠不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