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江蘇科技大學投訴電話鎮江市旅遊投訴電話:0511-5237555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江蘇科技大學始於1933年創辦的上海大公職業學校。1952年更名為上海機電工業學校。1953年初,以上海機電工業學校為主體組建上海船舶工業學校。1970年3月遷至江蘇鎮江,1971年2月更名為鎮江船舶工業學校。1978年12月升格為鎮江船舶學院。1993年6月更名為華東船舶工業學院。1999年由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劃轉江蘇省為主管理。2002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國防科工委决定共建華東船院。2004年5月,教育部批文同意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
學校現設有13個教學單位,分別是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技術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南徐學院、數理係、外語係、社會科學係、體育部以及成人教育學院。
學校現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和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專業、1個省級品牌建設專業、3個省級特色建設專業。有15個碩士點、1個博士研究生培養點,5個工程碩士領域;有37個本科專業,分屬工、商、理、文等學科門類。
學校面嚮全國招生,目前學校各類在校學生近18000人,其中,本科學生11371人,研究生288人。建校以來已為國傢培養了3萬餘名畢業生。近四年來,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都在95%以上。
學校現有教職工1468名,其中專任教師702名。現有正高職稱94人,其中共享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部級以上科技專傢13人;副高職稱319人。有3人被教育部遴選為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有3人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3個學科梯隊被評為江蘇省高校優秀學科梯隊,12人被評為省“青藍工程”跨世紀學科帶頭人,7人被評為省“333”工程培養人選,26人被評為省部級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人獲教育部青年教師科研奬勵基金,62人獲政府特殊津貼。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285人,占40.6%。目前在讀博士97人,在讀碩士24人,同等學歷研究生班110人。
學校在船舶、機械、計算機、材料科學與工程控製、信息、土木、管理、生物技術等學科形成了40多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在船舶設計與製造技術、輪機工程、船舶自動化與控製技術、企業erp、焊接技術與新材料、工程結構分析等領域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鮮明的國防科研特色,蠶業及相關生物技術研究居國內領先地位。近五年來,學校實到科技經費1.483億元,其中:2001年為2850萬元,2002年為3357萬元,2003年為4203萬元。這期間完成國傢級項目36項,目前延續在研國傢級項目18項。“九五”以來,由我校負責的科研項目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2項,三等奬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奬90項;共發表科技論文5000餘篇。2001年,《ei》收錄論文和統計源收錄論文在全國1075所高校中排序分別為118位、144位。2002年,《ei》收錄論文、《istp》收錄論文和統計源收錄論文在全國高校中排序分別為85位、126位、154位;同年,學校科技在江蘇省百餘所高校中的排序為:成果授奬列11位,學術論文列14位,課題經費列16位。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與俄羅斯、烏剋蘭、印度等國長期開展合作科研,與法國、澳大利亞等國開展了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合作辦學,與美中教育機構長期合作開辦與本科專業教育互通的國際商務證書班以及與國外專業軟件公司合作開辦培訓證書班。
學校積極轉變教育理念與思想,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按照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的理念,構建應用型、復合型、外嚮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製訂相應的模塊化培養計劃,不斷推進從知識傳授為主嚮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培養素質能力轉化的教學改革。現有省級優秀課程13門,“九五”以來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奬9項,優秀教材奬11項。學生在全國和省大學生數學、物理、力學、英語及“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競賽、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奬數量和等級不斷提高。2003年獲全國“挑戰杯”一、二等奬各一項,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二等奬一項,有6人、15人、32人分獲全國英語競賽一、二、三等奬,江蘇省首屆大學生力學創新製作大賽唯一的特等奬。1998年,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
學校現有占地總面積1704.78畝,有東、南、西三個校區以及駐上海辦事處,是江蘇省園林式校園。校捨建築面積51.42萬平方米,其中各類教學用房18.9萬平方米。現有800元以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1143臺(件),總值9037萬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98萬册(不含技術標準圖書4萬册)、電子圖書40萬册,中外文期刊2027種,文獻光盤、網絡、鏡像站數據庫6個。
學校是連續10年的江蘇省文明單位,先後被評為江蘇省高校校風建設優秀單位、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安全文明學校、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高等學校、全國模範職工之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十一次獲得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的表彰。
自1999年學校劃轉江蘇以來,根據省政府對學校提出的要求,確立了立足江蘇、面嚮全國、保持特色的發展戰略,從專業結構、培養面嚮、科技工作諸方面,實現了從為國防工業服務為主到為地方經濟服務為主的轉變,形成了適應江蘇省實施“長三角”沿江開發戰略構建區域經濟對科技及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學科體係,為江蘇省確定的4個支柱産業和4個優勢産業中一半以上的産業培養主專業人才和需求量大的專業人才,為江蘇新型工業化和農業(蠶業)現代化的技術創新、新技術推廣應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為適應快速發展的需要,爭取多方面的辦學支持,學校先後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艦船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與海軍政治部簽訂了培養國防生的協議書,並加強了江蘇省造船、電子、機械企業的實質性合作。2003年10月,以江蘇省各轄市和全國大型船舶、裝備製造、電子企業為主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華東船院合作發展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保持並加強我校為船舶工業服務的辦學特色,促進我校各學科資源共享,進一步提高我校為船舶工業發展提供多學科綜合支持的能力,根據船舶設計製造技術發展的要求,在學校現有的二級學院中與船舶工業直接相關的學科專業基礎上,2004年5月,我校組建了“船舶工業學院”。該學院是跨二級學院的學科群組織,是“江蘇省船舶先進製造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的主要學科支撐組織,其宗旨是直接為船舶工業發展提供多學科綜合服務。 |
|
江蘇科技大學是省部共建的一所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普通高等學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是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始終堅持為船舶工業、國防工業服務,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工、管、農、文、理、經、教等諸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江南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鎮江市,辦學歷史源自1933年誕生於黃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職業學校,先後經歷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上海船舶工業學校等時期,1970年遷至鎮江,更名鎮江船舶工業學校,1978年升格為鎮江船舶學院,1993年更名華東船舶工業學院,1999年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 並入,2000年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 與學校合併,2004年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2006年12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
校園歷史江蘇科技大學的辦學歷史源自上世紀30年代,其前身是1933年誕生於黃浦江畔的上海私立大公職業學校(1933~1951)。歷經了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1952)、上海船舶工業學校(1953~1970,為新中國第一所造船中等專業學校,1970年奉命遷至鎮江)、鎮江船舶工業學校(1971~1978)、鎮江船舶學院(1978~1993)、華東船舶工業學院(1993~2003),2004年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1999年學校由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劃轉江蘇省管理。1999年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並入學校,2000年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與學校合併。200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和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共建我校。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團结奮鬥,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經管文諸學科相互支撐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一直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關懷與重視。朱德、王震、費孝通、李嵐清、回良玉等國傢領導人先後來校視察。1988年張愛萍同志為我校圖書館題寫館名。1993年江澤民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了“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校名。2003年學校70周年校慶時,李嵐清同志題詞:“希望你們深化改革,開拓進取,進一步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而奮鬥”。丁衡高、王榮生、朱開軒、鬍彥林、李源潮等國防科工委、 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教育部、海軍及江蘇省領導同志先後多次來校視察和指導工作。 |
|
學校主辦有《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蠶業》、《蠶業科學》等公開出版學術刊物。 |
|
勤奮、嚴謹、團结、創新,和諧,友愛 |
|
篤學明德、經世致用 |
|
黨委書記:王建華黨委副書記、校長:王自力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張慶奎黨委常委、副校長:葛世倫黨委常委、副校長:景旭文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夏紀林黨委常委、副校長:姚壽廣黨委常委、副校長:郭錫傑黨委常委、副校長:許俊華副校長王加友副校級調研員:董師潤 |
|
東校區西校區南校區
張傢港校區 |
|
學校現有東、南、西、張傢港4個校區以及駐上海辦事處(南校區為獨立學院),固定資産總值9.35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5938億元, 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座位數近13000個。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35萬册,電子圖書53萬多種,並建立了多校區聯網的圖書管理係統。 |
|
學校現有教職工1778名,其中專任教師954名,具有正高職者100餘名,副高職者300餘名;共享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18名,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名,省優秀學科帶頭人3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1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項目資助2名,“省333工程”培養人選14名,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4名,省級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9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61名,省高校優秀學科梯隊4個。2000年以來,獲全國優秀教師1名,全國“五一”勞動奬章2名,全國”巾幗建功”標兵1名,江蘇省勞動模範1名,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名,江蘇省新長徵突擊手1名。 |
|
學校面嚮全國31個省(市、區)和港澳臺地區招生,現有各類在校學生2萬餘人,其中研究生1599人,普通本科生16339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我校設立了後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現有554名國防生在讀。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傢培養了4萬餘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他們已成為各條戰綫上的骨幹力量,為船舶工業,國防現代化建設、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
學校現設有12個學院(部),47個本科專業及方向, 其中1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專業、1個省級品牌專業、1個省級品牌建設專業、3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特色建設專業;有1個博士研究生培養點,27個碩士點,8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1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領域;有1個國傢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5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設有26個教學實驗室(中心),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 |
|
學校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堅持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綫,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強化教學管理,教育教學質校園風景量不斷提高。在近兩屆省級教學成果奬評選中,獲省級教學成果奬10項。獲省級精品課程(優秀課程)17門,獲省多媒教學課件競賽奬23項。1998年以來,有3名教師在全國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獲奬,12名教師在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獲奬。學校積極推進辦學體製改革,努力拓寬辦學途徑,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科技交流與合作。先後與海軍政治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艦船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與俄羅斯、烏剋蘭、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等國積極開展合作科研和合作辦學。與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等一批著名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建校70周年校慶期間,學校在原董事會的基礎上,成立了有100多傢單位參加的合作發展委員會。另有多傢企業、研究院所與我校共建逆嚮工程、建築設計、電子戰等實驗室,在我校設立英國勞氏、TRIBON、日本常石、中船重工、廣船國際、昆船公司等20多個奬學金。
學校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連續14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先後榮獲江蘇省高校校風建設優秀單位、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安全文明校園、江蘇省園林式單位、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高等學校、全國模範職工之傢、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學校歷來重視科學研究,形成了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高新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相互緊密結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傢863高新技術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以及國防軍工課題在內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課題。2003年以來,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1784項,其中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183項;獲得科研經費(不含成果轉化費)23130.30萬元;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會議發表、交流論文4216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檢索機構檢索論文179篇(2002~2005),核心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631篇;獲得授權或公開專利59項,其中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38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奬勵48項。 |
|
鎮江 | 華東船院 | 船舶與海洋 | 江科大 | 機械工程學院 | 圖書館 | 應用 | 計算機 | 協會 | 社團 | |
|
|
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圖書館 | 江蘇科技大學計算機協會 | 江蘇科技大學數理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電信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