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 飲食 > 江城
目錄
江城 Jiang Cheng  

《江城 River City》
詩人: 王令 Wang Ling

  江城酒熟賤賣醉,江人提魚不到市。
  半道得錢相和歌,翁倒子扶相枕睡。
  江南山高不見天,江北水遠無復地。
  馬驚墮崖舟覆波,可惜行人死聲利。
《江城 River City》
詩人: 張耒 Zhang Lei

  江城寒食近,風雨作輕寒。
  花落已可惜,春衣猶怯單。
  畏人成不出,已老自無歡。
  沽酒金明道,回頭十五年。
臨江之城市﹑城郭 The city of Riverside ﹑ castle
  臨江之城市、城郭。 唐 崔湜 《襄陽早秋寄岑侍郎》詩:“江城秋氣早,旭旦坐南闈。” 元 黃庚 《西州即事》詩:“一雨洗空碧,江城獨倚樓。” 明 王錂 《春蕪記·候約》:“衹聽得江城吹角,疎鐘下翠微。” 清 黃景仁 《舟中再迭前韻》:“江城雁帶邊聲苦,澤國秋蒸海氣腥。”
南方江城——武漢市
  【簡介】
  江城是武漢市的簡稱,也是武漢的美稱。來源於“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古詩詞。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傢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裏,人口831萬人。
  【歷史文化】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裏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竜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衆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傢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臺、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跡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黃鶴樓【地理位置】
  武漢地理坐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衝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裏左右。
  地理方位
  武漢市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遊與長江、漢水交匯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端在新洲區柳河鄉將軍山,西端為蔡甸區成功鄉窯灣村,南端在江夏區湖泗鄉劉均堡村,北端至黃陂區蔡店鄉下段傢田村。市區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周邊與湖北省黃石、鄂州、大冶、鹹寧、嘉魚、洪湖、仙桃、漢川、孝感、大悟、紅安、麻城等12個市、縣接壤,形似一隻自西嚮東的彩蝶。在我國經濟地理圈層中,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與長沙、鄭州、洛陽、南昌、九江、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距700公裏以內,與京、津、滬、穗(廣州) 、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裏左右。特快火車基本10小時左右都可到達。
  地形地貌
  武漢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崗地。
  平坦平原位於長江、漢江及其支流兩岸以及湖泊周圍。是棉花和蔬菜産區。壟崗平原位於湖泊周圍和丘陵嚮平原的過渡帶,盛産水稻和魚。丘陵分為三列,均被林木覆蓋:北列分佈在新洲區、黃陂區北部;中列橫穿城區;南列分佈在蔡甸區、江夏區北部。低山主要分佈在黃陂區和新洲區東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黃陂區和孝感市交界的雙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漢最高點。 
  氣候環境
  武漢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總體氣候環境良好,近幾年30年來,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氣溫15.8℃-17.5℃,年無霜期一般為211天-272天,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
  旅遊時間
  武漢是長江沿岸有名的“火爐”,那裏的夏天非常悶熱,即使是站在長江邊,也沒有一絲風,整個夏季的會有十幾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氣。所以到武漢旅遊一定要避開夏季,否則火辣辣的太陽會曬得你遊興全無;而武漢的鼕天又十分陰冷,也不適宜去。所以,到武漢旅遊以春秋兩季為宜,春天(3、4月間)可以到位於武昌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校園裏賞櫻;秋天則適合到東湖湖畔的行吟閣下勉懷大詩人屈原。 
  水係
  武漢境內的長江、漢江、倒水河、灄水河和舉水河等5條河流的水質均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郊區縣水質基本達到天然飲用水標準。以城區為中心,以長江為主幹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長江由漢南區進入武漢市,自西南嚮東北流,到天興洲又折嚮東南,在左嶺附近又折嚮東北,在新洲區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裏。長江武漢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億m3、汛期長、水位變化顯著。河道比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製河道,使河道受約束,産生了天興洲、白沙洲等淤積而成的沙洲。長江武漢城區最窄處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下,寬1100米;最寬處位於青山鎮,寬3880米。漢江從蔡甸區進入武漢市,在南岸咀註入長江,在武漢境內河道彎麯達22處。
  自然資源
  武漢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在國內外大城市中不多見。一是充足的水資源。全市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衆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全市共有水域面積2205.06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25.79%,居全國大城市之首。二是取之不盡的物産及生物資源。全市素有漁米之鄉美譽,糧食作物,共24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共50種;魚類資源,共11目11科88種,水生動物,共有8目14科45種。三是豐富的礦産資源,該市現已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占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纍计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産儲量79829.75萬噸。非金屬礦産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建築材料用石英砂岩、磚瓦用粘土、製灰用灰岩、熔劑用灰岩和冶金用白雲岩等,其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産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産地有4處、中型礦産地有10處、小型礦産地有43處、礦點327處。
  【自然資源】
  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産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武漢有各類礦藏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尤其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第一位。
  武漢的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厚”。即“得水獨厚”,武漢臨江傍水,湖泊星羅棋布,水資源相當豐富,總量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産和城鎮居民用水總量;“得中獨厚”,武漢是我國經濟地理的心髒,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我國新的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大支點。這種經濟發展的強輻射效應必然帶動武漢城市超常規發展。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在新世紀裏,武漢將着力推進産業和功能的深度開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係統。推進産業深度開發,重點是大力發展通信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激光、軟件等産業,改造和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産業,逐步把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産業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傢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製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嚮度進一步提高。
  1980年該市批準設立第一傢中外合資企業、嚮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傢批準該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該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 1、能源供應 武漢煤炭、電力、石油、液化氣等能源供應充足,價格合理,完全能滿足工農業生産及人民生活所需。 全市擁有液化氣貯存能力6000餘噸;液化氣輸送管道14.4公裏;煤氣中壓幹管900多公裏;與荷蘭SHV公司合資建有年卸能力10萬噸的液化氣專用碼頭。民生石油公司已建成年周轉能力60萬噸的專用碼頭。 目前,武漢正積極實施“川氣東送”工程,到2003年每年將有30億立方米天然氣從四川進入武漢。
  【交通與通訊】
  武漢是全國鐵路主樞紐之一。京廣、京九、武大、漢丹四條鐵路幹綫在武漢交匯。營運里程1077.7公裏,每天到發旅客列車40多對,貨物列車80多對。 國道106、107、316、318及建設中的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武漢交匯。市境內里程235.13公裏,在册通車里程2974.2公裏,長途客運班綫1007條,日發班次3439個,客貨運輸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區。 市區內共有公交綫路228條,綫路總長度4016公裏,公共汽、電車4461臺。出租汽車12260臺,中巴客運車361臺。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2.9臺,在全國大城市中居領先水平。 武漢港是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之一。武漢擁有碼頭泊位615個,年吞吐能力4400萬砘。擁有各類船舶2080艘,總載重量150萬噸、載客量6萬客位,貨輪可直達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港澳地區。貨運量居長江內河港口第3位,客運量居首位。 武漢是我國重要航空指揮中心和航空港之一。航綫可抵達全國56個大中城市,並開通了至香港、澳門及日本福岡、韓國清州四條國際航綫,至韓國首爾和俄羅斯的國際航綫亦在籌劃之中,預計2000年內開通。武漢航空客運量居全國第9位。
  武漢郵政局是全國七大一級中心局和八大航空郵運中心之一,是中國南方七省(鄂、湘、粵、桂、川、滇、黔)的通信與郵政的傳輸、集散中心,並與200多個國傢和地區通郵及380個城市、130多個國傢(地區)開辦了特快專遞業務(EMS)。
  武漢是全國主要的通信樞紐,京廣漢同軸電纜與滬寧漢渝光纜通信幹綫在漢交匯。武漢擁有光纖、數字微波、中同軸載波和長途、市話程控交換、公用分組交換及數字網絡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手段。目前,全市已形成功能齊全的現代通信網絡,可與國內900多個城市和國際150多個國傢(地區)直接通話。 1999年市內電話裝機容量305.69萬門,市話用戶129萬戶。移動通信和國際互聯網發展迅猛,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達50.79萬戶,網絡用戶也達5.4萬戶。市區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45.48部,其中移動電話每百人擁有11.21部。市郊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其他市政建設】
  供水—— 全市有供水企業15個(其中公用自來水廠12個),日總供水量429.9噸,供水能力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位。
  醫療衛生——1999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167個,其中醫院220個。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64萬人,醫院病床2.77萬張。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33.2人,擁有醫院病床44.5張。
  環境治理—— 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78.86%,城市地面水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工業廢氣處理能力114.22萬標立方米/小時;固體廢棄物處理能力255萬噸/年。
北國江城——吉林市
  【簡介】 北國江城吉林市
  江城是吉林市的簡稱,也是吉林市的美稱。 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與省重名的城市。境內居住漢、滿、朝鮮、回、蒙等35個民族。吉林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城市,位於長春市以東124公裏處。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滿語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環繞的群山和回轉的鬆花江水,使吉林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因康熙皇帝東巡所作《鬆花江放船歌》有“連檣接艦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稱。
  【歷史文化】
  【城市概況】
  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與省重名的城市。境內居住漢、滿、朝鮮、回、蒙等35個民族。 吉林市資源豐富,物産豐饒。土地、水利、礦産、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水利資源藴藏量較大,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是全國少有的不缺水城市之一。
  吉林市為多民族居住地之一,烏拉街滿族風情,阿拉底村、興光村朝鮮族風情,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大批中外遊客。吉林市最繁華的街市在東市場、大東門一帶。
  吉林是中國北方著名山水城市。城東有“左青竜”——城市森林公園竜潭山如青竜迤邐而臥;城西有“右白虎”——清朝皇帝望祭長白山的小白山似猛虎熠熠盤踞;城南有“前朱雀”——風景如畫的朱雀山鐘靈毓秀;城北有“後玄武”——遐邇馳名的北山、玄天嶺、桃源山古廟掩映。鬆花江似玉帶,鬆花湖若明珠,正如清朝皇帝所詠“城臨鏡水滄煙上,地接屏山緑樹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吉林市具備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滿、白山、紅石三個水電站的建成,形成了“一江三湖”的美景,鬆花湖被定為國傢級旅遊區,吉林霧凇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竜潭山鹿場被列為國傢級旅遊景點。
  吉林市歷史悠久,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甲級開放城市和全國32個特大城市之一。吉林市還被評為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傢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央視《傾國傾城:最值得嚮世界介紹的中國名城》、《福布斯》中國內地最適宜開工廠的城市榜首。公元14至19世紀,吉林是東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在清末、民國及解放初期,吉林市是吉林省省會城市。在市區有1742年修建的東北最大的孔廟--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揉的北山古廟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石隕石,還有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情。
  吉林的鼕季格外引人註目。天下獨秀,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觀更令海內外賓客心馳神往。有與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雲南石林並稱中國四大奇觀的吉林霧凇。還有全國著名的北大湖滑雪場是亞洲設備最先進條件最好的滑雪場,2007年亞鼕會雪上項目在此舉行。以滑冰館、練習館、速滑場組成的大型冰上運動中心,經常舉辦國際性冰雪項目競賽。
  市樹:垂柳
  市花:玫瑰
  市標:搖櫓人
  城市精神:搖櫓人精神(同舟共濟,激流勇進)
  總人口432.4萬人,市區人口200萬人,總面積27120平方公裏,市區面積3636平方公裏。位於吉林省中部略偏東,地處長白山餘脈嚮鬆嫩平原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鬆花江幹流縱貫全境。
  城市特徵:鬆花江呈“S”形穿城而過,鼕季不封
  【城市榮譽】
  1、中國魅力城市
  2、國傢園林城市
  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4、中國內地最宜開設工廠的城市的榜首城市
  5、霧凇城市 (吉林霧凇是中國四大自然景觀之一)
  【地理概況】
  吉林市地處東北腹地長白山脈,嚮鬆嫩平原過渡地帶的鬆花江畔,三面臨水、四周環山。東經125〃40′~127〃56′,北緯42〃31′~44〃40′。東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臨長春市、四平市,北與黑竜江省接壤,南與渾江市、通化市毗鄰。總面積27120平方公裏。其中,市區3636平方公裏。
  地貌特徵——吉林市有"遠迎長白,近繞鬆花"的形勢。由於不同時期的大地構造運動,以及江河的侵蝕、剝蝕和堆積,形成了中山山區--低山丘陵區--峽𠔌湖泊區--河𠔌平原區的地貌,地勢由東南嚮西北逐漸降低的地理景觀。中山山區,位於吉林地區中、東部和東南部,是全市主要林區和特産區域。南有長白山地竜崗山脈,檔南有竜崗山脈的餘脈富爾嶺,東北部和呼蘭嶺。鬆花湖東有老爺嶺,湖西有摩天嶺、南樓山、肇大雞山,皆為中山山群。山區中有1000米以上高峰110座。最高山峰南樓山,海拔1404.8米。低山丘陵區,分佈在蛟河、樺甸和舒蘭市、永吉縣的中部。山嶺海拔300-400米,少數山峰高600-700米,是開發較早的區域。森林已經逐漸減退。除占地1748平方公裏的吉林市城區外,蓁區域是全省重要的農業、林業、畜牧、漁業及工礦區。峽𠔌湖泊區,分佈在豐滿電站大壩到白山水庫上遊金銀別的沿湖、沿區區域,是豐滿、紅石、白山三大梯級電站建成後形成的地貌區域,環境幽美,景色狀觀,是大有前途的能源、特産、漁業、旅遊綜合性經濟開區和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生態經濟區。河𠔌平原區,分佈在鬆花江中遊、永吉縣北部、舒蘭市中部及鬆花江支流的局部地段。一般海拔170-220米,耕地集中,土壤肥沃,適宜農事耕作,是重要的農業經濟區。
  氣候類型——吉林市的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乾燥,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鼕季漫長而寒冷。全區年平均氣溫3℃-5℃,氣溫受地形影響,由西、西北嚮東、東南氣溫逐漸降低。一月份平均氣溫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氣溫最高,一般在21℃-23℃,極端最高氣溫36.6℃。山區無霜期120天,平原區可達130-140天。全年降雨量約700毫米左右。全區日照時數2400-2600小時,全年總輻射量為1150千卡/平方毫米。
  【歷史沿革】
  殷周時代,這裏已有氏族部落。
  秦代以前,居住着滿族祖先“肅慎人”。
  後夫餘國、勿吉人相互攻伐,中原對此地的稱謂也隨朝代的更替而有所變化,漢稱挹婁,北魏稱勿吉,隋唐稱粟末靺鞨。
  五代時期,這裏地屬遼國,遼代,為遼東京道所轄。後改名為女真.北宋徽宗政和四年,即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國,滅遼後,吉林為金國領地,直到元朝滅掉金國為止。
  明朝,隸屬海西女真烏拉部統轄,為“烏拉國”。明萬歷四十一年,吉林歸屬努爾哈赤統治,成為後金領地,之後皇太極改金稱清,建立清王朝。
  清康熙十年(1671年),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奉命率軍,籌建吉林城。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政府調寧古塔將軍巴海移駐吉林城,吉林遂成清政府統轄鬆花江、烏蘇裏江、黑竜江等流域的重鎮,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康熙皇帝於1674年東巡吉林時,巡視水師營後,揮筆作詩,名曰《鬆花江放船歌》。因其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的詩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
  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永吉州,州治吉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永吉州為吉林廳。
  清光緒七年(1881年),吉林廳升為吉林直隸廳,次年又升為吉林府。
  民國2年(1913年),將吉林府改為吉林縣。
  民國18年(1929年),改吉林縣為永吉縣,同時設立吉林市政籌備處。
  民國20年(1931年)9月21日,日軍占領了吉林。
  1932年3月1日,偽滿統治時期成立偽吉林省公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黨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10月,在中共吉林市委組織下成立吉林市政府。1945年11月,成立吉林省政府,省會設在吉林市。
  1946年5月,我軍從吉林市撤出,國民黨成立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3月10日,吉林省政府從延吉市遷至吉林市,3月23日,成立吉林市人民政府。
  1949年吉林市為吉林省轄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4年9月,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遷往長春市。
  1958年將永吉、磐石、舒蘭、蛟河、樺甸等縣劃歸吉林市。
  1966年將永吉(駐口前鎮)、舒蘭、蛟河、樺甸、磐石等5縣劃歸永吉專區。
  1968年3月,成立吉林市革命委員會。 
  1969年原永吉專區所屬永吉、舒蘭、蛟河、樺甸、磐石等5縣劃歸吉林市。
  1980年撤消吉林市革命委員會,改稱吉林市人民政府。
  現轄4個城區(船營區、昌邑區、竜潭區、豐滿區)、4個縣級市(磐石市、蛟河市、舒蘭市、樺甸市)、1個永吉縣、1個國傢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行政區劃】
  吉林市幅員面積27120平方公裏,轄4區(昌邑區、船營區、竜潭區、豐滿區)、5縣市(永吉縣、舒蘭市、磐石市、蛟河市、樺甸市)。轄78個鄉鎮、71個街道辦事處。
  【自然資源】
  吉林市資源豐富,物産豐饒。土地、水利、礦産、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水利資源藴藏量較大,是全國少有的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資源量達到3679立方米。
  水利資源——吉林市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6.61億立方米,當地地表水平均水資源量71.6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87.36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10.67億立方米。1999年統計,當年全市平均降水量597.2毫米,地表水資源量47.30億立方米,入境客水量66.67億立方米。吉林市人均水資源量1843立方米,考慮入境水量,人均水資源量3875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北方城市的5.4倍。吉林市城區地下水資源量2.02億立方米,可開採量2.19億立方米。
  礦産資源——境內有豐富的礦産資源,已探明的礦種共計58種,占全省已探明儲量71種的81%,有10種金屬礦、13種非金屬礦,鉬、鎳為我國第二大礦床,鉬礦儲量占全國20.9%,有色金屬、貴金屬礦儲量居全省首位。礦産地223處,礦化點1082處,已開採的23種。
  土地資源——吉林市土地總面積為27659.79平方公裏,各類耕地面積2000年為9959851.3畝,占總面積24.01%,園地381895.1畝,占總面積0.92%,林地面積25298167畝,占總面積60.7%,未利用土地面積1442020.5畝,占總面積3.48%。
  林業資源——吉林地區林業用地總面積1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4.92%。全地區活立木總蓄積1.56億立方米。全市共有1個國傢級森林公園(蛟河拉法山國傢森林公園)、3個省級森林公園(舒蘭鳳凰山、磐石官馬溶洞和市朱雀山森林公園)、1個國傢級風景名勝區(鬆花湖風景名勝區)。在林區內,賦存73目2400多種植物;20科75種獸類,15科50種魚類,48科277種鳥類, 以及林蛙等多種兩棲類、爬行類、昆蟲類動物。95.1畝,占總面積0.92%,林地面積25298167畝,占總面積60.7%,未利用土地面積1442020.5畝,占總面積3.48%。
  【經濟概況】
  經濟總量——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據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 629.7 億元 ① (根據國傢統一要求,統計公報按經濟普查數據和新的核算口徑計算,並作為新一年的基數。按原口徑計算完成 805 億元,現價增長 14.4% ),比上年增長 9% (按現價計算增長 11.5% )。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 100.5 億元,增長 9.8% ;第二産業增加值 283 億元,增長 9.6% ;第三産業增加值 246.2 億元,增長 7.9% 。三次産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産業結構的比例關係由上年的 15.7:44.4:39.9 調整為 16:44.9:39.1 。全市人均生産總值達到 14498 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為 1812 美元。
  財政收支——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同步增長。 2005 年,全市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 67 億元,比上年增長 11.9% ,全口徑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 10.6% 。全市一般預算體製收入完成 23.5 億元,比上年增長 17.9% 。剋服增值稅擴大抵扣範圍、原油價格持續攀升及汽車産業産銷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稅收收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國稅稅收收入完成 41.1 億元,比上年增長 5% ;地稅稅收收入完成 20.4 億元,比上年增長 21.7% 。全市一般預算財政支出完成 67.5 億元,比上年增長 17% 。
  國企改革——2005 年 , 吉林市的國有企業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個到位”的工作目標,加強領導,及時出臺相應政策和措施,統籌兼顧,規範運作,積極做好群衆穩定工作,全面完成了國企改革攻堅任務。列入省改革攻堅計劃的 95 戶國有工業企業全部完成改製目標任務,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國企改革攻堅優秀單位。
  截至 2006 年 2 月末,該市列入省816 戶名單的 95 戶工業企業已全部完成計劃。一是職工勞動關係轉換工作全部到位。改製前在册職工總數為 64704 名,在改製期間實現職工勞動關係轉換 62384 人。二是企業債權債務處理工作基本完成。根據測算,列入省改革攻堅計劃的 95 戶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總成本為 178.9 億元,通過依法破産和企業正常承債化解了 92 億元金融債務;采取依法破産、企業內部改製等方式進行化解其它一般性債務 48.4 億元,支付了安置職工成本 22.7 億元,支付率達到 84.4% 。三是國有資本退出工作成效顯著。除兩戶上市公司尚存國有股外,其餘改製企業通過破産、出售、股份等方式,都已對其原有資産做出了處置,國有資本在行政審批環節上已完成退出工作。四是整體改製全部到位。 95 戶企業中,引資重組和出售企業 53 戶、全員持股改製 6 戶、實施破産 24 戶、待註銷 10 戶、單退出 2 戶。 95 戶企業通過改製重組,使 33 戶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的企業重新啓動了生産。 95 戶企業中改製後正常生産企業月平均銷售收入 57371 萬元,比改製前增長 86% 。改製前企業資産負債率為 110.1% ,改後企業的資産負債率下降到 67.4% ,下降 42.7 個百分點。
  開發區建設——2005 年,高新區整合資源,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在強勢招商和技術創新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經濟繼續平穩增長。據高新區統計,全年全口徑技工貿總收入完成 523 億元,增長 4.6% ;工業總産值完成 500 億元,增長 17.2% ;固定資産投資 41.8 億元,增長 42% ;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 23.2 億元,增長 25.5% 。 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兩個核心,全力發展化纖紡織、生物科技和精細化工三大主導産業。技工貿總收入 82.4 億元 , 同比增長 16.09%; 固定資産投資 41 億元,同比增長 66% ;財政收入 2.5 億元,同比增長 22.1% ;工業總産值 76 億元 , 同比增長 25.5%; 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內資 30.4 億元 , 與同期持平 , 實際利用外資 2050 萬美元 , 同比增長 1.9%; 新增入區企業 42 戶 , 新開工 3000 萬元以上項目 29 項 , 其中工業項目 27 項。
  民營經濟——2005 年,全市民營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據市中小企業局統計,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 24.5% ,實繳稅金同比增長 21.4% ;全市共新生成民營企業 2243 戶,已組建民營企業集團 40 戶,民營經濟領域開發投資 500 萬元以上項目 410 個,其中億元以上的大項目 75 個。
  資料來源:《2005年吉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經過50年的發展,吉林市已經成為以化工、電力等行業為主,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吉林市還是全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總産量達到261萬噸。近年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吉林市把展現山靈水秀、風光優美的城市風格作為城市建設的總目標,以自然景觀為背景,以歷史發展為脈絡,以造型別緻的建築物為點綴,從整體上提升了吉林市的城市形象,嚮世人展示了古老江城的勃勃生機和多姿多彩的魅力。
  【工業經濟】
  吉林市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以工業重鎮的風采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目前已經形成了江北、九站、哈達灣、江南四個工業集中區。到2009年,江北工業集中區將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000億元;九站工業集中區實現工業銷售收入450億元;哈達灣工業集中區實現工業銷售收入300億元;江南工業集中區實現工業銷售收入600億元,並且形成了以化工、汽車、冶金、農副産品加工為竜頭的産業格局,初步實現了鏈式發展。
  化工産業擁有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化纖集團公司兩傢具有競爭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現有700萬噸煉油、85萬噸乙烯、30萬噸合成氨、25萬噸腈綸生産能力。主要産品達1000多個品種,不僅是吉林市第一大支住産業,也是全國石化企業的亮點。汽車工業以一汽吉林汽車有限公司為竜頭,迅速發展壯大在,能夠生産微型客車、經濟型轎車、專用車、農用車五大係列170多種整車産品,生産能力達到10萬輛。並初步形成了底盤、內飾件、電氣、非金屬件、發動機及變速箱、車燈等六大係列配套産品。正在加速形成60萬輛輕型車、微型車、經濟型轎車的生産規模,成為輕微型車、家庭轎車的生産基地。
  吉林市擁有中國最大的鐵合金、炭素生産企業,擁有100萬噸帶鋼、50萬噸鐵合金、20萬噸炭素製品、5.5萬噸電解鋁、1.5萬噸精製硫酸鎳的生産能力。
  作為新中國水電之母的豐滿發電廠,是中國水電幹部的搖籃。到1998年最後一臺機組投産發電,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跨入了全國最大的百萬千瓦大廠的行列,成為東北電網中的一顆耀眼明珠。
  吉林石化、汽車、冶金、電力,在打造實力吉林市、魅力吉林市、和諧吉林市的戰略品牌中點燃了激情之火,註入了發展動力,鍛造了鋼鐵的風采,駛入了高速的軌道,成為城市自豪的名片。
  【農業經濟】
  吉林市農業條件良好,是一座積極構築工業化農業的生態城市。吉林市地處長白山嚮鬆嫩平原過渡地帶,資源豐富,土質肥沃,氣候適宜,山高林密,生長繁衍着3000多種野生動植物,是世界生物圈天然保護區的"立體資源寶庫",是開發建設特色産品的重點區域,發展特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藴藏着極為豐富的動植物特産,被譽為"關東三寶"的人參、貂皮、鹿茸和大量的山珍野果等土特産品名揚中外。其中,有以人參、黨參、細辛、黃芪、貝母、五味子為代表的藥用植物900多種;以山葡萄、山楂、越桔等為代表加工原料型滋補類植物40多種;以鬆茸、猴頭、黑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80多種;以蕨菜、薇菜為代表的可食性山野菜190多種;以梅花鹿、紫貂、林蛙為代表的經濟動物50多種;蜜源植物300多種;油料植物30多種,還有一些觀賞植物等。
  目前,經濟作物面積達到4.4萬公頃,其中:白瓜籽面積1.2萬公頃;煙葉面積3300公頃;蘇子面積7517公頃;果樹面積3.1萬公頃;蔬菜面積4.36萬公頃;避寒增溫暖棚面積55.15萬畝。經濟動物:毛皮動物3.8萬衹;鹿發展數量7.3萬衹;柞蠶1911把,産繭量1032噸;林蛙放養55億衹,回捕1.1億衹。特産品:木耳總産量達269萬公斤;中藥材面積達到5249公頃;山野菜(果)、野生藥材、野生食用菌採集量達到10.53萬噸;人參、西洋參面積達到2279萬平方米。
  吉林市有效使用緑標的企業13個,産品23個,緑色食品實物生産總量達到15.4萬噸,年産值6.5億元。國傢、省、市級名牌農産品達100多個。共計有230多種名優新緑特産品,遠銷50多個國傢和地區。農業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産體係快速形成。
  【交通通訊】
  航空——居民可從長春竜嘉國際機場乘飛機抵達或離開吉林市,竜嘉國際機場地處長春市東北部的九臺市東湖鎮與竜嘉鎮交會處,位於長吉高速公路距長春東出口18公裏處,距長春市公路距離為21公裏,距吉林市公路距離為62公裏。原二臺子機場已經停止運營。
  鐵路——吉林站位於長圖綫、瀋吉綫、吉舒綫三條鐵路交匯處。這三條鐵路把吉林與長春、瀋陽、哈爾濱這三個東北省會城市緊緊聯繫在一起,吉林還有始發到北京、天津、齊齊哈爾、寧波、大連等城市的列車。管內有長圖、牡圖、吉瀋、吉舒、煙白、拉濱、朝開、和竜等幹支綫8條,總營業里程1491.9公裏,管界跨吉、黑兩省的16個市、州、縣。有分別通嚮俄羅斯、朝鮮的兩個國際口岸站。現有直附屬單位96個,其中直屬65個,附屬31個,機車配屬188臺,客車配屬677輛,運用客車32.5對547輛,旅遊旺季還有加開至廣州、深圳、香港、昆明、張傢界、長白山等地的旅遊專列。
  公路——吉林市轄區內的主要的公路交通幹綫有202國道(南北)、302國道(東西)和長吉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以國道黑大綫、琿烏綫,省道五樺綫、榆江綫、長吉北綫為骨架的"五縱四橫一環"網狀格局。全市有公路3816條,其中,國道2條,省道7條,縣道27條,鄉道571條,專用公路136條,村道3075條。公路總里程14524.53公裏。
  水運——鬆花江穿過吉林市,本可以作為其轄區內的水運航道,但因1937年豐滿電廠的建成,使得其轄區內的航道無法通行,現在,其境內衹有89公裏的5級航道,通航能力較差。鬆花江穿城而過,水路運輸較為發達。吉林市有水運航綫5條、碼頭7個(三道碼頭、紅旗碼頭、哨口碼頭、土城子碼頭、漁樓碼頭、北蘭碼頭、舊站碼頭)。
  鬆花湖上有客船225艘,130個座位以上的客船有大鵬號(866個座位)、豐電二號(823個座位)、迎賓號(655個座位)、鬆花湖號(300個座位)、銀豐號(133個座位)、木材號(130個座位)和東方紅號(130個座位)。
  此外,在吉林市區和永吉縣、磐石市、樺甸市、蛟河市分別有14艘、7艘、4艘、6艘和5艘挂漿機(28座位以下小型遊船)。在市區有貨船9艘、營業性橡皮舟10艘。
  公交——在吉林市,公交車係統較為發達,除有50多條市區公交綫路外,還有近20條從市區開往郊區的公交綫路,可通達整個市區和部分臨近郊區。
  電信——吉林省通信公司吉林市公司伴隨着中國電信業的改革進程,於2002年11月8日正式更名為吉林省通信公司吉林市分公司。作為吉林市的基礎通信運營企業,公司主要經營國際國內長途電話、本地電話、數據通信、網元出租、電報以及國傢批準的其它通信業務。截止到2002年12月,吉林市通信分公司程控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07萬門,電話用戶達到78.8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55.3萬戶,農村電話用戶23.5萬戶。互聯網用戶達到20.7萬戶,基礎數據用戶纍计達到2109戶。2002年,吉林市通信分公司還全面開展了以ISO9001為標準的質量管理體係認證工作,並於2002年12月獲得了國傢認可委、國傢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國傢認可證書》,順利地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係認證。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07年末,全市人口達432.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98.5萬人,非農業人口211萬人。 吉林市境內居住漢、滿、朝、回、蒙等3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51%;少數民族人口42.57萬人,占總人口的9.49%。其中,滿族22.5萬,占5.1%;朝鮮族16.2萬,占3.61%;其它少數民族3.87萬,占0.97%。吉林市的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都有這深厚的文化底藴,千百年來,憑藉當地豐富的資源和本民族文化傳統,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各種工藝品,如鬆花湖浪木根雕、滿族剪紙、吉林手工彩繪木雕、吉林彩繪雕刻葫蘆、樹皮畫等,都受到了遊客青睞和喜愛。
  【宗教概況】
  目前,吉林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五種宗教。宗教團體有佛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和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等四個團體組織。佛教協會成立於1982年5月,信教人數59563人;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於1954年12月,信教人數47790人;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於1952年11月,信教人數8108人;伊斯蘭教協會成立於1982年3月,信教人數39448人;道教信教人數365人,總計155274人。
  【教育事業】
  目前吉林市已擁有一個覆蓋城鄉基本完整的基礎教育網絡,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初步建立起了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以至成人教育較為係統的現代教育體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形成了比較合理的格局,擁有了一支結構較為合理,素質較高的現代化教師隊伍和基本適應需要的基礎設施。1998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360所,在校(園)生(幼兒)727768名,教職工6萬餘人。適齡兒童入小學率城鎮達100%,農村達99.8%。 
  一、現代基礎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吉林市現有高中21所,初中213所,完中41所,小學1615所,幼兒園871所,在校高中生38753人,初中生181652人,小學生419517人,在園幼兒102606人(含學前班)。全地區九個縣(市)、區全部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小學無流失生,農村小學流失生控製在0.085%,城鎮初中流失生控製在0.81%以內,農村初中流失生控製在2.2%以內。
  二、中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現有中等專業學校22所,職業中專、職業技術學校80所,共有在校生8.6萬人,教職工8410人,城區和5個縣(市)都建立了較為現代化的職業教育中心,其中4個縣(市)的職教中心達到了省級重點校的標準。鼓勵多種形式辦學,全市出現了3所由團體和個人經辦的職業技術學校。
  三、高等教育穩步邁進。現有高等院校7所,在校生17023名,教職工5560人,其中專任教師2010名。建立了用人單位和應屆畢業生供需見面雙嚮選擇的機製,高校生源、畢業生分配全部實現微機化管理。 
  四、成人教育和掃盲工作成效顯著。吉林市現有成人高等學校3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3所,積極進行企業教育綜合改革,有國傢級企業教育綜合改革實驗企業兩個,省級實驗企業8個,98年培訓437205人,培訓率達63.42%,職業教育專職幹部1328人,專職教師2527人,職工培訓學校103個。積極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有1個國傢級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示範縣,3個省級示範縣,62個示範鄉鎮。115個鄉鎮全部建立起了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998年在全國率先完成了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任務,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26%,復盲率控製在2.5%以下,1人獲中華掃盲奬。
  【醫療衛生】 
  吉林市是全國較大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九五”期間吉林市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85所,其中:各級各類衛生預防保健機構46所,各級醫院146所,婦幼保健機構9所,專科防治機構11所(結防所、牙病防治所),鄉鎮衛生院109所,縣(市)區社區衛生服務站2389所。衛生防疫和執法監督機構13所,醫學教育機構7所。衛生技術人員25463人;開放床位17406張。其中醫療機構中三級甲等醫院7所。全市城鄉已形成了以行政區劃為主,集醫療、預防保健、醫學教育、衛生執法監督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衛生服務體係。 
  吉林市作為全省改革綜合試點市,衛生執法監督和預防保健體製改革在全省首開先河,得到省衛生廳的充分肯定。城鄉社區衛生服務、衛生係統行風建設、衛生執法監督、婦幼衛生、愛國衛生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無償獻血工作獲得國傢金奬;吉林市中心醫院、吉林市創傷醫院被評為全國百佳醫院;消除碘缺乏病階段目標已通過國傢衛生部評審獲全國第一名。市衛生局連續五年被市直機關工委評為文明單位,連續五年獲市政府目標責任製一等奬。
  【科技發展】 
  近年來,吉林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指導思想,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經濟發展,科技事業取得蓬勃發展。該市連續四次被國傢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被國傢科技部列為第一批全國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城市和全國星火計劃農村信息化基地,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被國傢知識産權局批準為東北三省唯一的全國專利産業化示範基地,船營經濟開發區被省知識産權局確定為省數控機械專利産業化試點基地。 
  全市共有7所高校,教授329人,副教授1139人,國傢級突出貢獻專傢83人,碩士學位授權點31個,省重點學科11個;共有國傢、省、市及中直企業直屬科研單位15傢,科技人員1141人,高級技術人員324人;各級技術中心及開放實驗室24個,省級中試基地2個,各級各類生産力促進中心11個。
  “十五”期間,該市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873項,資金支持總額9479萬元;全市共登記科技成果342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13項,填補國內空白19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234項,省內先進水平76項;專利申請量纍计達1631件,授權量1141件;與中科院12個分院和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7所重點高校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院企和校企合作項目纍计達62個;市星火科技網已覆蓋9個縣(市)區,共有30個鄉鎮、50個農企和100個農戶聯網,建設了磐石市煙筒山鎮和竜潭區烏拉街鎮兩個國傢級農民遠程衛星科技教育培訓站,建立了山區食用菌等16個星火科技專傢大院和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等7個省級以上星火計劃農民科技培訓學校。
  【文化事業】 
  吉林市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市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8個,藝術表演場所6個,影劇院7個,文化藝術館(站)97個,公共圖書館10個,總藏書量達到171萬册,博物館3個,文物藏品15365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繁榮和活躍了群衆文化生活,全年共創作和改編移植大型歌舞晚會《踏歌起舞》、話劇《工會主席》、廣播劇《汪洋湖》、二人轉《深宮欲海》、小品《呼喚》、舞蹈《世紀將軍令》等各類劇(節)目130多臺(個),一些劇(節)目在國傢和省級藝術評奬中獲奬。
  【廣播電視】 
  吉林市廣播電視事業加快建設,全市有廣播電臺6座,中短波發射機2座,調頻發射臺6座,節目套數9套,平均每日播音時間達到129小時50分,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97.82%;電視臺6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5座,電視節目套數9套,全年製作電視節目11101小時,平均每周播出時間達到810小時38分,電視人口覆蓋率95.7%。
  【體育事業】
  2002年,吉林市體育事業成績喜人。競技體育有了新突破,省十四運比賽吉林市共獲157.6枚金牌,位居全省第二名。全國十鼕會,吉林市在參賽的五個項目中,1金、2銀、3銅的好成績。日本清神縣第5屆亞鼕會上,欒正榮和劉紅豔兩名運動員在亞鼕會4×5公裏越野接力賽中獲銅牌。在第21屆世界大學生鼕季運動會上,王春麗獲世界大學生鼕運會女子十公裏越野第十四名,是我國參加這個項目比賽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
  成功舉辦了2002年全國花樣輪滑精英賽、第十七屆全國速度輪滑錦標賽、全國極限輪滑表演賽、國際滑水公開賽、世界名校賽艇對抗賽、全國遊泳春季達標賽(北方賽區)、國際鼕季竜舟賽等賽事。其中,國際鼕季竜舟賽是該市有史以來舉辦過的最大規模的國際級比賽。
  2002年,吉林市群衆體育工作進一步得到發展,在全市226個晨晚練站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增加到平均每天近5萬人次,有11000多人次參加比賽。在第七個全民健身活動月中,共組織各類群衆體育活動100多次,有30多萬人參加了活動。2002年吉林市體育人口達到77.5萬人。
  【飲食特色】
  吉林市地處長白山與鬆遼平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多山地丘陵,鬆花江穿市而過,物種多樣,物産極為豐富,吉林市又是滿族、朝鮮族、蒙古族、漢族的混合居住區,各民族之間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不但有代表各民族特色的民族風味,也有融合山東菜、宮廷菜和當地各民族菜式特點的吉菜。
  吉菜受魯菜影響較大,秉承“天然、緑色、營養、健康”的飲食理念,講究刀工和勺工,烹飪技法以炸、熘、爆、燉、拌、醬見長,具有民族菜、民俗菜、宮廷菜和山珍菜四個係列,其特色為“善製野味,講究火候,醇厚香濃,樸素實惠”,著名的宴席有長白山珍宴、白山金秋益壽宴、船廠宴、吉林全鹿宴、吉林霧凇宴、江城冰雪宴、餃子宴等,出名的菜點有鬆花湖魚宴的清蒸白魚、“三花一島”、慶嶺活魚;長白山珍宴的人參雞、什錦田雞油、鹿茸三珍湯、山菜全席等。
  吉林依枕的長白山,出産各種名貴藥材,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藥膳,也是吉林市飲食的一大特色,古語雲“藥補不如食補”,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以中藥材和烹飪原料相結合烹製的美味佳餚,可以達到食用和藥補的雙重效果,即所謂的“藥食同源”。
  另外,在吉林還能品嚐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飲食與特色小吃,有滿族特色的“三套碗”、滿族火鍋、白肉血腸;有朝鮮族特色的冷面、打糕、狗肉湯和長壽面等。
  【友好城市】
  上海靜安區
  廣東惠州市
  江蘇????城市
  江蘇鎮江市
  山東濟寧市
  四川遂寧市
  廣西柳州市
  河南洛陽市
  福建廈門市
  遼寧瀋陽市
  黑竜江佳木斯市
  日本山形市
  日本鬆江市
  美國斯波坎市
  俄羅斯納霍德卡市
  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
  韓國首爾特別市瑞草區
  朝鮮平壤市萬景臺區
  加拿大阿爾伯特王子市
  【旅遊資源】
  城市風景
  世紀廣場
  鬆江中路
  動感鬆花江、魅力江城
  清水緑帶
  霧凇冰雪
  吉林霧凇
  霧凇島景觀
  蓮花山滑雪場
  朱雀山滑雪場
  鬆花湖滑雪場
  北山冰雪大世界
  北大湖滑雪場
  五傢山滑雪場
  避暑休閑
  北山風景區
  鬆花湖
  竜潭山森林公園
  朱雀山
  拉法山國傢公園
  慶嶺
  蓮花山
  官馬溶洞
  民俗文化
  吉林隕石
  北山古廟群
  吉林文廟
  天主教堂
  露德聖母洞
  高麗古城遺址
  清真寺與拱北寺
  阿什哈達摩崖碑
  烏拉古城
  滿族風情
  朝鮮族風情
  吉林三燈
  逛街購物
  國貿購物中心(東市場)
  百貨大樓(東市場)
  北奇購物廣場(東市場)
  時代購物廣場(河南街)
  東方商廈(河南街)
  商業大廈(河南街)
  福源館(河南街)
  竜潭山鹿廠
  金日成讀書紀念館
  竜潭山公園
  蛟河市南湖瀑布、
  蛟河市金蟾島
  舒蘭市森林公園
  磐石市官馬溶洞
  磐石市黃河水庫
  豐滿區磨盤山古文化風景區
  永吉縣興光朝鮮族民俗村
  【吉林名人】
  "吉林三傑"之翹楚--成多祿
  吉林三傑之一、蜚聲京華的鄉進先賢--徐鼐霖
  吉林三傑之一、傑出的愛國者--宋小濂
  “黃金王國”的締造者--韓憲宗
  樂善好施的吉林巨商--牛秉坤
  保境安民的輔帥--張作相
  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
  才能卓著的抗日指揮員--李紅光
  中共吉林市委的創立者--李維民
  解放後吉林市第一任市長--瀋越
  造福一方的好書記--劉傢棟
  嚮秀麗式的英雄--孫桂芝
  汽車工業的奠基人--饒斌
  品高藝湛的著名書法傢--趙玉振
  嘔心瀝血的辛勤園丁--郭蘭香
  著名全國勞動模範、技術革新能手--李國纔
  三口大鍋鬧革命的好帶頭人--劉聲
  改變貧窮造福百姓的共産黨員--金竜九
  又紅又專的工人工程師--侯德武
  黃繼光式的英雄民警--陳鴿
  人民的好醫生--金春雨
  著名骨科專傢--陳蘭田
  “四全”書法傢--金意庵
  造詣精深的書法傢--劉乃中
  藝高德劭的藝術傢--呂也厚
  著名的關東作傢--王宗漢
  企業領導幹部的好榜樣--傅萬纔
  新時期演講事業的開拓者--邵守義
  《史記》研究專傢——宋嗣廉
  給人們帶來溫暖的學者——孫鍵
  為國爭光的速滑冠軍——瀋國琴
  二人轉明星演員——閆學晶
  人民的好公僕——陳淳
  亞洲越野滑雪冠軍——王春麗
  07緑色中國年度人物——趙希海
  愛鳥如命的護鳥人——任建國
  世界小姐——關琦
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
  江城區地處廣東西南沿海,成立於1988年,是陽江市唯一的市轄區和全市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全區總面積552.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8.1萬畝,海岸綫長59.1公裏,淺海灘塗面積22.9萬畝;現轄3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漁委會,共有86個村委會和43個社區居委會。江城區山海兼優,氣候溫和,物産豐饒,交通便利,文化傳統獨特,素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美譽,是“南國風箏之鄉”、“中國刀剪之都”。
  投資創業環境優越
  江城區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完善。開陽高速公路、陽茂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聯絡綫和325國道、站港公路以及陽陽鐵路在境內交織成網,註入南海的漠陽江水係縱橫全區,境內的陽江港是國傢一類開放口岸,對岸漁港是省二級漁港,海陸交通十分發達。陸路距廣州、湛江均為240公裏,距珠海160公裏,水路距香港143海裏,距澳門129海裏,到廣州和珠海分別僅需2小時和1個半小時。所有鎮、村通電、通水、通公共汽車,郵政網點和電信網絡覆蓋全區。享有沿海開放區、重點衛星鎮、高新科學技術成果推廣示範等優惠政策,享有陽江市製定的工業發展優惠政策和民營經濟發展優惠政策,隨着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全區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民營工業迅猛發展
  江城區工業發展基礎良好,傳統産品小刀、漆器、豆豉被稱為“陽江三寶”。近年來,江城區實施“工業帶動”戰略,按照“建園、上爭、外引、內聚、服務、做大、扶強、增效”十六字方針,製定實施一係列促進民營工業發展的優惠辦法,加快工業園區載體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實行“一條竜服務”,搞活招商引資,全區民營工業的發展迎來新一輪的創業高潮。目前,全區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245傢,其中民營工業企業1222傢,省級民營科技企業30傢,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傢。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料、服裝、食品、製藥五大支柱行業為主的産業優勢和産業特色,涌現了“宏鷹”、“寶馬利”、“喬士”、“威健”、“碧水”等一批知名品牌。五金行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中國剪刀中心”、“中國菜刀中心”落戶江城。2004年,全區工業總産值8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9%。
  第三産業繁榮興旺
  江城區商貿服務業素來比較繁榮。近年來,積極培育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專業市場、商業街等新型流通載體,不斷拓展服務新領域,以商貿為竜頭的第三産業加速發展。擁有金郊水果批發市場等9個專業批發市場,振鴻商貿城等23個集貿市場,新華北路、石灣南路等6條專業街和太傅路風貌街,以及陽江銅鑼灣等4傢大型百貨公司。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郵電通訊、旅遊、廣告、中介、證券服務、信息咨詢等新型服務業迅猛發展。2004年,第三産業增加值14.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6%。
  城郊農業加速轉型
  近年來,江城區充分發揮地緣和資源優勢,城郊型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全區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33萬畝,蔬菜播種面積13.43萬畝,水果種植面積8.20萬畝,水産養殖面積13.01萬畝。建設了崗列對岸1300畝“菜籃子”基地、雙捷白鶴朗垌1300畝休閑生態園和沿海精養高效網箱養殖、低産田引鹹改養工程等一批特色農業生産示範基地,培育了豐源糧油有限公司、坤源實業有限公司、大開水産冷凍廠等一批農業竜頭企業,帶動了一批農戶共同致富。2004年,全區農業總産值19.4億元,比上年增長6.04%。
  精神文明碩果纍纍
  江城區積極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配合陽江市成功創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省衛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榮獲省“科技進步顯著縣(區)”、省教育工作“雙基”先進區稱號。文化陣地和醫療衛生服務網點遍布城鄉,“風箏之鄉”飲譽海內外,端午竜舟競渡歷史悠久,崗列鎮獲得“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
蒲鬆齡短篇小說中的江城
  《江城》是中國清朝作傢蒲鬆齡所著的《聊齋志異》中的一篇短篇小說。
  江城,本名程賢華 1941年7月生,筆名江城、程方、常鳴,湖北武漢人,大學文化,新聞主任編輯,《一冶工人報》總編輯。係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冶金工業部第一冶金建設公司集郵協會會長、全國冶金記協常務理事等。16歲開始收藏,主集中外郵票郵品、中外煙標、酒標,現藏郵票郵品逾萬枚,煙標、酒標五千餘枚;兼集商標、錢幣、火花、糧票、請柬、門券、毛澤東像章、賀年片、報紙等。所藏甚豐,含部分珍品。曾參加本單位歷屆郵展獲奬。一冶電視臺曾為其拍攝專題片。發表有《郵票的收集與保存》、《假票的種類》、《新中國郵票的志號》等三十餘篇收藏文章及八百餘篇新聞、文學作品。曾參與編纂《新聞寫作知識》、《中外醜聞錄》、《先秦文學辭典》等。
  浙江萬裏學院教師 江城
  1976生,湖北武漢人。2000年6月畢業於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現為浙江萬裏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專職攝影講師。浙江省高等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寧波市青年攝影學會理事。2003.5 獲浙江萬裏學院首屆“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2004.5獲浙江萬裏學院第二屆“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2004.9獲校2003/2004學年“優秀教師”稱號。2004.11獲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奬。2004.12獲浙江省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優秀奬。2008.9獲校“四全育人先進個人”稱號。
英文解釋
  1. :  Jiang Cheng
近義詞
江城
江城居委會, 江城社區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江城哈尼族彝族, 江城自治縣, 江城
江城
江城
相關詞
陽江廣東省吉林報紙日報媒體
包含詞
江城區江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