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江南越桔(原變種)
  種中文名:江南越桔(原變種)
  種拉丁名:vaccinium mandarinorum diels var. mandarinorum
  海拔:180-1600
  中國植物志:57(3):115
  組中文名:壇花組
  組拉丁名:sect.eococcus sleumer
  屬中文名:越橘屬
  屬拉丁名:vaccinium
  亞科中文名:越桔亞科
  亞科拉丁名:vaccini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常緑灌木或小喬木,高1—4米。幼枝通常無毛,有時破短柔毛,老枝紫褐色或灰渴色,無毛。葉片厚革質,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9釐米,寬1.5—3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至鈍圓,邊緣有細鋸齒,兩面無毛,或有時在表面沿中脈被微柔毛,中脈和側脈纖細,在兩面稍突起;葉柄長3—8毫米,無毛或被微柔毛。總狀花序腋生和生枝頂葉腋,長2.5--7(--10)釐米,有多數花,序軸無毛或被短柔毛;苞片未見,小苞片2,着生花梗中部或近基部,綫狀披針形或卵形,長2—4毫米,無毛;花梗纖細,長(2--)4—8毫米,無毛或被微毛;萼筒無毛,萼齒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或半圓形,長1—1.5毫米,無毛;花冠白色,有時帶淡紅色,微香,筒狀或筒狀壇形,口部稍縊縮或開放,長6—7毫米,外面無毛,內面有微毛,裂齒三角形或狹三角形,直立或反折;雄蕊內藏,藥室背部有短距,藥管長為藥室的1.5倍,花絲扁平,密被毛;花柱內藏或微伸出花冠。漿果,熟時紫黑色,無毛,直徑4—6毫米。 花期4—6月,果期6—10月。
  産地分佈:
  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生於山坡灌叢或雜木林中或路邊林緣,海拔180—1 600米,在雲南高原常見於海拔1 800--2 900米的地方。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巴東。
  本種提示:
  過去曾以“米飯花”作為本種的中名,經考訂《植物名實圖考》珍珠花(一名米飯花)應是lyonia ovalifolia(wall.)drude,故對本種新擬了中名。大多數作者均將中國標本定名為v.sprengelii(g.don)sleumer(syn:v.do-nianum wight,etc.),wight in lcon p1.ind.orient.t.1191所示以及metcalfin journ.afn.arb,12:272.1931指出的,這兩個種的區別在於v.mandarinorum diels’有一無睫毛的萼以及內、外無毛的花冠,葉片較寬,花梗較短,中國標本均屬於此種,而v.sprengelii(g.don)sleumer萼片邊緣有睫毛,花冠內密被微柔毛,分佈限於喜馬拉雅地區。作者觀察了中國標本以及緬甸、泰國、印度(東部)等地的標本,認為被h.sleu—met定名為v.sprengelii (g.don)sleumer的大多數標本,包含有幾個可以分辨的種,其中包括了v.mandarinorum diels,v.duclouxii(ldvl.)hand.—mazz‘,v.bra—chvbotrvs hand.—mazz,v.exaristatum kurz,v. 1aetum di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