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 : 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江蘇 >無錫 >無錫市區 > 江南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江南大學投訴電話無錫市旅遊投訴電話:0510-85052599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江南大學坐落於太湖之濱的江南名城無錫,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江南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在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是江南大學辦學的前身。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時,南京大學食品工業係、浙江大學農化係、江南大學食品工業係以及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的有關係科合併組建成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食品工業係。1958年食品工業係整建製東遷無錫,成立無錫輕工業學院,1995年更名為無錫輕工大學。2001年1月經教育部批準,由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併組建為江南大學。到目前為止,江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九大學科門類,具有相當規模,辦學效益顯著,科研學術水平較高,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學。
  江南大學現有在校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0餘人,設有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2個博士後流動站和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覆蓋發酵工程、製漿造紙工程、皮革化學與工程、産品係統設計及理論、包裝工程、輕化工技術與工程、輕工信息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農産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水産品加工及貯藏工程、食品營養與安全、食品貿易與文化、製糖工程等二級學科博士點,還有設計藝術學、機械設計及理論、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應用技術、化學工藝、應用化學、紡織工程、服裝、微生物學、生物化工、環境工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等不包括在以上博士點中的碩士點。學校擁有4個國傢級和部省級重點學科,食品科學、發酵工程等2個國傢重點學科在國內同類學科中具有獨特優勢,實力雄厚,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十五”期間,學校將着力建設和發展工業生物技術、食品科學工程和安全、工業設計創新係統、纖維製品現代加工技術、中小企業管理與發展、輕工過程信息化科學與工程等6個優勢和特色明顯的學科群,進一步提升學校在輕紡、食品等學科領域的國內優勢地位,使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江南大學設有生物工程學院、食品學院、設計學院、紡織服裝學院、通信與控製工程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商學院、師範學院、法政學院、理學院、文學院、外語係、土木工程係、醫學係、體育係、藝術係等18個院(係)及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中外合作的萊姆頓學院,2002年7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與社會力量合作創辦江南大學太湖學院。學校共設有52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製在校本專科學生18000餘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6700餘人。2002年,教育部、國傢計委批準江南大學等36所高校建立“國傢生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是教育部確定的全國31所實行遠程教育試點高校之一,現有遠程教育本科在籍學生3100餘人。學校還有成人教育本專科在籍學生7100餘人。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415名,其中教授123名,副教授432名。有6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2人受到國傢級表彰奬勵。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及200多名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組成的學術帶頭群體,為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作為我國輕工、食品、生物技術高科技的搖籃與依托單位之一,“九五”以來學校承擔並完成了大批國傢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及省部級應用基礎研究課題,其中有70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並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30多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傢和省部級科技進步奬。2002年,學校又獲得國傢、部省級縱嚮項目50多項,其中國傢重大專項項目3項,國傢“十五”攻關項目4項,國傢高技術“863”項目5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2002年學校共組織鑒定科研成果35項,其中有21項被認定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占總數的62%;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奬2項,教育部提名國傢科學技術二等奬3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學技術二等奬1項。為了面嚮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産業化,學校設有36個科研院、所,建有10個國傢級、省部級研究中心、實驗室,其中“發酵技術國傢工程研究中心”於2002年由國傢科技部、國傢計委批準建立。學校還投資成立了科技産業集團,並積極探索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新途徑,與地方政府合資建立了首傢省級大學科技園。
  江南大學現設青山灣、竜山、梅園三個校區,共占地96.8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5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現有藏書130餘萬册,中外文期刊3100餘種,分析測試中心、計算機網絡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設備先進。學校還編輯出版有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食品與生物技術、教育科學等4種學報及《冷飲與速凍食品工業》雜志,嚮國內外公開發行。經教育部批準,在省、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江南大學正按計劃分步置換原有校區,在無錫大學城建設江南大學蠡湖新校區。蠡湖校區占地200萬平方米(3000畝),第一期建築總面積70萬平方米,蠡湖校區總體規劃設計方案已經通過論證,一期建設項目已列入教育部2003年度基建計劃。蠡湖校區將於2003年開工,2005年基本建成。
  江南大學董事會由中國信托投資公司、海爾集團、茅臺酒集團、青島啤酒集團、北京燕京啤酒集團、紹興黃酒集團、江蘇小天鵝集團等100多傢企事業單位加盟,密切了校企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繫,促進了産學研的結合和為社會的服務。各院(係)還建有二級董事會,共有400余家企事業單位參加。
  學校與國內外的教學科研交流合作頻繁,是教育部批準的首批接受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高校。自六十年代開始,特別是1977年以來,已接受和培養了來自40個國傢的300名本科、碩士、博士等各級各類外國留學生,學校現有外國留學生160餘人。學校已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25所大學建立了緊密的校際交流關係,並與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英國、新西蘭、愛爾蘭、荷蘭、德國、馬來西亞、波蘭、俄羅斯等國的高校、機構開展科研、辦學等方面的合作。聘請了40多位國外著名的學者和教授擔任我校的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經常舉辦國際及雙邊學術交流會,已逐步成為發酵、食品、糧油、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國際交流中心。
  學校始終堅持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註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一年一度的江南之春文化藝術節、科技節、金秋體育節等活動精彩紛呈,暑期社會實踐、各類學生比賽成果纍纍。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數學競賽、電子製作競賽、機器人競賽、藝術設計競賽等全國性比賽中,江南大學學生連年獲得大奬。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傢輸送了35000多名畢業生,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各條戰綫的科技精英和領導骨幹。
  鐘靈毓秀的江南山水,造就了江南校園開拓進取的學術氛圍;藴涵深厚的人文傳統,賦予了江南學子銳意求新的創造精神,邁入新世紀的江南大學,提出了明確的學校發展總體目標,即經過五至十年時間的努力,把學校建成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文交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調發展,具有鮮明特色、先進水平,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教學研究型開放式多科性大學;通過不斷創特色、上水平、求發展、增實力,力爭在本世紀中葉或更長些時間內,把學校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綜合性大學。
學校名稱
  中文:江南大學
  英文:Jiangnan University 簡稱JNU
學校現狀
  江南大學坐落於太湖之濱的江南名城——江蘇省無錫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
  享有“輕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譽的江南大學,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從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創建,後歷經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時期;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時組 建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食品工業係;1958年該係整建製東遷無錫,建立無錫輕工業學院。1995年更名為無錫輕工大學。2001年1月,經教育部批準,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江南大學。經過一個世紀的風雨和近50年的建設與發展,江南大學已成為一所規模結構較為合理,教學質量優秀,辦學效益顯著,科研、教學、服務均得到社會公認,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層次
  教育部直屬的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實力居全國高校百強之列。
學科設置
  學校學科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八大門類,設有18個學院,共有60個本科專業,全日製在校本科學生19400餘人,成人繼續教育學生5600餘人。學校還設有國際教育學院、經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的萊姆頓學院。學校是省文明學校、省文明單位。
  學校設有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紡織工程等4個博士後流動站、2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博士、碩士研究生5500餘人,學校擁有1個國傢一級重點學科、5個國傢二級重點學科和1個省一級重點學科、8個省二級重點學科。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佈的2009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排名第一,紡織科學與工程排名第二。近年來,學校共獲得國傢級優秀教學成果奬6項,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奬21項;江蘇省教學名師4個,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獲得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建成江蘇省品牌特色專業5個;擁有國傢級精品課程4門,江蘇省精品課程23門;國傢級精品教材5部,省級精品教材9部;國傢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獲得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江蘇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1個,江蘇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另外,還建有國傢生命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8年,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
學院設置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江南大學通信與控製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軟件學院
  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南大學教育學院
  江南大學法政學院
  江南大學理學院
  江南大學文學院
  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醫藥學院
  江南大學體育學院
  江南大學藝術學院
  江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江南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江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江南大學萊姆頓學院
  江南大學太湖學院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612名,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2名雙聘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名,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專傢3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20人,高級職稱教師近800名。建有教育部“工業發酵及生物催化”等團隊2個、江蘇省創新團隊2個。由500多名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組成的學術帶頭群體,為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學校是我國輕工、食品、生物技術高科技的搖籃與依托單位之一。建有國內唯一的“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同時建有3個國傢、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7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工業微生物資源數據庫整合及共享信息平臺。“十五”期間,學校承擔並完成了包括國傢“863”、“973”、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重大專項、國傢“十五”攻關項目等在內的國傢、部省市科研項目1000多項,年科研經費總量超億元。共獲國傢、省部級以上科技奬勵131項,其中國傢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二等奬4項,省級科技進步奬32項,教育部提名國傢科學技術奬11項。出版學術專著10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5000餘萬篇,其中三大檢索收錄論文從2002年的43篇增至2005年的464篇。2001-2005年共申請專利1616項,授權專利540餘項。2005年專利申請與授權數居全國高校第四位,江蘇高校第一位。2007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量達到1.4億元。國際三大檢索收錄論文1008篇,其中SCI345篇,EI369篇,ISTP294篇。2007年,申請專利 538項,其中發明專利297 項;授權專利220項,其中發明專利72項,申請和授權專利數在全國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學校重視面嚮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産業化。積極參與國傢西部大開發和江蘇省沿江經濟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在輕工、食品、紡織、環境、化工、生物醫藥等方面的科技優勢,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在科研開發、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與企業開展全面合作,推動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産品更新換代。學校與江蘇、浙江、安徽、湖北、貴州、甘肅、河南等省的20多個地市開展全面合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與地方政府合資建立的省級大學科技園,已成為高科技研究項目的重要孵化基地。
合作交流
  學校成立了由海爾集團、茅臺酒集團、青島啤酒集團、北京燕京啤酒集團、紹興黃酒集團、江蘇小天鵝集團等100多傢企事業單位加盟的董事會,註重學校與企業、社會之間的聯繫,促進了産學研的結合和為社會各方面的服務。各院也建有400余家企事業單位參加的二級董事會。寶潔公司、中國電信、丹尼剋斯(中國)有限公司、東海糧油、青島啤酒、東洋之花化妝品有限公司、希捷電子等大型企業等一批著名企業和榮智權等一批社會名流都在學校設立奬學、奬教金。學校每年發放的奬學金、奬教金總額達700多萬元。
  學校與國內外的教學科研交流合作頻繁,是教育部批準的首批接受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高校。自六十年代開始,就接受和培養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現有本科、碩士、博士等各類留學生390餘人。學校還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50餘所大學或機構開展教學科研合作,80餘名國外著名的學者和教授擔任學校的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每年舉辦多場國際及雙邊學術交流會,已逐步成為輕紡、食品、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國際交流中心。
  學校圖書館現有藏書186萬餘册、電子圖書128萬餘册。學校編輯出版包括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在內的4種學術期刊及2種技術類期刊,嚮國內外公開發行。
  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地處太湖之畔的蠡湖新校區已初具規模。校區占地3125畝,以“生態校園?麯水流觴”為設計理念,融江南建築風格與人文生態景觀為一體,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文的結合。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校園,為莘莘學子的成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目前新校區已建成建築面積60多萬平方米,並將於2007年全面建成。
  邁入新世紀,學校迎來了改革發展的良好機遇,國傢“211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的工業生物技術、食品科學工程和安全、工業設計創新係統、纖維製品現代加工技術、中小企業管理與發展、輕工過程信息化科學與工程等6個優勢和特色明顯的學科群,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在輕紡、食品、藝術設計、管理等學科領域的優勢地位,使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重點學科
  國傢級:
  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覆蓋四個二級重點學科
  083201 食品科學
  083202 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83203 農産品加工與貯藏工程
  083204 水産品加工與貯藏工程
  發酵工程(二級學科)
  省部級:
  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紡織工程
  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
  産品係統設計及理論
  輕工技術與工程(一級學科)
重點實驗室
  發酵技術國傢工程研究中心
  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
  江南大學工業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江南大學生態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傢輕工業局發酵工程重點實驗室
  國傢輕工業局食品工程重點實驗室
  國傢輕工業局過程控製重點實驗室
  國傢輕工業局表面化學及工程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生物活性産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輕工業設計生産力促進中心
獨立學院
  江南大學太湖學院,是2002年經國傢教育部批準的全日製綜合性、多學科的本科普通高校,榮獲“全國十佳”、“‘五一’勞動奬狀”、“江蘇省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江蘇省優秀科普教育基地”、“無錫市文明單位”、“無錫市安全文明校園”、“無錫市先進科技工作者之傢”等榮譽稱號。院領導在全國獨立學院網絡視頻大會上,作為全國300多所獨立學院的代表作大會典型發言,當選為全國獨立學院協作會理事長、全國工商聯民辦高教協會副會長。江南大學是進入國傢教育部“211工程”的百年名校,有着悠久的辦學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優質的辦學條件。江南大學太湖學院充分依托其優勢,今年面嚮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福建、上海、北京、重慶等12個省市招生。該院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奬狀、 “江蘇省優秀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無錫市文明單位”、“無錫市安全文明校園”、“無錫市先進科技工作者之傢”等榮譽稱號,是中國獨立學院協作會理事長單位,江蘇省獨立學院協會理事長單位、全國工商聯民辦高教協會副會長單位。
國傢大學科技園
  2001 年,以江南大學重點優勢學科為支撐,以在無錫的省部屬重點科研院所為依托,無錫市大學科技園在無錫國傢高新區內正式啓動建設。2001 年10 月,經江蘇省科技、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江蘇省無錫大學科技園正式成立,2006 年10月,被國傢科技、教育主管部門正式認定為江南大學國傢大學科技園,成為江蘇省第3傢,國內第53傢,非省會重點城市第1傢國傢大學科技園。
  科技園成立至今,經過多次重組、調整,已基本建設成為融高新技術企業孵化、技術創新示範、創業創新型人才培養、信息集散等功能於一身的無錫國傢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核心型孵化器,成為體係完備、活力涌動、激勵充分的無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綜合性孵化器,成為多功能、現代化,孵化能力較強、社會影響力較大和市場競爭力較高的長三角地區區域性孵化器。目前在園企業100 余家,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
  隨着科技園對科技成果轉化力度的增強和園區內創業氛圍的日趨濃厚,園區內集聚了一批生物工程技術、食品科學、新藥製造、紡織新材料、電子信息技術等項目,並培育了一批優秀企業。
校園文化
  校訓:篤學尚行,止於至善
  校園吉祥物:太湖神黿
  發展方略:質量興校、人才強校、機製活校、服務名校
  校歌:《江南大學之歌》
  太湖之濱,蠡湖畔。
  我們的校園,麯水流觴,無限風光。
  三江初肇始,興教圖國強;
  江南開學府,輕工著華章。
  啊!
  篤學尚行,擔當社會重任;
  止於至善,走嚮明天輝煌。
校史沿革
  江南大學由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大學主體)、江南學院(沿襲原榮氏私立江南大學校祚)、無錫教育學院三校於2001年合併組建而成。
  原無錫輕工大學可溯源到1902年創立的三江師範學堂,已有百年辦學歷史,歷經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1952年由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原江南大學以及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的食品、農化及有關係科合併組建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係。1958年,該係整建製東遷無錫,建立無錫輕工業學院。1995年更名無錫輕工大學,1998年由隸屬中國輕工總會劃轉直屬教育部,合併前為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全國重點大學。
  原江南學院建於1981年,沿襲私立江南大學校祚,曾名江南大學,1997年正式升格普通本科高校,原國傢副主席榮毅仁為學校名譽董事長。私立江南大學(1947-1952年)由榮德生先生於1947年創建,是解放前我國著名的私立大學,錢穆、顧毓綉等著名學者和科學家曾在此校任院長,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並入相關院校,建製撤銷。
  原無錫教育學院是1955年建立的具有教師培訓和普通高等師範本、專科教育功能的高等院校。
  原東華大學無錫校區由教育部决定於2003年8月1日整體並入江南大學
辦學理念
  學校秉承“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的校訓,始終以教育質量為生命綫,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形成了“彰顯輕工特色,服務國計民生;創新培養模式,造就行業中堅”的辦學特色。建校以來,已為國傢和社會輸送了6萬餘名畢業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各行各業的科技精英和領導骨幹。學校辦學的執着探索和成果積澱,得到了黨和國傢領導人的充分肯定。江澤民同志在給江大百年校慶的賀信中勉勵學校:要“以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為根本任務,傳播先進文化,增強創新能力,攀登科學高峰,在回答和解决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上有更大的作為。”李嵐清副總理多次來校視察並題詞:“造就優秀人才,促進輕工業進一步發展”。榮毅仁副主席生前長期擔任學校董事會名譽董事長,他曾為江大題詞:“培育人才,為國為民”。
  積百載跬步,創世紀輝煌。“十一五”期間,學校將通過全面實施“質量興校、人才強校、機製活校、服務名校”的發展方略,為把江南大學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鬥!
現任領導
   委 書 記 : 張大良
  黨委副書記兼校長 : 陳 堅
  該校在《2008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9中國大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68位,工學排名第48位。
榮氏與江南大學
  江南大學與榮氏傢族有着不解之緣。
  江南大學雖以原無錫輕工大學為主體並繼承無錫輕工大學校祚,但承繼無錫輕工大學的同時,兼祧原私立江南大學(江南學院前身),私立江南大學江南大學有着很深的淵源。江南大學現建有公益圖書館(榮毅仁副主席捐建),江南大學信息中心(榮毅仁副主席獨子榮智健名譽董事長捐建),並設立“公益奬學金”,江南大學設有榮氏研究中心,榮毅仁與江南大學紀念館等部門。
  江南大學榮氏研究中心 作為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代表,榮氏傢族在興辦舉世聞名的面粉工業和紡織工業的同時,一直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在江南地區乃至全中國有着良好的聲望。1947年由榮氏傢族創辦的私立江南大學曾有錢穆、金善寶等著名學者執教席。建國初期,以榮毅仁為代表的新一代榮氏企業為國傢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做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榮毅仁先生重新創辦“中信公司”,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再創輝煌。此後,榮毅仁先生及其愛子“中信泰富集團”董事局主席榮智健先生在為國傢經濟建設做出不朽業績的同時,繼續關心支持祖國的教育事業。榮毅仁先生曾長期擔任江南大學的名譽董事長,曾捐資建設江南大學“公益圖書館”,並設立“公益奬學金”。2007年,“中信泰富集團”董事局主席榮智健先生又捐助善款6000萬元支持已是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重點專業已具備“985”建設平臺的江南大學
  榮氏傢族和榮氏企業是江南文化和中國實業界的典範,其興起和發展與中國的進步一直同呼吸、共命運。從不同角度深入研究榮氏傢族和榮氏企業發展史的方方面面,對於我國的經濟社會建設事業,對於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建設事業,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這也是我校的一個文化學術品牌。
  江南大學榮氏研究中心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本世紀初,中心已出版了《樂農史料選編》係列叢書,收集了散在民間的諸多有價值的相關史料。中心還參與了梅園、榮巷舊址的保護工作。經過陳文源教授等專傢多年的辛勤工作,中心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和文化保護成果。2005年4月,紀念榮德生先生一百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由江南大學和上海大學共同舉辦。會後,《紀念榮德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今後,我中心將繼續依托地方文化資源,加強校地合作,努力整合全校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隊伍,為進一步擴大我校這一文化學術品牌的影響力做出貢獻,為無錫經濟社會的發展獻計獻策。目前我們要進一步完善中心的基本研究環境,要進一步完善基本的文獻資料收集工作,廣泛嚮社會徵集有關文獻、文物。這是整個研究工作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團结廣大同仁,潛心鑽研,從嚴治學,倡導大傢從地方文化、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等不同角度予以深入研究,努力推出研究精品。熱烈歡迎我校有志於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者加盟。
公益圖書館
  江南大學圖書館暨公益圖書館由原無錫輕工大學圖書館、江南學院公益圖書館、無錫教育學院圖書館和東華大學無錫校區圖書館合併組建而成。圖書館座落於江南大學新建校區中軸上, 2007 年 10 月 27 日落成啓用。圖書館建築面積 52217 平方米 , 可容納圖書 270 萬册,閱覽座位4000 個 ,是目前江蘇省內單體建築最大的高校圖書館之一,圖書館現化代、電子化、信息化程度僅次於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居江蘇省高校圖書館前列。我館是江蘇省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館,全國化工信息檢索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單位,《圖書情報工作》常務理事單位。
  截止2006年,圖書館擁有館藏紙質文獻達186.35萬册,電子圖書總量128.6萬册,中外文印本、電子期刊15000餘種,工作人員119人,註册讀者達30000餘人。2004年動工興建5萬3千平方米的新圖書館,2006年9月裙樓部分已經啓用。圖書館曾評為江蘇省高校文獻信息優質服務先進集體。已形成以生物工程、食品科學、工業設計等重點學科為館藏特色,紡織服裝、日用化工、輕工機械等學科方面的文獻資料十分豐富,計算機學科、管理學科及經貿、法學和基礎學科館藏文獻資源也已滿足教學需求。
  江南大學圖書館主體來自無錫輕工大學圖書館,但圖書館精神,館名等承繼原榮氏私立江南大學(江南學院)圖書館,並由我校名譽董事長,原國傢副主席榮毅仁親筆題寫了館名。圖書館內設有信息中心,校史館,榮氏研究中心,榮毅仁與江南大學等設施或機構。
學生社團
  江南大學的學生社團長期活躍度位居全國前列,素有北有北大,南有江大。我校目前擁有學生社團170個。通過堅持“積極引導理論學習型社團,大力扶持科技服務型社團,鼓勵監督興趣愛好型社團”的工作原則,不斷地繁榮和發展學生社團,引導和滿足青年學生的不同需要,使學生社團成為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
  自2001年以來,我校組織社團活動近1000餘場,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近10萬餘人次,已成功舉辦五屆學生社團巡禮,25個社團被評為江南大學五星級社團,近百名同學被評為江南大學優秀學生社團幹部;8名同學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生社團幹部;我校學生社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被評為無錫市十佳學生社團,法律協會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社團,“騎跡”自行車俱樂部被評為江蘇省十佳學生社團,全國優秀學生社團。涌現出一大批有特色的文體愛好類社團,如舞蹈協會,武術協會,輪滑協會等。
中國微生物資源平臺數據庫
  世界微生物資料中心的資料顯示,目前至少有58個國傢共建立了484個菌種保藏中心,已保存菌種有80多萬株,很多是典型菌株,可以作為工業菌種的重要來源。遺憾的是,這部分數據基本未對我國開放。
  江南大學從1965年起,開始建設校內的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保藏的工業微生物菌株分屬514個種共3851株。從1986年起,每2-3年在全國範圍內采樣、菌種培養分離一次。較大規模的采樣和菌種培養分離共進行了三次。曾保藏了分離菌種近50000株,其中,細菌33000多株;放綫菌5500多株;酵母7870多株;絲狀真菌3200餘株。圍繞研究課題自建專項微生物庫有:纖維素水解菌種庫(13000餘株),澱粉水解菌種庫(21000餘株),脂肪酶菌種庫(8000餘株),其他産酶(包括蛋白酶,植酸酶,果膠酶,幾丁質酶,葡聚糖內切酶,甘露聚糖酶,轉𠔌氨酰胺酶,)菌種庫(12000餘株),耐高滲酵母(5000餘株),木糖利用菌(8200餘株),嗜熱菌(3200餘株)。自建並保藏有微生物細胞形態和菌落照片3000餘張。保藏剋隆載體53種,自建剋隆和表達載體22種;保藏宿主細胞83種,自建41種。
  2002年起,我們開始逐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對已有菌株進行整理,初步建成在業內有一定影響的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經不完全統計,我們保藏有的微生物菌株約9500株,其中絲狀真菌約3790株,酵母約960株、細菌約4750株。在此基礎上,我們於2004年底得到了教育部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的支持,初步建立了《工業微生物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信息平臺》並以邊建設、邊完善、邊共享為原則,及時對外開放服務。在校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經由生工學院、食品學院和信控學院有關老師組成的課題組的認真工作,2006年初,平臺建設以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2005年度中期考核,得到了各位評議專傢的認可。由於我們的突出表現和國傢“十一五”計劃中對微生物資源重視度的提升,經教育部統一協調和整合,我校與其他6所高校一起成功完成國傢科技平臺建設任務的申報,國傢於2005年12月正式批復並批準實施為期三年(2006-2008)的《國傢科技平臺—教學實驗用微生物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和共享試點》的建設,我校主持其中的《發酵與食品工程教學實驗用微生物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和共享試點》的建設任務。
  經過前期工作,完成了共計133個種屬(株)典型工業微生物菌種的詳細和完整的生物學特徵研究、標準化整理和信息數據庫化。並全部實現保藏物資源的免費共享。完成了共計11200餘株非代表性和具潛在應用價值的工業微生物菌種的登記,已對其中的2454株進行了標準化整理。完成了共計98種工業微生物育種常用生物材料的標準化整理和信息數據庫化。已將此部分的保藏物資源實現共享。
  預計通過三年的建設,將按國傢自然科技資源平臺製定的統一標準,整理、整合微生物2.8萬株,嚮國傢自然資源E-平臺上傳2.2萬株微生物的數字化信息,其中包括有知識産權的圖片4,000 幅,同時提供超過1.3萬株的可共享實物。任務完成後,江南大學的微生物保藏物總數預計超過2萬株。
  江南大學國傢級微生物資源平臺數據庫在收集、整理現有工業微生物資源的基礎上,圍繞運用於工業應用領域的微生物資源,采用當前最適用於海量存儲的DB2製作數據庫,利用高性能的UNIX服務器,實現SAN的存儲技術,建立起一個數據結構統一的、公益性的、開放性的和互交式的工業微生物資源數據庫。數據庫的發展將按照國傢自然科技E-平臺的模式不斷完善,並盡快與國傢E-平臺接軌。
  目前,江南大學國傢級微生物資源平臺資源主要有信息資源和實物資源兩部分組成。信息資源構成資源信息庫,分成七大板塊,分別是:發酵微生物資源庫、食品微生物資源數據庫、極端微生物資源數據庫、不能培養微生物資源數據庫、其他應用和研究領域微生物資源數據庫、微生物剋隆載體和表達數據庫以及工業微生物實驗技術數據庫。菌株實物資源構成保藏物庫,包括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物數據庫、典型工業微生物數據庫、剋隆與表達載體保藏物數據庫。
相關詞
老子教授百傢講壇食品文化學者總裁名人生物工程
學院發酵過程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東南大學設計師藝術學院工業設計
史記周作人鬱達夫汪曾祺民間敘事南開大學中國詩學戲麯學
競技文化人物包裝老師更多結果...
包含詞
韓國江南大學江南大學水果門
江南大學心逸社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南大學理學院江南大學鋼水門
江南大學成教院無錫市江南大學
江南大學圖書館江南大學文學院
江南大學體育學院江南大學醫藥學院
江南大學機械學院江南大學法政學院
江南大學藝術學院江南大學教育學院
江南大學舞蹈協會江南大學太湖學院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江南大學信控學院江南大學紡織工程
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江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江南大學文化促進會
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無錫市江南大學太湖學院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江南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江南大學萊姆頓學院
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江南大學通信與控製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生物係統與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
重慶交大江南大學城置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