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汝陽黃河巨竜
目錄
簡介
  2006年初,在河南省汝陽縣三屯-劉店一帶數十平方公裏範圍內,發現了恐竜化石點30餘處。
  其中一具恐竜化石,長度有18米,光一根腳趾就有20釐米長,前肢較長,肩部高度為6米,肩寬達3米;臀部高度為5.1米,臀寬達2.8米,而頭部高度則有8米左右。它是目前已知亞洲體腔最大,即最高大、外形最肥胖的恐竜,堪稱“亞洲竜王”。亞洲最壯的恐竜、世界最小的竊蛋竜……。
發現
  亞洲最壯的恐竜:汝陽黃河巨竜等於10頭大象
  科學家根據出土的化石,復原出了汝陽黃河巨竜,昨日在黃河迎賓館亮相。
  高8.2米,長超過18米,一個指甲蓋長22釐米、寬10釐米。站在黃河迎賓館的梧桐樹下,不需要擡頭就能“吃”到樹葉。
  這衹汝陽黃河巨竜還很魁梧。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莉介紹,它是目前已知亞洲體腔最大、最壯的恐竜。
  為保護化石不被損害,復原出的這具恐竜化石是用硅橡膠、玻璃鋼、鋼材等製作並架起的。負責製作模型的工程師張玉清說,為製造這個大傢夥,硅橡膠用了1噸,玻璃鋼用了2.8噸,鋼材用了5噸左右,做好之後的模型重量在3噸左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說,根據化石的密度以及骨架結構推測,這條汝陽黃河巨竜活着的時候,體重應該在60噸左右。這重量相當於10頭大象。
  世界最小的竊蛋竜:小竊蛋竜全長不過60釐米
  比起汝陽黃河巨竜,全長不過60釐米的它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了。但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頭、頸椎、四肢、軀體、尾巴保存得十分完整和精美。
  目前,這個小傢夥還沒有被專傢們命名。董枝明說,因為恐竜一旦命名就不能修改,所以他們要深入研究後才能給它起個準確的名字。但根據現有的資料可以確定,這衹恐竜是目前見到的世界個頭最小的竊蛋竜類。
意外
  60%的巨竜已被“吃”掉
  因不知道什麽是恐竜,生活在這兩個恐竜化石群附近的居民把恐竜化石當藥材“竜骨”,吃了50多年。
  汝陽劉店鄉沙平村王溝的老田頭已經50多歲了,他說30年前他就開始挖竜骨。
  “竜骨有止血功能,是藥材,我們這裏專門有人上門收。”老田頭說,兩三年前,他還靠賣竜骨增加收入,一般1斤賣7毛錢。一年靠賣竜骨能增收七八百元。
  董枝明說,2000年他到汝陽考察時,就發現了這衹黃河巨竜。“當時還基本上是完整的。可是老百姓不知道這是恐竜化石衹當是新發現的竜骨富礦,幾年來拼命挖拼命賣,現在出土的是剩下的40%,60%的化石已被吃掉了。”
  按照每斤7毛錢計算,這衹60噸的恐竜被吃掉了7.2萬斤,為當地居民增收不過5萬多元。而實際上,恐竜化石已完全石化,根本沒有藥效。
意義
  河南恐竜震撼世界
  德國古生物專傢大衛·洪說,任何一具恐竜化石的發現都足以震驚全世界,河南一下子發現這麽多恐竜化石,讓他感覺這真是片神奇的土地。
  還有30多名外國專傢一致認為,汝陽的這一恐竜化石群在研究大型蜥腳類恐竜和結節竜類的分佈、遷徙、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昨日,日本福井縣恐竜博物館副館長東洋一已經提出了請求,請求明年在日本展出汝陽黃河巨竜
綫索
  亞洲第一巨竜或許也在汝陽
  在挖掘汝陽黃河巨竜時,挖掘人員還意外發現了一根長約2.35米的股骨。科學家據此推斷汝陽還有更大的恐竜化石。
  省地質博物館負責挖掘的賈鬆海說,當時他們在汝陽縣劉店鄉3號化石點挖掘化石,挖着挖着,工作人員就不挖了。
  “當時,那個工作人員說,挖到一個可能是樹根的化石,大約有20多米,問我要不要。”賈鬆海說,本來不想要,可又覺得不管是什麽都得看看,於是就决定挖出來。
  沒想到,挖出的是一根碩大的股骨。“我們就順着水流方向繼續挖,沒想到不到10米,就發現了脛骨、背椎椎體和尾椎椎體。”賈鬆海說,他現在特別慶幸沒放棄那個“樹根”。
  股骨就是大腿骨,脛骨就是老百姓常說的迎面骨,僅這兩根骨頭加起來就有3.68米高,可以想象這恐竜該有多高大。
  董枝明從目前出土的這些化石推測,這是一隻未知的巨型蜥腳類恐竜,有望成為亞洲第一巨竜。
推測
  秦嶺以東是恐竜傢園
  在恐竜生活的白堊紀,中原大地是怎樣的景象?商報記者隨國內外近40位專傢在恐竜化石發掘現場考察,專傢認為白堊紀秦嶺以東是恐竜傢園。
  董枝明認為,在白堊紀時期,秦嶺以東、伏牛山拐角是一個溫暖濕潤、植被豐富的盆地,沒有分明的四季,衹有旱季、雨季的區分。有一條巨大的水係,維係着恐竜、蜥蜴等爬行動物的生命。
  雨季的時候,豐富的資源讓食量巨大的恐竜“豐衣足食”,食草的有吃不盡的植被,食肉的有着豐富的昆蟲可以充饑。但隨後旱季到了,樹木幹枯、河流幹涸,身形巨大的恐竜終因消耗太大,沒等到雨季就倒下了。
  雨季來了,爆發的山洪捲着泥沙將屍體掩蓋。大量的屍體順着水流的方向沉澱於盆地的底部。在被泥沙封閉的無氧環境中,屍體慢慢石化,變成了化石。
  欒川、汝陽所處的正是秦嶺以東、伏牛山拐角。接連發現的恐竜化石證明了董枝明的推測。
  “發掘過程中,一旦找到一個化石,我們總是順着水流的方向繼續尋找,往往會有發現。”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莉講。
計劃
  將來也許能復製恐竜
  董枝明教授認為,將來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也許能復製恐竜。
  董枝明說,現在日本、俄羅斯的專傢在西伯利亞尋找猛獁象的遺傳物質,希望能剋隆猛獁象。也許有一天找到了有活性的恐竜遺傳物質,就復製出恐竜。
  當地居民最大的心願是建一座恐竜原址博物館。
  老田頭說自從知道賣的竜骨是恐竜化石後,他們再也捨不得賣了,因為恐竜是旅遊資源。
  但董枝明說,建立恐竜原址博物館需滿足三方面要求:第一,豐富的恐竜化石資源;第二,便利的交通;第三,清晰的研究成果展示。目前汝陽、欒川的恐竜化石研究纔剛剛起步,現在建立博物館時機還不成熟。
相關新聞
  “恐竜”的由來
  第一個發現恐竜化石的是一名英國鄉村醫師。
  公元1822年,他發現了一些嵌在岩石裏的巨大牙齒和骨骼,經研究,認為應屬於某種龐大的爬行動物所有,並將其命名為禽竜。
  不久,英國又發現兩種巨大爬行動物的骨骼,分別被命名為斑竜和森林竜。
  公元1842年,科學家理查德·歐文正式命名,名稱原意為恐怖的蜥蜴,我國將其翻譯為恐竜。從此,恐竜的研究熱潮便席捲全世界。
  恐竜是最引人註目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根據結構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
  目前全球各國發現的恐竜化石標本約2200個,通過科學分類歸併,大概有500個屬、1000種以上。據董枝明最新統計,中國已命名的有129屬、164種,並且門類齊全,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