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汕頭市區 : 汕頭公交站 [顯示全部] > 汕頭大學
目錄
No. 1
  汕頭大學聯繫方式地址:廣東省汕頭市大學路243號.
  電話:0754-2902305
  傳真:0754-2510505
  郵編:515063
  汕頭大學投訴電話汕頭市旅遊投訴電話:0754-829761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汕頭大學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時間:除了夏季,其他時間去汕頭旅遊都是不錯的。汕頭大學交通圖汕頭大學特別提醒汕頭美食物美價廉,有大批優秀的廚師,世界各地多有潮汕美食餐館,但價格不菲,在汕頭則可品嚐到物美價廉的正宗潮汕美食。粗料精做的潮汕小吃經濟實惠,有愛西幹面、新興牛肉丸等七個中華名小吃品種和潮汕落湯錢等三個廣東名小吃品種。
  每年汕頭市都舉辦各種形式的美食節慶活動,其中粵東地區最大規模的潮汕美食節已辦八屆,專門開闢了汕頭美食特色旅遊綫路。汕頭大學美食汕頭美食物美價廉,有大批優秀的廚師,世界各地多有潮汕美食餐館,但價格不菲,在汕頭則可品嚐到物美價廉的正宗潮汕美食。粗料精做的潮汕小吃經濟實惠,有愛西幹面、新興牛肉丸等七個中華名小吃品種和潮汕落湯錢等三個廣東名小吃品種。
  每年汕頭市都舉辦各種形式的美食節慶活動,其中粵東地區最大規模的潮汕美食節已辦八屆,專門開闢了汕頭美食特色旅遊綫路。
  汕頭所在的潮汕地區盛行潮州菜,它是廣東三大菜係之一(其餘兩種為粵菜和客傢菜)。
  潮菜的形成和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寫過《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它是古代介紹潮汕飲食的著名篇章,從詩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時,潮汕地區的烹飪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潮州菜以烹製海鮮見長,從選料到醬碟佐料,都要求新鮮美味、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鬱而不膩。鴛鴦膏蟹、生菜竜蝦、紅燉魚翅、蚝烙、清燉烏耳鰻、清湯蟹丸是潮菜海鮮類的代表名作。
  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善於烹製素菜,粗料細做,清淡鮮美,比較有名的有護國菜、馬蹄泥、厚茹芥菜、糖燒地瓜等。潮州菜的調味配醬也是一流的,不同的菜式都有專門的醬碟,鹹甜酸辣,各有講究。潮州特産的醬料有南薑、梅膏、魚露、紅豉油、三滲醬等,都很有風味,配上一些,能使菜餚更加鮮香。
  牛肉丸鮮香脆嫩,極有彈性,扔在地上可以反彈得很高者為上品。
  鮮蚶體小,殼易脫,肉質鮮甜無比,最好吃的同時喝一小杯紅酒,滋味更佳。
  蚝烙以鮮蚝加鴨蛋和薯粉在平底鍋中翻煎而成的點心,吃的時候要醮汕頭魚露和辣椒醬,鮮酥無比。
  生菜竜蝦此菜是用竜蝦、火腿片、番茄、雞蛋和香菜為原料精心烹製而成的,特點是竜蝦形態迫真,色彩鮮豔,肉質鮮美嫩滑。
  汕頭大學住宿汕頭的賓館酒店業十分發達,各種檔次的住宿場所遍布全市各地。相對南方的其他幾座城市而言,汕頭的賓館房價還是比較便宜的,高檔一些的賓館雙標房價格從300元至700元不等;而一些大衆化的旅館就更便宜了,花百十塊錢就可以住到,條件也還是不錯的。汕頭大學購物當地特産:獅頭油甘古山二號竜眼靖海豆楫棉湖瓜丁普寧豆醬溪元宵柚普寧竹蔗烏葉荔枝鳳湖橄欖
  汕頭大學是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廣東省屬綜合大學,學校的建設與發展一直得到中央、廣東省和汕頭市的大力支持,得到著名愛國人士及國際企業傢李嘉誠先生的鼎力資助。李先生纍计為學校捐資己逾23億港元。學校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汕頭的北區。占地面積1.26平方公裏,建築總面積45.44萬平方米。
  
  校園依山傍水,建築風格優雅,被譽為“高校建築之花”。汕大的發展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江澤民同志兩次親臨汕大視察,並給予鼓勵。為汕大辦學捐贈巨資的李嘉誠先生時時關心汕大,為汕大的發展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汕大人不負中央、省、市各級領導和李嘉誠先生所望,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奠定了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營造了一個培養跨世紀人才的良好環境。
  
  汕大有國傢重點學科1個,設置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名牌專業4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臨床醫學、工商管理),開設七年製本碩連讀臨床醫學專業,形成了從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養體係。現有教職工和醫護人員3500多人,在校學生7000多人,並為社會培養出各類學生近3萬人。汕大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長江商學院)、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面嚮全國(含港澳臺地區)招收博士、碩士和本科生。
  
  學校已建成一批既能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又能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科研機構,主要有國傢教育部智能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分子腫瘤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分室、腫瘤病理學研究室、廣東省海洋生物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數字信號與圖像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cad/cam中心、風洞實驗室、結構工程實驗室、fms實驗室和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研究所等。圖書館全面實行電腦化管理,全校書刊總數己達125萬册,並致力於建設現代化的數字圖書館。學校校園網始建於1990年,經過211工程建設的專項投入,目前校園網已延伸到校內每一棟建築物,學生可以從宿舍直接上互聯網。醫學院有五所附屬醫院,有1700多張病床,其中第-附屬醫院榮膺“全國百佳醫院”和“三級甲等”醫院,為醫學生提供良好的醫療實踐機會。全校教學科研實驗設備居國內高校的先進水平。
  
  21世紀的汕頭大學,將致力於建設成一個有特色的現代化高等學府,重點發展傳媒it、商學、醫學三大領域,與其他基礎學科相互滲透,大力引進國際國內一流專傢學者,並通過跨學科、跨國際的創新教育模式致力於培養誠信剛直、慎思明辨,且同時具備優秀語文能力、專業知識並重的學生,形成鮮明的特色和優勢。
汕頭大學簡介
  汕頭大學校門汕頭大學校徽 汕頭大學是1981年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廣東省屬綜合大學,學校坐落在國傢級經濟特區海濱城市汕頭的西北區,學校占地面積2038.85畝,建築面積44.84萬平方米。
  汕頭大學得到著名愛國人士及國際企業傢李嘉誠先生的鼎力相助,李先生纍计為學校捐巨資己逾33億港元(包括對長江商學院的直接捐款),並預算在未來8年再捐資20億港元,不僅如此,李嘉誠先生還為汕頭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充分顯示出李嘉誠“造福桑梓”的高尚情懷和對國傢教育重要性根深蒂固的堅定信念。
  汕大有國傢重點學科1個,設置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3個,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廣東省名牌專業4個,開設七年製本碩連讀臨床醫學專業,形成了從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養體係。現有教職工和醫護人員3500多人,全日製在校生8615人,已為社會培養出各類人才4萬多人。汕大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至誠書院,面嚮全國(含港澳臺地區)招收博士、碩士和本科生。
  學校已建設現代化的數字圖書館。醫學院有五所附屬醫院,有1800多張病床,其中第一附屬醫院榮膺“全國百佳醫院”和“三級甲等”醫院,為醫學生提供良好的醫療實踐機會。
  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下,學校積極擴展學術交流和合作。諾貝爾奬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詹姆斯·莫裏斯,以及陳省身、丘成桐、潘毓剛等一批世界級大師和知名學者被聘為我校名譽、客座或兼職教授,並莅校開設課程式講座,開闊學生學術視野。我校目前已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傢的近20所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合作關係,製訂並實施了本科生、研究生交流計劃。
  學校圍繞“有志、有識、有恆、有為”的育人目標,堅持以學生為本,進行大學管理體製的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2002年起,學校全面啓動以國際化為導嚮的改革工程,聘請外籍人才擔任執行校長、副校長、院長等職務,推動一係列改革項目,被李嵐清同志高度評價為“中國高校改革的試驗田”。
  21世紀的汕頭大學,將繼續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致力於建設成一所有特色、國際化、受人重視的現代化高等學府。
文學院
  文學院是汕頭大學的九大學院之一,包括中國語言文學係、外國語言文學係、新國學研究中心、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漢語培訓中心)共六個係級教學和科研單位。現有高級職稱教師27人,中級職稱教師13人,其中有博士、碩士學位者33人,有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和英語語言文學五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文學院從1983年起招收漢語言文學專業、英語專業的本科生,至2008年文學院共計招生4562人(含專科生)。現分別招收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和英語語言文學五個方向的碩士生,至2008年,文學院纍计招收研究生207人,目前在校83人。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學校 “211工程”建設重點項目之一, 有潮汕方言與文化研究、海外華文文學史、中華審美文化、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文化闡釋四個子項目。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分別有《潮學研究叢刊》和《華文文學》雜志(雙月刊)。2002年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陳賢茂 、吳奕錡等人集體撰寫的四捲本共計200萬字的《海外華文文學史》,榮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三等奬。這是我校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獲得的最高奬類,在海內外華文文學創作及研究界産生了較大的反響,並予以較高的評價,奠定了我校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是學校 “211工程” 重點扶持學科之一,有專門用途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 、英語語言與文化三個研究方向。在第一期建設期間,我們在三個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有一定影響的科研成果,先後在國內外出版了學術著作和教材2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科研和教學成果奬10多項。
理學院
  汕頭大學理學院設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個學係,有基礎數學和海洋生物兩個博士點,9個碩士點和4個本科專業。現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共1300多人。
  理學院着力培養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開展卓越的科學研究,並致力於貢獻社會。
  學院擁有優越的師資,現有教職員工92人,其中主講教師64人(正教授27人,副教授27人),59%有博士學位。學院教學資源豐富,擁有數十個大型實驗室,實驗室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近期經過改造裝修,具有“健康美觀、安全環保、功能完備”的特點,實驗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驗室配備一大批先進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總價值4000多萬元,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院實行與國際接軌的理科大類培養模式,除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外,應用物理、應用化學和生物技術三個專業將采取理科大類培養模式,學生入學後統一修學理科基礎課程,一年後按學生的意嚮和綜合素質分專業培養,修讀專業基礎課,高年級修讀交叉學科方向課程。這種以學生為本的培養模式,註重拓寬專業基礎、交叉學科方向,加強學生綜合和創新能力培養,使畢業生有寬闊的就業途徑。
  學院以學分製平臺為依托,堅持“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的培養方針,全面實施英語教學改革,註重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並加強計算機應用能力訓練,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參與科學研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院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在全國數學建模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屢獲佳績。理學院培養的畢業生以基礎紮實、適應能力強深受社會歡迎。
  學院堅持教學科研相長的指導思想,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以科研促教學。學院承擔和完成了國傢“973”、“863”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項目共七十多項,並獲得多項國傢和省級奬勵,在國內外權威刊物發表大批高水平論文。同時,還積極開展橫嚮科技協作,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貢獻社會。
工學院
  汕頭大學於1985年設立建工係、計算機係與信息工程係,1991年設立了機電係,1993年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由機械電子工程係、計算機係、電子工程係和土木係組成的工學院。
  學院現擁有結構工程博士點和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係統、結構工程、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九個碩士點,電子與通信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兩個領域具備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5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為廣東省名牌專業),已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係。
  工學院是汕頭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辦學20多年來,一直得到李嘉誠基金會的重視和支持。現擁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等一批國際、國內知名教授,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結構基本合理、改革意識強、學術精湛並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已建成“智能製造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數字信號與圖像處理技術”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結構與風洞”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教學實踐示範中心兩個,以及獨具特色的工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實踐中心等40個專業實驗室,實驗條件優良、設備先進。在科學研究方面,學院始終貫徹教、學、研相長的指導思想,面嚮國際工程技術前沿,承擔了一大批國傢與地方重大科技項目, 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根據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對工程師在職業道德(Ethics)、誠信(Integrity)和職業素質(Professionalism)的特別要求,工學院提出EIP-CDIO創新人才的培養,即註重職業道德並與産品設計過程進行有機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強調做人與做事相結合,做人通過做事體現,做事通過做人保證,並在培養過程中註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人格健全、良好職業素質的國際化工程師。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工學院建立了基於ISO的教學質量/環境管理體係,並於2008年4月順利通過德國萊茵TÜV中國集團基於ISO9001:2000和ISO14000:2004的國際標準化認證,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可靠的質量和環境保障體係。
  經過2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近幾年的改革與實踐,學院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以本科教育為主,堅持工程教育改革,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建立符合內涵發展的制度性保障體係,確保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條件建設;全面實施“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 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中國工程技術人才。
法學院
  在學校的領導和支持下,在香港李嘉誠基金會的鼎力資助下,經過2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2003年鬍紅玉顧問擔任法學院顧問以後,2004年杜鋼建教授擔任首席,法學院的國際化改革加快了速度。
  法學院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確定了學院發展的目標是建設一所特色鮮明、國際化程度高、若幹領域在國內大學法學院中具有領先地位、在國際上知名的法學院。
  汕頭大學法學院1983年開始招收法學專業本科生,1993年開始招收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至今已畢業本科學生達3000多名。2000年獲行政管理專業碩士授予權。
  法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全院現有專職教師50名,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學位28人。學院聘請多位國際知名學者為顧問,並大力引進國際經驗的師資團隊,60%以上教師開設全英、雙語課程。
  法學院學術氛圍濃厚,四年來,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傢學者開了一百多場精彩的學術講座,開闊師生視野。學院通過舉辦亞太地區法學院院長聯席會等國際學術研討會,提高法學院知名度。
  註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訓及實踐鍛煉。連續四年每年選派10名學生前往香港律師事務所實習,連續三年每年選派10多名學生前往北京法律機構實習。與竜湖區法院合作,由法院授權學生擔任司法調查員進行未成年人犯罪背景調查,調查結果運用於法院判决。此外,法學院還設有金平區政府等十餘處實習基地。
  鼓勵並大力支持學生參加國內外競賽活動,如巴黎國際商業調解比賽(是國內唯一參加的高校)、JESSUP國際法模擬賽(獲得二等奬)等,取得優異的成績。學生作品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競賽中獲得過二、三等奬的好成績。
  法學院與境外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學生畢業後推薦到英國、澳大利亞、香港、日本攻讀研究生,2007屆法學專業有11%的畢業生被香港、澳大利亞、日本等地的大學錄取攻讀法學碩士學位;推薦學生到華南地區外資企業工作,近三年,法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在98%以上;強化司法考試培訓,2007年本科生32人參加司法考試,通過14人,通過率為43.7%。
  法學院歷史發展沿革
  1981年國務院批準成立汕頭大學,為廣東省屬綜合性大學。
  1982年秋開始籌備成立法律係。
  1983年秋法律係法學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共招收50人。
  1983年秋經廣東省高等教育廳批準,並受汕頭市委托,法律係招收政法幹部專修班。學員52名,全脫産,學製2年。1984年繼續招收第二屆政法幹部專修班,學員59名。
  1984年經國傢教委批準,增設了國際私法專業。
  1984年經廣東省高教局批準,國傢教委備案,法律係創辦夜大學法律專業。業餘學習,學製3年。
  1985年7月經廣東省司法廳批準,法律係成立“汕大律師事務所”。後更名為“汕頭市嶺東律師事務所”。
  1987年5月8日,經學校批準成立“中國經濟特區和港澳臺地區經濟法規研究室”。
  1988年,國際私法專業改名為國際經濟法專業。
  1991年舉辦“海峽兩岸關係法律問題研討會”。
  1993年—1995年間,法律係與北京大學法律係聯合舉辦“經濟法碩士課程研修班”。
  1993年7月,學校决定成立“法商學院”,下設法律係和經濟係。
  1994年秋,為落實“一國兩製”方針,實施“澳門治澳”,經國傢教委和國務院港澳辦批準,新華社澳門分社澳門大專教育基金會資助,法律係承辦法律專業澳門專門班。
  1995年11月底,法律係主持召開了“全國首屆法學院院長、係主任聯席會暨95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研討會”。
  1996年5月,經學校批準,成立了“汕頭大學海商法研究咨詢中心”。
  1996年7月,學校决定撤消法商學院。分別成立法學院和商學院。
  1996年秋,受汕頭市委組織部的委托,法律係舉辦了政法幹部培訓班,全脫産學習1年。
  1997年4月—1999年間,法律係與西南政法大學聯合舉辦“法理學碩士課程研修班”。
  1998年9月,學校决定將原歸屬於文學院的行政管理係劃歸法學院。
  2003年行政管理係改為公共管理係。
  歷任領導
  1983年林榕年任法律係係主任,常徵任副主任,張萍任黨總支書記。
  1993年段秋關任法商學院院長,儲小平任副院長,羅念潮任黨總支副書記。蔡鎮順任法律係主任,儲小平兼任經濟係主任。
  1996年段秋關任法學院院長,周偉任副院長,翁茂基任黨總支副書記。蔡鎮順任法律係主任。
  1998年周偉任主持工作副院長,李平任副院長兼行管係主任,李永金任黨總支書記。
  2000年邵俊武任法律係主任。
  2000年閆志剛擔任行管係主任。
  2002年1月李平任主持工作副院長。
  2002年3月孫效敏任法學院院長。
  2002年6月李平任主持工作副院長。
  2002年4月蘇文記任法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2003年6月鬍紅玉擔任法學院顧問。
  2004年6月杜鋼建擔任法學院法學首席並主持學院工作。
  2006年1月蘇文記任法學院黨總支書記。
  2006年10月白巴根任法律係主任。
  2007年3月杜鋼建擔任法學院院長。
  2007年4月劉國福任法學院副院長。
  2007年11月鄢聖華擔任公管係主任。
  2008年1月曹培擔任法律係主任。
商學院
  汕頭大學位於廣東、福建和臺灣三省的交匯地帶,具有彙聚兩岸四地(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工商管理教育資源的地緣文化優勢。汕頭大學商學院是聯結學校教育與地方需求最重要的專業平臺之一,其未來發展立足於中國企業加入全球産業分工體係的背景和需求,直接面臨珠江三角洲産業東移、海峽西岸經濟區快速崛起及兩者融合發展的機遇。基於此,學校高度重視商學院的建設,在香港李嘉誠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專項經費用於學院的改革與發展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工商管理專業於2006年入選廣東省名牌專業,2007年入選國傢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成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管理人才的改革示範基地。目前,商學院已經形成以工商管理專業為竜頭、涵蓋相關專業的完整學科體係,完成了工商管理、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等4個本科專業和企業管理、會計學、産業經濟學等3個碩士點的建設,正嚮着更高、更遠的目標大踏步前進。
  商學院的發展目標是:
  1.總體建設目標:順應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和本土企業尤其是華南地區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要求,註重西方先進管理理論與本土企業成功實踐的融合和凝練,兼收並蓄,形成優質的專業教育資源和能力。建設融國際化、本土化、精細化和人格化等“四化”為一體的工商管理教育體係,建設覆蓋理論教學、技能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多層次課程體係和相應的教學試驗基地,突出管理理論、管理藝術和管理技術並重的教學科研特色,培養有道德、有抱負、有能力的新一代工商管理人才。經過不懈的努力,使工商管理及相關專業通過國內外權威機構的專業認證,形成高質高效的辦學基準,為中國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2.人才培養目標:在專業教學中貫徹和體現汕頭大學主要捐資者、商界領袖李嘉誠先生提出的“有志、有識、有恆、有為”的育人思想。註重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有高尚職業道德、兼具全球視野和本土關懷、掌握管理理論、熟諳管理藝術、精通管理技術的中小企業中高層管理人才。通過培養高素質人才樹立良好的專業形象,擴大社會影響,使畢業生就業率居於同類專業隊的前列。
  3.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延攬海內外尤其是兩岸四地的優秀人才,建設一支規模適度、國際化和專業化程度高、年輕而富有活力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在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緣結構,強調師德培養和持續學習,註重整合和提升師資隊伍的團隊協作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應用研究能力和咨詢、開發能力,形成改革與發展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4.課程體係建設目標:以現有的教學改革成果為基礎,根據企業需求和學生需求,改革和充實課程內容,完善課程之間和課程模塊之間的聯繫機製,建設華商(潮商)案例庫、學生實習基地和創業基地,促進理論教學、技能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加強實驗示範中心建設和數字資源建設,不斷完善先進的教學手段。大力推進課程建設信息化和教學管理信息化,改善互動式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和管理效率。
  汕頭大學商學院根據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大膽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在近年來快速發展和崛起,受到越來越多高分考生的重視。2004年-2006年,學院連續3年實現100%第一志願錄取,平均錄取分連續3年高於廣東省重點錄取分數綫近40分;2006年第一志願上綫考生與錄取比達到1.84:1,錄取平均分達到670;700分以上高分層人數逐年增長,比例達10%。而且,商學院畢業生也受到工商企業、政府機關(公務員)以及金融機構等各行各業的歡迎,其中不乏國內外著名企業,如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通用電氣、匯豐銀行、Dell公司、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等國際知名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4年來,被世界500強等知名企業聘用的本科畢業生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到2006年已達30%。工商管理專業和會計學專業的一次就業率都在95%以上,最終就業率達到100%,遠遠超過全國大學平均水平。
  著名商界領袖李嘉誠先生對汕頭大學商學院的發展十分重視和關心。他親自為商學院同學主講“賺錢的藝術”、“奉獻的藝術”和“管理的藝術”。由他親自開講的“經濟沙竜”至2007年12月已舉辦了81期。“經濟沙竜”遍邀企業界、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等天下名師與本科同學交流和互動,在全國尤其是粵東地區産生了廣泛影響。
  在各級政府部門及領導的關懷下,在李嘉誠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汕頭大學商學院將一如既往,以“傳播管理知識,培養管理精英”為己任,在改革中繼續發展壯大,為中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是學校九大學院之一。學院秉承”國際本土化,本土國際化”的辦學宗旨,有志成為亞洲一流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學院以”厚基礎、重實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應用型新聞人才”為目標,為國傢培養高級傳媒人才,形成了國內新聞教育機構和業界公認的”國際化””重實踐”的鮮明辦學特色,成為國內重要的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基地。
  現學院擁有新聞學碩士點,重點發展的本科專業及專業方向有:
  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方向、影視廣告製作方向、播音主持方向)
  新聞學(新聞學方向、國際新聞方向(全英)、融合媒體方向)
  編輯出版學(出版策劃與經營方向)
  學院實施大類招生,學生在學業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權、主動權。學生進校不分專業,低年級學生主要學習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到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取得基礎課程的所有學分後,再由學生本人根據自己的發展意嚮和實際情況,選擇今後所學專業及專業方向。
  用人單位反映,我院畢業生采、寫、編、評基本功紮實、實踐能力強、外語水平優良、視野開闊、富有創新精神,許多優秀畢業生已成為各大主流媒體的業務骨幹,並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取得優異成績。
  學院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新聞實踐,積極開展國內外新聞直擊采訪活動,在2008年由老師帶隊,進行了奧運報道、馬來西亞大選報道、非洲報道和美國大選報道。其中美國大選學生報道團,2008年8月18日起赴美開展3個月的大選追蹤報道,期間為《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中國青年報》、《國際先驅論壇》、《21世紀經濟報道》、《亞洲周刊》、新浪網、騰訊網、鳳凰衛視等媒體供稿逾100篇,形式多樣,網站還以各種媒體形式嚮讀者直接進行中英文報道,獲得《亞洲華爾街日報》網站、《南方周末》、騰訊網等國內外同行的的高度贊譽,或授予年度奬項。類似的係列國內國際采訪活動,讓我院學生在畢業前就擁有了紮實的新聞實戰經驗,足以適應中國媒體對國際報道日益增長的需求。
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本學院於2003年在李嘉誠基金會的鼎力支持下,對原來的藝術學院進行改革並命名為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學院擁有一支來自國內外著名高等學府的知名教授和著名設計專傢組成的教學隊伍,此外,還不斷邀請和引入國際上從事不同的文化創意産業的專業人士、海外著名設計師、藝術傢進行工作坊講學和教授各項專業藝術與設計課程,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實際案例。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跨文化教學,同時輔以嶄新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及自主性,註重鼓勵學生將學習融入生活中。
  學院提供各項優質、專業及多元化的藝術與設計課程,涉及美術學、設計學、哲學、美學、社會學、傳播學、人類學、市場學等學科。學生還可通過學分製自由選修其他通識課程,擴展個人的知識領域,提高文化素質。學院每年舉辦不同主題的國際國內研討會、國際藝術與設計作品展覽,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其瞭解國際藝術新思潮及當代科技的最新發展,從而能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藝術與設計專纔。
  學院大樓是校園內唯一一座依山傍湖的建築,面積達6000平方米。學院擁有近1萬册國內外藝術與設計專業類圖書,此外還配置了一批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和實驗設備,包括多間教學科研實驗室(版畫實驗室、攝影實驗室、金工實驗室、木工實驗室、陶瓷實驗室、産品實驗室、數字媒體設計實驗室、多媒體互動實驗室等)和美術展覽館,為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條件。
醫學院
  汕頭大學醫學院是國際著名的企業傢和公益慈善傢李嘉誠先生捐巨資興辦的汕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5所附屬醫院和廣東省人民醫院等3所非直屬附屬醫院。1996年12月順利通過國傢“211工程”部門預審,1997年11月通過立項審核,步入國傢重點建設行列;1998年6月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同年教育部批準在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科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1年4月設立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2年增設七年製臨床醫學專業;2003年獲廣東省名牌專業;2005年獲國傢精品課程,2008年獲教育部特色專業。2003年與汕頭大學一起通過國傢“211工程”整體驗收,2006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優秀評估和“十五”“211工程”整體驗收。
  學院堅持“精品教育”,形成“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完整的醫學人才培養體係,擁有國傢級精品課程3門,國傢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國傢級教學團隊1個,國傢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榮獲國傢教學成果二等奬2項。學院現有博士點4個,碩士點一級學科2個(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二級學科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2008年各類在校生數2062人。學院現開設七年製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專業和五年製臨床醫學專業、四年製護理學專業,以培養七年製學生和研究生為主。在國內率先推行“係統整合”新教學模式,實施英語浸入式計劃,引進全球醫學教育標準,實施美國執業醫師考試(USMLE)模式,培養學生素質和綜合能力高。連續11年錄取新生均超過國傢重點分數綫且為第一志願;2008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9.08%,連續八年居全省高校前列;近三年來畢業生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均超過90%,在全國170多所醫學院校中連續保持前5名。2007年起設立醫學教育全英班,實行全額奬學金,今後將逐漸擴大招收留學生規模。
  擁有國傢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專科4個,省級特色專科2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分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十五”期間,全院共承擔國傢級課題和省部級課題218項,為“九五”期間的4.4倍,有213篇學術論文被SCI收錄,為“九五”期間的11倍。2006-2008年全院共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48項,有231篇論文被SCI收錄。流感研究中心先後在《Nature》、《The Lancet》、《PNAS》、《Journal of Virology》等著名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標志着該院流感病毒研究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學院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教學科研合作,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法國、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傢和地區及國內著名醫學院校建立協作關係,每年選派優秀本科學生到國(境)外交流學習。1999年以來學院先後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知名院校聯合舉辦了12屆全國遠程醫療教育研討會,應用通訊衛星與互聯網新技術現場直播。
  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碩果纍纍,先後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明單位”和“廣東省先進集體”,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全國先進班集體”、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全國“巾幗文明崗”等稱號。
至誠書院
  在實行多年“混住”制度的基礎上,汕頭大學於2008年7月成立至誠書院,開始住宿學院的試點工作,這是汕大在探索學生培養模式的不懈努力進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院徽 從15世紀開始,牛津和劍橋就實行導師製並有了住宿學院。大學精神就是融入在學校濃郁的氣氛之中,住宿學院正是這種精神存在的物質載體之一。作為試點住宿學院,至誠書院將努力開拓一條全新的道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住宿學院制度不但在汕大能推廣,更重要的是為中國其他大學建立一個可參照的學生培養模式。
  書院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機構,從唐中葉至清末,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學術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都産生過重要影響。“書院”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徵,它具有一種獨特的“內美”,是渴望求知與樸素嚮善的地方;命名書院,不僅為住宿學院做好了自身定位,更以其固有的厚實內涵為書院成員的精神圈劃了一塊歸屬地,同時更加體現住宿學院的育人功能,並實踐着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一種文化"對接"。
  試點住宿學院命名“至誠書院”,英文名為Veritas College (Veritas自拉丁文,意為:Truth, Truthfulness, Sincerity)。命名為"至誠書院",祈求更好承續中華民族傳統書院教育文化資源,藉鑒世界一流高校住宿學院管理體製優勢,同時也有別於專業學院,強化學生傢之歸屬感。
  “至誠”取自《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至誠書院忠實地圍繞汕頭大學國際化和精細化特色人才培養目標,以書院為平臺,為學生在校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服務,更有力的支持,推動大學從單純的“專業培養”嚮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的“全人教育”轉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有志、有識、有恆、有為”人才。我們期望通過住宿學院社區活動平臺的搭建和各項活動的有效開展,為宿生提供更廣阔的人生舞臺和豐富的人生經歷、感悟,通過不同專業背景的交叉,不同思維模式的碰撞,不同興趣愛好的交融,使學生開拓視野,積纍人脈,建立培養自信心、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至誠”之精神,並最終實現成功、快樂、幸福美滿的人生。
校史鈎沉
  1979年初,有關方面醖釀籌辦汕頭大學,1980年5月成立了以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同志為主任的汕頭大學籌備委員會。國際著名企業傢李嘉誠先生與莊世平先生商定,毅然捐巨資促成在潮汕地區興辦大學的義舉。1981年8月國務院批準成立汕頭大學,葉劍英元帥親題校名。11月,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首任校長。1983年9月首度招生,同時,原汕頭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成建製並入,成立醫學院。1984年元旦舉行奠基典禮,拉開校園建設的序幕。1987年2月,汕頭大學董事會成立,學校各項工作全面推進。1990年2月,總計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基建工程基本完成,汕頭大學落成典禮隆重舉行。1990年1月,國傢教委批準該校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199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開始研究生自主招生。1996年12月,該校通過國傢“211工程”部門預審;1998年,被國務院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3年7月,通過了“九五”“211工程”建設總體驗收;2004年10月,通過“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2006年4月,通過“十五”“211工程”建設部分項目驗收。
  發展里程碑
  1981年8月26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汕頭大學
  1983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同年,教育部批準汕頭醫專改辦為汕頭大學醫學院。
  1984年1月1日,舉行奠基典禮。
  1986年6月20日,鄧小平同志在京會見李嘉誠先生時指出“汕頭大學要辦得更加開放一些,逐步辦成國傢重點大學”。
  1987年2月10日,成立校董會。
  1990年2月8日,舉行落成典禮。
  1991年,被列為第一批本科招生錄取院校。
  1993年,首次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1996年12月,通過國傢“211工程”部門預審。
  1998年,首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1年,設置“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02年,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成為國傢重點學科
  2002年,學分製和英語提升計劃改革啓動。
  2003年7月,通過“九五”“ 211工程”整體建設驗收。
  2004年10月,順利通過“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
  2005年5月,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通過ISO9000/14000質量/環境一體化認證。
  2006年6月,順利通過“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整體驗收。
  2007年4月,名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行列。
  2007年,法學院張月姣教授榮任世界貿易組織(WTO)大法官
  在2007年《中國大學科技創新競爭力排行榜》中,列全國第53名、綜合性大學第14名。
相關詞
教育大學理學院李嘉誠人物教師科學領域商學院
名人高校學院新聞學院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長江傳媒在綫汕大青年體育
籃球cuba籃球隊法律節日校園文化女生汕頭
桑浦山更多結果...
包含詞
汕頭大學校長汕頭大學水庫汕頭大學理學院
汕頭大學籃球隊汕頭大學醫學院汕頭大學圖書館
汕頭大學出版社汕頭大學女生節汕頭大學工學院
汕頭大學法學院汕頭大學商學院汕頭大學文學院
汕頭大學社科部汕頭大學電影節汕頭大學公開學院
汕頭大學法學評論汕頭大學成教學院汕頭大學黨委書記
汕頭大學鬱金香站汕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汕頭大學鬱金香BBS站
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二附院汕頭大學醫學院一附院
汕頭大學男子籃球隊汕頭大學多學科研究中心汕頭大學英語語言中心
汕頭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汕頭大學互助學習中心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
汕頭大學新國學研究中心編汕頭大學醫學院眼科中心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汕頭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顯微外科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國教育工會汕頭大學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