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詩人: 杜牧 Du Mu 汉江
溶溶漾漾白鷗飛,緑淨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詩人: 李新 Li Xin 低靄橫沙碧,長灘宿雁孤。 樵薪窺樹癭,漁父就龜趺。 落日駢遊女,鳴波咽佩珠。 啼鳥與驚鵲,先我渡城隅。
①即“漢水”。
②在朝鮮半島中部。源於太白山脈西坡,註入黃海的江華灣。長514千米。流域面積34萬餘平方千米。兼有航運、灌溉、水力發電等綜合效益。 漢江 ——【漢水】
Han River 亦稱漢水(Han Shui)。
中國長江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寧強縣北的米倉山,東南流經陝西漢中、安康;湖北西部和中部,在武漢市入長江。全長1,532公裏,流域面積174,000平方公裏。漢江 流域降水豐富,水量充盈。上遊流經漢中盆地,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中遊丹江口以下進入平原,流速驟減,多沙洲和卵石灘。下遊進入江漢平原,水流平緩,麯流發達,同長江之間河港縱橫交錯,汛期洪水常和長江洪峰相遇,渲泄不暢,易成澇災。1958年在漢江 上遊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最大庫容209多億立方公尺,可灌溉江漢平原兩岸400多萬畝農田,總裝機容量達90萬瓩。下遊還建有杜傢臺分洪工程和漢北排澇工程,減輕了江漢平原的澇災和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
漢江 又稱漢水,古時曾叫沔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並稱“江河淮漢”。漢江 全長1532公裏,就長度而言為長江第一大支流 其發源地在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隸屬陝西省漢中市,舊稱寧羌)塚山,而後嚮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陝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後北過十堰流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嚮東南流,過襄樊、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漢江 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裏,流域涉及鄂、陝、豫、川、渝、甘6省市的20個地(市)區、78個縣(市)。流域北部以秦嶺、外方山及伏牛山與黃河分界;東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與淮河流域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荊山與嘉陵江、沮漳河為界;東南為江漢平原,無明顯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質構造大致以浙川——丹江口——南漳為界,以西為褶皺隆起中低山區;東以平原丘陵為主。
漢江 流域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年降水量873mm,水量較豐沛;但年內分配不均,5~10月徑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際變化較大,是長江各大支流中變化最大的河流。
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藴藏量1093×104kw,可開發容量614×104kw。
漢江 幹流中下遊區,是長江中遊重點保護區之一,由於河槽泄洪能力與洪水來量嚴重不平衡,歷史上洪水災害嚴重,也是長江支流中洪水災害最嚴重的一條。詩人李白曾為它發出了“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的驚嘆。漢江 洪水由暴雨形成,峰高量大,並具有較明顯的前後期洪水特點。前期夏季洪水發生在9月以前,往往是全流域性的;後期秋季洪水,一般來自上遊地區,多為連續洪峰。
礦産資源較豐富,主要有:鉛、鋅、銅、銻、鎳、鐵、汞、金、銀、鈾、煤、石油、天然氣;湖北境內磷礦、石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漢江 流域農業發展較早,江漢平原是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漢中盆地、南陽盆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區。糧食生産以稻米、小麥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油料作物、麻類、烤煙及桐油等。
流域內交通運輸發達,鐵路、公路、水運及航空構成了立體的交通體係。流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是防治中下遊洪水災害。1956年在仙桃下遊約6km處修建了杜傢臺分蓄洪工程,1967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還先後建成石泉、安康、石門、黃竜灘、鴨河口等水利樞紐,使漢江 的防洪問題得到了較大緩解。幹流上在建王甫洲工程。這些工程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效益,其中丹江口工程已成為華中電力係統最重要的調峰、調頻電站之一,也是今後南水北調中綫工程的引水水源。目前流域內建成大中小型水庫2700餘座,總庫容近330×108m3。已建成固定機、電排灌站7000餘處,總裝機容量66×104kw。此外在湖北境內還建有大量的沿江涵閘、泵站,具有灌溉和排澇效益,是保證沿江兩岸農業生産以及鄉鎮供水的重要設施。
漢江 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漢江 河道麯折,自古有“麯莫如漢”之說。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遊,長約925km,兩岸高山聳立,峽𠔌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丹江口至鐘祥為中遊,長約270km,流經低山丘崗,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後,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灘,河道不穩定;鐘祥以下為下遊,長約382km,迂回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緩慢,麯流發育,河汊縱橫,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潰口成災。
漢江 支流丹江為南水北調中綫水源地,而漢江 幹流也為南水北調備用水源。
【其他】
漢江 ,這條流淌在秦嶺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業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詩畫般地清澈、安寧、美麗。沿漢江 而下,仍可見到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對這裏生活方式的影響。雖然用現代眼光看,漢江 頗為沉寂,但正是這裏過於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國其他許多河流更接近自然與人文的原生態。今天,隨着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漢江 又一次在人們的視野中凸現了出來。
漢江 是漢朝的發祥地。“大漢民族”、“漢文化”、“漢學”、“漢語”這些名稱,都是因有了漢朝纔定型的,而漢朝得名於漢江 ,發祥於漢中。劉邦登上皇帝寶座,便以其發跡之地來命名這個新建立的王朝。
如今的漢江 仍是中國大陸的一條未被污染的河流,她清潔的水流可以讓人直接飲用,她躲在陝西、四川、河南、湖北這些人口密集省份的夾縫裏,維係着中國內陸僅存的“田園”,作為中國重要的糧油基地、茶葉産地和水源地而存在。
然而,漢江 如今已是一條斷斷續續的河流,一個個電站水壩將她的脈絡生生截斷;雖然她的交通使命已經終結,但她還在主宰着所流經的各個城市的生活。作為南水北調的主水源,漢江 將讓北京人在2008年喝上自己清甜的乳汁。 楚人以漢江 上遊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後統一了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功立業,而且確立了其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同時代的中原許多區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
漢江 下遊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建都。楚紀南故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被譽為“南國之壁”,千丈之城、萬傢之邑,楚國在此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人口500萬衆,一座城就占東周列國總人口1/6。城周宮殿等建築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當時在漢江 流域及周邊,有了最先進的采礦冶煉技術。湖北大冶銅緑山古銅礦遺址,嚮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礦冶煉技術上的驚人成就。“失臘法”等鑄造工藝至今在高科技領域還有應用價值。在春秋戰國時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鐵技術和使用鐵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爐生鐵鍛煉是楚人,而且當時楚人的金幣、銀幣——郢爰陳爰迄今出土最多,黃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領域執行了貨幣職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綉、錦、羅、紗、絹、縧等圖案千姿百態,色彩如新,品種數量最多,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亦超越各國。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楚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産生了商品交易場所,稱為“市”。春秋時期,楚國就有專門管理市場的官職,稱為“市令”。當時三個商業和經濟中心——鄂城、鄢城、紀郢,地處漢江 之溪,輻射全國各地。
楚人還有獨具風格的精神文化。楚辭文學是楚文化的最高結晶,最正宗産品,是中國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創作。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創造了一種由神話傳說、巫術禮儀、原始歌舞三位一體而組成的繽紛文學世界,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楚國的天文歷法也十分完備,有我國二十八星宿、星座全部名稱的最早記載。
楚國更是音樂舞蹈之邦、繪畫藝術之國。宮廷雅樂《陽春白雪》最早普及到市民中,著名琴師、樂音傢瓠巴、伯牙、鐘子期、鐘儀等大都出在楚國。繪畫藝術中,楚墓出土的兩幅帛畫堪稱稀世繪畫珍品。漆畫“金秋郊遊圖”,組畫中26個人物的尊卑等級從服飾舉止情態上栩栩如生,是曠古罕有的彩畫。
楚人的哲學以道傢為主流。楚人先祖鬻熊是楚哲學的開山人物,著有《鬻子》。其後,道傢學派的形成是以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出現為標志。
總之,中國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漢江 、長江流域的文化匯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麗色彩與中原文化樸實的理性之光,交融匯合成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
漢江 、長江流域的荊楚文化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在締造和發展統一中華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偉大作用,為人類的進步貢獻了力量。
漢江 臨眺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渡漢江
——李頻
嶺外音書絶,經鼕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一東方竹子
胎盤深埋漢江 上遊大巴山區紫陽縣的女作傢毛竹
毛竹,女,筆名佚人、竹子、東方。 毛竹出生於大巴山區一個傾斜的竹籬笆內,隨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父親在青藏高原“支邊”二十多年。大學畢業獲理學士(數學)。當過知青教師編輯記者。現為中國石油報社記者。被文人們稱作“大巴山主峰神農架神秘美麗的女野人”,“青藏高原戴骷髏項鏈的雪山女神”。
毛竹1980年開始發表數學論文,1986年開始發表歌麯(詞麯)、詩、散文、小說。作品近200多萬字散見全國各大小報刊。出書多部:《迷失在西部》、《透明的性感》、《透明的女性》、《透明的激情》、《透明的分娩》、《生命的隱衷》等。
毛竹曾十幾次在全國音樂文學大奬賽中獲奬。
毛竹今生今世與埋入她胎盤的大巴山與養育她的青海解下了不解之緣。她在青海民族學院長大,在青海民族學院上大學。小時候,她跟了蒙古族切木措阿姨學喝酥油茶,跟了藏族學生卓瑪用藏話唱拉伊;在民院附中上學時,她跟了回族同學一起過開齋節,跟了撒拉族姑娘一起跳舞;在互助紅崖子溝下鄉時,她跟了土族行姐一起唱花兒,和知青們一起偷唱黃歌,聽當地人講馬場中骷髏的故事……她成為《青海經濟報》社記者後,更是深入農村牧區。青海湖畔、柴達木盆地、青藏公路、絲綢之路南綫、黃金之路、民和墓地、唐河大地震現場、德令哈農場死囚室、可可西裏金農被堵現場、塔爾寺嘉雅活佛火化窯邊,到處都留下了她的芳影。她與青海的少數民族都結下很深的情感。
自1988年開始,毛竹開始獨闖“外面的世界”,行程三十多萬公裏。她的足跡幾乎遍布了整個中國:從福建鼓浪峪到內蒙古錫林浩特大草原;從黑竜江亞布力滑雪場到雲南西雙版納,從吉林長白山天池到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從陝西延安窯洞到四川金刀峽,從湖南韶山到新疆高昌古城,從安徽潛口民居到浙江奉化蔣宅,從深圳蛇口到北海銀灘……她成為闖入過三無人區:可可西裏無人區、阿裏無人區、塔剋拉瑪幹沙漠的中國女記者第一人。
為寫探索大巴山棚民歷史的紀實《透明的激情》,毛竹居然三次沿着祖先的步履沿河出走,溯流而上,深入大巴山。這是一般的作傢很難做到的。那是多麽刺激的尋根過程!在湖北金牛鎮,毛竹被當地泗王廟廟主當成是榮歸故裏的臺胞,要求捐款六十萬,大有不捐款就走不脫的陣勢;在大冶,毛竹被流氓圍劫弄得身無分文,九死一生;在川陝交界白河,毛竹攀上了漢水邊祖宗走過的古棧道;在大巴山區白鶴,毛竹被濕氣扯得體無完膚,慘不忍睹……
毛竹在風雨飄泊中做精神的遊牧民,靈魂的吉卜賽人。“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浪裏,”而這葉小舟卻是“文協”“音協”做為她的雙漿。
毛竹做為一個四處漂泊流浪的女記者,不知道從哪天起,開始試着用自己的筆詮釋她生命中說不清道不明的西部情結與大巴山情結。而她現在推出的許多作品帶着摧枯拉朽的時代氣息,沒有人知道,這後面縈繞的底氣,卻是毛竹生命深處中神出鬼沒的鄉愁。
她以西部少女闖深圳與深圳原野股曾停牌下市這些真實事件為背景寫的散文體小說《透明的性感》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為它首開中國出版史上貼防偽商標先河。《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商報》、《中國婦女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文匯報》、《文藝報》、《國門時報》、《經濟消息報》、《華商時報》、《新聞出版報》、《生活報》、《羊城晚報》、《中央電臺》等幾百多傢媒體先後為她的幾部書發了“她從西部走來”、“西部那股山泉”“嚴肅文學再躍潮頭,女作傢毛竹新書走紅書市”“用透明的筆觸書寫透明的情感”等為題的消息評論,在全國引起了轟動。
中國社會出版社為她首開中國出版史上探索女性長篇係列叢書先河,並為她隆重推出了“透明的女性”係列叢書。該叢書堪稱探索女性的“跨世紀叢書”。該叢書分為走嚮生命意義上的可可西裏無人區和走嚮地域意義上的可可西裏無人區兩大係列。
毛竹的作品着重描寫的是這個時代女人的真實的性經歷,真實的性感受,真實的性心態,揭示的是這個時代女性生命的隱衷。 在清晰的社會斷面上展示女性生命秘密揭示女性生命隱衷的毛竹作品無比珍貴。毛竹的作品帶着獨獨屬於這個時代的透明氣息,帶着一種穿透力,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令人的耳目為之一新。難怪有評論傢這樣形容毛竹的作品:“千掏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難怪有人說毛竹的作品如同這個時代人的精神淚鑽一般通體通亮,且越琢磨越透亮,並隨着時間,日漸熠熠生輝。
可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活纍了,會不由自主地尋找毛竹筆下那片“無可奈何天,幽微靈秀地”。在毛竹的作品中感受一下那透明的大氣場,接受一次情感的沐浴,那是一種從裏到外的休息,那是一種從裏到外的享受,在精神上會感到一種從裏到外的愜意。
難怪毛竹寫西部少女闖深圳的經歷的書《透明的性感》被稱作《少女聖經》。難怪這本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經起了時間的考驗:八年過去了,《透明的性感》不僅多次再版,而且網上排行榜中仍名列前茅。難怪有人預言《透明的性感》百年後將成為世界名著,因為它真正屬於我們這個時代,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女人。
毛竹被譽為現今中國文壇上最有實力、最有勢頭、最具競爭力的女作傢。
毛竹有無限創造力,儲量豐富,潛力無限。毛竹在連續推出五本書之後,目前正處於寫作上的第二個休養期。在這個休養期內,毛竹沉醉於靈山秀水之間,拒絶接約稿。毛竹的經歷如同她的內心感受一般風起雲涌,靈感多多。毛竹正在藴釀新一輪的創新與突破嗎?毛竹拒絶平庸,衹願與敢於突破、勇於創新、一往無前的有志之士合作,用“與衆不同的創意”和“與衆不同的方式”出“與衆不同的書”嗎?我們不知道,衹知道她失蹤得神秘,失蹤得突然。衹在看到書店中太多的毫無個性無新意無創新的圖書時期望毛竹再一次橫空出世,帶給我們驚喜。
毛竹現為中國石油報社記者。
1980年開始發表數學論文,1986年開始發表歌麯(詞麯)、詩、散文、小說。作品近200多萬字散見全國各大小報刊。出書多部:《迷失在西部》、《透明的性感》、《透明的女性》、《透明的激情》、《透明的分娩》、《生命的隱衷》等。
毛竹曾十幾次在全國音樂文學大奬賽中獲奬。
二梅潔
梅潔梅潔,1945年11月21日生於漢江 流域湖北十堰市鄖縣,15歲離開家乡。1970年大學經濟係5年本科畢業,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國傢一級作傢,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河北作協主席團委員,河北作協散文藝術委員會主任。曾獲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先後出版、發表《愛的履歷》、《生存的悖論》、《一隻蘋果的憂傷》等詩歌、散文、中長篇紀實文學12部集、300餘萬字。曾獲中國作協“第二屆魯迅文學奬”(2001年)、首屆“全國徐遲報告文學奬”(2002年)、首屆“全國冰心散文優秀作品奬”(2002年)、“第五屆《十月》文學奬”(1995年) 、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奬”(2001年)等30餘種奬項。《跋涉者》、《童年舊事》、《賀坪峽印象》、《橄欖色的世界》等被收入中學語文讀本及大學文學教材。1991年發表紀實文學《山蒼蒼,水茫茫——鄂西北論》。2005年,梅潔再度踏上故土,經長達六個月、數萬公裏的行走采訪,艱苦寫作,創作完成一部中國水之命運、中國移民之命運、中國水利工程之命運等41萬字的大型紀實報告文學《大江北去》。較之《山蒼蒼,水茫茫》內容更豐富,它從更高、更廣的層面,全方位地展示南水北調這一世界矚目的大型調水工程,反響強烈。
2007年中秋之際,著名女作傢梅潔回到十堰,在認真聽民俗學會會長袁正洪、副會長陳吉炎介紹《民俗文化網》將面世後,欣喜地說:“西周《詩經文化》、漢民族創世神話、古老的漢水文化、神農文化、道教文化、宮廷流放文化、秦楚巴山文化、移民文化… 共同積澱在鄂西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形成獨具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特質‘民俗文化圈’。”梅潔欣然題詞:“鄂西北十堰是民俗文化的富礦” 。梅潔說“我家乡的祖先們篳路襤褸,一路走來,創造了如此豐厚、博大得文化,故鄉在這種文化中發展,我們在這種文化得哺育下長大,地域文化的特質鑄就我們精神血脈的特質。這是我們的光榮!希望《民俗學會網》建立的這個民俗文化交流、研究、傳播的平臺,能更好弘揚漢水武當優秀的傳統文化,使鄂西北這塊文化瑰寶更加璀璨奪目!” 漢江
Han River
韓語作한강。
韓半島著名河流,發源於太白山脈西坡,大體嚮西流經江原道、京畿道和忠清北道,穿首爾市註入黃海。全長514公裏漢江 流過首爾(319哩),其中320公裏(200哩)通航,自古(尤其是在李朝時代〔1392∼1910〕)視為運輸要道,流域面積26,000平方公裏(10,000平方哩)。生産各種農作物。下遊有島嶼。沿岸各城市民用及工業用水均取自此江。上遊用於水力發電。1970年代又興修了三座多用途水壩。
韓國北部河流。源於太白山脈西麓五臺山,在中遊兩水裏處與北漢江 (317公裏)匯合,繞過漢城東南,於河口處與臨津江(254公裏)、禮成江(174公裏)相匯,註入黃海的江華灣。河口形成溺𠔌,呈喇叭狀。長514公裏,流域面積3.4萬平方公裏。流量大,鼕季結冰。沿岸河港和渡口衆多。上遊水力資源豐富,建有水電站,中下遊平原廣阔,是重要農業區。航運和灌溉價值大,航程330公裏。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圍繞漢江 南韓經濟騰飛,出現漢江 奇跡,與北韓形成鮮明對比。 楚人以漢江 上遊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後統一了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功立業,而且確立了其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同時代的中原許多區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
漢江 下遊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建都。楚紀南故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被譽為“南國之壁”,千丈之城、萬傢之邑,楚國在此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人口500萬衆,一座城就占東周列國總人口1/6。城周宮殿等建築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當時在漢江 流域及周邊,有了最先進的采礦冶煉技術。湖北大冶銅緑山古銅礦遺址,嚮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礦冶煉技術上的驚人成就。“失臘法”等鑄造工藝至今在高科技領域還有應用價值。在春秋戰國時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鐵技術和使用鐵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爐生鐵鍛煉是楚人,而且當時楚人的金幣、銀幣——郢爰陳爰迄今出土最多,黃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領域執行了貨幣職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綉、錦、羅、紗、絹、縧等圖案千姿百態,色彩如新,品種數量最多,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亦超越各國。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楚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産生了商品交易場所,稱為“市”。春秋時期,楚國就有專門管理市場的官職,稱為“市令”。當時三個商業和經濟中心——鄂城、鄢城、紀郢,地處漢江 之溪,輻射全國各地。
楚人還有獨具風格的精神文化。楚辭文學是楚文化的最高結晶,最正宗産品,是中國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創作。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創造了一種由神話傳說、巫術禮儀、原始歌舞三位一體而組成的繽紛文學世界,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楚國的天文歷法也十分完備,有我國二十八星宿、星座全部名稱的最早記載。
楚國更是音樂舞蹈之邦、繪畫藝術之國。宮廷雅樂《陽春白雪》最早普及到市民中,著名琴師、樂音傢瓠巴、伯牙、鐘子期、鐘儀等大都出在楚國。繪畫藝術中,楚墓出土的兩幅帛畫堪稱稀世繪畫珍品。漆畫“金秋郊遊圖”,組畫中26個人物的尊卑等級從服飾舉止情態上栩栩如生,是曠古罕有的彩畫。
楚人的哲學以道傢為主流。楚人先祖鬻熊是楚哲學的開山人物,著有《鬻子》。其後,道傢學派的形成是以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出現為標志。
總之,中國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漢江 、長江流域的文化匯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麗色彩與中原文化樸實的理性之光,交融匯合成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
漢江 、長江流域的荊楚文化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在締造和發展統一中華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偉大作用,為人類的進步貢獻了力量。
與漢江 有關的詩詞
漢江
——杜甫
漢江 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漢江 臨眺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渡漢江
——李頻
嶺外音書絶,經鼕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Han jiang
漢江
Han Jiang
長江最長支流。又稱漢水或襄河。
流域概況 漢江 源自陝西省西南部米倉山西麓。幹流經陝、鄂兩省,於武漢匯入長江,全長1577公裏。水係呈葉脈狀,支流一般較短,個別延伸至川、豫、甘三省部分地區。較大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夾河(金錢河)、堵河、丹江、南河、唐白河等。流域介於北緯30°08′~34°11′,東經106°12′~114°14′,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公裏。
幹流概況 流域內山地占55%,平原占24%,丘陵占2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江水由西而東,至襄樊折嚮東南。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遊,丹江口至鐘祥為中遊,鐘祥以下為下遊。上遊河段穿行於秦嶺、大巴山之間,長約925公裏,集水面積9.52萬平方公裏。河𠔌峽𠔌、盆地交替出現。盆地段河寬一般200~300米;峽𠔌段𠔌深一般約300~400米,河寬僅數十米。自洋縣至石泉間峽𠔌最多,以黃金峽最著。上遊著名險灘達百餘處。平均比降為0.6‰。中遊河段長約270公裏,平均比降0.19‰,集水面積4.68萬平方公裏,流經丘陵及河𠔌盆地,河床不穩定,衝淤多變,沙灘羅列,枯水期河寬300~400米,洪水期河寬達2~3公裏,最寬處達5~6公裏,局部河段兩岸築有堤防。下遊河段長約382公裏,平均比降0.09‰,集水面積1.7萬平方公裏,流經江漢平原,兩岸堤防緊束,河道往下遊逐漸束窄,至河口附近寬不及200米,宣泄洪水能力有限,汛期上中遊來水分別由下遊幹流及右岸東荊河分流入長江。
氣候與水文 漢江 流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700~1000毫米。漢江 水量豐富,鐘祥碾盤山站年均徑流量539億立方米。年均流量1710立方米/秒,居長江各大支流第6位。實測是大洪峰流量2.91萬立方米/秒(1964年10月),調查最大日均洪峰流量達4.5萬立方米/秒(1935年7月)。漢江 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徑流變差係數為0.39~0.54,最大最小年徑流量約差6倍,為長江各大支流之冠。
漢江 徑流主要來自降雨,一般年份主汛期(7~10月)4個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5%;11月至翌年6月為枯水期,占年徑流量的35%,其中以1、2月最少,不到年徑流量的2%。 但某些年份5、6月亦能形成年最大洪峰和流量。漢江 年內最大與最小月徑流量之比,一般達10倍以上,個別大水年可達25倍。
漢江 碾盤山站年均含沙量2.39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1.3億噸,最大年輸沙量2.63億噸(1964),最小年輸沙量0.223億噸(1966)、侵蝕模數達929噸/平方公裏,在長江各大支流中略低於嘉陵江,水土流失較嚴重。
經濟概況 漢江 全流域水能理論藴藏量達1093萬千瓦,960億度/年。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裝機容量614萬千瓦,年發電量249.6億度。漢江 幹流水能理論藴藏量346萬千瓦,68%集中在上遊河段,其中漢中至丹江口河段適宜興建高水頭的水利樞紐。
漢江 是中國中部重要航道。自陝西省洋縣至武漢市通航里程1300余公裏,其中陝西白河以下經丹江口水利樞紐(設升船機)至襄樊326公裏可通航150噸級船舶;襄樊至□河口 130公裏通航200噸級船舶;□河口以下402公裏常年通航300噸級船舶,500噸級輪船、駁船可季節通航。
漢江 流域約有人口 2750萬人,耕地約 280萬公頃。江漢平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漢中盆地和南陽盆地為著名農業區。流域內擁有武漢市、襄樊市、南陽市、十堰市、漢中市、安康市等大中城市。
改造與開發利用 1949年前,每逢少雨季節,漢江 上中遊往往形成大旱,汛期短時間內即産生洪峰甚高的洪水。中遊河床淤淺,下遊河道狹窄,無法宣泄,加之長江洪水頂托影響,經常潰堤泛濫成災,達到“三年兩潰”的嚴重程度。1935年7月大水,漢江 中 漢江 居委會 , 漢江 社區漢江 村漢江 街道 , 漢江 街辦交通 鐵路 火車 橋梁 藝術 漁鼓 民間藝術 江漢平原 地理 平原 長江 地貌 漢江 支流湖北 武漢 十堰 建築 首爾 水利工程 發電灌溉 檢察院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