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廢止
目錄
中國
  中華民國時期,編製註音字母。一些知識分子主張廢除漢字,並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說法。新中國成立後編製出使用羅馬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並將漢字簡化。
日本
  國語改革
  從影響現代日語這個角度來看,戰後所進行的國語改革,是所有漢字政策造成影響最大的政策之一。
  此項改革基於一種發源於被占領時期的意見,即認為“對日本的傳統進行重新檢討(或者排斥)的時期已經到來”。1946年4月,志賀直哉(志賀直哉)在雜志《改造》上發表《國語問題》(國語問題),提議廢除日語,采用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法語。同年11月12日,《讀賣報知新聞》(讀賣報知新聞,今日的《讀賣新聞》前身,另註:日語“新聞”中文意為報紙)發表題為《廢止漢字》(漢字を廢止せよ)的社論。
  同年3月,盟軍最高司令部邀請的第一屆美國教育使節團於3月31日發表了第一次美國教育使節團報告書。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了學校教育中使用漢字之弊害與使用羅馬字之便利。
  這項改革的成果是當用漢字(當用漢字)和現代假名使用規則(現代仮名遣い)的製定。
  當用漢字
  基於漢字全部廢除之目的,內閣於1946年(昭和21年)公佈了在漢字全部廢除之前可使用的漢字表,當用漢字所指的就是這其中所包含的1850個漢字。此表排除了使用頻率較低的漢字,明確了官方文書和傳媒中應當使用的漢字的範圍。
  並且,當用漢字表也嘗試着對其中一部分存在比較復雜或存在多種寫法的漢字的字體進行簡化。但是,這種簡化並非如同中國的簡化字般,對漢字的構成要素進行體係化的變更,而僅僅是參照慣例將個別文字的一部分進行省略而已。
  今天常見的“混同書寫”問題,也是隨當用漢字表的出現纔産生的。根據此表,對使用當用漢字無法書寫的詞彙可進行漢字替換;而現實中,則有人將漢字用假名發音來替代,以這種方式繼續使用原有詞彙,這即是所謂“混同書寫”現象的由來。
  為了平滑過渡到當用漢字,國語審議會於1956年(昭和31年)7月5日,决定對漢語詞彙中超出當用漢字表所規定範圍的漢字,用同音的別字進行書寫替換。以下這樣是較為人知的例子。(括孤內為原本的書寫方式。)(譯註:後為對應振假名,以及中文釋義)
  註文(註文) ちゅうもん(中文意為定購)
  遺跡(遺跡) いせき(中文意為遺跡)
  防禦(防禦) ぼうぎょ(中文意為防禦)
  扇動(煽動) せんどう(中文意為煽動)
  英知(睿智) えいち(中文意為睿智)
  混交(混淆) こんこう(中文意為混淆)
  更生(蘇生) こうせい(中文意為蘇生,本來讀法為“そせい”)
  激高(激昂) げっこう(中文意為激昂)
  知恵(智慧) ちえ(中文意為智慧)
  略奪(掠奪) りゃくだつ(中文意為掠奪)
  這個方針和中國的簡化字的原理有少許相似之處。但有些漢字的替換,若不特別指出則很難被意識到,比如:
  妨害(妨礙、妨礙) ぼうがい(中文意為妨礙)
  意嚮(意嚮) いこう(中文意為意嚮)
  講和(媾和) こうわ(中文意為媾和)
  硬骨(鯁骨) こうこつ(中文意為硬骨)
  格闘(格闘) かくとう(中文意為格鬥)
  骨格(骨骼) こっかく(中文意為骨骼)
  書簡(書翰) しょかん(中文意為書簡)
  奇形(畸形) きけい(中文意為畸形)
  破棄(破毀) はき(中文意為破壞、毀滅)
  對當用漢字的批判
  以漢字全廢為目的的當用漢字屢次遭到批判。1958年開始,雜志《聲音》(聲)連載的《我的國語教室》(私の國語教室)中,福田恆存(福田恆存)指出“目前對漢字進行限製已經是明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國語審議會大多數由表音主義者所占據,大會每次都由所選出的同樣幾位委員所構成;在1961年的大會上,發生了舟橋聖一(舟橋聖一)、????田良平(????田良平)、宇野精一、山岸德平(山岸徳平)等改革反對派委員退場的事件。
  1962年,國語審議會委員吉田富三表示“國語(日語)是以漢字假名混合表記作為正式規則的。國語審議會在此前提下對國語的改善進行審議”,並提案將此作為審議前提。
  1956年,國語審議會會長森戶辰男(森戸辰男)於記者見面會上,表示“漢字假名混合表記是審議的前提。漢字全廢不予考慮。”
  主要政策爭論歷史
  自幕末以來,作為日語表記方法之一,漢字使用的是是非非屢次成為人們討論的對象。批判漢字使用時所采用的根據有下面這些:
  1.漢字的數量太多,也難以記住其讀音和寫法。
  2.國際上大多數國傢都是使用羅馬字,使用漢字是自絶於世界。
  打字機、電腦出現之後,也有人從機械化方面來批判:
  1. 因漢字數量巨大,文字處理機、電腦對其的處理要花費較長時間。
  2.和産生衹使用假名或羅馬字的文檔相比,産生漢字假名相混合的文檔要經過所謂的“假名漢字轉換”(かな漢字變換),損失效率。
  上述這些理由也産生了如下的主張,認為依照政策來削減漢字使用或將漢字全部廢除不再使用這種做法有利於國傢利益。
  1866年(慶應二年),前島密嚮當時在位的德川慶喜將軍提出名為《漢字廢止之議》(漢字禦廢止之議)的報告和提議,這被世人認為是漢字廢止論的先驅。他提出“漢字的習得過程沒有效率,應予廢止”的觀點。
朝鮮/韓國
  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方面
  在北朝鮮,漢字在法律上被完全廢止、朝鮮語使用的文字為諺文(Chosengul, 韓國稱為Hangul”)。“金正日”“平壤”等漢字表記,通常被視為外語。
  列寧說過,‘采用羅馬字也是東洋民族的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在“革命”的口號下,類似羅馬字的表音文字諺文被完全采用了。
  在對於漢字態度,以下是金日成的見解。
  “沒有使用漢字的必要。但是,中國、日本、南朝鮮使用漢字,所以有學習漢字的必要。”
  基於金日成的見解,1948年建國以來被廢除的漢字教育在1968年作為“漢文”教育又被編入了高中的課程。
  在朝鮮,報紙一般都是諺文專用而漢字完全不用。漢字一般被用來表記與中國有關的人名地名。另外,毛澤東給金正日贈送的漢詩,使用了簡體字。
  1948年的漢字廢除的同時,用朝鮮語固有詞替換漢字詞的運動逐步開始,但是1960年起便結束了。
  大韓民國方面
  二戰後,韓國也出現過廢止漢字,諺文專用的情況。曾出現過主張繼續使用漢字的大學教授,被迫辭職的事件。
  但是,1990年之後,主張漢字恢復的呼聲逐漸高漲,1998年,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成立,領導人是李在田,樸正熙時代的陸軍參謀總長。
  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連合會的主張:
  1. 漢字是東亞的通用文字。
  2. 朝鮮/韓國語,應該和日本語一樣使用漢字。
  3. 規定必須在小學進行漢字的義務教育。
  國防部長李在田主張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生應該接受漢字漢文教育。而2004年的李在田的突然逝世,這個計劃也擱置了。
越南
  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後,隨着科舉考試的廢止,漢字和喃字也逐漸廢除,開始使用羅馬化文字(國語字)。然而漢字並沒有完全在越南消失,文學、歷史等學術上仍保留大量漢字、喃字,漢字在越南的狀況類似拉丁語在歐洲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