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 語言學術語 : 經濟 : 藝術類 > 漢字
目錄
·hàn zì hàn zì·No. 2·No. 3
·沿革 History·造字原理 Principles defined in the Private·漢字的結構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字形 Font·讀音 Pronunciation·註音 Phonetic
·漢字與詞語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ords·漢字的數量 The number of Chinese characters·漢字編碼係統 Chinese character coding system
·筆畫最多的漢字 Strok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t most·漢字的奇跡 Chinese miracle·漢字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漢字字體 Chinese fonts·漢字的部首名稱 The name of the radical character·漢字的特點與魅力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漢字的優缺點與漢字改革的方向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irection of reform·漢字的演變及其對周邊國傢的影響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ts impact on neighboring countries·漢字起源說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計算機處理 Computer processing·世界上三大漢語詞典 World's three largest Chinese Dictionary·總結 Summary
·英文解釋·法文解釋·相關詞
·分類詳情·更多結果...
hàn zì hàn zì
  記錄漢語的文字。現用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演變而來: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一個字一個音節,絶大多數是形聲字。朝鮮、越南、日本曾使用漢字千餘年
No. 2
  漢語的記錄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 殷商 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No. 3
  記錄漢語的文字。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代表一個音節。
沿革 History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物語”“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係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係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係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藴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麽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最常用的500個漢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這、中、大、為、上、個、國、我、以、要、他、時、來、用、們、生、到、作、地、於、出、就、分、對、成、會、可、主、發、年、動、同、工、也、能、下、過、子、說、産、種、面、而、方、後、多、定、行、學、法、所、民、得、經、十、三、之、進、着、等、部、度、傢、電、力、裏、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現、實、加、量、都、兩、體、製、機、當、使、點、從、業、本、去、把、性、好、應、開、它、合、還、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義、事、平、形、相、全、表、間、樣、與、關、各、重、新、綫、內、數、正、心、反、你、明、看、原、又、麽、利、比、或、但、質、氣、第、嚮、道、命、此、變、條、衹、沒、結、解、問、意、建、月、公、無、係、軍、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並、提、直、題、黨、程、展、五、果、料、象、員、革、位、入、常、文、總、次、品、式、活、設、及、管、特、件、長、求、老、頭、基、資、邊、流、路、級、少、圖、山、統、接、知、較、將、組、見、計、別、她、手、角、期、根、論、運、農、指、幾、九、區、強、放、决、西、被、幹、做、必、戰、先、回、則、任、取、據、處、隊、南、給、色、光、門、即、保、治、北、造、百、規、熱、領、七、海、口、東、導、器、壓、志、世、金、增、爭、濟、階、油、思、術、極、交、受、聯、什、認、六、共、權、收、證、改、清、己、美、再、采、轉、更、單、風、切、打、白、教、速、花、帶、安、場、身、車、例、真、務、具、萬、每、目、至、達、走、積、示、議、聲、報、鬥、完、類、八、離、華、名、確、纔、科、張、信、馬、節、話、米、整、空、元、況、今、集、溫、傳、土、許、步、群、廣、石、記、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觀、越、織、裝、影、算、低、持、音、衆、書、布、復、容、兒、須、際、商、非、驗、連、斷、深、難、近、礦、千、周、委、素、技、備、半、辦、青、省、列、習、響、約、支、般、史、感、勞、便、團、往、酸、歷、市、剋、何、除、消、構、府、稱、太、準、精、值、號、率、族、維、劃、選、標、寫、存、候、毛、親、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養、易、置、派、層、片、始、卻、專、狀、育、廠、京、識、適、屬、圓、包、火、住、調、滿、縣、局、照、參、紅、細、引、聽、該、鐵、價、嚴。
  漢字體係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藴智認為,漢字體係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係,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係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係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係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傢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衹有少數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由於龜甲獸骨堅硬,所以筆畫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因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所以綫條細而均勻。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具有早期漢字的特點:圖畫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於西周。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因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過程復雜,古人為了簡便一些,纔比較容易寫,所以它的筆畫特點是:字形圓轉, 大小均勻。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還有較多的異體字。
  3.篆書
  “篆”字《說文解字》訓為“引書”,段玉裁註:“引書者,引筆而著於竹帛也”,可見“篆”字、含有“寫字”之意。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又稱籀文,有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時使用的識字課本《史籀篇》一類。形體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具有筆畫繁多的特點。廣義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古文小篆則指秦始皇“書同文字”後,在秦代頒行的統一字體,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後改定的字體。因為它是正式頒行的統一字體,經過整理、簡化,所以異體字大量減少,且字形呈長方,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小篆筆畫更加勻稱整齊,綫條粗細一致,更加圓轉,符號性增強了,圖畫意味大大消失了。因為小篆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成,一般說小篆是大篆的簡體。
  小篆書法:野鶴巢邊鬆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
  4.隸書
  隸書産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並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體。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的場合。為了便於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綫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緻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聚的結體風格變為橫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符號。隸書對漢字字體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綫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後的漢字為今漢字。今漢字的特點是符號性強,定型性強,字由種類有限的筆畫構成。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也稱為“漢隸”(也稱今隸)。漢隸書寫風格多樣,一種以方筆為主,如《張遷碑》;另一種以圓筆為主,如《曹全碑》。
造字原理 Principles defined in the Private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衹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藉。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鬍,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衹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麽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云:“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註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衹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傢林澐先生也有解釋說“轉註”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藉:這法簡言之,藉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藉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藉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藉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漢字的結構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係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空間、配置在一個正方塊內而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一個漢字乃由四百多個表意象形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
  一個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中文的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現一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含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部件,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對左邊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上面拿東西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幾乎都是攻擊性或是用暴力達成某件事,例如攻、敗、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字形 Font
  (漢字書法):“國”這個字的筆畫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占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復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嚮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竪,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讀音 Pronunciation
  漢字是多種方言的共同書寫體係,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準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各種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並非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如一命“嗚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別是該國國內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綫,比如“Bush”絶不能音譯成“不死”。
  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類似今日的韓、日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在朝鮮語中則大致為一字一音,沒有訓讀。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國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浬”(海裏)、“嗧”(加侖)、“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臺灣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註音 Phonetic
  最早的註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註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註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采用這種註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準”。直註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註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註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註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註音符號以及很多拉丁字母註音方法。註音符號仍是臺灣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註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産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竜”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
漢字與詞語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ords
  語素是漢文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詞組”的總稱。絶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現經白話文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係不同,語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語包括語素和若幹個語素形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的上萬漢字;幾千個常用字,又可以輕鬆組合出數十萬詞語。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準確掌握這數十萬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雖然從數量上來說顯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但由於大多數漢字構詞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並非遙不可及。因此,僅就詞彙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外文詞彙的記憶強度則要大得多。
漢字的數量 The numb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咨詢設備公司漢字字庫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衹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絶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規範掉,除古文之外一般衹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臺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20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的“國傢標準”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繁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但並不普及,衹有在戶政係統等少數環境使用。臺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係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睏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目前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嚮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漢字編碼係統 Chinese character coding system
  為進行信息交換,各漢字使用地區都製訂了一係列漢字字符集標準。
  國標碼(“國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的簡稱)在中國大陸使用。GB2312收錄6763個漢字,GBK收錄20912個漢字,最新的GB18030收錄27533個漢字
  BIG5碼。收錄13053個漢字。在臺灣和香港使用的一字節或兩字節編碼。
  Unicode並不被中國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國政府要求在中國大陸出售的軟件必須支持GB18030編碼。
  在國際通信化和軟件設計領域,CJK編碼收集了漢語、日語、韓語中的漢字集。
筆畫最多的漢字 Strok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t most
  使用的漢語中邉面的biang是筆畫最多的漢字,有56筆,異體字共有45筆,繁體字共有59筆。
  biangbiang面是源於陝西的一種面,現在也是一傢面館的品牌,還在使用這個字,但字典中查不到biang字的寫法。
  關於biang,有一個字謎: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開口,工字裏面走 。
  左一扭,右一扭,中間來了個言婁婁。
  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做了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道金鈎挂馬塘,
  推着車子逛鹹陽。
  現代漢語中筆畫最多的漢字是 齉nàng
  意思是鼻塞而闡述不清 這個字“衹有”36 畫
  另外,“象𪚥”等字,有64畫,但不常用。(音zhé,同“讋”)
  筆畫最多的字:
  雷的古字 這個字極為對稱,很能證明祖先們的審美情趣
  點評:聽見打雷開始寫這個字,等寫完之後估計雨都下完了
  筆畫:128畫
漢字的奇跡 Chinese miracle
  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漢字和水書屬於非拼音文字。在人類的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和埃及的聖書文字,但是它們早已滅絶了,所以目前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分為兩大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這現象難道不是很奇特嗎?有人說漢字是中國五大發明,這話並不過分。我還想說,漢字是一個奇跡!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梵文字母傳說是天神大梵天創造並授予人類,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藉用的。梵文字母用來拼寫古代的梵文及現代的印度諸多的語言和尼泊爾語。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係。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藉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裏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藉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根據大陸語言學家周有光的研究,人類最早的字母就是小方閃米特字母。但是,這種字母也不是他們直接創造的,而是藉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最初是象形圖書形狀,後來由於書寫工具——小棍加泥板的限製而演變成釘頭的樣子。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現在四者之中衹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傢了。歐洲的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絶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傢。
  除此之外,漢字也能超越國界。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衹要其他國傢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衹表意,不表音。
漢字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汉字的发展
  1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絶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傢莊等地。這裏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瞭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兇。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産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裏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係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裏,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藉”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係、傢族、人物、職官、徵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2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3 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鬍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臺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製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纔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傢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麯折,印章刻製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註有小篆寫法。
  5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産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綫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嚮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麯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綫條嚮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傢,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6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傢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顔體”(顔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藴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傢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顔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7 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産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産生的。
  8 草書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鬆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衹是書法傢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産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漢字字體 Chinese fonts
  目前可將各類漢字的字體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是從宋代活字印刷發展起來的宋體、黑體(包括粗、細等綫體)等;第二類是由書法演變而來的字體,如楷體、仿宋體、行楷、隸體、魏體、舒體、顔體、瘦金體以及鋼筆書寫的字體等;第三類是屬於美術字體,如綜藝、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體多是屬於以上三類字體的變異,例如:由宋體演變的大標宋、小標宋、報宋、長宋、中宋、姚體等;由黑體演變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綫體(包括粗、中、細等綫體,後又演變出粗、準、細圓體)等;由楷體、仿宋體等演變而來的中楷和細仿宋等;由黑體和宋體演變而來的美黑;由隸體演變而來的隸變體等。
漢字的部首名稱 The name of the radical character
汉字的部首名称
  形狀 名稱 例字
  古 古字旁 鬍、嘏、蛄
  冫 兩點水 次、冷、
  止 止字旁 武
  冖 禿寶蓋 軍、寫、冠
  戶 戶字旁 扇、房、啓
  十 十字兒 華、畢、
  礻 示字旁 祖、
  訁 言字旁 論、計、識
  王 王字旁 琅、琳、珊
  刂 立刀旁 製、別、劍
  木 木字旁 村、杜、極
  八 八字旁 𠔌、分、公
  車 車字旁 輛、輸、輕
  人 人字頭 倉、全、
  日 日字旁 暇、明、暗
   廠字旁 原、壓、
  曰 冒字頭 冒、暑、顯
  力 力字旁 努、
  父 父字頭 爹、斧、釜
  又 又字旁 艱、
  牜 牛字旁 牽、特、物
  亻 單人旁 侵、們、億
  攵 反文旁 敏、故、
  卩 單耳刀 卻
  斤 斤字頭 新
  阝 雙耳刀 陸、鄭
  爫 爪字頭 愛、
  廴 建字旁 延
  月 月字旁 腹、肋、膛 肉字旁 膏
  勹 包字頭 甸
  穴 穴寶蓋 穿、空、窟
  厶 私字兒 參
  立 立字旁 竪
  匚 三框兒 醫
  目 目字旁 盲、瞳、盯
  冂 同字框 網
  田 田字旁 男、胃、
  氵 三點水 瀘
  石 石字旁 研、砂、磊
  彡 三撇兒 彤
  矢 矢字旁 矮
  忄 竪心旁 悄
  疒 病字頭 疼
  宀 寶蓋頭 宜
  衤 衣字旁 襯
   廣字旁 底
  釒 金字旁 錯
  夕 夕字旁 夢
  罒 四字頭 蜀、羅
  辶 走之底 邀
  皿 皿字底 孟、蓋
  寸 寸字旁 封
  禾 禾木旁 秋、秀、秒
  扌 提手旁 拖
  白 白字旁 泉
  土 提土旁 地
  鳥 鳥字旁 鴨
  艹 草字頭 藥
  米 米字旁 粒、糕、料
  大 大字頭 套
  西 西字頭 慄、要
  小 小字頭 肖
  頁 頁字旁 頃、穎
  口 口字旁 唱、吹、吐
  舌 舌字旁 亂、甜
  囗 大口框 國、圈、
  缶 缶字旁 缸、缺
  門 門字框 閱、悶、閂
  耳 耳字旁 耽、職、聞、
  巾 巾字旁 師、
   蟲字旁 蛹
  山 山字旁 峽
  虍 虎字頭 慮、虛、虎
  彳 雙人旁 徐
  竹 竹字頭 管、籃
  犭 反犬旁 豬
  舟 舟字旁 船
  飠 食字旁 飽
  走 走字旁 趙
  屍 屍字頭 屢
  足 足字旁 距、踞、跳
  弓 弓字旁 張
  角 角字旁 觸、解
  孑 子字旁 孩
  身 身字旁 躲
  女 女字旁 媽
  魚 魚字旁 鮮、鰐、鰾
  糹 絞絲旁 絨
  隹 隹字旁 雀
  馬 馬字旁 騮
  雨 雨字頭 露、霜、零
  灬 四點底 熱
  齒 齒字旁 齡
  方 方字旁 旅
  革 革字旁 靴、鞭、勒
  手 手字旁 拜
  骨 骨字旁 骼
  欠 欠字旁 欲
  音 音字旁 韶、韻
  火 火字旁 滅
  心 心字旁 意
  戈 戈字旁 我
  弋 弋字旁 式
  氣 氣字頭 氧
  鼠 鼠字旁 鼬
  鼻 鼻子旁 鼾
  矛 矛字旁 預、矜
漢字的特點與魅力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係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傢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的優缺點與漢字改革的方向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張孝純《中學生文字學》序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據統計,使用漢字和漢語的人數達到13億以上。
  漢字是現在仍在使用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現在能看到而又能認讀的最早的漢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這已是相當成熟、相當係統的漢字了。
  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歷盡滄桑,青春永駐。古埃及5000年前的聖書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後來消亡了,有記載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埋藏起來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歷史。但在公元330年後,它也消亡了。歷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還有瑪雅文、波羅米文等等。而漢字不但久盛不衰,獨矗世界文字之林,還不斷地得以發展,影響也越來越大。為什麽?有以下一些原因:
  1.漢字是讀音最動聽的文字之一。
  漢字一字一音,每個音又分為四個音調,因此讀起來響亮清晰,婉轉動聽,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用這種語言寫成的詩文,有鏗鏘銳耳、抑揚頓挫的美感,特別是詩。中文詩講究平仄、對仗,所以,詩句可以特別整齊、節奏特別鮮明,讀之特別琅琅上口。
  由於漢字語音響亮清晰,沒有輕輔音,所以漢字在“人機對話”方面占有明顯優勢。有人預言,21世紀是“漢字的世紀”。
  2.漢字也是最優美的文字之一。
  優美到什麽程度呢?它已成為一種藝術——書法藝術。漢字的書法藝術是任何其它文字所無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書法作品已經成為無價之寶。
  3.漢字好認。
  先來作個測驗:你看下面兩種排列方式,哪一種能更快地知道其數目?
  ① ●●●●●●●●●●●●●●●●
  ②
  ●●●●
  ●●●●
  ●●●●
  ●●●●
  當然是第二種。因為人類的眼睛視野總是一個面,而不是一條綫。所以前者綫性排列,不易辨認;後者排成方塊,一目瞭然。前者相當於拼音文字——綫性文字;後者相當於漢字——方塊文字。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漢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閱讀效率。
  4.漢字意思好懂(具有關聯性)。】
  請比較下面一組中英文的詞:
  漢字詞 英文詞
  牛 ox
  公牛 bull
  母牛 cow
  小牛 calf
  牛奶 milk
  這六個英文詞,雖然意思都和牛有關,但寫出來讀出來卻“風馬牛不相及”,要認識它們,必須一個一個地學,一個一個地記,毫無規律可言 。而漢字詞,衹要認識一個“牛”字,就知道所有帶“牛”的詞都與牛有關了。又由於漢字構詞能力很強,所以認識了一定數量的漢字,就認 識了無數的詞,即使有新詞産生,也是建立在舊字的基礎之上的,詞義也容易理解。
  缺點則是在數學物理等理科學科上,表達起來,非常的薄弱和繁瑣,例如運算,衹有藉助阿拉伯數字和符號。
  在機械建築製圖方面也衹能藉助符號。
  七十多年前的時候,魯迅先生說:方塊漢字“是中國勞苦大衆身上的一個結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答問》)。所以“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議出現,這纔抓住瞭解决問題的緊要關鍵”,“如果不想大傢來給舊文字做犧牲,就得 犧牲掉舊文字”。(《且介亭雜文/中國語文的新生》)。
  中國近代史上的虛弱造就了國人對自己傳統(包括文化)的不自信,縱使是魯迅鬍適之輩,也不能免俗。
  5.漢字特點,直觀達意
  漢字是象形文字,其顯著的特點是字形和字義的聯繫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
  漢字的表意性使漢字成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時空的文字。衹有中國的兒童,仍能讀懂2500年前的《詩經》,朗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衹有中國的教材,能把唐詩、宋詞作為兒童必讀的啓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專傢之外,其他人很難讀懂。可見,漢字更有利於讀者形成“形-義”的直接聯結。
  漢字的表意性使漢字成為世界上單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識, 利於聯想,這也為加快閱讀速度帶來極大的便利。
  現代的快速閱讀法,首先是在歐美國傢産生和發展起來的,他們的文字有一個共同特徵--都是表音的拼音文字,單個字母沒有任何意義,衹有若幹個字母組合起來纔構成單詞。這樣在閱讀時,由於符合認知心理學的組塊原則.所以有利於快速閱讀的進行。而我們的文字卻是與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表意文字。那麽,漢語和漢字構成的閱讀材料能不能進行快速閱讀呢?答案當然是非常肯定的:漢語和漢字不僅能進行快速閱讀,而且更適合快速閱讀。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大方面:
  首先,漢字的表意性便於形意互見,為快速閱讀提供了天然有利條件;
  其次,漢字作為語素文字, 構詞能力強,常用字集中,為速讀提供了便利;
  其三,漢字作為拼形文字, 同音異義字差別明顯,也是快速閱讀的有利條件;
  其四,漢字的書寫形式便於整體認知,也有利於進行快速閱讀;
  其五,漢字作為復腦文字,認讀充分發揮了大腦兩半球的功能;
  最後,漢語語法的意合特點,使其言簡意賅,容易意會神攝,便於快速閱讀,直觀達意。
  漢字有着區別於世界其他各種語言的根本特點,這就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無論是詞組合成句子,還是單句組合成復句,首先考慮的因素往往是語意的配合,而不是語法形式的使用,衹要幾個負載着重要信息的關鍵詞語在意義上大致搭配得攏,就能言簡意賅地達到交際目的,這幾個詞就可以組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意合”。漢語語法的這一特點,使它結構獨特,靈活多變,頗多隱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靈活性和簡約性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漢語語法的上述特點,有利於我們在閱讀中運用意會的方式來進行感知和理解,這對於加快閱讀速度就有極大的便利。
  漢字的以上六個方面的特點,無疑會使其在閱讀心理方面較拼音文字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使漢字的書面語在感知、理解的各個方面都有較高的速度和效率,能夠實現閱讀速度、理解速度、記憶速度的協調發展,快速閱讀。
  所以根據優缺點,本人以為漢字將出現分支
  1.以古漢語為基礎,適當簡化一些字的寫法,也適當恢復一些被簡化的不好的繁體的寫法(如漢、愛、東)。
  以後出現的字都將是形聲字。
  用於表達,尤其是文學性較強的領域。這是主體。
  2.分支就是吸收數字字母符號,以便於理科學科的發展,使運算表達簡潔明了,又避免了漢字在這方面表達的欠缺,當然這些不能算傳統意義上漢字,但作為輔助是非常必要的。
漢字的演變及其對周邊國傢的影響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ts impact on neighboring countries
  一、漢字的演變
  關於漢字的起源,曾因倉頡造字的傳說而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新中國成立後,隨着考古的大量發現,這層面紗被逐漸揭開,露出廬山真面目。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漢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2O世紀8O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商周時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這是一種成熟而係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後流行的青銅銘文(金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春秋以後,由於諸侯割據,“文字異形”。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鬍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國字為基礎製定出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稍後,程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
  曹魏時,鐘繇創立真書(楷書)。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而且自東漢末年起,漢字的書寫已成一種專門的藝術即書法。
  二、漢字對周邊國傢的影響
  1.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製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五世紀初,日本出現被稱為“假名”的藉用漢字的標音文字。八世紀時,以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用法已較固定,其標志是《萬葉集》的編定,故稱“萬葉假名”。是為純粹日語標音文字的基礎。
  日本文字的最終創製是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空海)來完成的。他們倆人均曾長期留居中國唐朝,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據標音漢字楷體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後者采用漢字革體創造日文“平假名”。儘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朝鮮文字稱諺文。它的創製和應用是古代朝鮮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實際上,中古時期的朝鮮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新羅統一後稍有改觀,時人薛聰曾創造“吏讀”,即用漢字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輔助閱讀漢文書籍。終因言文各異,無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宮中設諺文局,令鄭麟趾、成三問等人製定諺文。他們依中國音韻,研究朝鮮語音,創造出11個母音字母和17個子音字母,並於公元1443年“訓民正音”,公佈使用。朝鮮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漢字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纔有本國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漢字為基礎,用形聲、假藉、會意等方法創製的表達越南語音的新字。十五世紀時,字喃通行全國,完全取代了漢字
漢字起源說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纍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製,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
  現存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産生在殷商時代,距今大約有三千四百年的歷史。它已是一種有着比較嚴密體係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僅從它相當發達的冶煉技術和銅器、陶器、玉器上的藝術紋飾看,便可以確定它已是高度發達的文明.我們完全可以推測,甲骨文産生的時代,恐怕不會處在中華民族由蒙昧走嚮文明的路口。
  漢字在進入甲骨文之前,必定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歷程。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嚮前追溯,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漢字起源的文獻記載,最早來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傳說,有的還帶有神話色彩。雖然神話與傳說有它産生的歷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歷史現實的折射反映。但這些傳說並非漢字起源歷史面貌的詳盡寫實,它們衹能推斷漢字起源前後的狀況和漢字起源的大體時間。可以證實漢字歷史面貌的文物與文獻還不夠係統和充分,因此,對漢字的起源,衹能以不連貫的歷史證據和依照發展邏輯的推測為基礎,建立科學的假說。
  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歷代學者各抒己見,這包括
  1,漢字源於結繩.認為文字是在上古時期結繩記事的啓示下創製而成的。
  2,漢字始於八卦.認為文字産生於易卦的卦象,如乾卦為天,坤卦為地,坎卦為水,離卦為火等。
  3,倉頡視龜作書.認為倉頡受到靈龜的啓示創製了文字。
  4,漢字、圖畫同源.認為書畫異名而同體,在文字産生的初期,書亦畫,畫亦書。
  5,漢字源於圖畫.認為二者並不同源,圖畫在先,文字在後,文字是在圖畫的基礎上産生的。
  6,漢字源於先民的社會實踐。認為文字的産生直接導源於原始的記事方法 。
計算機處理 Computer processing
  主條目:中文信息處理
  由於打字機鍵盤在設計時本身沒有考慮漢字輸入的問題,輸入漢字往往比輸入拼音文字睏難。漢字沒有經過中文打字機的普及,直接進入了電腦中文信息處理階段。在電腦發明初期曾引起漢字能否適應電腦時代的問題,支持漢字拉丁化的學者甚至以此為理據。
  隨着各種中文輸入法的出現,漢字的計算機輸入、存儲、輸出技術得到了基本解决,大大提高了中文寫作、出版、信息檢索等的效率。目前中文輸入法有上千種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輸入和表形輸入兩類,也有兩者兼之的。漢字的語音輸入、手寫識別和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也已得到廣泛應用。
  如收錄數千字的GB 2312(中國大陸)、Big5及CNS 11643(臺灣)、HKSCS(香港)、JIS(日本),以及收錄兩萬多字的GBK(中國大陸)、國際標準Unicode、ISO 10646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技術及其他種種因素,在收錄字數,及收錄字體等方面或做不同層次的調整。
  中國大陸當局為瞭解决郵政,戶籍整理等領域用字的迫切需要,於2000年實行了一個新的漢字編碼的國傢標準《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的擴充》GB 18030-2000,共收漢字27484個。並強製所有在中國大陸地區售賣的計算機産品必須使用這個新官方標準。
世界上三大漢語詞典 World's three largest Chinese Dictionary
汉字 世界上三大汉语词典
  目前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漢語大詞典》(共13册,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臺灣的《中文大辭典》(共10册,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大漢和辭典》(共13册,4.9萬詞條,40萬單詞)。而《韓漢大辭典》收錄了6萬個詞條,詞彙量達到50萬,在詞條和詞彙量方面都超過了上述三大漢字相關詞典。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總結 Summary
汉字 总结
  漢字是我國通用的文字,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希望大傢能更好地理解運用它!
英文解釋
  1. :  Hanzi,  kanji,  Chinese ideograph
  2. n.:  classifier,  Chinese characters
法文解釋
  1. n.  caractère chinois
相關詞
文字語言文學語文草業百科歷史字典古代帝王
歷史人物物理化學夏朝中國歷史佛教百科動物姓氏電影
化工大辭典磁場物理詞彙漢語漢語字典中藥
筆墨紙硯百科辭典百度字典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