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奸 hàn jiān
原指漢族的敗類,後泛指投靠侵略者、出賣國傢民族利益的中華民族的敗類。 |
|
原指漢族的敗類。後泛指投靠外族或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出賣祖國民族利益的人。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捲三:“ 檜 既陷此,無以自存,乃日侍於 漢 姦 戚悟室 之門。” 清 無名氏 《漢姦辨》:“ 中國 漢 初,始防邊患,北鄙諸鬍日漸交逼。或與之和親,或與之構兵。由是 漢 人之名。 漢 姦之號創焉……所謂真 漢 姦者,助異種害同種之謂也。”《老殘遊記》第一回:“他們用的是外國嚮盤,一定是洋鬼子差遣來的 漢 姦!”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咱們都跟 趙大叔 去抓大 漢 姦!” |
|
漢姦,意為投靠侵略者,通敵賣國的人(原指漢族的叛徒)。漢姦從古到近代都有, 歷史上有名的漢姦如西漢的中行說,南宋的秦檜,張弘範,明末清初的洪承疇,吳三桂,範文程,和中華民國時期的汪精衛,周佛海等。
漢姦是一個負面意義的語匯,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背叛漢族的人”,大多情況下泛指出賣中國國傢利益的人,相當於“賣國賊”“內姦”,也即通敵或叛國的中國人。“漢姦”在《辭海》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出賣祖國利益的人”;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後泛指投靠侵略者、出賣國傢民族利益的中華民族的敗類”。
中國歷史上一直以漢族為主體,“漢”也往往用來代指中國。 |
|
汉奸 原有典故
在《二十五史》中,衹有《清史稿》中有“漢姦”一詞。“漢姦”一詞原至清朝初年,其原意與現在使用方式相差甚大。“漢姦”兩字始現於清朝,根據日本神戶大學教授王柯的考證,雍正年間,曾有漢人與“苗頑”聯手對抗清廷在西南邊疆的“改土歸流”政策,這些人,就被清室皇帝駡為“漢姦”;這意義下的漢姦,指的是漢族姦細,其所損者乃滿族統治利益。
在清史稿捲307有以下一節,“(乾隆)十二年,授雲貴總督。疏言:‘苗、裸種類雖殊,皆具人心。如果撫馭得宜,自不至激成事變。臣嚴飭苗疆文武,毋許私收濫派,並禁胥役滋擾。至苗民為亂,往往由漢姦勾結。臣飭有司稽察捕治。’又疏言:‘貴州思州諸府與湖南相接,今有辰、沅饑民百餘入貴州境采蕨而食。臣已飭貴州布政使、糧驛道以公使銀賑濟。如有續至,一體散給安置。’”
道光年間,西方列強入侵,“漢姦”這頂大帽子不再屬於漢人專利,反被廣大理解為勾結外國勢力的背叛者;這意義下的漢姦,不分滿漢,指的是叛國姦細,其所損者乃中國整體利益,比較接近當代的流行說法。
到了同盟會搞革命,由於敵人是滿清,所以凡是幫助維持清室政權的漢人——包括康有為和梁啓超——都被稱為“漢姦”;這意義下的漢姦,回歸到漢人專利本位,其所損者乃中華漢族利益。 |
抗戰前後使用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using |
語匯後來甚至成為法律體係的一部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訂有《懲治漢姦條例》(1938年)、《處理漢姦條例》(1945年),以此當作打擊政敵(主要是汪精衛的南京政府)的主要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中國共産黨也曾經發佈《關於沒收戰犯、漢姦、官僚資本傢及反革命份子財産的指示》(1951年),以此對特定人士進行政治鬥爭。
一個有關漢姦這個詞的提法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移居馬來西亞的商人陳嘉庚嚮重慶國民政府提議:“敵未退出我國土即言和當以漢姦國賊論”,這個提議由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通過,被鄒韜奮稱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
漢姦標準的界定 Standard definition traitors |
漢姦汪兆銘某人是否是漢姦在不同團體,不同個人的看法中很很大差別,有時漢姦一詞更多地用來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而缺乏明確的標準。比如汪兆銘普遍被認為是漢姦,因為他的政權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並且承認滿洲帝國獨立。汪氏集團成員被定為漢姦,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它的失敗滅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代表喻權域在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中提出《懲治漢姦言論法》,受到廣泛批評,主要的批評是,一則違反了憲法的言論自由,二就是漢姦的界定是不明確的。
趙無眠則在《百年功罪》中有二篇文章——《查塔呼奇河畔談漢姦》《二十世紀誰不是漢姦?》——專門討論漢姦,認為漢姦是一個不確定不清晰的概念,文中流露對漢姦這種臉譜化定義的嘲弄。 |
|
- n. traître à la Chine
|
|
歷史人物 | 名人 | 軍閥 | 土匪 | 人物 | 走私 | 犯罪 | 逃犯 | 五代十國 | 中國歷史 | 古代帝王 | 百科大全 | 國民黨 | 陳姓 | 五十七歲 | 北洋軍閥 | 進士 | 國務總理 | 書法傢 | 遺老 | 民國人物 | 福建省閩侯縣人 | 江蘇 | 漢姦人物 | 浙江 | 安徽 | 偽滿 | 吉林 | 抗日戰爭 | 民國將領 | 西北軍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