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漢堡天文臺
  漢堡天文臺------本世紀最重要天文儀器誕生地
  回溯近代德國天文學的起源,便要把時光倒流到19世紀初的德國漢堡港(hamburg)。當時正是海洋探險殖民的興盛時代,隨着船舶航行東西方貿易,帶來驚人的財富,歐洲列強體認到天文學的發展對於航海具有極大的幫助,特別是船舶在茫茫大海中需要精確的定位,這時一本詳盡正確的星表,便是各船長、領航員極需的工具書。
  藉着六分儀的測量,a星昨天出現中天的時間與今天出現中天的時間差,便可換算航行了多少經度與距離;而從星星(如北極星)出現在海平綫的水平高度,就可以知道船舶所處的緯度。西歐各國中,以德國、荷蘭、英國等國對天文學的投資最為積極,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海洋殖民的國傢政策。
  漢堡港為歐洲重要大港(另一個重要海洋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對航行的船舶提供天文航海資料與時間服務。1833年漢堡天文臺正式由政府接管(在此之前是由私人集資舉辦),不久後出版了星數達6萬顆的星總表目錄。隨着漢堡市區的擴展,原有的臺址受光害、煙霧及工廠的影響,已敷研究工作的需求,便在1901年開始在郊區bergedorf的山丘上建立新臺。(圖片 漢堡天文臺80釐米折光式望遠鏡)
  1912年新的(現代的)漢堡天文臺正式落成啓用,配備當時傲視歐洲各國的先進儀器,諸如60釐米折射赤道儀(具備拍攝光譜與星體定位的性能)、蔡司1米口徑反射望遠鏡、60釐米口徑反射望遠鏡與30釐米lippert攝星鏡(焦比1:5),並開始所謂的agk計劃。
  所謂agk是德文astronomicchen gesellschaft katalogr 的縮寫,意為星總表目錄。到1930年,總計有20萬顆星已被測量並標定位置,1935年又利用光譜測量與光度計,觀測了15萬顆變光星。這時漢堡天文臺達到它歷史上的巔峰,在傳統天文學(天體測量學)的優異表現,為後代天文物理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