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 永登
目錄
No. 1
  永登縣在甘肅省中部,東經102°36′~103°45′,北緯36°12′~37°07′。東鄰甘肅省臯蘭縣和景泰縣,西靠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和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南接蘭州市的紅古區和西固區,北連天祝藏族自治縣。從南到北最長距離107公裏,從西到到東最寬距離101公裏。東起秦王川石門溝村,西至連城鎮東河沿村,寬約90公裏;南起苦水鄉周傢莊村,北至金嘴鄉富強堡村和坪城鄉三岔村,長92.5公裏。現屬蘭州市所轄。總面積6090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1.35%,占全市總面積的46.8%。永登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二)建置沿革
  永登縣歷史悠久。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開闢河西,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統兵出隴西,“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渡河湟,築令居塞”。從此永登縣正式納入西漢帝國版圖。
  《漢書•地理志》:漢昭帝始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領縣13,今永登縣地屬金城郡的令居、枝陽、允街、浩亹4縣。令居,元鼎二年(前115年)建縣,經專傢論證,令居縣治所在永登縣城附近,令居轄區為今永登縣北部與天祝一帶。枝陽在鹹水河下遊苦水鎮南。允街,神爵二年(前60年)置縣。浩亹,因浩水得名。《一統志》謂浩亹水“為金城大河,即今西寧之大通河也”。據《中國歷史圖集》在今河橋驛,轄大通河沿岸及青海省樂都縣東部。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將令居、允街、浩亹縣分別改為罕虜、修遠、興武縣。東漢設令居、枝陽、允街、浩亹4縣,歸涼州刺史部金城郡轄。東漢末年,曹魏統一中國北方,仍由金城郡轄,廢除枝陽,令居、允街、浩亹3縣依舊。
  西晉末,涼州刺史張寔復設枝陽縣,並在建新四年(316年)分金城之令居、枝陽二縣,又立永登縣,合三縣立廣武郡,這是“永登”名稱在歷史上首次出現,取永遠五穀豐登之意。
  唐武德二年(619年),設廣武縣,乾元二年(759年)又設廣武縣為金城縣,歸隴右道蘭州轄。景德年間,為西夏占領,屬西涼府。
  元至元元年(1264年),設莊浪縣,歸永昌路管轄。明洪武五年(1372年),將莊浪縣改為莊浪衛,均屬陝西行都指揮司轄。
  民國二年(1913年)歸河西道,民國三年改屬甘涼道,民國十六年廢道,歸蘭山行政區。民國十七年改為永登縣,由甘肅省政府直轄。
  解放後,最初由甘肅省武威專區領導,1955年河西三專區合併,歸張掖專區領導,不久劃歸定西專區。1958年12月,撤銷永登縣,設蘭州市永登區。1961年,恢復永登縣,仍屬蘭州市。1963年,又從蘭州市劃出,改歸武威專區。1970年,復歸蘭州市至今。
  二、地形地貌
  永登縣地形特徵可概括為“兩河夾三山”形成黃土丘陵區和秦王川盆地。地貌上表現為石質山地與黃土丘陵交錯分佈。地勢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與黃土高原西部過渡地帶,也是祁連山支脈東延與隴西沉降盆地間交錯的過渡地區。境內山巒重疊,丘陵起伏,河水縱貫。高聳入雲的烏鞘嶺矗立縣北,黃河在縣南蜿蜒流過,整地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海拔在3000~1600米之間。最高點在縣境西北與天祝藏族自治縣交界的天馬嶺,海拔為3650米;最低點在縣西南與蘭州市西固區交界的莊浪河河𠔌,海拔為1590米。
  莊浪河𠔌地在永登縣境內可分為富強堡峽𠔌段、永登寬河𠔌段、野狐城――苦水段和周傢莊――河口峽𠔌段。莊浪河𠔌地發育四級階地,其中Ⅰ、Ⅱ、Ⅲ級階地保存完整,N級階地多有破壞,以N級階地後緣做為河𠔌邊界,莊浪河𠔌的寬度在中堡鎮清水河至紅城鎮野狐城之間,一般在3000~4000米之間。
  大通河𠔌地多峽𠔌,僅在連城以下形成河𠔌盆地――八寶川。八寶川西南部與東北部為祁連山延續的褶皺帶;中部和東南部為黃土丘陵,東西兩邊為淺山平地和丘陵地。河𠔌川地東南與西北兩頭狹小,中部較為開闊平坦,海拔1800米左右,呈西北東南走嚮。
  西部、北部石質山地均為祁連山山脈間東南延續之餘脈,可分為三大主幹餘脈,即“三山”。(一)西部石質山地。指大通河兩岸的石質山地,主要山峰有雞尾山、吐魯坪、張傢峨博等,海拔在2800米以上。(二)北部石質山地。位於永登縣境北部與天祝藏族自治縣、景泰縣的邊界一帶。主要山峰有煙筒溝腦、大肚坪、簸箕掌等,最高海拔3024.5米(煙筒溝腦)。(三)西北部石質山地。馬牙雪山南支經天馬嶺、喜鵲嶺後延伸入縣境,形成奬俊埠嶺後被大沙溝截斷,最高海拔3650米(天馬嶺)。
  黃土丘陵溝壑區是全縣主要地貌類型,占總面積的67%。包括通遠南部,七山全部,大同北部,清水和上川西北部,在苦水、樹屏的交接地帶及紅城、竜泉寺、大同東部和清水南部一帶,海拔大都在2000~2500米之間,相對高出莊浪河、大通河500~700米。這裏地處莊浪河和大通河河間地帶,現代侵蝕十分活躍,因此溝壑密佈,衝溝深切,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黃土丘陵區可分為大通河西岸黃土山梁區,大通河、莊浪河之間的黃土山梁區和莊浪河與秦王川之間的黃土梁峁丘陵區。
  秦王川盆地,面積約470平方公裏,南北長40公裏,東西最寬處16公裏。在地形上屬烏鞘嶺南坡的斷陷低地,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850~2300米,屬永登縣上川、秦川、中川三鎮,其東北部邊緣一小部分屬臯蘭縣西岔鄉。盆地內主要為洪積平原所占據,其間有壟崗狀殘臺和個別殘丘分佈,平原由北嚮南傾斜,地面坡度10~15%。橫嚮上地形平坦,切割甚微,盆地的古老基底為南山係變質岩,其上為第三係紅色粘土岩,青灰色砂礫岩,米黃色粘土岩,洪積衝積的黃土形物質等。東西南除局部露出第三係紅層外,多為第四係黃土覆蓋。秦王川盆地自1994年引大入秦全綫通水後已成為永登縣的“米糧川”,是甘肅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
  永登地處甘肅中部,蘭州市西北部郊區,是古絲綢之路的門戶,亞歐大陸之要衝。總面積6090平方公裏,總人口50萬人,轄6鎮16鄉,縣府駐城關鎮,隸屬蘭州市管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2000米,地貌呈“三川兩河”:即秦王川、永登川、八寶川、大通河、莊浪河。南北長107公裏,東西寬101公裏。
  永登縣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9℃,年均降溫水量為29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659小時,平均無霜期121天。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鼕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景色宜人,是避暑旅遊勝地。
  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永登區域經濟已達到相當規模。全縣經濟和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縣一級名列前茅。半個多世紀以前,著名學者羅傢倫在西北考察時曾預言:“最了不起的是永登,最有希望的也是永登。”使永登蜚聲中外。
  工業以建材、冶煉、農副産品加工為支柱的工業體係已初步形成。建材、冶金二竜昂首;化工、礦産開發、農副産品加工三駒揚蹄;電力、機械製造、印刷、塑料、服裝等産業配套發展。主要産品年生産能力鋁錠10萬噸、硅鐵12萬噸、電石14萬噸、水泥150萬噸。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1998年底,全縣農業總産值達到2.76億元,糧食總産量達到1.98億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糧由1978年的26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45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85元。總投資26.5億元的國傢重點工程——引大入秦自流灌溉工程的建成通水,進一步夯實了農業基礎,引大工程總灌溉面積86萬畝,永登占77萬畝,發展提灌還可擴灌面積5至10萬畝以上。引大灌區具有發展節水農業的巨大潛力。國傢計委萬畝節水灌溉示範點工程正在加緊進行。
  永登自然資源豐富,享有“冶金𠔌”之稱,尤以石灰石、石英石、石膏、煤的儲量巨大,分別達到2.9億噸、3.1億噸、2000億噸和1.3億噸。盛産玫瑰、豌豆、蠶豆、130多種種野生藥材,素有“玫瑰之鄉”之稱。野生動物有跑鹿、草豬、馬雞、水獺、旱獺、獐子等。
  電力充足,發展前景廣阔,西北大電網直供縣內,國傢重點工程330千伏安變電所已投入使用。連城電廠二期擴建工程正在加速進行,電力充裕,發展前景十分廣阔。
  水利資源豐富,黃河一級支流莊浪河和二級支流大通河流經永登縣城,八寶川年經流量280多億立方米,礦泉水儲量大、水質好,大小泉眼有20多處。
  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全縣耕地面積139多畝,荒山荒灘599多畝,人均耕地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一倍以上。
  1976年至1995年,勘測設計並建成造成了將流經青海、甘肅兩省交界處的大通河水,調入100公裏以外,蘭州市以北60公城處的永登秦王川地區的大型水利工程,簡稱為“引大入秦工程”。這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被稱為“中國的地下運河”,可謂今古之奇觀,俗稱“人造銀河”。工程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旅遊資源
  引大入秦工程
  甘肅省引大入秦工程是將大通河水跨流域調至秦王川地區的一項大型自流灌溉引水工程,支渠以上工程全長880公裏,主要由隧洞群、大渡槽、倒虹吸及明渠等建築物組成。沿綫風景秀麗、景色宜人。
  "開天門,闢地穴,越津通流,成就幾千年好事,功蓋秦川,光照日月千秋;鑿祁連,穿走廊,跨河引水,滋潤百萬畝良田,德澤隴原,惠及子孫萬代"這就是引大工程的真實寫照。
  引大工程是甘肅人民戰天鬥地重新安排甘肅山河的一項偉大壯舉,也是中國水利史上的經典之作,是西北的"都江堰",黨和國傢領導人李鵬、喬石、朱鎔基、鄒傢華、田紀雲等都先後視察了引大工程。
  引大工程在許多方面曾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建設的一流水平。引大工程已成為展示甘肅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創業精神幹實事、辦大事的一個窗口。引大工程已被國傢教委等六部委、中共甘肅省委、中國蘭州市委和市政府分別正式命名為全國全省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社會各界朋友參觀。
  永登青竜山
  青竜山公園的靈秀,不但是它承載了五千年的河湟文化,而且還因它是鑲嵌在浩瀚的荒山禿嶺中的一顆緑色明珠。一九八五年,永登縣委、縣政府將青竜山闢為公園,開始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嘗試。經過十五年的艱苦奮鬥,一個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宏偉的人造怡園展現在人們面前。目前,公園裏噴泉吐翠,花木爭榮,樓亭廊閣,懷古頌今,吸引了大批的本地人、外地人、中國人、外國人。凡到此遊覽者,均贊不絶口,稱頌這是改造自然環境,繼承傳統文化的傑作,稱贊青竜山這個名字古老而新穎,神秘而浪漫。
  青竜山公園建設於1985年,現有緑化面積750畝,栽培着油鬆、雲杉、蘋果、新疆楊等喬木樹種20多種20多萬株,玫瑰,檸條、紅柳、紫穗槐等灌木10多種12萬多叢,各類花壇5000多平方米。"常青樹-花灌木-草坪"、"喬木-常青樹-觀賞樹"等一係列優化組合種植模式初具規模,園內四季長青,風景優美。
  在人文景觀方面,先後建成了眼光閣、玉皇殿、牌坊亭、蝴蝶亭、鴛鴦亭、三臺閣、永寧寺、臥竜橋、騰雲橋、鐘鼓樓等十多處仿古建築。總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縱貫公園內的明長城和後山的漢長城遺址,顯示了永登的悠久歷史;革命烈士張振聲之墓告誡遊人勝利來之不易;鐘鼓樓集中追述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承載了永登人民的輝煌業績;臥竜、騰雲二橋展示了永登兒女熱愛愛家乡的赤子之情和東西部人民相互支援,共同發展的深情厚意。青竜山公園已成為河西走廊門戶的遊覽勝地。
  柳 樹 香 爐 山
  香爐山位於永登縣城西南約5公裏處叢山中,屬祁連山東延支脈,主峰群山環抱,孤峰突起,陡峭而挺拔,形如香爐,時有雲霧繚繞似輕煙,因似"香爐"而得名。東有大小馬鞍山,南有刀棱山、西有臥竜嶺,西北有胭脂屏(又名連花嶺)。寺西數百米處有一泉眼,名香泉,香爐山以險峻著稱,經能工巧匠在懸崖絶壁上建築衆多高低錯落的樓臺殿宇,昔日為永登著名觀光之勝地。從東峰之間梨山老母洞上石壁有《萬壽仙山古洞》的大明碑刻推斷,這些樓臺殿宇的建築始建於明代,惜歷經清同治五年,光緒二十一年,民國十七年三次兵變,原建築已蕩然無存。
  相傳,昔年香爐山共有建築物三十餘處,即山門、五佛殿、地藏殿、無量殿、三聖殿、娘娘殿、竜王宮、接引殿、五聖宮、八卦閣、千眼千手菩薩殿、黑虎靈官殿、勒馬殿、梨山老母洞、真武殿、三清殿、三大菩薩殿、三宮殿、上道院、連雲閣、鬥母宮、關聖帝君殿、千佛閣、中天玉皇殿、道光石坊、香水泉、清涼亭、立山碑、碑亭、戲臺等。每逢農歷四月初八、九月九有山會,經商販賣、遊山玩樂者絡繹不絶,商人來此過財神會,屠戶來此來祖師會,滿洲貴族每年五至八月初上山避暑,幾乎四季有人遊山觀光。
  一九八六年以來,本縣群衆集資在原玉皇殿舊址重建十米見方的兩層連雲閣一處,在戲臺場址建房五間。目前“引大入秦"工程從此山經過,料定他年定會林木蔥鬱,建築峰起,成為永登旅遊勝地。
  永 登 海 德 寺
  海德寺位於永登縣城正北原新倉巷,這是縣城內唯一殘存的明代建築。寺內原有大殿,南鬥、北斗宮、馬祖、山神、護法諸殿。現存大殿面寬14.20米,進深9.60米,歇山頂,飛檐下施雙昂五鋪鬥拱。殿內正背題記曰:"大明正統拾貳年歲次丁卯陸月拾伍日辰時建",可知大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殿內東西北三壁一周施底壇基,其上有彩塑。正面塑三佛,結迦並二弟子立姿彩塑正中的釋迦牟尼佛,頭戴五智冠,勁飾瓔珞,闊額方頤,眉若遠山,眼似纖月,雙身垂肩,隆準薄唇,嘴角略現笑意,左手置右腳心,手心嚮上,襢右臂,右手撫右膝;神態慈祥莊嚴,氣度恢弘嫻雅。衣從左肩斜披而下,衣褶麯綫流暢,突出了衣服質地的輕柔,從塑像本身可以看出濃郁的藏傳佛教雕塑藝術風格。左右夾侍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兩旁有八菩薩、二護法的塑像,1993年絢旬華裔信女傅風英捐贈玉佛一尊置殿內。1963年海德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屏山及尕達寺
  石屏山位於連城北部大通河東側,屬祁連山係,重岩疊障,雄偉險峻,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浴佛節會,方圓百多裏外的農民和佛傢信徒就有八、九萬人前來聚會,特別是一九九三年石屏山尕達寺被闢為旅遊風景區後,招攬國內外遊客、滿山遍野的人們川流不息,熱鬧非凡。
  尕達寺,原名"卻嘎林"(藏語,意為殊樂寺),因其山形及建築酷似佛教勝地五臺山故又名:"小五臺"。相傳宋淳六年(公元1246年)薩迦派(花教)第四代祖師《薩迦格言》的作者薩班·宮噶堅村應闊端(元太宗窩闊臺次子)之邀赴涼州途中路過此地,見此山祥雲浮動瑞氣繚繞,便在此建寺。明永樂年間,在三世土司魯賢大力贊助下,格魯派大師魯木桑木丹又廣為修建,在峰上建造起五臺佛殿。南峰(二臺)有三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及二弟子像,壁畫為十八羅漢;中峰(三臺)有彌勒殿,內塑彌勒王像;西峰(四臺)有普賢殿,內塑普賢菩薩等三像,北峰有觀音殿,內塑南海觀世音菩薩等五像,東峰(八臺)有文殊殿,內塑文殊語獅佛主等五像,壁畫五臺山全景。此後,歷代魯土司屢次支持擴建,山前建有山門及金剛殿,殿內供宗喀巴及二大弟子像,上層塑有大師畏金剛及文殊師利菩薩,右塑六壁觀音威懾像,左塑閻羅王法像,禪院西部修建有養性觀音殿及送子觀音殿,塑有護佑天母、養性觀音、送子觀音等像,壁畫有大般苦母,殊勝母,普度母及白卒佛母等。殿外建有魯木大師骨灰塔。在險峰上遍布着高低層疊,精巧玲瓏的佛像,殿內塑像,壁畫更是千姿百態,精美絶倫,清末本邑貢生蔣毓麟有七絶六首詩詠尕達寺,其中詠三臺詩云:"峻閣崢嶸倚碧空,此生恍入白雲中,三臺上有神仙柱,麯徑暗香一路通"。清代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六世達賴侖祥嘉措、七世達賴圖多嘉措、二世嘉木祥居罨汪波以及黃教大師夏爾格登尖措,紮公麯吉多吉、普公尼麻讓夏爾登曾到此修行,據傳留下了極樂金剛洞,煥公洞、神仙洞,仙人橋等勝跡。惜於1958年的宗教改革中,此寺被拆毀殆盡。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有關單位的大力倡導下,發動各界人士捐款捐物重修尕達寺,現已建起經堂,觀河樓、山神殿、一臺閣、捨利塔、山門各一處。八臺建築盡現眼前,氣勢巍峨,高聳入雲,現已成為連城、吐魯溝旅遊區的一個組成部分,供國內外遊客觀光旅遊。
  妙 因 寺
  妙因寺位於衙門西側,為魯土司所建立的影響最大、塑像最多、壁畫最精的一處寺院。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年間做過大量修整,主要建築物有:牌坊(已拆)、山門、鷹王殿、萬歲殿、古隆官殿、金剛殿、多爾經堂、禪僧殿、大經堂、佛塔以及兩座活佛囊和若幹僧捨。
  1、鷹王殿:以供有鷹王畫象而得名,兩側塑哼哈二將,中有明景泰元年探花黃諫撰《敕賜大通寺記》石牌一座(已毀壞)。
  2、金剛殿:也叫轉輪殿,正中從梁上到地下安裝有高二米餘,直徑一米餘的八角轉輪一座,四面鑲有拉環,供人拉轉,西側塑四大金剛像。
  3、萬歲殿:正中蓮臺塑釋迦、交殊、普賢三大菩薩像。供桌上原供有朱元璋畫像,設有木製"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牌位,供土司朝拜之用。殿後座南朝北塑有觀音人像,又稱四臂倒坐觀音。四周穿廊畫壁上,繪有釋迦牟尼生平故事,形象生動,工藝精緻。
  4、古隆宮殿:古隆宮相傳是妙因寺護法尊神。原殿甚小,由十七世土司魯如臯於清鹹豐十年增修。殿內供桌上原放有達官截衹手一隻,供人觀賞,以後手不知失落何方。
  5、塔爾殿:正中竪有木製定心的塔座,中供白玉觀音,周圍壁上有彩繪佛像。
  6、多爾經堂:為妙因寺的正殿。中間塑有西方金剛首菩薩等三佛,千首千眼佛及八菩薩二護法塑像肅立兩旁,銅製鍍金大小佛像布滿供桌,周圍壁上分別畫着唐僧取經故事,塑着小佛法相,殿內還藏有各種經典500餘部,用黃色包裹,木板夾裝,寬帶密紮。另外還有供印佛像及經文的木質刻若幹套,現已散失。
  7、大經堂:座西面東,內寬24米,長28米,重檐歇山頂,頂棚為三百七十六塊繪畫方格天花板,畫棟雕梁,寬敞別緻,別具風格。內供宗喀巴像,堂中設活佛講經座床。南北廊下柱空間設有支架小轉輪25個,供轉寺的人們拉轉。
  8、禪僧殿:與大經堂相對,殿內有壁畫佛像,布設供桌,實為僧衆舉行小型佛事,講經學習的小經堂。
  9、活佛囊二處,即活佛官捨。其中勘布囊設有整齊雅緻的佛捨三間,古塔三座,獨立佛龕四處,係明代建築。
  10、塔兒,面對山口,在塔爾殿背後有高約十米的磚塔一座,以紀念釋迦牟尼。
  妙因寺在青海省藏族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深有影響,過去每年春夏之交,信徒們成群結隊,長途跋涉來這裏朝拜貢獻,轉寺磕頭,以示篤信虔。
  魯 土 司 衙 門
  魯土司衙門坐落在大通河畔連城鎮。始建於明初,重修於清嘉慶二十三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整修,於198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目前僅存的最完整的土司衙門之一。
  魯土司衙門依山傍水,座北朝南,佈局嚴謹。一進數院,屬工部營造式法建築,有建築物226間,建築面積5397平方米,頗具民族特色。中軸綫主體建築物有:大照壁、牌坊、六扇門、儀門、大堂、燕喜堂和祖先堂。在各院落兩側配有整齊排列的廊房、廂房及配樓等。東側有二堂、書房院及內宅;西側有倉院、大馬房等;祖先堂後有大廚房、大庫房;最後是後花園,內有花崗岩雕獸、石桌凳(原為土司墓地陪葬品,墓地被毀後移到花園),還有一塊重約噸許的隕石,墜落時間不詳。
  1、大照壁:磚製,長二十米,高六米八,聳立門前,異常雄偉。照壁兩側原有高二米,寬一米的鹿角閘銜接東西轅門,高照壁不遠有三十餘米錫頂,中間嵌有桅桿兩座。
  2、牌樓:明王朝表彰土司第四代魯 功績所建立,原書:"世篤忠貞"。原牌樓始建於明成化二年,明末遭燹,清順治年間重修,上改寫"世篤忠誠"。
  3、六扇門:六扇門為衙門正門,因有六扇大門而得名。門前原有石刻大獅子一對,廣場東西各設吹鼓樓三間,兩側設有班房,均已拆毀。
  4、儀門:又叫"風鳴門",門前原有白底黑字"提督軍門"立匾一塊。兩側各有小門,東面叫"生門",西面叫"絶門"。東廊房為中軍守備問事斷案的場所,西廊房為軍備庫房。
  5、大堂:原為龕式穿堂一座,堂首懸挂八世土司魯光祖立的紅底金字"報國傢聲"巨型橫匾一塊,中間屏風上畫有""獸。臺上鋪紅地毯,為辦理發佈政令和舉行大典之所。堂側備有堂鼓、懸磬等物。兩邊次間獨立成室,東耳房藏有各式屏風、帳房、蒙古包等設備;西耳房擱置兵器等軍用物資。大堂前有東西廂房各五間,東廊房是文案辦事所,西廊房是檔案室和庫房。
  6、大院:正廳五間,前檐正中?quot;燕喜堂"橫額,堂內兩側有"四朝 舊","廿世巨傢"的紅匾。這裏是土司歡迎上司,接受慶賀的正廳。堂前東廂房處理日常事務,西廂房為議事廳。
  7、祖先堂:原為明王朝表彰一世土司脫歡夫人馬氏誘殺河西達官戳衹的功績而敕建的,名為效忠樓,清嘉慶六年改建,改名祖先堂。樓柱為八角形,樓上供養着藏漢神佛,樓下奉祀其列祖列宗的影身圖象,男左女右,按序排列。兩側東西配樓是土司存放祭器和讀書養性的處所。
  8、二堂:傳說建築較早,是土司小憩預審案件和處理一般事務之所。原先堂中挂有明萬歷年間榆林總兵李如柏書寫的"忠孝傳傢"橫匾。
  9、大庫房:在祖先堂後面,是豢養傢禽畜類,儲藏主副食物以及日常用物、藥品等的庫房。設有"辦理掌傢事物"的官員專負其責。現房屋已被拆毀。
  10、官園:是土司和眷屬遊玩憩息的花園,也是消閑避暑的別墅。設有"千眼觀光"門窗的緑照亭和八卦亭,可供攀登遊玩的山字石兩塊,叫做"帶子上朝"。在園中現有參天的古樹和應時的果木,也有繁花似錦的花卉。樹木有鬆、柏、楊、柳、椿、槐、桑、榆、桃、李、杏、核桃、葡萄等;花類有探春、迎春、牡丹、芍藥、玫瑰、薔薇、石竹、金菊、大麗花、萬年春、金銀花、觀音柳等,還有竹、蒲、蘆葦等水草;鳥類有八哥、鸚鵡、金翅、百靈等珍禽。每當春和日麗或是酷暑炎夏,土司盡情享樂,其雅興逸緻可見一斑。
  吐魯溝國傢森林公園
  吐魯溝國傢森林公園位於永登縣西部連城林區中,總面積為5848.4公頃,距永登縣城60公裏,距蘭州市和西燈市均約160公裏,已開闢旅遊綫路16公裏。1988年初定名為"吐魯溝森林公園"。1992年經國傢務院林業部審核批準,闢為"蘭州吐魯溝國傢森林公園"。
  吐魯溝是一處自然風景區,也是大西北黃土高原上的一顆緑色明珠。信步其間,躍入眼簾的是林海茫茫,緑波濤濤,兩側石崖壁立,奇峰競翠,沿途清溪瀠洄,麯徑通幽,移步換景,氣象萬千。天窗眼、藏竜洞、半月天、燈桿石、駝峰嶺、金剛峰、三峰競秀、幽𠔌琴音、石壁瀉珠等二十多個景觀,形態各異,造型奇特。素有"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峨眉之秀、青城之幽"之美譽,在我國西北地區實屬少有。
  吐魯溝氣候溫和,群峰迭嶂,林木蔥籠,溝幽壑深,芳草依依,生長着1614種植物,棲居着麝、跑鹿、蘭馬雞、石羊、猞猁等數十種珍稀動物。蒼翠的油鬆,挺拔的雲杉,雅潔的紅樺,五彩繽紛的花草以及遍布林海的豬苓、大黃、黨參等百多種草藥盡展豔姿。跑鹿、石羊信遊於峰嶺之上,山鷹、杜鵑翺翔於藍天白雲之間。小溪撫琴音悠揚,群鳥鳴歌喉婉囀,儼然是一座渾然天成的世外桃園。
  近十年來,吐魯溝國傢森林公園,承蒙社會賢達、仁人志士的大力協作,多方籌措資金130多萬元,興建了旅社、餐廳、服務部,架設了高壓輸變電綫路,安裝了衛星地面接收器,配備了電視機,修建了亭臺樓閣,先後接待了數百萬遊客,知名度與日俱增,已成為我省重點旅遊勝地之一。目前吐魯溝旅遊管理處本着"以開放促發展,以管理促建設"的原則,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使之成為集遊、購、娛、食、住、療養於一體的旅遊勝地。目前吐魯溝風景區已完成整體建設規劃設計,為建成高標準國傢森林公園奠定了基礎。
  苦水豬馱山
  豬馱山,位於莊浪河畔、河西第一鎮的苦水鎮,原名"萱帽山",是康熙禦封的"滲金佛祖"得道聖地。始建於清康熙年間,300多年來,不斷增修,已初具規模。尤其是2001年由"蘭州豬馱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承包經營以來,已纍计投入600多萬元,完善了景區旅遊基礎設施。並鑄造高21.95米銅質大佛一尊,冠西北銅佛之尊。此山氣溫勢超拔,峰態聳峙;山下玫瑰花似海,遊客來如潮。在清朝時就已是平番(即今永登縣)八大勝景之一,與苦水"莊浪秋水"、"巨柳含煙"等勝景,一直為文人墨客吟詠不已。而今,豬馱山與被譽為蘭州十大景觀之一的"玫瑰花香"互相映襯,已成為省城市民旅遊、避暑、朝山、拜佛後花園
近義詞
永登
相關詞
教育學校中學旅遊行政區劃地理甘肅個人
蘭州高速公路
包含詞
永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