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寺
目錄
山西省盂縣永清寺
  山西省盂縣古稱“仇猶國”。“仇猶國”以有2600年的歷史,即公元前600年前後由少數民族“狄人”建立的國傢。永清寺就坐落在“仇猶”古城東南8.5公裏處,在路傢村鎮東杜村內,係太行山東麓以東。東距石傢莊140公裏,陽泉市40公裏,西鄰太原市120公裏處,是一座具有古老佛教文化歷史和現代佛教文化的佛教道場,也是盂縣佛教協會所在地。
  永清寺始建於隋開皇二年,素有“先有永清寺,後有盂縣城”之說。據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據寺院碑文記載,古寺曾修復三次(1.明-萬歷年 2.清-康熙年 3.清-嘉慶年)。
  寺院元代時期正殿遭兵焚。明萬歷年間,永清寺僧人洪公法師化緣重建,寺廟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院,以前院為正殿、山門和東、西配殿為主體,現存大雄寶殿3間,係單檐歇山頂結構。殿面寬15米,進深14米,檐高4米,九檁八椽、12梁、16柱。殿內塑像已毀,衹有明代的水陸壁畫一堂尚保存至今栩栩如生、清晰可見。
  建國以來,隨着國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2000年春, 一度法師受陽泉市佛教協會籌備組委派和盂縣統戰部安排以及東杜村黨支部、村委之邀請來主持本寺佛事工作。隨即領取了 “宗教活動許可證”。當時的寺院,殘垣斷壁,雜草叢生,無盡凄涼,法師遂發願復興古剎,認真修行辦道,再現佛教重林規模。於是四處奔走,到處籌集善款,修破墻為住所,自己種地維護生活,修善殿堂,迎請大藏經,雲集僧衆,幾經艱辛,經數載嚴寒,師徒數人歷盡滄桑,居士信衆辛勤付出,特別是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從新修復了大雄寶殿,隨後相繼修建了千佛殿﹑藥師樓﹑極樂殿﹑大悲殿﹑三聖殿﹑居士樓、藏經室、念佛堂等,各殿相互呼應,格局嚴緊,金碧輝煌,尤其是2007年3月以來,新修了永和公路、永和廣場、天王殿、五觀堂、法物流通處,從而使各殿配置更為完整,寺院更加宏偉壯觀。經過短短的8年當中,在一度法師的帶領下廣結善緣、弘法利生、慈悲濟世,如今已是一座擁有常住僧人30多位,居士信衆3000餘名,具有一定規模的佛教道場。
遼寧大連市永清寺
  永清寺坐落於黃海北岸、太山腳下,地處大連開發區大李傢鎮,始建於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大連永清寺相傳唐王李世民率將四次東徵時,大將薛仁貴踩中了這塊聖地囤兵積糧,到了元朝年間有一高僧雲遊此處,便率弟子在山下建寺,傳經弘法。康德三年,寺院因地處偏遠,經常有野狼出沒,直至有一天寺內僧衆為狼所傷,人們纔慌了手腳另闢蹊徑,村裏的男女老少用花軲轆車將寺院往北搬運,費了不少的勁走到現在的地方,車了怎麽也走不動了,人們甚為驚異,以為菩薩指點與此地有緣,故於此地重建了現在的永清寺
  北方少林永清寺雖屢經興衰,仍保留靈雲殿、大雄寶殿、同治年間的大鐘和民國二十一年的鐘樓。一九九四年經村民集資重新修復了佛像、壁畫、水池、前後兩殿、林雕、圍墻、仿古門樓等,新舊建築面積共約有5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
  永清寺現有教職人員2人,住持為釋恆順法師。管理組織5人,信教群衆500餘人。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為永清寺傳統廟會,廟會歷時三天,參加者的萬人之多。
  2001年永清寺被大連永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大連市政府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恆順法師進院住持後,將永清寺改名為北方少林永清寺
  太山裏有信衆自願放的佛像,又名萬佛山。
包含詞
山西省盂縣永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