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北京 : ????城市區 [顯示全部] > 永寧寺
目錄
No. 1
  永寧寺投訴電話????城市旅遊投訴電話:0515-8348666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永寧寺,位於????城市城區環城村,占地48畝。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藏經樓、寶塔及廂房、僧捨等,山門上為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寺名匠額。天王殿內,有用香樟木刻成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大雄寶殿內有長5.2米,重8噸的臥玉佛和幾尊坐玉佛,還有千手千眼觀音等衆佛雕象。
  永寧寺舊址位於????城縣城光明巷北首(今????城中學校南操場處),原名為護國永寧禪寺,始建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4年),是唐代三十六大寺之一。據《續修????城縣志》記載"該寺殿宇高聳金碧,涌現於百裏之外,昔人泛海者,以此為指南車。"八字紅墻外有照壁,紅墻中央為頭殿,兩側供有泥塑哼哈二將,正中供奉裝金彌勒佛。二殿有10丈見方的天井,中鋪石板,天井正北為大雄寶殿,題曰:"淮寺第一,蓋不虛雲"。建築宏偉壯觀,為蘇北少見的大型鬥拱結構。殿身為7間歇山雙重檐,無梁無檁,集拱、飛吊、抖、平座、爵頭、額、柱、鋪作、伏緣於一體,設計之精巧,堪稱一絶,殿頂有七七四十九格藻井天花,圖案古樸別緻。殿東西兩側有金裝十八羅漢。殿中供奉3尊如來三世佛,高l丈餘,佛身魁偉,貼金呈古銅色,背面有表飾白象及若幹天神天將的立體雕塑,殿後天井為藏經樓,是2層古建築,內有經櫃若幹,藏經萬卷。
  永寧寺為何有如此規模?據《舊唐書·地理志》載:"隋末盜韋徹據其地,置射州及射陽、安樂、新安三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來歸,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廢射州,仍置????城縣"。說的是隋末,煬帝淫暴,民不聊生,群雄四起。有一位農民起義頭領韋徹,在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帶領一支起義軍,攻剋了濱海重鎮????城,在????城稱王,置射州,將????城一分為三,即射陽、新安、安樂三縣(後二縣縣治今????都縣樓王鎮西北丁馬港和建湖縣慶豐鎮西南的上成莊)。韋徹在????城南門(今????城中學)修築了臨時宮殿,他在????城統治達七年之久。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淵派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徵討韋徹,大敗而逃,差點被韋徹活捉。後韋徹見李淵統一天下大勢已定,主動請降,李淵仍封他為王。三年後,韋徹病逝。李淵下令撤射州及所屬三縣,仍恢復????城縣。臨時宮殿被拆除,在宮殿原址上建了一座大寺廟,稱"護國永寧禪寺",意為此處供奉神靈,永久安寧,不再有造反者出現。
  永寧寺經歷代修葺,一直保持完好。清末仍為五進大殿,兩廂配殿,還有衆多僧房。山門內有唐初程咬金手植古柏一株,主幹幾人聯手方可合抱。宋高宗南渡後,禦營平寇左將軍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坐鎮淮陽,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粘罕率大軍分兩路包抄淮陽,韓世忠兵敗後撤,在????城駐軍三月,中軍帳就設在永寧寺內。抗戰初期,永寧寺在一次暴風雨中遭雷擊起火,毀了古柏和部份殿宇。日軍進攻????城前,駐????城的國民黨軍主動放棄????城,縱火燒城,永寧寺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城重建軍部,代軍長陳毅、政委劉少奇幾次到永寧寺,看望住持雪鬆法師。成立????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時,雪鬆法師擔任了????城縣參議會參議員。他在陳毅、劉少奇等領導人的教育幫助下,擁護共産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主張,積極參加抗日文化宣傳活動,組織了????城縣佛教界抗日救護隊,自任教官,以自己會中醫的一技之長,救護過不少新四軍傷病員。他還冒着生命危險,掩護過共産黨的幹部鬍揚、蘇海、還寄萍、李寄農等人,陳毅、劉少奇稱他?quot;革命和尚"。日軍占領????城後,永寧寺僧衆逃散,殿宇遭到進一步破壞。抗戰勝利後,永寧寺僅剩斷壁殘垣,一片廢墟。
  1993年初,????城市人民政府决定異地重建永寧寺,成立了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為主任的永寧寺修復委員會。經重建,基本上恢復了永寧寺的原有規模,再現了昔日永寧寺的佛門景象。
  永寧寺現任主持為茗山法師,都監為乘願法師,僧衆20多人。每日晨鐘暮鼓,焚音嘹亮。先後接待過香港、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等國傢的佛教界人士,和數以萬計的國內香客。永寧寺已成為旅遊觀光和信徒敬佛的一處勝地。
吉林永寧寺
  永寧寺又稱法特北廟,位於今法特鎮北門外。據《吉林通志》記載,此廟“正殿三楹,東西配廡各五楹,鐘樓一座,大門一楹,康熙年間修建,光緒五年(1878年)重修。”解放初期被拆除。
  正殿內供奉關公、關平、周倉泥塑神像,西側塑有王府、趙磊泥像。東、西壁畫為《三國演義》故事。正殿北側間壁正中是觀音畫像。
  後殿俗稱“娘娘殿”,正中供奉泥塑三霄娘娘。側後,東塑馬王爺泥像,西塑財王爺泥像。狐仙堂位於後殿東側,後殿西側一大間供奉嶽王爺泥像及衆多面目猙獰的小泥像。
  永寧寺為磚瓦結構,占地約3000平方米。院內建築嚴整,宏偉壯觀;丁香樹、梧桐樹枝葉繁茂,古榆成蔭,景色宜人。舊時每逢四月十八舉行廟會,香火甚盛,遠近香客遊客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位於黑竜江口特林地方。今之東北地區,在歷史上為邊族之領地或羈縻地區,至明太祖派兵收復遼東,設立遼東都司,纔再入版圖。經成祖、宣宗兩朝經略招撫,聲威一度遠至黑竜江口、庫頁島,明代史籍多有記載此經營東北之事實。至清初,因對其起源地曾為明廷臣屬之事甚為忌諱,故蓄意抹煞,湮滅禁焚史籍文獻,致使後人對明初在東北之情形日久淡忘。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於黑竜江口設奴兒幹都司,招撫女真族。永樂十一年,內官亦失哈等奉敕建永寧寺,並刻“敕修奴兒幹永寧寺碑記”。宣德六年(1431)重建,並立“重建永寧寺記”碑,其後,寺史不詳。
  清嘉慶十四年(1809),日人間宮林藏至黑竜江下遊地方探險,曾發現此二碑;至光緒十一年(1885),其後,蘇俄學者柏米金(Permikin)、曹廷傑亦發現此二碑。相傳二碑今藏於蘇俄海參崴博物館。其中,永樂十一年之碑,四面均有刻文,正面為漢文,背面為同一內容之女真文、蒙古文;兩側則刻有漢、女真、蒙古、西藏等四種文字之“唵嘛呢叭彌吽”六字咒。永寧寺碑之發現,已廣泛引起國內外學者研究之興趣,對於明初經營東北史實之確定極具重要性。(吉林通志捲一二○、滿州金石志、女真文金石志稿、明初の滿洲經略下編(和田清,滿鮮地理歷史報告一五))p2016
佛教百科
  【永寧寺】 (寺名)北魏獻文帝建之。在長安之北臺。塔七級,高三十丈。見稽古史略二。
相關詞
旅遊關帝廟瀋陽西湖
包含詞
永寧寺碑永寧寺塔永寧寺村
洛陽永寧寺永寧寺遺址洛陽永寧寺雕塑
努爾幹永寧寺碑永寧寺塔基泥塑北魏永寧寺九層木塔
永寧寺佛塔塔基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