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詞彙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山西 > 運城 >芮城縣 > 永樂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永乐宫
  在山西省芮城縣北竜泉村五竜廟附近。相傳是道教祖師之一呂洞賓(號純陽子)的故居,初為呂公祠,後毀於火。1262年重建,名大純陽萬壽宮,後改稱永樂宮,又稱純陽宮。主要建築有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有元代精美壁畫960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2
永乐宫
永乐宫
永乐宫
永乐宫
永乐宫
  永樂宮聯繫方式地址:運城市芮城西嚮20公裏的永樂鎮上.
  郵編:044000永樂宮投訴電話運城旅遊投訴電話:0359-2085615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永樂宮門票價格30元/人永樂宮節慶活動運城也和山西的其他地方一樣,有着豐富的節慶活動,永濟市的“正月十五”非常的熱鬧,每個鎮區代表團都要表演節目,有首陽的背冰最為著名,表演者光這身子在正月十五背着冰塊遊街,其場面可謂精彩,每年都有三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還有關公文化節等等。永樂宮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時間:5月——10月永樂宮導遊圖永樂宮美食運城風味小吃著名的有聞喜煮餅、燒麥、豆沙糕、老勁子麻花、稷山麻花、解州羊肉泡饃、晉南醪糟、“三倒手”硬面饃等等。永樂宮住宿運城市住宿比較方便,自助旅行的遊客可下榻於紅旗西路的張傢北巷兩側,這一帶小旅館與網吧較多。其它情況請看運城賓館飯店.永樂宮購物運城土特産十分豐富,最著名的有北相羊肉鬍卜,距今有一百多年歷史,久負盛名,製作方法是:把烙熟的白麵薄餅切成絲條,加鮮羊肉湯煮成,再加香油、蔥花、紅辣椒面等調料。味道清爽,油而不膩,滋補身體,為當地群衆性的名吃佳品。運城市北相鎮人做的最好,故名。
  聞喜煮餅是聞喜縣生産的著名糕點類食品,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煮餅外裹一層芝麻,滾圓狀。將芝麻團掰開,便露出外深內淺的慄色皮層和絳白兩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釐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膩,久不變質,越嚼越香。
  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産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是用芝麻、小米湯、熟面粉、大豆油、檸檬酸、廣東榴花白糖等十餘種原料和質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製而成。片薄如紙,晶瑩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老幼鹹宜。在市場上享有聲譽。
  芮城醬萊,製作考究,花樣30多種。醬筍、醬苴蘭、醬包瓜、豆瓣醬被評為省優質食品。其特點是香甜酥脆,色澤金紅,透明發光,色、香、味俱佳。
  運城池????,因運城曾古名潞村,又名“潞????”;又因????運使曾駐解州,也叫“解????”;還因????呈顆粒狀,人們也稱“顆????”。池????顆粒大,色潔白,質地純淨,含芒硝和鎂元素較多,不但可供人食用,且是化學工業、輕工業和製藥工業的重要原料。用池????腌製的醬菜,色正味美,久存不腐。
  稷山板棗,主要産區在稷山縣陶村、姚村、南陽、辛莊、吳村等地,是當地的傳統特産,早已聞名國內外,板棗呈長圓形,體大肥碩,紅光閃閃,肉厚核小,質地細密,含糖分多,幹製後含糖率達74%。板棗味道甘美,富有彈性,久儲不幹。板棗還有不易裂縫腐爛、大棗核小、小棗無核等特點。目前,已開辦工廠加工成金絲蜜棗,大量出口外銷。
  運城席張白水蜜杏,主要産於席張五馬、李傢墳一帶,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這種杏個大形圓,淡黃透白,略綴紅色,皮薄肉厚,質細汁多,含纖維少,味甜醇香,並含有果酸、果糖、蛋白質、鈣、磷、鎂、鐵、抗壞血酸等。
  蒲州青柿,古蒲州一帶産的柿子,以果皮薄、肉細漿多、味甜無籽和最容易脫澀的特點而誘人。品種頗多,有豬頭柿、珠柿、木柿、板柿和青柿等,其中青柿更屬上品。用青柿加工成的柿餅,無核、綿軟、香甜、餅霜厚。把青柿餅掰開,能拉出一尺多長的油絲。把這種柿餅放在碗裏,用濃茶一衝,便可溶化為湯汁。青柿餅個頭特別大,經過加工,可以在柿餅上面雕成各種圖案。所以,在明清兩代,是地方官嚮皇宮進貢之品。
  平陸百合,地處中條山下的平陸縣,盛産百合。由於質量好,營養價值高,有“中條參”的美稱。它是由野生百合移植培育來的。個頭大,肉厚,後味不苦,瓣內無柴。最大的重三兩以上,一般的也在二兩左右。鮮嫩時,鱗莖如一朵白蓮。收穫後的鮮百合,放置起來幹而不爛,埋入濕土可終年保持鮮嫩。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並含有少量鈣、磷、鐵等。藥用價值高,具有補中益氣,溫肺止咳,安神、清心之功效。白花鮮百合,成為當地治療支氣管炎,失眠癥的佳品。平陸罐頭廠已製成百合罐頭,頗受顧客歡迎。
  晉南泡泡糕,晉南的侯馬、臨汾、芮城等地,有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當地人稱之為“泡泡糕”,即泡泡油炸糕。泡泡糕,是在油炸過的糕表面起了許多鼓起來的泡泡,人們便按它的外觀起名為泡泡糕。泡泡糕用料簡單,用白麵、豬油、糖、陳皮、香料等做原料,做起來工藝較為復雜。要經過燙面、製餡、油炸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程序。油糕從油鍋撈上來後,看上去好像一朵含苞待放牡丹花,泡似銀絮、白中微黃,吃起來香甜、酥、脆。侯馬市一位老師傅屈志明,他製作的“太後御膳泡泡糕”,晶瑩透亮,酥脆香甜。這種原來專供清代末年慈禧太後享用的食品,是用人參、黨參、黃芪等十餘種名貴中藥泡汁和面,以白糖、玫瑰、櫻桃、核桃仁等為餡,油煎而成,不但香甜可口,而且有滋陰補腎延年益壽的功效。
  晉南無鹼饃,山西南部的老百姓把饅頭叫饃,把無鹼饅頭叫做“無鹼饃”。山西南部地區的老百姓製作發酵後的蒸饃時有不在面裏放鹼的傳統做法。這種做法已延傳了數千年,發酵後的面雖然不放鹼,但蒸出來卻甜香可口,個頭大,吃着比放過鹼的味道還要好。在白麵發酵時,首先要掌握發酵的程度。把發酵的“叫子”,即含有酵母菌的面團和到新面中去,在夏天也衹要發酵三到四個鐘頭,面已經充分膨脹時,即停止發酵。把生面加入到發酵的面中,最大量的生面也須控製在發酵過的面的三分之一內。把這三分之一以內的面摻到發酵過的面中,連續揉搓,反復加工,使生面與發酵面完全和勻後,稍稍停放幾十分鐘到個把鐘頭可做成饃的形狀上籠蒸製,蒸出來的饃即是無鐵饃。把饃製作成各種各樣的動物形狀,那就是著名的“晉南面塑”了。
  新絳雲雕、蠃鈿,是一種雕漆工藝品,是山西民間家庭擺設品,舊稱剔犀。這種産品在元代至明代時曾盛極一時。製作雲雕産品,在做好的胎型上,以不同的顔色漆層層堆起,然後剔刻出圖案花紋,不同的顔色的漆層就從刀口暴露出來,花紋最常見的是雲紋,統稱之為“雲雕”。新絳雲雕、蠃鈿産品,綫紋圓潤、漆光瑩亮照人,趣味古樸醇厚,而且設計製作出了許多造型優美、圖案新穎、品種齊全、生動別緻的雲雕、蠃鈿産品,為傳統工藝品生産的發展增添了異彩。永樂宮玩法參觀、攝影、旅遊、
  山西芮城的永樂宮是一座道教宮觀,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宮址原在芮城西嚮20公裏的永樂鎮上,這裏據(道藏)中有關典籍和宮內碑文記載,是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的誕生地。呂氏死後,鄉人將他的故居改為“呂公祠”。金末,呂洞賓的故事越傳越遠,奉祀的人逐漸增多,祠堂便擴充成道觀,後在蒙古太宗三年(1231)被火燒毀。現在的永樂宮是元代修成的。當時全真教領袖邱處機很受朝廷寵信,這一教派又奉呂洞賓為祖師,於是皇帝下令把觀升級為宮。並派河東南北兩路道教提點潘德衝主持營建此宮,用十五年時間,於中統三年(1262)完成主體建築,到至正十八年(1358)纔完成壁畫,施工期前後110多年,幾乎與元朝共始終。明清雖小有修葺,但基本上保存了元代的原貌。解放後,因永樂宮舊址在三門峽水利工程淹沒區內,於是從1959年開始,化了七年功夫,將全部建築和壁畫遷到新址復原保存。
  永樂宮內主體建築共五座,除宮門為清代所建以外,其他均為元建,有竜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四座大殿,各殿都有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題材豐富,筆法高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傑作。永樂宮主殿為三清殿,又名無極殿,原來供奉三清的神像。三清是道教名詞。道教認為天上有最高的三種仙境,叫王清、上清、太清。其中居住三位最高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教中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這裏的“三清”則是指元始天尊的化身。三清殿雄偉壯麗,臺基高大,前檐裝舸扇,四壁無窗。殿內用減柱法,空間寬闊。壁畫布滿四壁和神龕內外,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全部面積計403.3平方米,像一條巨大的彩帶,環繞整個大殿。作者是洛陽馬君祥父子等人,繪於元泰定二年(1325)。全殿衹是一幅畫,名為《朝元仙杖圖》,即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圖像。中心是八個主神,帝後裝束,四周圍繞二百九十多個值日神,有帝君、仙伯、真人、天丁、力士、星宿、金童、玉女等。排成前後四層,形成長長的行列。主像稍大,有三米以上,朝拜者兩米多。人物神情各異,有的註視,有的對語,有的沉思,有的傾聽。如此衆多而巨大的神像組織在統一的構圖中,整齊而不呆板,繁復而不雜亂,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註意變化,使動態一致、傾嚮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畫中綫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綫長達數米。神像的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綫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自不同的個性。此外,畫面色彩單純明朗,用“重彩勾填”法,設色多以石青石緑為主,道具背景富有裝飾性。衣冠和寶蓋部分,大量運用瀝粉貼金,使色調既燦爛又沉厚,畫面更顯得主次分明。《朝元仙杖圖》氣魄宏偉,人物生動,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
  純陽殿又名混成殿、呂祖殿,因呂洞賓道號“純陽”子而命名。這座殿與三清殿一樣,天花藻井極其工巧,殿內十分寬敞。四壁和扇面墻上布滿壁畫,采用連環畫的形式,畫呂洞賓從降生到成仙度人的一生故事,共五十二幅,民間色彩濃厚。壁畫總名《純陽帝君仙遊顯化圖》。構圖嚴謹,連貫又很自然。每個故事情節之間用山水、雲霧、樹石等自然景色隔連。畫上展示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風貌,有亭臺樓閣,酒肆茶館,園林別墅。人物有大官、商人、平民、農夫、乞丐、學士等。還畫出各種服飾裝束,器皿設施。扇面墻的背面,畫着鐘離權度化呂洞賓的場面,畫面開闊,景色秀麗,有山有水。師徒側身對坐,鐘離權正侃侃而談,呂洞賓則低頭沉思,師徒的形態活現在壁間。這一殿壁畫作者是朱好古門人張道禮等人,完成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
  重陽殿又名七真殿。殿內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和七真人。七真人又稱北七真,他們分別又開創了全真教七個道派,如馬鈺號丹陽子,創遇仙派;譚處端號長真,創南無派;劉處玄號長生,創隨山派;邱處機號長春子,創竜門派;王處一號玉陽,創崗山派;郝大通號太古,創華山派;孫不二創清淨派。這座殿裏的壁畫主要是關於王重陽的神話傳說,也是用連環畫形式繪成,從他降生到度化七真人成道共四十九幅,每幅都有榜題。扇面墻背面是諸神朝拜三清的圖像。主像在上,諸神持憲恭賀,侍女分立兩側,面龐豐潤,衣帶飄揚,藝術價值很高。
  竜虎殿又稱無極門,是原永樂宮的大門。殿內也有壁畫,畫有神茶鬱壘(讀如“伸舒鬱律”)。這是兩個門神,古書上說: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樹,皤屈三千裏,矮枝的東北有座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神茶和鬱壘二神守門,主管查閱衆鬼。遇到惡鬼、壞鬼,便用葦繩捆起喂老虎。所以每年歲終時,常常畫神茶鬱壘並挂葦繩在門上,用來驅鬼。竜虎殿內還畫有神將、神吏、城隍、土地等。城隍傳說是由古代臘祭八神中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來,最早見於記載的是蕪湖城隍,建於三國吳時。唐宋後奉祀城隍遍及各地,是道教鬼神係統中守護城池的神。這些神像畫得威風凜凜,怒目圓睜,也很有氣魄。
No. 3
  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城北3公裏的竜泉村東側。永樂宮始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纔建成了這個規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築群。特別是宮殿內部的墻壁上,布滿了精心繪製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來到山西,自然不能放過去永樂宮欣賞元代壁畫的機會。
  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粗大的鬥拱層層疊疊地交錯着,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築,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綫,依次排列。
  三清殿大型壁畫的技巧臻於[化境]
  三清殿又名[無極之殿],屋脊上的鴟獸差不多高達3公尺。單看外型,這個主殿已很夠氣派。
  一踏進殿內,眼前漆黑一片,原來為了使壁畫免受光綫侵蝕,所有窗戶都以深色的布簾遮着;人必須在進殿後好一會,適應了殿內的微弱的光綫後纔可以看到壁畫。但見三清殿內的西、北、東三壁上,繪滿了4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畫面連成一氣,表現的是同一個時空。一幅題為《朝元圖》的大型壁畫,描繪的是群仙朝謁元始天尊的情景:青竜、白虎兩神為前導,南極長壽仙翁和西王母等八個主神的四周,簇擁了雷公、電母、各方星宿神及竜、蛇、猴等多位神君,還有武將、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圖近300個神仙朝着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了一道朝聖的洪流,氣氛神聖、莊嚴。
  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嚮大致一樣,但畫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顔色、衣着和神態去表達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較肅穆;武將則全身披甲,鬢發飛揚;玉女則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顧盼,形象各具特色。每個神像大都衹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綫變化,就充分表現出質感的動勢來。袍服、衣帶上的細長綫條,更多的是剛勁而暢順地[一筆過]畫上去,好像一條條鋼綫鑲在壁畫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動的飄忽感,加強了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承繼了唐、宋以後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而且準確地表現了衣紋轉折及肢體運動的關係,難度極高。
  在用色上,采用了傳統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綫為骨幹,再填以金、朱紅、青緑等色,配搭得很和諧,有些部分還用了[瀝粉貼金法]增強了質感的對比,令畫像的立體感和輝煌的氣氛更加顯現。
  不尋常的[喬遷]經歷
  難以想象,現在的永樂宮如此完整的建築群和精彩的壁畫,其實並非坐落的原址上,竟是幾十年前纔[離鄉別井]遷移而來的。
  原來,永樂宮有一段[喬遷]的特殊經歷呢!
  永樂宮的原址的芮城西南的黃河北岸,相傳該地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家乡。1959年,那裏要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正好位於計劃中的蓄水區,水庫建成後它將成為淹沒在幾十公尺深水之下的[海底竜宮]。
  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現代魯班]們,仔細研究如何將這近1000平方公尺的壁畫完好地搬走重建。之後,他們决定先拆幾座宮殿的屋頂,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鋸法,用鋸片極細微地將附有壁畫的墻壁逐塊鋸下。一共鋸出了550多塊,每一塊都劃上記號。再以同樣的鋸法,把牢固地附在墻上的壁畫分出來,使之與墻面分離,然後全部劃上記號,放入墊滿了厚棉胎的木箱之中。墻壁、壁畫薄片和其它構件,用汽車、騾車、馬車等交通工作逐步運到中條山麓,先重嵌宮殿,在墻的內壁上新鋪上一層木板,再逐片地將壁畫貼上,最後由畫師將壁畫加以仔細修飾。
  這項曾經被形容為[神仙也不容易辦到]的工程,經過了近5年時間終告完成。重建後永樂宮裏壁畫上的切縫幾乎小得難以辨別,令人難以置信地完美保留了這群壁畫傑作的曠世神韻。
  永樂宮是元代興建的規模宏偉的道觀,並有精美壯麗的壁畫,這和金、元時期新道派的興盛有着密切關係。中晚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逐漸改變了三教鼎立的格局,並緩和了相互間尖銳的鬥爭。而以儒傢傳統觀念與人生理想為核心,以佛傢的思辯方式為基礎,以道傢養生修煉為手段,形成了士大夫與民衆之中流行的趨嚮。宋、元間,在江西玉隆萬壽宮興起的淨明忠孝道,就是儒傢理學影響下産生的新道派。雖仍行符籙禁咒之術,卻強調重倫理道德,註意剋己踐履,從而加強了宗教對人心的控製。在北方,人們嚮宗教祈求精神上的慰藉與解脫,也出現了新的教派。金代興起的真大道教,不信符籙化煉,而以苦節危行,勤力耕種,自給衣食,守氣養神為旨。一時鄉裏民衆廣為信奉,正如《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嶽公之碑》上所說:“惟是為道者多能自異於流俗,而又以去惡復善之說以勸人,一時州裏田野,各以其近而從之,受教戒者,風靡水流”。天眷(公元1138年至1140年)中,道士蕭抱珍開創太乙教,主張以老子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禦世。其弟子蕭道熙博學善文,符籙祭醮與玄談哲理並重,談玄論道,門徒達數萬人。元以後真大道逐漸衰微消失。在金代興起並最有影響的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其弟子丘處機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興盛。王重陽、丘處機都有著述流行,以闡述全真教義。
  金、元時期,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觀的興建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元大都金碧輝煌的道觀布滿全城,竟多達52宮、70觀。而全真教的披雲真人宋德方在山西平陽玄都觀校刻道藏時,見永濟永樂鎮純陽觀殘破,倡議擴建為宮。在尹志平、李志常等推薦下,以燕京都道錄潘德衝充任何東南北路道門都提點主持建造。經營了十來年,到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初步完成。使永樂官成為全真教宣揚教義和其正統性的祖庭之一。
  永樂宮由南嚮北依次排列着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據記載其後有供奉丘處機的丘祖殿(現尚存廢墟),宮西部原還有披雲道院。
  一般都知道永樂宮原為純陽觀,是在宋呂祖祠基礎上重新修建的。實際上在呂祖傳說流行以前,盛唐時期當地已有道觀和天尊堂的建置。永濟永樂宮舊址遺存有一石燈臺,上有銘記稱:“先代因官徙居,遂傢河麯。今奉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陛下、法界蒼生、並合邑人、先代亡父母、見在傢口,建立臺燈一所於村觀中天尊堂前……天寶五載歲次丙戌正月癸醜朔卅日壬午建”。文中所述村觀所在地“河麯”在河東蒲阪縣南,也就是黃河邊的永樂鎮。石燈臺上部有刻畫的李思誨等12人跪像,綫條流暢生動,人物性格氣質形於儀表。反映了書及鎸刻者弘農楊榮、造匠李阿貞等描繪現實人物形象的水平。村觀中均為李氏女道士,當為李氏傢廟。此燈臺原置於道觀的天尊堂前。從燈臺形製可以看出天尊堂應有一定規模。村觀除天尊堂外,似尚有其他殿堂或屋宇。石燈臺造於天寶五年,天尊堂當建置在此之前。說明開元、天寶年間永樂鎮早有道觀。這一建觀史實,對於當地崇尚道教,建置呂祖祠等都會有直接影響。唐代的天尊堂也正是永樂宮三清殿建置的先聲。這也意味着永樂鎮建置道觀的歷史嚮前推早了近千年。而蒲州在唐景雲二年也早有丹崖觀和靈仙觀等著名道觀,(註一)並屢受敕設齋醮修功德,這也會促進這一帶的道教活動的開展。正因為在盛唐時期當地已有李氏崇祀天尊的傢廟,以後蒲州又出現了像王拙這樣一些道教壁畫的能手,在思想和技藝上長時期為永樂宮的建置準備了條件。因此,永樂宮在全真教的主持下,能在蒲州以如此宏偉的規模建置成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及其淵源
  永樂官是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註二)前後營建了近百年纔最後完工。宏偉的規模、周密的籌劃,使它具有極其豐富的道教藝術遺物,其中宏偉精麗的壁畫更使人驚嘆。三清殿是永樂官主殿,又稱無極殿,面闊七間,深四間,八架椽,單檐五脊頂。前檐中央五間和後檐明間均為隔扇門,其餘為墻。北中三間設神壇,其上供奉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合稱為三清。三清塑像令已不存,而壁畫保存尚好,衹很少部分經過修補。這一鋪壁畫是有名的《朝元圖》,壁畫高4.26米,全長94.68米,總面積為403.34平方米。《朝元圖》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
  永樂官三清殿的《朝元圖》,它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繪畫精華所形成的巨製。聯繫唐宋道觀壁畫的發展,可以瞭解到其藝術上的淵源。同時聯繫其先後差不多同時的道觀壁畫,作進一步比較,更能認識其在藝術上的師承以及影響。
  關於道教《朝元圖》,最早可以上溯到吳道子的《五聖朝元圖》。這是吳道子最有影響的道教圖像,也是他唯一留存有後人臨摹粉本的作品,是我們今天瞭解吳道子藝術成就的重要依據。《五聖朝元圖》原來畫在洛陽北邙山老君廟東西壁,東壁上畫東華天帝君、南極天帝君、扶桑大帝及其部從;西壁上畫西靈天帝君、北真天帝君及其部從。杜甫當年曾經賦詩贊頌這一作品:“……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森羅移地軸,妙絶動官墻。五聖聯竜袞,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發,旌旆盡飛揚。……”這鋪“妙絶動官墻”的壁畫,長期被人傳摹學習,並使畫者從而不斷獲得成功,被傳為藝壇佳話。宋代名畫傢王罐就是通過觀摩此畫,因而取得傑出的成就。《聖朝名畫評》說:王瓘“少志於畫,傢甚窮匱,無以資遊學。北邙山老子廟壁畫,吳生所畫,世稱絶筆焉。瓘多往觀之。雖窮鼕積雪,亦無倦意。有為塵滓塗漬處,必拂拭磨颳,以尋其跡,由是得其遺法。又能變通不滯,取長捨短。聲譽藉甚,動於四遠。……故於乾德、開寶之間,無與敵者”。另外,宋代重修此廟時,官府拆賣壁畫,有隱士購得,閉門三年潛習其藝。廟成再畫,隱士畫東壁天帝,對畫西壁的老畫工觀隱士所畫,竟駭然下拜,自毀其壁,請隱士畢其事。(註三)以後宋代畫傢武宗元也曾在老君廟重畫《五聖朝元圖》。現在流傳的《朝元仙仗圖》就是此畫的部份粉本。另外一張《八十七神仙捲》也是同畫的宋傳粉本。兩張畫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吳道子遺風,是吳傢樣的典範作品。
  在《五聖朝元圖》之後還相繼出現過類似的圖像,如《朝真圖》、《朝會圖》等。五代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觀,請張素卿畫希夷真君殿的《五嶽朝真圖》。從所記內容,可知這時創作的《朝真圖》雖是朝見希夷真君,但與中原《朝元圖》粉本仍有一定關係。作品一方面吸收《朝元圖》千官列雁行的浩浩蕩蕩場面;一方面又開始表現了五嶽、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樹木諸神和嶽瀆曹吏等衆多的人物,創造了各具特色的下界諸神形象。據稱張素卿構思敏速,下筆如神;詭怪之質,生於筆端,善畫道門尊像,天帝星君形製奇古。因此能在吳道子《朝元圖》基礎上,進一步有所創造。(註四) 從同一時期出現的《紫微朝會圖》、《玉皇朝會圖》,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傳承關係。《朝元圖》、《朝會圖》都是相類似的結構,如宋李廌在《德隅齋畫品》中記載二圖粉本稱:“《紫微朝會圖》朱梁時將軍張圖所作。帝被袞執圭,五星、七曜、七元、四聖左右執侍,十二宮神、二十八捨星,各居其次,乘雲來下。其容色皆端敬,其服章皆嚴謹。道傢謂玉皇大帝為衆仙天子,紫微大天帝為衆星天子……圖作衣紋,不思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例,用濃墨粗筆如草書,顫掣飛動,勢極豪放,至於作面與手,及諸服飾儀物,則用細筆輕色,詳緩端慎,無一欹仄,亦一傢之妙用。”“《玉皇朝會圖》蜀石恪所作。天仙、靈官、金童、玉女、三官、大乙、七元、四聖、經緯、星宿、風雨雷電諸神、嶽瀆君長、地上地下主者,皆集於帝所。玉皇大天帝南面端扆坐,衆真仰首,承望清光。見之者神爽,超然如在乎通明殿中也。”而這些圖像顯然都受有杜光庭在《金籙大齋宿啓儀》以及《太上黃籙齋儀》上所列神祇名目的影響。
  宣和元年製《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圖》,道士林靈素也重新製定了齋醮制度和神祇名目。《上清靈寶大法》上保存了宣和神祇係統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大致有以下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後、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聖、歷代傳經法師,三元、五嶽及諸山神、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酆都大帝及所屬,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屬,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城隍土地及以上各種神祇所屬兵馬。這一係統成為以後製作壁畫及水陸畫的主要依據。也為我們瞭解永樂官三清殿壁畫神祇提供了重要綫索。
  永樂官三清殿的整鋪壁畫正是文獻上所說的六天帝、二帝後率須衆仙朝元的完整圖像。玉皇大天帝和紫微大天帝等在這裏正是率領朝會的所屬諸神,來朝拜三清。也就是原來分散聚會的諸神,今天全都集合起來朝拜最高主神了。環繞三清塑像的鬥心扇面墻上,東西面分別是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元十子等;扇面墻背面為三十二天帝君;正面北壁東部是中官紫微北極大帝、天至大聖及北斗七星、十一曜、二十八宿及歷代傳經法師;北壁西部是勾陳星宮天皇大帝、南鬥六星、二十八宿和天、地、水三官以及歷代傳經法師等。東壁是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後土皇地衹和扶桑大帝、十二元神、五嶽、四瀆、地府諸神;西壁是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諸神;南壁兩側是青竜君、白虎君。
  這一鋪《朝元圖》,不僅反映了道教神祇的完整體係,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壯弱肥瘦,動靜相參,疏密有緻,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在多樣中取得和諧;壁畫色彩精麗而沉着,綫條勁健而富有氣勢;各各不同的虛構神仙,經過藝術傢的精心構思,實際上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間形象。帝王的崇聖之表,仙道的修真度世之顔,儒賢的高識之風,隱逸的遁世之節,武士的英烈之貌,玉女的端嚴之態,神鬼的威懾之狀,各各不同。麯折地顯示了現實中不同階層、不同經歷、不同氣質、不同情思的各種人物。天篷元帥、天猷副元帥以及二十八宿、四曜等一些組合了人、獸兩種生物特徵的形象,使你感到驚訝,而又覺得似曾相識。利用禽獸的某些生理特徵增強了人的性格化,也就是畫傢利用所瞭解的獸的特徵,來突出了人物的特性。獸的人格化豐富了藝術的塑造手段。畫傢在《朝元圖》上塑造了近三百個不同的人物形象,而每一個形象都是那樣引人,那樣富有情味。像是一部歷史人物圖像的總匯,值得你反復探索和尋味。
  三清殿壁畫及其作者的采尋
  關於三清殿壁畫的作者,在三清殿內原來三清塑像背後的扇面墻內側的雲氣壁畫上,有“河南府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把作正殿前面七間、東山四間、殿內鬥心東面一半、正尊雲氣五間。泰定二年六月工筆(畢)。門人王秀先、王二侍詔、趙侍詔、馬十一待詔、馬十二待詔、馬十三待詔、範待詔、說待詔、方待詔、趙待詔”,“河南府勾山馬七侍詔正尊五間,六月日工畢雲氣”的銘記。題記除記明所畫為雲氣外,均未涉及其它壁畫具體內容。從書寫字跡考察,實為建築彩畫工題記。故未記壁畫其他內容。說明這衹是彩畫作者,而不是指從事整個殿中所有壁畫的畫傢。在入口《青竜君》的上部相當於純陽殿題名的地方原應有畫者題名,而在重新補繪青竜君時被忽略省去,以致無法明確知道原壁畫作者。但從現有銘記可知這一堂壁畫和建築藻繪可能均完成於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左右。而壁畫的作者應是與製作純陽殿的作者屬同一流派或師承的人。純陽殿壁畫完成於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是朱好古的門人張遵禮、李弘宜、王椿帶領人完成的。則三清殿極有可能是朱好古親自參與製作的。關於朱好古在這一時期參與製作的還有稷山小寧村興化寺後殿的《彌勒變》等圖,興化寺後殿北墻上有:“襄陵繪畫待詔朱好古、門人張伯淵,時大元國歲次庚申仲秋蓂生十四葉工畢”題記。(註五)庚申為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朱好古可能是完成興化寺壁畫後,轉至永濟從事三清殿的壁畫製作。這從興化寺壁畫風格與之相近也可以得到印證。而且主持永樂宮興建的宋德方一直在平陽府玄都觀校刻道藏,對平陽府內的繪畫名傢朱好古應有所知,不會不邀來從事這一宏偉工程。同時出現在朱好古家乡的壁畫也可以證實是朱氏領導了兩地的壁畫創作。
  20世紀30年代,被日本商人盜運出國並轉售給加拿大的兩壁道教壁畫,現藏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傢安大略博物館。據稱原為平陽府某觀壁畫。這一壁畫曾有宋治平二年重修之文字附記在一起,這衹是盜畫者為提高賣價做的手腳,不足為據。平陽襄陵西齊村原有萬聖觀,元至元初建。這一壁畫似也完成於此前後。平陽府襄陵即朱好古之家乡,此一壁畫似亦為朱好古或其門徒所繪。故與永樂官壁畫在繪畫傳承上有一定的關係。今試將兩處壁畫作一比較: 平陽府道觀壁畫規模較小,東壁高3.17米,長10.26米;西壁高3.20米,長10.37米。因此其內容也相應地有所限製,集中表現朝元的主要神祇與部屬。東壁以中宮紫微北極大帝、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後土皇地祇為中心,嚮北行進。前導者為天蓬大元帥、翊聖黑煞將軍、北斗七星,後隨者為五星、五行。西壁以勾陳星官天皇大帝、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和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為中心。前導者為天猷副元帥、佑聖真武、九官太乙,後隨十二元神。兩壁主神均為立像,並聚集在畫面中部,這就減少了侍從部屬以及儀仗等的描繪,而可以利用有限的畫面主要刻畫朝元諸神的形象。紫微、玉皇、勾陳、木公都是帝王裝束,但是人物的顔面、須眉、氣宇、神態各不相同,在相同的莊嚴威肅中,各具情性。後土、金母都是後妃服飾,而在相同的端嚴華貴中,年齡、儀容、氣質、神情各不相同。十二元神、九宮太乙與北斗七星,在行進中,各具神儀,人物細微的轉側、俯仰的動態變化,增加了形象神情的多樣性。並不因為相同的服飾或隊列,而覺得雷同。五星由於有各自不同來歷,形象各有所本。畫傢幾乎是按道經軌範刻畫的。土星作老人形,杖錫持印;水星作女人狀,頭戴猿冠,手持紙筆;金星形如女人,頭戴西冠,白練衣,抱琵琶;火星頭戴驢冠,手持弓劍;木星形若卿相,着青衣,戴亥冠,手執華果。天蓬元帥和天猷副元帥的形象最為驚人,在猙獰中顯示威武,在怪異中寓含人性。兩壁仙班形形色色,正是世間朝廷景象。畫傢把假想的神話人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衆的眼前。
  而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畫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把《朝元圖》創造性地推嚮了新的高峰。賦予舊題材以新的生命,它集中了前代同一題材的精粹,容納了所能容納的各種神祇。在一個統一完整的畫幅中,表現了近二百九十位不同品位的神仙。主尊除描繪紫微、勾陳、玉皇、木公、後土、金母,又增加了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但三清殿的《朝元圖》與平陽府道觀的《朝元圖》卻有着明顯的傳承關係,主尊人物雖有坐立的差異,神祇也多寡不同。但是同一人物,幾乎是依據的相同粉本,如天蓬、天猷、黑煞、真武四聖如出於同一人之手,有的雖改作另一神祇,情態仍然可辨,如十二元神的戌神在三清殿雖改為太乙神,低首舉笏,恭謹之儀不變。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這兩鋪朝元圖屬於同一畫派的手筆,同樣都與以朱好古、張茂卿、楊雲瑞為代表的襄陵畫派有着密切關係。從以上諸多方面考察,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應是襄陵畫師朱好古主持創作完成的。
  關於朱好古,《山西通志》捲三十記:“朱好古元時襄陵人,善畫山水,於人物尤工,宛然有生態。與同邑張茂卿、楊雲瑞俱以畫名傢。人有得者若拱璧。當時號襄陵三畫”。朱好古元大德十八年曾在稷山縣興化寺畫《藥師變》與《彌勒變》。也曾在太平縣修真觀畫壁。《太平縣志》稱:“修真觀在縣南關西高阜處。殿壁間繪畫人物,元朱好古筆。精妙入神,有竜點睛飛去”。
  從永樂宮壁畫看元代民間畫師的傑出成就
  純陽殿(又名混成殿、呂祖殿),殿寬五間,進深三間,八架椽,上覆單梁九脊琉璃屋頂。殿北部一間四柱神壇,前檐明次間與後檐明間皆為隔扇門,餘為墻面。神壇上原為呂洞賓塑像,現已殘毀。扇面墻後為《鐘離權度呂洞賓圖》,高3.7米,面積16平方米。相對的北門門額上為《八仙過海圖》。南壁東西兩側為《道觀齋供圖》和《道觀醮樂圖》。東、北、西三壁以52幅畫組成一部《純陽帝君神遊顯化之圖》,以連環組畫的形式來表現傳說的呂洞賓一生事跡。壁畫幅高3.5米,面積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兩欄,幅與幅間用山石雲樹連接,每一事件既單獨成章,而又能通過景色相互銜接。從總體看,全畫是一個完整的青緑山水通景。從局部看,則是各自獨立表現一定具體情節的畫面。畫中有宮廷、殿宇、廬捨、茶肆、酒樓、村塾、醫館、舟車、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畫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忠實寫照,從而使宗教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麯折地反映現實的作用,這在道教壁畫上是具有創造性的構想。
  在南壁東側西上角有題記:“禽昌朱好古門人古新遠齋男寓居絳陽侍詔張遵禮、門人古新田德新、洞縣曹德敏,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戊戌季秋重陽日工畢謹志”。後壁正中上方右側也有畫工題記:“禽昌朱好古門人古芮待詔李弘宜、門人竜門王士彥,孤峰侍詔王椿、門人張秀實、衛德,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畢謹志”。可知這些壁畫的作者及完工時間。
  重陽殿壁畫基本上繼承了純陽殿的表現方法。也是用49幅畫面來描述王重陽一生經歷。雖然時代稍晚(東壁畫中石碑上有洪武元年字樣,可知壁畫當完成於明洪武元年1368以後),破損亦較嚴重。但是從其反映道教有關事跡及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來說,仍具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其繪畫風格看,仍與純陽殿相近,當仍為朱好古門人這一派係匠師所繪。
  這一時期道觀壁畫以及藻繪水平,繼承前代傳統,在某些方面仍有所發展。由於時代風尚的轉移,以及社會分工日趨繁細,畫傢隊伍也明顯分化,從事寺觀壁畫的畫手已屬於工匠的行列,不再被列入史傳。而文人畫傢大多不再涉足寺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壁畫的水平和意趣。但是道教本身的發展,促使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戲麯、繪畫、雕塑等)普遍出現道教題材的作品,而且一部分匠師仍然突破時代的局限,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例如顔輝就是這一時期出身工匠,而有幸被列入畫傳的畫師。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359年)吉州永和重修順新宮,他在其中畫過壁畫,大德年間(公元1297至1307年)又在輔順宮畫過壁畫。他由於長期從事壁畫創作,又能畫山水、人物,受到士大夫的器重,並有密切交往。因此有條件吸收文人畫和民間繪畫兩方面的長處,在繪畫上獨具風格。而且在寺觀壁畫創作上,增加了新的形象與創意。我們今天在元代寺觀壁畫以及水陸畫中,還能看到他的深重影響。民間畫工既重粉本的流傳,又父子、師徒相承,繪畫技藝傳承不絶,在不為世人所重的情況下,仍然産生了一些傑出的民間壁畫大師。如《新元史》所載的李時,他曾在東內清寧官畫樊姬、馮婕妤及唐長孫皇后進諫圖壁畫,在梓潼帝君祠,畫九十九化及四力士獻俘壁畫。如見於方志和永樂宮等壁畫題名的朱好古、張茂卿、楊雲瑞、張伯淵、李弘宜、王椿、張遵禮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從新疆、甘肅(敦煌、麥積山)和山西等地唐、宋以來道釋畫的發展,可以看出元以前寺觀壁畫從內容到形式,已具有極為豐富的創造。因此到元代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繪畫技藝上所達到的高峰,創造出永樂宮這樣傑出的道教壁畫。而以朱好古為代表的襄陵畫派的匠師則是這一時期傑出的宗教畫大師,將永遠被列於史册。中國古代宗教畫具有豐富遺産,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都有着傑出的創造。龜茲《本生圖》和《佛傳圖》構圖的精巧,形象的動人;於闐歷史故事畫技藝的寫實,情節的感人;北朝《羽化飛升畫像》意象的玄妙,綫描的靈秀;唐代《五聖朝元圖》氣勢的宏偉,形象的端麗;宋代《鬼神搜山圖》構思的奇巧,情態的生動,對山精、鬼怪被驅逐的境遇所顯示的同情,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各個時代繪畫在思想和藝術上的特徵,並同時融會和發展了前代的創造。而永樂宮壁畫是唐、宋、金、元道教壁畫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峰,它既保存了前代的優秀傳統,而又在某些方面有所發展。畫傢在學習傳統中註意變革,不斷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徵。並且在人物形象的創意上、在組織宏偉構圖上、在用筆的雄健氣勢上、在壁畫的組合方式上(在連環組畫上既有統一的通景畫面,又有富有情節的單獨場景),都從不同方面豐富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創作經驗。它也直接影響了當時及其後宗教畫的創作。我們從明、清寺觀壁畫和水陸畫中還可以看到以永樂宮為代表的宋、元道教繪畫的深遠影響。永樂宮這一僅存的道教壁畫完整體係,是我們探索中國道教藝術發展的重要寶藏,也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宗教藝術品。它對於我們學習和繼承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Yongle Gong
  永樂宮
    蒙古及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宮觀。故址在山西省永濟縣永樂鎮。元代稱大純陽萬壽宮,是集元代建築、繪畫、雕塑諸藝術於一區的重要古建築群。1953年發現,1959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移至山西省芮城縣北郊,按原狀重建。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宮址原為唐呂洞賓祠堂。金元之際,呂洞賓被道教全真派尊為祖師,始改建道觀。蒙古乃馬真後二年(1243),全真派著名大師潘德衝來此住持,以為皇帝祝誕為名,籌建大純陽萬壽宮。約在蒙古中統三年(1262),建成三清、純陽、重陽3殿和廊、廡、庫、廚等,被稱為全真派的“東祖庭”。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成正門無極門,泰定二年(1325)完成三清殿壁畫。元中期以後,邱處機被尊為邱祖,又增建邱祖殿。到各殿裝修、繪塑完成時,已屆元末,工程歷時百年。明清以後改稱永樂宮。宮內現存元碑8通,是研究全真派和永樂宮的重要史料。
     永樂宮平面圖
    永樂宮縱深230米,主要建築均位於中軸綫上,除臨街宮門為清代建築外,自南至北依次為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都是蒙古或元朝建築。各殿前都有寬大的月臺,殿間用高甬道連通。重陽殿側還有東西朵殿的遺址。遷建後一如原狀。
    無極門 建於至元三十一年,面闊5間,長20.68米,進深2間,寬9.6米,建在高1.8米的磚砌高臺基上,上覆單檐廡殿屋頂。其構架近於宋式殿堂型中的“分心槽”。鬥□均挑出2層,柱頭鋪作上層為假昂,補間鋪作為真昂,每間用1朵。中央3間在中柱之間裝3副版門,東西梢間和山面用墻封閉,墻內側繪壁畫。門上匾額除記建年外,還載明是“少府梓匠”朱寶等人所造。
    三清殿 建成於蒙古中統三年以前, 面闊7間、長28.44 米,進深4間,寬15.28米,建在高2.38米的磚砌臺基上,上覆單檐廡殿頂,殿內原設三清像,已毀。它的構架近於宋式殿堂型中的“金廂鬥底槽”,但內槽縮小為寬3間深1間的神壇間,外槽前部及兩側擴大成2間進深,梁架也不分明□、草□。所用鬥□挑出3層,柱頭鋪作後尾□上放一近似明清雀替的承梁構件,叫“壓跳”。補間鋪作梢間用1朵,餘間均用2朵。殿身前檐中央5間和後檐明間均裝格子門,其餘為墻壁。鬥□、闌額、□眼壁、平□上都有元代所繪彩畫。柱子塗作黑色,闌額枋心有鏤雕的串花竜和泥塑的行竜,藻井心有木雕的蟠竜,屋頂檐口及脊用緑琉璃,鴟吻用孔雀藍色琉璃。殿內壁面滿繪壁畫,幅高4.3米,總面積402平方米。神壇墻內側為元泰定二年洛陽畫工馬君祥弟子所繪雲氣,神壇墻外側及四壁繪《朝元圖》,以8個主像為中心,共繪大小神□286身。各像高約2米,形態表情各異,綫條流暢,是現存最重要的元代壁畫之一。(見彩圖山西永濟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玉女(元)、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主神(元))
    純陽殿 建於中統三年以前,面闊5間,長20.35米,進深3間,寬14.35米,建在高2.44米的磚砌臺基上,上覆單檐歇山緑琉璃脊屋頂,是供呂純陽的殿宇,今像已不存。該殿的建築結構也近於宋式殿堂型構架,內槽縮小成1間4柱的神壇間,前後檐和山面的梁都搭在這4根內柱上,另在四角於平□之上加抹角梁承檁,與三清殿構造相似。在殿身前檐明次間和後檐明間裝格子門,其餘為墻壁。殿內壁面繪《純陽帝君仙遊顯化之圖》,是呂純陽的畫傳。畫高3.6米,面積203平方米,共52題,依次排列,幅間用樹石流雲連接,使畫面驟看宛如整幅。它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山西名畫師朱好古門人張遵禮、李弘宜等人所繪。
    重陽殿 建於中統三年以前,面闊5間,長17.46米,進深4間,寬10.86米,建在1.53米的磚砌高臺基上,上覆單檐歇山屋頂。
相關詞
壁畫鐘離權人物畫呂洞賓
包含詞
永樂宮壁畫山西永樂宮永濟永樂宮
永樂宮道教壁畫永樂宮壁畫綫描稿永樂宮壁畫仙真像
北京市永樂宮飯店中國寺觀壁畫典藏·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上海永樂股份有限公司永樂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