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水稻象甲
  學名 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herg屬鞘翅目,象甲科。別名稻象。分佈在全國各産稻區。
  寄主 水稻、棉花、瓜類、甘薯、番茄、麥類、玉米等。
  為害特點 幼蟲在土中食害稻根,緻稻株變黃,嚴重時整株枯死。成蟲咬食稻苗近水面的心葉,受害葉長出後,出現一行橫排小孔,遇風折斷浮在水面上。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約5mm,體灰黑色,密被灰黃色細鱗毛,頭部延伸成稍嚮下彎的喙管,口器着生在喙管的末端,觸角端部稍膨大,黑褐色。稍翅上各具10條細縱溝,內側3條色稍深,且在2—3條細縱溝之間的後方,具1長方形白色小斑。卵長0.6—0.9mm,橢圓形,半透明具光澤,初白色,後變深黃色。末齡幼蟲體長9mm左右,頭褐色,體乳白色,肥壯多皺紋,彎嚮腹面,無足。蛹長5mm,腹面多細皺紋,末節具1對肉刺,初白色,後變灰色。
  生活習性 浙江年生1代,江西、貴州部分1代,多為2代,廣東2代。一代區以成蟲越鼕,一、二代交叉區和2代區也以成蟲為主,幼蟲也能越鼕,個別以蛹越鼕。幼蟲、蛹多在土表3—6cm深處的根際越鼕,成蟲常蟄伏在田埂、地邊雜草落葉下越鼕。江蘇南部地區越鼕成蟲於翌年5—6月産卵,10月間羽化。江西越鼕成蟲則於5月上中旬産卵,5月下旬一代幼蟲孵化,7月中旬—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幼蟲於7月底—8月上中旬孵化,部分於10月化蛹或羽化後越鼕。一般在早稻返青期為害最烈。一代約2個月,二代長達8個月,卵期5—6天,一代幼蟲60一70天,越鼕代的幼蟲期則長達6—7個月。一代蛹期6—10天,成蟲早晚活動,白天躲在秧田或稻叢基部株間或田埂的草叢中,有假死性和趨光性。産卵前先在離水面3cm左右的稻莖或葉鞘上咬一小孔,每孔産卵13—20粒,幼蟲喜聚集在土下,食害幼嫩稻根,老熟後在稻根附近土下3—7cm處築土室化蛹。生産上通氣性好,含水量較低的沙壤田、乾燥田、旱秧田易受害。春暖多雨,利其化蛹和羽化,早稻分蘖期多雨利於成蟲産卵。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註意鏟除田邊、溝邊雜草,春耕漚田時多耕多耙,使土中蟄伏的成、幼蟲浮到水面上,再把蟲澇起深埋或燒毀。(2)在稻象甲為害嚴重的地區,已見稻葉受害時,噴灑50%殺螟鬆乳油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600倍液,或667m2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100ml或40%水胺硫磷乳油100ml對水噴霧。每667m2也可用40%甲基異柳乳油175ml配製成毒土撒施在稻田裏,藥後10天防效高達96%。此外每667m2還可用3%喃丹顆粒劑3kg,撒入田間,還可結合耕田,排幹田水,然後撒石灰或茶子餅粉40-50kg。